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清平乐》阅读答案
在各个领域,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平乐》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平乐》阅读答案1
清平乐 春晚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 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释:①王安国,王安石之弟,为人耿直, 一生不得志;②小怜,北齐后妃,擅弹琵琶,后常借指歌女。
(1)上片构想奇特,别开生面,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上片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造成了强烈的抒情效果?(4分)
(2)有人说此词“成一家风骨”“结笔品格自高”,你是否有同感?请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一幅夜雨过后,万花凋谢,残花遍地的暮春图。(1分)比喻,将“满地残红”比之美丽的宫锦被污,表现出面对残春的痛惜之情;(1分)拟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饶有趣味;(1分)借景抒情,强化了伤春、惜春之情。(1分) (只写手法不分析不得分)
(2)结句由伤春的琵琶声写到触目皆是的杨花始终不肯飞入画堂朱户权贵之家,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慨,写出了自己的真性情,(1分)是作者耿直不阿人格的象征。(1分)只写是否有同感,但不分析不得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清平乐》阅读答案2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试题】
(1)词下片中“卧”字可谓一字千金,试简析其妙在何处。(2分)
(2)全词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4分)
(3)“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4)你怎样理解“最喜小儿无赖”一句中的“无赖”?(4分)
(5)词人在词中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答案】
(1)(2分)“卧”字把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和盘托出,跃然纸上。(答出天真、活泼、顽皮任意一词1分、任意两词2分)
(2)(4分)全词充满了和谐闲适,其乐融融的农村生活情趣(2分,意思基本相同即可);表现出词人对和谐快乐、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之情(2分,答到对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即可)。
(3) (6分)“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4)这里是“顽皮”的意思,褒义(2分)。形象地刻画出小孩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于中流露了作者由衷的欢喜之情(2分)。(意思相同,亦可给分。)
(5)这首词勾勒了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1分)。上片勾勒环境气氛,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1分)。三、四句勾勒老人生活安详,精神愉快的神态(1分)。下片勾勒一农户的三个儿子,形象地刻画出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1分)。(答案不要求统一,合乎以上意思,即可给分,如答案不完整,只要合乎其中一点,可酌情给分。)
《清平乐》阅读答案3
【原文】:
清平乐
冯延巳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注释】:
①特地:特别。
【翻译】:
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双燕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台阶上的落花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
【赏析】
全诗通过写暮春之景,春景与孤独心情形成对比,寄托了“阁中人”黄昏后寂寞、孤独之情。
上阙写“阁中人”所见的景物:傍晚,雨晴,池水新绿,双燕归宿。通过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与下阙的内容形成对比反衬(热景衬哀情)。下阙写情,其中“黄昏独倚朱阑”一句,“独倚”是独自倚靠,从雨晴烟晚到黄昏,说明女主人“独倚”的时间很久,且睹双燕,更添思绪。
双燕穿柳,池水新绿,已经春满人间。这首小词,通过江南春景的描写,委婉含蓄地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孤寂。独倚朱阑,那楼头新月,砌下落花,不禁勾起相思之情。全词以景托情,辞语雅洁,意境清新。“罗衣特地春寒”,雅丽含蓄,饶有韵致,令人揽撷不尽。
【阅读训练】:
1、词的上片是怎样写景的?(4分)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片分析。(3分)
3、上阙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4、这首词写出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上阙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6.品赏“黄昏独倚朱阑”中“独倚”二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上片采用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1分)先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池塘溢满了雨水。这是远望的景观。(1分)再写柳院之中燕子双双归来。这是近观的景象。(1分)接着写楼阁之中画帘高卷。这是身边的景致。(1分)上片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的雨后春景图。(答“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亦可)
2、下片着一“独”字,揭示词人孤独凄冷苦闷难解的心情。(1分)傍晚时分,独自登楼远眺,一弯新月遥挂天边。(1分)月缺人难全。春风吹起台阶下的`落花,吹皱身上的罗衣。春寒心更寒。(1分)(本题可以答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但是艺术手法不是得分的关键)
3、作者由远及近的描写景物。初写雨后池满,是阁外远景;次写柳院燕归,是阁前近景。人在阁中闲眺,颇具萧散自在之致。
4、全词以景托情,双燕飞来,暗示着此刻的孤独,独倚而望,则写出相思。所以本词写出了人物相思孤寂之情。
5.答:“阁中人”所见的景物是,傍晚,雨晴,池水新绿,双燕归宿。(2分)
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与下阙的内容形成对比反衬。或乐景衬哀情。(2分)
6.答:独倚,是独自倚靠。从雨晴烟晚到黄昏,说明女主人“独倚”的时间很久,且睹双燕,更思亲人。(2分)
全诗通过写暮春之景,春景与孤独心情形成对比,寄托了“阁中人”黄昏后寂寞、孤独之情。(2分)
《清平乐》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注】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写了词人几个生活阶段?请具全概括。(4分)
答:
(2)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12.(1)写了三个生活阶段(1分):“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以上3点,每点1分)
(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2分)
《清平乐》阅读答案5
清平乐
【南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砌下:即台阶下。
⑴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唐代柳宗元《柳州二日》诗中有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别来春半:意思是,自分别以来,春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李煜词《清平乐别来春半》
⑵柔:吕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侯本二主词、《尊前集》、《全唐诗》、《词综》等本中均作愁。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
⑶砌(q)下:台阶下。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全句意思是,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
⑷拂了一身还满: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
⑸雁来音信无凭:这句话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汉书苏武传》中记载: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故见雁就联想到了所思之人的音信。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
⑹遥:远。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
⑺恰如:《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
⑻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更,越。还生,还是生得很多。还,仍然,还是。
相关试题及答案
1、这首词中砌下落梅如雪乱一句,乱字的使用有何妙处?(3分)
2、这首词的结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是化用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一诗中恨如春草多一句,结合作品分析李煜化用的新意所在。(3分)
3.从字数看,这首词是( )(1分)
A.小令 B.中调 C.长调
4.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统摄全词,别来与断肠二语,直抒离愁别恨。
B.下片抒情主人公不胜翘首远望之苦的形象隐现于字里行间。
C.结句以春草为喻,贴切而生动地描摹出离恨之绵远、浩渺。
D.全词语言委婉深沉,创造寂寥苍凉之意境,给人审美感受。
5.这首词抒写离情颇具特色,请结合画线句加以赏析。(4分)
6、作者之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触目之伤的。(5分)
7、这首词的结尾,历来被词家公认为经典。请谈谈它为人称道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意思是主人公在阶前伫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样纷纷落下。乱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思的纷乱。这种寄情于物的写法,将离愁别恨引发的内心的迷乱不安表现地精练、形象、传神。
2、杜牧的恨如春草多是静态的比喻,而李煜将其拓展到了更行更远还生的动态境界,将春草一样的离恨与行人远去的情景结合起来,写出离愁别恨生成、增长的过程,生动形象,别有新意。
3. A
4.D(意境以苍凉概括不准确)
5.可就寓情于景、双关等角度赏析,角度1分,分析2分,语言1分。如:画线句看似写景,实则语意双关,抒写离情。乱字尤妙,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拂了一身还满,描写落梅沾满衣襟,拂去又来,这落不尽、拂不尽的梅花,犹如他心中驱不散、挥不走的离愁。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情思,将离人愁肠欲断的内心悲痛形象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6.伤:离愁别恨;怎样描写:融情于景,作者就这样开门见山地写出了特定的环境和心情。使他最为触目伤情的莫过于那台阶(砌)下的落梅了。那白色的梅花从树上纷纷飘落,令人心烦意乱。既写了时当春半,使人肠断的景致,也写了久立花下,离愁满怀的情绪。纷乱的'落花,使人联想到愁绪的烦乱,落花拂了还满,又使人联想到离愁萦怀,排遣不开。作者把白梅的落花比作雪花,突出了一个乱字,花落在身上,拂之不尽,突出了一个还字,这就在看来平常的景物中,寄寓了作者特有的伤情。(4点各1分,语言1分)
7. 作者怀着这伤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却如,正像的意思。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就像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无论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眼前,使人无法摆脱。这个结句,比喻新颖,化抽象为具体,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6分)
阅读练习二:
8、词中的满字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诗句加以品析。(5分)
9、这首词的结尾,历来被词家公认为经典。请谈谈它为人称道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8.满字既写出了词人刚刚拂静身上的落花,随即又落满一身的景象,也写出了词人愁绪满怀,难以排解的烦乱心绪。
9.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却如,正象的意思。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不就象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吗?无论你走到哪里,它们都在你的眼前,使你无法摆脱!
运用比喻手法,比喻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译文: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阶下落梅就像飘飞的白雪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要回去的梦也难形成。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赏析:
《清平乐别来春半》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这是怀人念远、忧思难禁之作,一般认为是作者牵记其弟李从善入宋不得归,故触景生情而作。上片点出春暮及相别时间,那落了一身还满的雪梅正像愁之欲去还来;而下片由彼方措意,说从善留宋难归,托雁捎信无凭,心中所怀的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的春草那样无边无际。两者相形,倍觉愁肠寸断的凄苦和离恨常伴的幽怨。歇拍两句从动态写出离恨的随人而远,尤显生动,为人所称。
《清平乐》阅读答案6
(一)阅读温庭筠的《清平乐》一词,完成第7题。(6分)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①攀折,桥下水流呜咽。上马争劝离觞②,南浦③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④,回首挥泪千行。
【注释】①恣:一作“争”。②觞(shāng):酒杯。③浦:水边。④平原年少:这里指远行的人。
7.(1)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2分)
(2)结合下阕,从描写的`角度说说作者是如何写“愁”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6分)
7.(1)比喻 柳絮的洁白和如飞雪般飞舞的情态。
(2)上阕以人折杨柳枝,执手送别,离别的哭声和桥下的流水声发生共鸣等场景来侧面烘托离愁的气氛;下阕具体描绘离别的场面以及别后的心情来写心中的愁。
《清平乐》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
赵令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①青门,今宵雨魄云魂②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注①紫陌:京城的道路,代指京城。②雨魄云魂:化用楚襄王梦神女事,此处表示伊人已逝,只能于梦中寻见。
1.“搓得鹅儿黄欲就”中“搓”将柳树变化描写得生动有趣,请简要赏析。(2分)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4分)
3.首句“春风依旧”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4分)
答案
1.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描绘了春风吹拂、柳叶初生的情状(1分)。
2.“去年”、“今宵”对比,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一生憔悴”、“几个黄昏”对比,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苦,突出情之摧人。(4分。每点2分,其中“找出对比的具体内容”和“效果”各1分)
3.“春风”领起上片,描写春风吹拂中的'清和明丽的自然景物(或:点明时令);“依旧”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为下片“去年”、“今宵”的对比做铺垫。(4分,每点2分)
《清平乐》阅读答案8
清平乐
冯延巳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栏,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①春寒。
【注】①特地:特别。
21.词的上片是怎样写景的?(4分)
答:
2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片分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21.上片采用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1分)先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池塘溢满了雨水。
这是远望的景观。(1分)再写柳院之中燕子双双归来。这是近观的景象。(1分)接着写楼阁之中画帘高卷。这是身边的景致。(1分)上片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的雨后春景图。(答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亦可)
22.下片着一独字,揭示词人孤独凄冷苦闷难解的.心情。(1分)傍晚时分,独自登楼远眺,一弯新月遥挂天边。(1分)月缺人难全。春风吹起台阶下的落花,吹皱身上的罗衣。春寒心更寒。(1分)(本题可以答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但是艺术手法不是得分的关键)
《清平乐》阅读答案9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
[注]:缱绻:情意缠绵的样子。
8. 词的上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9.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析。(5分)
参考答案
8.(1)拟人手法。烟愁露泣句中 愁 泣,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感情。(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绿野中树木含烟,花草滴露,词人借景表现留春不住的无奈和伤感。(3)通感或移就。借用于形容情势的紧急一词,渲染了春光转瞬即逝的紧迫气氛,用语新奇。(回答炼字也得分。)【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9. 表达了作者惜春、留春和爱春、盼春的.感情。(2分)词的上片紧急 俄言春天的短暂之意跃然纸上,表达出惜春、留春之意;(1分)拟欲留连计无及两句写绿野中树木、花草都在为无计留春而伤感,婉转表达出词人面对春天逝去的无奈。(1分)下片词人无法留住春天,只能请画鼓向春天传递信息,盼春来年早到梅梢,形象地表现了词人盼春早归的急切心情,进一步抒发了强烈的惜春之情和爱春之情。(1分)
赏析
唐贾岛《三月晦赠刘评事》诗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命意新奇,女词人朱淑真因其意而用之于词,构思更奇。
词的起句便奇突。风光通常只能用秀丽、迷人写来形容,与紧急搭配很是奇特。留春之意已引而未发。紧补一句三月俄三十,此意则跃然纸上。这两句属于倒置,比贾诗从月日说起,尤觉用笔跳脱。
一般写春暮,止到三月,点出三十(日),更见暮春之暮。日子写得如此具体,读来却不板滞,盖一句之中,已具加倍之法。而用一俄字渲染紧急气氛,比贾句用正当二字,更有生气。在三月三十日这个临界的日子里,春天就要消逝了。拟欲留连计无及,一方面把春天设想为远行者,另一方面又俨有送行者在焉,拟欲留连者究竟是谁?似是作者自谓,观下句则又似是绿野了。暮春时节,红瘦绿肥,树木含烟,花草滴露,都似为无计留春而感伤呢。写景的同时,又把自然景物人格化了。上两句与下两句,一催一留,大有方留恋处,兰舟催发的意趣,而先写紧催,后写苦留,尤觉词情叠宕。
上片已构成一个送别的局面。催的催得紧急,留的留连无计,只好抓紧时机作临别赠言罢。
故过片即云倩谁寄语春宵。上片写惜春却未露一个春字,此处以春宵出之,乃是因为这才是春光的最后一霎,点睛点得恰是地方。春宵渐行渐远,需要一个称职的使者追及传语的。倩谁?城关画鼓轻敲,此句似写春宵这境,同时也就是一个使者在自告奋勇。读来饶有意味,隐含比兴手法。唐宋时城楼定时击鼓,为城坊门启闭之节,日击二次:五更三筹击后,听人行。昼漏尽击后,禁人行。叫做咚咚鼓。鼓声为时光之友伴,请它传语甚妙。敲上着一轻字,便带有微妙的感情色彩,恰是缱绻软语的态度。临歧二字把送别的构思表现得更加明显。最末一句即临歧嘱咐的缱绻的情话:来年早到梅梢。不道眼前惜别之情,而说来年请早,言轻意重,耐人寻味。早到梅梢尤为妙笔生花之语。盖百花迎春,以凌寒独放的梅花为最早,谓早到梅梢,似嫌梅花开的还不够早,盼归急切,更见惜春感情的强烈。把春回的概念,具象化为早梅之开放,又创出极美的诗歌意象,使全词意境大大生色。整个下片和贾岛诗相比,实在是别开生面,更有异彩。
贾岛诗只是诗人自己寄语朋友,明表惜春之意。而此词却通篇不见有人,全用比兴手法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送别场面:时间是三月三十日,行者是春天,送行愁泣是绿野,催发者为风光,寄语之信使为画鼓,俨然是大自然导演的一出戏剧。而作者本人惜春之意,即充溢于字里行间,读之尤觉妙趣横生。
《清平乐》阅读答案10
清平乐
周 晋
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 手寒不了残棋。篝香细勘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1)这是一首描写宋代读书人闲雅生活的小词。词的上片描摹的书斋是何景象?请简要描绘。
(2)结合词作简要分析宋代文人“闲雅”的具体表现。
1)书斋里环堵皆书,垂帘密掩,温馨安谧,翠瓷壶中满插鲜花,花气飘逸研席之间,掀开垂帘,冬日阳光洒满窗户,一时满室生春。
(2)①宋代文人的.“闲雅”表现为一种散淡。例如,从上下片内容可推知,由于前夜弈棋太晚,夜深天寒,残局未收,一枕高卧直至满窗晴日。早上起来后,也一任棋残。②宋代文人的“闲雅”表现为具有极高艺术品位。图书满室,插花满壶,熏香满屋,晴日满窗,可见室雅。残棋未了,生上
香炉,铺开研席,词人坐下来勘读唐碑,又说“无酒无诗情绪”,可见趣雅。③宋代文人的“闲雅”表现为精神境界之阔大。
词作虽着笔于读书人的小天地,却用“欲梅欲雪天时”婉曲地回应了“无诗无酒情绪”,意在表明,当大自然欲梅欲雪之日正诗人欲诗欲酒之时,从而将境界从小小书斋推向隆冬将春的大自然,使人觉得人与自然相通,意远神怡,这正是中国文人和中国艺术阔大的精神境界。
《清平乐》阅读答案11
清平乐
张炎
【序】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楚子不作,兰今安在?得见所南翁①枝上数笔,斯可矣。赋此以纪情事云。
孤花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
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注】①楚子:指屈原。②所南翁:指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善画无根墨兰,宋亡后,隐居苏州,不仕。③孤花:有的版本作“三花”。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词前的“序”点出了所咏之物,表明这是一首借物抒情之作,借“不以色香自炫”暗示自己的清高。
B.词前的“序”用“得见所南翁枝上数笔”写出作词缘由,表达了自己对画家所南翁的.赞美之情。
C.上阕分别从形和神两方面来描写兰花。“形”与别处兰花不同,“神”则比西湖残月还冷。
D.“孤花一叶,比似前时别”,写自己所见的所南翁画中的墨兰,同真实的墨兰大有不同。
E.词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墨兰比拟为具有人的特点,说墨兰“贞芳”,留下“许多清影”。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下片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 D
2.下片写坚贞芳香的兰花只该生长在深山之中,绝不会与那混浊的尘世同流合污。(2分)即便在画上能留得住它的清影,它的幽香不愿飘到人间。(2分)作者借对兰花的礼赞,既赞颂了郑思肖隐居不仕的坚贞气节,又表达了自己孤傲高洁、不慕流俗的情怀。(2分)
《清平乐》阅读答案12
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楚子不作,兰今安在?得见所南翁枝上数笔,斯可矣。赋此以纪情事云。
孤花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 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注】①楚子:指屈原。②所南翁:指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善画无根墨兰,宋亡后,隐居苏州,不仕。③孤花:有的版本作三花。
1.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兰花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上阕分别从形和神两方面来描写兰花。(1分)前两句从画中墨兰的形态入手,写出了兰花和词人以往见到的兰花不同,突出了墨兰超凡脱俗的特点。(2分)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和映衬的手法,借烟水茫茫的环境来映衬墨兰无处说的孤独,借西湖残月的清冷来衬托墨兰的孤高寂寞。(2分)
2.下阕写芳香贞节的兰花只该生在深山,绝不与那混浊的尘世同流合污。即便画上能留得住它的清影,它的幽香也不愿飘到人间。(2分)词人借对兰花的礼赞,既赞颂了郑思肖隐居不仕的坚贞气节,(2分)又表露了词人不慕流俗的高洁情怀。(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抓住描写兰花的关键词,例如,不以色香自炫、清者,然后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答。不以色香自炫、清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将墨兰超凡脱俗的特点突出表现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可先根据下阙对兰花的描写与赞美,然后由物及人,联想到南翁及自己的情怀。孤冷却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幽香不到人间将兰花孤傲不愿与尘世同流合污,坚贞高洁的品质与情怀表达出来。从写作意图角度来看,写兰花的品质,其实也是赞美南翁的坚贞气节与自己的高洁情怀。可从托物言志的角度构思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清平乐》阅读答案13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8、作者之“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触目之伤”的。(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伤”:离愁别恨 ;怎样描写:融情于景,作者就这样开门见山地写出了特定的环境和心情。使他最为触目伤情的莫过于那台阶(砌)下的落梅了。那白色的梅花从树上纷纷飘落,令人心烦意乱。既写了时当春半,使人肠断的景致,也写了久立花下,离愁满怀的情绪。纷乱的落花,使人联想到愁绪的烦乱,落花拂了还满,又使人联想到离愁萦怀,排遣不开。作者把白梅的落花比作雪花,突出了一个“乱”字,花落在身上,拂之不尽,突出了一个“还”字,这就在看来平常的景物中,寄寓了作者特有的伤情。(4点各1分,语言1分)
解析: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推知“伤”的具体内涵;抓住“伤”字,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9、这首词的结尾,历来被词家公认为经典。请谈谈它为人称道的原因。(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作者怀着这“伤”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却如”,正像的意思。“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就像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无论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眼前,使人无法摆脱。这个结句,比喻新颖,化抽象为具体,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6分)
解析:理解三句话的意思,结合表现手法,分析其内在含义。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句子的意思。2.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揭露的社会现象。3.结合作者的背景谈自己的体会。常说的'诗歌表现方法:白描、象征、衬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
【诗词赏析】
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个皇帝。他有书画、音乐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他的词作清丽雅致,感情真淳,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高中二年级的课本选了李煜的一首《虞美人》,今天我们欣赏他的另一首作品《清平乐》。这首词声情并茂地抒写了忆念其弟的离别之情,也是极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首词。
李煜采用了错落有致的笔法,于情景交融中抒发深切的离情。"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应该是处处阳光明媚,生机盎然,可是皆因一个"别"字,使人触目皆伤,柔肠寸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是紧承上一句,具体写"触目"之伤。梅花若雪,本来也是极其美妙的景色,可是因为"别",使得人心也乱了--不是花乱,是心乱,那拂不去的,也不是花瓣,而是离愁。"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古有鸿雁传书的故事,可是眼前却是雁归人未归,更添伤感。进而人未归,梦亦不成,怎不叫人伤心呢?这二句似虚似实,轻柔缥缈,形成了强烈的审美情感的张力。最后以一个精典的譬喻做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词意倾注,流走如珠。
李煜词最精妙之处在于他善于运用譬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这首《清平乐》通篇都在抒写"离恨",可是"离恨"是非常抽象的一个东西,要怎样才能做到把自己心中由离恨引发的愁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呢?除了氛围的营造,情绪的渲染,最精典的莫过于那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春草比喻愁思,直接影响到后来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则言其多,二则言其广,三则言其不尽,比喻新颖贴切,令人拍案叫绝。而李煜在其他词作中亦有类似情况的佳句:如他在《乌夜啼》里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又把心乱如麻,牵肠挂肚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耐人咀嚼。还有那首流传千古的《虞美人》中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比喻愁思,也写出了愁思深、长、不尽的特点,而更显惆怅迷蒙。这些都是李煜善于运用譬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好例子。
这首词多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清新淡雅,不饰雕琢,恰如清水芙蓉,天然成姿。这首《清平乐》没有用任何典故,也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只是借助落梅、鸿雁、春草等意象来直抒胸臆,却达到了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字字写物,句句写景,可是我们却能感受到字字句句都是在写人心。用清新淡雅的语言表达迂回曲折的复杂心情,故能取得清而不淡的动人魅力。
《清平乐》阅读答案14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这首词为辛弃疾赋闲隐居江西上饶一带时所作
10.简要概括“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渲染了什么气氛。
11.下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赏析。
答
10.词人通过环境的萧索破败,渲染了荒凉孤独的气氛。
11.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这是诗人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是实写;词人突然从梦中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辽阔河山,则是虚写;虚实结合的写法,表现诗人即使年迈,也不忘收复失地、一统国家的大业。
《清平乐》阅读答案1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清平乐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21、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3分)
22、你认为这首词景的描写与情的`表达相一致吗?请依据词意鉴赏。(4分)
参考答案:
21、(3分)拟人(1分)//“自语”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写出随风吹落的破碎窗纸,沙沙作响的情状。(2分)
22、(4分)不一致。(1分)前面写的是荒凉破败之景(1分),对结尾“万里江山”起反衬作用,(1分)突出诗人心怀祖国河山,尽管现实残酷仍不坠壮志的宽阔胸怀。(1分)
【《清平乐》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鼓掌的阅读答案11-15
《秋思》阅读答案02-15
《论语》阅读答案09-29
《村庄》阅读答案11-10
《宣纸》阅读答案06-22
春酒阅读答案06-22
《青花》阅读答案09-01
大鼠阅读答案06-16
《小名》阅读答案06-18
《陈嘉庚》阅读及答案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