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5-04-10 05:44:0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5篇(精华)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教案5篇(精华)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

  2、掌握重点字句,积累文言词汇

  3、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和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分析:

  《观潮》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士女骈阗,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本文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读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同学们,看过钱塘江大潮吧,感受如何?(学生自由说)现在我们来学周密的《观潮》,看看宋代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子?

  [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二、疏通文意:(按自然段进行,小组讨论,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教师补充,纠正)

  1、 翻译第一自然段:

  重点字词:A、既望:农历十六日 B、方:当时 C、仅:几乎,将近 D、既而:随着 E、际天: 连接着天F、震撼激射: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G、沃:用水淋洗 H、势极:来势极其

  2、 翻译第二自然段:

  重点字词:岁——年。尽——穷尽。标——树立,举。倏尔——忽然。略——一点点 逝——去,往

  3、 翻译第三自然段:

  重点字词:文——画着 溯迎——逆流迎着 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鲸波——巨浪

  4、 翻译第四自然段:

  重点字词:溢——满 穹——高 僦赁——租用 容——许,使。

  三、 整体感知:

  提示:(教师补充)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当时的都城在临安(杭州),观潮地在当时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时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1、 小组讨论本文四段段意:

  a) 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 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 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 写观潮人数之多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海潮)

  四、 研读赏析:

  1、 指明读第一自然段:(讨论)

  A、 作者对江潮从那几方面进行描写的?写出了它什么特点?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的写出了海潮的雄奇景象]

  B、 杨万里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作用是表现钱塘潮水的雄伟,形象生动,呼应首句,为下文作铺垫]

  C、 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夸张)

  2、 齐读2、3、4段,回答:

  本文题目是“观潮”,这些内容是不是离题?为什么?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总结: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描写十分生动,既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也用了简洁的白描。

  五、 学生质疑,自由发问不懂得地方

  六、 布置作业:

  1、 生字、解词各2遍

  2、 翻译文章1遍

  3、 课后1、2

  4、 周记:课后三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四课<登山>,来进一步了解列宁。

  生:(齐)登山

  二、新授、感悟

  1、 检测读文情况,读完后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师:列宁和巴国茨基在登山时,不就是过一条小路吗?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小组合作交流,做好分工,组织好语言准备汇报。

  生:这是一条危险的小路,我们小组是从第6和第10自然段看出来的。请于兴阳来读课文。

  生:这是一条惊险的小路,我们小组是从第14、15、17自然段看出来的。请朱立超来读课文,我们是从这几段描写的动词看出来这条小路是一条惊险的小路。

  师:听了你们的'汇报,把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带上了那条小路上了,真令人胆战心惊呀!那面对小路,列宁是怎样表现的呢?(小组合作交流)

  师:当列宁第一次走这条小路时,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汇报 当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顶时,展现在他们我们眼前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相关的段落,欣赏美景,在谈一谈感受。

  生:课文第18段,谈感受。

  师:你们都感觉这景色这么美,那同学们说说此时的列宁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生:说想法。

  师:一个小时过去了,列宁和巴果茨基也该回去了,他们有选择了来时的小路。他们第二次走这条小路的是怎么走的呢?(小组汇报)

  生:小组汇报

  师:我们知道了列宁和巴果茨基两次走小路的表现,谁来说一说列宁第一次和第二次走险路有哪些不同?

  生:汇报

  师:我们来看最后一段,谁来读一读?

  生:指名读文 师:那么这一段我们怎么理解列宁说的话?

  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理解的很好,那谁来说一说列宁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生:列宁具有临危不惧、遇险不惊、从容镇定的精神品质。

  三、扩展

  师:我们知道列宁第二次走小路是为了锻炼意志。课前你们也搜集了很多有关锻炼意志的人物的故事和名人名言,谁来说一说。

  生:积极说

  四、总结

  同学们搜集的真不少,学习了列宁的这篇登山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也学会了很多,老师希望各位同学都要学习列宁的这种临危不惧、遇事不惊、随时随地都锻炼意志的品质。

  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进行词、句训练,体会句子语气的不同。

  2.积累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3.阅读介绍浣熊的短文,扩展知识面。

  4.练习猜谜,并说己的根据,激发学生猜谜的兴趣。

  教学难、重点:

  1.理解个别成语的意思。

  2.培养学生的交流及合作。

  教学准备:动物图片,课前与动物有关的成语。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1.练。

  (1)仿写句子。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小组、全班交流,要注意肯定学生所填的新颖答案。

  (2)用带点的词语说句子。

  a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再相互说说、评议,看谁说得正确、恰当。

  b适当补充一些关联词语,做扩展练习。

  (3)体会句子语气的不同。

  学生反复读这三个加上不同标点符号的句子,体会语气。小组试读、全班交流,评议,教师讲解。最后学生再试着用句号、问号、叹号分别写一句话,同桌互读,体会句子语气的不同。

  2.日积月累。

  (1)先出示缺少动物名称的`成语及12个动物图片,让学生帮动物找家,选择试填。

  (2)学生试填后,互相交流,然后读一读这些成语。

  (3)学生质疑,这些成语中哪个词语的意思不太明白,师生共同讨论、释疑。

  (4)“动物成语之最”小竞赛。看谁知道的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时间:

  教学流程:

  1.知识窗。

  先读一读文章的内容,同时欣赏浣熊图片,理解浣熊名字的由来,从中感受它的可爱。同学之间可相互讲一讲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的由来的小故事。

  2.开心一刻。

  (1)自读谜语,读通读顺。

  (2)小组互读,试猜谜语。

  (3)推荐代表,全班汇报。

  (4)扩展:教师或学生出有关动物的谜语,共同猜。

  (5)选一则谜语背下来,回去说给家人或小朋友猜。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 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2. 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3. 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4. 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课前准备:

  1. 实物投影仪

  2. 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息),或收集照片,描画动物。

  3. 查找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在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二、 全班交流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

  三、 分组交流

  1 :分组: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

  2 出示要求:

  a) 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

  b) 表达真情实感;

  c) 认真听,进行评议。

  3 分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汇报提示:

  1 形式: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进行发言。

  2 内容: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

  评价提示:

  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

  五、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读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能手、本事、孤单失群、大吃一惊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更羸说的话;继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2、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判断的正确。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成语导入,揭示目标

  1、成语导入:

  小朋友,咱们以前学过一些成语,有哪些?

  还有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题目是──(出示卡片:惊弓之鸟)

  2、揭示目标:

  成语故事,要学懂什么?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懂这个故事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把书打开,自己轻轻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想想: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不懂的地方呆会儿提出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质疑问难

  1、初步了解内容:

  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指1~2名学生说)

  板书:不用箭

  只拉弦

  掉下来

  2、学习第1自然段:

  更羸是怎样一个人?(指1~2名学生说)

  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人们的。(多媒体显示:第1自然段)

  相继学习部分词语:

  ⑴ 更:正音:更是个多音字,念准了。(学生开火车读)

  ⑵ 魏国:释义:魏国是古时候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正音:一起读。

  ⑶ 能手:什么叫能手?(指1~2名学生说)(多媒体显示:能手变红)

  手这儿有三种解释,选择哪一种?击掌表示。(多媒体显示:手的三种解释)

  课文中说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你们想他射箭的本领怎样?(多媒体显示:射箭能手变红)

  来,咱们把这一段读读好。(多媒体显示:第1自然段)

  3、学习生词:

  课文中的这三个新词你们读懂了吗?(多媒体显示:悲惨、愈合、拼命)

  悲惨

  第一个请你读。(学生开火车读)什么意思?

  愈合

  这个一起读。什么意思?

  拼命

  前鼻音、后鼻音分清楚。(学生开火车读)什么意思?

  4、质疑问难:

  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

  小朋友提的问题都挺好,学了课文你们就会明白的。

  四、学习2~8自然段

  1、过渡:

  (指板书)更羸不用箭,只拉弦,就使空中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觉得奇怪吗?课文中有个人也觉得很奇怪,是谁?

  2、找段落:

  你从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看出来的。默读课文,找一找,找到的自然段开头打一颗星。

  交流。(指1~2名学生回答)

  3、指名分节读:

  我请三个小朋友读,听听,他们的字音有没有读准。

  4、圈词语:

  拿起笔,把表示魏王态度的词语圈出来。交流。

  ⑴ 圈了哪些词语?(多媒体显示:信不过、大吃一惊、更加奇怪)

  ⑵ 理解:

  信不过什么意思?

  摸摸自己的耳朵在哪里?

  魏王连自己的耳朵都不相信了,所以他奇怪的问──(出示卡片:你有这样的本事?)

  本事找个近义词。

  注意老师用红笔标注的地方,再读一遍。

  大吃一惊什么意思?

  所以魏王惊讶地说──(出示卡片:真有这样的本事!)

  5、寻原因:

  轻读2~8自然段。

  魏王的态度越来越奇怪,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轻轻读读2~8自然段。(多媒体显示:三个?)

  交流。

  信不过?

  联系上下文说说,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说的时候用上因为( ),所以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这个句式。(多媒体显示:信不过?变红,句式)

  大吃一惊?

  魏王为什么大吃一惊呢?

  (多媒体显示:大吃一惊?变红,句式)

  更加奇怪?

  最后,魏王更加奇怪了,什么原因?

  (多媒体显示:更加奇怪?变红,句式)

  6、分角色朗读:

  用我们的声音把魏王奇怪的语气表现出来,愿意做魏王的小朋友站起来,坐着的小朋友就读更羸的话,老师来读提示语。

  五、学习第9自然段

  1、过渡:

  魏王一次比一次奇怪,更羸又是怎样解释的呢?咱们来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快速看一下,几句话?

  2、分组读:

  四组,一组读一句,从你们开始。

  3、默读:

  多媒体显示:(大家)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听到的,用──划出来;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用( )括出来。

  板书:(看)

  (听)

  4、学习第1句:

  哪些是更羸看到听到的?(指1~2名学生回答)(多媒体显示:第9自然段,第1句下划红线)

  引读。

  更羸看到这只大雁──(飞得慢)板书:飞得慢

  听到它──(叫的声音很悲惨)板书:叫声惨(多媒体演示:一只大雁慢飞,边飞边鸣)

  课文第2自然段中有一句话描写了这只大雁,找到的小朋友站起来,一起读。

  由此可见,这就是更羸观察到现象。

  板书:观察

  5、指名读2~4句:

  看到这种现象,更羸是怎样分析的?板书:→

  谁愿意读更羸分析的话。(多媒体显示:)括出2~4句)

  6、学习第2句:

  指名读第2句。

  更羸先是怎样分析的?板书:分析

  引读:

  这只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

  小结:这一句是先说结果,再讲原因的。

  板书:受伤未愈

  孤单失群

  推断。

  小朋友,我们说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么,通过这一步分析,更羸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大雁。

  7、学习第3、4句:

  为什么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就掉下来呢?板书:↓

  更羸又作了怎样进一步的分析?板书:→进一步分析

  ⑴ 说读:

  说:(指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伤口裂开

  往上飞

  弦响害怕

  看着黑板一起说。板书:

  读:(指名读3、4句)

  书上是怎么说的。

  ⑵ 读说:

  读:(指名读3、4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伤口裂开

  往上飞

  弦响害怕

  说:(指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看着黑板一起说。板书:

  8、齐读第9自然段:

  看着大屏幕,咱们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一遍,想想: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

  六、学习第5自然段

  1、找:

  更羸一步一步的分析正确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读。(多媒体显示:第5自然段)

  2、说:

  同桌互说。

  前后对照着说一说。(多媒体显示:第9自然段最后两句)

  提示:你可以这么说,更羸分析什么,结果怎么样。

  交流。(指1~2名学生说)

  (多媒体显示:嘣的一声响直往上飞加点)

  (多媒体显示:拍了两下翅膀直掉下来加点)

  小结:

  小朋友们真是了不起,会前后联系着读课文,这样课文就越读越明白。

  3、演示:

  (多媒体演示:拉弓─雁疾飞─雁掉下)

  你们看,更羸不用箭,只拉弦,嘣的一声,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4、理解:直。

  这一段中有两个直,意思相同吗?

  (多媒体显示:直变色)

  老师列出了直的四种解释。(多媒体显示:直四种解释)

  直往上飞中的直什么意思?

  (多媒体显示:2、一个劲儿,拼命;变蓝)

  直掉下来呢?

  ⑴ 笔直:

  你观察得真仔细,咱们再来看一看画面。(多媒体演示:拉弓─雁疾飞─雁掉下)

  大雁果真是笔直地掉下来的。

  (多媒体显示:1、笔直;变红)

  ⑵ 不断地:

  咱们再仔细看看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多媒体演示:拉弓─雁疾飞─雁掉下)

  5、指导读:

  这段怎么读好?

  谁来试试。(指1~2名学生读)

  一起读。

  七、总结谈话

  1、第5自然段就是说更羸不用箭,只拉弦,使空中的一只大雁掉下来。这和更羸的判断是完全相同的。

  板书:判断

  更羸真不愧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分男女生读第5、9自然段:

  来,拿好书,女同学读第5自然段,男同学读第9自然段,咱们再来体会体会。

  八、巩固练习

  1、练习:

  更羸说的话很有道理,也很清楚,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看看句子和句子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多媒体显示:)

  ⑴ 第1题因为大雁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怎样。谁来。(多媒体显示:飞得慢)

  ⑵ 第2题,谁来。(多媒体显示:大雁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⑶ 下面3题做在练习纸上。

  ⑷ 交流,齐读:

  谁来说说,句子和句子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2、存疑:

  这节课,咱们学懂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刚刚提问的小朋友站起来,你们提出的问题现在明白了吗?

  至于这个成语什么意思,生活中怎么用,下节课再学习。

  附板书

  惊弓之鸟

  伤口裂开

  (看)飞得慢 受伤未愈 / │

  / │ 不用箭

  → → 往上飞 │

  / │ 只拉弦

  (听)叫声惨 孤单失群 / │

  弦响害怕 ↓ 掉下来

  观察 分析 进一步分析 判断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5-27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5-21

小学语文教案11-0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2-22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1-25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11-13

小学语文《插秧》教案01-24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11-19

小学语文荷花教案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