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3-02-04 10:13:0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想象力,激发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写诗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读

  音频导入

  1.师问:你们知道徐志摩吗?如果知道,那你们能说出他的一两个代表作吗?

  课件出示徐志摩的图片,

  师: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篇文章。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感受一下徐志摩的写作特点。

  课件播放音频。

  2.认识作者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一首儿童诗《花牛歌》。

  揭示课题:《花牛歌》

  二、字词揭秘

  我会写

  (1)课件出示罗。

  师:罗字在书写时注意偏旁罒在书写时要写得扁一些,不能超过整个字的三分之一。罗字是上下结构,偏旁是上面的罒,可以组词星罗,张罗,我们用张罗造个句,班里的什么事都是班长张罗。

  (2)课件出示眠

  师:眠在书写时注意目作为偏旁时要写得窄一些。眠是左右结构,部首是目,可以组词睡眠,休眠,例句,一个人要保证一天最少八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3)课件出示霸

  师:霸上面的雨字作偏旁时,注意第二笔不是竖,而是撇,第三笔的横折勾变成横折,而且折要写得短一些。霸是上下结构,部首是上面的`雨,可以组词霸占,霸主,例句,地主依仗权势霸占了很多老百姓的土地。

  (4)课件出示占

  师:占的部首卜在占字中时第二笔不是点,而是横。占是独体结构的字,部首是卜,例句,占领市场必先占领消费者的心灵。

  三、课文精讲

  1.学习前两节

  课件出示: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萝。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师解释:剪秋萝:别名大花剪秋罗,多年生草本,暗红色,呈流苏状。喜阳,凉爽,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产于我国。

  霸占:凭借权势强行占有。

  2.学习后两节

  师解释:西山:指太阳从西边落下。

  师问:诗中都写了花牛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朗读描写花牛动作的几个句子,同时课件出示

  师解释:每节第一行都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毡从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示,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3.问题一: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美好心愿的?

  引导学生先找出诗中的句子,然后分析。

  师小结:“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通过花牛的梦来表达自己对童年的回忆,同时“西山的青峰”表达了作者的美好心愿是自由。

  问题二: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小结: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的童趣。

  四、课堂小结

  《花牛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举手自由发言,师点评

  师小结: 这首诗歌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五、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上做什么了

  (2)“霸占”在诗中怎么解释?

  2.比一比,组词语。

  占()眠() 溜()

  古( )眼() 榴( )

  板书设计:

  花牛歌

  在草地里坐

  在草地里眠

  在草地里走

  在草地里做梦

  教学反思:

  徐志摩的这首诗,是来源于童年的秘密经历的诗。它有儿童看世界的趣味和生动,活泼和自然,同时诗歌的词语又不失典雅,韵律也很讲究。对于诗歌来说,韵律尤其重要,对于儿童诗来说,也是如此。以儿童为主要受众的诗,即便它所传达的意思并不能被儿童所完全理解,但它的韵律却能被儿童准确地捕捉。

  《花牛歌》全诗四节,每一节的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了,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毡丛中的花牛,行动的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所以在授课时多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具: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新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评议

  二、探究赏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不懂的问题进行整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流不懂的问题。

  3、师巡视,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形成问题组:

  什么是巨人?

  说说“当我们领到巨人的身份证,才有资格在时代的舞台上微笑”一句话的意思。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4、针对以上问题再次展开讨论,师指导

  5、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师评议、点拨

  6、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拓展创新

  1、出示多媒体课件---古代人的'生活情况和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术,学生学生在对比中说一说科学的力量。

  2、未来社会将是怎样的?科学将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3、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用事实证明“能上银河摘星,可入龙宫寻宝,改天换地的‘盘古’传人,天天把新的神话创造”这句话。

  四、课堂小结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3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

  2.讲主要内容。

  二、朗读感悟,交流探究

  1.探究第三段

  (1)体会第四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这个自然段,并没有具体地写蟋蟀的住宅的情况,只是交代了作者为研究,才又“搜索”它们的巢穴的。这是为下文写蟋蟀住宅的内外情况作了一个简单的交代。)

  (2)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蟋蟀住宅的特点的?(内、外)

  (3)外部和内部各有什么特点?(外部:①向阳②隐蔽③干燥④有门⑤有平台;内部:①简朴②清洁③干燥④很卫生)

  (4)蟋蟀的住宅从内到外给你以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后归纳

  (温暖:朝着阳光;安全:草丛中隐藏、隧道弯弯曲曲、不碰门口半掩着的草丛;便于排水、干燥:堤岸;卫生:仔细耙扫门口、收拾平坦,墙壁光滑;简朴:没有什么布置。)

  (5)理解“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一句。(这是个泥人句。“当……时候”这个介词结构,专用表示时间,然后再写出这个时候,蟋蟀已经劳动结束,可以在平台上“弹琴”,实指它“叫”。在这句话中,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昆虫学家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体会“主人有的是……平整”一句。(是说它很勤劳)

  (6)理解“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一句。(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有些太夸张了,然而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的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2.探究第三段

  (1)分层:第一层(7):写建造的时间和怎样建造。

  第二层(8):工作速度快,不知疲倦。

  第三层(9):长时间修整。

  (2)感悟探究

  ①动工的时间如何?将第一句话用“当……时候”改写。(当十月来临,秋冬初寒的时候,蟋蟀就开始造房子了。)

  ②如何建造?说明什么?(说明它是使出全身的劲进行挖掘的)

  ③进展如何?累了怎么办?

  “我一连……不耐烦了”说明什么?(说明蟋蟀挖掘的时候很有耐心,不停地工作,能吃苦耐劳。)

  ④怎样修整?“即使……只要……还……”一句何意?(从秋天开始建造,到冬天还在整修,说明蟋蟀建造住宅非常认真,一点也不马虎。[也就是开头说的“不肯随遇而安”]可见它住宅出名是靠它认真辛勤劳动得来的。)

  (3)小结:对于蟋蟀如何精心建造住宅,作者是从三方面介绍的:①动工时间;②怎样挖掘;③不断修整。

  三、全文总结

  1.“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设疑: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为什么?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潜心读书,引导学生从朝着阳光、倾斜的隧道、深度和宽度、隐蔽的门口、平坦的平台、光滑的墙壁、清洁干燥的屋子内部等,感受到蟋蟀身上似乎有一种聪明和才智,知道住宅要向阳,能排水,大小要适宜,住所要简朴、卫生。然而,它们用来建筑这座住宅的工具却又是那样柔弱的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让学生从这种明显的反差中体会到,蟋蟀能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绝不夸张。充分体会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不禁也要发出感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中心:《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通过作者介绍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我们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写作手法:

  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如“专家”“主人”“大厅”“卧室”“弹琴”“唱歌”“修理”“休息”等。这样写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也便于表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1.摘抄佳句。

  2.选读《昆虫记》。

  板书设计

  出名原因:唱歌 住宅

  住宅选择:慎重 不肯随遇而安

  外: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

  蟋蟀的住宅 住宅特点 吃苦耐劳

  内: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

  时间:十月

  建宅过程 进展:快

  整修:长时间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材简析

  《猫》这篇讲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大花猫性情古怪和它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我紧扣本单元的读写重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反复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理解、读中品析、读中感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猫的可爱和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增强了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侯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2、理解文中写得具体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细致观察和真实、具体地记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家有猫吗?你们家的猫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说)

  老舍家也有一只猫,他家的猫又是怎样的呢?大家有兴趣去看看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5课,一起去认识一下作者老舍家的猫?

  板书课题:猫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这只猫有什么特点?

  板书:古怪

  课文中哪句话概括说出了它的特点?(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过渡:大花猫到底有多古怪呢?课文分三个自然段给我们作了介绍。

  2、精读第一自然段:

  ⑴默读这段,思考:这段写了大花猫的哪些古怪性格?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⑵再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段:用不同的线段画出描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句子。

  ⑶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觉,晚上抓老鼠,没事就东奔西跑的,根本谈不上什么老实呀、尽职呀的,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因为他很喜欢这只猫)

  那怎样才能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呢?

  ⑷大花猫真逗!你最喜欢它的哪种性格?为什么?

  学生1:我喜欢它老实,因为我觉得他很乖,睡觉的样子像小孩,很可爱。

  学生2:我喜欢它贪玩的性格,因为我家的猫也是这样的,很淘气。

  学生3:我喜欢它的尽职,它多负责任,多认真啊!这种精神很值得我学习。

  那好吧,加上你的感情,把你喜爱的地方读出来,注意要读得生动。

  【学法指导】多种形式进行练读、让读得好的'学生领读、表演读。

  ⑸老师引读,感情升华。

  3、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总结方法,出示提纲,小组学习:

  ①初读:了解猫的古怪性格。

  ②细读:画出猫的各种动静。

  ③品读:朗读理解你喜爱的动静。

  ④赏读:读出喜爱之情。

  ⑵检查自学效果:让学生读出体会最深的句子,从读中理解、感悟。

  ⑶比较句子:

  ①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

  ②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个脚印。

  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在文中再找出这样的例子。

  ⑷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这只猫很淘气;很可爱;作者很喜欢他的猫……

  好,让我们一起朗读这个自然段,再次体会一下猫的可爱和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4、同样方法小组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导这段朗读时,要注意读出猫的勇猛、读出作者的自豪。

  三、小结

  1、读了这部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还像知道些什么?

  2、大花猫这么可爱,我们写首小诗送给它好吗?

  板书设计

  猫

  说它-老实-可是-贪玩

  贪玩-尽职

  古怪-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什么都怕-勇猛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认识12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0个生词。

  2、朗读课文,背诵第2至第4自然段。

  过程、方法

  用读读画画说说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说明白的.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准备爬山虎图片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条件 激发兴趣师:

  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爬山虎实物,进行观察,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对爬山虎了解多少?可以给大家深入介绍一下。(教师指出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各自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愿意站起来朗读吗?用比一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站起来分段朗读课文。

  3还想读吗?这次我们拿起笔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试着自己概括一下写在旁边。

  4交流:谁来告诉大家,通过默读课文,你又了解了哪些内容?板书:叶子脚的位置、样子怎样爬触墙生存

  (二)细读感悟

  1、同学们通过默读课文,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不想去看看那些可爱的爬山虎?来我们一起欣赏。(放录像)。

  2、喜欢爬山虎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

  3、下面我们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深入学习,看谁收获最大。(学生分组活动,喜欢相同部分的在一起学习)

  (1)喜欢爬山虎的叶子的同学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叶子的美展示出来。

  (2)想研究爬山虎的脚的同学可以画一画的学习方法。

  (3)想研究爬山虎会爬墙的秘密的同学可以采用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的学习方法。

  4、刚才,同学们学习很投入,愿意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吗?

  (1)当学生交流叶子部分时:

  a请他给同学们读一遍。(课件出示叶子画面)学生评价。

  b交流: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

  c指导朗读:爬山虎的叶子绿得如此新鲜,排列如此均匀,不仅静止的时候很美,动起来就更美了。请看(课件演示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这段?指名读。评价。

  (2)哪位同学画出了爬山虎的脚?愿意展示一下吗?

  a一生展示自己的`画。

  b请同学们读一遍第三自然段,对照课文的描写评一评他画得怎么样。

  c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展示自己的画?能指着图给大家介绍介绍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的吗?

  (3)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呢?谁来为大家揭开这个秘密?

  a一生读第四自然段

  b哪位同学能够一边介绍一边用手代替爬山虎的脚表演一下?

  c自读第四自然段,用笔全圈出作者用了哪几个表示动作的词?

  d边读课文,边用手在桌子上做做这几个动作,体会体会。

  (三)学生质疑课件演示爬山虎的脚是怎能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交流收获,课堂评价: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会让你有无穷无尽的收获。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善于观察的孩子。

  1、积累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段.

  2、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巩固练习

  1、自学生字词。

  2、指导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写写等。拓展练习 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写一写。

  2、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否则会流于形式,学无所获。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6

  【题目】

  《父亲的菜园》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6的生字;

  2、熟读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能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他的作用。

  难点:学习父亲不怕艰辛和困难、坚持不懈的好品质。

  【课前准备】

  课件

  【学案】

  一 、自读导航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2、勾画出生字词语,将生字注上拼音,小组长检查,全班订正。齐读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疑问,小组收集整理问题。

  二、合作交流,点拨释疑

  1、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

  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父亲为什么要在荒坡上开垦菜园?家人的态度如何?父亲的态度又是怎样?

  3、现在,父亲的菜园是什么样子的?

  4、精读文本

  父亲的菜园由一块荒凉的坡地变成了一块碧绿的翡翠, 在这个过程中父亲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做的?后来呢?(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在书本上批注,然后分小组汇报。)

  5课文中有许多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找一找,画一画,同桌交流,从这些词句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语言积累与运用

  选择你最受感动的语段摘抄下来。

  推荐课外阅读《愚公移山》。

  【导案】

  一、编制学案、课前预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2、勾画出生字词语,将生字注上拼音,小组长检查,全班订正。齐读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疑问,小组收集整理问题。

  二、合作交流,点拨释疑

  1、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

  (因为新修公路是我家失去菜园,而普通农家能吃的菜只有新鲜的蔬菜,没有新鲜蔬菜就只剩下饭,如何下咽?就等于婴儿断了奶。)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把没有蔬菜的农家比作断了奶的婴儿,这个比喻句说明新鲜蔬菜对于农家生活来说是多么重要。)

  2、父亲为什么要在荒坡上开垦菜园?家人的态度如何?父亲的态度又是怎样?(因为在我们这里要找一块地当菜园是相当困难的。山坡上尽是石块,而父亲要去开垦,全家人感到很惊讶,认为父亲是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事)父亲的态度很坚定。(坚毅)

  3、现在,父亲的菜园是什么样子的?(原本贫瘠的死黄土变的黑亮,远远望去,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前在荒凉的山坡上。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春有菠菜、莴笋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

  4、精读文本

  父亲的菜园由一块荒凉的坡地变成了一块碧绿的翡翠, 在这个过程中父亲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做的?后来呢?(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在书本上批注,然后分小组汇报。)

  ①父亲每天就直到才,通过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了三四分的黄土地,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开垦荒地

  ②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地挑上去,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之上创造了一块菜园。 (垒石挑土)

  ③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豌豆翻进土里,还四处拾粪,精心侍候,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豌豆肥田、拾粪肥田)

  5课文中有许多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找一找,画一画,同桌交流,从这些词句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语言积累与运用

  选择你最受感动的语段摘抄下来。

  四、课外延伸。

  推荐课外阅读《愚公移山》。

  板书设计:

  28父亲的菜园

  荒凉的坡地 → 精心伺候 → 碧绿的翡翠

  ↓ ↑ 勤劳执着

  开荒垦地 拾粪肥地 不畏艰辛

  ↓ ↑ 坚持不懈

  垒石填土 → 豌豆肥田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默读课文,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坚韧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1、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说说本课的阅读要求。然后按照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记号和批注,要把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并把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2、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有清楚的说明,父亲是在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菜园的情况下决定开垦新的菜园的。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讲了四点:

  (1)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选择了一块相对平缓的坡地,作为菜园的基地。

  (2)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高高的石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些可怖的岩石。

  (3)当菜园长出了一片绿绿的豌豆的时候,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去肥土。

  (4)四处拾粪,伺候这块菜园。

  3、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坚韧的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来体会,然后说说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梳理。

  (1)决定开荒。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开垦荒地。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垒上石块。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种上豌豆。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豌豆肥田。父亲说:‘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节俭、对土地的热爱)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能把文言文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意思,并能背诵。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

  【教学重点】

  1.能把文言文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意思,并能背诵。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能把文言文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意思,并能背诵。(重点)

  【教具准备】

  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故事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都喜欢看历史精典故事吗?说说你看过哪些历史精典故事?

  师:本单元,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好看的历史精典故事。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过渡语: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第一个历史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看看从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吧!(板书:《王戎不取道旁李》)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这里由故事导入,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资料介绍

  〔王戎〕字浚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为安丰侯。王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说,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们常在竹林之中肆意酣畅,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戎马一生诸子百家竞赛唯一

  (重点指导生字:

  戎:“戎”和“戍”是形近字,不要读成“shù”;

  诸:不要只读一半音,不要读成“zhě”;

  竞:“竞”和“竟”是形近字,都读“jìng”。)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注意声母易读错:诸(zhū)竞(jìng)。

  注意韵母易读错:戎(róng)。

  (2)学习多音字:折(zhéshézhē)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②读一读:

  这两批货物都打折(zhé)出售,严重折(shé)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折(zhē)腾了。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尝的确如此。

  竞走曾经。

  唯争着跑过去。

  信然只有。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讲了王戎和小朋友在路边看到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相摘李子,王戎认为必是苦李。)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先写(起因);再写(经过);最后写(结果)。

  四、学习“会写字”

  戎、尝、诸、竞、唯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诸、唯”属于“左窄右宽”;“衔”属于左中右结构;“尝、竞”是上下结构的字,“尝”上宽下窄;“竞”上小下大;“戎”是右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笔顺。)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微、缓”和上下结构的字“茂”,学生练写。

  戎:戈字左边没有撇、斜钩要长,下边一横稍往上拉、中间是一撇不是一竖。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初步感受王戎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重点)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你还记得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

  师:王戎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王戎不取道旁李》神话故事,仔细读课文,读懂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环节,既温习了词语的朗读,又让学生凭借词语回忆了课文内容,还进行了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王戎与其他孩子表现有哪些不同?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其他孩子“竞走取之”,只有王戎“巍然不动”)

  三、精读古文,深入理解。

  过渡:古文大家已经读得背得很不错啦,那它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

  1.让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谁来读一读?(生读,注意节奏)

  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小儿)(诸)(尝)

  这个词语提的`真好,谁愿意来帮助他解决?

  (“诸”说明当时一起游玩的小孩很多,不是一两个,练习下文就知道当时其他孩子求取摘李子了,从侧面表现出王戎的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思考:其他孩子的表现与司马光的举动有什么关系?

  (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王戎观察的细致入微和推理判断的正确。)

  有一点想要提醒小朋友,尝可不是常常的常,这儿有三种意思,你觉得是哪一种?为什么?

  (1)品尝(2)曾经(3)尝试

  (曾经)

  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过渡:是呀,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

  同桌说,指名说。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

  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句吧!

  2.过渡:正当小朋友们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他们又看到了什么?请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师: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请小朋友小组合作来说一说。

  师:第一幅

  (小朋友们来到了路边,他们发现路边长着一棵茂密的李树。)(板书:起因:路边李树多子)

  师:这棵李树长在哪里?

  (路边。)

  你怎么知道的?道边李树。

  师:这就是李树,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李树?

  (高大)

  (李树上长着许多沉甸甸的李子,就快把树枝都压弯了。一个个李子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把树枝都压弯了,这就叫“多子折枝”。)

  大家能读好这句话了吗?

  出示小古文。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师:谁来说说第二幅?

  (小朋友们都爬到树上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这么做。)

  小古文是: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老师这也有一个李子,你瞧瞧。

  它什么样?你觉得它的味道怎么样呢?

  (诸小儿看着满树的李子,馋得直流口水。)

  师:诸小儿怎么做的?

  (竞走)

  师:竞走这个词语,我们在识字中已经学过,什么是竞走?(板书:经过:诸儿:竞走取之王戎:唯戎不动)

  在小古文里也出现过竞走这个词,在哪一课?龟兔竞走就是龟兔赛跑。所以竞走“争先恐后的跑过去拿”的意思。是大家都比赛着跑过去,谁也不让谁,老师送大家一个词,就是争先恐后(齐读)。

  (“唯”就是只有。)

  你能读出诸小儿的争先恐后,王戎的镇定吗?

  谁来说第三幅?

  (看到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子,诸小儿口水直流,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冲向李树,像猴子一样一下爬到树上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

  诸小儿会会怎么问呢?

  (你怎么不摘李?你傻啦,为什么不去?你怎么站在这儿不动?)

  人问之,“之”是谁?

  (“之”就是王戎。)

  谁来问一问?指名读。齐读。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方法指导:

  借助注释学习文言文

  注释,好比拐杖,它可以帮助我们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门径。阅读文言文时,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情感。然而,拐杖不是腿。用好注释,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分析,独立思考。

  运用:如“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多子折枝”的注释是:李子很多,树枝快压断了。需要根据注释补充意思为:(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结了很多果实,压得树枝都弯下去。

  王戎什么反应呢,谁来说第四幅。

  小古文是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王戎怎么知道的?他去尝了吗?

  那他是随便猜猜的吗?他怎么想的?

  (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采光了。)

  师:李子究竟苦不苦?一开始诸小儿相信王戎的话了吗?

  (没有,摘了吃了,才相信的。)(板书:结果:果为苦李)

  那就是“取之,信然”。你明白了吗?(板书:仔细观察善于动脑推理判断)

  (李子果然是苦的,大家相信王戎说的话了,这就是信然。)

  这句话只有4个字,我们一起读一读。

  王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首先要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力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其次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3.写作方法

  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对表现王戎的聪明才智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比)???(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

  联系实际讲对比:对比的手法看起来好像很深奥,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用。而且经常用。?

  生活中这样的对比还很多,以后注意在作文中也多运用。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聪明过人的王戎身上,你能学到什么?遇到事情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推理,不盲目行动。(如果做到这样,你也可以像王戎那样聪明)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到渠成。既锻炼学生写作,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合作朗读

  1.小古文理解了,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得更好了。请小朋友小组合作读读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师:用各种方式读,还能读出趣味来呢!

  2.看来现在你们都是朗读高手了

  五、课堂小结

  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六、当堂检测(选做)

  1.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教材课后题第2题。)

  2.课后寻找其他的人物故事,交流一下你了解到的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起因:路边李子多仔细观察

  经过:诸儿:竞走取之王戎:唯戎不动善于动脑

  结果:果为苦李推理判断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这是一篇文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且,为纯粹的古文,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在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从培养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开始着手,做到让学生读准节奏,才能正确理解意思。第一节课以读为主,理解大意,再做到熟读成诵。第二节课是以精读理解字意,实词和虚词的理解用法,再到句意及全文的理解,明白期中蕴含的哲理。教学环节上安排,把全文按照五个画面分开,让学生通过这五个画面,理解每字每句话的意思。图文结合,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不足之处:

  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的方法,比如范读,课件作用,但是学生的朗读还是不够到位,留下了许多遗憾。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8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并体会句子中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课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有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老麻雀的爱子之情。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老麻雀的爱子之情。

  ◆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麻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

  在鸟类中,麻雀是一种很常见的数量很多的小鸟,它们没有漂亮的外表,没有好听的叫声,甚至不被人们关注,因为人们 对它们太熟悉了。但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拯救自己的幼儿,是那么富有灵气,谁不愿意亲近它呢?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这个平凡的小动物不平凡的形象。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3、反馈交流,老师随机板书:老麻雀 小麻雀 猎狗

  三、品读课文, 质疑解难:

  1、小麻雀

  (1)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可想。)

  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可以看出小麻雀十分无助。)

  (2)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从这句话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小麻雀十分幼小。)

  作者真实地描写,使我们好像也看到了这只小麻雀。它本应在巢里尽情地享受父母的关爱,可是在大风中,它不知不觉跌落在地,多么孤独,多么无助!

  2、猎狗

  (1)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

  从这句话你你体会到了什么?

  (猎狗与麻雀强弱悬殊)

  (2)猎狗为什么会退缩呢?

  看法一:猎狗害怕了。

  看法二:猎狗慢慢后退是准备前扑。

  看法三: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气 征服了。

  3、老麻雀

  (1)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 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提问:从“像一块石头似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它“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形象地表现了老麻雀飞落时用力之猛,动作之快,充分反映老麻雀着急、紧张的心情,也显示出它的勇敢。“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这是一个比喻的句子,如果没有这个比喻句,你们读读这两个句子,还会有同样的感受吗?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 。”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2)“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老麻雀想用自 己的行动吓跑老麻雀等。这两句具体地描写出老麻雀一副“临战”的紧张姿态。“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是飞禽类与“敌人”争斗时或因为遇到危险时紧张、害怕的样子,“绝望 地尖叫”指什么?

  (指发出尖叫时带着毫无希望的神情。说明老麻雀对自己的举动有没有把握?)

  (说明老麻雀对自己怕举动能否阻挡猎狗对小麻雀的进攻是没有把握的,但尽管如此,它仍尽力地尖叫,来保护自己的幼儿。)

  (3)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4)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老麻雀会发出嘶哑的声音?

  (老麻雀十分害怕)

  (5)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提问:这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爱、勇气、责任)这种强大的力量就是”母爱“。这种爱的力量,促使它奋不顾身,将自己置身于险境。

  4、研读六七自然段。

  “猎狗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而开始却是“猎狗慢慢地走进小麻雀。”

  同是“慢慢地”同是猎狗的行为,有什么不 同呢?

  (此时猎狗没有想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它害怕了等。开始猎狗想吃小麻雀,所以接近小麻雀时非常小心。)

  猎狗退缩的原因是什么?

  (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气征服了。)

  四、课文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认真学习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强权的思想感情。

  五、情感升华:

  世界上有一种感情,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都是共通的,那就是亲情,它包括父爱、母爱。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这只富有灵 性的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自己的幼儿,让我们又想起5·12大地震中一个个感人的爱的故事。还记得那位临死 前还用自己的乳汁拯救着自己的孩子的年轻母亲吗?她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让我们的心灵为之一颤。

  六、课外阅读: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我很幸 运有爱我的母亲” --贝多芬

  “她让我感到了美的诱惑!” --达尔文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 米尔)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英国)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女人固然是最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七、拓展作业:

  1、收集名言。(交流)

  2、课外阅读〈〈猎人日记〉〉。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暑假、石级、铁链、发颤、犹豫、奋力、终于、居然、勇气、决心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运用多读多想的方法边读边想,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4、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使学生懂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指导学生读好“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以及爸爸最后说的话,充分体会“我”与老爷爷是怎样相互鼓励,勇攀高峰的。

  教学过程:

  一、看黄山的风景录象,交流对黄山的.印象。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爬过什么山?去过黄山的请举手。黄山有“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可见黄山极难攀登,然而,文中一老一少竟登上了天都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他们怎么能爬上天都峰?从文中给我们些什么启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新授

  (一)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二)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回答: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学生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画出描写天都峰“高”、“陡”的句子。

  (2)电脑出示天都峰图片,指名说天都峰什么样?

  (3)对照文中彩图自读第一自然段,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天都峰的高和陡的?从“啊”“云彩上面”“笔陡”“从天上挂下来”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么高陡的山我有信心爬吗?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4)指名说第一、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语气和图中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2、讲读课文三五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我遇上了谁?从哪些词句看出老爷爷年纪大?

  (2)我不再犹豫,为什么?

  (3)指名分角色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4)这部分告诉我们什么?

  3、讲读课文六、七自然段。

  (1)自读,用横线画出爬山动作的词语,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2)出示句子:“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请学生说说用上括号的词语好在哪里?

  (3)再读课文,告诉老师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4、讲读课文八十自然段。

  (1)指名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想: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2)齐读最后一段,想:“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从哪儿能看出来?理解“汲取”“爸爸的话”告诉我们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一课,你受到什么启发?

  五、自我评价

  分别从语文知识做人及学习的习惯等方面展开自我评价。考虑成熟后在班内交流这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有过和小作者类似的经历吗?讲给同桌听听。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读11个字(包含两个多音字"藏")

  2。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与想象、资料相结合,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

  3。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异在哪些地方,产生热爱雅鲁藏布大峡谷并为之骄傲自豪及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异在哪些地方,产生热爱雅鲁藏布大峡谷并为之骄傲自豪及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异在哪些地方,产生热爱雅鲁藏布大峡谷并为之骄傲自豪及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的情感。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介绍文体

  1.创设情境导入

  你知道吗?在我们国家有许多的世界之最,谁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再来认识我国的一个世界之最——雅鲁藏布大峡谷。齐读课题

  课前大家都搜集了资料,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的峡谷河床上有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体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麋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堪称世界之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风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特别是搜集资料的能力,以便丰富学生的知识,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2.回忆文体:说明文

  说明文,主要是通过朴实、准确的语言来介绍科学知识,运用一系列的说明方法,说明某种事物的某种特点,让人信服。

  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等。

  【设计意图】回忆说明文的特点,利于学生接下来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学。

  3。介绍作者:

  杨逸畴,江苏人,水资源专家,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主要作品有《海港寻踪》、《峡谷瀚海不了情》等等。

  (二)诊断预习,排除障碍

  1.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青藏 珠穆朗玛峰 咫尺 马蹄 秘鲁 科尔卡大峡谷

  涓涓细流 滔滔江水 山脉 人迹罕至 美誉

  纠正字音:多音字“藏”

  藏(zàng) ( ) ( )

  (cáng) ( ) ( )

  2.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检测,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字词教学,排除学习障碍,为学生深刻的'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给课文划分部分。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相关内容可以用笔画一画。

  2。讨论交流

  课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写的,所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理位置。

  第二部分:(2—4)介绍奇异的大峡谷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河流峡谷。

  第三部分:(5)大峡谷的发现终将引起人民的注意。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从而感知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总揽全局。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与美丽。

  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四)细致品味,体会感情

  1。读了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世界闻名、景色奇异…)(追问:景色奇异在哪些地方?

  2。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划出重点地词句,标注自己的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大峡谷的奇异?

  3。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4。师生交流:

  ⑴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河流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长504千米,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

  ⑵雅鲁藏布大峡谷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主要体现在雪山冰川、原始森林神秘莫测;水不同形态的美;山的美

  ⑶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以读代讲)

  5。围绕课文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或段落回答。

  ⑴独立编题。

  ⑵小组提问题,抢答。

  ⑶集体提问题,抢答。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的特点,比如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围绕课文提问,并让学生回答,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提取信息等能力,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课堂小结

  雅鲁藏布大峡谷多么令我们骄傲和自豪呀!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它吗?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和文中的好词佳句,制作一期手抄报。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1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2.了解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的经过,学习他奋不顾身排险,把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崇高精神。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遇险排险”这部分的内容。

  【学习难点】

  体会欧阳海这种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

  【学习准备】

  收集有关欧阳海的资料,以及当代英雄的事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自己喜欢的名言吗?都有哪些你自己喜欢的名言呢?

  学生说自己喜欢的名言。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了一句,请看(出示)——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看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

  这是欧阳海在自己的日记中写的一句朴实无华的话,也是他的人生写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欧阳海。板书课题:“壮丽的.青春”。

  你对欧阳海有那些认识呢?说说你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自学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自己来读懂,有信心吗?你们准备怎么读懂?

  学生说自己的方法,大家互相启发。

  请同学们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出示阅读要求: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通过小组合作或者查字典的方式解决。

  2.自由阅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遇险 排险 牺牲)

  3. 边读边在你的头脑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场面。

  4. 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抓住文章中人物的动作、神情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弄懂课文内容中你遇到的问题,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采取有感情的读、说体会等方式汇报自己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三、重点探究,体会感情

  当时的情况“万分危急”具体表现在哪里?欧阳海是怎么挺身而出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1. 出示有关句子:

  情况万分危急(出示有关句子:列车驶近了……死活不动……就要发生……越逼越近……)

  你从那些字词中了解到了情况的危急?读读,谈谈你的感受。

  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感叹号所表达的感情。

  2. 欧阳害挺身而出(出示有关句子:箭步飞身……抢……脸不变色……心不跳……推出……)

  读一读,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读到这里,我想你一定被欧阳海的精神所感动,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说。再读,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 一场惨祸就这样避免了,可是我们的战士欧阳海却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最后四个自然段,注意把此时此刻的感受读出来,读出你对欧阳海的崇敬之情,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假如你就站在旁边,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把你要说的话说一说。

  交流、评价学生所说的内容。

  现在就在欧阳海牺牲的地方有一尊他的塑像,要是你来写塑像的介绍,你会怎么写?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鼓励。

  四、总结拓展

  1、在紧急关头欧阳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勇气来牺牲自己解救别人?你是怎么认为的,你明白为什么说是“壮丽的青春”?请你来谈谈。

  学生谈自己的认识,感受欧阳海那种舍生忘死的精神。

  2、通过进一步学习课文,我们对欧阳海又有了新的认识,同学们,再让我们来读欧阳海的那句话——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读后,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呢?请你说一说。

  交流学生感受。

  3、同学们,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这是多么朴实的一句话,让我们饱含激情齐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

  五、作业

  1、 把英雄欧阳海、雷宏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2、 抄录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娲、塌、熄”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隆、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德,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故事激趣,课前谈话

  师:大家一定喜欢读神话故事吧?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见面礼就是和神话故事有关的哦,请看大屏幕,

  这里有几个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他们是谁?你能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吗?

  课件逐一出示:

  (1)他开辟了天地,并用身躯化作世间万物。——盘古(课件出示2)

  (2)他为民除害,射下了天上的九个太阳。——后羿(课件出示3)

  (3)她化作小鸟,把石子投入大海。——精卫

  (课件出示4)

  (4)她创造人类,无私奉献。——女娲

  (课件出示5)

  咱们班同学的语文学得真不错,相信我们一起会学得很愉快的。

  二、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板书:女娲补天)

  2.题目中哪个词让你感觉到神奇呢?(补天)为什么?

  师:女娲可真不了起,在读故事之前,你对女娲还有哪些了解?

  交流,出示课件:(课件出示6)

  传说中的女娲是一个人首蛇身的女神。她用黄泥捏成人,创造了人类。女娲就是人类的母亲。

  三、整文感知课文(自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纲:(课件出示7)

  ①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②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③有弄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准备提出。

  2.学生自学。

  四、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出示生字“娲、隆、塌、扎、熄、冶”,(课件出示8)指名拼读。

  (1)读准“隆、扎”的读音。

  (2)读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

  (课件出示9)

  塌下:倒,下陷。

  窟窿:洞,小孔。

  山冈:地面形成高低不平的山脊。

  洪水:指可能酿成灾害的大水。

  熄灭:停止燃烧。

  纯青石:指颜色只有青色的石头。

  五彩石:传说中用来补天的各种颜色的石头。

  冶炼:用高温熔炼或电解等方法将矿石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10)

  (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岗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所围困在山顶上,女娲把人们从水火中救了出来。又拣五彩石冶炼,补好了天。)

  3.说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学生说)

  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能把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4.质疑。(师生评议解决)

  提出新的`问题:(课件出示11)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怎么补天?

  (3)女娲补好天后,将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五、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1.默读,想哪些段落分别写补天的起因,经过。

  2.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a:因为天塌地裂、烧起大火、发洪水,给人们带来痛苦。

  学生b:女娲见此情景,很难过,求雨神熄灭大火。造船救出人们。

  学生c:女娲去找五彩石,回来冶炼成水,把天补好。

  学生d:女娲把天补好后,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学生e:人们还记得………

  (板书:起因:天塌地陷烧起大火发洪水)

  3.指导学生从内容去想:

  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一方面教育孩子要了解人民的痛苦,一方面体会女娲看到这场面的心情)

  六、指名读第2自然段,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为及原因。

  1.女娲难过极了。

  联系课文第一句来体会。“创造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

  2.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娲焦急、难过的心情。

  3.小结,为救人们,先做了两件事:求雨灭火;造船救人。(板书:经过: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七、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解决第二个问题。

  1.大声自由读文。

  2.找出文中具体补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女娲的精神。

  (1)(课件出示12)结合挂图理解补天这段话,进一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理解第3自然段中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板书:炼石补天)

  (2)引导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补天的经过。

  3.指导朗读这两段话。

  八、齐读第5自然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解决第三个问题。

  1.后来,女娲补好了天,没有了威胁人们的大火,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板书:人们又安居乐业)

  2.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

  九、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自己阅读课文,已经基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女娲是这样一个善良的、能为大家着想的英雄。(板书:爱心吃苦勇敢)

  神话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人们为什么要塑造女娲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物?(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议一议。)

  教师小结:古人想象出女娲补天这样的神话,说明古人希望有一天人能有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还希望人们都能像女娲这样心地善良,关心别人。

  十、拓展延伸(课件出示13)

  1.在女娲的努力下,天被补好了,从此人类头顶的天空像帐篷似的张开来,再也不会塌了。人们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同学们,你想对女娲说点什么?

  2.女娲如此辛苦的补天,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了解长城。

  2、提高搜集、运用材料的能力。

  3、通过活动加深对长城的热爱,进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勤劳智慧的人民。

  教学重点

  提高搜集、运用材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加深对长城的热爱,进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勤劳智慧的人民。

  教学准备

  长城图片,歌曲

  教学过程

  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趣味导入

  出示长城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二、质疑提问

  对了,看到万里长城你想提什么问题呢?

  长城有多长?为什么要修万里长城?长城是怎么建成的?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长城?长城原来的样子是这样吗?有哪些关于长城的歌曲?有写长城的文章吗?

  三、读书解疑

  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想要弄明白这些,我们该怎么办呢?打开

  课本50页,书中为我们了一些思路。

  学生读书

  四、作业

  搜集关于长城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组内交流资料

  1、同学们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2、组内成员将资料进行,将一类的资料汇总在一起,对于重复的资料进行删改,不足的进行补充。

  3、班级内汇报资料

  二、教师

  长城不仅仅是一座城墙,它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板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了解长城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4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和一名普通的小姑娘之间互相帮助的事,反映了爱因斯坦平易近人的作风。

  文章可以分为4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一个小姑娘在路上撞上了一位衣着不整的老人。父亲告诉小姑娘,那老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爱因斯坦。小姑娘感到很奇怪。

  第二部分(第4~13自然段):第二天,小姑娘又遇到了衣着不整的爱因斯坦,并告诉爱因斯坦穿戴的要领。

  第三部分(第14~22自然段):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的,他邀请小姑娘到家里做客。在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小姑娘帮助爱因斯坦拜摆放东西、收拾房间。这部分内容进一步表现了爱因斯坦的平易近人。

  第四部分(第23自然段):爱因斯坦告诉小姑娘的母亲,小姑娘教他怎样穿戴和布置房间,他教小姑娘做数学。

  通过爱因斯坦说的话,可以进一步看出爱因斯坦的平易近人。在他看来,小姑娘能够教他穿戴和收拾房间,这是很了不起的本领;而自己没有什么本事,只能教小姑娘做数学题。话语中充满了对小姑娘的赞扬。

  教学目标:能够认读5个字;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科学家,感受他平易近人的作风;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爱因斯坦平易近人的作风。

  教学思路:

  一、充分自读,了解课文内容

  1、先看课后认读字表自学生字,然后充分地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再围绕“课文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之间的.哪些事”这一问题,进一步自读思考。要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表达清楚就可以了。参考答案如下:

  (1)爱因斯坦和小姑娘在路上相遇,小姑娘发现爱因斯坦衣着不整。

  (2)第二天,两人再次在路上相遇,小姑娘告诉爱因斯坦应该怎样穿戴整齐。

  (3)第三天,爱因斯坦按照小姑娘说的穿戴的整整齐齐的,并邀请小姑娘到家里做客。在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小姑娘帮助爱因斯坦收拾房间,爱因斯坦帮助小姑娘做数学题。

  2、检查朗读,指导正确、流利。

  3、学生汇报:指导用词的准确。如"短而硬"、"棕褐色"、"陷"、"蓬乱"等词分别把胡子、眼睛、头发的特点表现得如在眼前,使人仿佛见到爱因斯坦衣冠不整、头发蓬乱的模样。如果文章这么写--

  老人蓄着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长着灰白头发。

  你还会有这样的感受吗?

  4、“读了课文,你对爱因斯坦有了哪些了解”是在上一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后才能回答的问题。

  通过课文的语句、段落我们可以知道: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他对人真诚、平易近人,没有架子,等等。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1、分小组练习。

  2、选择一两个小组在全班分角色读。组织学生对角色朗读的情况进行评议。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体会“虽然······但是······”在句中的意思。

  3.了解四合院的结构特点、人们居住情况以及它的发展变化,对北京的文化产生兴趣。二。教学重点

  了解四合院的结构特点及人们居住的'情况,对北京的文化产生兴趣。

  准备:北京四合院的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特点)

  二.初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了解课文内容。

  1.按要求自渎课文。

  2.集体交流读课文。(指名读——自愿读——重点段齐读)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四合院的?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做批注划。

  2.集体交流。结合查阅的资料。

  3.师结合学生汇报,相机板书。

  (1)北京老城区仍然保存着“四合院”这种老式住宅。

  (2)介绍了四合院的结构特点、人们居住情况及大小规格。

  (3)介绍四合院的发展变化。(由一家一户到一家多户,连外国都人仿着建设。)

  4.看课件四合院课件。

  四.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用法。(虽然······但是······)

  1读句字体会前后分句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第一段中和第三段中)

  2.师小结。表达的意思不同,后一分句没有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意思改变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转折关系的复句。

  五.读全文,对北京的古文产兴趣。

  六。作业:1、继续阅读有关四合院的资料。

  2、从学过的课文中摘录(虽然······但是·······)关系的句式的句子。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02

《散步》语文上册教案01-08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园地一》09-26

四年级语文上册《泉城》教案04-17

四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04-17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02-24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01-23

语文上册寓言教案02-26

四年级语文上册《雪梅》教案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