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阅读答案(精华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友人》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友人》阅读答案1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 ~ 15题。
送友人游蜀
刘沧
北去西游春未半,蜀山云雪入诗情。
青萝拂水花流影,翠霭隔岩猿有声。
日出空江分远浪,鸟归高木认孤城。
心期万里无劳倦,古石苍苔峡路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虽然直接点出本诗的题材内容,然着一“游”字便淡化了离情别绪。
B.诗歌首联交代友人入蜀的时间和行踪路线,“蜀山云雪”给人美好想象。
C.诗歌的中间两联写景由远及近、声色兼备,生动描绘出蜀地独特的风物。
D.诗歌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疏密有致,层层有序,语言华美而不繁缛。
15.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诗人为什么说友人“无劳倦”?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14.(3分)C(诗歌颔联写景以近景为主,视听结合,颈联写景是远景,运用视觉感官为主;两联写景顺序应为由近及远。)
15.(6分)
①友人入蜀正值春季,蜀山高耸入云,峰顶白雪皑皑,沿途绮丽景色能够激发友人的创作灵感,所以即使蜀道艰险也不觉辛苦。
②友人入蜀并非单纯游山玩水,愉悦耳目,而是“心期万里”,希望借此次游历能够施展抱负,所以即使蜀道艰险也无劳倦之感。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送友人》阅读答案2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阅读训练】: (说明:以下阅读题为综合各处习题整理而成,囊括了本诗相关知识点,特此说明。)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4)如何用颔联写送别之事。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6)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7)尾句“班马鸣”的作用?
(8)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9)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0)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3分)
(1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1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3) 说说“青山横北郭,山水绕东城”中“青”、“白”、横“、“绕”四字的表达效果。
(14) 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1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 “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
(2)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4)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5)“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7)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意思对即可)
(9)“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2分)
(10)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离别之情。(3分)
(11)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1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3)“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的动态,这些词形象的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14)“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15)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送友人》阅读答案3
湖口①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②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①湖:指洞庭湖。诗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②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湖口”所见,先放眼湘江水岸,接着远眺云梦,最后注目孤舟离人,描绘出一幅莽苍阔大的湘江暮色图。
B.颈联实写洞庭湖的景象,诗人对洞庭湖水的描绘,流露出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有关星河高悬的描写,则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
C.尾联由腊月而想到梅花,由“残”而冠以“零落”,取景设喻妙在自然含蓄,表现了诗人自伤之意,念友之情。
D.从全诗看,作者采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几种景物纳入同一画面之中,使它们发生内在的联系。
(2)这首诗的“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
(1)B.“颈联实写洞庭湖的景象”错误,此写洞庭湖的景象,并非实写,而是由“洞庭船”引发的想象,故而在时间上并不承上,“暮”“雪”不见了。
(2)①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②作者或用正面烘托,或用反面映衬,或用比兴之法,寄寓自己的伤别之情和对友人的不舍、担忧。③诗人通过画面显示特定的意境,既有壮阔生动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内在的个人情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译文:
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友人归去,一路上将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斩浪,顺着水势依山而转;夜里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笼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家刚好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将是多么幸福啊。
《送友人》阅读答案4
援疆
白云峰
伐林送远秋山外①,忆君清影杯重开。
从今孤旅心乘月,向晚乡音梦入怀。
红尘不居②雁南北,绿鬓无依落妆台。
龙泉夜夜鸣③东壁,关山捷报挽潮来!
【注】①伐林送远,伐林望友,又叫伐林望徐。刘备送徐庶,树林遮挡视线,伐林相送。②红尘不居,时光流逝。不居,不停留。③龙泉夜鸣,语出清代《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中“夜夜龙泉壁上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援疆即各省支援新疆。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反映现实。
B.前两句写送别之情,表现在对诗人动作、神态的描写上,临别前共同举杯,目送友人远到秋山之外。
C.“绿鬓”代指友人,长发无依,散落妆台,透露出远在他乡的友人的'真切感受。
D.诗人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手法多样,情感蕴藉,体现出诗歌语言的含蓄性且多样化的特点。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概括并分析。(6分)
答
15.B(不是共同举杯,是诗人自己重新举起酒杯,没有神态描写。)
16.①惜别之情,诗人运用典故,伐林望远,目送秋山,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之情。②之情,诗人抓住杯重开的细节,以及对友人心乘月、梦入怀、鬓落妆台的想象,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③赞美与祝福之情,诗人运用典故,说友人像秋瑾一样有报国的雄心壮志,不久好消息就会越过关山潮水般涌来,有对友人的赞美与祝福。
《送友人》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诗人简介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1.诗的前两句化用了那首诗中名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2.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此写出别时水边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或内容更为丰富)。
2.“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别千里。用“谁言”一反遗憾之意,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劝慰和对友情的执著(或情意之长、思念之深)。
《送友人》阅读答案6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这首诗作于天宝二(743),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
①见说:听说。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 ②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③蜀城:成都。 ④升沉:指功名得失。⑤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3)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4分)
(4)作者在最后一联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做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山上蜀道景致,绕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
(2)到蜀地去的路,险阻崎岖很不好走。直立的山崖在人的面前耸立,白云靠近马头飘浮。芳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春江环绕着美丽的成都城。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3)笼、绕;(2分)笼:表现了树木繁茂幽深、峰壑起伏陡峭的景象;绕:表现了山水相依、水流曲折绵长、峰峦蜿蜒的景象。(2分)
(4)既是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之中,又寄寓作者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4分)(共8分)
赏析:
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天宝二(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送友人入蜀》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诗作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语言简练朴实,分析鞭辟入里,体现了诗人文笔和思想都很成熟的特点。
《送友人》阅读答案7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7.(1)诗交代送别时间、地点的一句是 。(1分)
(2)“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描写在诗有什么作用?(3分)
(3)说说诗“天涯去住泪沾巾”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答案:
7.(1)(1分)峡口花飞欲尽春
(2)(3分)“花飞欲尽春”既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又渲染了送别时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3)(2分)“天涯去住泪沾巾”写出司空曙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与惆怅伤感;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体现其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送友人》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友人南归
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注]开元二十五年,朝廷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时孟浩然已年近五十,对官场生活毫无兴趣,因此告老还乡,王维故写下此诗送别。悬知:料想。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回来。”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春天将要过去,大雁已经北飞;“尽”“稀”两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去夏来时节转换的特点。
B、颔联写朋友将要与自己分别,回到南方的郢城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舍之情。
C、颈联描写楚地稻苗长势很好,菰米也肥嫩饱满,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
D、诗歌采撷“雁”“汉水”“稻苗”“菰米”等多种意象来表情达意,物象看似寻常,却寄寓深远
15、请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6分)
答案:
14、C(“羡慕”“追随”之意不存在,颈联倒是有一些对友人的劝勉、慰藉之意)
15、衬托。汉水广阔,友人孤单,一阔一孤,衬托岀友人旅途的.孤单。用典。用老莱衣的典故肯定和赞扬友人,辞官归家、为父母尽孝的行为。想象。整首诗以想象贯串全诗。首联想象友人到家时的家乡的景象;颔联、颈联运用想象描写友人家乡的美好。尾联设想友人双亲倚门而望的情景。(每点2分)
《送友人》阅读答案9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①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释)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这一句在全诗中有哪些作用?
2.本诗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
1.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季节(时间),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同:都抒发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异:《峡口送友人》情感显得忧郁低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显得乐观旷达。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作用的能力。
“峡口花飞欲尽春”的意思是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峡口”,指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交代了送别的地点,照应标题;“欲尽春”的意思是“春欲尽”,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渲染送别友人时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考生先回答本诗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情感方面的相同点,再回答其不同点。
从诗的标题看,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一首送别诗。
司空诗,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想到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忧郁低沉,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末句“今日翻成送故人”写出诗人和友人彼此间的惆怅。所以,司空诗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但情感显得忧郁、低沉。
王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所以,王诗也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但情感显得乐观、旷达。
《送友人》阅读答案10
送友人
薛 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1)诗的前两句化用了什么诗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2)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1)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此写出别时水边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或内容更为丰富)。
(2)“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别千里。用“谁言”一反遗憾之意,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劝慰和对友情的执著(或情意之长、思念之深)。
【作品鉴赏】
昔人曾称道这位“万里桥边女校书”“工绝句,无雌声”。她这首《送友人》就是向来为人传诵,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初读此诗,似清空一气;讽咏久之,便觉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薛涛《送友人》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两句以下的诗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节用《诗经》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此诗机杼相同。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的苦语。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诗中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新来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调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其味尤长。而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宽而复紧,“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艺概。诗概
“绝句于六艺多取风兴,故视它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高。”(《艺概。诗概》)此诗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语,使读者感受更丰富;诗意又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诗人用语既能翻新又不着痕迹,娓娓道来,不事藻绘,便显得“清”。又善“短语长事”,得吞吐之法,又显得“空”。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故耐人玩味。
【相关推荐】
《送友人 薛涛》阅读答案
送友人 薛涛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送友人薛涛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送友人薛涛前两句哪几个字描写了秋天月夜苍茫悲凉的景象?
薛涛 《送友人》.诗歌第一二句写景.具体描述这幅图景,并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送友人》阅读答案11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诗歌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这里有山的`青绿,有水的流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山的静默,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
B.颔联诗意转为议论,感叹今此一别,友人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C.尾联当离别真的来临时,也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这离群的马嘶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诗至此悠然而止,意蕴深远,令人回味不尽。
D.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2)本诗的颈联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经典名句,请你比较这两联诗在情感上的异同。(3分)
答
(1)B
(2)相同点:都表达了在离别时对友人的深厚情谊;(1分)
不同点:李诗主要表达“我”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担忧;(1分)王诗主要劝勉朋友不要因离别而伤感,要心胸豁达,坦然待之。(1分)
《送友人》阅读答案12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4.简析第一首诗首句峡口花飞欲尽春的.作用。(4分)
5.两首诗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情感?(4分)
【答案】
(1)时节:暮春。意象: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
(3)①同意;司诗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雍诗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②不同意;司诗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雍诗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4.这句是说,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1分)点明时间暮春,地点峡口;(1分)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或营造了低沉悲凉的氛围,烘托了诗人悲戚伤感的心情;(1分)以哀景衬哀情(衬托或烘托),为下文抒情蓄势。(1分)
5.抒发了送别之情;(2份)思念故乡之情。(2分)
【解析】
(1)此题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雍诗身是忆归人,司诗同为客,点明作者的处境,联系古诗文中客居他乡多有思归之情,即不难概括出答案。
(3)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司诗借暮春时节,飞花飘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与思归之情;雍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惜别的忧伤、思乡的伤感,也有对友人得以还乡的喜悦。所借景物为清新的早春,为乐景。
《送友人》阅读答案13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1)诗人通过对蒹葭、月光、寒霜山色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苍凉(悲凉、凄凉、凄清)的秋夜图,为友人的离别渲染了悲伤的气氛。(言之有理即可)
(2)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寒夜送别自己的友人,此时寒霜满天,山色苍茫,想到友人此去,不知相见何年,不由得悲从中来,心中惆怅。
【解答】
(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这两句的意思是: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山色浑为一色,苍苍茫茫。本句借景抒情。通过“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等词语,写出了了一种秋天月夜之景的'苍凉。为全诗奠定了离别感伤的感情基调。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可以抓住能表现感情的句子去理解。“离梦杳如关塞长”离别之梦遥远的如同边塞那么长。把“离梦杳”比作“关塞长”,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
译文:
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山色浑为一色,苍苍茫茫。
友人与自己的千里之别,自是从今日开始了,我的梦杳而去,它能够跨过迢迢关障,追随你到遥远的关塞。
《送友人》阅读答案14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中“蓬”指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此处喻指诗人。
B.颈联巧妙运用“浮云”“落日”作比,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C.“挥手”写出了分离时的动作,流露出诗人看似潇洒,实则不舍的心情。
D.面对离别,“班马”尚且“萧萧”悲鸣,人何以堪?全诗以此作结,令人回味无穷。
13、请发挥想象,描绘诗中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4分)
送友人阅读答案:
12、B
13、(2)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山上草木葱绿,好一派生机景象。一条波光粼粼的流水,环绕在城的东边,潺潺而过。
《送友人》阅读答案15
鱼游春水·送友人
张元干
芳洲生?芷。宿雨收晴浮暖翠。烟光如洗,几片花飞点泪。清镜空余白发添,新恨谁传红绫寄。溪涨岸痕,浪吞沙尾。
老去情怀易醉。十二栏干慵遍倚。双凫②人惯风流,功名万里。梦想浓妆碧云边,目断归帆夕阳里。何时送客,更临春水。
【注】①张元干,南宋爱国词人,力主抗金,被秦桧除名削籍。本词标题为编者所加。
②双凫:原代指地方官员,这里喻指作者友人。
1.词句“目断归帆夕阳里”化用了李白的“,”两句诗。(2分)
2.请分析上阕中“暖翠”两字的表达效果。(3分)
3.这首词表达出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分)
2.“暖”为和暖,“翠”为青翠,从感觉和视觉方面描绘出夜雨过后温和晴暖、苍翠欲滴的美丽景致,以乐景衬哀情。(描写角度1分,景物特征1分,手法1分,共3分)
3.1.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年华虚度、功业无成的忧伤;3.世无知己的悲哀;4.对友人胸怀“功名万里”报国壮志的赞美;5.与友人再次相逢的期许。
(答出1点给1分,两点给3分,3点给4分;没有结合分析或分析不准确,酌情扣分)
赏析:
这首送别词,首先触景生情,后又缘情布景,节节转换,结构严谨,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悲愤之情与送别之意,在写作上自有特色,为其佳作之一。
大凡送别之作,多托离怀以抒情,写景以寄情,这首词也是如此。词的开头四句,描写送别时的春江景色以及由此引发出的凄苦感情。“芳洲”二句是说,一场夜雨过后,碧空如洗,长满苹芷的小洲上,淡淡的晨雾在翠绿的`芳草上面轻轻浮动飘动,给人一种朦胧之感。在这里,作者不仅描绘出送别时展现在眼前的春光晨色,又点出了送别的时间,还化用白居易“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意,暗示这生机盎然,给人带来活力,带来暖意的芳草,却挑起了作者无限惜别之意。“暖翠”二字尤其精妙,它从感觉方面把夜雨过后春江两岸的景色诗情画意地描写出来了。而“烟光如洗”二句,承上启下,进一步描写出江边晨景。其中前一句写“烟”,着一“洗”字,现出天空无限净洁的境界,写足了“宿雨收晴”之意;后一句写花,写一场春雨过后,鲜花盛开,时而轻盈的花瓣随风翩翩起舞,在作者看来,轻盈的花瓣犹如那点点泪珠,洒落地上。“点泪”二字用拟人手法,寓王观之情于客观,融惜别之情于春景,不仅烘托出送别的凄清气氛,也为下面的抒情做好了铺垫。“清镜”二句,紧承“飞花点泪”,即景抒情,转入到对年华虚度、功业无成的忧伤心情的抒写。“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和屈原一样,作者有感于日月如梭,时不待我,明镜新添白发,容颜日渐衰老,然而抗金报国的宏愿却无法实现,内心充满忧伤。一个“空”字,就把作者壮志难酬、老而无成的悲愤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词人本是把恢复中原故土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的,但“天意从来高难问”(《虞美人。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皇帝高高在上,出尔反尔,其意图令人难以捉摸。更使人难以理解的是他竟重用主和派,排斥抗金志士,这样就是词人的宏愿无法实现,致使词人感到老而无成。“新恨”句化用锦城官妓灼灼寄泪的,说明近来越来越寂寞,越来越孤独,甚至连一把同情眼泪也无人相送行,使人“新恨”无穷,倾吐了自己世无知己的悲哀。“溪涨”二句又缘情布景,进一步写雨后江天景色。“溪涨岸痕”写春水之猛,“浪吞沙尾”,写波浪之高。一“涨”一“吞”,不仅生动地再现了雨后春江波涛汹涌的情景,同时又借物抒怀,暗寓了自己高涨的自伤与伤别的心情。在这里,情与景合而为一,水乳交融,已经达到了浑然难辨的境界。
过片再次借景抒情。“老去情怀”二句,暗示了送别的地点——江楼,以回应开头,同时又形象地刻画出词人内心无限的悲苦。一个“易醉”,一个“慵遍倚”,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难以言说又无处言说的辛酸!“双凫人惯风流”二句,词人以高度的热情赞美了友人胸怀“功名万里”的报国壮志,同时也把抗金复国的希望寄托在友人身上。这位友人或许被召入朝,词人为其送,故化用王桥的典故,称颂他一贯风流倜傥,素有报国立功之志。在这里,慰藉之情与送别之意是融为一体的。最后四句写送别。“梦想浓妆碧云边,目断孤帆夕阳里。”词人在此展开了丰富而奇妙的联想。他告诉友人,此别之后,今日送别的场面将会在他的梦中重现,他设想那时,自己将在碧云深处与浓妆丽人相伴,过清闲的隐居生活,而友人却被应召入朝,自己依依难舍,因而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伫立江边,凝望着友人的“孤帆”渐渐地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之中,久久不忍离去。这两句词,巧妙地化用了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而又有所创新,作者再次缘情布景,托物抒怀,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进一步写自己惜别之情,寄实于虚,虚实相映,更加真切地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煞拍“何时送客,更临春水”,由今日送别想到来日送别,又由来日送别看见来日相逢,这种深一层的写法,更加含蓄委婉地写出词人无比悲痛的惜别之情。这种写法,确实“如泉流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
【《送友人》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送友人》阅读答案06-24
送友人出塞阅读答案11-03
薛涛《送友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6-22
母亲的答案阅读题答案02-02
《秋思》阅读答案02-15
《论语》阅读答案09-29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07-28
古诗阅读答案06-20
阅读理解及答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