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语》阅读答案
在各个领域,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②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1)请根据材料①,说说君子和小人在用人方面有什么区别?(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参考答案】君子用人出于公心,量才使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1分)小人用人出于利己,用人也疑,贪欲无穷,所以会求全责备。(1分)
(2)请结合材料①②,简述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和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参考答案】君子特征:平易近人、容易相处;(1分)坚持原则、心怀坦荡。(1分)大丈夫标准: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1分)要有坚持这种志向的气节操守。(1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君子容易和他相处共事,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②孟子说:“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啊!”
《论语》阅读答案2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 罔 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凋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填写完整。(写在原文上)
【小题4】选文中的有些词句现在已成为成语保留了下来,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答案
【小题1】(1)生气、发怒。(2)真诚、诚实。(3)迷惑。(4)凋谢
【小题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小题3】人不知而不愠 其不善者而改之
【小题4】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小题5】略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愠”,动词,生气、发怒。(2)“信”,一词多义,真诚、诚实。(3)“罔”,副词,迷惑。(4)“凋”,动词,凋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故”(学过的,旧的)、“为”(做)、“师”(老师) 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这道题属于直接性默写,默写时要注意“愠”的写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背诵默写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注一字不差地进行补充,平时的学生中,对要求背诵的课文要认真背诵,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能虽要求背诵的文章进行默写。
【小题4】试题分析:“温故知新”、“见贤思齐”都是从本文演化来的成语。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能力。
点评:本题较容易,没有什么难度,对学过的知识要善于总结、归纳和积累,并学以致用。
【小题5】试题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针对这种观点,每个人都有不同看法,无论你持那种观点,解答时要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具体阐明理由。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人物做法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和材料的内容说出具体的理由。
《论语》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下面选段,回答问题。(12分)
①、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①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②者。”(《论语·阳货》)
②、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③、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③,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④,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注释】①讪:毁谤。②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③舍之则藏:舍弃就藏匿,意即隐退。舍,舍弃,不用。④行三军:指挥军队。行,率领,指挥。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这里指全军。
回答下列问题
(1) 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勇”的理解。(3分)
(2)结合以上选段,联系现实谈谈当代青年应当有什么样的“勇”,200字左右。 (9分)
参考答案:
20、(1)①孔子主张的“勇”,要符合礼,要用礼来约束。②孔子主张“勇”应该用“义”来规范。君子没有“义” 犯上作乱;小人没有“义”就会去做盗贼。 ③孔子主张“勇”要智勇兼备,要符合礼,缺少智、悖于礼的.“勇”是蛮干、乱干。
(2)可从下面角度来谈:
A、要智勇双全,反对蛮干、乱干,暴虎冯河式的勇是愚蠢的。B、勇,要符合礼义,要用礼义来规范。C、现代青年要勇于担当D、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的“勇”,实际上是一种个人“耍狠”的行为。只考虑个人利益,不管他人感受的勇,是我们要反对的。
《论语》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答案]6.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 7. 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9.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论语》阅读答案5
《论语》中的这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⑴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1分)
⑵孔子称赞南宫适的理由是什么?批判冉有与季路的'原因又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24.⑴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⑵①南宫适懂得治理国家必须使百姓安居乐业,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更懂得穷兵黩武、以武力而有天下者都不得善终的道理。君子治国尚德。
②冉有与季路非但没有尽到做家臣的责任,反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与孔子倡导的以德治国的理念背道而驰。
《论语》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 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答案:
12.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子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②第一种解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就不会去摆脱。第二种解读: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
《论语》阅读答案7
阅读《论语》的几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⑴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⑵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理仁》)
⑶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⑷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3.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2分)
24.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对你的启示。(答案不超过50字)(3分)
答案
23.乐: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而乐(2分)。
24.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特色——重义崇德。(1分)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只要答一个方面就得2分,言之成理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论语·公冶长》)
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
【注】①怨是用希:是用,因此;希,通稀。
(1)孔子提出了哪些远怨的方法?请简要概括。(2分)
(2)在品德修养上,孔、孟为什么都主张反求诸己,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9.(1)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②不计较过去的仇怨。(每点1分)
(2)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省。因为孔子认为多责备自己就可以大大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孟子认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孔、孟的理由各2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②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③孟子说:爱别人,别人不来亲近,就要反问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就要反问自己智的程度;礼貌待人,别人却不理睬,就要反问自己恭敬的程度。行为有得不到预期效果的,都要反过来求问自己。
《论语》阅读答案9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谋:__________ 信:__________ 罔:__________知:__________ 诲: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传不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用法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人不知而不愠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是关于学习方法的`?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此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xǐng chuányùn
2.打算、谋事;真诚、诚实;迷惑;通“智”,聪明;教导、教诲;
3.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应该经常复习吗?②选取他们好的方面向他们学习,他们不好的方面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4.D
5.关于学习方法的;感受要将学与思紧密联系起来。(言之有理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5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 ( )
(2)人不知而不愠( )
(3)思而不学则殆( )
(4)传不习乎( )
2、下面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有朋自远方来
B、为人某而不忠乎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不亦乐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从选段中写出3至5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进入初中是一种全新生活的开始,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复习 (2)生气,发怒 (3)多次反省 (4)老师传授的知识。
2、D
3、(1)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地方。(如果有就要改正。)
(2)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重大的'责任而且路程遥远。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任重道远择善而从
5、自己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待人接物的正确方法,要学会替别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比如:珍惜安静的求学环境。喧闹的教室不是你想要的,也不要为别人创设这样的环境。(言之有理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
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答案:
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2分)(意思对即可)
2、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4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解析:
《论语》阅读答案1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根据原文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的词:
弘毅:_____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划线句: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选出都是表示学习态度的一组
[ ]
A、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
B、学思结合 见贤思齐 知之为知之
C、知之为知之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D、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三人行必有我师
6、《论语十则》讲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为人处事等方面的道理。请从选段中选择一例,结合自己的经历,就某一方面阐述的`道理谈谈对自己的启迪。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人不知而不愠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2、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刚强,勇毅);旧的知识;可以凭借。
3、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孔子说:“见到贤明的人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明的人就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4、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自我修养。意思相近即可。
5、C
6、“略”。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认识理解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13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达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使人见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窘态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义正词严的态度。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持危扶颠”。冉有帮助季氏专权,不帮助季氏走正道,违背其主张,所以孔子说“‘求!’‘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C、《论语》在记言之中,能见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极其鲜明。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要取材于《论语》。这一点表明《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子路的责任更大,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可看出来。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联系语境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
【答案】
1、D(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冉有的责任更大。文章开篇是“冉有、子路见于孔子”,中间说话只有“冉有”,这最后的批评是针对二人的',而子路比冉有大,所以孔子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把子路提在前面。)
2、运用类比的手法。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就如同看守虎兕龟玉的人,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论语》阅读答案14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13分)
《论语》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为政》)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小题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5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学而不厌
【小题2】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3】从选文中摘出两个现在仍然在用的成语。(2分)
【小题4】第二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结合你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体会。
(2分)
答案
【小题1】真诚、诚实;教诲,教导;迷惑;教给,举出;满足
【小题1】①敏捷而又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② 略
【小题1】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学而不厌(写出两个就行)
【小题1】略
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会在文言文中积累现在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成语。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15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⑦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8.解释下面加线词的意思。(4分)
(1)不亦说乎 说:
(2)温故而知新 故:
(3)思而不学则殆 殆:
(4)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
19.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选文中不少句子已经演变为成语,请写出4个。(4分)
21.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3分)
20xx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8.(1)说——悦,愉快,高兴。(1分)
(2)旧(知识)(1分)
(3)有害(1分)
(4)刚强、勇敢(1分)
19. (1)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2分)
(2)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给他人。(2分)
20.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写出四个即可,4分)
21.抄写句子无错误(1分),言之有理即可。(2分)
【《论语》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做人与做事阅读答案 读书与做人阅读答案12-17
母亲的答案阅读题答案02-02
《垃圾》阅读答案11-20
《斗草》阅读答案11-21
《春风》阅读答案11-26
爱莲说阅读答案02-03
手帕 阅读答案02-28
野望阅读答案03-01
《松鼠》 阅读答案01-13
追悼阅读答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