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2个一类生字,认识14个二类生字。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本课所运用的比喻和联想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3.通过学习本课,了解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有关语句体会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
教学准备:
有关长城悠久历史的文章,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有关长城的图片、音像资料等。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1)茫:mng
辽阔,久远,模糊不清。
(茫茫苍茫迷茫茫无头绪)
(2)砖:zhuān
用土坯烧制而成的长方形或方形建筑材料。(砖头金砖瓷砖冰砖)
(3)戍:sh
“戈”部军队防守(某一地方)。(戍边戍守卫戍)
(4)邦:bāng
国。(故国安邦邻邦邦交)
(5)凭:png
(身体)靠着。(凭栏凭借文凭任凭空口无凭凭空捏造)
(6)膀:bǎng
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肩膀臂膀翅膀)
(7)陡:dǒu
坡度很大接近于垂直。(陡峭陡坡陡然陡直)
(8)峭:qio
山势高而陡。(陡峭料峭峭拔峭立峻峭)
(9)智:zh
见识;才识。(智慧智能智商智育智谋智勇双全)
(10)慧:hu
聪明。(智慧聪慧慧眼)
(11)焕:hun
光明;光亮。(容颜焕发青春焕发焕然一新)
(12)敞:chǎng
张开,打开。(敞开敞亮宽敞)
2.正音字:
嘉峪(y)关崇(chng)山峻岭蜿(wān)蜒(yn)瞭(lio)望屯(tn)兵金戈(gē)铁马五六匹(pǐ)马
3.多音字:
旋xun(盘旋)
xun(旋风)
供gōng(供求)
gng(供品)
单dān(孤单)
shn(姓单)
chn(单于)
膀bǎng(肩膀)bng(吊膀子)pāng(膀肿)png(膀胱)
4.区别字:
茫()砖()邦()膀()陡()
芒()转()帮()傍()徒()
峭()捎()戊()智()焕()
消()梢()戍()知()换()
5.解词:
蜿蜒盘旋——像蛇爬行时弯曲的样子。
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
屯兵——驻扎军队。
堡垒——在冲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遥相呼应——远远地互相配合。
金戈铁马——金戈:金属制作的戈。铁马:披在铁甲的马。挥动金戈,骑着战马。意指战争。也形容战士们的威武雄姿。
浴血拼杀——浴:洗。这里指浑身浸满。全身是血,还依然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故国安邦——使国家安定巩固。
容颜焕发——容貌、脸色光彩四射。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六、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谁去过长城?讲讲你见到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二、看图,初读课文。
1.看到长城图,你想说什么?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三、交流预习,学习生字。
四、读文,理清思路。
1.写了长城不但长而又壮观。
2.写了长城高大坚固的建筑结构。
3.写了作者对古代人民的'赞叹。
4.写了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感悟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二、小组内分段学习。
第一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请抓住有关词语来讲一讲。
“像一条长龙”“飞过---”“穿过---”“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屹立在---”“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板书:雄伟壮观
第二段:让我们一起走近看长城来看一看。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这段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长城?
1.建筑材料。
2.城墙顶上的样子。
3.垛子、射口的构造和作用。
4.城台的样子和作用。
第三段:1.默读,体会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创举?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3.怎么读,更能表现我们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1)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2)评一评他人的朗读。
第四段:齐读。这段是怎么赞美长城的。
1.“一个伟大奇迹”
2.“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遗产”
3.“成了------迎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描写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书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听写所学生字。
二、读一读,积累词语。
嘉峪关
浩瀚
屹立
苍翠
陡峭
创举
智慧
瞭望
山海关
修筑
堡垒
戍边
豪情
遗产
城砖
凝结
三、填一填。
五洲四海、容颜焕发、油然而生、故国安邦、
遥相呼应、高大坚固、波涛滚滚、崇山峻岭
四、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通过两个句子之间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第二个句子在表达上更为具体,生动,突出了长城“长”的特点,给人以广阔的遐想空间。
五、句子的研究。
这三句话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长城的概括。在语意上来说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
语文教案 篇2
四年级语文《文成公主进西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 7 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课前,我们收集了许多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下面谁来谈谈对文成公主的了解?
教师: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取和亲的政策。为了促进唐、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文成公主远嫁藏王松赞干布,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为汉藏 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初读课文
根据“阅读提示”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
1.指名学生读生字。
大臣 求婚 绢花 豌豆 沼泽地 吉祥 可恶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说说课文的大意。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默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归纳:求婚成功——文成公主进藏——文成公主的贡献。
五、重点交流“进藏”部分
1.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那么课文的哪些部分具体地写了文成公主进藏?(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
2.浏览课文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同桌讨论“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了几件事”?
3.交流汇报。
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发生了四件事
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来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
在沼泽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
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屋子纪念他;
遇见神鸟天鹅,动身前往拉萨,途中把乃巴山背走。
4.自由读读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想想怎样用自己的话把这部分内容简要地讲述出来。同桌互相讲,指名讲讲文成公主进藏这部分内容。
六、学习其他几个自然段
1.文成公主进藏前的几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赶快读读,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
七、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教师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八、布置作业
1.《文成公主进藏》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回家后请你把故事简单地讲给父母听。
2.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力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渎课文,理解内容,体会作者小时候耍弄小动物中发生的趣事与蠢事,表现了他对小动物的喜爱。还告诉人们愚蠢是要受到报复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告诉人们愚蠢是要受到报复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揭示课题
1、看到题目你们想问什么?
2、自学课文,思考:
A、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B、写了哪些小动物?有哪些趣事?
D、能给人舍命启示?
3、指名回答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
2、思考:在耍弄小动物中做过一些什么事?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三、学习第二部分(2~~6)
1、自渎体会:我在玩耍“过山鲫”和耍弄老鳖被咬的痛苦
2、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
2、引导学生得出:
“愚蠢是要受到报复的”
3、学习了后,谈谈自己有没有耍弄过小动物?发生了什么趣事与蠢事?
五、作业设计:
回家观察文中所提到的.一些小动物的样子
我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区别文言文中“之”“其”的不同含义。
2.能运用不同的方法,翻译简单的文言文。
3.积累成语,并通过查找词典或资料理解成语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阅读知识短文,学会处理信息,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
5.通过阅读“开心一刻”中的笑话,进一步体会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区别文言文中“之”“其”的不同含义,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成语的意思,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单元回顾,了解文言
1.单元回顾,导入教学。
快乐的语文七色光时间又到了!同学们,我们又学习了一个单元,相信你们肚子里的“墨水”一定又增加了不少!能说说这个单元你们学了些什么吗?
随机引导学生说说文言文的特点。(不苛求)师随机板书文言文特点:语言精练、短小精悍、词义多变……
2.拓展资料,了解文言。
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白话)和用“书面语言”(文言)来表述,是不同的'。
3.“开心一刻”,激发兴趣。
因为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因此有一些自作聪明的人认为会说文言文就是有学问的象征,由此闹出了不少笑话。
(1)请学生读“开心一刻”,说说故事好笑在哪里。
(2)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笑话后的感悟。
(3)拓展介绍“白话文运动”。
正因为“文言文”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不能为普通老百姓掌握,于是“五四”时期,胡适等文学家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倡导把日常语言写到文章中去,使文章能在普通人中流传。
【本次“开心一刻”的内容是,文中人物没有注意文言文、白话文言语表达形式的不同与运用场合的区别,而乱用文言,造成笑话。以“开心一刻”为课的起始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可以自然引出“练”中的文言文语言训练。】
二、“练”识文言,挑战自我
虽然文言文难读,但是其中却包含着大量祖国文化的精华。读懂文言是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本领。同学们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相信一定掌握了不少读懂文言文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练一练”。
1.一词多义。
(1)读题,找出加点词。
(2)请学生自读3句话,试解“之”“其”在3句话中的不同意思。
交流。
随机板书:
之的
到……去其其中
他的
(3)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分辨它们的不同意思的。
(4)请学生再读第七单元的文言文,从中找出含有以上两个字的句子,分辨它们的意思。
讨论发现规律:“之”大部分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一致,当后面跟的是具体地名时,表示“到……去”的意思,“之”字还有不含任何意思的时候;“其”大部分表示“他的”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言文中常用字“之”“其”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不同,了解大致规律。】
2.文白互译。
(1)请学生分别读3句话,说说这3句话各出自哪篇文章,并从文章中找出来。
(2)说说3句话中“之”“其”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3)回顾翻译文言文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谈谈你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是怎样来理解难懂的句子的。
板书:
联系上下文
借助注释
查工具书
(5)自主运用自己擅长的方法,翻译3句话。
交流翻译的句子。
(6)这3句话中有两句话有“亲戚关系”,具有一个共同点,你们发现了吗?(第1句与第3句都是反问句。)
“挑战无极限”,让学生试着把第1句与第3句文言反问句改写成文言陈述句。
(7)班级小组间文白互译挑战赛:
①一组出题,其他三组抢答。题目可以是把本单元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白话语句,也可以是根据白话语句回答本单元中相应的文言语句。
②师出示学生接触过的古代寓言故事的文言文语句及出处,让各小组同学竞猜白话文意思。
【通过竞赛的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提高“练习”的效率。而练习并不是为了完成几个题目,而在于举一反三,因此本环节比较重视方法的指导与文言的拓展。】
第2课时
一、打开“知识窗”,感受古寓言
文言文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古代寓言便是其中的一枚耀眼的星星。让我们打开“知识窗”,去感受一下中国古代寓言的魅力吧。(板书:中国古代寓言)
1.学生自由读“知识窗”的内容,读后说说了解到哪些有关“中国古代寓言”的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借事传“道”、以“小”见“大”、源远流长、灿若繁星。
2.说说自己搜集了哪些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一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并不一定全在课外,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对手头的资料进行必要的梳理。】
二、了解成语,积累运用
大量的成语,原本便是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寓言故事。让我们进入“日积月累”,去收获一颗颗美丽的“瑰宝”吧。
1.分组读4行成语。
2.说说你知道哪个成语故事,讲给同桌听听,注意要讲得通顺、流利,讲清楚道理。
3.学生不了解的成语,请学生查阅词典或资料解决。
交流反馈查阅结果。
4.来自古代寓言的成语不胜枚举,请学生借助资料、词典,再搜集积累一些喜欢的成语,进行展览交流。
成语〖〗出处〖〗意思〖〗故事梗概〖〗道理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让学生说说通过这次“语文七色光”语文实践活动,增长了哪些见识?
2.请学生出一期以“走近古汉语”为专题的黑板报或手抄报。
教学反思: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两大学习版块中都进行了资料搜集与整理汇报的训练,并且在作业布置上设计让学生办专题板报或手抄报,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搜集和整理信息的意识,形成能力。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方法。
2、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教学。
2、早自习预习文章,疏通字义。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课件、记分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前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全屏展示。)
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播放的歌曲好听吗?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你们知道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吗?
为什么我国要设立这个节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大家说的'很对。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经巍然成风,但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千古佳作《师说》,从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解题、出示教学目标
1、解题:
“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属议论文范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通常这类文体我们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朗读欣赏与指导
1、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竞赛,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派一位同学负责记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从师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依次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问: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抨击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人,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
故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 爱其子──与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学,师生合作共同朗读第二段,进一步明确三组对比的内容。(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稍加点评。)
分组背诵三组对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齐读第三段。)
提问:在“从师”这一问题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作出了什么论断?
明确:
孔子的行为
三段──结论
孔子的言论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齐读第四段。)
提问: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确:
四段──交代缘起:好古文不拘于时
五、小结
这篇课文四段都围绕“从师”这个问题展开。第一段正面论述从师之道,说明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第二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段运用孔子的言行,进一步从正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写作缘起。
六、齐背全文
1、请同学根据板书背诵全文。
2、播放画面,配上音乐,师生共同背诵全文。
七、总结
1、统计各组最后得分,宣布比赛结果。
2、布置课外练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会d、t、n、l四个声母的发音和书写。
2、学会d、t、n、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和带调拼读音节。
教学重点: 声母d、t、n、l的发音和d、t、n、l与韵母拼读音节。
教学难点: n、l的发音和n、l与韵母的拼读。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和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d、t、n、l字母卡片、媒体资源(动画、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上次课,我们学了4个单韵母b、p、m、f(出示字母卡,抽查同学读、写的掌握情况。)这节课我们学习声母d、t、n、l。
二、学习声母d
1、字母d的发音
师:第一幅图画的是什么?一面鼓和鼓锤。拿鼓锤敲鼓,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咚咚”的声音。“咚”的声母就是d。
小朋友们有没有听过马蹄声?马蹄声是“得得得”的声音,字母d发“得”的音。“得”的声音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d。
(教师示范读,并讲解)
发音要领:舌尖顶住上颚,堵住气流,然后舌尖突然离开,让气流冲出来
口诀:马蹄声响d d d
同学练习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d的书写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d”?字母“d”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哪个格?
注意:字母d有点像反写的6,左下角是个半圆。分两笔写成,先在第二格写半圆,然后从第一格中间起,写一竖,写到第二格。
同学练习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三、学习声母t
1、字母t的发音
师:第二幅图画的是什么?一条鱼儿。尾巴弯弯的,两边的鳍连在一起就像一横。
师:字母t读“特别”、“特务”的.“特”音。
(教师示范读,并讲解)
发音要领:用舌尖抵住上牙床,猛一发音
注意:t和d不同,t是送气的,“踢球”的“踢”的声母也是t。
同学练习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t的书写
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t”?字母“t”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哪个格?
注意: t要占中格和上格,先写直勾,再写一横。
同学练习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学习声母n
1、字母n的发音
师:第三幅图画的是什么?一个门洞
(教师示范读,并讲解)
发音要领: 舌尖抵住上牙床,让气流从鼻腔中透出
同学练习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n的书写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n”?字母“n”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哪个格?
注意:n占中格,先写左边一竖,再写拱形和右边一竖。
同学练习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二、学习声母l
1、字母l的发音
师:第四幅图画的是什么?一个小朋友拿着根小棍子在赶猪
师:字母l读“快乐”的“乐”音。看这小朋友多快乐呀。
(教师示范读,并讲解)
发音要领:“le”读的轻短时就是“l”的读音
同学练习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l的书写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l”?字母“l”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哪个格?
注意:字母l长得好像一根小棍子,从第一格开始写,写到第三根线。
同学练习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三、小结
这次课我们学习了d、t、n、l四个声母的发音和书写。
语文教案 篇7
Ⅰ.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赏析】山野中的云烟,缭绕着隐现的小桥,我伫立在石矶上,询问划来的渔船。桃花随着流水,不分昼夜地漂走,漂流的哪边,是仙境桃花洞?本文的作者张旭,以草书著名,这首七言绝句,以《桃花源记》为素材,抒发自己的感慨。末句提问,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Ⅱ.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廓(kuò):1.广阔。如:廓落。2.扩展,扩大。如:廓张。 3.物体的外缘。如:耳廓。本文取此义。
藻(zǎo):1.藻类植物。如:水藻。本文取此义。 2.华丽的文辞。如:辞藻。
瀛(yíng):大海。如:瀛海。
胄(zhòu):1.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子孙。如:贵胄。2.古代打仗时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如:甲胄。本文取此义。
观:1.(guān)①观看。如:坐井观天。②景象或样子。如:奇观。③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如:悲观。2.(guàn)道教的庙宇。本文取此义。
嗫嚅(niè rú):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
窸窣(xī sū):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绮(qǐ):1.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如:绮罗。2.美丽,美妙。如:绮丽。本文取此义。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二、词语识记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三、预习效果反馈
1.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感觉?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3.本文标题“废墟的召唤”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你能从文中再找出一处吗?
4.你认为“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Ⅲ.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 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 ,那样 。
2.宗璞,现代 作家,原名 。主要作品有 、 、 和
。她的童话 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二)段落层次
1.第1~3段: 。
2.第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 。
3.第11~19段: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
4.第20、21段: 。
(三)写作特点
1.描写、议论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使用。
2.语句凝重沉郁,蕴意深远。
3.写作借鉴:描写、议论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用凝重的笔调,描绘了圆明园废墟。通过这样的描绘,把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与后文对此的议论相得益彰。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重难点句子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本句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也变得明朗,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二)对课文第2自然段的诠释
本段首先用了一个比喻“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接着连用几个“依然”,写出了三十年来废墟的停滞,毫无变化。在描写中,表达了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
Ⅳ.当堂练习
1.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
(1)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
(2)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 )
2.给加粗字词注音。
嗫嚅( )( ) 迤逦( )( ) 方外观( ) 绮辉( )
语文教案 篇8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2苦练
教材简析
本文节选自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文中记录了前中国女子排球队队员陈招娣为了练就过硬本领,为国争光,在排球训练中几次罢练,最终克服困难,理智回归训练的故事,赞颂了她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陈招娣的倔强性格,学习她刻苦、顽强的精神。
2.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用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认识“猝、垫、苛”3个生字,正确书写“崇、袁”等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从课文对陈招娣罢练及继续训练的细节描写中,体会中国女排姑娘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有关中国女排的图片,文字资料。
2.有关中国女排在国际比赛中的视频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题导入
1.板书课题,并齐读。
同学们,在你们的头脑中怎样的训练才可以称得上“苦练”?
2.多媒体出示关于中国女子排球队的文字资料:
在教练员袁伟民的带领下,中国女排在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1986年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连连夺冠,获得了全世界重大赛事“五连冠”的殊荣。
中国女排在世界赛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成就的背后她们付出多少辛苦你知道吗?其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啊!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前中国女排的一名成员——陈招娣的故事,看看她是如何苦练的。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读文时可以圈画生字、新词。)
2.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3.再次读课文,并把语句读通顺,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合作学文
1.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提醒学生在互读时把语句读通顺。)
2.小组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在学生反馈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共同归纳:
课文记录了陈招娣在排球训练中,因过于疲劳,两次罢练,最终克服困难,理智回归并完成训练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以陈招娣为代表的中国女排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可贵精神。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板书:主动请求续加训练——首次累倒赌气罢练——再次累倒痛哭罢练——理智回归完成训练。
四、熟读思考
1.可以把课题“苦练”改为“训练”吗?二者有什么区别?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苦练”中的“苦”字?在下面用横线画出来。
3.把自己画出来的内容大声地读一读,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概括性的语句批注在书上。
五、交流感悟
1.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时,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感受陈招娣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品质。
(1)她玩命地向球飞扑过去,滚翻起来,又飞扑过去。渐渐地,她的双腿发沉了,脸色苍白了。但她仍然不顾一切地奔跑着,翻滚着,飞扑着。当她救起第九个球时,倒在地上起不来了。(这两句话描述了陈招娣救球的训练过程。“飞扑过去”“滚翻过来”,形象地再现了训练情景。“玩命”“不顾一切”,表现了陈招娣认真刻苦的拼搏精神。“双腿发沉”“脸色苍白”,表明她已经精疲力竭了。最终陈招娣因体力不支而倒地。这是陈招娣续练后第一次累倒。)
(2)招娣趴在地上大口大口喘着气,眼看着球从自己的身边、头上飞了过去。她不是不想去救,实在是太累了,即使站立起来,也追不上那刁钻的来球。(“不是不想去救”“实在是太累了”,这表现了陈招娣累得面对飞来的球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3)招娣走到红十字箱跟前,撕了几条胶布。不裹,手指尖裂开的口子,实在疼得受不了。如果从她打球算起,她用的胶布拼凑起来,至少可以做一身衣裤了。(这几句话先写陈招娣用胶布裹手上的口子,再写她使用胶布之多,极言训练之苦。前文写训练之累,这里写训练之苦,苦和累是中国女排训练的'基本特征。)
(4)袁伟民一个球接一个球地扔着、砸着。招娣奋不顾身地向飞来的球飞扑着,滚翻着。好不容易把刚才的负球给补上,她还是只救起了九个球!离十五个还有六个呢!很明显,招娣的动作迟缓了。终于,她又倒下起不来了。(这是陈招娣续练后第二次累倒。第一句写袁伟民对陈招娣的训练,他没有因为陈招娣已经很累而手软,仍凶狠地“扔着、砸着”,足见他是一个以“狠”著称的教练。后几句写了陈招娣训练时的表现,她没有因为前次累倒心里不满而影响练习,还是那么顽强,再一次表现了她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
2.从以上的语句中,选择一句进行有感情朗读。
学生自由选择语句,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3.在苦练的过程中陈招娣有怎样的心理变化?看出她怎样的性格?找到相关的语句。
(1)招娣火了,心里说:“扔吧!扔吧!”她霍地从地上站起身,气冲冲地嚷道:“我不练了!”便走到场外拿起衣裤,径自朝门口走去。(第一次因为教练太苛刻,不顾自己累倒而发火,气冲冲地罢练要走。)
(2)她感到满肚子委屈,站起来,看也不看教练,拿起衣裤又径直向门口走去。她实在忍受不了了,世界上哪有这么狠心的教练呀!(第二次忍受不了教练对自己累倒后的铁石心肠而感到委屈,赌气再次罢练要走。)
(3)她那被极度疲惫和委屈情绪弄昏了的头脑,开始冷静下来,理智回到了她的心中。(最终冷静下来,理智回到心中,要完成训练。)
招娣迈动脚步了。不过,她不是往前走,而是来了个向后转,步子那么猛,动作那么冲。(这表现了陈招娣的个性特征,以及她知错就改、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品质。同时,两次罢练也表明了训练之苦,照应了课题“苦练”。)
4.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陈招娣完成了训练任务?
作为一名中国女排的队员,为国争光,振兴我国排球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使陈招娣坚持完成了训练任务。
5.让女排的姑娘们练得这样辛苦,袁伟民教练是不是像陈招娣说的那样,太铁石心肠了?你怎么评价袁伟民教练?
第2课时
一、回顾全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陈招娣坚持刻苦训练的过程。
2.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陈招娣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有感情朗读
1.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2.指名读让你感动的段落。
3.指导朗读3次练球的段落。
4.分组比赛读。
三、情感升华
同学们,读了课文,现在你们对“苦练”一词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中国女排在赛场上有这样优异的表现,这来自于她们背后的苦练。女排姑娘们不仅仅是具有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她们日复一日的苦练都是为了祖国的荣誉。)
四、落实识字
1.自主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语。
3.独立书写。
4.辨别各组词语的不同用法。
径自:自己直接行动。
径直: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耽搁。
滚翻:一种体操动作,有技巧。
翻滚:来回翻身打滚,翻转滚动。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委曲: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5.摘记自选词语。
语文教案 篇9
高尔基的《海燕》是一篇有着巨大影响的著名散文诗,描绘了海燕在面临狂风暴雨,波涛翻腾的大海的壮丽图画。下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海燕的形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海燕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师生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
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讨论: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 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2、 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师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 “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3、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师生共同评析。
预期成果示例一: “黑色的闪电”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给人一种足以体现海燕的`矫健、勇猛之美,“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诗豪壮之美的最高点。
示例三:海鸥的“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吟、吓坏”、企鹅的“胆怯、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4、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形象和作者感情。
2、写话“海燕的宣言”(结合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一、学生交流
“海燕的宣言”,深入领会海燕的内心活动。(师生共同评点,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肯定学生的合理想象。)
二、朗读课文,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写作手法。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关键词句的使用,使大自然人格化了,各种景物具有不同人的动作、感情,也就是说,拟人化使象征体具备了被象征体的特点。总的来说,“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不革命者。
2、精读第三个场面,探究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着重启发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增强文章语言抒情性色彩方面的作用。挑出典型例句反复品读、深入分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预期成果示例:“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熄灭”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用反复的手法,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暴风雨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已不可逆转。
3、朗读课文。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朗诵语调的处理,共同编注朗读脚本。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与编注,善加引导。
脚本示例一:“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表示很短的停顿,不换气。“·”表示语气加强。 )
脚本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全文之高潮所在,全诗的最强音,应蓄积力量以最豪壮的语气,最强烈的感情,一字一顿读完这个感情十分强烈的祈使句,并嘎然而止。)
然后,学生用个人表情朗读、小组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品感情及抒情性色彩。同时,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朗读评点。
三、拓展延伸。
结合练习四,以“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充分肯定“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乐观精神和生活态度,鼓励学生积极追求勇者风范。
四、小结:
我们在美的享受中解读了作品,感受到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作品运用多种手法,使全诗集诗情、画意、理趣为一体,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其产生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是无比巨大的。同学们,让我们在生活的暴风雨中也做那勇敢飞翔、搏击长空的海燕吧!
五、布置作业。
1、继续诵读课文,为参加本单元散文诗朗诵表演比赛作准备。
2、 模仿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写一首散文诗,字数不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6
语文的教案1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语文天地教案03-02
语文教案11-13
(精选)语文教案03-01
[精选]语文教案07-03
(经典)语文教案05-2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