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阅读理解>阅读答案>《蝉》阅读及答案

《蝉》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5-08-26 08:23:55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蝉》阅读及答案

《蝉》阅读及答案1

  阅读。

《蝉》阅读及答案

  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看见一位老人正在路边粘(zhān)蝉(chán)。蝉停在高高的树枝上,老人一举竿(gān)就粘住一个,简直就像从衣袋里取东西一样容易。孔子看了赞不绝口:“妙极了!妙极了!”

  老人看了看他们,笑着说:“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不行。一举起竹竿,手就会颤(chàn)抖,离蝉还远呢,蝉就飞走了。”

  孔子问:“那您又是怎样练出这手绝招的.呢?”

  老人从容地说:“粘蝉先要练举竿。我在竹竿的顶端放上一个小球,举竿时尽量不让小球掉下来。我天天练,月月练,练了很长时间,我的手终于不再颤抖了。我还坚持站立的功夫,现在我可以像埋在土里的木桩一样,一动也不动地站很长时间。另外,粘蝉必须全神贯注。我在粘蝉的时候,两眼只盯着蝉的翅膀,别的什么也不去看。这样,我就能见一个粘一个了。”

  孔子听了老人的话,回头对他的学生说:“勤学苦练,专心致志,才能把事情做好。粘蝉是这样,做其他事也是这样。”

  1.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①连声称赞。( )

  ②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 )

  ③形容集中全部注意力。( )

  2.第1自然段共有( )句话,表现老人粘蝉技术高超的句子是第( )句。

  3.按照下面的提示把第4自然中老人说的话用“/”分为三层。

  ①苦练举竿和站立功夫。

  ②粘蝉时要全神贯注。

  ③终于能够见一个粘一个了。

  4.这篇短文的中心句是( )

  A.蝉停在高高的树枝上,老人一举竿就粘住一个,简直就像从衣袋里取东西一样容易。

  B.粘蝉必须全神贯注。

  C.勤学苦练,专心致志,才能把事情做好。粘蝉是这样,做其他事也是这样。

  参考答案:

  1.①赞不绝口②专心致志③全神贯注

  2.三 二

  3.①②③④/⑤⑥/⑦

  4.C

《蝉》阅读及答案2

  一天傍晚,蝉在大树枝上叫,狐狸从树下走过。“唱得多好呀。”狐狸一边说一边向树枝间窥视。,一定长得非常漂亮。下来吧,那我就不仅能欣赏你的声音,又能赞美你的形体了。想道:啊,那是一只蝉,可以做我饭后的美味小吃。

  蝉以前见过狐狸,它没有跳下来,却摘下一片小树叶,让叶子飘落到地上。狐狸贪婪地向叶子扑去。蝉得意地说:“哈哈哈,你露馅了,狐狸。有一天,我看见你的洞外有堆蝉翅膀,我就不相倍你了。现在我知道,我对你的'看法没错。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欣赏我的歌喉,可我是不会接近你的。”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窥视:___________________

  贪婪: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写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1)“你露馅了,狐狸。”

  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在我知道,我对你的看法没错。”

  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窥探 贪得无厌

  2.(1)指狐狸的行为让蝉更加清楚了狐狸并不是想欣赏它的歌喉,而是想吃掉它。

  (2)指蝉证实了狐狸有吃它的行为。

  3.这则寓言说明了不能光听别人的花言巧语,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蝉》阅读及答案3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 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 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 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 这个寓言故事可以用一句成语形容:。用“ --”在文中画出这句成语告诉我们的道理。

  (2)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蝉眼前的利益是,身后的.祸患是;螳螂眼前的利益是,身后的祸患是;黄雀眼前的利益是,身后的祸患是。蝉、螳螂、黄雀三者共同点是

  只顾,不顾。

  (3)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悟出了什么?

  参考答案: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悠闲的生活 螳螂 蝉 黄雀 螳螂 少年 眼前的利益 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3)如果自己执意攻打楚国,其他诸侯国会趁吴国战后虚弱之时攻打过来。

《蝉》阅读及答案4

  ①下了几场雨,终于天空放晴,清新的空气从身旁流过,美丽的彩虹高挂蓝天。我发现屋外的墙上爬着几只蜗牛,它们停在一人多高的地方,身体蜷进壳里,静静地贴在墙上,孤零零地,外界与它们无关,只有一条亮晶晶的银线,弯弯曲曲,诉说着它们曾经走过的艰辛。

  ②有一首儿歌,是黄鹂讥笑蜗牛的:“葡萄成熟还早得很呐,现在上来干什么?”我也奇怪天下竟有这样蠢的动物,要背着空壳到处走!如果没有这壳,它不是就爬快了吗?后来,随着知识的增多,我不得不佩服造物主的神奇,这种爬行极慢的动物,身体软绵绵的,怎么生存呢?再给它们造一个壳吧,像房子一样,这样不管走到哪里,随时都可以躺进壳里休息,无忧无虑。虽然背着壳累点儿,可处处是家,走得慢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远的路程,可以提前出发,可以随遇而安。

  ③和蜗牛相同的,蝉也有壳,不过那不是它的家,而是从泥土到树梢必须经历的蜕变。经过这次脱胎换骨,蝉由白变黑,向上爬的速度快了很多,天亮到达高枝,它就可以放声歌唱了。蝉鸣,打破了夏日的宁静。我惊异蝉幼小的躯体竟会产生那么大的音量,虽餐风饮露,但不知疲倦地引吭高歌,尽管声音不动听,但依然高傲地唱着,直到秋风顿起,唱完最后一声,从高枝跌落,前前后后,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可以说,蝉的生命很短暂,但它一生都在唱着自己声的歌。它留下来的,只有树干上的蝉蜕,透亮的`空壳,似乎在说着蝉的过去,于清风明月细听……

  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管怎么说,蜗牛和蝉都经过大自然的选择,成为我们熟知的动物。动看蜗牛静听蝉,人的一生,在一帆风顺时应像蜗牛,收敛张扬的速度,为自己营造风雨来临的壳;在沉静失落时应像蝉,生命虽短,也要忍痛前行,拼死高歌!

  5文中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4分)

  6文中第②段作者为何先写“我也奇怪天下竟有这样蠢的动物”?(4分)

  7文中蜗牛和蝉都有自己的壳,他们的壳作用有什么不一样?(4分)

  8请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9文中最后一段有何作用?(4分)

  ****************************

  5 景物描写,写了雨后天气的晴好美丽,渲染了清新美好的氛围,也为下文写蜗牛与世无关,慢慢爬行的艰辛和宁静沉敛做铺垫。(4分)

  6.欲扬先抑,先写蜗牛的蠢,与后文佩服造物主的神奇作对比,更鲜明地表现蜗牛给予我的人生启迪,可以无忧无虑,可以提前出发,可以随遇而安。(4分)

  7蜗牛的壳像房子一样是它安身休息的家 ;蝉的壳不是家,是从泥土到树梢必须经历的蜕变。蝉自幼虫变为成虫时所脱下的壳(4分)

  8拟人,赋予蝉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蝉生命虽短但依然尽情歌唱至死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蝉的欣赏赞美和叹服!(4分)

  9.内容:写作者透过蜗牛和蝉体悟的人生真谛,一帆风顺时要像蜗牛收敛锋芒,沉静失落时应像蝉生命虽短,也要忍痛前行,拼死高歌,卒章显志,点明中心。结构:总结全文,点题。(内容2分,结构2分)

《蝉》阅读及答案5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14.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A. “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 “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但作者认为已是秋天。

  C. “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D.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一联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表现了作者被贬江州时闲居湓江的失意愁苦之情。

  15.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

  14. B

  15. 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

  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但作者认为已是秋天”错误,根据“秋思先秋生”可知,作者没有认为已是秋天。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需要考生结合整首诗歌的内容进行解答。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蝉鸣”给人凄凉哀愁之感,写出作者听到蝉鸣的声音,就联想到自己;“一催衰鬓色”,年华已逝,听到蝉声更觉感伤,鬓角已经斑白,蝉声催人老。

  结合“再动故园情”分析,“故园情”,“故园”就是故乡,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写出作者以前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现在却是在湓城僻处听蝉,通过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内心的愁闷和失意。尾句“云树绕湓城”,营造出了白云覆盖城市,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氛围,借景抒情,表现的是诗人被贬江州闲居湓城的失意与愁苦之情。

《蝉》阅读及答案6

  ①山脚下,有一个由青石块构成的村寨,掩映在毛竹绿树丛中。这就是有“中国金都”之称的贵州贞丰县最具田园风光和布依风情的纳蝉村。

  ②我们的到来,打破了布依村寨的宁静。在长号和唢呐声中,热情好客的布依同胞把我们迎进了村寨。美丽的布依姑娘唱着甜美的歌:“布依姑娘欢迎你,敬杯米酒表心情……”笑盈盈的,纤手捧米酒,送到唇边来,谁也禁不住这温柔的盛情。即便酒不醉人,情也醉人,一杯米酒下肚,心里更充满了甜蜜的情愫。

  ③在古榕树下,我们充满兴致地观看表演。一位头裹青布帕、脸上刻满岁月痕迹的老人,将酒倒进唢呐,我好奇地问:“唢呐还要喝酒?”老人说:“用米酒润润嘴,吹出的音调才纯正。”独具民族特色的《纺织舞》,在悠扬的唢呐声和铿锵的锣鼓声中,伴着婉转的月琴声和悦耳的木叶声开始了。十余名头裹大盘白帕,身着蓝白条纹土布的布依姑娘,像美丽的蝴蝶,翩翩飘至坝子中。她们通过表演采棉花、纺织、编织、染布到织成布匹的过程,反映了布依姑娘们的心灵手巧和勤劳。

  ④在布依族古老动听的“八音调”伴奏下,歌舞《绣花篮》开始了。布依姑娘带着针线篮到田间劳动,间闲时,拿出针线,一边唱,一边低头给心上人绣花包。表演细腻,一颦一笑和灵巧的手势,都透着纯真,生动反映了布依姑娘的真诚和对纯洁爱情的美好憧憬。我问陪同的县委干部:“她们唱的啥?”他翻译成汉语:“想到六月六见表哥,自己高兴在心里说:再苦再累,也忘不了对你的思恋,远方的表哥啊!请伸出你的双手,让我把爱绣在你的手心上。”多感人!

  ⑤最后一个节目是《甩糠包》,反映了布依青年男女在公开的娱乐中,互表爱慕以选择情投意合的伴侣。女方看中对方,便将绣有荷花或鸳鸯的糠包甩给他;若男方心仪,打个秋波,拿着糠包便相约离去。这时,只见布依老人对着唢呐鼓着嘴,吹得如痴如醉,音质纯正,曲调欢畅,使整个空旷的田野都充满了喜庆。

  ⑥在灿烂的阳光下,微风中摇曳的古榕树显得青翠欲滴,树梢的两只喜鹊惊奇地望着热闹的'人群,不时用尖嘴梳理着柔软的羽毛。远处,一头水牯牛在河畔悠闲地甩着尾巴。几只白鹅伸着长颈飘荡在清澈的小河里。在这真山、真水、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环境里,观赏原生态的、有《诗经》雅韵和魏晋遗风的布依族歌舞,真令人陶醉。

  ⑦突然,两只红色的糠包甩入我怀中,一只掉落地上,我急忙起身去拾,惹得两位布依族姑娘开怀大笑。我不知姑娘的心情,可我永远忘不了纳蝉村,还有这些美丽的布依族姑娘。

  1.第①段介绍了纳蝉村的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2.请依次找出③一⑤段的中心句。

  3.第⑥段对纳蝉村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何作用?

  4.有人说,文章写到第⑥段时即可停止;也有人说第⑦段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你是如何认为的呢?

  参考答案:

  1.介绍了纳蝉村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景色优美和充满雅韵的环境特点。4.参考示例:(1)可以删去。因为第⑥段中“真令人陶醉”等语句与标题相照应,已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透彻、清晰了,无需再加入第⑦段时甩糠包情节的叙述。(2)不可删去。在内容上,第⑦段叙述甩糠包的情节,既与第⑤段内容相照应,也是对全文内容的补充,体现出了作者对纳蝉村的喜爱,给读者一种余音绕粱的感觉。

《蝉》阅读及答案7

  垂缕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②

  西陆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垂缕:帽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蝉腹下的针喙。②本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⑤白头吟: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对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15.下列对这两首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蝉》为五言前两句从外形、食性、声音、所处位置描写蝉的特点;后两句由此发出议论,为全诗点睛之笔。

  B.《咏蝉》为五言律诗,二、四句对仗工稳,由蝉及人,颜色对比中触发老大之伤;巧用典故,暗含被诬获罪之怨。

  C.这两首诗均写秋蝉,都写了蝉声,一为远播流响,一为易沉之响,特点不同;都撷取了露、风等意象入诗,但兴寄各殊。

  D.这两首咏物诗均托物言志,即运用象征等手法,寄意于物,以物抒怀。王磬《朝天子咏喇叭》、骆宾王的《》均采用了此写法。

  答案:D

  解析:骆宾王的《咏鹅》虽为咏物诗,但未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16.这两首诗中蝉的艺术形象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蝉》中的蝉喙如冠缨,饮露栖桐,居高鸣声远扬。身份高贵,声名远播;是以高洁品格立身的.清华之人的写照。(3分)《咏蝉》中的蝉露重难飞,风多声沉,高洁无人相信。处境艰难,无人赏识;是含冤莫白、政治失意的诗人的自况。(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蝉》阅读及答案8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及答案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

  [注解]①蝉:昆虫,又叫知了。②悲鸣:动听地鸣叫。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④委身:曲身。⑤弹丸:弹弓铁丸。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欲取蝉( ) ⑵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⑶黄雀延颈( )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

  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 ⑵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⑶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⑷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

  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螳螂捕蝉:

  1、⑴要;⑵旁边;⑶伸

  2、⑴树;⑵蝉;⑶螳螂;⑷黄雀

  3、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5、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⑵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⑶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参考译文: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这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弯曲身肢,要去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它旁边。黄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却不知手拿弹弓铁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蝉》阅读及答案9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5~16题。

  蝉

  张问陶

  槐黄满地午阴迟,耐尽炎凉代序时。

  吟苦每邀秋士和,心清难语夏虫知。

  遍依碧树终无定,强伴金貂恐未宜。

  一枕故园风露冷,平芜落叶怅归期。

  【注】金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冠帽上用金铛、玉蝉、貂尾作为装饰,谓之赵惠文冠。后来比喻贵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时令,用“槐黄满地”暗示“炎凉代序”的秋季,“耐”字则表达了煎熬难挨的情绪。

  B.颔联是说,秋蝉的悲苦鸣叫常常会引发诗人的共情,但诗人的.清高心志却非秋蝉所能理解感知。

  c.尾联卒章显志,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表达了思乡归隐而又不得的惆怅之情。

  d.这首诗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显示出咏物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的特色。

  16.刘勰认为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B(“诗人的清高心志”错,应为“秋蝉的清高心志”)

  16.颈联句句写蝉,又句句言志。①秋蝉频繁更换树木栖息,居无定所,暗指作者无人赏识、不被器重的苦闷之情。②玉蝉不甘作为高官帽饰,喻指作者不想依附权贵的高洁之志。颈联表达了作者虽怀才不遇但仍不想依附权贵的清高。(6分)

《蝉》阅读及答案10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 “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 仔细读读这两段话,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共同之处是什么?

  2. 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带来的结果各是怎样的呢?

  3.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

  4.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由“固执”到“恍然 大悟”,我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参考答案:

  1、共同之处:大臣和少年目的都是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2、大臣和少年的劝带来的`结果各是:大臣是直接劝说的,结果失败了;而少年是通过一个例子让吴王自己领悟到其中的道理,结果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因为大臣们是直言相劝,令吴王感到没有威严;而少年的“劝”是智劝,既维护了吴王的面子,又令吴王茅塞顿开。

  4、“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由“固执”到“恍然大悟”,我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恍然大悟是指: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们体会到:少年是睿智的,他找到适合劝说吴王的方法,让吴王自悟其理。

《蝉》阅读及答案11

  一座莲花似的山,以“周八百里”的幅员和“四万八千丈”的高度矗立云端。华顶山,莲花之顶,俯视群山,昂首天外。因其高,华顶又有避暑胜地之称。汽车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穿行,忽左忽右,忽上忽下,青松、翠柏、云杉、秀竹一路看不足,触目皆为浓绿、深绿,又有绿荫匝地,太阳明显失却了它的威力,与山下的炎热难当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可是,没有想到,耳膜中却钻进几声蝉鸣。起先,多少有点想法,觉得那蝉“热啊——热啊!”的鸣叫真是多余的话。辛稼轩曰“为赋新词强说愁”,华顶之蝉怕是“强说热”了。

  午睡很深。

  醒来,又闻枝头蝉鸣,静心一听,却与山下的不同。“的铃铃--”响得好清好亮好悦耳,似轻风掠过庙宇的屋顶,檐下风铃摇曳的音韵;也似满山流淌的清泉,流过石上,淙淙的喧响。寂然无声的环境里,满山满坡的绿荫,因为有了蝉的歌唱,使得华顶之静变得更加幽深而且曲折。

  忽然有两句古诗涌上心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是王籍的句子吧,感悟正与我此刻的感触相同,猜想诗人也曾经走在深山老林,于蝉噪、鸟鸣中偶然得之。然而,我却另有纳闷:山上天气一点都不热,这蝉为什么还要噪?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后来,有机会读了《昆虫记》,这才知道缘于它歌唱的天性。

  蝉是季节的歌手。整个夏天,它都在歌唱,只要有树。就像风掠向屋顶,泉流在石上,鸟鸣在绿树……自然而又动听。

  以悉心观察昆虫生命而自豪的法布尔还有一个发现:“夏天,蝉儿在歌唱之余,就用尖细的嘴插在树皮上,打出一眼汁液饱满的井,滋润自己的歌喉。”——这个发现不属偶然,而是悉心观察的结果。

  如果华顶山没有这满眼装不下的绿色,也许就没有了蝉噪,没有了鸟鸣,我们也许就无法体会林愈静山更幽的意境了。

  那天傍晚在华顶山,有人在树林间捉到几只憩息于枝头的蝉儿,拿来让我看了,压根儿不会想到,通体竟是绿色的,个头也比山下的小了许多。我蓦然觉得,那躯体、那蝉翼,是让山上的绿色染就的;还有,那歌声,也是让山上的绿色染得动听了。于是,我想送它一个名字,从此叫它“绿蝉”,好么?

  这蝉原本是属于山林与绿色的,或者说华顶山就是它的家园。适者生存,不适者迁徙乃至死亡。曾几何时,一群群燕雀不是从我们的屋檐下、树林间飞走了吗?汗血马不是离开了曾经拥有的草原而濒临绝种的吗?于是,我决定放归它于山林,好再听听它的歌唱。

  暮色苍茫里,晚霞像火一样地燃烧。落日的余晖,在林中编织万道金线,又给西向的每一片绿叶镀上了一层金子一样的亮色。晚风吹动枝叶,绿光摇曳,绿波荡漾,薄暮中的华顶山显得更美了!听!还有更美的绿蝉的歌唱。“临风听暮蝉”一一声声轻吟慢唱,此起彼伏,就像是一曲唱给这山林与绿色的晚歌。倘懂蝉语,必然听懂众蝉醉鸣里,除了赞美,还有一些爱恋,一些叮嘱。说不定,还有一些希望——希望所有的山头都变得绿了——山涧里的水都变得清了——连吹来的风也沁人心脾地凉爽了。听着听着,我的`感觉又好像走进了秋天。

  秋天到了的时候,华顶山赤橙黄绿色彩缤纷,绿蝉谢幕一曲的歌唱应该是:却道天凉好个秋!(20xx年10月《美文》)

  1.为什么作者会有“华顶之蝉怕是‘强说热’了”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法布尔悉心观察昆虫生命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蝉,为什么要提到“燕雀”“汗血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听着听着,我的感觉又好像走进了秋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华顶绿荫地,并不炎热。

  ②作者并不知道歌唱是蝉的天性。(意对即可)

  2.①用以强调没有观察,也就没有真知与灼见。

  ②引出下文对蝉及其他的生活环境的观察。(意对即可)

  3.借以表达“适者生存,不适者迁徙乃至死亡”的想法,也为自己的放归蝉于林与绿色找到依据。(意对即可)

  4.①视觉:眼前的景色色彩缤纷犹如秋天;

  ②听觉:薄暮时的晚唱有绿蝉谢幕的秋歌般感受;

  ③感受:与作者希望山更绿,水更清,世界更美好的愿望产生共鸣。(意对即可)

  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解答方法?

  1、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2、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打比方知识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作用: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蝉》阅读及答案12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课文中蝉、螳螂、黄雀的关系,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_________”。

  2、朗读课文时,要注意不同的人物身份要读出不同的语气。吴王是一国之主,读他的话应该读出____________的语气;少年只是一名侍从,读他的话应该读出____________的语气。

  3、如果排演课本剧,吴王和少年该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呢?在括号里写下来。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4、“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这里的.“终于”可以去掉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吴王问前两个问题的时候,少年都只是针对问话,简单回答。你认为少年的做法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高傲恭恭敬敬

  3、举起弹弓,天真地

  好奇地

  一本正经

  饶有兴趣

  4、不可以。少年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已经转了三个早晨,“终于”一词说明少年是有目的转,目的就是为了让吴王发现。

  5、我认为少年的做法是明智之举,因为这样做吴王才不会有戒心,这样循序渐进才能使吴王明白利害关系。

《蝉》阅读及答案13

  蝉的音乐

  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有种蝉,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嘁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筱悬木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其实,照我想,便是蝉自己也听不见所唱的歌曲。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它的五只眼睛,会告诉它左右以及上方有什么事情发生,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就是比这种声音更轻微,要是一只雀儿,虽然没有看见你,应当早已惊慌得飞走了。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

  有一回,我借来两枝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就是最重要的喜庆事也只要用这么多。我将它放在门外的筱悬木树下。我们很小心的把窗打开,以防玻璃被震破。在头顶树枝.上的蝉,看不见下面在干什么。

  我们六个人等在下面,热心倾听头顶上的乐队会受到什么影响。“碰!”枪放出去,声如霹雷。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它既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第二枪和第一枪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

  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节选自《昆虫记》

  1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项是( )(2分)

  ①蝉从没停止过歌唱,因为它的歌唱是为了叫喊同伴。

  ②蝉是有听觉的,可以听到自己的歌声,也强迫他人去听它的歌唱。

  ③当蝉看见有谁跑过来的时候,它就悄然飞去,说明它的视觉很好。

  ④蝉能唱歌是因为在它的内腔里安置了能唱歌的乐器。

  13.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一例,指出它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3分)

  14.为了研究蝉,作者做了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由此可见作者在科学研究上具备怎样品质?(3分)

  15.本文选自科普作品《昆虫记》,请你向同学们再推荐一本这样的书籍,并简要介绍其主要内容。(3分)

  阅读答案:

  12.③(2分)

  13.示例:第1段“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样的乐器”打比方,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蝉的歌唱的原因,易于读者理解接受。(3分)

  14.结论: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1分)作者勇于探索,做事观察仔细,具有认真严谨的科学精神。(3分)

  15、例,《寂静的春天》,对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提出了质疑,尖锐的指出农药的使用严重地污染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3分)

《蝉》阅读及答案14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不听劝告。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想去劝说吴王。他拿着一把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一连转了几天。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昊王问他转什么,他回答说在打鸟。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有趣的事。”吴王来了兴致,问:“什么事呀?”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得意地叫着,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身后。那螳螂弓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了吗?”少年接着说:“黄雀伸长脖子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我拿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有谁顾到身后隐伏的危险呢?”

  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昊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虚()危险()

  2.围绕短文想一想下面的问题,再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

  (1)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们为什么要反对?

  (2)侍奉吴王的少年是怎么劝说吴王的?

  (3)吴王听了少年的话,作出了什么决定?

  (4)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呢?可以是对这位少年的,也可以是对吴王的,还可以是针对螳螂捕蝉这个现象的。

  参考答案:

  1.实

  安全

  2.(1)大臣们担心攻打楚国后,其他国家会乘虚而人。

  (意思对即可)

  (2)少年用螳螂捕蝉的'例子提醒吴王,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考虑身后隐伏的顾虑。(意思对即可)

  (3)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意思对即可)

  (4)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例子提醒执意要攻打楚国的吴王,不要只顾眼前利益,

  最后吴王大小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意思对即可)

  3.这位少年非常聪明,他知道直接劝说吴王,吴王肯定不听,所以他想到用螳螂捕蝉这个例子。(答案不唯一)

《蝉》阅读及答案1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十七年蝉和蚯蚓

  汤琼

  蝉出生的那年夏天,天气酷热。蝉睡在泥土里,周围一片黑暗。

  一条蚯蚓来到了蝉的身边。“喂!要不要我帮你捡一片海棠花瓣?”蚯蚓拖来了一片海棠花瓣。他拱来拱去,将花瓣垫在蝉的身子下面。蝉嗅到了一阵芬芳,心一下子乱了……“我要睡觉了!”蝉突然冷冰冰地说。蚯蚓耷拉着脑袋走了。“如果没有一颗冰冷的心,那么漫长的岁月,我怎么能坚持下去?”蝉安慰着自己。

  有一天,蚯蚓又来了。“我最近写了一首诗,我读给你听听吧?风,吹动树的长发……”蝉心动了,“你说太阳是什么样子?”蚯蚓给蝉讲了很多地面上的事情,每当蚯蚓来的时候,蝉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离蝉不远的地方,两个虫蛹在说话。“我们马上就要到地面上去了!”“是呀,隔壁那家伙还要呆上十七年呢!”“那条瞎眼睛的蚯蚓还胡编些故事来骗他,什么诗!笑得我肚皮都快破了!”他们的笑声刺痛了蝉。“他真的在骗我吗?”

  蚯蚓又来了。“我打通到地面的通道了!”蝉气得直发抖,“你明知道我现在上去就会死……”“不是啦!我是想让你听听地面上的声音。听!一只黄雀在唱歌……”穿过厚厚的土层,世界第一次来到了蝉的身边。“也许,我可以当个歌唱家!你知道我出去可以活多久吗?”蝉感叹。“这个嘛……”蚯蚓转移话题,“其实世上好看的、好听的,不止这一两样呢……”

  蝉再也受不了了,“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那些事都是你瞎编的吧?”蚯蚓默默地走开了……蝉总是想起蚯蚓说的那些事情,那么美妙,“即使是瞎编的又有什么关系?”蝉后悔对蚯蚓发脾气。然而,蚯蚓再也没有出现。直到一条小蚯蚓来找蝉,“我爸爸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他临走前说,希望你原谅他。”蝉觉得他的心要碎了,“我又为他做过什么?”

  蝉就这样在黑暗中等待了十七年。那天,一条小蚯蚓来找他,“你就是十七年蝉吧?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传话下来,让我们在这一年来告诉你一件事情。”“什么事?”蝉知道是那条蚯蚓。“他要告诉你,你在世上只有十七天的生命,你要先想好做什么,别上去之后浪费时间。”“十七天……”蝉听到自己的脑袋嗡嗡作响!

  在痛苦的沉思后,蝉心绪平静了下来。这是蚯蚓为他种下的梦想的`种子,现在是蚯蚓来通知他:“梦想要开花了,你不要错过每一个瞬间呀!”蝉眼角有点湿湿的。

  蝉终于破土而出了!伴着黎明的阳光,蝉登上了树梢。蝉大声唱起了歌。蝉早已把蚯蚓的诗编成了歌曲。第十七天,蝉唱歌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他轻轻松开抓着树枝的爪,缓缓地落在地上。

  (选自《意林·少年版》20xx第16期)

  1、词句理解。结合文意,解释文中加点词句的意思。

  (1)冰冷的心:

  (2)梦想要开花了:

  (思路提示:根据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词,具体解释词句所指的意思。)

  2、文意把握。仔细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找出与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思路提示:从前文中找出照应句,再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3、形象概括。文中的蚯蚓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思路提示:从蚯蚓的各种言行表现中概括分析其特点。)

  4、内容探究。怎样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请说说你的看法。

  (思路提示:可以从科学知识和文章蕴含的意义方面去理解分析。)

  5、材料链接。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请结合下面材料,说说本文具有哪些特点?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思路提示:运用科学小品文知识,具体分析本文的特点。)

  6、写作拓展。请以“善良的蜜蜂”(或你熟悉的其他小动物)为题目,学习本文的写法,运用文学的笔法,写一篇科学小品文。

  【参考答案】

  1、(1)不被外界的任何东西所感染,坚持自我。

  (2)在地底下蛰伏十七年,终于要破土而出,实现他短暂而辉煌的地上生命。

  2、照应的句子:你知道我出去可以活多久吗?作用:内容上,蝉这样问了,蚯蚓当时没有回答,而是让他的子孙后代在第十七年来到时回答蝉,使得内容完整。结构上,前问后答,互相呼应,文章结构严谨。

  3、蚯蚓帮助、引导蝉,使得蛰伏的蝉不显得寂寞,而且很善良,处处为蝉着想,让蝉能够顺利完成他的蛰伏,破土而出。

  4、本文主要介绍了十七年蝉孵化而出的过程,同时也歌颂了蝉十七年地下艰苦寂寞的蛰伏精神和十七天热情歌唱的生命辉煌。

  5、本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十七年蝉的孵化过程及生命历程,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了科学知识,寓科学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

  6、略

【《蝉》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01-03

低头与昂首阅读答案的阅读题答案10-17

做人与做事阅读答案 读书与做人阅读答案12-17

母亲的答案阅读题答案06-15

陈寅恪阅读答案12-30

满师阅读答案12-16

灯光阅读答案10-21

礼物阅读答案02-03

麻雀阅读答案12-17

阅读理解及答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