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试题>数学试题>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13 18:39:33 数学试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填好书中所有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

  3、把不理解的内容用笔作重点记号,待课上质疑解答

  二、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一、反馈与检测

  1、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如下表:

  数量(米) 7

  总价(元)

  9.519

  28.5

  47.5

  66.5

  1.表中有()和()两种量。

  2.任意写出三个相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并算出它们的比值。 3、在这道题里,花布的()一定,()和()成正比例。 自己读题,并试着填一填.指名汇报.二、回答问题

  1、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连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据,判断当底是6厘米时,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说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18 430

  平行四边形的高

  默读题目,有答案的举手.2、把表填完整,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应付的钱数与所买的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吗?买面值8角的邮票。打开书21页,在书上完成.3、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4)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5)火车的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4、能力培养

  把一定数量的钱放到银行存活期,存款的年限和所得的利息是不是成正比例?

  5、找一找生活成正比例的

  板书设计: 正比例 X=ky(k一定)

  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引入。

  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板书: =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板书: =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板书: =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

  (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

  (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③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教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教师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着扩大;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小;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 =速度(一定)

  小结: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三、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

  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教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

  (一定)5.教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衣服的单价一定,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1)~(3)。

  六、板书设计

  第1课时

  正比例 =速度(一定)=单价(一定)=工作效率(一定)

  (一定)

  成正比例的量的三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在学生熟悉的儿歌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你听过《数青蛙》这一首儿歌吗?(课件)

  师:你会往下唱吗?三只青蛙,四只青蛙,n只青蛙呢?

  师:你在唱得时候有什么规律吗?

  生:嘴巴数和青蛙只数一样,眼睛数总是青蛙只数的2倍,腿数总是青蛙只数的4倍。

  师:你真聪明,会横着观察观察表格。

  生:青蛙每增加一只,嘴巴数增加1张,眼睛增加2只,腿数增加4条。

  师:很好,你是竖着观察表格的。

  师:我已经学过比,所以还可以说,眼睛数/青蛙只数=2;腿数/青蛙只数=4;嘴巴数/青蛙只数=1。

  看来,嘴巴数、眼睛数、腿数都随着青蛙只数的变化而变化,像这样有一定关系的量,在数学上,称为相关联的量。

  (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此处教师看似无意的评价,实际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自主学习活动,有了此处的'指导,学生接下来就能顺利地自主观察表格发现规律了。)

  二、自主建构正比例的量

  (一)初步感受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看来,像这样相关联的量在变化的时候有一定的规律,有兴趣继续研究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相关联的量还有许多,老师为同学们的研究找了几组材料:(课件)

  1、学生独立填表。

  2、选择其中的一张表格,通过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你可以模仿前面找规律的方法。

  3、反馈交流

  4、小结:这两张表格的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 一种量增加或(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或(减少),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二)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看到同学们学得那么认真,数学老爷爷也要来考考我们,想挑战吗?他给我们带来下面两组信息,并告诉我们只有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但不知是哪一张,你能找出是哪一张吗?我们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1、出示材料:

  下面是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把表填写完整。

  2、四人小组活动:

  思考:哪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 3、比较图像,再次感受正比例

  除了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它们的变化情况,我们还可以用图来表示它们的变化情况,你想看吗? 指导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另外两张表格的变化情况我们也画成了图,你想看吗? 思考:这四张图如果让你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其中三张图为什么都呈直线状态,朝一个方向生长?(比值一定)其中一张图为什么呈曲线?(比值不一定)

  揭题:像这样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我们在数学上就说它们成正比例,具体可以这样描述:

  (三)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1、出示:

  像这样时间增加(或减少),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或减少),而且相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那么,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你觉得这里哪几个词比较重要?

  3、你能照这样说说另外几组成正比例的量吗? 不成正比例的用虽然但是来说

  三、运用提高

  1、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写完整。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你怎么想的?

  2、在《数青蛙》儿歌中找找成正比例的量。

  四、小结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重要特征?

  刚才同学们在一首《数青蛙》的儿歌中就找到了这么多的成正比例的量,可以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存在着更多的成正比例的量,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下一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商)是一定的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正比例》教学反思

  对比过北师大和人教版两个版本的教材,人教版的教材中介绍了“两个相关联的量”,而北师大版中没有,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本没有设计介绍“相关联的量”这一环节,但课前准备中我也为是否设计这一环节而矛盾,但最后还是在我的课堂中呈现了这一概念,课后自己不禁反思,“正比例的意义”本来就是一抽象的概念,我还在课堂上有加入“相关联的量”这一概念,无疑是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另在设计教案之初,本以为本班学生整体情况较好,在处理“正比例的意义”中的“比值一定”时,只注重了口头上的描述而忽略了让学生动手去算算比值。课后看见学生的作业,自己不尽感叹“失策”,对于抽象的概念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生活经验或者是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去理解。

  还有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精彩的生成。也许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原想着会很顺利地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施,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往往会因为学生的一些出乎意料的想法或问题,而使我们的教学偏离了预设的轨道,课上得并不那么顺利。比如,象正方形的周长、面积与其边长,原的周长与半径这些特例是否成正比例,我觉得这实际上就是教师如何有效处理动态生成的问题。

  教学不应只是平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互动对话、实践创造,随机生成与资源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上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利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资源展开再教学的过程。就正如赵老师前面提到的“课中也要备课”,动态生成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和谐,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生态情境,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高境界,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超越。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呢?从生成的内容看,有显性的知识、技能生成和隐性的情感、态度生成。因此,我认为:促进课堂生成的关键是教师课前的预设、教学的机智和学生的心理环境。要达到课堂有精彩的生成且能很好的抓住并能利用生成这点还需要我的不断努力。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广州的认识。你知道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这座广州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________必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联系。

  (3)______行驶的_____和_____的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45页~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用 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具准备】

  课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再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就小学毕业了。学习了六年的数学,有一样东西跟我们最亲密,那就是数学书。

  (师拿出一本数学书)大家看,这是一本数学书、2本、3本、 随着书的本数在增多,什么也在变化?

  (学生说什么,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如书的本数越多,书的总价就越厚高,说明书的本数和书的总价有关系,我们就说:书的本数和书的总价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相关联的量

  由此可以看出:书的厚度、重量、价格都和书的本数是相关联的量,他们随着书的本数的变化而变化,这里面蕴含着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变化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量间的变化,去发现变化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由和学生最为亲密的数学课本入手这一例子,引出了两个相关联的量,由于事例为学生所熟悉,故很快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课前,老师选择了书的本数和价格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并制作了一张统计表,我们一起来看

  看。

  1.教师引领 初步感知——教学例1 教师课件出示统计表

  (1)师: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生:总价与本数

  (2)师: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生:(当本数是1本,总价是5元,当本数是2本,总价是10元.本数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从左住右看,本数增加,总价也随着增加;从右住左看,本数减少,总价也随着减少.本数和总价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师:总价与本数的变化有什么不变的规律? 预设:方案1(学生若回答有困难)

  师启发:相应的总价与本数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生:(5|1=5 10|2=5 15|3=5 20|4=5(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师: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也就是书的单价一定。你能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表示总价 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

  生:总价|本数=单价(一定)师:为什么特意加上一定两个字?

  生:因为不管总价与本数怎么变,书的单价始终保持不变

  师:是的,这个很重要,下面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路程与时间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关系呢?

  预设方案2(学生能回答)生:一本书的价格不变

  师:也就是书的单价不变,单价不变,就是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不变。

  师:相对应总价与数量的比值是多少?你能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他们之间关系吗?

  生:总价|本数=单价(一定)师:为什么特意加上一定两个字?

  生:因为不管总价与本数怎么变,书的单价始终保持不变

  师:是的,这个很重要,下面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路程与时间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关系呢?(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较熟悉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由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并借助教材中的三个问题,适时提问“总价与数量的变化中什么不发生变化?”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初步感受“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随着增加”以及一个不变的量(比值一定),为后面学生的进一步发现学习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与知识准备。

  2、小组合作,加深理解

  出示例2: 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小时)路程(千米)

  分组讨论: 80

  …...…...160 240 320 400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两种量)

  (2)仔细观察,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8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60千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增加,路程也随着增加;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3)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80|1=80 160|2=80 240|3=80 320|4=80

  (4)这个比值表示的是什么?如何用关系式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生:这里的80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也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设计意图:因为成正比例的量这个概念本来就比较难理解,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很难一下子正确建模。因此,教学例1之后,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实际,我自主开发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课本学习形成补充和拓展。)

  3、归纳总结

  师:比较例

  1、例2,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上面两种情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4.建立模型,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师:具有这样变化规律的`两个量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请到数学书45页去寻找答案吧!

  生:自学汇报 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总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

  板书课题:正比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课本,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意识,第二是为让学生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和认识

  (2)判断条件:

  根据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谁来说说一说,要想知道两种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点?

  (3)教学字母关系式

  师:如果用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变量,不变的量(即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

  生:= k(一定)(3)全班交流: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小结:两种量要有关联。

  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随着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随着减少。两种量的比值一定。(设计意图: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运用概念,概念归纳出来后,引导学生找准把握概念的“关键词”非常必要,而且十分有效。如提出“要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哪几个条件?”引导学生用言语、图象、关系式等不同方式加以表征,以揭示概念的本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引导举例,强化认识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1)学生自由举例。

  (2)预设: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长方形的宽,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师: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只有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才成正

  比例。

  6、判断下面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宽一定,长和它的面积

  (2)《小学生作文》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订阅的数量。

  (3)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4)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5)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学会明辨是非,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明确:“相关联的两个量也未必就是正比例,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还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二)研究正比例图像

  师:正比例关系不但能通过计算看比值是不是一定来判读,还能用图像来表示。

  出示例2:

  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小时)路程(千米)

  出示图表 80

  …...…...160 240 320 400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

  学生尝试画图。

  温馨提示:

  (1)在图中找到相对应的点并画出来。

  (2)仔细观察画出的点,先猜一猜,再连一连,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展示画图,感知正比例图像。

  猜测:我们经过观察发现这些点连起来好像是一条直线。师质疑:是不是这样呢?

  师:老师发现刚才有很多连线的时候都是从第一点开始连得,孩子们想一想,到底应该从哪儿开始连?

  生:0点

  师:0点意思表示什么意呢?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0点表示:0小时行驶了0千米的路程(汽车还没有出发在原点)。师:那就请同学们把图像完善好。

  师 质疑:A点表示什么意思?B点表示什么意思?

  生:

  4、师小结:大家把所描的各点连起来都在一条直线上。看出正比例的图像就是一条从(0,0)出发的无线延伸的射线。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发现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大家刚才的发现和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儿的发明不谋而合,大家真了不起!

  (课件)数和形是数学的两大根基,以前毫不相干,正是笛卡儿的发明,把“数”转化为“形”的图象,从此数学发展更蓬勃,令数有了几何意义,是很多高等数学的思想。这是数学史上的伟大创举!大家的发现和数学家想的一样,好样的。请同学们把掌声送给最棒的自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从而数形完美结合)

  5、引导学生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

  师:我们可以运用正比例图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抛出问题:

  (1)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估计一下,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引导学生:

  ①想一想,2.5小时大约在横轴的什么位置,能否在正比例图像上找到相对应的点?这个点对应纵轴上什么位置?

  ②动动手,利用三角板在图上试着画一画、找一找、验证一下。

  ③动画演示,将想象的点画出来。师:你为什么找得这么快?有什么好办法?

  生:台前演示

  师:利用正比例关系图像,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把研究的机会放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数学人文教育。)

  6、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猜想验证和“画一画、说一说、估一估”等数学活动,初步感知了正比例图像,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同学们真的非常了不起!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1、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2-3名学生回答)

  2、盘点学习过程

  千金难买回头看,我们一起来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首先我们研究了总价、本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接着又研究了路程、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借助这两个具体的数量关系,由此归纳抽象出正比例模型。接着又研究了正比例图像,从而实现了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学习研究其他的知识。

  3、最后送一句话给大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于反思,善于总结,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有更大大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环节的设计既有知识的提升,更有学习方法的总结。)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12-16

《乘法应用题》教学设计04-05

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02-18

分数应用题 教学设计02-19

《连除应用题》教学设计12-27

连除应用题教学设计04-12

复合应用题数学教学设计11-06

简单应用题分层教学设计01-09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11-18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