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阅读理解>阅读答案>《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时间:2024-07-02 17:03:24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说新语》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1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乙】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①,求英奇于仄陋②,采贤俊于岩穴③。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④,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⑤;盈握之璧⑥,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⑦。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辟命:征兆、任命。②仄陋:指地位底下的人。③岩穴:指隐士。④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蔡洪为三国时吾人,魏灭吴,所以这样说。⑤孟津之河:黄河。⑥盈握之璧: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⑦何必常处:何必一定产生在固定的地方呢?⑧苗裔:后裔、后代。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16.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 上 蒙 尘

  汉 室 倾 颓 / 奸 臣 窃 命 / 主 上 蒙 尘

  1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每自比于管仲。 采贤俊于岩穴。

  B.先主器之。 君吴、楚之士。

  C.而智术浅短。 有何异才而应斯举。

  D. 将军岂愿见之乎。 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18.解释句中加点词。

  ⑴凡三往,乃见。( 总共 ) ⑵先主遂诣亮。( 拜访 )

  ⑶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 ⑷昔武王伐纣。(讨伐,征讨 )

  19.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

  20.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甲】文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先对其进行了侧门描写。

  B.“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用了对比的写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是一个判断句。

  D.“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21.刘备为求贤而三顾茅庐(填一成语),由此可知,在对才人的.认知上他与蔡洪是有共识的。蔡洪的主要观点是英雄不问出处(或“圣贤所出,何必常处?”)。由此我们进一步想到了瞬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还有“举于海”的孙叔敖,“举于市”的百里奚。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2

  A

  苏峻乱,诸庾逃散。庾冰时为吴郡,单身奔亡。民吏皆去,唯郡卒独以小船载冰出钱塘口,籧篨覆之。时峻赏募觅冰,属所在搜检甚急。卒舍船市渚,因饮酒醉还,舞棹向船曰:何处觅庾吴郡?此中便是。冰大惶怖,然不敢动。监司见船小装狭,谓卒狂醉,都不复疑。自送过浙江,寄山阴魏家,得免。后事平,冰欲报卒,适其所愿。卒曰:出自厮下,不愿名器。少苦执鞭,恒患不得快饮酒,使其酒足馀年,毕矣。无所复须。冰为起大舍,市奴婢,使门内有百斛酒,终其身。时谓此卒非唯有智,且亦达生。 《世说新语》

  B

  刘真道少时,常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流连。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甚乐其歌啸,乃杀豚进之。道真食豚尽,了不谢。妪见其不饱,又进一豚。食半余半,乃还之。后为吏部郎,妪儿为小令史,道真超用之,不知所由,问母,母告之,于是赍牛酒诣道真。道真曰:去,去!无可复用相报。 《世说新语》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属所在搜检甚急 ( ) ②适其所愿 ( )

  ③少苦执鞭 ( ) ④于是赍牛酒诣道真 ( )

  18.选出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3分)( )

  使其酒足馀年妪见其不饱 冰为起大舍后为吏部郎

  唯郡卒独以小船载冰出钱塘口 不赂者以赂者丧

  A.其的解释一样 为的解释一样 以的解释一样

  B.其的解释不一样 为的解释一样 以的.解释一样

  C.其的解释不一样 为的解释不一样 以的解释一样

  D.其的解释一样 为的解释一样 以的解释不一样

  E.其的解释一样 为的解释不一样 以的解释不一样

  F.其的解释不一样 为的解释不一样 以的解释不一样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自送过浙江,寄山阴魏家,得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甚乐其歌啸 ____________________

  20.A文中划曲线的句子时谓此卒非唯有智,且亦达生中的智表现在_________;达表现在_______________(2分)

  21.用成语概括上面两文中的庾冰和刘真道所共有的品质:□□□□(2分)

  参考答案:

  三、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17.通嘱;符合、适合(满足);以------为苦,苦于;送(携带)(4分)18.F(3分)19.①(差役)亲自把(庾冰)送过浙江,寄居在山阴魏家,(庾冰)才得以脱险。(得分点:自和三处省略(3分) ②有一个老太,看出他不是一般人,很喜欢他啸咏。(得分点:老妪、非常、乐)(3分)20.机智掩护庾冰;索求只是快饮酒(2分)21.知恩图报(2分)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3

  魏武①尝过曹娥②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③”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辤④’。所谓‘绝妙好辤’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⑤三十里。”

  【注】①魏武:即魏武帝曹操。②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最后也投江而死。当地县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写碑文,这就是曹娥碑。汉末蔡邕又在碑背上写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③齑臼:捣制细末状腌菜的.器具。④辤:“辤”字是“辞”的异体字。⑤觉:通“较”,相差,相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魏武尝过曹娥碑下_________

  ②题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魏武谓修曰_______________

  ④待我思之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此短文后,你觉得曹操和杨修两人,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结合短文写出你对其中一人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曾经

  ②写

  ③告诉

  ④它,代碑背所题的八个字的意思

  2.我的才华比不上你,竟然相差三十里。

  3.示例:杨修能立刻明白碑背八个字的意思,并干脆有力地回答曹操:“解。”可见杨修才思敏捷,但锋芒毕露;曹操不明白字义,便问杨修,但让杨修暂不说明,后又感叹自己才不如他,可见曹操能够赏识人才,承认差距,但也带有嫉妒之意。

  (意对即可)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林道人①诣谢公②。东阳③时始总角④,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⑤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日:“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⑥见!”(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②谢公:谢安,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公。③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亡,下文。④总角:儿童头结发成小髻,常用以指代儿童。⑤信:传信的'人。⑥朝士:朝廷官员。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东阳时始总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遣信令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太傅留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谢公语同坐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用“/”把文中画线部分断成三个短句。

  新 妇 少 遭 家 难 一 生 所 寄 唯 在 此 儿。

  3.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才

  (2)派

  (3)他,代东阳(或谢朗)

  (4)告诉(或:对……说)

  2.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3.

  ①新病起

  ②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5

  阅读分析。

  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人,生平不详)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指入侵的军队)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损害,毁坏)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这里是表示轻蔑的称呼),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

  ①友人语巨伯曰(语: )

  ②吾今死矣,子可去(子: )

  ③败义以求生(败: )

  ④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委: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把人物的生活常态放在特定的环境下来写,所写生活常态是_________________,特定环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更有利于刻画人物。

  4、荀巨伯不肯离去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巨伯的行为感动了胡贼,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

  参考答案:

  1、①对……说②您,对对方的尊称③正义④放弃

  2、①为了活命而不顾道义,难道是我荀巨伯应当做的'吗?

  ②你是什么汉子,竟敢独自留下?

  ③我们这些不懂仁义道德的人,不该侵犯文明的礼义之邦!

  3、探病访友;胡人入侵

  4、不肯“败义而求生”

  5、遂班军而还。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6

  韩康伯①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②,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③。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乃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④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⑤。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略改)

  【注释】①〔韩康伯〕名伯,东晋大官,玄学思想家。②〔襦(rú)〕短袄。③〔复裈(kū n)〕夹裤。裈,裤子。④〔下〕下身。⑤〔国器〕治国之才,国家的栋梁之材。

  7.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止得襦(同只) 两股战战(大腿)

  B. 母殷夫人自成之(缝制) 胡不见我于王(看见)

  C. 寻作复裈(不久) 便扶向路(原先,从前的)

  D. 母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每至晴初霜旦(下霜,降霜)

  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母殷夫人自成之 当余之从师也

  B. 母问其故 其如土石何

  C. 乃答曰 乃重修岳阳楼

  D. 火在熨斗中而柄热 潭西南而望

  9.下列各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2分)

  A.文中的.殷夫人是一位关爱孩子,并且善于洞察孩子心理的母亲。

  B.母甚异之,知为国器侧面表现出韩康伯从小就身体强健,超过常人。

  C.这个故事若作为事实论据则可论证这样的论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D.从本文选自《世说新语·夙惠》可以看出,夙惠有早年聪慧的意思。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2分)

  (2)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2分)

  参考答案:

  7.B(2分)

  8.C(2分)

  9.B(2分)

  10.(1)示例:①从此,(大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或:立刻完成)。 ②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或:立即)就能完成(或:写好)。(2分。表达不顺畅扣1分,一个关键词未译对扣1分,扣完2分为止。)

  (2)示例:①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或:不须要)再做夹裤哇。 ②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应当暖和的,所以不须要(或:不需要)了。(2分。表达不顺畅扣1分,一个关键词未译对扣1分,扣完2分为止。)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7

  文帝①尝令东阿王②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③。应声④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⑤,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注:①文帝:魏文帝曹丕。②东阿王:曹植。③大法:大刑,重刑,这里指死刑。④应声:随着(命令的)声音,立即。⑤然:同”燃“,烧。

  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注音并释义。

  (1)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 尝_______________

  (2)大成者行大法 行_______________

  (3)煮豆持作羹 羹_______________

  (4)萁在釜下然 釜_______________

  2.填空。

  (1)选文中表现魏文帝对弟弟横加迫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表现曹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曹植这首《七步诗》的巧妙设喻和拟人方法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chàng、曾经;(2)xíng、实行,动用;(3)gēng、有浓汁的食品;(4)fǔ、锅

  2.(1)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2)应声便为诗

  3.用豆和萁本是同根所生,来比喻亲兄弟的关系。用“萁在釜下然”比喻兄弟相残害。“豆在釜中泣”是拟人的写法。

  4.七步成诗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8

  桓南郡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咸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①车骑②。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问,果如之。

  【注】①白:告诉。 ②车骑:车骑将军桓冲。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甚以为忿 ( ) (2)家人咸以惊骇 ( )

  (3)云是变怪 ( ) (4)果如之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桓南郡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答案

  【小题1】(4分)(1)很、十分 (2)都 (3)说 (4)果真 、果然

  【小题2】(2分)没有什么能引来怪异,应该是桓南郡开玩笑罢了!

  【小题3】(2分)斗鹅“每不如,甚以为忿”表明他心胸狭窄,“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表明他也是一个凶残的人。(“心狠手辣”也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甚可以联系《智子疑邻》“其家甚智其子”中“甚”的翻译,很、非常、十分的意思。咸可以联系到《桃花源记》“咸来问讯”咸是都的意思。云可以联系到《桃花源记》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的云,是说的意思。果可以联系到《童趣》“果如鹤唳云端”,果然,果真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解释课外文言词语,还要学会联想迁移,在课内有没有学过。

  【小题2】试题分析:这一句是一个判断句,要翻译出判断句式。“致”是“引来”的意思,“当”是“应当”,戏是开玩笑,耳是罢了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小题3】试题分析:找到写桓南郡的语句:“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从中概括出,“每不如,甚以为忿”说明他心胸狭窄,“取诸兄弟鹅悉杀之”,说明他为人比较凶狠毒辣。

  考点: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

  点评:概括人物形象要全面、客观,要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来分析。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要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9

  乐令女适大将军成都王颖。王兄长沙王执权于洛遂构兵①相图。长沙王亲近小人,远外君子;凡在朝者,人怀危惧。乐令既允朝望②,加有昏③亲,群小谗于长沙。长沙尝问乐令,乐令神色自若,徐答曰:“岂以五男易一女?”由是释然,无复疑虑。

  注释:①构兵:出兵交战。②允:确实。朝望:在朝廷中有声望。③昏:通“婚”

  【小题1】请解释下列划线词。(4分)

  ⑴乐令女适大将军成都王颖()

  ⑵遂构兵相图()

  ⑶群小谗于长沙()⑷徐答曰()

  【小题2】请给下面句子断句。(2分)

  王兄长沙王执权于洛遂构兵相图

  【小题3】结合原文说说尚书令乐广是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嫁给⑵图谋⑶说坏话⑷从容

  【小题2】王兄长沙王 / 执权于洛 / 遂构兵相图

  【小题3】从他神态自若的回答长沙王的查问,可看出他的从容镇定;从他的答话“岂以五男易一女?”,可看出他机智善辩;从“乐令既允朝望”,可看出他有威望。(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一般遵循结构以及意思原则即可。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章对“尚书令乐广”的具体描写来分析该人物形象即可。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后面题目。(7分)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咸不解此意 ②值积雪始晴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小题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全、都②遇到,碰上……的时候 (2分)

  小题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阻碍。(2分)

  小题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小题1:

  试题分析:认真识记课文的注解。① “咸”的意义较单一。②“值”这有“遇到”和“价值”之意。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中“所以”,前者的意思是“……的原因”,后者的意思是“用来”; B项中“为”,前者的意思是“做”,后者的意思是“向”。C项中“其”,前者的'意思是“作奸犯科者”及“为忠善者”,后者的意思是“柴草堆”。 D项中“以”的意思都是“因为”。

  小题3:

  试题分析:这个文言句子是一个省略句,“都无所妨”的主语与前句的主语不一致,要注意分辨清楚。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11

  一篇课外文言文,完成完成小题。(7分)

  王恭从会稽①还,王大②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④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⑤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⑥物。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会稽:地名。②王大:人名,王恭的族叔。③簟diàn:竹席。④荐:草垫。⑤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⑥长:旧读zhàng,多余,剩余。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①因语恭( ) ②即举所坐者送之( )

  【小题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小题3】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 ,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 的品德。(3分)

  答案

  【小题1】①对说 ②拿

  【小题1】事后,王大听说此事,十分吃惊,就对王恭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很多竹席,所以才向你要。

  【小题1】自己没有多余的东西 俭朴清廉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12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招聚才学之士”编纂而成,有人将它视为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有人说它是逸闻小品的典范。原共八卷,今存三卷,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间文人名士的言行风貌。书中所写人物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徒,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尤其是士人的精神面貌、风俗习尚和价值观念。

  此书的上卷虽首列“德行”,但文人名士爱才远甚于敬德,他们毫不掩饰地夸耀自己的才华,在才名上当仁不让。曹操欣然领受“乱世之英雄”的品评,全不计较“治世之奸贼”的讥诮。魏晋门阀士族固然看重门第,但更倾倒一个人的才情,那些高傲的世族对那些才藻新奇、析理精湛的天才,他们无不愿意屈尊纡贵与其交往。《世说新语》还写了六朝士人精神生活的另一方面,他们既爱智也多情。嵇康与吕安交好,“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士人们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追求一种任性称情的生活:“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人们摆脱了礼法的束缚和矫饰,便自然地坦露出人性中纯真深挚的情怀。

  《世说新语》通过历史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来描绘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再通过众多的形象来凸现一代名士的精神风貌。作者只是“实录”主人公的三言两语,便使所写人物神情毕肖:“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简文帝的矜持虚伪,顾悦的乖巧逢迎,经这一问一答就跃然纸上。作者从不站出来发表议论,常用“皮里春秋”的手法月旦人物,表面上对各方都无所谓臧否,骨子里对每人都有所褒贬,如《管宁割席》、《庾公不卖凶马》、《谢安与诸人泛海》等,作者不偏不倚的叙述中,不露声色地表达了抑扬可否的`态度,笔调含蓄而隽永。

  由于书中记述的多是名士们的清谈,所以它的语言受清谈的影响很深。魏晋清谈逐渐由义理探寻转向审美品味。首先它要求以简约省净的语言曲传玄远的旨意,这样才能使名士们“披襟解带”和称叹不已;其次,清谈使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口语俗语,但谈出来的话语又须清雅脱俗,这使得名士们要讲究声调的抑扬和修辞的技巧,义理上的“拔新领异”必须出之以语言的“才藻新奇”;清谈是一种或明或暗的才智较量,名士们为了在论辩中驳倒对手,不得不苦心磨练自己的言谈机锋,以敏捷的才思和机巧的语言取胜,因而《世说新语》的语言兼具简约典雅与机智俏皮之美。

  《世说新语》早已成为历代骚人雅士案头的清供或枕边的读物。傅雷先生反复嘱咐远在西方的儿子傅聪要认真阅读《世说新语》,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世说新语》在床头与自己相伴一生。不过,由于该著行文既含蓄委婉,语言又简约冷隽,争辩中深藏机锋,清谈时更微妙玄远,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要想领略和品味它绝非易事。

  (节选自戴建业《<世说新语>文本细读》序,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说新语》由南朝宋刘义庆主持编纂而成,该书的主要内容是汉末至东晋间文人名士的言行风貌。

  B. 魏晋名士看重自我才名,他们追求任性称情的生活,也倾倒于别人的才情,他们爱才多情甚于敬德。

  C. 《世说新语》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塑造人物,再通过“皮里春秋”手法凸现名士的精神风貌。

  D. 魏晋清谈使用简约省净的语言和当时流行的口语俗语,因而表现出简约典雅与机智俏皮的语言风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三段列举《管宁割席》《谢安与诸人泛海》等篇目,论述了《世说新语》对人物褒贬较为含蓄。

  B. 文末作者借傅雷先生和朱光潜先生对《世说新语》的态度,证明了该书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C. 文章多处引用了《世说新语》中的原文,既比较直观地介绍了该书的特点,也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 文章分别从《世说新语》一书的主要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其语言风格几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该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可以借助《世说新语》一书来研究六朝时期平民阶层的精神面貌和风俗习惯。

  B. 《世说新语》展现了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可见当时士人追求摆脱礼法束缚。

  C. 魏晋名士讲究声调抑扬和修辞技巧,是因为当时的口语俗语无法表达新奇的义理。

  D. 现代读者想更好品味该书中魏晋士人的风情气韵,需要把握魏晋清谈的语言特色。

  【答案】

  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多情甚于敬德”于文无据,原文只说了“文人名士爱才远甚于敬德”;

  C.“通过‘皮里春秋’手法凸现名士的精神风貌”错误,“皮里春秋”的手法主要用于表达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D.归因错误,根据原文,《世说新语》“表现出简约典雅与机智俏皮的语言风格”的原因是“名士们为了在论辩中驳倒对手,不得不苦心磨练自己的言谈机锋,以敏捷的才思和机巧的语言取胜”。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证明了该书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错误,原文“傅雷先生反复嘱咐远在西方的儿子傅聪要认真阅读《世说新语》,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世说新语》在床头与自己相伴一生”只是说二人对《世说新语》的喜爱,无法证明《世说新语》“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当时的口语俗语无法表达新奇的义理”推断错误。由原文第四段“清谈使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口语俗语,但谈出来的话语又须清雅脱俗,这使得名士们要讲究声调的抑扬和修辞的技巧”可知,选项结论于文无据。

  故选C。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13

  桓南郡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咸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车骑①。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问,果如之。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车骑:车骑将军桓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 ⑵取诸兄弟鹅悉杀之

  ⑶既晓,家人咸以惊骇 ⑷云是变怪,以白车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乃夜往鹅栏间 蒙乃始就学

  C.云是变怪,以白车骑 皆以美于徐公

  D.问,果如之 辍耕之垄上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原句: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

  译文: ▲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桓南郡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参考答案

  1.⑴生气 ⑵全、都 ⑶天刚亮的时候(或:早晨) ⑷说

  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1分。

  2.B 评分标准:共2分。

  3.没有什么能引来怪异,应该是桓南郡开玩笑罢了!

  评分标准:共3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4.斗鹅“每不如,甚以为忿”,表明他心胸狭窄;“夜往鹅栏”、“取诸兄弟鹅悉杀之”,表明他是一个凶残的人。(答到“心狠手辣”也可得分)

  评分标准:共2分,每小点1分。要求能概括出性格特点,并能结合内容作适当阐发。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1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范宣①年八岁,后园挑②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③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④廉约⑤,韩豫章⑥遗⑦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言⑧邪?”范笑而受之。(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范宣〕字宣子,居住在豫章郡,后被召为太学博士、散骑郎,推辞不就。②〔挑〕挑挖;挖出来。③〔身体〕“身体”句语出《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躯干。体,头和四肢。④〔洁行〕品行高洁。⑤〔廉约〕廉洁俭省。⑥〔韩豫章〕韩伯,字康伯,历任豫章太守、丹杨尹、吏部尚书。⑦〔遗(wèi)〕赠送。⑧〔言(kūn)〕裤子。

  1.用“/”给文中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韩 豫 章 遗 绢 百 匹,不 受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1)误伤指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啼耳________________

  (3)遂至一匹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范宣挖菜误伤的手指,大声啼哭,是因为“痛”才哭吗?到底因什么而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范宣的身上有哪些美好德行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

  2.手指;此,这;终于

  3.后来,韩康伯邀范宣一起坐车,在车上撕了两丈绢给范宣。(意对即可)

  4.不是因为痛,而是因为身体发肤都授之于父母,伤了自己的就等于伤了父母,范宣不敢伤害父母,所以才哭起来。(意对即可)

  5.孝敬父母,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品行高尚,清廉俭省;严格要求自己,温和、善良。(意对即可)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15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称: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法:

  2.文章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老 父 在 太 丘 强 行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恣 其 所 安 久 而 益 敬。

  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2分)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1)称赞,赞许 (2)效法

  2.老父在太丘 | 强者绥之以德 | 弱者抚之以仁 | 恣其所安 | 久而益敬。

  (错、漏、多1处均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3.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令尊在太丘县认职时,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家父在太丘时,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做法却是如出一辙,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母亲的答案阅读题答案02-02

苏幕遮阅读答案06-27

礼物阅读答案10-18

《兰草》阅读答案10-26

草莓阅读答案10-31

《呼唤》阅读答案11-14

《青花》阅读答案09-01

《雾》阅读答案11-17

渡江阅读答案03-23

《草》阅读答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