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合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达到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社会的延伸。培养学生实践意识。
2.运用学过的看拼音识字和问听读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学习书中插图的内容
今天,我们将和好朋友丁丁一起走向外面的世界。(板书)
(一)播放课件
伴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我们在丁丁的带领下,来到一个热闹的地方,这就是丁丁居住的小区。快乐的丁丁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图中画了什么?你能回答吗?
(二)这些地方给丁丁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怎样把这些地方都记下来呢?老师有个小窍门,你可以从一个地方开始,像表针一样转一圈(大屏示范)。请你试一试。
(三)记住丁丁住的小区有哪些地方了吗?(大屏)如果鼠标指着的`词语在丁丁住的小区里出现过,请你大声读两遍。
(四)现在,我们要把这些词语贴出来,方便小区的人们。
请一位小朋友当小老师,为大家举词语卡,老师来贴。
我们大家一起读。
二、学习灵通姐姐的一段话
丁丁住的小区,生活很方便。外面的世界,可远不止这些,精彩的东西多着呢!要想了解他们,先来看看灵通姐姐说的话。
(一)请你自己来读一读。
(二)灵通姐姐想为我们朗读,好吗?(课件)
(三)灵通姐姐读得真好。你想为大家读一读吗?这段话里有不认识的字你怎样解决呢?
生:看拼音、问老师、家长(他们一定夸你会学习)。
听别人读(你真虚心)。
小组互相学习。
这些方法都可以帮我们学习不认识的字,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快乐。
(四)你先自己练一练。
(五)用你喜欢的形式读一读。
和同桌一起读、和灵通姐姐一起读、读一句话、自己读。
(六)读完这段话,你懂了什么?
(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就是外面的世界;只要留心,就会有收获。外面有新奇有趣的东西,能让我们认识许多字。)
外面的世界是精彩的,你们的回答同样是精彩的。
三、学习这段话中的生字(大屏幕)
(一)仔细看,这些生字刚才在句子妈妈的怀抱里,和你们成为了朋友,现在它们单独出现,你们还能认识吗?(大屏幕)我们来试一试。
(二)小组学习,可以使我们每个人体会合作的乐趣。在你们桌上,有个信封,请同桌两位同学合作,把音节和字组在一起。(学生示范)
(三)你和大屏幕上核对一下,正确了,你把字再读两遍,然后放进信封中。
(四)现在,你一定能把句子读得更好了,我们一起读一遍。
四、这是外面的世界,你认识哪些字?还想学习哪些字?(大屏幕)
(一)自己认读,有不认识的字请认识的同学告诉你。
(二)会读的同学大声读。
(三)在学生读字的时候,老师做以下旁白:环保,不光是清洁工人的事,靠我们大家来维护;如果爸爸妈妈要用钱,你可以推荐他们到这里来取;学生专车,为我们上学提供了方便。
五、这些仅仅是外面的世界的几个场景,有一些字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你们可要留心观察呦!(大屏幕)看看你认识哪些?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示范)问问同桌。
六、认识了这些字,你都能当小设计师了。
(一)(出示图片)这是冬冬的新家,有山有水,还有很多给他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地方。请同桌一起来设计,为冬冬的新家挂上牌子。
(二)学生活动。
(三)你愿意展示你的设计成果吗?
感谢你们为冬冬的家园进行了精彩的设计。
七、总结全文
我们的大设计师们,古老而美丽的北京是精彩的。(大屏)
看,养育着人类的地球是精彩的,神秘而伟大的宇宙是精彩的,这一切,在等待着我们。让我们一起走向外面的世界,去认识新的事物,学习新的知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⒈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结合具体的词句体会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
⒊将文中四时的情趣与自己平时的体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独特感受。
4、体会想象的妙用,训练了孩子们的想象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
体会想象的妙用,并能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相关资料】
选自《枕草子》,作者:清少纳言,原姓清原,因而姓氏用一清字。也许曾任少纳言(五品官)的,便取而为名,是当时的皇后身边的女官。清女出身于一个下等贵族之家
《枕草子》书名的意思是枕边的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文题切入,体现预习效果。
1、齐读文题,说一说,四时指什么?
2、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你愿意来猜一猜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准确。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
3、出示书后词语,要求会读会写。
三、再读课文,体会表达顺序。
结合课文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读题,导入课文。
1、齐读课题。
2、四时到底有什么样的情趣呢?我们来细细品析一番。
二、抓关键词句,体会四时的情趣。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情趣。
2、你最喜欢哪一种情趣?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3、逐段交流感受,在交流中指导朗读。
(1)春天体会出作者对颜色的细致描写。
(2)夏天暗夜里的萤火虫。
(3)秋天作者对鸟类及声音的描写很细致。
(4)冬天雪的描写。
三、体会写法。
1、为什么作者会打动你?你找到其中的原因了吗?
2、结合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观察所得,谈一谈不同时间的动人情趣。
四、总结全文,点明想象的魅力。
想象,是指根据已有的见闻和生活经验,构想出不曾见过,或者从未出现过的形象或情景。
想象的`方法很多,作文中常用的有:
(1)编创法。就是编制故事的情节。
(2)组合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拼凑在一起,形成新的人物形象,新的事情,可称组合法。
(3)扩展法。所见所闻的内容是简单、抽象或粗糙、模糊的,借助想象充实,使其变得清晰、细腻、生动、形象,可称扩展法。
(4)梦幻法。借助梦境或幻觉描绘出眼前并不存在的情景,以表达某种愿望或抒发某种情感,可称梦幻法。
(5)推测法。是指根据已经知道的情景,借助想象推测出未知的情景。
作业:
书上所描写的四时情趣和你平时的感受一样吗?写一写你心中的四时情趣。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熟悉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把握全文结构、说明顺序,把握中心句的特点与作用。
细读课文,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精练性。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特点。(标本—完美的图画—四个讲究、三个细节)
理解课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精练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出示对联)
师:俗语说“上有天堂”,大家知道下一句是什么吗?(下有苏杭)
投影: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还有两幅对联: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全国园林之全豹。
明确::“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总的赞美了苏杭,而第2、3联,明确得写出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他是怎样写苏州园林的。
二、了解作者、解题
大家看课本105页的注释,补充:叶圣陶先生,江苏苏州人,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而且有深厚的感情。这篇文章是叶圣陶先生为摄影集《苏州园林》所写的序言。知道什么是序言吗?序言:一般写在着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而这篇文章就是介绍摄影集《苏州园林》的。
大家看注释,课文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诸”字是许多的意思,就是说,这篇课文不是单独讲某一个的,而是总的讲苏州园林。“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四大名园之一,还有沧浪亭、狮子林、留园。“寄深眷”表明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切情意。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看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
检测字词
1、注音:
轩榭(xuan xie) 重峦叠嶂(chong luan die zhang) 丘壑(qiu he) 嶙峋(lin xun)
相间(xiang jian) 池沼(chi zhao) 应地制宜(ying di zhi yi)
2、解释词语:
(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3)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4)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5)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6)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想想
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这些共同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时间大概5—7分钟)
明确:(第2自然段)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些共同特点表现在七个方面:
前四个方面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后面三个要稍为归纳(第7、8、9自然段)
板书: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的构图美
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
建筑的色彩美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体味作者对书信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对人间真情的渴盼。
2、欣赏作者古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小调查:当你想念亲人和朋友时,你最喜欢、最经常采取的方式是什么?(请学生举手选择)
A、写信 B、写信 C、打电话
(二)、请选择“打电话”的某一两个学生谈谈自己选择的理由。
(三)师:确实,电话的方便、快捷使生活的无数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它连接了七大洲、四大洋,使诺大的世界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地球村。但在古代,人们却只能靠书信来联系。想念驻扎在边塞的丈夫了,抓来一只大雁,在脚上绑上一封信,雁儿雁儿,你帮我捎封信给我的丈夫;漂泊异乡,想念家乡亲人了,唤来一只小鱼,鱼儿鱼儿,你帮我带个口信给家里人。
就在七八十年前,人们也还是主要靠绿衣天使来传情达意。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书信的文章--我国文坛著名的作家柯灵老先生的散文《鱼书》。柯老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对书信的喜爱和怀念。文章内容很简单,所以,今天我们一起从一个更能展示大家的聪明才智和文学功底的方面来学习。刚才同学们都说到最喜欢用打电话的方式,正好我这里有一些关于电话的作用和魅力的小短诗,那同学们读了《鱼书》这篇散文后,能否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也写出一些关于书信的小短诗,来表达书信的`作用和对书信的喜爱呢?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写出,而且一定会写得更好。那下面就请大家先用自己的方式阅读品味文章,然后试着写一则关于书信的小短诗。到时侯我们请一些同学上台来展示他们的作品。
提醒学生注意:
1、可以仿照印发材料上的小诗的句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创造。
2、所写的小诗的内容要尽量以文章内容为依据,可以直接用文中的句字,也可以进行适当改编和创造。
3、阅读时可以根据给出的问题画出相关的词句,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其它词句画上记号、做好旁批。
(四)投影建议思考的问题和建议注意的字词
1、为什么柯老先生如此喜爱和怀念书信呢?在他眼中,书信具有怎样的魅力?
2、建议注意的字词(加点):
懒散因循 风流云散的故旧 友情的具体表征 取偿于精神的密接
推诚相与 交流情愫 隽品 分道扬镳 恶札
二、读
学生自主阅读,感受全文,分析作者对书信的态度和看法,喜爱、怀念书信的原因,并将相关语句和自己喜欢的词句画上记号,做好旁批。教师巡查指点。
三、写
学生依据课文内容仿写关于书信的小短诗。
四、讨论交流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所写的小短诗,推荐出优秀作品,准备上台展示。
五、作品展示
学生上台展示所写的小短诗,并解释诗句意思,说明诗句写作的课文根据;教师针对学生展示的作品,联系课文思想内容作简要评点。
六、总结
(一)情感内容
提问:从以上的展示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了,书信在作者笔下只不过是一个传情达意的载体,那作者到底是想借书信表达一些什么呢?
(二)语言特色
1、教师列举仿写短诗中的一些古雅的用词。
2、提问:这些用词使整篇文章充满一种什么味道?这样用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明确:作者在流畅的现代汉语的行文中自如地穿插着文言词汇,不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言简意赅,而且产生一种文雅、含蓄的修辞效果。这些词语古朴典雅,典故叠现,含义丰富而又意思明白浅显,一点也不晦涩、深奥,反而增强了表情达意的力度和深度。
七、再次品读
师生一起品读第四、五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对人间真情的渴盼和文章古雅的语言。
八、扩展思考和作业
同学们都知道,鱼书雁足正在悄悄远离我们的生活,那种企盼来信的焦苦,那种接读来信的喜悦,那种深夜写信的温馨,都在悄悄远离我们的心头。难道未来的天空将会只有电波的传递而消失鸿雁的往来?对此,你怎么看呢?请将它写成文字,交给老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能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多种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如果……就……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多种方法。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训练用题板。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加强预习指导,做好预习工作
(一)出示预习提纲:
1、借助汉语拼音和字典,读生字生词,对不理解的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的方法进行初步理解。
2、认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太阳有哪些特点?
(2)课文在说明太阳与地球,与人类关系时,哪些地方是概括地写?哪些地方是具体地写?哪些地方是从正面叙述?哪些地方是从反面来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太阳和地球有哪些关系?
(4)对本课的内容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二)学生按预习提纲进行自学。
(三)质疑。让学生提出自己疑难的问题。
(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质疑的时候,老师要加以引导,因为,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时,容易提出超出教材内容的一些问题。如“太阳为什么能发光、发热?”“太阳光为什么能够杀菌?”等。这些问题,既不是本课的教学任务,也不是小学生一下子所能接受的。因此,质疑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来提问题。)
二、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练习分段,归纳段意
(一)按“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提问:“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哪几个自然段讲了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
同学们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进一步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全文可分为两段:第一段1~3自然段;第二段4~8自然段。)
根据每个自然段段意,归纳出两段段意。
(第一段段意:太阳离我们很远,太阳很大,很热。第二段段意:太阳与地球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三)引导学生认清段落间的内在联系。
(课文分两段,先讲太阳的特点,离我们很远,很大,很热。再讲太阳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看起来这两段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实际上联系很密切。太阳和我们的关系为什么这样密切呢?这是由于太阳的特点决定的。第一段是原因,第二段是结果。因此,“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一句点出了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
一、讲故事,激发兴趣
(课前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搜集《后羿射日》的故事,课上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二、认真读课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理解课文第一段的内容
(一)紧接着以上同学们讲的传说提出问题:“传说中的后羿真的能把太阳射下来吗?”“为什么不能,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其实”一词。
(通过以上训练,同学们很容易就明白了,“其实”一词就是“实际上”、“事实上”的意思。这时教师可围绕《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进行教育,所谓传说就是人民口头流传下来的关于人或物的记叙和评论,这种记叙和评论因为是口头流传下来的,所以不免有虚构和夸张的因素。这个神话传说是远古时代的人民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现象,而幻想出来的。现在科学进步了,我们对太阳已经有了许多了解,“后羿射日”是不可能的事。)
(二)接下来提问:“谁能运用课文中介绍的内容说说为什么这是不可能的事?”
(太阳离地球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日夜不停地步行要走三千五百年,坐飞机也要用二十几年。箭是射不到的`,这是第一;太阳有一百三十万个地球那么大,后羿站在地球上怎么能有这样的力量把它射下来呢?这是第二;太阳表面温度有六千度,钢铁都会变成汽,这箭该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才能把太阳射下来呢?这是第三。)
(三)认真读课文第一段,先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1、太阳离我们有( )……如果日夜不停地步行,差不多要走( );就是坐飞机也要飞( )。
要是把填上的数字换成“很”、“很多”好不好,为什么?
(第一个空填“一亿五千万公里远”,第二个空填“三千五百年”,第三个空填“二十几年”。在回答问题时,引导学生具体说一说把填上去的数字换成“很”“很多”不好,为什么不好。课文运用数字来说明太阳离我们远,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了,通过这几个具体的数字,使同学们能够很形象地理解太阳离地球实在是太远了。而要换成“很”“很多”是很抽象的,读了之后只知道远,但到底有多远就不得而知了。)
2、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 )才抵得上一个太阳。
这里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这个空填“一百三十万个地球”。这里把太阳和地球作比较,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采用比较的方法和数字相结合的方法。地球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事物,作者又与数字结合起来叙述,使同学们不难看出太阳是很大很大的。而且到底有多大,在读者的头脑中也是比较具体形象了。)
3、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 ),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 )。
这里为什么用钢铁作比较?
(本题第一个空填“六千度”,第二个空填“三千倍”。这里为什么用钢铁作比较呢?大家都知道,钢铁是比较坚硬的,到一千一百度才能熔化,钢铁碰到太阳,就要变成汽。这样比较和用数字说明,不但具体,通俗,而且有很强的说服力,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四)读课文,进行小结。
1、课文第一段讲了太阳的哪几个特点,运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第一段讲了太阳的3个特点,即远、大、热。)
2、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将太阳离地球远,太阳大,太阳很热这三个特点说具体的?
(作者采用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比较的方法,或用假想来介绍。运用数字具体说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根据板书,口述太阳的特点。
(这一练习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巩固、理解。说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自由说,小组互相说,指名说。)
三、理解课文第二段的内容
(一)读课文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开头一句话在这段中起什么作用。(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也是这一段的总起句,概括地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怎样密切。)
(二)进一步读第二段,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地说明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密切。
第4自然段,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5自然段,太阳和云、雨、雪的关系;
第6自然段,太阳和风的关系;
第7自然段,可以利用太阳光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第8自然段,太阳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
课文从五个方面讲述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进而说明“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三)进行词语训练,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练习改变句式说话:
1、运用“有了……才……”及“如果没有……就……”这两个句式,结合这段的内容练习说话。
(运用这两个句式练习说话,从正反两个方面叙述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如:“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有了太阳,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这是从正面介绍。“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这是从反面介绍。在学习太阳和气候,太阳和疾病的关系时,还可以用这两个句式叙述。如:“有了太阳,人类才能利用它的杀菌能力预防治疗疾病。”“如果没有太阳,连人类也不会有,就更谈不上利用杀菌能力预防和治疗疾病了。”)
通过以上训练学生改变句式练习说话,目的是培养学生多角度表达的能力及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继续利用以上两个句式,让学生自由练习说话。
(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可以运用课外知识内容进行说话练习。)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3、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根据板书,口述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词
(一)自己读课文,将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
(二)检查朗读课文。
(三)指名分析生字的字形,解释字词义。
二、重点指导、学习生字词
读准字音:“蒸”zhēng是翘舌音。
认清字形:“菌”的下部不要写成“因”,里面是“禾”,不是“大”或“天”。
“疗”是病字旁,不是广字头。“炭”注意下半部分的写法。“亿”右半部分是一笔写成的。
区别:殖、值、植
三、读读写写
一亿 估计 繁殖 蔬菜 煤炭
蒸气杀菌治疗鸟兽虫鱼
四、巩固练习
(一)给下面的字组词:
亿( )殖( )蔬( )
估( )植( )疏( )
菌( )疗( )兽( )
蒸( )疾( )曾( )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通过这篇小小说向人们展示的社会现象,感悟深含在文中的做人的道理。
2、学习这篇小小说展现主题、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预习文章,完成预习卡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设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的学习:
歌曲《常回家看看》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的大街小巷广为传唱,因为它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家是温馨的港湾,孩子是父母心中永远的牵挂。写家书是父母和孩子寄托思念、互相关心的一个重要方式。可有一个大学生写回的家书却是寥寥的只言片语,除了让家里寄钱,再也没有下文。这是为什么呢?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胡凯的《家书》,走进这一家子去看一看吧。
二、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
三、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配乐,其他学生认真听,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小说的主要情节:
收信——( )信——( )信——( )信
五、再读课文思考:
1、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2、菊的哥哥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你能根据信的内容说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3、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六、细读文章,品味赏析:
这篇小说通过哪些手法将文章刻画的人物和要表达的主旨展现在我们面前?
七、质疑问难,教师点拨。
八、感悟收获:学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或者说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九、欣赏李春波的《一封家书》,比较和本文中的儿子的异同点。
十、拓展延伸:
1、请以菊的哥哥的名义再写一封信,你认为他在收到这封六个字的家书之后会怎么回信?
2、请以菊的口吻再给哥哥写封信。
十一、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中两题任选一题做在作文本上
预习卡
课题:: 作者:
字词积累
感
知
赏
析
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这篇小说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表达主旨?(请举例说明)
质疑问难
感悟收获
语文教案 篇7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平时在阅读报纸、杂志时,常常会发现有许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或优美的语言、图片等,语文教案-语文实践活动《制作剪报》。但是,时间一长,当我们需要用到它们时,却很难再找到。这种情况是否也在你们的身上出现过?那么,该怎么办呢?
2、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出现,很多人自制了剪报。你们看,这就是老师、同学做的精美的剪报。
展示几份教师或学生做的剪报。
二、分组讨论做剪报的知识
认真阅读本次实践活动的提示语,共同讨论:
1、制作剪报的步骤。(阅读——剪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分类──粘贴──装饰──命名。)
2、应该收集什么样的材料?(能增长知识的,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的内容,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语文实践活动《制作剪报》》。)
3、从何处收集材料?如何收集?(可以到书刊上收集,也可以到网上查阅,并下载自己需要的内容,再将它打印出来。是自己的书刊,可直接剪下;不是自己的,应先将有关内容复印下来,再进行剪贴。)
4、如何分类?
5、打算给剪报起个什么名字?(根据收集的内容,起相应的名称。)
6、如何能够将剪报装饰得更漂亮些?(可用彩笔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画,可以电脑绘画,也可以加上些花边,还可以贴上自己平时喜欢的图案等。总之只要自己喜欢、满意就行。但一定要清楚、简洁,不可太复杂。)
三、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带来的报刊进行阅读、剪贴。
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让学生自行改进。如,如何将所需内容剪得整齐?如何才能贴得平整?
课堂上做不完的,可带回家继续做。
四、展示观摩,交流评点
1、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剪报,介绍自己这份剪报的名称、制作过程。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议。
2、班级举办一次自制剪报展示会。为大家提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
五、总结
制作剪报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只要我们平时多看书、多看报,及时收集自己需要的资料,慢慢地,你就会拥有一本本内容丰富、精致美观的剪报。它们将成为你的小小资料库,成为你亲密的伙伴。你将从中学到很多知识。今后,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互相交流、展示自制的剪报。到时候,我们还将评选优秀剪报。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榜上有名。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读准“雌、挨骂、驯化”等字词的读音。联系文章内容理解“驯化、迷惑不解”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复习巩固小标题的知识,认识小标题在本文中的作用。
3、通过质疑、品读课文语言了解一些野生动物鲜为人知的一面,体会作者对它们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情感,揭示课题
1、出示媒体,画面对比,引出“野生动物”
2、介绍作者、作品,揭示课题
(1)补充资料,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媒体)蒂皮·德格雷,父母是著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她从小就随父母生活在非洲。
(2)补全课题: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3)齐读课题
二、温故知新,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1.复习已学的小标题作用,了解文章介绍了的三个野生动物朋友
(1)预习反馈,了解文章三部分的内容
交流后板书:大象阿布狒狒星迪豹子杰比
(2)关注小标题,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3)复习旧知,回顾已知的小标题作用
读本文的小标题能帮助我们很快了解作者要介绍那些动物
2.引入小标题新的作用,初步感悟作者对野生动物的情感
(1)关注本文小标题的作用。
交流归纳:看来,作者与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难怪作者称这些野生动物为——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2)归纳作用。
这篇课文的小标题还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情感。
(3)读好小标题。
三、借助文本,了解这些鲜为人知的野生动物,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一)学习第一部分:阿布,我的大象哥哥
1、说说对大象有了哪些了解?
板书:照顾我
2、品读课文语言
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它关照
出示相关文字,朗读
3、感受画面的温馨,体会作者的情感
(1)一个是——蹒跚学步的婴儿,一个是——(大象,有多大啊。五吨)
板书:体型庞大
(2)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画面,说说为什么你有这样的感觉?
(二)学习第二部分:同狒孩儿难舍难分
1.读读这部分内容,再看看小标题,说说有什么问题?
2.通过星迪的举动,理解野生动物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1)理解星迪当时的表现。
板书:扑、扯
(2)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星迪这样做是为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交流,师点评
板书:记得我
3、你现在明白了吗?为什么再见面时,星迪会做出伤害我的举动?
4、小结:野生动物也有情感,只是我们人类不太明白它们的表达方式罢了。
(三)学习第三部分:豹子很危险,但我照样跟它玩
在描写与豹子杰比之间发生的故事时,作者在小标题的前半部分就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豹子很危险。
出示:豹子很危险,但我照样跟它玩
1、从学生的已知引入,认识豹子的危险性。
2、认识杰比虽然从小被人收养,但依然危险,野性难驯。
(1)重点理解驯化的在文中的含义
(2)自己读读文章,看看从哪些地方看出杰比是非常危险的。
句子1:它可爱得很,我看见它要做蠢事了,就大声骂它……
学生交流
事例一:
有一次,我跟它玩,它用嘴咬我的肩膀。……
①集体朗读
②交流从哪里看出豹子的危险性
事例二:
如果说到这里为止,我认识到了杰比具有危险性,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我亲眼见识到了它的野性。
读课文4—7小节概括的语言说说那一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小结:从这件具体的事情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杰比真是
板书:野性难驯
3、认识杰比的`另一面
(1)再读小标题,思考作者为什么知道你豹子危险还照样跟它玩。
(2)读课文,找出文中反映杰比温顺的语句,品读、交流。
句子1:它看到我并不怕它,所以也不攻击我。……
句子2:有一次,我跟它玩……
句子3:于是……
句4:……它高兴得不得了
(3)现在你明白作者为什么明知豹子危险,还会和它一起玩吗?
小结:借助作者亲身经历,我们看到了豹子的另一面,温顺、通人性的一面。这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无法了解,甚至觉得不可思议的。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语句。
引读相关的句子
四、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1.借助板书说说对野生动物新的认识。
2.小结并板书。
板书:有危险通人性
3.总结延伸
因为童年的特殊经历,可爱的小女孩蒂皮·德格雷和野生动物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写出了一个个有趣、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野生动物不为人知的一面 ——充满野性,却也有情感和灵性。正如她书中所说的——它们也是这个地球的主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这本书,相信你一定会对这些野生动物有进一步的了解。(媒体出示:《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1
语文教案(经典)08-01
(经典)语文教案11-10
【精选】语文教案11-27
语文教案[经典]01-09
[精选]语文教案03-05
(精选)语文教案01-09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口技》教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