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阅读理解>阅读答案>渡江阅读答案

渡江阅读答案

时间:2024-03-23 18:16:27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渡江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渡江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渡江阅读答案

渡江阅读答案1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解析: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它三联中归纳出与愁的表现有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即可。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诗歌翻译: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风波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渡江阅读答案2

  水调歌头·渡江I

  赵善括

  山险号北固,景胜冠南州。洪涛江上乱云,山里簇红楼。堪笑萍踪无定,拟泊叶舟何许,无计可依刘[2]。金阙自帷幄,玉垒老貔貅30

  问兴亡,成底事,几春秋。六朝人物,五胡妖雾不胜愁。休学楚囚垂泪[4],须把祖鞭先著5,一鼓版图收。惟有金焦石6,不逐水漂流。

  注释:l这首词约为赵善括在南宋孝宗乾道年间任润州(今江苏镇江)通判时所作。2依刘:东汉末年,长安扰乱,王粲赴荆州依附刘表。3玉垒、貔貅:玉垒喻指军事要塞,貔貅喻指军士。4楚囚垂泪:喻怆怀故国、无力回天的处境。5祖鞭先著:喻指抢先做出成绩。6金焦石:宋时长江上的两座石山。

  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堪笑”三句,词人以"萍踪”“叶舟”比喻自己漂泊无依,无处安身。

  B.“金阙”两句,词人感叹朝廷与金人言和,战士蹉跎岁月,无用武之地。

  C.“六朝”两句,写六朝不能扫五胡之乱,而南宋与六朝类似,令人担忧。

  D.“惟有“两句,写渡江所见之景,也借此来比喻南宋爱国志士意志顽强。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的“笑”为自嘲之笑,"愁”为伤时之愁,笑与愁都是基于爱国之情。

  B.词人感慨“玉垒老貔貅”,又主张“须把祖鞭先著“,表达出悔不当初之意。

  C.这首词起于景,结于景,中间由景及情,由今思古,层次丰富,结构完整。

  D.这首词多用典故却无堆砌之感,用典使词作内容更丰富,情感表达更凝练。

  13.《四库提要》中说赵善括词气"骏迈"(雄健豪迈),与辛弃疾词气”亦复相似"。你认为赵词与辛词是否都有"骏迈”之气?请结合《水调歌头·渡江》与读过的'辛弃疾词作阐释你的观点。(6分)

  答案:

  11.(3分)A12.(3分)B

  13.(6分)从两个角度合理作答即可给满分。作答角度提示:

  意象意境(壮丽宏阔、厚重的历史感……)

  人物形象(怀才不遇、忠诚爱国……)

  思想情感(英雄志气、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慨、忧国忧民……)

  创作手法(用典,抒情方式:感怀历史……)

  语言风格(含蓄蕴藉,豪迈雄浑……)

  示例:

  我认为赵词辛词皆有骏迈豪壮之气。词意境雄浑壮阔。赵词写江上巨浪奔涌,空中乱云翻滚,景物壮阔;辛词写词人远眺夕阳余晖映照下的草树以及刘裕曾经居住过的寻常街巷,充满历史沧桑之感。两词皆抒发为国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赵词呼吁有识之士不要效仿当年六朝人物徒以悲泣怆怀故国,而应抢先做出成绩,一鼓作气收复中原。辛词则追慕指挥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的刘裕,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6分)

  说明:如不认为赵、辛都有雄健豪迈之气,言之成理即可给满分。

渡江阅读答案3

  夜渡江

  [唐]柳中庸

  夜渚带浮烟,苍茫晦远天。

  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

  听笛遥寻岸,闻香暗识莲。

  唯看孤帆影,常似客心悬。

  【注】①作者:有的版本写作姚崇。

  (1)诗歌颈联是如何表现夜渡的?请简要分析。(2分)

  (2)最后一句的“悬”字是全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对“悬”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2分)诗歌颈联从听觉、嗅觉两方面表现夜渡。(1分)诗人在夜色中,凭笛声探寻彼岸的方向,由幽香辨识近岸的莲花。(1分)(意思对即可。)

  (2)(4分)①“悬”是卒章点睛之笔,写出了诗人的“客心”如帆影悬挂在空中,无法安然。(2分)②“悬”还有挂念的意思,与前面夜渡情景的描写中所表现的夜渡盼归(盼至)的心情相照应。(2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这首诗描写夜晚乘船渡江情景,诗人抓住夜色晦暗的特点,写出渡江的感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江上景色,但由于充分调动了视觉以外的听觉、嗅觉、感觉,使江上风光实际上已经融揉在诗人的感受之中了,艺术构思颇为独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夏夜渡江图,艺术构思颇为独特。诗先交待了画面的背景:江中小洲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天空也呈现一片苍茫晦暗之色。这里由“浮烟”“苍茫”“晦”等词的渲染,表现出江上夜色的独特之处,视线既不明晰,也不是漆黑一片,以下的描写都是由这种独特的`情境所生发。因为天色昏暗,远处景物不辨,失去了参照物,所以船行而人不觉其行,只是看见船边缆绳被拉得笔直,才知道船夫正在背纤而行,可见江水其实甚为湍急。突然听见悠扬的笛声从对岸传来,所以知道离岸不远了,同时又嗅见荷花的香味,所以知道岸边长满了荷花,通过听觉和嗅觉感受渡江的距离,实际上又暗含了牧童夜归与荷塘夜色的景境。夜色虽然晦暗,但江上由于水光映照,却可看见隐约的帆影,而这帆影在黑暗中好像点点悬挂在空中,犹如渡客提心吊胆一般。这样一来,在洲渚浮烟、天色晦暗的特定景境之中,既暗含了江水流急、白帆点点、牧童夜归、荷塘飘香的景色,又表达出夜间渡江的独特心境,可谓情景交融,构思别致。

渡江阅读答案4

  渡江

  南宋·

  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

  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

  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②开。

  虽异中原险,方隅③亦壮哉。

  【注释】①宋高宗绍兴元年,在广南奉召,由闽入越,趋赴绍兴行在,任起居郎。此诗为诗人次年渡钱塘江时所作。②海门:这里指钱塘江入海口。③方隅:角落。指江南。

  1.颔联历称佳妙,请作赏析。(5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①此联写渡江时的情景。摇桨渡江,远望水天连成一片,仿佛天水相平;而江岸远处的树,似在迎接人的到来。(2分)②寓情于景。(1分)开阔浩渺、豁朗清新的意境烘托了诗人被任用时的欣悦之情,表达了诗人的'踌躇满志及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2分)(从拟人或炼字角度作答也可酌情给分)

  2.①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信心:江南虽不若中原险固,但形势也很壮观,若心存高远,砥砺志节,事业国运仍大有可为。(3分)②尾联呼应首联,抑后高扬,一扫“楚客之哀,肯定了江南的大有可为;又从对自身前途的信心上升到对国家前途的期望;提升了思想境界,扩开了识见格局,深化了主题思想。(3分)

渡江阅读答案5

  王迈①

  读到诸贤传,令人泪洒衣。

  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

  勇似韩彭有,心如廉蔺希。

  中原岂天上?尺土不能归!

  [注]:①王迈(1184~1248) ,南宋诗人。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的诗歌,一般来说,诗歌里面如果议论太多则会令人生厌,然而本诗却

  写得深切感人,引人深思。

  B.首联破题,诗人读传时的洒衣之泪,不仅构成悬念,更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怆的感情基调。

  C.颈联中的“有”意为“尚有”,“希”意为“希望”。肯定了诸将的勇猛无敌,希望他们能

  够像廉蔺一样,同心同德。

  D.尾联中“天上”极言高不可及,“尺土”极言其少,抒写了“中原”遥不可及,收复中原犹

  如登天,寸土尚不得归的悲怆伤感的心境。

  E.本诗首尾两联是诗人的感慨,中间两联是对诸将的评价,首尾包融,结构精当。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D(C项中“希”通“稀”,是少的意思。与上句的“有”形成对照,暗示和勇猛相比,精诚团结更为重要。D项“天上”虽极言高不可及,但着一“岂”字,使全句传达出强烈的反问语气,而“尺土”又与“岂天上”形成对照,实言一切并非艰难,却为什么寸土都不能归?卒章显志,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及未能收复失地的惋惜愤懑之情,也揭示了诗歌对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妒贤嫉能者的抨击的主旨。)(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给5分)

  2.(两种答案均可)

  答案一:

  (1)对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妒贤嫉能者进行了抨击。“功高成怨府”,诸将立功之后,便成为嫉恨者的众矢之的,“权盛是危机”,手握兵权亦使当权者心生嫉妒,于是便埋下了危机的种子。(2)对诸将不能精诚团结、一致抗敌提出了批评。“心如廉蔺希”,廉蔺能够捐弃前嫌,共同抵御外侮,但是文臣与武将却不能精诚团结。(3)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极度惋惜之情。中原故土并非在“天上”,遥不可及,若齐心协力,收复失地并非难事,然而文武各自为政,导致未能收复失地。

  (每个要点2分,概括1分;结合诗句1分。)

  答案二: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妒贤嫉能者的抨击,对不能精诚团结的.文臣与武将的批评,以及未能收复失地的惋惜愤懑之情。(2分)。“功高成怨府”,诸将立功之后,便成为嫉恨者的众矢之的,“权盛是危机”,手握兵权亦使当权者心生嫉妒,于是便埋下了危机的种子,表达了诗人对当权者嫉贤妒能的抨击。(2分)中原故土并非在“天上”,遥不可及,若齐心协力,收复失地并非难事,然而文武各自为政,导致未能收复失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惋惜愤懑之情,诗人的爱国之心溢于言表(2分)。

  (概括2分;结合诗句每处2分,也可以选择其它诗句进行分析。)

渡江阅读答案6

  《渡江云》①

  周邦彦

  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启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③委曲:曲折延伸。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

  ①对春色由衷的喜爱之情。词的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之景,表达了作者对春色的喜爱。

  ②对仕途的担忧之情。“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的“愁”,隐含着作者对仕途的担忧,要到京城了,本来是高兴的事情,但是因新旧党之争问题,词人也不知道此次进京情况会是如何。

  ③孤独寂寞之情。尾句“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写出了离愁在心不能成寐的情状,表现了词人水程夜泊的孤独寂寞。

  解析:1、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项“以乐景衬哀情”错,下片描写的不是乐景,而是悲凉之景。故选D。

  2、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本词的.上片描写沿江舟行所见两岸山村春色,通过“晴岚、暖回、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陌头杨柳”等景物,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表达了作者对春色的喜爱。下片描写江边饯别及逆水行舟的情景。“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实际蕴含对蒙召赴京一事的矛盾恐惧之心。“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中,作者马上就写出了他的矛盾恐惧的症结之所在,原来他所愁惧的仍是政争翻覆之无常。至于此词结尾之处的“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沈恨处,时时自剔灯花”数句,才是此词中真正全用写实之笔之处,表现出水程夜泊孤独寂寞中满怀心事的情景。

渡江阅读答案7

  渡江云①

  周邦彦

  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启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③委曲:曲折延伸。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D(解析:“以乐景衬哀情”错,下片描写的不是乐景,而是悲凉之景。)

  2.①对春色由衷的喜爱之情。词的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之景,表达了作者对春色的喜爱。

  ②对仕途的担忧之情。“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的“愁”,隐含着作者对仕途的担忧,要到京城了,本来是高兴的事情,但是因新旧党之争问题,词人也不知道此次进京情况会是如何。

  ③孤独寂寞之情。尾句“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写出了离愁在心不能成寐的'情状,表现了词人水程夜泊的孤独寂寞。(每点2分,共6分)

  【翻译】

  晴日山中的薄雾低低地铺满南方的旷野,春的气息最早从雁鸿翅下透露,它们结成阵势从沙滩上腾空而去。骤然惊知春天已经来到眼前,询问什么时候,能逐渐地进入深山?鲜花碧草,舒卷开合,天公以最大的粉饰力装点着争艳斗华的春天。那千丝万缕的田头道旁的杨柳,嫩条渐抽渐长便可藏遮栖鸦。

  可叹!沿着东流注入长江的清江水西去,装饰华美的游船向着京城──汴京进发。是酒宴已残,兴尽人散?还是愁那江风阵阵总是无休止地拍打翻卷着船头的旗尾,夕潮也汹涌而起溅湿了头上的乌纱?夜晚悬在江空上一弯弦月,乘坐的般只也慢慢巾近港湾驿站、泊入芦苇深处。沉怨无法排遣,面对着闪烁的银灯,一次次地把灯花剔下。

  简析

  作者在上阙写春,春是杨柳逐渐抽芽的初春,下阕写秋,秋是水草已慢慢变长的深秋,这一春一秋、一荣一谢两种景致。作者通过歌咏山水风光表达了作者在羁旅行役中由对春色由哀的喜爱到对命运艰难的孤愤之情。

渡江阅读答案8

  雨后观音门渡江

  王士祯

  饱挂轻帆趁暮晴,寒江依约落潮平。

  吴山带雨参差没,楚火沿流次第生。

  名士尚传麾扇渡②,踏歌终怨石头城。

  南朝无限伤心史,惆怅秦淮玉笛声

  【注】①观音门:南京北城门之一,临长江。王士祯(1634年—1711年),清初诗坛领袖。②麾扇渡,在南京秦淮河上。据《晋书·顾荣传》载,晋广陵相陈敏反,名士顾荣率兵讨伐,与陈军夹河而阵,荣挥以羽扇,陈军溃散。后因名其地为麾扇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暮晴”照应“雨后”,写暮色中饱挂轻帆渡江,表达了诗人轻快的心情。

  B、第二句从江寒写到潮落水平,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由喜悦到悲伤的`情感变化。

  C、三、四句描绘山水美景,远近结合,吴山逶迤,烟雨朦胧,江上渔火次第点亮。

  D、尾联咏史抒怀,借南朝“伤心史”、惆怅“玉笛声”,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受。

  15、诗中“名士尚传麾扇渡”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B 15、相同之处是,都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怀古伤今之情。不同之处是,王诗用“麾扇渡”遗迹尚存来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情志;辛词用英雄的遗迹不存,欲扬先抑,突出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

渡江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渡江

  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注)一怆神。

  (注)古之高人逸士常以沙鸥为友,叫做“鸥社”、“鸥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诗题“渡江”,诗人打算回乡,可到渡口才知江水高涨,客船不敢出行,不由新添愁绪。

  B.颔联“白日忙于我”意在说明自己在外奔波忙碌,而青山对自己发笑,是在反思自己追求功名。

  C.颈联直说自己在想念家乡,并说明自己来到京都本希望获得功名,却落得破裘满风尘的下场。

  D.尾联写自己境况,用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自己的自由自在,表达自己畅游在外,悠游自在之感。

  15.诗歌首联所说的“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D项,“表达自己畅游在外,悠游自在之感”错误。人生本是尘世寄迹,居无定所也属当然,正像这高翔天地间的沙鸥,东止西橱,所以,“沙鸥”在此成了孤单飘泊、无所着落的象征。应当是衬托自己的孤单漂泊,表达自己客居他乡、孤单寂寞之感。

  15.①奔波忙碌之愁。“几问津”“忙于我”等表现自己的奔波忙碌。②孤独之愁。“孤枕”“客愁”“沙鸥”等表现自己客居异乡、孤身在外的孤独之愁。③之愁。“乡国梦”等表现自己的家乡之情。④朋友零落之愁。“交游落落俱星散”直言本身就不多的友人四处飘零。

【渡江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母亲的答案阅读题答案02-02

《村庄》阅读答案11-10

鼓掌的阅读答案11-15

《秋思》阅读答案02-15

《论语》阅读答案09-29

《草》阅读答案02-26

湿地 阅读答案02-27

手帕 阅读答案02-28

野望阅读答案03-01

《青花》阅读答案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