当前位置:壹学网>作文>高中作文>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

时间:2024-12-12 21:54:54 高中作文 我要投稿

高中作文汇编六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作文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作文汇编六篇

高中作文 篇1

  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在学习和利用书本知识以及吸取前人教训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加上“吸取”一词,就与后面“前人教训的基础上”搭配恰当了),并不断探索研究,最终产生新发明,创立新学说。(开头从解释“创新”的含义入手,为下文展开议论作铺垫。)

  创新,是学习的原动力。它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中放射出光明,从而引导人们走向成功之路。(承上启下)

  翻开历史画卷,哪一位大有作为的人不是通过点燃这盏明灯到达成功的彼岸的.呢!就拿自学成才的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来说吧,他在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基础上,总结了许多经验教训,并突发奇想:能否实现磁能生电这一伟大构想呢?他做了大量的实验,终于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从而开创了电磁学事业的先河。他不正是由于创新精神才获得成功的吗?(这样一补充,事例就具体了,更具论证力。)(正面举例论证)

  培根曾说过:“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的确,许多人的失败就是由于他们缺乏创新精神。英国有个叫亚克敦的人,可谓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册藏书都读遍了,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校勘。可是,他却连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终生毫无建树(事例具体了)。可见,如果光有积累而不去思索创新,只能让自己变成“两脚书柜”,最终一事无成。(反面事例,同样说明学习创新的重要性。)(议论深入)

高中作文 篇2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原远流长,博大精深。诗是我们中华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史上最珍贵的遗产之一。今天,就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去感受古诗中的精髓。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一直在学习古诗,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源源不断。我们多数喜欢名句赏析,很少透过整首诗词去感受诗人写作时的情怀。读上一首好诗,品上一杯好茶,那博大情怀浸润到了我的心田。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客来敬茶,围桌而坐;以茶会友,以友辅仁;沏壶好茶,曲曲谈心;千般情趣,万般暖意;高山流水,欣逢知音。茶水伴着人生,人生品读诗词,无处不在一分惬意。茶香诗色的人生我喜欢。

  今夜月下,李白又在品味他爱不释手的美酒了,举杯吟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饮而尽,心中的.苦难以述说。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离别之时,以酒待谢,那份情怎能不重。从他身上,我读懂了君子之气,与他对饮之中,找到了前进的不竭动力。

  周末,青草含露的清晨,虽然阳光太热情,显得有些刺眼,但有诗集的陪伴,吟唱名人名句,与诗人心灵碰撞,怎么也不寂寞了,它教会了我坚强,告诉我大义,让我徜徉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亲情世界,让我静默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离别之时,让我感动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绵绵情意,让我忘情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人生感。无限感慨,皆寄予诗中。

  而如今,诗神早已败于财神之手,诗人与科学家一样,很难被尊重,很难被崇拜,都成了煤体很少想起的人,作为一名诗迷,我们应倾心于诗境,亲近于诗人,呼唤诗迷,呼唤未来的明天!

高中作文 篇3

  秋的黄昏,飘飘洒洒的细雨如期而至。伴着细雨,撑着伞,随着如织的人流,我信步进入了阔别已久的三苏祠。

  朱墙,棕房,黑瓦,绿景致(参天古树、翠竹掩映、荷叶连连、绿水萦绕),在细雨的润泽下格外的显眼;古朴典雅的楼台亭榭,词意隽永的匾额对联依然那么熟悉而又亲切。

  我眼前展开的景向仿佛新的一般。

  大门后的前厅正殿前那三棵需要三五人才可合抱的银杏树,虽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洗礼却依就傲然屹立。是已近秋,仿佛不知初秋已至,高大的树冠,还不知疲惫地披着绿衣,向过往的人们尽情展示绿意。老人们常说:“大门右侧最古老的那棵是父亲苏洵,最高的是哥哥苏轼,旁边的弟弟苏辙。”他们盘虬卧龙般的树根紧紧地扎根在眉州故土,可我倒觉得这些树根像苏家三父子的长胡须飘逸于胸前。

  往常我一定会沿着前厅、正殿、启贤堂、来凤轩、披风榭这路线逐一问候。或许想讨个清静,或是好奇,我避开喧闹的人群,独自踏上前厅门左侧的幽径,准备环游一下宅祠。

  小道两旁,满眼翠竹,竹林后是朱红色的围墙,翠绿遮敝,围墙努力用红光填满林间空隙。竹林间,一条清凉的小溪环道流淌,不见其发端与终极。雨点撒落水中,叮咚-叮咚,绽开的水波在我心中荡漾着、荡漾着……,这儿的一切都是绿的,竹的清香是淡绿的;秋的风是淡绿的.;水也是淡绿的。眼前的绿仿佛因竹而生,不禁吟唱起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宁人瘦,无竹令人俗。”或许这就是竹的妙处。恍然间这才明白怪不得三苏故居有“三分水,二分竹”的美誉。

  寻着小溪,逆上来到“洗砚池”。初见池水幽绿着,与竹的绿相互呼应着。万千竹子似无数毛笔欲将立插池中,饱蘸浓墨重彩;细看池水黢黑,果如墨汁之色。传说有二,一则把池水说成墨汁,再则说成是洗砚所成。千百年来人们传颂着苏家洗墨勤学苦练的美德,原因如此。天道酬勤,苏家的天地文章,扬名天下,洗砚池由此得名。

  小径旁的小溪水流进了路边的荷塘。转过眼去,路边高纤的竹林,换成了高擎的荷叶。塘水如镜,雨化成一粒粒珍珠跳入荷叶,又顺着荷叶滚入荷塘,打碎了镜子,漾出几道斜斜的波痕。偶有几声鸟鸣,却又很快消逝在竹林中。黄昏中是三苏祠多么静谧啊!荷塘好像一个熟睡的婴儿,脸上写满了恬静与安详。叮-咚-雨珠儿从伞尖蹦下,蹦入荷塘的声音也可也听见。

  书房“来凤轩”就在荷塘包围中。静以致远,苏家兄弟选择在此发愤苦读,双双高中,取得功名。凤本是鸟中最高贵、出类拔萃的代表。凤展其翼,百鸟皆收其翼。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唐宋八家中苏家有三者。大有栽了“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后人,将书房改名“来凤轩”。

  书房对面便是木假山堂,据说,苏洵偶得木假三峰,购置于家中,并撰写《木假山记》。木假山,远看是一个笔架正放于门前,近看突兀好似山峰,让人猜不透。忽而想到了苏轼在《题西林壁》中那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古诗来。这或许是主人们对其最好的注解。

  “来凤轩”前堂是启贤堂。传说中的“苏老泉”就在堂边。启贤堂里面供奉苏家祖宗们的牌位、祖训和四书五经之类的遗旧。苏宅古井,绿苔丛生,泉水清冽可口;黄荆树盘曲出枝,枯木逢春;井边石墩上端放着木盆。这一切似乎徐徐地告诫着我们后世子孙关于“饮水思源”,“黄荆条下出状元”,“金盆洗手”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看过来凤轩、木假山堂、转向“披风榭”此处有东坡石像。微雨中,只见溪畔石上,苏东坡斜倚散坐,头带学士帽,胸前蓬蓬然长髯自然飘逸,神情悠远而略带沉思。四个鎏金大字“浩然正气”高高地悬挂在披风榭门前。忽然一阵雄浑且豪放歌曲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传入耳中。亭子中几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吸引了我的注意。老人们诵读着,用二胡伴着乐,诵读声抑扬顿挫,给本来就极富有文化气息的“三苏故里”增添了几分韵味,千古文章就这样传颂着。

  正殿(又名飨殿)在启贤殿的前面。殿内供奉着三苏父子的塑像,正中悬挂有“养气”一匾。正殿前廊两侧,置放有铁铸大钟一口,大鼓一架;正殿两侧各有一方墙门道,西为“文渊”,东为“学薮”。殿前人头攒动,香火袅袅。雨中的缕缕青烟寄托着人们对三苏父子无限的尊崇、爱戴和敬仰,也寄托着人们希望自己或者家人能得到先哲的护佑,能像先人一样获取金榜题名,功成名就。

  缓缓步出大殿,走出大门,雨停了,夕阳用最后一丝余力收回了自己金灿灿的光辉,暮色渐渐开始四合,将原先披在三苏祠里各个角落里的金纱盖隐去了。只有大门旁那棵千年大榕树依然笑容可掬和蔼慈祥地目送着邻人们的远去。

  回望熟悉且亲切的三苏祠,感觉自己好像又登门拜访老邻居一次,和他们攀谈,做了一次长长的交心之旅。作文

高中作文 篇4

  为何我会在生长这个地方,既无依赖,也无希望,生存,如何继续?——藤说

  它是一株藤,就是那种需要攀附别人才能越长越高的植物。然而也正是为此,其他植物才不愿与其交往。

  而它作为一株藤,本是应该爬到别人身上去的——虽然不乐意,但是为了生存,只好如此——只是它不知为何,还是种子的时候就苏醒在了无垠的草原之上。明媚的阳光照射过来,好像是那么温暖,那些草惬意地享受着这美好的一刻。然而唯有它,眉头涌上了一丝丝无奈。

  草原是每棵树时刻都向往的地方,那里可以吸收到更多更多的阳光,也可以享受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不会受冻,挨饿,如同一片乐土。

  然而这里却见不到一棵树,水土不服,还是其他原因?谁也不知道。然而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不是树,而是藤。在有树的地方,它可以倚靠着树俯视万物,但若无树,就成为了一条被贬低的龙,什么也不如,连最微不足道的草都可以将其嘲笑一番,岂不是再无生活下去的意义?

  它想,自己不如就一直呆着等死,没有依赖,没有希望,怎能生存?它有了一丝烦躁。就如同投一块石头在水中,它的心也出现了一点点波动。它甩了甩头,想要自己镇定下来,却没有丝毫作用。抬起头,它神情复杂,它怨天为何要将它送到这个地方。看天,那是多么美丽!慵懒的阳光照耀着它,暖洋洋的,洁白的云在温暖的空中游走,有如美丽衣服上的点缀,远方,还不时传来叽叽喳喳的叫声,使其充满生机。但是,在它的眼中,这一切都是灰色的,因为也就是这地方,把它推向了死亡的彼岸!

  它呆呆地望着,一丝绝望蔓延至它的心头,真的就这么结束了吗?可是,此时,一个念头突地闪现:龙不能飞,尚且还是一条龙,但为此就放弃生命,放弃尊严,那可就枉来人间了。碌碌无为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以命一搏,兴许还有些希望,怎么能这么容易就放弃、失望?

  于是,它开始努力地积蓄着力量,为将来破壳而出做准备,一缕阳光,一滴雨露,它都不放过,尽全力吸收着,并将其转化为能量。它觉得,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都将会有所收获!

  藤,依附树才能生长,当离开了它,死期也不远了。——草说

  草对自己的贬低,使它本能地反驳了两句,但引来的却是更大的嘲笑:“就凭你一株藤,也学得会独立吗?痴心妄想!”虽对草的藐视感到很不满意,但是它心中深深埋藏着的担忧也随之被引起:是啊!自己仅仅是一株藤,又为何要想成为一棵树呢?自己一心想成为树,却忘记了,这,又有多大可能呢?

  心头有些沉重,它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忧虑,并着急地想着应付的对策。

  脑袋的高速运转是他有些头疼,但他没有理会这许多,它拼命想着解决的方法,就是这么一瞬,它的目光不再那么迷茫,而是显示出了无比的坚定,它似乎找到办法了!“有什么好怕的?只要自己成功了,自然能够封住草的嘴巴,即使不成,一死了之,有何畏惧?死得如此有尊严,还怕会引来嘲笑吗?”

  它觉得全身充满了力量:“自己虽是藤,却又为何一定要依附别人?就我自己,难道不能独立地生活吗?以命一搏。尚有希望,所以,我是不会放弃的,永远不会!”

  正热血沸腾的它似乎感到了自己体内蠢蠢欲动的生机!

  就在坚定的信念与无所畏惧的勇气相结合时,它的身体中衍生出了一丝与众不同的力量——谁也说不出的力量——使其轻而易举地打破了壳的束缚。

  外边,正是阳光灿烂,那一道道阳光直射过来,给予它莫大的力量与活力,它沐浴着阳光,感到无比畅快。

  但是周围传来了不和谐的声音:“哼!藤若是能离开树而生活,我们草,可也有资格变成龙了。”

  它没有理会草们,它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它就是它,自由自自在的它,而它的生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岂会惧怕别人的只言片语?又何必看别人脸色行事?它就想做真正的它,它只为自己活着!

  我不惧怕任何困难,我有自己的信念,我有自己的梦想,没有了它们,我就什么也不是。我的字典里没有回头,哪怕面对的就是死亡。——藤说

  它一直很坚定,很从容,自从确定方向后,它就一直没有迟疑过,他知道他应该做什么,这条路是它自己决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长越大,越长越长,而它的身体,也不如刚刚出壳那般刚劲有力,而是慢慢地有了丝韧性——这是藤的基本,它知道,该开始了。

  终于,一天早晨,它准备行动了,它试图将微微有些弯了的腰挺起,它一点一点移动着——以肉眼看不见的速度——它有些摇摇欲坠地移动着,若不是感受到了身体的点点颤动,恐怕连它自己也不相信。

  时间一点点地过去,太阳绕着它奔跑了好一段距离,已经很晚了!而它,也挺直了身躯,就如一座雄伟的山峰。它的眼神中虽有着丝丝疲倦,却充满了坚定,乍一看,好像有了股树的尊严!

  感到一种难以形容的疲乏,它沉沉的睡去了。它做了一个梦,一个很美很很美好的梦,它梦见自己成为了一棵参天大树,一棵直插云霄的树,一棵草原上所有的植物都得抬起头,视线才可以勉强笼罩住它的树。

  醒来的它有着一种一样的喜悦,不亚于,不,是更甚于一名穷人成为亿万富翁!它的梦想于它的梦中实现,既然梦也带领着自己走向树,现实中又有何不可?

  当从五彩缤纷的白日梦中醒来时,它大吃一惊。诚然,现实是残酷的,它不可能因为一场梦就发生蜕变——这是它也知道的——但眼前的景象还是让它震惊,使它失望。

  不知何时,它的脑袋又一次耷拉了下来,软绵绵的,看起来是那么无力。

  它的信心再一次被失望所代替:“也许我命中就是一株藤,谁也改变不了的`藤。树,对我来说,到底也只是一个遥远的,陌生的名称罢了!”它心中有着一丝凄凉,一丝无奈——它的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

  但是,当一阵沉闷过去后,紧接着,它又一扫那丝悲伤,眼中迸出了希望之火:“既然都走下来了,又怎么好半途而废?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留下一条不完整的路,那这个生命也就有了残缺,这样的生活,可没有半丝意义!

  它又开始将力量蓄积在颈部与腰部,然后再挣扎着想立起弯曲的身子。身体仍是以缓慢到极点的速度立起来,与上次没有多大的区别。慢慢的,明媚的阳光中有了丝昏暗,又是日近黄昏!它如上回一般,将腰板挺得笔直,只是此时,它没了昨日的困倦,它怕自己若是睡着了,明日早晨,又会不知不觉着倒了下去。

  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了,它始终没有闭上眼睛。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怕醒了后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它希望,自己能够熬过这道坎,而当它再一次从睡梦中醒来时,自己已然成为了一棵树。

  开始,它还是比较轻松的,可它为了保险起见,仍然将双眼睁大,它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昏昏睡去。

  当日光中夹杂了一丝银色时,草们终于从阳光中醒来。它们看见了它,它是多么瘦弱,却是那么倔强地立在了草的中间,在日光与月光的照射下,它显得是那么自信,那么坚定,那么高傲。

  草们被这一刻惊呆了,它们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一直以来所嘲笑的可怜的藤,居然真正的站了起来,它们的心中想的是什么?是惭愧,还是其他?只是它们的心中有些酸酸的,它们都觉得,再也不能嘲笑它了,再也不能!它们默默地,没有再说话,世界,一下子寂静得出奇。

  当月光完全覆盖了阳光,它有了一丝困倦,它想闭上眼睛,却又突地惊醒:“不能睡,一睡,这一日所做的也就白费了!”它努力将眼睁大,让自己清醒一下,可疲劳就如无孔不入般,刚刚将其驱逐,不一会儿又是昏沉沉的,有种想闭上眼的冲动。

  它再一次努力着睁开眼,可是眼前,似乎是模模糊糊的一片,黑色,白色,相互糅合在一块,就像太极一般,给人一种晕晕乎乎的感觉。

  它用着那片刚刚长出的新叶揉揉眼,眼前终于清晰了,在月光的映衬下,草原有着一种数不出的美。那不再如日光下的生机勃勃,草们均匀的呼吸声,还有时不时的几声蝉鸣,使整个世界显得如此沉寂。那是多么美丽的夜啊!

  它被陶醉了,它看着前方,眼皮不自觉地耷拉了下来,它想,它就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中,又要追求什么?争取什么?既然能够看到美丽,又为何因为自己的一个梦想而甘愿放弃生命呢?何不平平凡凡地活着呢?

  它的上眼皮终于接触到了下眼皮,它现在只想好好地睡一觉,而当自己醒来时,再好好地活着,不去想什么追求,什么梦想。

  它似乎睡着了,身子又开始软了起来,向后一点,一点地倾倒着。整个世界仍是那么寂静,却似乎,少了点什么。

  时间过得如此之快,好像仅仅是那么一会儿,它就倾斜得如一棵被狂风肆虐的树,几乎要瘫倒在了其他的草上。

  远处传来了几声蛙鸣,轻轻的,长长的,还是那么有节奏,那么有力,其中透露着一股对未来的渴望与信心,对困难的不屈与坚强。

  蛙声透过它的梦,击打在它的心上,它的心微微地颤动了一下,紧接着的,它的身体也颤动了一下,它,重新睁开了眼!

  看着自己那软软的如草一般身躯,它轻轻地叹了一声,里面没有失败的沮丧,却保持着它一贯平和的语气。听得出,那既包含着对自己如此容易就受到诱惑的否定,与更强烈的对成功的渴望、信心。

  紧咬牙关,它再度抬起了头,将身子绷紧,根茎努力地支撑着自己的身体,使其颤动,使其提高。它一遍又一遍的对自己说:“当一条龙失去了信念,没有了梦想,也就配不上做龙了,那样,仅仅生活在自己的幻想里,还不如不来到这个世界!”

  它感觉再度挺直身躯也不再是如此困难了,当纯洁的月光,散碎的星光刚刚收敛,东方才出现了一抹红色的时候。它已然醒了过来,不过与上两次所不同的是,它这次显得无比的轻松,它的体内似乎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改变,痒痒得,像蚂蚁在里面缓缓的爬动着,它感觉,自己似乎发生了蜕变!

  不偏不倚,一缕明媚的阳光也正于此时,照射过来,聚集在它的身上,亮得耀眼!

  而当刺眼的阳光退去,初升的旭日,如鲜红的玫瑰,正映照着它一脸的自豪!

高中作文 篇5

  中国人学会“交流”这一词怕还是1840年后的事了。给那外国洋人们打了一阵闷棍,才揉了揉眼睛看了眼那个所谓的化外世界。

  《名师》上对于交流的解释是“彼此把自己有的东西提供给对方”。这下我糊涂了,不知道用一颗钉子换一篮青菜是否算“交流”,不知道用几个银元换去敦煌的文物是否算“交流”,不知道用几箱鸦片换走一个香港是否还算是“交流”。

  假如可以,我也只能呜呼一声。但显然交流≠交换!即使相同的话,至少也该是等价的交换。

  当然这种等价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而是更多地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平等而存在。

  几天前,刚听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落榜的音乐学院考生迫于无奈,在街头卖艺求生。一个痞子将钱羞辱性地丢在了钱箱外,那考生于是将钱拾起,塞回那痞子手中,说:“先生,您钱掉了。”那痞子很是一惊,但又将钱扔了,说那不是他的钱。

  本是最尴尬的时候,那考生的一句应答却令我难以忘怀。“先生,那现在我的钱掉了,也该轮到您帮我捡起。”那痞子又是一惊,但还是捡起了钱。

  “自尊与尊重别人是交流的基础与筹码”,这是我听了后想得最多的一句话。

  的`确,当人与人之间没有互相尊重,就根本谈不上什么交流。

  同样,即使是国家之间没有尊重,那有的只是霸权和独裁,有的只是侵略和掠夺。

  有句广告词说“沟通从心开始。”我想交流也应从“心”开始,带着一份真诚和理解。

  不妨对那段解释做些改动:

  交流≠交换,它是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彼此把自己有的东西真诚地等价提供给对方。交流双方享有自由,可以选择继续,更可以选择退出。

  我想,这也正是交流与交换的不同之处吧。

高中作文 篇6

  星期六,我们班的十个同学和王老师一起去了董孙伊的家,和她的奶奶一起包粽子。

  阿婆看见我们来了,热情地把我们招呼道桌子前,请我们品尝粽子。我看着一大锅的粽子,不禁产生了许多疑问:这些粽子是怎么包出来的?这些叶子的名字叫什么?王老师似乎猜中了我们的心思,让我们尝试着包粽子。阿婆把浸泡好的的叶子拿到桌上,让我们观察。只见叶子上有许多条纹,整齐地向下垂直,叶面上,有许多黑、褐色的斑点,像是叶子的花纹。老师告诉我们,这种专门包粽子的叶子也有自己的名字:箬叶。阿婆把一种透明的材料拿出,她告诉我们这是碱。只见阿婆用明晃晃的小刀削着,立刻糯米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碱。我正想问为什么,聪明好学的虞清源已经向阿婆提问了:“为什么要放碱呢?”阿婆笑呵呵地说:“放了碱可以让粽子的味道更好。”说话间,阿婆已经把米掏成了淡黄色。

  接下来,就是包粽子了。阿婆把箬叶熟练地往里折,变成了一个圆椎形的漏斗。再把淡黄色的糯米装进漏斗里,不多不少,刚好一半。然后放了一颗蜜枣,再把糯米填上,填到满了为止,把箬叶翻转,捏紧留出来的一段箬叶,塞到里面。最后用竹叶细条扎紧,十字交叉,打上结,一个粽子就完成了。

  我们都向阿婆投去羡慕的目光,光是看着,就很难,更何况自己做呢!“谁先来试一试?”老师问。同学们我看看你,你看看我,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最后,还是我自告奋地准备试一试。在我的.带动下,是个同学一起准备包粽子。

  我拿到箬叶,细心观察,发现有漏洞,又重新挑了一片箬叶做起来。看着到手的箬叶,我一时不知道该做什么,我转动着箬叶,怎么也成不了漏斗的形状,我急了,连忙向周围同学看去:他们有的心灵手巧,一个漏斗的形状已经出来了,有的手忙脚乱,大颗大颗的汗珠滴到了脖子上,可眼睛还是目不转睛地盯着箬叶看,还有的虚心向阿婆请教……

  我琢磨着,回忆着,一个漏斗做出来了。我凭着我的记忆,把一个粽子做出来了,正当我喜滋滋的时候,粽子的“小尾巴”露了出来,整个粽子又松开了。这下不管我怎么拉,粽子也不老实啦!我只好请阿婆帮忙。阿婆向一位医生,马上找到了“病根”。原来,我包的糯米太多了,所以不管我怎么拉紧,粽子就是不会变苗条。在阿婆的帮助下,我的粽子包好了,看着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我别提多开心啦!

  我真高兴,因为我又学会了一样本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个端午,比任何一个都过得有意义。

【高中作文】相关文章:

高中的作文09-15

高中优秀作文11-20

高中作文:呐喊12-09

中秋高中作文01-12

夜雨的高中作文01-01

青春高中作文08-09

高中月考作文12-01

高中励志作文05-23

希望高中作文05-31

高中作文评语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