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汇总(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重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难点)
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出示反应戈壁滩风光的图片,课堂放给学生看。
师:本单元我们了解了空气清鲜天空明朗的草原,今天我们再来了解充满西域风情的戈壁,请同学们欣赏图片。
2、师:请你谈谈对戈壁滩的感受,同学们从课本中找出描写戈壁的句子读一读。
3、师过渡:是啊,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但是在这茫茫的戈壁上却生长着一种美丽的植物,那是什么?
4、生答师板书课题《白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练读,了解白杨的外形特点。
1、师:请同学们三个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3至10自然段, 并从相关语句中画出白杨的外形特点。
2、出示一张白杨树的图片(ppt)
3、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描写白杨的相关句子。你来读一读。(体会白杨的外形美。学生小组探讨,并展示诵读,突出表现白杨外形美的词语。)
4、师过渡:生长在贫瘠的戈壁上的白杨长得怎样?
5、生答后,师问:生长在贫瘠的戈壁上的白杨那么值得称颂,仅仅是因为它长得美吗?直奔课文重点。
(三) 品读,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1和12自然段,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并从中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词语,并在组内交流感受。
2、生答师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师:请同学们再读第一个句子,看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来”什么意思:一直以来。说明直是白杨的一种(本性)所以说白杨具有什么特点?生答师板书(本性正直)去掉“从来”朗读比较,说出自己的体会。再带着自己的体会反复读,展示读。学生齐读。
4、根据教师处理第一句的方法,让同桌合作完成第二句话的理解。(生讨论)学生通过读,抓重点词语,谈体会,作交流,再回读。师板书(体会到白杨树生命力顽强的特点)师总:内地需要白杨就在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去哪儿,不讲条件,不畏艰苦呀!
5、让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句的理解体会。学生自读写体会。师:这句话赞扬了白杨树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生展示师板书(坚强不屈的特点)(从不管—不管—总是这些词语中体会到)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回读这句话。
6、师总: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风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阶,在干旱面前,白杨又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又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7、让学生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这三句话,展示读。师问:读这三句话应怎样读,应带着怎样的语气来读?(重读找出的重读词语,同时应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来读)
8、师过渡: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确实让人很敬佩,但是爸爸仅仅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四)悟读,领会爸爸的心愿,由物及人。
1、师:既然不仅仅是只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那爸爸为什么脸色严肃的像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呢?请同学们齐读第13自然段。
2、师:文章运用了一个设问句做了回答,原来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3、出示课件:第十四小节,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生答)。 老师再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
你们知道吗?(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再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把他们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学生自由回答)
4、师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自学15—16小节,边读边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爸爸想让孩子们知道什么?完成练习:
出示课件: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饥饿、艰难),还是(寒冷、困苦),他总是那么(坚强),那么(执着),不(抛弃)也(不放弃) 。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建设者、保卫者),(建设者、保卫者) 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
5、师问: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以前我们学习过《落花生》的一种写法,叫“借物喻人”的写法,本文就是以写白杨树来赞美新疆建设者们。然后重点讨论:
6、师: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学生自读自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见解)
7、师总: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顽强的生活下去。同时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8、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
9、师总:这时我想起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私奉献的一批又一批边疆建设者,才有了新疆今日的繁华与荣耀。(出示图片)
(五)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1、师: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2、师:对于象征着无私奉献精神的边疆建设者、保卫者的白杨,也大量的被人们写进文章,如矛盾的名篇《白杨礼赞》,阎维文演唱的脍炙人口的《小白杨》也经久不衰。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提出学习任务
1。复习汉语拼音,辨析同音字、多音字,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练习修改前后矛盾的句子。
2。以介绍小制作为内容,进行听说训练。
3。练习阅读短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4。练习写景,注意做到作文有中心。
二、教具准备
1。抄写“字·词·句”部分第五题的小黑板。
2。学生的小制作一两件。
3。学生作文一两篇,用大字抄出。
三、教学时间 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完成“字·词·句”部分的五项练习。
二、学生自己练习前四题。(各自在课本上答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讨论交流。
1。第一题。
指名读写出的句子。有错的讨论纠正。(句子是:把祖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我们的共同心愿。自己活着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2。第二题。
指名说说每组字的字形、字义的区别,再说说组成的词语。有组成不同词语的可以补充,有错的讨论纠正。
3。第三题。
(1)指名读词,说说不同读音时,词的不同意思,不同用法。(2)指名说说自己组的词。
4。第四题。
(1)指名读成语,说说每个成语的意思,还可说说是哪篇课文中学到这个成语的。(2)指名说说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一类是带肯定色彩的词语:赏心悦目、全神贯注、一丝不苟、雪中送炭。一类是带否定色彩的词语:张冠李戴、张牙舞爪、自高自大、画蛇添足)
四、讨论第五题。
1。挂出小黑板。请学生说说句子有什么毛病,应该怎样修改。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句子的毛病,自由发言。
2。练习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请一人在小黑板上修改,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然后集体讨论订正。)
五、布置作业。
1。订正做错的题目。
2。做一个制作,准备下节课向大家介绍。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练习听话说话。说话内容是介绍自己的小制作。大家要积极发言,还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二、各人拿出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座看,向同座作介绍。
三、全班交流。
1。指名介绍自己的小制作,讲后适当评议。
2。推荐同座的小制作。(可讲同座的小制作是什么,他是怎么制作的,自己从同座的介绍中学到了什么。)
3。教师表扬讲得清楚具体、听得认真仔细的同学。
四、布置作业。
1。用课余时间继续交流小制作。
2。预习“阅读”练习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进行阅读练习,主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二、学生按要求自学,同座可互相讨论。
三、集体讨论交流。
1。指名读短文。
2。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中心思想是讲聂耳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
3。短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写的?(围绕这一中心,短文着重选择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聂耳爱唱歌,勤奋刻苦地练习拉手提琴,这个材料可以说明聂耳是怎样成为著名的音乐家的;二是聂耳创作了许多革命歌曲,特别是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这个材料可以说明为什么称聂耳是著名的音乐家。)
4。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什么启发?(学生可从两个方面自由发言:一是从聂耳的勤奋刻苦中受到启发;二是从围绕中心写方面受到启发。)
四、布置作业。
1。朗读短文。
2。预习“作文”训练的要求,考虑下次作文的材料。
第四课时
一、指导审题,明确要求。
1。指名读作文题。
(1)这次作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要求?(可以写一处景物,要写出这个景物在冬天的.特点;也可以写活动中的人物,要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2)这次作文,在表达上有什么要求?(表达要有顺序,要做到有中心。)
二、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1。根据题目要求,你准备写什么内容?(多请些学生说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2。从学生讲的内容中挑选几项有代表性的,请学生说说文章的中心可以是什么,怎样做到围绕中心写。在学生介绍的过程当中,酌情组织讨论,并作适当指导。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第五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教师对写完的学生进行面批,指导学生认真修改。
第六课时
一、概述作文情况,肯定成绩和进步。
(教师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抓住重点加以表扬。内容方面,表扬学生的作文写得具体,写景物的写出了特点;写活动中的人物的,写出了人的精神面貌。表达方面,表扬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注意做到有中心。还要注意表扬有进步的学生。)
二、交流作文。
(多请些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有的读全篇,有的读部分,教师酌情评点鼓励。)
三、重点讲评。
1。将用大字抄写一两篇学生作文张贴出来,组织学生讨论:作文的中心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写的。
2。请小作者谈谈是怎样确定中心的,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写。
3。教师就怎样做到作文有中心进行小结。
四、指导修改语句方面的毛病。
教师读学生作文中的病句,让学生注意听,然后说说听出了什么问题,应该怎样修改。
五、学生根据讲评的收获,修改自己的作文。
六、布置作业。
修改作文,还可以写一写写作文的体会,或者是修改作文的体会,写在作文本上交给老师。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盈”等10个生字,掌握“渴求、盘旋、滑行、绿盈盈”等词语。
2.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能力提高:
1. 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2. 有语气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教学重点: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设计:
一、导课。
春天到了,和暖的阳光普照大地,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样的天气里同学们最喜欢的户外活动是什么?(板书:放风筝)听说过花儿也会放风筝吗?(板书:花儿也会)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
(学生会说到:花儿如何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悟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这些问题能否解决?
1.学生自由读文,同时划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2.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可以分组朗读,或者接读课文)。
3.指导学生对读的同学做评价。
老师评价学生的读文情况。
刚刚在看到这个题目时,同学们都有个问题: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那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请同学们快快地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学生谈到哪里,老师要引导学生来想像学习,全诗共有4个小节,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小节:写出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学生边读边想,
天,是这样蓝,
风,是那样轻,
第二到四小节:描写了远处的花、蝴蝶、蜻蜓,也描画了我们一起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美好,描画了一幅快乐、祥和的景象。
彩色的蝴蝶,
长尾巴的蜻蜓,
分小组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并讨论:花儿也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在这里,学生要明白:花儿会放风筝的原因,写出了花儿和小动物的快乐,抒发了作者渴望人和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和睦相处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
学习了本诗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表现春天的美好)。
四、板书设计:
花儿也会放风筝
天是这样蓝
风是那样轻
彩色的蝴蝶
长尾巴的蝴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今天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同学们觉得这篇课文美吗?想不想再读一读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一会把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学生读文)
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谈谈自己想像中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三小节:
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
有的在半空中盘旋滑行……
让学生合理想像,补充:有的在……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四小节:
不对,不对,那不是风筝,那是——……让学生进行扩展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盈:注意中间的“又”字;
蜻蜓的“蜓”上面是“壬”;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
四、作业。
1.有表情地背诵全诗。
2.说说花儿还会放什么风筝?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婉转、磕牙、撩动”词语;积累“丰富而不重复、深沉而持久、清脆而透彻”等词语。
2、抓“随时随地”一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维也纳充满音乐气息;通过具体品读描写“鸟鸣、钟声”的语段,初步感悟理解文章的中心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引导运用总分的写法进行写话练习,写出维也纳充满音乐的气息。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维也纳的生活之美、音乐之美;体会作者对维也纳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品读描写“鸟鸣、钟声”的`语段,初步感悟理解文章的中心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教学难点:
运用总分的写法进行写话练习,写出维也纳充满音乐的气息。
教学流程:
一、初识维也纳
1、配乐欣赏维也纳的风情。
2、板书课题:维也纳
二、走近维也纳
1、导入质疑;
2、初读课文;
3、解决疑难字词。
三、感受维也纳
1、抓“随时随地”一词,整体感知维也纳充满音乐气息。
2、重点引导品读描写“鸟鸣、钟声”的语段。
3、小练笔:
(选择一种声音写★,选择两种声音写★ ★ ,选择三种声音写★ ★ ★ )
维也纳的清晨,鸟儿的叫声丰富而不重复;教堂的钟声深沉而持久、清脆而透彻;
使“免费音乐会”达到了高潮。
第四板块:享受维也纳
四、激情引读
1、小结引读,升华感情;
2、引读:
2、总结全文,补充课题(板书:生活圆舞曲)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形近偏旁的比较识字。第一组同语与太阳有关;第二组词语与眼睛有关;第三组词语都与冰有关;第四组词语与水有关。课本的最上部位有两个表,以两两相对的形式表现了“日目”、“冫氵”的“实物——古文宇——今文字(偏旁)”的演变过程,意在让学生通过了解本义辨析形近偏旁。
【教学要求】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的好习惯。
智育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比较“日目”、“冫氵”两组容易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井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向称。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形近偏旁的比较识字,板书课题。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出示表(一),复习“日字旁”、“目字旁”
观察实物图画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
四、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词
1.太阳出来了,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天空?[相机出示词卡:晴空]
2.春天到了,太阳照在身上暖和和的,这叫什么呢?[相机出示词卡:温暖(nu9n)]
3.小姐姐在于什么呢,[相机出示词卡:晾晒¨]
4.解放军叔叔趴在草地上是怎样打靶的,[相机出示词卡:眼睛、瞄准]
5.小哥哥站在山坡上看远处美丽的风景,这叫什么?[出示词卡:眺望]
6.“眺望”也是看,但和“看”有什么不同?
五、教师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是什么偏旁?(日字旁)为什么都是日字旁?(“晴、暖、晾、晒”大都与太阳有关)第二组词语是什么偏旁?(目字旁)为什么都是目字旁?(“眼、睛、瞄、眺”大都与眼睛有关)
六、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1.指名读、齐读。
2.正音:”晒、准”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用“暖、眼、准”扩词。
七、指导书写
1.学生看和记忆“暖、准”的笔顺。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范写生字,让学生注意在田字格中书写时都应左窄右
4.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听写生字。
3.检查听写情况。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1.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有什么。
2.自由读韵文,要求:渎准字音。
三、出示表(二),复习“两点水”、“三点水
1.观察实物图画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
(1)“冫”的古文字像什么?
(2)复习“两点水”。
教师范读带两点水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
(3)“氵”的古文字像什么?
(4)复习“三点水”。
师范读带二点水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
四、出示挂图,继续学习生字词
1.企鹅生活在南极,你们知道那儿的天气怎样?
2.从图上什么地方看出南极非常寒冷?
3.南京有一座大桥在全国都非常有名,这就是南京长江大桥,你们知道长江大桥横跨在什么上面吗,[相机出示词卡:长江]
4.教师简单介绍长江:长江流经我国10个省区,
全长6300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
5.长江是我国第—大河,那我国第二大河是什么河呢?[出示词卡:黄河]教师简介“黄河”。
6.长江的水最后流人哪个海?教师简介“东海”。
五、教师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节课的'生字,第一组生字的偏旁为什么是两点水旁?(这些生字大都与冰冻、寒冷有关)第二组生字的偏旁为什么是三点水旁?(这些生字大都与水有关)
六、学生自学本节课的生字词
1.指名读、齐读。
2.用“冷、冻、冰”扩词。
七、指导书写
1.学生看笔顺图,记忆·冻”的笔顺。
2.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5.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词。
2.及时反馈。
二、指导读韵文
1.按要求归类读,
(1)哪些词语与太阳有关?(读第一组词语)
(2)哪些词语与眼睛有关?(读第二组词语)
(3)哪些词语与冰有关?(读第三组词语)
(4)哪些词语与水有关?(读第四组词语)
2.多种形式练读。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辨析两组形近偏旁
1.做找朋友游戏。
2.教歇诀:
“目字旁表示眼睛,目字旁与太阳有关。瞄准射击要用眼睛,晾晒衣服要在晴天。”“三点水是水的变形,两点水与冰冻有关:江河湖海离不开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四、课内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3.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看图说话。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复习目标:
1.通过写话训练,学生能够完整、通顺地写出一段或几段话。
2.在写话中能围绕主题展开表达,写出完整而通顺的句子。并能根据表达需要,准确地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
复习重点:在写话中能围绕主题展开表达,写出完整而通顺的句子。
复习难点: 根据表达需要,准确地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
复习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不仅学会了用口语与别人进行交流,还学会了写话,用我们手中的笔与他人交流。
二、复习写话
1.围绕主题表达。
同学们,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好玩在哪?
预设:课件出示:这次写话的主题是喜欢的玩具,我们要找玩具的令人喜爱之处去写,体现玩具的特点。想想它什么样,有什么好玩之处。
同学们,现在老师来朗读几同学写的精彩例文,你们看看这几个同学写的好在哪儿?
同学们,现在老师来给你们支支招:课件出示:
1.读准写话要求,读明白要求我们写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去写。
2.写之前要仔细观察,一边观察一边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围绕一个主题去写,把要写的.内容写清楚。
4.写的时候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注意标点符号的占位。
课件出示练习题:家人中,你最喜欢谁?你最喜欢他哪一点?写下来,记得要把这段话写通顺哟!
我家有三口人,我最喜欢妈妈。她很温柔,从来不和我发脾气。每次和我说话都很温柔,如果我没有听清楚,她会很有耐心地再重复一遍,绝对不会不耐烦地大声吼我。即使我犯了错误,她也耐心地告诉我要做一个听话的孩子,不能淘气。这么温柔的妈妈,我怎么能不喜欢呢?
2.根据图画表达。
课件出示第94页插图同学们,请看看这幅图,小老鼠在干什么?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接下来会怎样?
预设:课件出示:这次写话属于看图表达。首先,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图画,讲清画面内容;然后,根据画面内容展开想象。
同学们,请小组内交流自己写的例文,比比谁的画面描述得清楚、细致,谁的想象最丰富?
课件出示《看图写话技巧儿歌》:
看图写话分两步,先看清图再表述。观察图画认真看,图中主体看清楚。
人物关系仔细想,起因经过要抓住。发挥想象很重要,补充结果不含糊。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想一想。
课件出示练习题:两只小猫在干什么?这时候,谁出现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写一段话。
两只小猫为了争夺一条鱼打了起来,谁也不让谁。这时,小老鼠偷偷溜进来,偷走了鱼,还笑话两只猫是傻瓜。等两只小猫发现鱼没有了的时候,小老鼠早已逃之夭夭,它们俩后悔极了。
3.留言条。
同学们,今天早上,老师上班时,我女儿还没有起床,我想提醒女儿起床后把牛奶热了再喝,否则会肚子疼,可是女儿睡得太香,我不忍心叫醒她,该怎么办?
同学们,怎样才能写清楚一张留言条?请你们帮助老师说说这张留言条的内容。
同学们,还记得怎样书写留言条吗?
课件出示:
女儿:
妈妈上班了,起床以后把牛奶热了再喝,要不然会肚子疼。
妈妈
7年11月4日
同学们,请对照格子中写好的留言条,交流留言条格式。
课件出示留言条格式:
开头顶格写称呼,称呼后面冒号出。
正文另起空两格,署名写在右下处。
日期写在署名后,不当留言小糊涂。
课件出示练习:明天是小熊的生日。它想邀请小兔明天早上八点钟到它家参加生日派对。请你代它给小兔写一张留言条。(今天是12月11日)
三、快乐作业:
同学们,遇到有趣的事,看见有趣的物品,遇到喜欢的人物,都可以用一段话写进自己的本中。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弟、呵、欠、揪、引、注、并、返、升、随"并正确书写;正确读写"开心、一本正经、揪掉、引人注目、合拢";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蒲公英的文字资料或开花时的图片或亲自观察一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见过草地吗?它们是什么颜色的?(指名学生回答)今天,老师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金色的草地〉,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据题置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能解决的,让学生进行回答,不能解决的,留在学文时解决)。
三、分小组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扫读(扫除障碍读)。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
二读:连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三读:想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选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自学情况
(1)(板书生字)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
在自学生字时,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诉同学们?
师生共同解决困难,教师相机指导理解"开心、一本正经、揪掉、合拢",可让学生做一做相应的动作,重点理解"合拢"。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说说哪些内容比较吸引你的注意。通过读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检查学生可前搜集有关蒲公英的资料,先让他们说一说,然后对照课文的描写和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花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师简单介绍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外皮黄棕色,叶根生,花为头状花序。
(4)本课生字较多,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忆。要指导读准字音,如"蒲、傍",识字要与词语的学习结合。
四、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了哪些知识,并带领学生复习一下重点的内容。
板书设计
金色的草地
蒲公英一本正经揪掉
草地许许多多金色开心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12-22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5-27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5-21
小学语文教案11-07
小学语文荷花教案10-21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11-19
小学语文松鼠教案12-30
小学语文教案12-13
小学语文识字教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