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阅读理解>阅读答案>《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与翻译

《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与翻译

时间:2023-09-13 17:16:2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与翻译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与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与翻译

《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与翻译1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更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巴蜀,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鄼侯。功臣皆曰:“臣等被坚执锐,攻城略地。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B.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C.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D.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麻布制的衣服。古时平民百姓不能身着锦绣,而只能穿麻布衣服,可用来借指平民百姓。

  B.太子,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指其他儿子,历代多以长子做太子。

  C.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

  D.侯,爵位名称。古时封建制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一种封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慧眼识英。当刘邦还是贫民百姓时,萧何就利用职权保护他并送他五百钱当作路费;韩信得到萧何推荐成为大将军。

  B.萧何重视文法。刘邦入咸阳,将领们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收藏秦朝的法律诏令及图册文献。

  C.萧何忠君尽职。刘邦在外征战,萧何留守关中,制定法令制度,兴建土木,必先上奏;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先行办理。

  D.萧何明哲保身。他听取鲍生意见,派亲人到军中效力;采纳门客意见,贱价强买平民田宅以示无政治野心,平安解除信任危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巴蜀,使给军食。

  ②为君计,莫若遗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答

  (1)D.译文: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

  (2)B.“有时也指其他儿子”错。太子,古代储君称谓。商周时,天子的嫡长子称太子;自秦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

  (3)A.“当刘邦还是贫民百姓时,萧何就……送他五百钱当作路费”错,此事发生在“高祖以吏繇咸阳”时,此时刘邦已不是贫民百姓。原文“高祖以更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4)①汉王领兵东进。萧何凭借丞相的身份留守巴蜀,为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草。

  ②为您打算,您不如派自己能够作战的子孙兄弟都到军营中,汉王一定会更信任您。

  【参考译文】

  萧相国萧何,沛县丰邑人。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时,萧何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常常帮助他。刘邦以官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官员们都奉送他三百钱,唯独萧何送他五百钱。等到刘邦起事做了沛公,萧何常常做他的助手督办公务。沛公进了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府库,分取金帛财物,唯独萧何首先进入宫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条文以及各种图册文献资料,并将它们珍藏起来。沛公做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萧何向汉王推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领兵东进,平定三秦,萧何凭借丞相的身份留守巴蜀,为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草。汉二年(前205年),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守卫关中,侍奉太子。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萧何总是先禀报汉王,得到汉王同意,准许施行这些政事;如果来不及票报汉王,有些事就酌情处理。等汉王回来再向他汇报。汉三年(前204年),汉王与项羽对峙于京县、索城之间,汉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有个叫鲍生的人对丞相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来慰劳您。这是有怀疑您的心意。为您着想,您不如派自己能打仗的子孙兄弟都到军营中,汉王一定会更加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谋,汉王非常高兴。汉五年(前202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帝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打猎。”高帝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提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如猎狗。至于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

  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当天,萧何父子兄弟十多人都封有食邑。汉十二年(前195年)的秋天,黥布反叛,高祖亲自率军征讨他,多次派人来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有一个门客劝告萧相国说:“您灭族的日子不远了,您位居相国,功劳数第一,您当初进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了,皇上之所以屡次询问您的情况,是害怕您震撼关中。如今您何不多买田地,采取低价、赊借等手段来败坏自己的声誉?这样,皇上的心才会安定。”于是萧相国听从了他的计谋,高祖才非常高兴。萧何一向不跟曹参和睦,到萧何病重时,孝惠皇帝亲自去探视相国病情,趁便问道:“您如果故去了,谁可以接替您呢?”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孝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陛下得到合适的人选了!我死也不遗憾了!”孝忠二年(前193年),相国萧何去世,谥号为文终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与翻译2

  李善长,字百室。太祖略地滁州,善长迎谒,太祖礼之。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祖起于布衣,知人善任,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主馈饷,甚见亲信。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曰:“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封韩国公,予铁券,免二死。时封公者六人,善长位第一,功比萧何,褒称甚至。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五》,有删节)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何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留收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治栎阳,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辄兴关中卒补缺。汉五年,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高帝曰:“诸君知猎乎?知猎狗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

  B.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

  C.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

  D.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开国之君。自汉代起,各朝代的首位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这是后人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庙号。

  B.故事,文中指旧的典章制度。这与《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的意思相同。

  C.铁券,又称“丹书铁券”。这是古代帝王赐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免死罪。

  D.左右,意为帮助、辅佐。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和《关雎》中“左右流之”的“左右”的意思都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善长洞察时局,眼光独到。朱元璋攻占滁阳,他前往拜谒;他认为元朝纲常混乱,劝说朱元璋效法刘邦所为,安定天下。

  B.朱元璋礼贤下士,知人善用。他对待像李善长这样的人才可以做到以礼相待,又能够发挥其所长,对有功之人也能给予极高的肯定。

  C.萧何看淡财物,富有先见。刘邦入咸阳,诸将为分财物发生争执,只有萧何看到了秦朝文献档案的重要价值,先行收藏起来。

  D.刘邦任人以能,论功行赏。他东征西战,常把后方事务交给萧何,萧何不辱使命;他肯定萧何的功劳最大,赞其为“功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从下滁州,为参谋,主馈饷,甚见亲信。(4分)

  (2)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4分)

  14.明太祖评价李善长“功比萧何”,请根据文本信息概述李、萧二人的共同之处。(3分)

  答

  (1)A

  (2)B

  (3)C

  (4)①(李善长)跟从太祖攻下滁州,被任为军中参谋,参预规划军机,主管粮饷供应,很受太祖信任。

  ②汉王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5)①都主管后勤保障工作,为最后夺取天下立下大功。

  ②都向各自辅佐的人推荐人才。

  ③都为辅佐的人规划了发展的道路。

  【解答】

  (1)句意:前前后后凡是太祖亲自带兵出去征讨,太祖都命李善长留守后方,将吏信服他,服从调度,居民生活安定,调运兵饷,使前方不至困乏。朱元璋曾经请他管理两淮盐务,订立茶叶(专营)的法律,他都仔细考虑斓(相关)的制度,剔除那些不好的规定。“将吏帖服“,“将吏”作“帖服”的主语,构成主谓结构,二者不可断开;且“将吏帖服”与“居民安堵”句式结构相同,分别单独成句,故排除B、D两项。“元制”作“斟酌”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

  故选:A。

  (2)B。“这是后人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谥号”说法错误。“太祖”“高祖”等是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故选:B。

  (3)C。“诸将为分财物发生争执”说法于文无据。原文为“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意思是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并非诸将为分财物发生争执。

  故选:C。

  (4)①“下“,攻占,攻下。“预”,参预,参加。“机画”,规划军机。“主”,主管;“馈饷”,粮饷供应。译文:(李善长)跟从太祖攻下滁州,被任为军中参谋,参预规划军机,主管粮饷供应,很受太祖信任。

  ②第一个“具”,详细地。“阨塞”,险关要塞。第二个“具”,完整地。译文:汉王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5)通过第一篇文章“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知人善任,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和第二篇“何独先入收秦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可知,李善长和萧何二人都预先为辅佐的人规划了发展的道路,为他们夺取天下做了准备。从“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饱,甚见亲信”“何守关中,治栎阳。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等内容可知,李善长和萧何二人都管理军队的后勤工作,保障了军队的蛊求,为最后夺取天下立下大功。从“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和“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等内容可知,李善长和萧何二人都注重人才的发掘,将自己认为是人才的人推荐给主公。

  参考译文:

  李善长,字百室。太祖在滁阳攻占地盘,李善长前去萍谒太祖,太祖对他以礼相待。太祖曾经从容问他:“各地战乱,何时能平定呢?”他回答说:“秦朝末年的战乱中,汉高祖以百姓起兵,知人善任,五年成就帝业。现在元朝纲纪败乱,天下土崩瓦解。您如效法刘邦的所作所为,天下是不难平定的。”太祖称好。(李善长)跟从太祖攻下滁州,被任为军中参谋,参预规划军机,主管粮饷供应,很受太祖信任。诸将来投靠的,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回报给太祖。他又为太祖考虑,与诸将诚心相见,使前来投靠的人解除顾虑安下心来。太祖朱元璋做吴王的时候,任命李善长做右相国。李善长熟悉先例,能很快地做出决断,又擅长交际辞令,朱元璋招引人才时,总是让李善长写信。前前后后凡是太祖亲自带兵出去征讨,太祖都命李善长留守后方。将领官民更信服他,服从调度,居民生活安定,调运兵饷,使前方不至困乏。朱元璋曾经请他管理两淮盐务,订立茶叶(专营)的法律,他都仔细考虑元朝(相关)的制度,剔除不好的'规定恢复制钱后,又依法开放冶铁业,订立了渔税,国家资财更加丰饶,百姓也不觉得困苦。洪武三年,朝廷大肆封赏功臣。朱元璋说:“李善长虽然没有战场上的汗马功劳,但侍奉我的时间很长,负责供应军队的粮食,(功劳很大)应该进封大的封国。”封爵韩国公,赐予铁券,免他两死。当时封公的大臣,李善长位居第一,朝廷在他的封赏文书所写的将他比作萧何的赞词,(可说是)称赞到了顶点。(选目《明史列传第十五》,有删改)萧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萧何经常给他帮助。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汉王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带兵东出,平走三秦,萧何仍留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在栎阳处理政务。按照户口通过水路来为前方军队供应粮草。汉王多次因为打败仗而丢下军队逃跑,萧何多次派遣关中的士兵去补充人员的损失。汉五年,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为酂侯。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

  (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删改)

【《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与翻译】相关文章:

王冕《白梅》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6-16

刘备纳贤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06-16

玉京秋周密阅读答案翻译赏析06-15

薛涛《送友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6-22

《臧僖伯谏观鱼》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6-25

《庭中有奇树》《涉江采芙蓉》阅读答案与翻译04-27

门槛阅读答案02-25

苦恼阅读答案11-02

豁达阅读答案04-17

长城阅读答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