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山茶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鄂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该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该文用浓重的抒情笔法描绘了它的美、娇、艳,并使人感悟到山茶花的神韵,即“山茶花骨朵有股特别的劲儿”。进而使读者联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哲理。引发出人们更多更深的思考。另外,该文语言生动形象,描写逼真,将人能置身于茶花烂漫,芬芳四溢的花海之中,令人留连忘返,美不胜收。
设计理念: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下的读书课。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读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能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能感受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精髓和言外之意。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字及其组成的词语,认识7个字。
2、学习文中出现的.比喻句,了解设问句和反问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说的“一股特别劲儿”中蕴含的坚韧、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比喻句,了解设问句和反问句。
2、通过朗读感受山茶花的美和“一股特别的劲儿”。
课前准备:
1、山茶花的课件。
2、组织学生收集查找山茶花的资料并在课前感知写山茶花的古诗。
教学流程:
一、欣赏山茶花,整体感知文本。
1、欣赏陆游的《山茶》。
“东园三月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唯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花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欣赏山茶:请你们边欣赏边听老师朗读,欣赏完了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二、品读文本,感受山茶花的美。
过渡:欣赏了山茶花,你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随交流板书:美)
1、学生默读课文:山茶花真是美极了,请你们默读课文1——3自然段,找出山茶花美的句子,然后美美地读一读。
2、学生交流,随机引导学生学习句子:谁来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随交流随机板书:花色美)
句子1:山茶花的白,那是怎样的白啊!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一样晶莹。
①指名交流句子,随交流出示句子。
②你从哪里感觉到山茶花很美?
③你见过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④指导学生朗读:这么美的山茶花,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呢?
⑤多种形式练读(指名读、点评读、齐读)
句子2:那墨茶,仿佛一汪碧绿的清潭,带着波光,又带着阳光。
①指名交流句子,随交流出示句子。
②引导学生感受墨茶,指导朗读:生活中你见过绿色的花吗?现在见到绿色的山茶花,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种感受读给你的同桌听吗?
③学生同桌互相读句子。
④指名读,教师点评: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见墨茶在阳光下对我们微笑,谁能让墨茶的笑容更灿烂一点?
⑤学生分组读句子。
句子3:粉红的呢?那是织女用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
①你觉得哪里美?引导学生感受:朝霞是什么颜色的?白云是什么颜色的?是啊,火红的朝霞和洁白的白云揉在一起的轻纱,美不美呢?
②指导学生朗读:谁能把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读出来?
③学生多种方式练读(自由读、指名读、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在引导学生把三色的山茶花学完后,让学生齐读这几句。
句子4:真是美极了!白的、红的、紫的、墨色的、粉红的……一株树上有好多种颜色,一朵花上甚至也颜色不同,那真叫绝!
①指名交流句子,遂交流出示句子。
②理解“绝”:什么是绝?山茶花哪些地方绝?山茶花还有什么颜色呢?
③指导学生朗读。(指名读,齐读)
在学生学习完写山茶花的句子后,引导学生拓展:你能仿照树上的比喻句说一说你喜欢的花色吗?(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句子5:有单瓣的,也有重瓣的,有叠成六角形或八角形的,大小疏密排列有致,潇洒而舒展。
①随交流出示句子:这说的是山茶花的什么美?(随交流板书:花形美)
②学生欣赏图片,判断花形。
③看图片理解“排列有致”。
④学生读句子。
3、学生配乐朗读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山茶花的样子。
三、赏读文本,体会山茶花的特别劲。
过渡:即使闭上眼,你也会感受到山茶花的美啊,美啊,山茶花为什么这样美?
1、学生交流。(引出板书:花骨朵特别劲)
2、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请你们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画出山茶花骨朵特别的句子。
3、学生交流,随交流学习句子。
句子:几乎是花一谢就又冒出了来年新花的骨朵。原来山茶花骨朵是这样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季又一季地准备着。
①自由读句子: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吗?
②学生交流(随交流随机板书: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季又一季)
③引导学生体会:在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季又一季地准备过程中,山茶花会经历什么呢?
4、学习反问句。
①出示反问句:下了那么大功夫,花了那么大力气,开出的花怎能不美呢?
②学生读句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学生给句子换成陈述句:下了那么大功夫,花了那么大力气,开出的花一定很美。
④学生自由读这两句话,感悟反问句的作用:你发现了什么?
四、回归文本,升华情感赞美花骨朵。
1、小结:正是由于花骨朵这样一个月又一个月地下功夫,一季又一季地花力气,我们才能欣赏到上茶花的美。(板书:下功夫花力气)
2、引读课文,赞美花骨朵:让我们一起对山茶花骨朵高声说:
3、齐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一、第一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为什么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客观)
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主观)
⑶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4.小结: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提问:作者在本段提出了什么建议?如何具体执行?
4.小结: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三、第三、四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⑵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亲贤有什么好处?
4.小结:诸葛亮向后主荐贤,考虑周密。
四、第五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第1句
⑵“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代什么? 第1句
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亲贤臣,远小人”
4.小结:从总结历史教训中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反复叮咛,表明自己推举贤能,旨在兴复汉室。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5段,熟读第6段。
2.归纳虚词“而”、“以”的用法和意义。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巩固复习词语。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指导作业。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作业。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词语。
1.抽读词语卡片。
2.重点说词语易错的地方。
3.听写词语。
4.互相判,订正。
(二)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1.三人一组分角色地朗读课文。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指导作业。
1.组词。
战()补()秋()怜()
站()扑()伙()岭()
步骤:
①读要求,理解意思。
②读给的字。
③比较每组字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
④口头组词。板书。
⑤齐读一遍。
2.选字填空。
步骤:
①读要求,理解意思。
②老师讲做的.方法。
③指名读句子,想选哪个字。
④指名读、说。老师板书。
⑤齐读。
3.照样子填空。
例:水是从上游流到下游的。
狼站在上游,小羊站在下游。所以(小羊不会弄脏狼喝的水。)
步骤:
①读要求,理解意思。
②讲例子,明白意思。
③让同学做题。
狼说小羊去年在背地里说它的坏话。小羊去年还没有生下来。所以()。
4.把下面错乱词排列成通顺的句子。
爱长江我黄河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田里棉花有和大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做练习。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交流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及对父母之爱的回报,注意用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2.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
3.能发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述。
4.认读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背诵古诗《游子吟》。
5.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1.选定凝聚着父母之爱和回报父母之爱的照片、录像、玩具或小礼品等。
2.准备为回报父母之爱而做的礼品。
口语交际
1.组员轮流说,拿出课前准备的物品,向同学介绍,并介绍物品后面所蕴藏的感人故事。
2.说说自己应该怎样爱父母。
习作
上完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那些感人的事例我终生也不会忘记。现在我就来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把自己的作文带回家,让父母批一批。
提示: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中讲过的事,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其他事,还可以写自己和父母之间其他感人的事。记住:只要是爱的`故事,无论大小,无论远近,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写。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把感人的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爸爸妈妈一定会将我们的习作当做最好的礼品。
我的发现
提示:我国的汉字大多一字多义,了解一字义的现象,对阅读、写作都大有好处。理解一字多义并不困难,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还可以向人请教。
1.自读两组句子。
说说“光”和“抽”在不同句子中不同的意思。
2.我发现,还有一些字也有这个特点。
如:花
a.公园里的花可多了。
b.奶奶眼睛花了。
c.我不乱花钱。
d.林子里鸟可真多,有白的,有黄褐的,还有花的呢!
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
1.背诵儿歌,看谁背得正确、流利。
2.我发现这些生字都是字,偏旁都是。
读读背背:练习背诵。
展示台
这几天,无论是课内学习还是课外综合性学习,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深深的爱,它是我们生命的养分,也是世界和谐美好的原因。下面我们就把父母批改过的习作以及综合性学习中为回报父母之爱的各种小制作、记录等准备向大家展示。
小组合作
1.小组成员共同利用课桌搭建一个展示台,将每个组员的作品都展示出来。
2.小组成员互相介绍展品的来历及制作过程,读一读父母给自己批改的作文,可以提问,也可邀请老师参加。各组巡回参观,在参观过程中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问。
语文教案 篇5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比较《蔚蓝的王国》和《天上的街市》的异同之处。
2.感受作者在当中寄托的美好感情。
3.总结散文诗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
1.感受作者在当中寄托的美好感情。(重点)
2.总结散文诗的写作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蔚蓝的王国》体裁上属于散文诗。所谓散文诗,是兼有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形式上,它有散文的特点,不讲究分行排列和押韵;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这提示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要运用想象,注意字里行间作者所传达的情感。
二、自主预习
《蔚蓝的王国》和《天上的街市》所想象的世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之处:两者都描写了想象中的美好的世界,寄托了作者的感情和理想,都是把想象中的世界和现实中的世界作对比。不同之处:《蔚蓝的王国》通过想象所描绘的内容是生活中的确存在的事物,《天上的街市》通过想象所描绘的内容是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前者是以“虚”写“实”,后者是以“虚”写“虚”;《蔚蓝的王国》所描写的想象比较具体,内容比较丰富,《天上的街市》所描写的想象世界,只是抓住一些典型的细节进行简笔勾勒,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更大。
三、合作探究
(一)主题归纳
屠格涅夫运用富有自然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塑造神奇美丽的大海形象,抒发心中对美、对大自然、对幸福、对青春、对爱的无比崇敬和向往,景与情紧密结合,富有感染力。蔚蓝的王国是作者想象中的大海,在这个王国中没有烦恼、痛苦、忧患、压迫、灾难,有的只是快乐、幸福、自由、美丽和温馨,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环境,同时也隐喻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二)美点寻踪
1.用词贴切。诵读本文时,我们能够体会到屠格涅夫那优美华丽、富有自然色彩的语言风格。这与作者所掌握的丰富词汇,以及对词语贴切而灵活的运用分不开。如,开头用“蔚蓝”“光明”“青春”“幸福”一系列形容词来抒发对大海的向往、热爱、赞美之情,这些词并不新异,但用在此处十分贴切,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又能给读者以情绪上的感染。再如,写仙岛那一段,更是显示了作者丰富的词汇积累和高超的语言能力,从视觉、嗅觉、感觉、听觉,多层面多角度给读者以冲击,让人心驰神往,沉醉其中。
2.善用修辞。“我只看到四周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蔚蓝的海,海面上闪烁着金鳞似的细浪,头顶上是同样无边无际的、同样蔚蓝的海——在那儿,和煦的太阳愉悦地露着笑脸。”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阳光亲切地照耀大海,大海微波荡漾,金光四溅的动人景象,表现出作者对蔚蓝王国的无比喜爱。再如“周围的一切:天空、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水流——一切都在倾诉着爱情,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情”,连续“倾诉”两遍,运用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蔚蓝的王国的热爱和陶醉。多种修辞手法的妙用,让显得灵动活泼,耐读耐品。
3.结构严谨。文本的开篇明确地告诉了读者,“蔚蓝的王国呀!充满着……在梦中”。而结尾处又再一次提醒读者,“蔚蓝的'王国呀!我看见过你……在梦中”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真实地告诉人们一个关于“蔚蓝的王国”的完整梦想。反复强调,是梦境,而非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作者这样的安排,使显得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4.虚实结合。用虚设物境来寓情寓意,是本文也是屠格涅夫的散文的一个特点。这个梦越美好,就越强烈地表现了对于梦中那种生活的热切追求,对自由、爱情诚挚的向往。因为现实生活中缺少这些,作者才会有如此强烈的渴求。显而易见,这个美丽的梦境,艺术地传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强烈的不满情绪——以美景、乐景来写悲哀与愤懑。但作者自始至终都是将美景、乐景放在前台,使得全文色调明快,气氛和谐。而伤感与愤懑一直隐藏在背后,只是在开头与结尾处点化暗示。
四、板书设计
美梦寻踪
用词贴切
善用修辞
结构严谨
虚实结合
理想生活
五、课外拓展
给大家讲一则关于屠格涅夫的小故事。
示例: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作者,对其作品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于是,屠格涅夫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手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写篇打发心中的寂寥的,没想到得到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名家的话一下子点燃了青年人心中的火焰,使他找回自信,寻找到了人生的价值,于是他一发不可收拾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家、思想家。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我们熟知的列夫托尔斯泰。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2、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揭示交际话题:风景优美的地方。
同学们,你们去过或最想去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2、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3、生生交际。
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4、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5、拓展延伸。
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可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使有些优美的风景失去了往日风采,大家想想看,我们怎样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美?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积累词语。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②教师提问: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④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
⑤拓展延伸。“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
二、读读背背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②指名读。集体齐读。③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④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⑤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给大家背一背。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①了解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了解有关祖国山河的知识。
③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记记
①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②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
③学生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
④学生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二、宽带网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搜集反映祖国迷人景色、富饶物产的资料。
②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如:
风景类,物产类;
③在大家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我们选一个时间召开“可爱的中国”资料展示会,好吗?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简说
球迷爸爸非常爱看足球赛,却把球赛换成奶奶爱看的京剧,这是爸爸的孝道;奶奶放弃自己喜欢看的京剧,换成了足球频道,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这是老人的慈爱;看见妈妈的疲劳,我们都提议关掉球赛,让妈妈听音乐看舞蹈,这既有奶奶的慈祥,又有爸爸的关切,当然,也有“我”从父母那儿学来的关爱。
这首短小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感人场面,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精彩处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感慨万千。作者以“奇妙”为线索贯穿全诗,开头、结尾两次提到我家看电视有些奇妙,首尾呼应;整首诗也都在写我家看电视的奇妙──放弃自己爱看的电视节目,换成别人爱看的频道。最后,作者巧妙地抛给读者一个问题,引起读者思考──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一样什么东西?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三拼音的字多,如“全、妙、关、掉、换”;韵母相同的音近字多,如“全、关、完、换、员”。以下教学思路可供参考。
1.多读诗文,读熟以后,再指导学生在诗文中画出生字,连词反复读。
2.出示带音节的生字卡片,指导认读。
3.去掉音节,用开火车、找朋友等游戏方式认读。
4.组词练习。
5.指导学生回到诗文中连词、连句读。
认记生字,应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认记。如,拆分认记:“女+少—妙”,“米+青—精”,“立+日—音”。再如,自编谜语或儿歌认记:大王头上有一人(全),大哥压着可弟身(奇),宝贝小口头上开(员),大米青草一起吞(精)。
本课六个要写的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指导写字时,可以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帮助他们掌握书写方法:上下结构的字,各部分都要写得稍宽稍扁一些。然后再要求他们以正确的姿势描红和临写。“全、关、完、写”四个字既要求会认,又要求会写,需要特别提示。如“全”字,“人”字要写大一点、宽一点;“完、写”两个字,上半部要小一点。
(二)朗读感悟
本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浓浓的“情”,而这浓浓的情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所以,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
可以先和学生谈谈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再谈谈在家里看电视时都是谁让着谁,然后启发引导:咱们一起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写的一家是怎么看电视的吧!接下来,教师可以先范读再领读,然后采用自由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让学生练读,读得正确流利以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对课文的感悟,可以围绕“奇妙”一词展开。
1.读第二小节,想想奇妙在哪里。(身为足球迷的爸爸爱看球赛,却关掉球赛,换成京剧)
2.读第三小节,想想奇妙在哪里。①奶奶放弃自己喜欢看的京剧,换成了足球频道。②奶奶不看电视却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第二点最感人,也是这首诗的最精彩之处,要让学生多读,体会老人对儿女子孙的浓浓爱意。
3.读第四小节,想想奇妙在哪里。(关掉球赛,看音乐舞蹈)
4.读第五小节,想想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什么东西。(互敬互爱,为了他人的快乐,放弃自己的喜好)
(三)实践活动
观察自己的爸爸妈妈爱看什么电视节目,留意一下电视报或电视里的.节目预告,找到爸爸妈妈爱看的节目,到时候打开电视机请他们观看。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猜谜揭题,引入新课
1.猜谜语。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打一家用电器)
板书:电视
2.谈话:你喜欢看电视吗?你最喜欢看什么电视?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吗?
3.看图:这是谁的家?他家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你知道他们在看什么节目吗?说说你观察的依据。
过渡:这家人看电视,真有些奇妙,你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一读课文吧。
(二)读文思考,感悟体会
1.读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
(2)自愿试读,纠正字音。
(3)读准生字,注意“赛”是平舌音,“音”是前鼻音。
2.思考。
(1)“我”家看电视很奇妙,表现在哪里?
(2)读最后一小节,想一想: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3.讨论。
就以上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
问题一提示:(先给时间让学生充分说,再出示句子加以说明)
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却把一场精彩的球赛关掉,──打盹睡觉。”
奶奶:“啥时换了频道?──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我们:“不再看球赛,让妈妈听听音乐,看看舞蹈。”
问题二提示:心里装着的东西是──“爱”(对他人的关爱)。
4.感悟。
读课文二、三、四节,用“因为……所以……”说话。
句一:因为爸爸爱奶奶,想让奶奶……,所以……。
句二:因为奶奶爱我们,想让我们……,所以……。
句三:因为我们都爱妈妈,想让妈妈……,所以……。
联系自己家的情况,用“因为……所以……”说话。
出示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学生说说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三)逐段朗读,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读,勾画出课文生字。
2.小组合作分析生字,交流认记方法。例如:
合体字:全(人+王)奇(大+可)妙(女+少)
精(米+青)
部首字:却(卩)赛、完(宀)掉、换(扌)写(冖)
3.游戏活动,巩固生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看哪组的火车开得快。
(2)四人小组词语接龙比赛,看哪组接的词语最长。
全()()()奇()()()
精()()()赛()()()
关()()()员()()()
写()()()音()()()
4.写字指导。
指导写上下结构的字:重点指导“写、完、家”三个字。
(四)课后活动
观察家里人都喜欢看什么电视,说说学了课文后自己打算怎么做。
把课文朗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全家人谈谈自己的感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经典)语文教案11-10
【精选】语文教案11-27
语文教案[经典]01-09
语文教案(经典)08-01
语文备课教案11-30
语文天地教案09-06
语文教案[精选]01-27
(精选)语文教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