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阅读理解>阅读答案>古诗阅读答案

古诗阅读答案

时间:2024-06-20 16:52:18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古诗阅读答案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阅读答案

古诗阅读答案1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七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却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三)》中写道“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中哪些诗句能说明作者一直以来的“愿”究竟是什么愿望?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4分)

  答

  1、D 意境不相似 。前者渲染安然静谧,怡然自得的氛围,恬静的田园风光。后者主要是渲染静,静得无生气,写鸡鸣狗吠主要是以动衬静,突出静

  2: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愿望(2分)。表现了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或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人生志趣。(2分)(根据表达内容酌情给分)

古诗阅读答案2

  深渡驿

  张 说

  旅泊青山夜,荒庭白露秋。洞房悬月影,高枕听江流。

  猿响寒岩树,萤飞古驿楼。他乡对摇落,并觉起离忧。

  岳州别子均

  张 说

  离筵非燕喜,别酒正销魂。念汝犹童孺,嗟予隔远藩。

  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④ 。他日将何见,愁来独倚门。

  【注】①深渡:地名。驿:驿店。②洞房:原指幽深的居室,此处指驿站。③均:即张说长子张均。④江路断肠猿:《世说新语黜免》载:桓公(晋大司马桓温)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1.《深渡驿》一诗,颔联中洞房悬月影一句运笔巧妙,请简要赏析。(5分)

  2.两首诗都写到了猿的形象,在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解析答题时注意审题,运笔巧妙即对诗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从诗句内容出发,联系诗歌的主旨情感。诗人夜宿深渡驿,从诗句中的意象及用词可以读出诗人满怀离忧。

  答案:洞房悬月影有两处妙笔:其一,运用衬托手法,月影衬洞房,有月影,更觉房屋的幽深空寂;(2分)

  其二,悬字用得巧妙,不仅写出了月挂中天的夜景,也写出了诗人流落他乡提心吊胆的感受。(3分)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分析鉴赏能力。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但具体作用还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情感分析。第一首是羁旅诗,第二首是送别诗,猿这一形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答案:不同。《深渡驿》中,猿响与岩树动静相衬,(1分)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夜宿深渡驿时思亲念远的悲凉心境。(2分)《岳州别子均》中,运用断肠猿的典故,(1分)写出诗人与儿子分别时那种痛彻心扉的伤痛。(2分)

  对比赏析

  《深渡驿》是唐代张说南贬时所做的`一首诗。借秋风萧瑟抒发作者当时的抑郁心情。张说在武后及玄宗时两次南贬,这首诗当作与两次贬谪时。

  旅行泊居在青山里的驿馆的夜晚,荒芜的庭院里正值秋风萧瑟、白露为霜。幽深的居室里洒满了月光的清辉,我倚着高枕倾听着外面江水的流动声。远处寂寥的山树上传来声声猿啼,眼前成群的流萤在古老残旧的驿楼旁翩翩振羽。独在他乡面对着寂寥的秋色,越发使人感到离乡背井的忧愁。

  《岳州别子均》这首唐代五律诗的作者是张说,诗的下阙: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他日将何见,愁来独倚门。借猿啼写悲苦凄清气氛抒发别离或悲伤之情。诗人以津亭 、 哀猿衬托离愁别绪,诗境也变而凄厉了。

古诗阅读答案3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②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 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词人。南宋灭亡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中。②辇下:京师。③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8.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此词在写法上采用了哪些手法(至少答出两种)?并对这些手法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5分) (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城”之“愁”。

  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2)“银花洒泪,春入愁城”:拟人。以花灯流泪,春天进到哀愁的城中,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

  (3)“高台月明,辇下风光”:虚写。即想象的、回忆中的故国之景。故都往日的景色,而今在哪里?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4)“海上心情”:借用典故。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

  (5)景以引情,情以衬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抒发对故国的怀念,满腔的爱国之情何处抒发。

  (以上五个方面的答案,只要能正确回答两个方面,并能结合诗句正确分析,就给5分)

古诗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

  红叶

  唐吴融

  露染霜乾片片轻,斜阳照处转烘明。

  和烟飘落九秋色,随浪泛将千里情。

  几夜月中藏鸟影,谁家庭际伴蛩声。

  一时衰飒无多恨,看着清风彩剪成。

  14.红叶即枫叶。到秋冬时节,枫叶因xxx而变红,所以叫红叶。(1分)

  1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的“烘”一词,渲染出晚照下枫叶火红一片的景致。

  B.颔联由静转动,描写枫叶随风飘零、随浪泛流的轻盈之态。

  C.颈联是写夜景,用“鸟藏”、“蛩伴”比拟枫林的万种风情。

  D.尾联格调昂扬,抒发作者身处衰飒寒秋却积极乐观的心境。

  16.末句“看着清风彩剪成”,化用了贺知章的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请结合全诗意境,对这句的表达效果加以评析。(4分)

  参考答案

  14.(1分)霜染

  15.(3分)C

  16.(4分)末句比喻新巧,那如剪刀的.清风裁制出片片红叶,为这“衰飒”的秋日画上彩妆,给人以活力的感受,启示人们不用抱憾今日的萧索,明天会更好。

古诗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1~22题。(7分)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被酒:醉酒。

  ②、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kànglì,指夫妻。)情深,志趣相投。

  21、上片写“西风”“黄叶”“残阳”有什么作用?(2分)

  22、结合全词,请简要赏析“当时只道是寻常”。(5分)

  参考答案

  21.上片选用“西风”“黄叶”“残阳”意象描写了萧瑟、凄清的秋景,烘托出人物凄凉、悲伤的情感。(2分)

  22.此句平淡如家常的话语道出了作者对早逝的妻子的无限思念和对往昔生活的深情怀想。(1分)词的上片写诗人在秋风拂面的夕阳下面对萧萧落叶独守疏窗空室,不觉沉思往事;下片写诗人回忆起往昔自己与妻子的'生活如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生活一样简单、朴实而充满深情厚谊。这些日常生活情景在当时看来不以为意,仅当平常事看待。如今回想起来,往事的回忆弥足珍贵。(2分)词句蕴含着作者无限的怀恋、追悔、怅惘、悲痛的伤心与无奈之情。(2分)

古诗阅读答案6

  南乡子[注]

  苏轼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余。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注此词作于熙宁十年,当时苏轼在徐州太守任上。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端写凉簟、清风,其意境与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相似。

  B、“昼睡余”“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等语句表现出词人公务不多,比较清闲。

  C、词人自觉建功立名没有指望,加之性情闲散随意,因而产生归隐田园的想法。

  D、本词上片重记事,叙词人任上之闲;下片重议论,抒怀明旨,全词脉络清晰。

  【答案】A

  【解析】对意境的理解有误。“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余”写初秋的黄昏,词人在碧纱帐里一觉醒来,枕边微凉的秋风也吹不尽浓浓的睡意,于是继续躺在凉席之上,听外面公堂一片寂静,今晚不用上堂处理公事了。“一枕清风”把晚风吹拂下那种清爽而又舒畅的困意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两句营造了一种凉爽、舒适的`气氛。而“红藕香残玉簟秋”写的是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该句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对词人的孤独闲愁起到了衬托作用。所以这两首词的意境不同。

  16、“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三句包含了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这三句的意思是:如果要问使君我的才华能力怎么样,我只拥有人间全部的愚笨罢了。②表达了词人保持自我,不因外物而放弃个性的人生态度。

  ③词人自嘲,表现出词人虽仕途不顺而能保持旷达的心境。④表现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古诗阅读答案7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诗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江雪》和《湖心亭看雪》尽管是一诗一文,但它们还是有不少共同点,请作一概括。

  2.请比较《江雪》和《湖心亭看雪》的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3.从《江雪》 “独钓寒江雪” 中和《湖心亭看雪》“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两位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参考答案:

  1.都是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

  2.表达的'情感差异《江雪》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之情。

  3.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古诗阅读答案8

  早发昌平岛

  (唐)沈佺期

  解缆春风后,鸣榔②晓涨前。

  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

  积气冲长岛,浮光溢大川。

  不能怀魏阙③,心赏独泠然。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在广西境内取道海上前往贬所途中。

  ②鸣榔,击打船桨,指船出发。

  ③魏阙,代指朝廷。

  (1)请简要赏析颈联中“冲”“溢”二字的妙处。(4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是如何表达的?(4分)

  参考答案

  (1)“冲”字写出了长岛上雾气蒸腾、直冲云霄的气势,(1分)“溢”字写出了水面上波光粼粼、水天相接的'阔大场景。(1分)“冲”“溢”二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景象的宏大与壮阔。(2分)

  (2)①二三两联通过写海景之壮美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虽然被贬但依然心怀朝廷的忠君爱国之情;

  ③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自己被贬的痛楚之情。(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古诗阅读答案9

  偶见

  (唐)韩偓

  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①索一尊。

  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点绛唇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②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①醍醐:古时称从牛乳中逐次提炼出的精粹部分,也以代指美酒。②袜刬:袜子松脱。

  1.韩诗和李词在刻画女子形象时都主要运用了____ 和______ 的手法。(2分)

  2.清人贺裳曾言: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直用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二语演之耳。请结合具体词句,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谈谈二者的不同。(5分)

  参考答案:

  1.白描 细节描写(2分)

  2.袜刬金钗溜写出了女子的惊慌;韩诗和笑走显轻薄,李词和羞走现矜持;韩诗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表现的是刻意掩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回首一笔,多情少女窥人之态更是宛在眼前。(3分,任意三点即可)李词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较韩诗更加真实可感。(2分)

  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云: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对照韩偓这首绝句,可见,李词化用了韩诗。联系二人的其他作品,也可看出,李清照对韩偓非常欣赏,她受韩的艺术影响多方而深刻。

  一个打秋千的姑娘,在尽情玩乐之后,感到好不困倦慵懒,便放情地解下罗裙,只剩下一点短衣。同时她又有些口喝,便向侍者招呼索取饮料。醍醐(th),古时称从牛乳中逐次提炼出的精粹部分,也以代指美酒,尊是古代酒器,中部较粗,口径较大。一尊犹言一杯。诗的前半通过两个简单的细节,刻画出少女一种天然淡泊的美。

  诗的后半忽作转折。正在姑娘悠闲品饮的时候,突然见有客人来家,姑娘自知有失雅观,不好意思,便起身躲避。走即跑,当然这里只是小跑,不是百米竞赛。和笑二字传神,既可以看出姑娘的羞怯,又可以见出她的活泼。有趣的是,姑娘并未一走了事,末句别出心裁,又是一转。当她走到中门时,却突然停下,尔后回身,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手里搓弄着一颗顺势采摘的梅子,似乎本来就在那里玩耍似的.,一副聪慧调皮的样子,十分可爱。手搓梅子是一种儿戏动作,李白《长干行》诗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之句。映,意同遮蔽。中门,指门的中央。古代门中设木为限,横界于门下者为阈,直竖于门中者为梱(《说文通训定声》)门的二梱中间称中门。《周礼曲礼上》说:立不中门。但这姑娘偏就无邪显眼地站在中门,可知她心中礼法观念淡薄,而这恰是诗人所津津乐道的事情。

  旧时讲究女德、闺范,妇女要受种种束缚、禁锢,诗与文学中出现的女性形象也多是贞女烈妇,往往起着宣传社会道德、箝制妇女的作用。韩偓这里却摈去陈规,自出机杼,表现了新审美情趣,这与当时的时代风气有关。唐末战乱频仍,人命危浅,盛唐时代的豪情壮志和中唐时期的慷慨情怀消失殆尽,百姓看不到期望和前景,转而产生了一种对人生意义本身的深沉反思。一股人道主义的潮流应运而起,表现在边塞诗中,就是以无限的同情大量描写惨死的士兵;表现在内地诗中,一方面是以悲愤的态度大量描写官府的黑暗和生民的痛苦,另一方面则是以清丽的笔调大量描写人的自然本性和享乐追求。这后一种倾向从杜牧、温庭筠、李商隐时期即已轩然而起,至韦庄、司空图、韩偓更是激流扬波。

古诗阅读答案10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 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此二句化用古乐府丧歌《薤(xiè)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6.这首词上片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

  答案 比喻,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枝叶凋零,生意索然;而池中原先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经历了失伴之苦吧!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格外悲凉。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片作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厚感情和无限思念。“原上草,露初晞”,借景抒情,既实写坟场之杂草凄凄景象,又暗示妻子逝世不久,感叹人生短暂,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最后两句通过细节描写来写人。作者躺在妻子曾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沉痛地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古诗阅读答案11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仔细阅读文章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通读全文,做阅读理解的题一定要知道文章写了些什么,相信一定有这样的同学,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一看见长篇文章就觉得头疼,就失去了读文章的兴趣,往往这样都是不会帮助你做好阅读理解的。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最少要读两遍以上,第一遍在读文章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文章写的内容自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在第二遍读的时候就会知道文章中大致讲了些什么,当读到第三遍的时候就会清楚文章总所包含的含义了。

  审题要有一定的技巧

  在初三生进行语文的答题的时候是要一定的技巧的,无论是你在答说明文还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的时候,审题是非常之关键的,因为如果你连题目都读不好那再怎么答题都是思路对不上的。任何一个初三学生在做语文的阅读理解的时候都是要自己仔细审题的,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才能做好文章的后续工作,答题的时候才会做到总结好每一个问题都清楚问题的思路。

  阅读理解常考题型

  1、内容概括

  2、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3、记叙的详略和线索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5、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6、句子赏析和加点词语赏析

  7、标题、句子、文段的作用

  8、结合实例(现实)谈感受

  9、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古诗阅读答案12

  张谷田舍

  储光羲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

  (注)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碓(duì):用来舂米谷的器具。稔(rěn):庄稼成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出了田舍坐落的位置,引出了下文对清新而自然的农村田园风光的描绘。

  B.颔联的“入”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描绘了一幅清幽、美丽的春天图景。

  C.尾联的“自说”是作者说,写今年的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十分富足的`生活。

  D.本诗描写了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

  2.本诗颈联是如何凸显农人劳动场景的?(6分)

  答

  1.C

  2.①通过“喧”“倚”等动词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方面展现了农人们舂米与采桑的场景,对仗工整,形象生动。②一幅动人喜悦、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尽在眼前,这是对未来丰收的期许。③暗含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与清正勤俭的县官创造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古诗阅读答案13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

  (2)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试分析。

  (3)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的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4分)

  (5)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1)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自”和“空”最好。这两个字巧妙地衬托了祠堂的荒凉冷落,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茂盛的草独自欣赏春色,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这里。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无人欣赏。一“空”一“自”足以表明后人已把武侯呕心沥血缔造的一切遗忘,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层意思。这两个字使颔联含意更加丰富。

  (3)一方面是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慨。另一方面则想到英雄尚且有事业未竟者,何况自己呢?以此聊以解嘲。

  (4)不能。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不符合诗歌意境。(2分)“自”和“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萋萋碧草,闻叶间数声黄鹂,感叹昔人不再,倍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2分)

  (5)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2分)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深沉的叹惋和感伤。(2分)

古诗阅读答案14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二、三两联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展现了山居景物怎样的特点?(4分)

  (2))这首诗表现了处士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两联远近角度不同。二联写的是树、石、泉、沙,为一路所见,是近景。三联写的是雨中的山峰、入云的山路,为远望所见,是远景。(扣住远景、近景,得2分)两联展现了山居景象幽僻清静、阔大深远的特点。(2分)

  (2)追求远离尘世的古朴高洁的生活,表现作者对山居者的生活及人品无限景慕的感情。(扣住古朴、高洁得2分,扣住无限景慕得2分,共4分)

  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扩大视距,提高整体的认识能力可以通过练习得到。在练习过程中可以把一些短语或短句写在卡片或其他小纸上,在很短的时间内从眼前扫过,然后说出短语或短句的内容;也可以把一些字数相同的短语或短句放在一组,按照字数由少到多的顺序逐组排列,依次练习;另外,还可以把一篇文章提前用铅笔圈出一些短语或短句,以圈好的单位进行练习,以扩大视距,提高自己的整体认识能力。

  说明文答题技巧归纳

  一、说明方法及作用

  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常见)摹状貌、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

  2、说明方法的'作用:

  答题思路:

  ①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说清说明对象的__特征

  ②应注意是为了说明本段中心句,还是全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3、常见说明方法作用: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充分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增强了文章趣味性)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突出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

  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有说服力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同时引诗文还可增添文采)

  二、说明文的语言

  1、基本要求:准确性。

  涉及词语类型:

  ①表程度、范围或推测、估量、肯定强调语气的副词和数量词。如:“目前”“大约”“也许”“可能”“一定”“必须”“之一”等

  ②表数量的词。如:“左右”“上下”“不少”“绝大多数”“至少”“不下于”等

  ③“据说”、“相传”、“据介绍”等一些短语,表示材料来源的不确定性

  2、语言风格:在准确性的前提下“平实”(大多数说明文)“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生动描写)

  3、题型及答题模式:

  考题题型举例

  A:问某词或短语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答题思路:①判定“不能删”;②简单释义该词;③结合原文句意具体分析说明;④去掉后语义变化为__,不符合实际;⑤归结到“这里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上

  B:问某词或短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该词说明了说明对象的__特点或__事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题型

  C:说说文章语言特色

  答题要点:抓核心词“生动”,关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添趣味性,激发阅读兴趣,富有文采,增强表现力。

  D:自主寻找体现语言准确的词并简析

  答题要点:①选例要典型②答题模式同题型A

古诗阅读答案15

  【原文】:

  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四娘②家花满蹊③,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④戏蝶时时舞,自在娇⑤莺恰恰⑥啼。

  【阅读训练】

  (1)“千朵万朵压枝低”一句呼应了上句中的哪个字?

  (2)三、四两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字面上是“戏蝶时时舞”、“莺恰恰啼”,其实真正是诗人心情的写照。这是运用了什么方法?

  (4)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分)

  (5)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满)

  (2)(被万紫千红的花儿所吸引而流连忘返,内心欢愉。)

  (3)(寓情于景或移情于物)

  (4) 答:满 压

  (5)答: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古诗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古诗《明月何皎皎》的阅读答案01-28

母亲的答案阅读题答案02-02

快递阅读答案01-03

《假面》阅读答案12-28

搬家阅读答案11-02

麻雀阅读答案07-31

狩猎 阅读答案03-27

《草》阅读答案02-26

湿地 阅读答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