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模板集合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用第一人称对人说话的写作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走路”和“生活”的内在联系,感悟文章的主题思想。
2、激励学生要不畏艰险,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点:
1、结合自己学步时的真实的体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感悟勇敢地、脚踏实地地实地走好人生旅途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你的生活从此开始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
教学准备:
婴儿学步的图片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音乐响起)师叙述:时光飞逝,转眼同学们就要小学毕业了,回顾这十多年你们走过的每一步,就好似一曲曲动听的歌,那份快乐时时洋溢在心头。今天让我们一同回到呀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候吧!
2、齐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
三、品读体验
1、课文围绕着一个什么事情来写的?(儿子学走路)同学们你们是什么时候学会走路的呢?当时你父母的心情是怎样的?最难忘的场景是什么?生充分说。
2、、勾划出与你学步时的情景相似的句子。
3、、将“你”改成“我”,以“小时候,我是这样学步的……”句式开头,自己读一读。进行交流,要求学生以朗读的语气表示,真实的体验配以完美的句子。
4、、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如何(自豪、兴奋、勇敢、新奇、坚持不懈……)师相机板书,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然后请生用体会到的语气再读给同桌听。
5、、欣赏婴儿学步的图片,思考:从婴儿的学步中,你体会到什么?再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儿子,完成填空:你咧开嘴笑了,似乎在说:“()”。看看课件中,父母的表情,体会到父母看到儿子会走路的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再想一想:儿子会走什么样的路?体会孩子学步的艰辛。
过渡:无论是怎样的路,儿子都在大胆地走。面对如此优秀的儿女,父母的感受又会如何呢?请用波浪线勾画描写父母关爱孩子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并批注体会到的父母的心情。(课件出示学习步骤:找句子、划词语、读一读、写心情、读出情。)
汇报:
(一)体会父母的惊喜与担忧之情。(读句子——说体会——再读)
(1)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我和你母亲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母亲偶一回头,突然……
抓“居然”“永远不会”体会父母非常惊喜。除了惊喜更多的是什么心情?(担忧)
(2)当你母亲冲过去一把将你抱起来时,你却挣扎着拼命要下地。
抓住“冲过去”体会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师补充举例:自己孩子没有学步的照片)
(3)儿子,你不会想到,在你学步的路上,处处潜伏着危险。
抓“处处潜伏着危险”,想象会有哪些危险呢?体会父亲对孩子的担忧与无微不至的关心。
(4)我们在你身后,眼看着你一头撞到花坛边的铁栏杆上,心如刀割……
体会出父母的心痛和爱。5自然段描写很详细,我们来体会学步要付出的艰辛和代价。拓展将来会有哪些艰辛,然后体会:人生之路不易,它远比学走路艰难千万倍,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5)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人生之路远比学步艰难,需要付出勇气和毅力。这是父母的担心和企盼。给孩子提醒:人生之路,曲折坎坷,不要因为跌倒就失去刚开始的那份热情和勇气。)
过渡:孩子的学步让做父母的无比惊喜与担忧,充满浓浓的爱。从文中作者对自己有这样一个儿子自豪的话语中,我们还能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由衷的赞美。请找找表达父母赞美之情的语句。
(二)体会父母的赞美与期望之情。
1、你似乎对平坦的路不感兴趣,哪里高低不平,哪里杂草丛生,哪里有水洼泥泞,你就爱往哪里走。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重点理解:乐此不疲。即:形容人对某件事情非常喜欢不顾身体疲倦。赞美儿子的勇敢)有感情地读。
2、你的生活从此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理解“全新的内容”和“全新的意义”分别指什么?(内容:从无法支撑小小的身躯到能独立行走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飞跃,从此能独立行走到他想到的地方,是非常奇妙与美好的感觉。同时也预示出未来人生的曲折,这也是“走路”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意义:从此踏上人生之路。)
用关联词连接“不但……而且……”再读该段落。
3、师说:有一次摔得最严重,留下了学步的代价和纪念。父亲虽心疼,但仍寄予儿子什么?是啊,期望。期望儿子怎样?引读课文六自然段。(师板书: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理解:脚踏实地。即:做事踏实,不虚浮。充分谈出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说说你打算怎样走未来的.人生之路。
4、师小结:
人生只有学步,才能迈步,直至成长。在作者眼中,儿子学步的意义就在于他开始迈上了漫长的人生之旅。因此,父母会惊喜、赞美、还有担忧和期望。
四、巩固延伸
1、面对父母的一片深情和良苦用心,你想说什么,在“我的视角”里写几句。指名说。
2、师总结: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从幼儿时期迈开艰难的第一步起,就开始了我们人生的漫长旅途。这最初的几步,涵盖着父母的欣喜与担忧,这最初的几步,饱含着父母对我们的美好期望与祝愿,这最初的几步,对于我们来说有非常重要的人生意义!人生道路是坎坷的,我们应该鼓励自己像学步那样有冲劲、有勇气、有信心,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同学们让我们拿出百倍的勇气与信心迎接人生的考验与挑战吧!《学步》父母对儿女人生之路的期望,希望儿女战胜困难,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板书设计:
学步
第二人称亲切感人
细致描写情景生动
恰当议论揭示哲理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自我体验。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大意,通过熟读成诵,体会诗句的含义,让学生感悟到“我们在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艰险、挫折、失败以及毫不畏惧的顽强意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⒈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与书有关,题目是:22
石头书
⒉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指导:
⒈自学生字词。
⑴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不了解的词语。
⑵会读会写生字词。
⑶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勘探奇怪聚精会神足迹矿物地壳刨根问底
⒉学生自读课文。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词语,让学生逐个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⑵指名解释词语:
⑶齐读生字词。
⑷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勘、探、叔、矿、刨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
⒊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⒌弄清脉络,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⑴川川和磊磊发现一位勘探队员趴在石头上看着什么,感到好奇。
⑵勘探队员叔叔的介绍使川川和磊磊理解了石头书的含义,了解了有关化石的知识。
⑶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三、精读课文
⒈引出全文的感情线索。
读课文,思考:川川和磊磊这件事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变化,清在稳重画出有关的词语。
⒉朗读第1、2自然段。
⒊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这种好奇的心情表现出来。
⒋过渡:勘探队员的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川川和磊磊的好奇,哪们,勘探队员到底在干什么?下节课学习。
四、作业:
1、练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⒈朗读课文3、4自然段。
过渡: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哪么叔叔究竟在干什么?
川川和磊磊听了叔叔的回答后为什么感到很奇怪?
比较奇怪与好奇的异同。
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⒉朗读学习5~13自然段。
思考:勘探叔叔夫人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
(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
⑴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不禁是什么意思?
⑵石头上的字指的字是什么?画指的是什么?
⑶读第12自然段,联系第8、10自然段,想想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
⑷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只是根据什么来推断的?
⒊朗读第14自然段。
川川和磊磊为什么高兴?为么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这里的读字应怎样理解?
⒋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
⒈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⒉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随着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有关石头里蕴藏了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种,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习,长大了去揭示哪些奥秘。
三、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3
我的发现:
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的结构特点,进一步感悟汉字的形体结构美。这三组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由两个或三个相同的部件组成的合体字,都给人一种方正、匀称、平稳的美感。但每组字的具体结构形式不同,第一组是上下结构的字;第二组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三组是品字结构的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会学习,体会发现的快乐,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过程建议:
1、出示“多——吕——昌——炎”等三组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在构字上有什么特点?(第一组是上下结构的字;第二组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三组是品字结构的字。)
2、让学生说说如何利用这种构字特点记忆生字。(两又成双,双木成林……)
3、引导学生归纳自己的发现,如果还有其他发现教师要给予肯定。
4、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字?
日积月累
这次活动安排了“读读认认”“读读记记”“读读背背”三项内容。其中“读读认认”中学习的九个汉字都是用“减一减”的办法在已经学过的形声字的基础上去掉形旁后产生的新字,读音与原形声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字义不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构字规律,自主识字。“读读记记”重在积累词语,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主感知一些词语中两个词之间搭配的准确性。“读读背背”重在体会谚语蕴涵的人文思想。四条谚语包含的思想体现了第二组课文的人文教育主题:要学会真诚地关心人、帮助人,因为这样不仅能给他人带来温暖,而且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
读读认认
过程建议:
1、借助拼音自读生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九个汉字,都是用“减一减”的办法,在已经学过的'形声字的基础上去掉形旁后产生的新字,读音与原形声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字义不同。)
2、记忆生字:你还有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
3、组内互查读音;给生字组词;
读读记记
1、自由读词,说说这六个四字成语的出处。
2、做连线练习。
雷声灿烂随风扑鼻
倾盆大作芬芳相间
阳光大雨黑白舞动
3、填空,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写一句话。
泉水()琴声()枝叶()空气()鲜花()红旗()
读读背背
1、自由读,边读边想:帮助别人有什么好处?
2、背诵谚语:个人背、组内背、竞赛背(教师只略述某个句子的大意,然后看谁能最先背出相关的谚语。)
3、课外查找这样的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两张幻觉图片导入
二 欣赏落日谈谈感受
三 基础知识
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 吟咏 绮丽 绚丽 殷红
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夕阳无限好
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 我读 我画 我赏(1-3)
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五 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完成课后表格.
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六 课堂拓展延伸
1、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2、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文字。
七人生的启迪?
比如:幻觉带来灵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仔细观察图画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对话。
2、写对话时,注意提示语的不同位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学会根据人物的对话来分清自然段,语句要通顺,要有条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根据人物的对话来分清自然段,语句要通顺,要有条理。
难点:写对话时,注意提示语的不同位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课前准备学生可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要和周围的人说话、交谈。(出示图)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小姑娘,你会对你的妈妈说什么?
二、听范文,学习写对话
1、看一看:看图说话。小姑娘在对她的妈妈说什么?乌鸦在干什么?
2、听一听:朗读范文。
3、议一议。看了图,听了范文,讨论:陆孝娟同学是怎样写这件事的?写人物的`话话要注意什么?组合小组,交流讨论。
4、看一看,说一说。自愿上台交流。
教师提示:用人物的对话,把事情写清楚。写对话时,要正确使用提示语。
5、评一评。你觉得陆孝娟同学写的这段对话好在哪儿?
三、练说,想象对话
1、谈一谈。请各小组任选一幅插图,展开想象,说一说图上的内容。请各小组派一名同学进行现场交流。
2、演一演。大家都说得不错,各小组可上台表演图上人物的对话。
(虚拟情境:扮演角色,表演图上内容。)
3、写一写。同学们用手中的笔,把刚才说的都写下来吧。别忘了提示语的不同位置。
四、动笔,练写对话
1、明确要求:写对话时,注意提示语的不同位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学会根据人物的对话来分清自然段,语句要通顺,要有条理。
2、练习写稿,教师巡视指导。
3、修改评议。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深夜,当你睡得正香时,突然听到咚咚咚的敲门声。会是谁呢?请你展开想象,把故事写下来。
2、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联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想象丰富、合理
教具:两篇同类佳作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讨论、读议、写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课前导语:深夜,当你睡得正香时,突然听到咚咚咚的敲门声。会是谁呢?是你最崇拜的人?还是你最不想见的人?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神秘的外星人?还是可爱的卡通人?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明确目标:展开想象,以“深夜,有人敲门……”为题,写一篇作文。
三、习作构思
你想象的故事是你确定的人物与你之间发生的事,这件事要符合你确定的这个人物的特征。故事的.内容具体,有条理。
四、资料共享
1、联系《网上呼救》中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具体描写。
2、孙悟空带我去游天宫、外星人带我运河游他们的星球,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我一起玩耍……
五、习作方法
1、要把想象的故事写具体,必须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入手。
2、先把你想象的故事在小组内讲给其他同学听,让同学们互补。
3、把你讲得故事写下来,注意段落层次分明、语言流畅。
六、佳作赏析
重点关注:
1、别人是如何展开想象的?
2、别人是如何把想象的故事写具体?
七、开心练笔
指导学生写开头或精彩段落或结尾。
八、交流探究
1、学生以四人小组交流所写作的片断。
2、小组推荐写得好的学生在全班交流。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得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得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得基本情况及孔子得教育思想。
二、学习要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得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得用法。词语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前置句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得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得“为学之道”。
三、作者生平
1.孔子图片(参见本课PPT)
2.孔子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得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得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得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得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得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得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得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得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得赞誉,唐代得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得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得需要,也一再得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得曲阜得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得宫殿建筑,也是著名得旅游名胜。
四、作品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得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得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得话,不写出说话得环境(包括说话得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得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得问题所作得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得原话,但没有写谈话得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得话为主。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得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得弟子们得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得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得《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五、创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得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得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得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得《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得何晏集汉儒以来得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得最早得《论语》注本。
有得学者以为,“论说”之“论”其名“始于《论语》”;然而在《论语》当中,有观点、论据、论证过程得文字并不多见,大部分内容只不过有观点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得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之文得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论语》得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得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它所记载得孔子得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得内容包括学习得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得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⒉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难点
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课前交流:
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
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 )位新朋友。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
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读诗题
(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1地点 2送别诗 3送辛渐
师板书课题
疑:1芙蓉楼在哪里 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 辛渐要去哪里?(注释)
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
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
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
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
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
师:同学 出示资料
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 很重感情 3广交朋友 4才华横溢
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读全诗及注释
2,(出示课件)指名朗读 4人左右
3,听范读,发现不足
4,模仿诵读
5,你通过朗读古诗和注释知道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看梅花图,说梅花特点。
2.是啊,别的花大多春暖才开花,只有梅花在冬天开放,越是寒冷,它越开越精神。今天,我们又来学
习一篇和梅花有关的课文《梅花魂》(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
3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作者回国前外祖父将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并告诉作者要向梅花学习。)
↘品词读句,感悟“梅花魂”
1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a“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不甚留意──分外爱惜)
古玩和一幅画哪个更值钱?从这对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
b“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用“▲”标出句子中外祖父动作的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读读外祖父训斥我的话。这是反问句,如果改成陈述句怎么改?他为什么不直接说:“不要弄脏梅花。”而说:“清白的梅花玷污不得。”(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相机指导朗读。
2转入第13段,直接感悟“梅花魂”。
a在众多的花儿中,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衷?(他欣赏梅花的秉性)
b相机引出第13段,从相应的句子中总结出梅花的秉性。(不畏严寒、傲骨凛凛、坚忍不拔、顶天立地……)(板书)
c第13段除了讲梅花的秉性外,还讲了哪几层意思?(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的人物;作为中国人应该具有梅花的秉性。)
d举例说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岳飞、戚继光、江姐……)
e外祖父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向梅花学习,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f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引导背诵,积累内化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正是这样,我国把梅花订为国花。所以外祖父喜欢梅花,其实是借梅花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默读课文,从哪些具体事例中还可以看出外祖父思念、热爱祖国。
2生默读课文。
↘小组合作,体会游子之情
1教念古诗,悲伤落泪。
理解古诗的含义。
“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说:‘莺儿,你小呢,不懂!’”
为什么外祖父说作者不懂?在外祖父眼里年幼的作者不懂什么?(不能理解外祖父强烈的思乡之情;不能切身感受到一个身在异乡、远离故土的海外赤子的眷恋祖国的心情。)
2无法回国,失声痛哭。
“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这句话把外公比作什么?(小孩子)
外祖父和小孩子应该说在年龄上相差甚远,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外祖父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之情,从他的失态中体会到外祖父思归难归的悲痛心情。)
3送别亲人,思归难归。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仅仅是因为风撩乱了老人的头发吗?(思归难归,愁苦变老)
当你读到这句,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华侨望着远去的亲人,想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祖国,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愁苦使他愈加的衰老。)
↘回顾整体,畅谈收获
1(指课题)什么叫“魂”?
2本文以“梅花魂”为题想告诉读者什么呢?(梅花的禀性;外祖父思乡、爱国之情……)
3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明白了梅花的秉性:感受到海外赤子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积累了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外拓展,内化积累
自己选择一首思念亲人或家乡的古诗背诵下来,在班上展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1
【精选】语文教案11-27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口技》教案01-26
语文园地教案12-28
(经典)语文教案05-29
(精选)语文教案11-18
[精选]语文教案03-05
(精选)语文教案01-09
语文教案(经典)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