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6 10:13:0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通用(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复习回顾。

  1.同桌互读检查,小组给生字找朋友。

  2.叫几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余学生当老师评价、纠错。

  二、精读感悟。

  1.指导学习课文第二小节,结合训练:

  (1)课文是怎样介绍“活化石”的呢?首先请大家读读第二小节,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可以用笔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汇报交流。

  2.自主学习第三、四小节,结合训练:

  (1)课文还写了两种“活化石”──大熊猫和中华鲟,小朋友们能自己读懂吗?试一试吧!也像刚才老师那样,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记,同桌合作,把读懂的内容向大家汇报,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开始吧!

  (2)学生合作学习第三、四小节。

  (3)汇报交流:

  A、“大熊猫是我们熟悉的动物,非常可爱。”你知道“熟悉”的意思吗?你对什么很“熟悉”?请说一句话。

  B、“灭绝”是什么意思?谁知道其他动物为什么会“灭绝”呢?

  C、“它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鳞,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一张大嘴又尖又长,样子怪怪的。”“稀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中华鲟会“稀有”呢?

  三、品读升华

  师:这些古生物已经越来越少,许多人还不了解他们,大家想不想把这些古生物介绍给别人听,并让大家都来保护他们?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看谁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内互读。

  3.全班赛读。

  四、演读展示。

  1.师: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它们,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讲解员,要给前来参观的游人解说有关“活化石”的内容,你该怎么说呢?想试一试吗?

  2.(师示范):我是银杏树,就是大家常说的白果树,我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我长得很慢很慢,如果你小时侯种下了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了爷爷奶奶,才能吃上我的果子,所以我又叫“公孙树”。

  3.(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活化石”介绍给游客。

  4.各组派代表上台演说。

  五、资料交流。

  1.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使我们对活化石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在我们这个地球上还有许多从远古时代生存至今的生物,除了书上介绍的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等活化石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化石的知识,赶快把你找到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交流资料(先同桌交流,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资料上讲台交流,鼓励学生向别人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古生物知识。)

  六、课外延伸:

  请你读一读:《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①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③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A案

  ●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②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③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d.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B案

  ●由图入题

  ①观察插图或教学挂图,你猜一猜,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盛夏时

  节乡间田野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②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认真读一读课文吧!(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

  ①自由读文,读准了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

  ②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出真实感受。

  ③组内交流。

  ④全班交流。

  ●品味语言

  ①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试着读出喜欢的感情。

  ②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③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扩展阅读

  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 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此外,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

  二、研读课文

  1、 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分析第一层:

  齐读第一层两支曲子。

  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滚绣球]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分析第二层

  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分析第三层

  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牌文本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不如那质问语气强烈;第二句《古》本为哀告祈求,而《元》本则是对天的指责和否定。比较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

  【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东海孝妇逆来顺受缺少反抗精神。

  十大古典喜剧:

  关汉卿《救风尘》、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君美《连闺记》、康海《中山狼》、吴炳《绿牡丹》、高濂《玉簪记》、李渔《风筝误》

  十大古典悲剧:

  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高则诚《琵琶记》、冯梦龙《精忠旗》、孟称舜《娇红记》、李 玉《精忠谱》、洪 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方成培《雷峰塔》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识字(一)2.口 耳 目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认识“ク”偏旁。

  2.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记生字。

  教学难点:认识12个生字。

  教学用具:投影片(自制一部分)、生字卡片。

  教 程:

  一、联系生活,自主识字:

  1.让学生看图,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贴上对应的生字卡片)

  2.学生观察图,图右下角的象形图和生字在形象上有什么联系?

  3.尝试认字:出示生字,请学生找出已经认识的生字,并说出你是怎么认识的,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二、拼音识字,读准字音。

  1.出示几个生字,并注上拼音,请学生看拼音识字。

  2.请一个同学带领大家读。

  3.教师点拨:字头,竹是翘舌音。

  4.学生自由练读生字,同桌对读,组内指读。

  三、识字竞赛:

  1.这些字你已经认识了多少,看谁认得又多又快。

  2.学生介绍自己认读又多又快的秘诀。

  四、巩固识字

  1.选生字卡片放在实物图下的括号里。

  2.游戏,有的'拿生字有的拿图,找相对应的朋友。

  3.区分“目”与“木”的字义。读词语卡片:目光 节目 木马 树木

语文教案 篇5

  内容预览:

  《每天诞生一次》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作者关于生命和时间的基本观点。

  2、 能力目标:学会在比较中鉴赏不同作品的写作特色;品味文中格言式句子,扶助写作。

  3、 情感目标:学习正确对待时间和人生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面课文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本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

  2、帮助学生摘取关键词句,鉴赏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4、 以积累格言名句为目的,简要探讨文中的哲理性句子,品位其内涵。

  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比较研究法;探讨拓展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总是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他们所指的“东西”实际指的是“事情”。“事情”这个词可以分为两部分。“事”是“事件”,“情”是“抒情”。很多文章并不局限于写“事件”,而是重在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的感受和感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我们注意从这两个方面来欣赏。

  二、 研读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

  1、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最想告诉我们这些读者的什么话?

  (2)题目中的“诞生”和文中的'“醒来”之间有什么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2、 请同学朗读文章第一部分。

  (1) 找出文中描述“醒来”之后感受的句子。

  提示:应该是“醒来的一刹那--”。这其中包含着一个比喻句,形象的写我早晨醒来的特殊感觉。

  (2) 赏析“浑身充溢着力量和欲望--”一句。

  提示:“感激”、“忽略”、“恩赐”这些词语中充满对生之喜悦的感激和赞美。

  3、 请同学朗读读文章的第二部分。

  (1) 文中描述自己醒来时感受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我仿佛从死亡线上返回来”。

  (2) 文中描述自己感悟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语言是我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显示”。

  4、 请同学朗读读文章第四部分。

  (1) 文中描述自己醒来时感受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接着我静默下来--”这里使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思维的“简洁、纯净、专注、漂浮、凝然不动”、“舒适、温暖”的美。

  (2) 文中描述自己感悟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我思故我在”。

  5、 阅读第五部分。

  (1) 文中描述自己醒来时感受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无所顾忌,酣畅淋漓”。

  (2) 文中描述自己感悟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敢哭才是真性情,伟男子”。

  6、 请同学朗读读第六部分。

  提示:文章从智性的沉思转而成为感性的抒情。

  三、 分析比较本文的写作特点。

  1、 情与理的有机结合。在文章中,作者用包含深情的语言描绘醒来的感觉。如“仿佛从一个深黑的海里被一个偶然的浪头送回岸边那样,我被一个力量重又送回到光明的早晨”。这一句描写就抒发了作者从黑暗醒来后的无以言表的愉悦之情。“浑身充溢着力量和欲望”。这一句更是对早晨充满了赞美之情。文中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抒情都包含着作者浓浓的情。而“每天诞生一次”的独特感悟充斥在其中,新颖乐观,富有哲理,令人感奋。整篇文章就是这样把情与理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

  2、 独特的写作视角。每天都是重复的现象,毫无新鲜可言,但是作者却能从全新的角度,赋予他新的内涵,提出“每天诞生一次”的新的认识和感悟,这主要源于写作角度的新奇独特。在这一点上,本文与《日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选取了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平凡细节,“小中见大”的表现对生活独到的感悟和理解。

  四、 布置作业。

  1、 积累文中的格言式句子。(抄写本)

  2、 完成“阅读练习探究”第1、2题。(作业本)

  五、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将《日历》和《每天诞生一次》比较。从思想内容、写作特色、哲理格言等方面进行学习,了解相同的题材的异同之处,体会了同中的异和异中的同。课后,大家继续实践,在比较中出真知。

  附:

  板书设计

  每天诞生一次

  (其实早晨并不新鲜,新鲜的是生命在醒来时的感觉)

  感悟 感受

  唤醒

  唤醒我的是生命自身的力量 我又活过来了

  说话

  说话是我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显示 仿佛从死亡线上追回

  思维

  我思故我在 思维很美

  哭

  敢哭才是真性情、伟男子 无所顾及、酣畅淋漓

  (机)理 结合 情(趣) 人生机趣

  诞生(抖落尘埃、复归本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新课

  1、春天不知不觉来了,用你喜欢的词语赞美春天。

  2、春天来了,周围的事物都有哪些变化呢?板书“柳树醒了”。

  二、初读,掌握字词

  1、师范读,学生欣赏老师配乐朗诵。初步了解春天到了柳树的变化。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生词。

  3、哪些生字是你的新朋友呢?大声读给大家听。

  4、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⑴ 偏旁识字:枝,梳,梢

  形近字比较:耍一要(耍字比要字少一笔)

  多媒体课件辅助:雷,澡(打雷下雨,洗澡用水)

  熟字加偏旁:醒,软(酉+星=醒车+欠=软)

  ⑵ 同桌互相读生字,比比谁读的准。教师强调“醒”是后鼻音,“澡”读平舌音,“枝,树,梢,耍”读翘舌音。

  ⑶ 小组比赛认读生字(枝、梳、梢、耍、醒、雷、软、澡)

  ⑷ 读词卡:(教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打雷 雷雨 树枝 树梢

  软和 梳洗 玩耍 苏醒

  三、细读,理解课文

  1、学第一节:

  ⑴ 自由读,你从什么地方知道柳树醒了?用笔画出来。

  ⑵ 同桌读,想象春雷会跟柳树说什么话呢?

  ⑶ 小组读,交流柳树醒了说明了什么?

  ⑷ 比赛读,感受词语描绘的景象。

  2、学第二节:

  ⑴ 轻声读,说一说谁给柳树洗澡了?

  ⑵ 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想一想柳枝为什么软了?

  ⑶ 看录像春景图,学生在活动情景中感受柳枝变得更美了。

  ⑷ 美美地读一读,在读中感受春天的美。

  四、背诵,感悟文意

  1、自由背。

  2、加动作背。

  3、配乐背。

  4、同桌互背。

  五、拓展,巩固练习

  1、出示下列生字,学生做找朋友(组词)的游戏:

  说( )( )( ) 话( )( )( )

  朋( )( )( ) 友( )( )( )

  春( )( )( ) 高( )( )( )

  2、说话训练:

  用上“________”是柳树的好朋友。(词卡贴在黑板上)

  3、画一画,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六、观察,正确书写

  1、学生观察“说、话”两个字的字形和在田字格的位置。

  2、教师示范写,边写边提醒注意的`笔画,这两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言字旁的“点”要写的高一些,靠右一些,与横折提的“折”对齐。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字词

  1、读上节课学过的字:

  雷、澡、软、梢、梳、醒、耍、枝

  2、开火车形式读词:

  打雷 雷雨 树枝 树梢 软和 梳洗 玩耍 苏醒

  二、研读,自主探究(3~5小节)

  1、自由读,说说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指派组长汇报)

  2、各小组提出问题,师生整理问题,达成共识。

  ⑴ 柳梢为什么绿了?

  ⑵ 春燕跟柳树捉迷藏,小柳絮怎么飞了?

  ⑶ 柳树是怎样跟小朋友玩耍的?

  3、引导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义,可以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的方式学习)。

  4、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5、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⑴ 学生汇报“柳梢为什么绿了?”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从“春风给柳树梳头”这一句体会,春风轻柔的为柳枝涂上绿色,引导学生带着情感读第三节。

  ⑵ 学生汇报“柳絮怎么飞了?”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掌握柳絮特点,可以用实物演示,学生观察,品读体会第四节。

  ⑶ 学生汇报“小朋友们是怎样跟柳树玩耍的?”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季节里,小朋友们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多读几遍最后小节,在读中加深体会。

  三、比赛,背诵课文

  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评一评谁背得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四、领悟,课外延伸

  1、夸夸柳树的5个好朋友。

  2、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

  3、用各种形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读课文、编儿歌、画画、唱歌、跳舞等)

  五、观察,正确书写

  1、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每个字的特点。

  2、教师范写,边写边提醒注意的笔画,“春”字的书写,关键是上半部分:三个横不宜长:撇、捺要伸展开,盖住下面的“日”字。“高”字上小下大,不要写得太长。

  3、书写“朋、友”两个字,可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再提示大家写时应注意什么。

  六、小结

  柳树醒了,小朋友们也醒了,一年之季在于春,让我们利用好这美好春光,抓紧时间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吧!

  【板书设计】

  春雷______________说话──柳树──醒了

  春雨______________洗澡──柳枝──软了

  春风______________梳头──柳梢──绿了

  春燕──捉迷藏──柳絮──飞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口技》教案01-26

(精选)语文教案11-18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8-31

[精选]语文教案03-05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园地教案12-28

语文树教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