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初一下学期数学平行线教案

初一下学期数学平行线教案

时间:2025-11-17 09:31:3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一下学期数学平行线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下学期数学平行线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一下学期数学平行线教案

初一下学期数学平行线教案1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呢?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四、小结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1、2、3。

初一下学期数学平行线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必要性,知道推理要有依据;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能说出证明的步骤.

  2、能用符号语言写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3、通过对真命题的分析,加强推理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证明的步骤与格式.

  教学难点: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几何符号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题设和结论各是什么?

  2、根据题设,应画出什么样的.图形?(答:两条平行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

  3、结论的内容在图中如何表示?(答:在图中标出一对内错角,并用符号表示)

  二、例题分析

  例1、 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a∥b,c是截线.

  求证:∠1=∠2.

  分析:要证∠1=∠2,

  只要证∠3=∠2即可,因为

  ∠3与∠1是对顶角,根据平行线的性质,

  易得出∠3=∠2.

  证明:∵a∥b(已知),

  ∴∠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

  ∴∠1=∠2(等量代换).

  例2、 证明: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已知:如图∠AOB+∠BOC=180°,

  OE平分∠AOB,OF平分∠BOC.

  求证:OE⊥OF.

  分析:要证明OE⊥OF,只要证明∠EOF=90°,即∠1+∠2=90°即可.

  三、课堂练习: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四、归纳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加以归纳,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然后见投影仪.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435、(2),7.

  六、课后思考: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怎样?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的平分线位置关系怎样?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位置关系怎样?

初一下学期数学平行线教案3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师生的交流与探索下,轻松愉快地学到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数轴解决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形成“脑中有图,心中有数”的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二、教材解读

  借助数轴引出对绝对值的概念,并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发现绝对值的性质特征,利用绝对值来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让学生直观理解绝对值的含义,不要在绝对值符号内部出现多重符号和

  字母,多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归纳、验证。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情境导入

  [课件展示,激趣感知]

  博物馆、农场到学校与学校到博物馆农场的距离的关系。

  [媒体展示课件,认知生活中的有些问题]

  不考虑相反意义,只考虑具体数值。

  [创设情境,实例导入]利用动画展示,让学生在有趣的图画中感受绝对值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物的形象符合学生心理,学生兴趣很高,踊跃发言,95%的学生能顺利的解决问题。

  师生互动

  [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1、引导学生得出绝对值定义及表示方法。

  2、同桌之间互相举例。

  [展示:启发学生交流了解绝对值]

  归纳绝对值概念,教师指出表示方法。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学生根据情境感知初步认知绝对值,并通过对其概念的理解求解一个数的绝对值。

  同桌之间举例,效果良好,体现了“自主——协作”学习。

  阅读课文,互动探索

  求解各数的绝对值后讨论

  1、想一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学生举例,并进行观察、比较、归纳。

  2、议一议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得结论教师质疑: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否为负数?学生通过分析理解绝对值的内在涵义。

  阅读课文:从各数的绝对值归纳绝对值的代数意义。

  [阅读课文:“想一想]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阅读课文:“议一议]

  学生分析各类数的绝对值与本身的关系,并对教师的质疑进行深究。

  [趣引妙答,思路点拨]通过学生举例思考,对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进行观察对比,从而得到它们的关系。

  学生从“特殊——一般”分类归纳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并通过归纳总结出绝对值的内在涵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协商、讨论中将问题逐渐明朗化、具体化,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内容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

  3、做一做

  [激趣探知]

  教师出示过关题目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最终找到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师生归纳两页数比较大小的两种方法。

  [探索用绝对值比较两负数的方法]

  体验概念的形式过程

  旧知识的引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新知,从已有知识逐渐到新知识,不但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分解了本节的难点。

  从旧知识层层引入,学生兴趣十足,提高了教学效果,突破了难点,学生接受轻而易举。

  巩固练习

  [绝对值比较两负数大小的运用]

  情境: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媒体展示,出示习题]:

  运用绝对值比较负数大小。

  [变成训练,巩固反馈]

  继续对绝对值比较负数大小进行巩固练习。

  由以上练习层层深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并且印象深刻。

  知识延伸

  [学生探究,教师点拨]

  [媒体展示]

  绝对值定义,代数意义及内在涵义的的灵活应用。

  [知识延伸,目标升华]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细致的理解知识点。

  学生能够互相评点,共同探索,既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又强化了协作精神。

  七、教学板书设计

【初一下学期数学平行线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案:平行线的判定03-06

初一数学上册的教案12-30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2-26

初一数学教案人教版04-10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1-01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11-19

《知识》小班下学期数学教案12-26

小班数学下学期《神奇的小火车》教案11-19

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3的组成》01-11

《有趣的图形宝宝》小班数学下学期教案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