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合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智慧、巍峨、丰碑”等词语。
2、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教学难点: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迹,看这是什么?万里长城。之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能来说说关于长城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是和长城有关的知识,可以是传奇故事等)
师深情总结:(见教案后)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壮丽的奇观。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本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1、生读后交流,师补充对联知识。(对联又称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也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
三、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五、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
六、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七、凡是成绝对和妙对的,如嵌字,顶针,回文,拆字等,只要求上下联末字仄起平落即可。)
2、指读。
四、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1、交流研讨:上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板书。
3、感情朗读。
引:上联从时间角度入手,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成的,盛赞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4、重点品读丰碑
指导学生说出丰碑的含义,由“丰碑”你想到了什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5、带着感情,想象着画面读。
6、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
7、默读下联,你感受到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特别注意动词)
8、重点品读“奇观”,由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9、品读,全班交流。师引领学生领会每句话的内涵,适时板书。
10、感情朗读。
五、升华感情
1、放映长城的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2、鼓励学生充分自读,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
3、补充长城被破坏的资料,激发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
六、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来赞美长城,你知道有哪些赞美长城的古诗或对联?
七、作业。
1、搜集赞美长城的古诗或对联。
2、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今、正、雨、两” 4 个生字。认识“饣、牛”2 个偏旁。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借生日给妈妈的原因。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2.教学难点:从故事中体会和感受母女之间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放生日歌曲,提问:谁知道自己的“生日”是指哪一天?每个人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生日。
(目的是激起学生对生日的`美好回忆。)
2.平日里,你们会向别人借东西,也会把东西借给别人,那么有谁听说过借生日吗?
(板书课题。)(鼓励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带生字的词语。不会读的向老师、同学请教。
3.你想读哪个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吗?读后评价、鼓励。
三、学习课文,读中体会
1.看图:图上是谁?小云手里的布熊是从哪里来的?妈妈为什么要送给她布熊?
2.出示句式,练习说话。
今天是_____________,妈妈_______________,祝小云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一、二自然段。
4.如果你是小云,一觉醒来发现了布熊,你的心情会怎样?谁能把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5.小云的妈妈说自己把生日给忘了,妈妈真是忘了吗?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小云的妈妈并非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而是只想到别人。)
6.小云放布熊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明白小云在妈妈的影响下,懂得了关心妈妈,同学们应该向她学习。)
7.指导朗读。
“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没见过妈妈过生日,小云感到疑惑,要突出“从来”,读出纳闷的语气。最后两句话是她经过思考想出的办法,要读出肯定的语气,表现出小云的天真可爱。
8.联系生活提问:你为妈妈过过生日吗?是怎么过的?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课文中人物的身上受到关心他人的教育。)
四、练习分角色朗读
1.与老师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同桌分角色练读。
五、作业
了解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的生日是哪天。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0个,认识部首足字旁。描摹和临写2个半包围结构的字:运、送,2个左右结构的字:挑、担。
2.能正确朗读课文,并根据提示语读出句子的语气。
3.展开想像说一说小灰兔听了小白兔话后的想法和做法。
4.懂得只有劳动才能让生活更美好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出课题
1.图上画着谁?(出示课题:小白兔和小灰兔)
2.读课题(个别读,齐读)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故事。
二、感知课文
1.听录音,思考:小白兔和小灰兔到老山羊家里去玩。老山羊把自己种的白菜送给它们。它们都要了吗?
2.交流,读通句子:
小白兔和小灰兔一块儿到老山羊家里去玩。老山羊把自己种的白菜送给它们。小灰兔要了白菜,小白兔不要白菜,要了一包菜子。
3.结果,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一起学课文。
三、理解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第3、4节。思考:小白兔拿了菜子,心情怎样?
2.蹦蹦跳跳。认识足字旁,积累足字旁的字。
3.你喜欢小白兔还是小灰兔?为什么?(勤劳的小白兔、好吃懒做的小灰兔)
(1)出示句子:
a)小白兔常常给白菜浇水,施肥,除草,捉虫。白菜很快地长大了。
b)小灰兔天天不干活,饿了就吃老山羊送的白菜。白菜一天比一天少了。
(2)学习生字:嫩、施、除、运、饿。
4.小白兔的白菜长大了,小灰兔的白菜吃完了。后来又怎样了呢?
5.指名读第5节。思考:小灰兔为什么疑惑?小白兔为什么自豪?
6.出示句子,体会“疑惑”、“自豪”的含义,指出不同的语气。
(1)小灰兔疑惑地问:“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
(2)小白兔自豪地说:“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
7.分角色朗读课文。
8.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9.读句子:只有劳动最光荣。
四、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1.说话练习:听了小白兔的话,小灰兔会怎样想,怎么做呢?同桌讨论,交流。
2.抽读生字。
3.读词语:嫩绿施肥除草搬运
饥饿挑担疑惑自豪
怀疑迷惑运气消除
捉虫实施蹦蹦跳跳
五、指导写字,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运、送、挑、担。
2.词语:蹦蹦跳跳、嫩绿、饥饿、疑惑、自豪
教师的`导学地位,我觉得应该是在难点的突破和重点的把握上,在这里我体验到一些教学细节对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多么重要。本课我抓住小白兔种菜的辛苦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苦,学生在我的范读中,在几个人表演常常种菜浇水、施肥、拔草、捉虫的细节中,我强调常常所表现出小白兔坚持不懈、辛勤劳动,才能收获。然后让学生写写划划,学生看到这个勤劳的小白兔想对他说写什么,学生在回答中也体验着劳动并不是很轻松的一件事。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体会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性和讽刺意味;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能通过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把握人物性格,提高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葛朗台形象的分析,认识资产阶级贪吝、自私、虚伪、狡诈的本质。
【教学重点】反映葛朗台特征的对话和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葛朗台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分析】: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
⑴分析人物形象,鉴赏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动作等细节描写。这也是教学重点。
⑵把握作品主旨,针对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崇洋媚外思想严重,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实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是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A激发兴趣法,补充相关情节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B问题引导法:巧设问题,循循诱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C激发思维法: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因此要注意设置创新性问题,激发性思维。
学法:如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因此,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发现创新。A早读时检查有关材料,预习课文,划出生字,词语,查字典解决问题。B合作探究:课堂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加以表演,品味小说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以及传神的动作描写,进而把握小说主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泼留希金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那么,其他三位分别是哪位作家的哪部小说中的人物呢?
俄果戈里《死魂灵》泼留希金;英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夏洛克
法莫里哀《铿吝人》阿巴贡;法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
那么,中国文学史上有类似的典型人物吗?学生发言
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他临死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中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众亲友却不能猜出他的心事,只因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茎,老婆知道他的心事,挑灭了一根灯芯,顿时就没了气。如果说严监生的吝啬还带有中国农民的质朴,那么,老葛郎台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学习《守财奴》》一文。
二。简
介与本文有关的情节
在欧也妮23岁生日的晚上,葛朗台在巴黎的侄子查理因父亲破产自杀而投奔葛朗台的家,欧也妮与查理一见钟情。但葛朗台对弟弟的死和侄子的处境毫不同情,更不用说把女儿嫁给一个破落户了,于是他把查理送往印度去经商。在临别之际,为了帮助查理实现发财还债的计划,欧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送给查理,查理也将母亲留下的一个贵重精美的梳妆匣寄存在欧也妮这里。当葛朗台知道女儿把积蓄送给查理后,大发雷霆,把女儿关了起来,妻子吓得一病不起。公证人克罗旭向他说明了利害关系,如果妻子死了,女儿有权继承母亲的财产。于是葛朗台跟女儿和好,并讨好妻子,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提示]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梳妆匣的来历和继承权的问题,正因为这两个原因,导至下文故事的展开。
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老葛郎台的个人档案内容?就像,“非常周末”等娱乐剧场里介绍嘉宾的个人档案一样。
老葛朗台档案
年龄:七十六岁
职业:箍桶匠投机商
性格:吝啬专制执着狂
嗜好:看到金子,占有金子
人生信条:人生就是一场交易
2、课文思路(板书设计):
抢夺梳妆匣:发现——抢夺——交回(爱财——惜财如命、凶狠、冷酷)
诱骗继承权:提出——诱骗——骗到(骗财——狡猾奸诈、虚伪)
看守密室:守护金子——保管金子(守财——贪婪、执着)
临死抓金:抓取法器——“看住金子”(恋财——至死不变)
3、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知葛朗台的形象。并完成下列表格。
爱好金子
曾用名箍桶匠、老头儿、老家伙、守财奴
事迹抢梳妆匣、骗继承权、看守密室、临死抓“金”
性格吝啬、贪婪、蛮横、冷酷、狡诈、骗子
人生格言人生就是一场交易!
评价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一个视金如命、狡猾欺诈、贪婪执着、冷酷无情的资产阶级爆发户、守财奴形象。
4、如何形容葛朗台的家庭关系?
明确:他与妻子女儿的关系只是一种金钱关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关系了。”
三、小结
纵观全文,作者刻画葛郎台,紧紧扣住他的贪婪、守财奴的性格特征,精心安排了矛盾冲突,以爱财———骗财————守财的完整情节,这些丰富多彩的情节组成了守财奴晚年的一部性格史,令人惊叹世上还有这样一种人!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一)“财”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称得上是“财”的东西。
——匣子、路易、遗产、首饰、密室、金子、十字架……
[板书:匣子遗产密室十字架]
(二)“守”当葛朗台面对这些财宝时,他是什么态度?
1。匣子
A(动作)
①当葛朗台无意中看到查理寄放在女儿这里的金光闪闪的匣子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瞪着金子的眼光”
②“瞪”的意思是睁大眼睛,本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在这里葛朗台的眼睛却瞪得可怕、厉害、非同一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
③接下来有哪两个动作?用得怎样?
——一“纵”一“扑”。葛朗台76岁的人了,身手是多么敏捷、迅猛,看似于年龄不符,实则和本性贴合。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不“纵”不“扑”又怎能成其为葛朗台呢?因此,“纵”“扑”的细节,既形象展现了葛朗台饿虎扑食、秃鹫擒鸡般攫取金钱的丑态,带有动态的夸张性;又揭示了他崇拜金钱、聚敛无厌的思想本质,体现了动机的真实性。
④作者在第一段已经给他下了一个评语,是什么?
——“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板书:抢]
B(语言)
①当女儿看到自己的亲人寄存的梳妆匣被父亲占有时,是什么反应?——阻止
分角色朗读这一个片断(“欧也妮四肢发抖。……‘她会的,老爷。’母亲说。”)
②欧也妮是如何阻止父亲的?
a。“是的,父亲,不是我的。这匣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寄存的东西。”
——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动,这实际上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可是对葛朗台先生来说根本不顶用,他是怎么辩解的?(“他拿了你的家私,正应该补偿你。”)
b。“父亲,父亲,看在圣母面上……我得原封不动地还他。”
——这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上劝阻,西方人非常信教,可是对葛朗台这样的人管用吗?不管用。他又是怎样讲的?(“看比动手更要不得。”)
c。欧也在手边抓到了一把刀子……“父亲,你
的刀把金子碰掉一点,我就用这刀结果我的性命。”
葛朗台什么反应?(“把刀子对着梳妆匣,望着女儿,迟疑不决。”)
——女儿拿做人原则、宗教信仰、甚至自己性命来阻止都没有用,看到黄金一切都抛弃了,这就是葛朗台在金钱和女儿面前做出的选择。
2。遗产
A(过渡)
①后来葛朗台把匣子还给了女儿,为什么?
——因为他的妻子可能死,如果妻子死去,他的财产会被女儿继承一部分。
②葛朗台认为如果把财产放手一部分交给女儿,会怎么样?
——“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说明他把钱看得像生命一样可贵。
③既然把钱让给女儿是抹脖子,想什么办法?——“决意向欧也妮屈服,巴结她,诱哄她。”
[板书:骗]
④他是怎样巴结、诱哄女儿的呢?把巴结、诱哄女儿的`句子划下来并齐读一遍。
——“他对她多么温柔多么体贴……常在女儿面前哆嗦。”
B(动作)
①“搀”
搀,扶持的意思。一般场合,都是年青人搀扶老年人,健康者搀扶体弱者。这里,一个76岁的长者去搀扶作为晚辈的年青人,真是悖于常理。
a。一个“搀”的反常动作,逼真地表现了葛朗台的什么独特心理?
——要守住财产,就得让女儿放弃财产继承权;要让女儿痛快地放弃,就要讨得女儿欢心。为了守财,他不异以老迈之躯,低三下四,强作慈祥,骗取女儿的信仰。一个“搀”字,活画出守财奴的骗子本质。
②“慈祥”
a。他的眼神是什么眼神?——“差不多是很慈祥了。”
b。差不多,差哪一点?——眼神慈祥,内心不慈祥,少了点真诚,多了份虚假。
③“哆嗦”他常在女儿面前哆嗦,他为什么哆嗦?
——“哆嗦”是葛朗台故意装出一副可怜相,博得女儿的同情。
C(语言)
①“咱们中间可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
——说明他虚伪,他把继承遗产看作是小小的事,实际上他在内心却看作是大事,和性命一样的大事。他和女儿玩了一个花招。
②“我不能让事情搁在那儿牵肠挂肚。你总不至于要我受罪吧。”
——意思是说如果你爱你的父亲,如果你不要你的父亲受罪,就赶快把遗产放弃,不然你父亲就会像受罪一样难过
③“乖乖,这可不是我的事。——克罗旭,你告诉她吧。”
——他把这件事抛
在克罗旭身上,表明这些决定都是克罗旭安排的,他也是和欧也妮一样只是充当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说明他在继续欺骗女儿。
④“要是对你可怜的母亲,你肯无条件抛弃继承权,把你的前途完全交托给我的话,我觉得更满意。”
——在这里葛朗台提到了欧也妮的母亲,意在博取同情心,利用女儿对母亲的感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3。密室
A(过渡)
a。毕竟是80几的人了,葛朗台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了,这时欧也妮是怎样对待他的?
——“想到自己不久就要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了……鞠躬尽瘁。”点学生把这段文字读一读。
这就是女儿对待父亲的态度。父亲快要去世了,女儿对父亲格外的照顾、格外地眷念。可是这个父亲关心的是什么?金子、钱,守着的是装满金钱的密室。
B(概述)
把写他一天到晚守住财产的段落找出来,点学生读一读。
—“从清早起,……不时用手摸一下。”[板书:看]
C(语言)
把他一天到晚念叨的几句话划下来,点学生读一读。
“裹紧,裹紧,别给人家偷了我的东西。”“在那里吗?在那里吗?”
“你看住金子!……拿来放在我面前!”“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
这个人快死了,女儿这样照顾他,他心里有没有暖和?没有。有没有父女感情?没有。这时唯一能给他安慰的是金子和钱。
4。十字架
A(动作)
临死的时候什么能打动他?镀金的十字架。只有黄金能打动他,一把抓住十字架。“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板书:抓]
B(语言)
这时女儿最希望的是什么?希望父亲在临死之前衷心祝福她。这个父亲不祝福,他讲的是一句什么话?齐读一遍。
——“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
他迫不得已要到“那边”去,等到女儿也到了“那边”再把钱交给他。自己死了之后女儿一个人孤零零地在这个世上生活怎么办他没有想过,他至死念念不忘的还是金钱。
小结:葛朗台对于钱财进行了不择手段的
获取,如“抢”、“骗”、“看”、“抓”,这一切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守”。“守”在这里的含义我认为不是简单的看护、看守的意思,而是不断的获取、强烈的嗜好和疯狂的死守。
(三)“奴”
A。(引导)
如果葛朗台的守财是依靠正当的手段获的,是建立在顾全亲情的基础上的,这些钱是用来消费、享受或者赈灾、济贫的话,那么葛朗台应该说过的是一种非常快乐的生活,他也可能享受到亲人间的天伦之乐。但是,他没有这样做。
他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这里补充一些葛朗台平时生活的材料。
葛朗台住的是破旧的阴暗的房屋,吃得极其俭省,不允许买肉吃。家里不允许同时点两支蜡烛。不管春寒秋凉,每年冬天实在熬不下去了才点上壁炉取暖,春寒料峭的时候就要熄火。这一切都是他的“守财”的本性惹的祸。
B。(思考)
把葛朗台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相比,看看他有什么,而我们没有;我们有什么,而他又没有?
——他有很多钱,多到什么程度呢?《项链》中玛蒂尔德奋斗了10年才偿还清了一挂36000法郎的项链,而葛朗台的财产达20xx万法郎之多,需要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中产阶级奋斗5000年。但是葛朗台除了有那些钱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我们没有他那么多的钱,但是我们有的是和父母兄妹的亲情、和同学朋友的友情、和老师的师生情……这些都是用金钱无法买到的。
葛朗台占有金钱却不懂得享受金钱可能带给他的乐趣,他支配金钱又被金钱所支配,他既是金钱的主人,又是金钱的奴隶。
[板书: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葛朗台很穷,穷得只剩下钱了。尤为可叹的是,是钱葬送了葛朗台的命,而这些钱葛朗台一分也带不走。而我们很富有,我们拥有许多非常宝贵的东西,它们都是一些无价之宝,将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甚至我们后来的人。
说到这里,有一个很古老的填空题,请大家做一做:
题目:金钱能买到,但买不到。
——房屋,家庭;药物,健康;伙伴,友谊;书籍,知识;娱乐,快乐;婚姻,爱情;官职,民心……
二、小结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葛贪婪、吝啬、专横、凶狠、虚伪,带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者的特点。他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以致这个大财主的家庭没有任何幸福可言,相反成了一个“苦难的家庭”。他又是一个十足的拜金主义者,在他的一生中,占有金子是唯一的内容。
三、概括小说主题
生讨论,师点拨。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描写葛朗台这个极端自私、极端贪婪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的丑恶嘴脸,深刻揭露的拜金主义的罪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巴尔扎克娴熟地运用了漫画式的夸张手法,运用幽默离奇的语言,刻画出一个极端贪婪、吝啬的变态人物形象,让人觉得既荒诞可笑,又真实
可信。这个可憎的人物是由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土壤成就的。在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里,我们每一个文明人都应加强自身修养,远离铜臭,与时俱进!
四、拓展阅读
虽然葛朗台很有钱,但葛朗台住的是破旧的阴暗的房屋,吃得极其俭省,不允许买肉吃。家里不允许同时点两支蜡烛。不管春寒秋凉,每年冬天实在熬不下去了才点上壁炉取暖,春寒料峭的时候就要熄火。这一切都是他的“守财”的本性惹的祸。
葛朗台占有金钱却不懂得享受金钱可能带给他的乐趣,他支配金钱又被金钱所支配,他既是金钱的主人,又是金钱的奴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葛朗台很穷,穷得只剩下钱了。尤为可叹的是,是钱葬送了葛朗台的命,而这些钱葛朗台一分也带不走。而我们很富有,我们拥有许多非常宝贵的东西,它们都是一些无价之宝,将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甚至我们后来的人。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卖木雕少年的质朴善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策略:讲解与感悟相结合。
教学准备:课件 中非友谊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件)
1、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神秘的非洲,那里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生长着各种热带动植物,住着与我们不同肤色的人。在非洲南部,著名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在瀑布周围,有许多出售木雕的摊点,就在这里,我们将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二、新授:
(一)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我和少年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2、看谁会填:(这个填空你一定会填)
“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空留一个(遗憾)。而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非洲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
这段话其实就是我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我们连续填了两次,是哪一个?(遗憾)
(二)、研读遗憾
1、师:“遗憾”是什么意思?(不称心,感到惋惜)
师:“遗憾”一词出现在文中哪个段落?(指名读,齐读)
2、出示第九自然段: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第一部分:体会“我”的遗憾
1、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我”为什么遗憾?
指名回答(直接从这句中可以找到原因:因为“我”不能带走这件精美的工艺品)
2、作者说工艺品非常精美,你能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了工艺品的精美,请用横线划下来。 学生先划句子,在指名回答
理解:琳琅满目 栩栩如生(出示木雕图片)
看图填词语:( )的木雕
3、面对如此精美的木雕,我为什么不能买,空留一个遗憾呢?请你轻声读4---9自然段,用“---”划出描写“我”言行的句子,用“~~”划出少年言行的句子。
再读句子,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划的句子。
重点理解:
(1)我的遗憾
爱不释手 什么意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什么?
读出喜爱的语气
师:这么好的木雕,作者为什么不能买,谁能用书中的语言告诉大家?
学生读句子。
(2)少年的遗憾
您是中国人吧?
师;来自非洲的游客由成千上万人,为什么少年就能猜测出我是中国人呢?(课件出示补充材料)
补充阅读: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屏幕出示一段简短的文字,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周总理曾三次赴非洲十国;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特别修建了著名的坦赞铁路。为了修这条铁路,XX提供无息贷款9.88亿人民币,运送各种设备材料100万吨,工程浩大,技术复杂,条件恶劣,有60多个中国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条铁路的完成全部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是把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连结一起的一条重要交通干线。
问:看完资料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这就是黑人少年特别喜欢中国人的原因。友谊是双方的。中国建设者在坦桑尼亚播下的友谊的种子,在黑人少年的心中发芽开花了。
(3)分角色练习读课文。
4、过渡:虽然我留下遗憾,但是对于我这个中国人,少年却把这个遗憾给弥补了过来,他是怎样做的呢?请你轻声读文章的最后几个自然段,读完后,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说说你的体会。
重点体会:
(1)晚风吹拂,黑人少年专门到宾馆等候我,他边等边想:( )。
(2)对比理解“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的含义。
行李已经超重,怎么能带上这沉甸甸的`座凳?
(3)“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重点谈体会。
师:朋友一般指认识的人,黑人少年和我素不相识,为什么也称朋友
老师:我与这位卖木雕的少年素不相识,却因中非人民长久以来积淀的深情厚谊而成为了朋友,怎能不令我们感动呢?
让我们饱含激情把他们之间的对话再读一读吧。
(4)出示对话,练习朗读
“我雕了个小的,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三、拓展练习,情境写话(5分钟)
是啊,“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是一句多么朴实的话,他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们大家,他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少年美好心灵和友好情谊。当我接过少年沉甸甸的座凳回到宾馆时,心里感动极了,向宾馆所有的人说起了这件事,他们对这位少年赞不绝口,假如你就是其中一员,你会怎样夸夸这位少年呢?请写下来。你可以从黑人少年的外貌、心灵、所卖的木雕等几个方面去考虑。写在作文纸上,注意用词准确、句子通顺。
指名读
四、教师总结:黑人少年的一言一行表达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中非友谊世代相传,万古长青。让我们记住: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愿全世界的人民都成为朋友。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内预习。
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作适当板书):
1.一词多义:
(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2.词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3.“……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1)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示: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4.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三)全班朗读课文两遍。
五、布置作业。
1.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2.预习3、4、5段,借助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试口译。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②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③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④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⑤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二、讲读课文第3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2)“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4)“相”:①帮助、辅佐,读。“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2.古今异义:
“非常”: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如:“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3.虚词:
“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4.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二)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本段着重写什么?
提示: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2.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提示: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三、讲读第4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悲”: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2)“胜”:①尽。“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③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词性活用:
(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二)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提示: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摒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四、讲析第5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五、问题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六、全班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文后练习一、二、四题。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内预习。
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作适当板书):
1.一词多义:
(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2.词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3.“……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1)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记记,读读写写,巩固对本单元生字词的认识,积累词语。
2.总结《北京的春节》的写作特点,学习“按顺序、有详略”的写作方法。
3.阅读短文,认识多音字“还”,了解多音字形同音义不同的特点。
4.学习古诗《元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积累古诗。
5.组织语文生活,让学生写一写本地过春节时的情景,要求详略得当,叙述流畅,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学习有先有后、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自主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习作,学习有先有后、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读一读,记一记”
①出示词语:
初旬核桃荔枝菱角万象更新灶王寡不敌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都是本单元要求认识的生字词,读音都很容易读错。
③自我检查掌握程度,用横线标出你不能确定读音的词语。
④指名说自己不能确定读音的.词语,同学帮助正音。
⑤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2.“读一读,写一写”
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②纠正错误读音,提醒大家注意儿化音和带儿字词语的读法要区分开来。
③听写词语。对照书本检查,将不会默写的生字再写几遍。
二、金钥匙
1.出示内容:
春节不只一天,节日的事不只一件。在《北京的春节》中,作者选了一些典型的事情来写,比如腊八吃腊八粥、做腊八蒜,放年假时儿童买杂拌儿,除夕的团圆饭,元旦拜年,元宵节的灯,有先有后,有轻有重,自然流畅。
2.指名读。
3.引导理解。
写一篇文章可供选择的材料很多,如果事无巨细,一一叙述出来,让人感觉杂乱无章,没有中心。所以先要定好一个中心,再围绕中心进行选材,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在叙述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对最能体现中心的事情详细地描写。
4.思考:这把“金钥匙”有什么作用?
三、咬文嚼字
1.出示句子:还欠款二两银子。
2.指名读句子,
教案《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七》教案》,来自网!
说说句子意思。
一种意思是还欠二两银子,另一种意思是已经归还二两银子。
3.什么原因导致两人出现分歧?指名说原因。
老师随机板书句中多音字“还”的读音。
4.自由读“咬文嚼字”,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5.你还看到过这样因为多音字误读而曲解意思的情况吗?请举例说说。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述古诗学习方法
了解作者——朗读全诗——理解大意——体味情感。
二、古诗诵读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2.看注释。疏通大意: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吉祥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扑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3.指导背诵古诗,自主积累古诗。
三、小结
第三、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春节快到了,现在你一定非常向往过春节吧,是不是又想起了往年过年的情景呢?
2.谈谈往年过年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或者你最开心的一天。
二、习作
1.同学们都说得很精彩。但是如果把你们刚才说的按原样写在一篇作文里,你们觉得怎么样呢?(杂乱无章、没有中心、没有重点)
2.习作要求:
①注意写过年时特有的情景。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某一天的经历。
②如果写一天的经历,要围绕某个意思写,比如忙碌、热闹、快乐……主要写与此有关的事情,不要面面俱到。
③写事情的时候,也要写到人,通过人们的言行、表情写出他们在节日里的心情、感受。
④可以先和同学交流一下过年的经历,互相启发。
3.学生作文。
4.指导修改。
5.誊写在作文本上。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反问句的意思。
2、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特点,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3、从东郭先生对狼仁慈、好心相救,却险些送命的故事中,认识狼的狡猾、凶残,东郭先生的糊涂、愚蠢,农夫的机智、果断,从而懂得“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特点,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反问句的意思。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东郭先生和狼》(齐读课题),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我们曾经学过寓言故事,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类课文的呢?
2、指名交流,小黑板出示学习寓言的方法:先了解和读懂故事内容,再理解道理,领悟寓意。
二、初读课文
1、师过渡:同学们说得好,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继续来学习这类课文。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角色?
学生交流,师板书:老农东郭先生狼
2、那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朗读全文,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板书:救吃教育
3、你能根据板书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东郭先生好心救了一条被猎人追赶的狼,狼得救后反而要吃东郭先生。在这危急的时刻,老农及时赶到,打死了狼,并教育了东郭先生。)
三、细读课文
1、师过渡:老农是怎样教育东郭先生的?轻声朗读第九节,用——划出有关句子。
2、指名交流,出示这个句子“对狼讲仁慈,你真是太糊涂了,应该记住这个教训。”
3、齐读句子,问: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问题提出吗?
4、指名交流,教师归纳问题:
(1)“仁慈”什么意思?东郭先生怎样对狼讲仁慈了?
(2)狼在得救前后是怎么表现的?为什么不能对他讲仁慈?
5、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6、集体交流,领悟寓意。
(1)“犹豫”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了东郭先生犹豫?想一想,他两次犹豫分别说明了什么?(第一次犹豫是在狼的苦苦哀求下,说明东郭先生被狼的可怜相迷惑而忘了狼的本性,所以心肠软了。第二次是在猎人找不着狼向东郭先生打听时,东郭先生犹豫了一下,然后编了谎话,在猎人手下救了狼。这些都说明了东郭先生太糊涂、太愚蠢了。)
教师板书:糊涂愚蠢
指导朗读,读出东郭先生犹豫、糊涂的那种样子。
(2)狼在得救前后是怎么表现的?边交流边出示句子:
①猎人快追上我了,……,我永远忘不了你的恩情。(狼对东郭先生苦苦哀求,还许诺报恩)
②我现在饿得很,……,让我吃了你吧!
③他躲到毛驴左边,狼就扑到左边;躲到毛驴右边,狼又扑到右边。(板书:凶残)
④狼不等老农回答,……。这样的坏人,不该吃吗?(板书:狡猾)
指导朗读,指导读出狼凶狠、狡猾的语气。
7、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品析,以及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了狼的凶残狡猾,东郭先生的愚蠢糊涂。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九节,想一想老农用计打死了狼,从中说明了什么?
讨论交流,板书:机智、果断
8、当老农把狼打死后,东郭先生醒悟了吗?他会怎么想?会对老农说些什么?(交流)
四、领悟寓意
1、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板书:我们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
2、你还知道哪些告戒人们不能怜悯恶人的寓言?(《农夫和蛇》《聪明的猴子》……)
板书设计:
15、东郭先生和狼
老农(机智、果断)
教育打死
吃
(糊涂、愚蠢)东郭先生狼狼(凶残、狡猾)
救
我们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
教学效果反馈:
本课是阅读课文,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本文的三个角色形象鲜明,要抓住表现狼的狡猾、凶残,东郭先生的糊涂、愚蠢,农夫的机智、果断的词语、句子进行讲读、分析,同时加强朗读,引导学生去体会、领悟寓意。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字,会写“蜜蜂、辨认”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写字。
2.明确实验内容,解疑促读。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蜜蜂)
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除了采蜜外,蜜蜂还有什么本领?(做向导、辨认方向)
2.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3.出示法布尔的资料,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蜜蜂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结合资料,初步了解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课文,处理生字。
对于昆虫,同学们了解得真多,说得也很流畅。大家读课文读得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拦路虎”圈出来。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同学帮忙消灭“拦路虎”。
2.出示本课字词,检查认读情况。
出示: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设计意图: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巩固生字、词语。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四、学生互动,解疑促读。
说说文中的作者做了一项什么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预设: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五、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实验过程。
1.读课文,说说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想到做这样的实验的。
为什么法布尔一定要加上“听说”这个词呢?
(生齐读后回答)(说明他做科学研究讲究事实,非常严谨)
2.作者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请默读第2~6自然段,先看看他的实验步骤可以分哪几步。
3.学生画,回答。(用“先……接着……然后……最后……”)师板书。
4.请同学们齐读第2自然段法布尔做实验的步骤,你从实验过程中感受到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做事认真,十分严谨)
5.请同学们再默读第2自然段,从哪些句子或者词语可以看出法布尔做事认真呢?
出示: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预设:“二十只左右”“好像”“大概”说明法布尔观察得仔细,用词准确。
说明法布尔边实验边观察蜜蜂的活动情况,还动脑筋思考。
我们再一起读读第2自然段,感受法布尔做实验的过程和他所表现出来的认真态度。
设计意图:
了解实验过程,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法布尔认真观察、动脑思考的精神。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法布尔的实验及其对待工作的态度。
法布尔的实验结论是什么呢?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为什么说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读课文,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描写作者的实验过程及结论的句子,感受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他写了《昆虫记》这本书,我们还学习了这一课的生字和新词。现在,我们再复习一次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吧。
2.出示生字词,学生齐读。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讲的是……(生答)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板书:做实验)
4.说说作者这样做实验的原因。
板书: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设计意图:
复习生字新词,巩固课文内容,引出法布尔的实验精神。
二、实验结果。
1.法布尔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但是,实验证明:蜜蜂飞回来了。(板书:飞回来)继续默读第3、4、5、6自然段实验结果部分,蜜蜂是什么时候飞回来的?一边读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随即点拨,出示句子。
出示:(1)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小女儿很激动,为什么?(没想到)
“两点四十分”说明了什么?(女儿记录时间的准确性,“我”用词的准确性)
出示:(2)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准确无误”指什么?(逆风没有使它们迷失方向,沿途陌生的环境没有让它们偏离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指导朗读,读出重点词。
蜜蜂不仅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很强。请同学们看第7自然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呢?
出示句子: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哪些词语能体现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强?(确确实实、尽管……但……)
课文第1自然段中还有一组关联词也强调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请你找出来。
(无论……总是……)
这两组关联词都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所以,实验的结果是: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3.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么强,但是为什么还有五只左右的蜜蜂没有飞回来?(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重点词句,研读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
三、研究结论,激发探究。
1.法布尔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出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为什么说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蜜蜂被装在纸袋里不可能看到行走的方向,也看不到沿途的景物。所以“我”觉得蜜蜂辨认方向不是靠记忆力。
(2)在放飞时刮起了大风,蜜蜂逆风飞行,又飞得很低,它们不可能看到遥远的家园。所以“我”认为蜜蜂认路靠的不是记忆力,而是一种本能。
2.什么是本能?当时法布尔为什么无法解释?
板书:无法解释的本能
“本能”指人类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本领。
3.由于法布尔生活在100多年前,可能因为当时的研究条件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但蜜蜂的这种本能是否无法解释呢?请看老师带来的资料。
提问:在当时的条件下,法布尔能够得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这种结论来源于什么呢?
预设:来源于他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4.从作者的实验获得成功的过程看,要想实验取得成功,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1)对问题要考虑周密。
(2)要有吃苦的精神。
(3)要有探索的精神。
设计意图:
研读实验结论,感受法布尔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山区的一户农家。是对动物、植物的兴趣把他带入了科学研究的殿堂。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像法布尔那样做事抱着严谨的态度,像蜜蜂一样勤勉一生。相信每个同学都能酿出属于自己的甜蜜!
【板书设计】
14蜜蜂
听说——做实验——飞回来
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无法解释的本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语文树教案12-09
语文备课教案11-30
语文教案(精选)08-31
[精选]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09-28
(精选)语文教案01-09
语文天地教案09-06
【精选】语文教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