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集锦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介绍:
我所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四单元可爱的小生灵主体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小虾》,这篇课文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我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因而在课堂上对字词的处理已不作为重点,只是对于本课中个别难读难写的字老师给予提醒和帮助。
课前我了解到,学生虽然没有亲手饲养过小虾,但小虾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许多孩子在市场上见过小虾,很多孩子也吃过虾。一些学生自己在课前去观察了小虾,对小虾有了很直观的'了解,但是他们未必能仔细观察到小虾活动的动作形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小虾的样子和特点,激发学生对小虾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的认读、运用。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通过学习了解小虾的样子及吃东西的有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 注重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教学中加强朗读指导,以读促悟,以悟促情。
3、 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小虾的样子和吃东西的有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虾的样子和吃东西的有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小虾吃东西的有序和有趣
教学准备:
小虾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生:小虾
2、 看小虾图片,齐读课题
3、 生:我观察到的小虾很……
生:……
4、 进入文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 自由读课文
2、 自我评价
3、 先小声练读,然后小老师教读。
4、 练读句子,个别读,齐读
5、 同桌两人共读一本书,互相纠正读音
三、整体感知
1、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自由发言,理清文章脉络
四、精读
学习第2自然段
1、 小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小虾样子的句子
2、 汇报
3、 抓住词语谈感受
4、 感知画面,美美地读句子。
学习第3自然段
1、 认真默读第3自然段,找出表示小虾吃东西动作的词语,勾一勾,读一读。
2、 全班汇报:读勾画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3、 多种形式读
4、 标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5、 汇报
6、 体会有顺序地把小虾吃食时的动作描写得很具体、生动,说明小虾吃食很小心
7、 练习有顺序的表达
8、 表演
9、 有感情的齐读,可以带动作表演读
10、 齐读“吃饱了的小虾……”
五、总结全文
有感情读课题
1、 孩子们,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小动物?(多媒体:小虾图片)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小虾的课文:(板书课题:小虾)
3、 课前,孩子们去观察了小虾,你能给大家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小虾是什么样的呢?
4、 过渡:从你们的发言老师听出来了,你们很喜爱小虾。小作者也非常喜爱小虾。他是怎么描写小虾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吧!
板书设计:
小虾
样子
有趣
脾气不好
先—然后—接着—又—直到—才
碰—后退—再碰—后退—捧着吃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高四册第6课项链。
2、体会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
3、分析玛蒂尔德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结构和心理描写。
教学难点:巧设契机;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本文精巧的构思——项链式的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另两位是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莫泊桑出身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自幼受到他母亲文学素养的熏陶,中学时便养成了对诗歌的特殊爱好,一心向往着做一个诗人。一八八○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羊脂球》,一跃而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在短短的十年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又名《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这些作品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盼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三、学习课文的结构
1、学生划分层次、写出段意
2、出示项链图:
提示:图上圈中的序号表示情节内容,请同学们将序号和情节内容对号入座填定。
A、贫穷(现实)与富有(梦想)…………序 幕
B、请柬——机会到来………………………开 端 (契机之一)
C、做衣服,借项链…………………………发 展
D、兴奋、沉迷 E、舞会陶醉……………小高潮
F、披衣逃走 G、失项链 ……………继 续 (契机之二)
H、赔项链 I、还债务 ……………发 展
J、项链是假的 ……………………………大高潮
以穷开始,以穷结束——环形结构—项链式结构
挂在玛蒂尔德脖子上德一幅沉甸甸德十字架——虚荣心
3、研究结构特点:
特点之一: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文似看山不喜平”
异向思维:图示之二比较——
图略
归纳:娓娓道来——急剧增温——飞流直下——突兀而起
4、继续讨论结构特点
提示:作者在构思结构时,有两处十分重要,是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高四册第6课项链》。由于这两个情节的出现,才使整个故事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变。若没有这两个情节,就不可能出现后文的情节。请找出来,是哪两个情节?
第一处:请柬。请柬的出现,使主人的欲望膨胀,命运发生突变,平静的生活起了波澜。
第二 处:披衣逃走。披衣——寒伧——丢脸——逃走——丢项链。
情节突变,急转直下。导致人物命运有一次突变。
归纳:
特点之二:善用契机——契机,一事转化为另一事的关键。
这个关键好比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能使矛盾突变。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中,特别是带有戏剧性矛盾冲突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契机的构思和运用十分重要。它能使矛盾突变,情节发生大的波澜,从而出现新的局面。有助于主题和人物性格的深化。
联想举例:
①《红楼梦》:“傻大姐误拾绣春囊”——碰到邢夫人——送王夫人处——寻管家不严的短处——王夫人气急——找王熙凤——查抄大观园——鸡犬不宁,一片混乱——司棋、晴雯横祸残死,芳官入尼姑庵——→一点火星导致大观园的巨大变化。
②《水浒传》:“潘金莲叉竿失手滑落”——竿打西门庆——西门庆爱上潘金莲——勾搭成奸——谋杀武大郎——武松报仇杀嫂——斗杀西门庆——刺配恩州——醉打蒋门神——打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
5、文章的结尾:
提问: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一笔,让人大吃一惊。是否在情节上有些突兀呢?前面有没有暗示,请找一找?
①“当然可以”————可见不珍贵
②“没打开盒子看”———毫不在意
③“我只卖这个盒子”—不是原装货
归纳:果然是一副假项链
特点三:结尾巧妙,善于铺垫暗示。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引人入胜,令人深思。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写玛蒂尔德心理活动的句子。
第二课时
学习 要点:
1、细腻的心理描写
2、玛蒂尔德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学习步骤:
一、背景分析
1、作者是如何描写玛蒂尔德的心理特征的?(现实与梦想的矛盾)
看课文,用文中的词语填写下列表格:
项目 现实 梦 想
住宅 寒伧 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
墙壁 黯淡 东方帷幕、古式的壁衣
家具 破旧 高脚青灯、宽大椅子、精美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注·提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29课《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大夫、敝国、国势”等词语。
2.理解楚王3次侮辱晏子的目的。
3.学习晏子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维护国家尊严的。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重、难点:理解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又是如何对待的。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巧设质疑
1.导入新课:同学们,距今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口才出众,他就是——晏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晏子使楚》的故事。
2.解题:晏子原名晏婴,“子”是古代对男人的一种尊称。文题的意思就是晏子到楚国访问。
3.提出疑问:晏子在出使楚国的时候,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读正确,不丢字、不添字。
2.轻声读文,想:写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4.扫读课文,圈画生字和生词。
5.检查预习情况。
师:(纠正字音。)大(dà)夫。
师:(指名说。)大夫是什么意思呢?(即古代的一种官职。)
三、分析课文,解开悬念
1.指名读课文。
2.小黑板出示问题。
①晏子出使楚国遇到了哪几件事?他以怎样的方式反驳的?结果怎样?
②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组讨论。
(生积极讨论,师巡视了解情况,并参加各组讨论。)
4.逐题检查,师给予点评。
师:(指名)请回答小黑板①题。
(生准确回答。)
师:在这3件事当中,哪件事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呢?
生:我认为是晏子进楚国时,楚王让晏子钻狗洞,结果被晏子巧妙地反驳。这件事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生:我认为印象最深的是晏子见楚王,楚王说晏子无能,被晏子的“铁齿铜牙”击败,晏子连连取胜。
生: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晏子在赴酒宴时,楚王说齐国人做贼没出息,但晏子的聪明机智让楚王不堪一击,最后楚王终于尊重晏子了。
师:(指名)请回答小黑板②题。
生:晏子具有强烈的自尊心。
生:晏子聪明机智。
生:晏子口才出众。
师:如果把同学们的答案合起来就是晏子的性格特点。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啊!只是没能把晏子说话时的语气充分表达出来。
师:这是一部历史体裁的文章,书中的人物离我们很久远,我们何不把自己置身于文章当中,好好感受一下当时的氛围呢?老师有个想法,我们把这文章当作一部课本剧,我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下人物的角色好不好?
生:(顿时沸腾起来,异口同声地说)太好了!
四、课本剧演示,升华主题
师:下面开始进行表演,请同学们认真观看,看哪位同学表演得最好。
(生分组表演。)
在一片热烈的欢呼声中表演开始了,扮演楚王的学生一拍桌子说道:“哪个那么无理……”这时饰演晏子的学生不慌不忙地上前拱了拱手从容应对……晏子的铁齿铜牙加上幽默风趣的表演让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大家的掌声此起彼伏,表演在一片热烈的欢呼声中结束了。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同时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感情。)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真没想到你们个个都有表演天赋呢!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班还会出现几个大明星呢!(师用赞许的眼光看同学们。)
五、全文,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文章记叙了春秋末期,齐国的晏子在出使楚国时与楚王进行了3次斗智,最终战胜楚王,维护了齐国尊严的事,说明晏子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师:通过读、说、议、演,我们已经充分理解的内容,那么如果你是楚王,被晏子战胜以后你会怎样做呢?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表演还意犹未尽时及时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机器快速地运转起来,体现了《语文新课标》中所倡导的,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
(生小组讨论,师指名回答。)
生:如果我是楚王,我就对晏子说:“晏子,真对不起,我不该取笑你。”
生:我会说:“晏子,你真了不起,我要向你学习。”
生:我要说:“晏子,回去对你们大王说有空常来做客,我们是好朋友……”
师:(竖起大拇指喜悦地)大家说得真好啊!同学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许有的同学还有好多的话要对你心目中的大英雄晏子说,那么就请同学们以《晏子,我要对您说》为题写一小练笔吧!老师根据你们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相信你们一定会写得很棒的!
反思:
在新课程目标下,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我在这节教学设计中,把讲台变成舞台,把历史人物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这样既满足了学生们的表演欲望,又弥补了学生们光用“读”来感受人物感情的不足。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对于学生们来说也许是一种新型语文课的开始。当看到学生们因为自己出色的表演受到师生赞扬而露出的微笑时,作为从教多年语文教师的我坚信课本剧会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愿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更加绚丽多姿。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把“员”等10个生字写得正确、美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学习课后“我会读”中的句式来说话。
4、懂得对自己要有信心,能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己,初步形成应当为别人服务的情感态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书写生字:宁、室、样、校、教、班6个生字。
2、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能学习“我会读”中的句式说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级中的班干部是怎样选举出来的?他们都为班级和同学做了哪些事情?
2、揭题:有一个班级,在选举班干部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随机板书课题《我选我》。生读题
二、激趣读文,自学课文。
(一)激发读书兴趣。
师:读了课题,你感到好奇吗?那赶快打开课文,去读一读。
(二)出示自学建议,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向老师、同学请教,读准生字的字音;用自己的方法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建议:
三、检查自学情况
(一)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同桌互查:把生字读给同桌听,如果你的同桌读得不正确,请你来帮助他。
2、指名几对同桌读,看哪一对同桌能互相帮助读好生字。(课件)
wěi bǔ shì níng lèng qiè jí zhǎng
委 补 室 宁 愣 切 集 掌
3、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
4、学生互相交流,能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5、补、愣、掌这三个生字的意思和偏旁有什么关系?
6、把生字组成词语,让学生来抢读词语,看谁读得又对又快。(课件)
委员 补选 教室 王宁 愣住 亲切 集体 掌声
(二)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1、出示带生字的句子,学生读。(课件出示)
2、指名分节读课文。
四、课堂作业:
1、写生字。课件出示生字:宁、室、校、样、教、班(在田字格中)
①仔细观察,这几个生字哪些笔画比较难写,怎样才能写好?
②师范写,学生仿写。(着重指导:宝盖头、长撇长挪、一字一横和多横的写法)
③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让同学评一评。
2、出示“我会读”
①试着读读这几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②归纳总结:虽然句子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意思是一样的。
③出示句子:“林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你能给句子换一种说法吗?但句子的意思不变。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能把员、青、切、响4个生字写正确、写美观。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
4、通过语文实践活动:竞选班干部。培养自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己。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些生字宝宝。这节课,这些生字宝宝要请你们完成几道智力闯关题,考一考你们。
(二)课件出示:《勇闯智力迷宫》
第一关:出示拼音jiāo shì,请你写一写汉字。
第二关:出示错别字“ ”,你知道这个字错在哪里?
第三关:你能用“集体”说一句话吗?
闯关总结:奖励闯关成功的小朋友一面小红旗。
(三)写一写,出示田字格中生字“员、青、切、响”
1、这几个生字分别属于什么结构?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自己书写生字,师巡视。
3、同桌互评:你的同桌是不是写得又对又好。
(四)分节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师课件分别出示1、2、3、4小节,生个别读)
二、合作探究,朗读感悟课文
(一)形成探究专题
1、课件出示课文第4小节,生朗读。
2、理解“响起一片掌声”(指对一件事、一个人的赞同、赞扬。)
3、引导学生质疑。
4、师归纳问题:“为什么王宁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或者“同学们的掌声是在表扬什么?”(课件出示探究专题)
(三)反馈交流,分享成果
王宁说:“我和李小青是好朋友,他爱劳动,爱集体,我要像他一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1、理由(一):
⑴生找出依据,谈自己的理解
①同学们的掌声是在表扬王宁立志做个好学生,立志为班级、为大家服务的决心。
②其它理解(略)
⑵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句话(可以与林老师说的.话连起来读)
今天开班会,林老师让大家补选一名劳动委员。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
大家都愣住了。
2、理由(二):
⑴生根据具体句子,谈自己的理解
①掌声是在表扬王宁敢于肯定自己、表现自己的勇气。
②掌声是在表扬王宁比任何人都显得自信。
③其它理解(略)。
⑵随机引导学生理解“静悄悄”“愣住了”等词。引导学生想象大家的心理。
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师小结:是啊,我们的集体中要有更多的像王宁这样的同学,那么我们的班级会是多么优秀的集体。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创设情境,实践活动
1、师谈话:同学们,这学期刚刚开始,我们班要竞选几位班干部。竞选的岗位是学习委员、体育委员、文体委员、小组长。你能不能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岗位,像王宁那样用1-2句话自信地说出自己参加竞选的理由。
2、让学生上台发表竞选演说。
3、师小结:刚才的几位同学都很自信,敢于表现自己。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们愿意为班级服务的一颗火热的心。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像王宁那样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为班级、为同学做好事。请你们自信地说:“帮助别人,我能行!”
板书:
热爱劳动 充满自信
关心集体 敢于表现
因为
王宁 我选我—→
(表扬)
大家 愣住了—→一片掌声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练习第1至4题,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词语。
2、懂得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得具体些,能正确填写“的、地、得“。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第1题。
1、自由拼读,作好答题准备。
2、指几名中下生拼读。
3、指名在小黑板上正确填写相应的词语。
二、指导练习第2题。
1、读题目明确练习要求。
2、指名读第(1)组两个句子,比较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指名中等生读第(2)组两个句子,比较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4、指名读填写后的两个句子,注意把填写的词语读出重音。
三、指导练习第3题。
1、谈话导入。
2、自学准备。
3、指名在小黑板上填写,然后逐题讨论,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4、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几个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体会“的、地、得”的用法。
四、指导练习第4题。
1、这两个句子分别在哪两篇课文中出现过?
2、自学准备。
填上适当的词语。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句子中几个“多么”要读出重音。
五、完成《作业本》第1至4题。
课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