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5-10-03 11:06:4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含表内除法的竖式)的书写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和笔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继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即余数为0),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

  在除法计算中,能够整除的是少数,有余数的除法是大量存在的。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鉴于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这种密切联系,以及考虑到通过操作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本单元从三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相应地,具体内容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教材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有余数的除法是今后继续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等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为用一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并且这部分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因此,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继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教学年段的调整,教材在编排的层次上有以下变化。首先,不断将有余数的除法与刚学习的表内除法的两种情况对比呈现,并借助大量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同时体会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关系。其次,将除法竖式的'教学安排在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明白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突出了引入除法竖式的必要性和作用,同时为试商的教学作好准备。最后,单独编排试商的例题,突出试商的方法:求商时要想几和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且小于被除数,并且保证余数小于除数。同时,为保证试商的准确性和速度,教材在练习中还增加了单项练习,如练习十四第4题和第6题等。

  2.教材编排特点

  在教材内容的具体编排上,教材体现了如下的编排特点,从而使得知识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体现了更科学的数学知识的结构。

  (1)注重操作直观等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与表内除法单元借助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理解除法的编排一致,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继续借助操作等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如,例1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又如,对于除法竖式的理解,也是借助操作,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竖式中的每个数所对应的操作中的具体对象,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在解决问题的例6中,同样借助画图这一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其中余数所代表的事物,进而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

  为帮助学生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主要体现为下面4次对比。

  第一次是例1中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第二次是例1、例2中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第三次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对比。借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与横式的对比,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书写方法,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第四次是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与表内除法的竖式的对比。借助操作,在对比中帮助学生继续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理解竖式中余数0的含义。

  由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针对难点增加教学试商的例题,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本单元在求商的方法上的编排,与表内除法的试商是一致的:都是先通过操作分物得到商,然后再探索求商的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在本单元中,例1~例3中的商都是通过操作分物得出来的,从例4开始离开具体情境直接用竖式计算,这就必然要用到算法。这个算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在编排上,例4直接利用除法竖式,要求学生想乘法口诀,找出与除数相乘积最接近被除数而且小于被除数的那个数,这个数即为商(通过余数小于除数加以判定)。这样的数学,既教给了学生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又为后面继续学习除法的笔算打好了基础,因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等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就是多次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

  (4)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并继续落实“四能”目标。

  加强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四能”的教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修订后教材的一大特色。通过这样的编排,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清晰的线索和可操作的教学思路。具体到本单元,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5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用“进一法”确定问题的答案;例6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继续通过“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等提示,使学生经历审读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回顾与反思等全过程,并通过呈现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允许学生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又可使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此外,结合相关的例题和习题,教材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长此以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

  三、教学建议

  结合前面的阐述及本单元知识的特点,下面对教师教学提出一些总体的教学建议,供教师进行实际教学时参考。

  (1)借助(几何)直观促进学生的理解。

  几何直观是《标准(20xx)》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用图想事,借图促思,据图说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而几何直观正好凭借其直观的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形象的图形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突破学习难点,揭示问题本质。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充分运用(几何)直观,具体体现如下。

  首先,借直观帮助学生建立最基础的概念。例1~例3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这些例题的教学都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理解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其次,在解决问题中注意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明白解题的缘由。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往往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学生理解题意的过程,实质上也包含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这些往往都需要借助直观。如例6中题目的呈现、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乃至最后对余数含义的说明,都借助了直观的手段。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借助直观,让学生学会利用图来描述和分析问题,将数学问题转化成直观、形象的图,以清晰地“看到”数量关系,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2)将操作、口算、竖式相互结合,实施“有来有回”的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除法常常经历如下面左图的表征过程。这种表征是单向的、有去无回的,学生只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却没有经历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因此,当学生遇到竖式不会书写时,不能用具体的动作表征来支撑。笔算是“直观的算理,抽象的算法”,若不能沟通学具操作、口算与竖式表示的笔算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能将直观的学具操作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的表象操作,学生就难以真正掌握算法、理解算理。为此,建议在帮助学生理解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法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下面右图的表征过程。

  在上面右图中,横框中所表示的是除法意义的语义表征、动作表征、符号表征,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斜框中所表示的是符号表征中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竖框中则是本节课要建立的动作表征与另外两种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

  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路,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应建立分的过程(操作表征)、口算的过程、竖式的书写过程(符号表征)以及语言表达过程(语义表征)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学生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算理,降低学习难度,此种方法特别适合于中等及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

  (3)认真了解学生学习除法竖式前的知识基础。

  正如前面在编排特点中所叙述的,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知识基础是学生对于平均分及表内除法的理解,因此,其掌握情况直接影响本单元的学习。为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应通过复习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同时通过复习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直接的了解,确定好教学的起点。

  尤其是在教学除法竖式时,更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些前测,了解学生对除法竖式都有多少了解,以确定教学时需要突破的“点”。比如,在教学前,我们曾通过如下题目对学生进行过前测。题目如下:有15枝花,一个花瓶插5枝,可以插几个花瓶?

  调研时,要求学生分别通过操作、算式表达、写出心目中的竖式三种表征方式解决上面的问题。其中算式表达和写竖式两种表征方式的调研结果如下。

  在算式表达方面,学生列出的横式有:15÷5=3(个),15-5-5-5=0。其中,第一个式子是一般的除法横式;第二个式子用的是减法,体现了逐次减的过程,虽然没有写出结果,但能看出学生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在让学生用自己心目中的除法竖式表征时,学生列出了如下的除法竖式。

  从上述几个竖式中可以看出,学生列竖式时明显受到了加、减法竖式的影响。第四个算式虽然出现了“”号,但从表达的形式上看,这位学生仅仅是见过除法竖式,但对这种算式各部分的含义并没有理解。

  从综合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能够解决需要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但基本上都不了解除法竖式。究其原因,这与除法竖式的特殊性有关。这也是除法竖式的教学之所以成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原因之一。教学时,应对此加以重点处理,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增加课时,以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真正地理解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也可以补充一些除法竖式形式演变的史料,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6~7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好!大家看,今天谁来做客了?(大象)大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数学问题呢?

  请三个学生板演第1题,其余学生完成第2、3题。

  1.笔算。

  13+1320+6132

  2.口算。

  243315

  625879

  40+4030+30+30

  20+20+20+20

  3.口答。

  8个十是()。

  10个十是()。

  15个十是()。

  56个十是()。

  师:(指学生板演的竖式)三道题目答案中个位上的6表示什么?十位上的2呢?

  生:(略)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看来小朋友以前的知识学得非常扎实。大家看(出示第76页例题的情境图)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方向有更深刻的体验,懂得准确地确定方位。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说法表达景点的具体位置,懂得准确的确定方位。

  教学难点

  设计路线,增强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公园的景点路线图。(标有距离)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出示公园的景点路线图。

  100米

  100米

  100米

  100米

  100米

  海底世界

  公园大门

  过山车

  公园出口

  中心广场

  海盗船

  射击馆

  智力迷宫

  激流探险

  150米

  150米

  150米

  150米

  150米

  150米

  100米

  师:小明和妈妈星期六要到儿童公园玩。小朋友友观察一下,公园的大门在什么方向?(西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地图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记录方向的。公园的门在左方,也就是在西边。)

  师:公园的出口在哪个方向?你是怎么知道的?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说法表达景点的具体位置。

  师:图上都有些什么景点呢?(有海底世界、海盗船、智力迷宫、过山车等)

  师:你能说出景点的具体位置吗?

  师:好吧,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互相考一考,一个提问,一个回答,比比看谁回答得又对又快。

  生同桌轮流提问、回答,如一个人问:“激流探险在什么位置?”一人答:“激流探险在射击馆的.北边。”教师巡视。

  学生反馈情况,教师予以评价。对学生说错的地方,请学生帮助或自己纠正。

  师:具体位置说法最多的是哪一个景点,有几种说法。

  小组交流后反馈对比,得出结果。

  这里要强调以什么为参照物,教师要先举例说,在指名学生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强调以什么为参照物,参照物这个名词学生可能不理解,我就把它说成是以什么为中心。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叙位置,如中心广场在谁的哪个方向,谁在中心广场的哪个方向,中心广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3、说说路线。

  师:这么多好玩的地方,你最爱玩的是什么?

  师:你能说说从公园大门到过山车景点要怎么走吗?

  师:说得不错,其他同学也来说一说你最爱玩的是什么?怎样走?

  师:这么多的小朋友都争着说,请大家说给小组其他同学听。

  生小组交流。

  二、设计应用,培养能力

  师:这么多好玩的地方,小明多想都玩过去。可妈妈说,只能去小明最爱去的4个景点。你能帮小明建议一下,并说明理由吗?

  师:小明根据大家的意见,选择了2种方案。(出示)

  小明准备从大门开始,一口气玩了4个景点,然后从出口离开。

  1、海底世界、海盗船、射击馆、激流探险。

  2、智力迷宫、过山车、还有射击馆、中心广场。

  以上两种方案,请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帮小明设计好路线。怎样走路线最短?

  发给各小组一张景点平面图,讨论,制定好路线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计算出距离,然后派1人上台汇报。

  师按方案的不同,将学生的路线设计分成两类,引导学生观察对比。

  师:哪一种设计的路线最短?

  生比较后回答。

  师:按照这种路线,小明应该怎样走?谁来说一说?

  个别学生说,其他同学做评价。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生活中,你遇到过相同的问题吗?你能自己解决吗?你还有什么疑问?

  师:今天我们复习了“方向和位置”这一部分的知识,大家用这些知识帮助小明度过一个愉快的星期六。在生活、学习中,大家还会遇到这方面的问题,你也可以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

  四、课后作业:你周末打算去哪里玩,设计好游玩路线,并介绍给爸爸和妈妈、老师和同学们听。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导航

  一、复习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第26~27页整理和复习、练习六)

  二、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和练习,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2.通过复习和练习,能够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整理和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感悟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和除法的关系。

  难点:利用除法运算提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单元知识整理。

  师:本单元有哪些知识要点?把这些要点整理出来。(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议一议,各小组汇报并展示整理的结果)

  2.单元复习。

  (1)复习“平均分”的含义。(指名学生回答)

  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复习“平均分”的方法。(小组讨论,集体订正)

  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1个1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

  (3)复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①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师: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并小结)

  师: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所写的除法算式)

  教师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②出示教材第26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主题图。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写出除法算式。

  教师指名学生读出所写算式并说一说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

  (4)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件出示口算卡片)

  2×6=  5×6=  12÷6=  30÷5=

  12÷2=  30÷6=  4×5=  3×5=

  20÷4=  15÷3=  20÷5=  15÷5=

  ①让学生分组进行口算。组织学生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教师总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②出示教材第26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让学生把乘法口诀补充完整。(教师任意指一句口诀,要求学生说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5)复习解决有关平均分的问题。

  二、知识应用

  1.教学教材第26页整理和复习“思考题”。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思考题”)你能解决吗?是怎样想的?可以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学生在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

  汇报1:根据4个““相加的和是8,求1个”“是多少,就是计算把8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8÷4=2,即=2。

  汇报2:根据3个”“的和是12,求1个”“是多少,就是计算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12÷3=4,即 =4。

  ……

  2.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问题。

  师:想一想,有12盆花,要把它摆成一个长方形花坛,可以怎样摆?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设计。

  (2)设计方案,动手用小棒摆一摆。

  要求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方案,并在组内交流设计的过程和所写的除法算式。

  师: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小组指派汇报,教师板书)

  汇报1:摆成2行,每行6盆,列式为12÷2=6(盆)。

  汇报2:摆成3行,每行4盆,列式为12÷3=4(盆)。

  汇报3:摆成4行,每行3盆,列式为12÷4=3(盆)。

  ……

  师: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分法不唯一。但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1~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1题:12 3 5 20 4 8 1 6 6 4 30 4 21 36 4 6

  第2题:

  (1)14÷2=7

  (2)30÷5=6

  (3)25÷5=5

  第3题:24÷6=4(本) 24÷4=6(人)

  第4题:

  (1)5×4=20(根)

  (2)24÷6=4(个)

  (3)10÷2=5(根)

  (4)10-6=4(根)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对于本单元的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的活动,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除法的意义。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除法。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拓展应用”中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有助于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练习的设计中,采用多种练习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之中理解算理,掌握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相互学习,巩固知识,提高能力。通过让学生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来解决问题。特别关注让学生在动脑的基础上,交流与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体会到练习的快乐,又培养了合作意识。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会用给定的统计表呈现和整理数据。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红黄蓝白4种颜色的卡纸。

  学具:练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播放九鲤湖被评为“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的评选过程。边看边思考:在这次评选过程中评委们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学生说一说(课件闪烁关键字)

  师:评委们先前的准备工作,用数学的语言来讲就是调查统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数据收集整理。

  揭示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九鲤湖被评为“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的评选过程,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初步感受调查统计的意义,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自然引入新课。】

  二、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1、针对问题,收集数据

  师:服装厂提供了红、黄、蓝、白4种颜色的校服,选哪种颜色合适?

  (1)讨论:大家喜欢的颜色都不一样,那校长该为小朋友订制哪种颜色的校服才合适呢?校长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哪个颜色的校服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呢?

  让学生明确:可以从小部分人中进行调查,从全校到年段再到班级,层层调查上报,这样校长就知道该选哪种颜色的校服了。

  (2)课件出示调查要求,①调查时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举手、站立、打“√、画”○“等),小组长做好记录;(师规范一下举手的要求)

  ②为了保证统计结果的严谨性和准确性,调查时每人必须而且也只能选一种喜欢的颜色,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根据调查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

  【设计意图:先从”学校给同学们订制校服“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再通过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思维,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调查统计,让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

  2、分组交流,整理数据

  (1)小组汇报一下调查结果。

  (2)教师验证一下人数。

  (3)整理数据,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3、分析推测,解决问题

  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

  (1)全班共有()人。

  (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咱们班定做校服,选择()色合适。

  (4)如果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4、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设计意图:师生交流验证统计结果,并用统计表来呈现统计结果,使学生感受统计表的优越性--集中又有序,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用心思考,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策略,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态度。】

  三、拓展延伸,应用方法

  1、全班调查同学们最喜欢游玩的地方。

  2、出示北京20xx年10月份的空气质量情况表,学生自己收集整理数据,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意在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统计的价值。】

  四、畅谈收获,回顾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评价,再一次体验学习经历,对学习过程是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归纳,不仅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领悟方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意识,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1.课件一套

  学情分析

  相同加数的加法,学生已有感性认识,相同加数加法,用乘法表示是学生难以理解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朋友们,大家好﹗去过宜昌的小朋友请举手,能告诉我你最喜欢在宜昌哪里玩,噢,那真是一个好玩的地方,下一次我去玩请你们给我当导游好吗?那我先谢谢大家。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数学王国一个好地方玩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儿童乐园,希望大家能学得轻松快乐!. (板书课题:儿童乐园)

  二、设置疑点,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儿童乐园》插图1.

  2师:图中的小朋友们玩得真高兴.在玩什么呢?生答

  师:你能根据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内交流并列式计算)

  3、学生汇报:要求每组提出最感兴趣的问题.

  4、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板书:有多少人坐飞机?小火车上有多少人?划船的有多少人?坐椅子上休息的有多少人?)

  (二)、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师:指名同学列式解决刚才的问题.

  生:2+2+2+2=8(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呀?(加数相同)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板书(4个2)像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与加法有联系的乘法的知识针对2+2+2+2+2=8进行进行教学。师介绍如何列出乘法算式,读法与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板书: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师:黑板上的另外几道题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在草稿纸上试一试。

  生: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生:4+4+4+4+4+4=24(人)4×6或6×4=24(人)

  师:女生回答的非常棒,列了两种算式,那谁知道算式中“6”是从哪来的?

  生:“6”表示有6个4相加.

  三、巩固练习.

  ㈠,摆一摆小棒:要求:摆出能用乘法算式计算的图形,并列出算式

  ㈡、填一填.㈠式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

  1、9+9+9+9+9+9=表示_____个____相加,列乘法算式是____×____或____×____.

  2、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7+7+7=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3+3+3+3=______×______ _或_____×_____.

  1+1+1+1+1=______×或_____×_____.

  8+8+8+8+8+8=______×______

  5+5+5+5+5+5+5=______×______或__ ___×_____.

  9+9=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㈢、读一读.

  2×3     4×6      7×3      8×2         3×5        4×4         8×1          2×9

  ㈣、看图列算式.

  1.☆☆☆  ☆☆☆  ☆☆☆  ☆☆☆  ☆☆☆  ☆☆☆  ☆☆☆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2.▽▽▽▽▽▽  ▽▽▽▽▽▽ ▽▽▽▽▽▽▽  ▽▽▽▽▽▽▽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3. ◇◇◇◇◇◇◇◇  ◇◇◇◇◇◇◇◇

  加法算式: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4.画一画:根据乘法算式画图,有困难的请用小棒摆一摆2×3   4×2

  四、深化练习

  一、师:刚才学习中大家不难发现学习的问题都可以用加法计算出结果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乘法,学习乘法有什么好处呢?

  1、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三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2、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______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3、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100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____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口算表内除法算式的商,掌握用乘法求商的基本方法,同时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多种算法的归纳辨析中,感受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同时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的能力以及从多种方法中择优的意识。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以及在逐步深化的练习过程中享受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及思想方法的提升。

  2学情分析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节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3重点难点

  1、利用乘法口诀正确口算表内除法算式的商。

  2、理解并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复习引入,做好铺垫

  1、填一填

  2×( )=4 3×( )=6 4×( )=8

  ( )×3=12 ( )×4=20 5×( )=15

  师:能说一说括号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2、算一算(出示图片有四堆桃子,每对三个)

  师: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

  活动2【讲授】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码?

  师:(播放课件):孙悟空从天宫给它的徒子徒孙们带回了一些又红又大的桃子,要分给大家,这时候它犯难了,该怎么分呢?

  师:数一数小猴子一共摘了多少个桃?想给每只小猴分3个,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师:(课件出示)有12个桃子,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活动3【活动】三、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尝试计算

  师:你能根据这个问题列出算式吗?

  教师随生回答板书:12÷3=

  师:商到底得几呢?应该怎样想?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除法算式求商的问题。(板书:求商)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办法得出商,再把你的好办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自主探索获得商的方法。

  2、展示算法,全班交流

  (1)方法1:动手操作。

  师:你能展示一下是怎样分的吗?

  学生到黑板上动手操作。

  师:分给几只小猴呀?你怎么知道能分给4只小猴的?我们一起数一数。1个3,2个3,3个3,4个3,可以分给四只小猴。

  (2)方法2:在图上圈。

  师:从圈的图中,你怎么看出分给了几只小猴?

  (3)方法3:连减

  学生说出连续的减法算式,教师板书:12-3-3-3-3=0

  师:分给了几只小猴呀?

  师:从这些减法算式里你怎么就能看出来分给了4只小猴?

  (4)方法4:想乘法口诀

  学生说想“3×( )=12”乘法算式,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

  师:想三( )十二。12个桃,没3个分给1只小猴,那12里面有几个3,三四十二,12里面有4个3.12÷3=4。

  教师板书如下:

  三( )十二 三(四)十二 商是4

  师:用乘法口诀也帮美猴王解决了这道除法题。

  3、引导发现,理解算理

  师:同学们可真棒!遇到问题后,自己能够想办法通过分一分、圈一圈、减一减、用乘法口诀这些办法来解决求商的问题,美猴王听了可高兴了,如果你是美猴王,这么多种办法你认为哪种方法能很快的解决问题?

  师:为什么觉得用乘法口诀算的快?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觉得大家长大了,不仅能说清楚自己的观点,而且能采纳别人的好办法,老师也觉得用口诀求商比较好。美猴王对大家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4、交流研讨,掌握算法

  师:乘法口诀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今天我们又知道了乘法口诀的新用处,在计算除法时,我们用乘法口诀就能很快的求出商。我们帮美猴王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来看。

  师:12÷4的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

  师随生的回答板书:三( )十二

  师:比较12÷3、12÷4这两道除法题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5、尝试练习,举一反三

  师: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你能计算15÷3、15÷5这两道题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通过做这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学了那么多的乘法口诀,你怎么就想到用哪两句口诀求商呢?

  6、深化比较,总结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如下

  师:15÷3,我们先看除数3,再看被除数15,就想“三( )十五”,“三五十五”商是5。

  15÷5,先看除数5,再看被除数15,就像“五( )十五”,没有“五几十五”这句口诀,怎么办?就调过来想“几五十五”、“三五十五”,商是3。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什么办法求商?

  教师板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乘法口诀能帮我们计算乘法算式的积,还能帮我们计算除法算式的商。

  活动4【练习】四、练习巩固

  师:美猴王想请大家到花果山去做客,愿意吗?它已经把你们的精彩发言、团结合作的精神用邮件发给了山上的小猴子,聪明又调皮的猴氏三兄弟想和大家比一比,在上山的路上,为你们设下了三个机关,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计算小博士

  师:先口算下面各题,再将可以用同一句口诀乘法口诀计算的两个除法算式连起来。

  8÷2 8÷4 18÷3 18÷6

  30÷6 30÷5 20÷5 20÷4

  2、小小书画家

  师:把得数是5的涂成红色,把得数是4的涂成绿色。

  8÷2 6÷3 10÷2 20÷5 24÷6

  15÷3 18÷3 5÷1 30÷5 12÷3

  3、小小信使

  师:认真计算, 商是几,就连入几号信箱。

  9÷3 16÷4 4÷2 2÷2 4÷4 5÷5

  6÷3 10÷5 12÷4 15÷5 4÷1 8÷2

  师:快看猴氏三兄弟正在欢迎你们呢!

  活动5【活动】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什么收获?和大家说一说。

  活动6【作业】六、作业

  练习四、一题、二题、三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学生对平均分和除法含义的认识,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整理和复习表内除法(一)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学会梳理并构建本单元知识结构的方法,从而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序整理。

  教学重点:

  1、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学会梳理并构建本单元知识结构的方法,从而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序整理。

  一、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数学王国。他们是谁?出示图片(聪聪和明明)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聪聪和明明今天要带着我们对前边学习的“表内除法(一)”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整理和复习)

  出示: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带着问题,我们快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请打开书第7页,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是表内除法(一)(板书),请大家从第7页一直浏览到第25页,认真仔细看,注意看小标题。(学生看书)

  谁来回答小精灵的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小结:通过看书的.方法回顾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整理和复习的一种好方法。

  如果我们用一个结构图来概括这一单元的内容的话,该怎么填呢?(出示结构图),你为什么这样补充?

  大家看,这么多页的内容,我们用一幅图就可以表示出来,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对知识的一种整理。

  二、复习提升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聪聪、明明和李老师商量,准备把同学们分成两队进行闯关争星活动,看看哪个队得到的星星多。有信心吗?

  (一)复习除法的认识

  首先让我们跟随聪聪进入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智力大比拼。

  先来看聪聪的第一个问题:哪些是平均分?为什么?这些平均分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

  小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出示问题:把12个橘子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怎么列式?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再出示:有12个橘子,每3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怎么列式?为什么?这也是平均分,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聪聪又提问了:被除数是24,除数是6,商是几呢?你是怎么想的?对,要想快速地求出除法算式的商,我们可以请乘法口诀来帮忙。下面让我们在小精灵明明的带领下进入第二关“慧眼闪闪亮”。大家看,这是一张乘法口诀表,明明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能把乘法口诀补充完整吗?谁来补充?

  齐读乘法口诀。

  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我说一句口诀,请你说出一个相应的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谁愿意和老师玩?引导学生根据口诀说算式。

  请同桌之间也像我们俩这样玩一玩。好,游戏咱们就玩到这儿。谁能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太棒了,看来大家都有一双闪亮的慧眼!

  乘法口诀记熟了,明明还想考考大家的口算能力,(课件出示口算题),看谁能算得又对又快,哪列小火车来试试?

  再出示:可以怎么填?()÷5=

  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这么难的问题都没难倒大家呀,再来一组抢答题,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被除数和除数相同(0除外),商是1

  再出示一组除以1的口算,学生独立练习,体会并发现规律。

  (三)复习解决问题

  小精灵陪伴同学们顺利通过前两关,第三关李老师负责,请看大屏幕,这道题有几个问题呢?谁能把已知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讲一遍?你能把这两个问题都列式解答出来吗?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你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用简介的语言叙述)

  4、请看第2题,一共有4道,自己读题,试着把算式列在问题后面,开始吧!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我发现,第三小题和第四小题都是把10根孔雀羽毛插在两个瓶子里,那为什么第三小题用除法计算,而第四小题却不用除法计算呢?(因为第三小题里那10根孔雀羽毛是平均插在2个花瓶里的,就是把10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所以用除法来计算。第四小题那10根孔雀羽毛,虽然也插在2个花瓶里,但它两个花瓶里不是平均分的,所以不能用除法计算。)

  四、总结

  再次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内容,教师在黑板上完成思维导图,介绍思维导图。

  我们的数学课即将结束,在这次闯关活动中,你有什么样的体验?有什么收获呢?黄队和蓝队谁是今天的数学小赢家呢?

  板书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课本P106~111页,第八单元(统计)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

  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单元教学内容:

  继续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元)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校组织学生检查身体、对街头过往车辆的调查、彩电的销售情况统计等。例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又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物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单元教学难点:完成以1格代表5个单位的统计表的制作。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统计(一)

  教学内容:

  统计(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填写简单的复式的统计表

  教学准备:

  相关挂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测量过体重吗?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

  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统计表(1):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

  2、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电脑出示统计表(2)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集体进行统计活动,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4、讨论: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单位:千克)

  在新课的教学中,创造了学生认识的矛盾冲突,达到激趣探究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明白,复式统计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的复式统计表的作用。

  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

  6、引导观察讨论大屏幕上的两个单式统计表与黑板上的复式统计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7、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2)二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8、你还能发现什么?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

  9、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

  三、整理数据,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

  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统计(二)

  教学内容:

  统计(二)(教材第109、110、111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

  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

  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播放录像)同学们请年,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其中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究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统计表(记录单)

  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

  (2)组织学生第一次记录:记录完后,问:在观看录像时,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完说明用画“正” 字的方法又快又方便。

  (3)第二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问:全部记清的同学举手?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产生了困难,因此顾此失彼。)讨论:怎样记录才能又快又准确呢?强调说明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汇报后,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学会制作统计图。

  (1)分组讨论:

  如果用每个 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格?太麻烦了,怎么办呢?

  讨论后得出结论:用1个 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先让学生独立绘制,指名上台涂色绘制,然后共同订正。

  (3)在书上完成例1统计图1、2、3小题,指名口答。

  (4)组织讨论:20分钟后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本环节老师充分放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交流合作带来的成功。

  三、形成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四、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课后从小组为单位调查班里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当中互相交流和促进。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第3、4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和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并会用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概括的`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与同学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点子图若干张,表格,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2颗糖,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同样多,有几种分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2÷2=6(人)12÷3=4(人)12÷4=3(人)12÷5=2(人)┄┄2(颗)12÷6=2(人)

  12÷7=1(人)┄┄5(颗)12÷8=1(人)┄┄4颗。随机指一个有余数的算式,让学生说出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师: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分均分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余数,还有种就是分后有剩余的,但每次余下的数都比除数小。有余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复习引新。

  (1)出示题:有6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3=2(盘)

  竖式:

  答:可以放2盘。

  师:现在老师把题目改一下你会计算吗?有7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想一想,问题要修改吗?

  2.教学试商的方法

  (1)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意思列式,7÷3

  (2)小组讨论:商是几?你可以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表7个桃子来分分看。

  你是怎么找到这个商的?(请个别学生谈想法。)

  (3)那么7÷3的竖式该怎么列呢?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老师和你们一起来探讨下吧。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谈话:我们求商都是用乘法口诀来想。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一句口诀是三()得七的?(没有)再想一想:有没有一个数和3相乘的积最接近7,但又小于7的?(有)

  7下面应该写几,为什么?“6”表示什么?

  师生在谈话过程中完成如下板书:

  4.带着问题看课本上的例题:

  (1)为什么把一个桃子放在一边?

  (2)为什么商后面写“盘”,余数后面写“个”?

  (3)竖式上各个数各表示什么?

  (4)竖式中,商1或3行吗?为什么?

  5.尝试完成“试一试”。

  (1)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师有17个气球,分给5个同学,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2)学生用刚学到的方法独立计算。

  (3)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竖式计算,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①商2余7的②商3余2的……

  思考讨论:哪些商合适?哪些商不合适?为什么?(师生共同分析原因)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和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用投影仪展示某学生的竖式计算并让他选两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试商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做。

  四、课堂

  这节课学习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怎样试商?(想几和除数相乘接近被除数而又小于被除数。)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问题?(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除法的第二种分法及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法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引入新课

  ⒈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⒉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个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个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个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个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

  ⒈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⑴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⑵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有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⑶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⑷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⑸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⒉练习: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有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2)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

  ⒊练习: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4题。

  要分的糖葫芦有几串?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小朋友2串糖葫芦,表示什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⒉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⒊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断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和听的习惯,并让学生体会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获知渠道。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验找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正方形6个。学具:小正方形6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请看(出示课件)节日里街上挂的彩灯、街道两边插的彩旗,它们的色彩搭配、间隔宽窄都是有规律的。再看(出示课件)我们家里的饭碗、盘子上的图案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正是这些有规律的事物,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物很多,你们想去探索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规律。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初步探索

  1.教学例3

  (1)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

  (2)课件出示例3。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3个图都是由几个正方形摆成的?我们能用6个正方形依次摆出每一个图形吗?动手摆一摆吧!

  学生动手摆图,摆完后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摆,边摆边说是怎么摆的。

  教师:观察这3个图,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说:

  这些图都是用6个正方形摆成的。

  上一排依次多1个,下一排依次少1个。

  上面是0个,下面是6个;上面1个,下面5个;上面2个,下面4个。

  依次从下一排的左边移1个到上一排。上一排是0、1、2个,下一排是6、5、4个……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这些发现,就是这3幅图的排列规律,这3幅图就是按同学们说的规律排列而成的。你们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规律。

  (2)运用规律。

  教师:你们能用找出的规律,推断出后面的图形该怎么摆吗?请摆出来画在例3的横线上。

  抽学生说说怎么想的,然后怎么摆的。(抽有不同想法的学生说,然后展示出同学画的图形)

  教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先找出的图形排列规律,再根据规律推断出未知的图形并画出了图形,这就是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实践应用。

  第69页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先摆一摆,然后说一说有什么规律,最后画出来,注意(2)题可以画成:

  2.教学例4

  (1)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教师:刚才我们探索了图形的排列规律,下面我们探索数字之间的排列规律。

  出示例4后提问:例4要我们干什么?怎样才能正确填出数来?学生可能回答:先找规律,然后填数。(补充板书:填数)

  教师:请同学们先找找这些数的排列规律,然后把你找到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同学们在交流中听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教师有意请秩序最乱的、交流效果不太好的小组发言)

  同学们可能会说:我没听清楚,太闹了。我没听到,他的声音太小了。他们抢着说,我听不到。我说的时候,他在玩东西……

  教师:刚才像你们这样的交流行吗?应怎样交流呢?(学生说方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发言的人要控制好音量,既不要影响其他组,又要让本组的同学听得清;其余的同学看着他,认真倾听他的发言,及时纠正和补充。现在我们再交流一次,好吗?

  教师:请一个人介绍你们组发现的规律,其余的人听后作补充。

  学生可能说:每组两个数相差5。每组第1个数比第2个数多5,第2个数比第1个数少5。第1个数依次增加5,第2个数也依次增加5。……

  教师:这些规律是你一个人找到的吗?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找的是……其他的是我们组同学找的。

  教师:你们听到了他刚才说的这些规律了吗?还有什么补充的?同学们学知识就要像刚才那样,你向别人学习,别人又向你学习,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2)运用规律。

  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找到了规律,再通过合作交流,学到了别人找的规律,下面我们就用规律填数。学生填空,然后抽学生说填多少,为什么?

  (3)实践应用。

  完成第69页课堂活动第2题。规律有:依次增加5;用的是5的乘法口诀;后一个数等于前两个数的和。

  三、巩固拓展

  四、课堂小结

  1.总结、回顾

  教师:今天,同学们探索了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方法——(1)找规律;(2)画图形(填数)。

  教师:同学们,数学王国里还有很多有趣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就去探索吧。

  2.完成第51页练习十的第1~3题

  3.拓展

  同学们,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能给人美的享受。

  早在18世纪90年代,德国一位10岁的孩子高斯,喜欢动脑筋,在计算1+2+3+…+100时,发现了数字的排列规律,很快就算出了答案。正是由于高斯从小喜欢动脑筋找规律、用规律,后来他成了德国伟大的数学家。

  请看:(课件出示)

  这是由数字排列而成的三角形数字表,它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发明的,取名叫杨辉三角。这些数有什么规律呢?有兴趣就自己去研究吧!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材内容】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8页例 1 。

  【教学目标】通过对问题情景的探究,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的求商的思路。

  【教学重点】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被除数小于12的除法)。

  【教学难点】探索被除数小于12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谁是最亮的小星星。(独立完成,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2 × = 4 3 × = 6 4 × = 8

  × 3 = 12 × 4 = 20 ×3 = 9

  2、把6个圆片平均分一分。

  (1)小组合作完成。

  (2)汇报成果。怎么分的,算式是什么?

  (3)同学们很积极认真的举手回答问题的热情感动着老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好朋友|--猴妈妈,猴子妈妈刚刚也听到同学们的精彩发言,特别高兴,想和同学们交个朋友,她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怎样解决?她想把花果山的特产--水蜜桃送给小猴子们。应该怎样分?我们可以帮助猴妈妈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6乘法口诀求商(一)。可以用这个解决猴妈妈的问题的。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题目。

  (2)观察回答:

  问题引领

  ①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②12个桃子,每只小猴子分3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子?

  ③你会列出算式吗?你会计算吗?(可以小组交流)

  自主学习

  (3)读题:自由地大声朗读。请声音洪亮的同学来读一读。

  (4)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③并板书12÷3=? 并询问学生你是怎么算的?

  (5)展示算法

  ①学生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第一只分3个,12-3=9

  第二只分3个,9-3=6

  第三只分3个,6-3=3

  第四只刚好分完。

  ②想乘算除:12÷3=4 三(四)十二,商是4。

  ③使用学具,分成4个3。

  ④3+3+3+3=12。

  师:孩子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想了这么多好办法来帮助猴妈妈。如果你是猴妈妈,你会选择哪个小组的办法呢?为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师:听了我们班同学的精彩回答,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会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用我们的九九乘法表,用口诀来求商的,像这道题一样,只要想到三四十二就能又快又准确求出商了。

  2、即时练习:

  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

  (1)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不清楚的,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多问几个同学的想法,并板书出结果:12÷4=3:想 :三(四)十二商是3。

  3、观察比较板书:

  从12÷3=4想:三(四)十二,商是4 和12÷4=3想 :三(四)十二商是3。

  师生小结:这两个除法算式我们使用同一句口诀。(用口诀求商) 除数×几=被除数,几就是商。

  三、有效训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口诀求商,那么,今天我们就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去挑战难关,我们的同学有没有信心?

  学生:有!

  师:好样的!你们看:熊大熊二给您们设下难关了喔!(出示熊大熊二的问题)

  关卡1: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10÷2= 12÷3= 8÷4=

  10÷5= 12÷4= 8÷2=

  (1)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你发现了每组题有什么特点?

  关卡2:熊大熊二除了喜欢吃蜂蜜还喜欢吃什么?

  生:苹果!

  师:对了,您们来帮熊大熊二找找红苹果:得数是5的放到红苹果里,得数是6的放在青苹果里。

  10÷2= 12÷3= 8÷4=

  5÷1 = 15÷3= 18÷3=

  10÷5= 12÷2= 8÷2=

  9÷3= 6÷6= 14÷2=

  四、全课总结

  师生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哪句口诀求商。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一)算一算。

  3×3= 6 + 5 = 9 ÷ 3=

  4+9= 14-7= 9 ÷9 =

  12÷4= 4×5= 18÷9 =

  (二)把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得九 三()十二 二六()()

  三六()() ()()得九 四五()()

  ()()得八 ()()一十 ()()得四

  (三)列式计算。

  1、被除数是18,除数是6,商是多少?

  2、把16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

  3、12里面有几个2?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通过对熟悉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4、渗透一些基本的生活习惯如不偏食、多参加课外活动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教学重点:

  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收集数据。

  1、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参加暑假的夏令营活动吗?我们二年级7班和8班决定在暑假组织一次夏令营活动,一共有四个地点供大家选择,一起来看看。(课件1)

  A、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文明城市的领航者。

  B、上海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刚刚开幕的世博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C、海南三亚在我国的南方,金色的沙滩碧蓝的大海,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

  D、云南的昆明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四季如春,百花盛开。

  师:现在我想问问小朋友想去哪里举行夏令营呢?大家的想法现在不统一呀,可是我们只能去一个地方,怎么办?

  生:统计。

  师:统计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板书:统计)

  2、初步统计。

  师:那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呢?

  统计之前老师要提醒大家,想好你最想去的.地方,每人只能举一次手,你们两个可别忘记自己呀,准备好了吗?开始。

  二、整理数据。

  1、观察统计结果。

  师: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小朋友最想去哪个地方?

  生:XX。

  师:那咱们两个班就可以决定去XX举行夏令营了吗?

  师:为什么不是?谁来说说看?这只是我们班的情况,那还要怎么办呢?

  师:在课前老师已经把7班的情况调查统计过了,瞧(出示表2)从这两个统计表中你们能知道去哪个城市了吗?但是这样的两张表看起来方便吗?为了让大家一看就能清楚明白的知道应该去哪个地方举办夏令营,老师给大家想了个办法。把两个班的统计结果填在一个统计表中。(出示表3)

  2、认识复式统计表。

  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继续板书课题)

  师:复式统计表的上面一排是城市的名称,左边是班级。7班想去每个地方的人数写在上面一排,8班想去每个地方的人数写在下面一排。

  师:能完成这张统计表吗?谁到前面来试试?(请一生上台)

  师:现在统计的结果出来了,我们应该去哪个地方举办夏令营活动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是的,应该分类的汇总,把两个班去每个地方的人数加起来。

  三、分析表中的数据,根据表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请大家仔细的观察这张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

  师:是的,统计表能让我们清楚明白的知道一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四、小组合作,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

  1、导入。

  2、学生小组活动,小组长收集数据填在表格里。

  3、每组的组长汇报,全班汇总。

  4、根据这些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来安排比赛的时间?

  5、小结:大家下课后要多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这段时间老师就发现下课后再也没有追赶打闹的小朋友了,这样有益于身心健康,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发扬。

  五、独立自主学习填写复式统计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导入:老师还发现咱们班的小朋友挺爱运动的,多运动锻炼身体,能增强人的体质,老师带来了咱们班小朋友一年级时的体重表,(课件出示)二年级时的体重表(课件出示),请你打开书翻到107面,先完成中间的复式统计表,再回答下面的问题。

  2、对于体重较轻和较重的小朋友你有什么建议?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课本P8~11页,例1、2及练习二1题、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糖果若干、小棒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情境 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二(1)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

  师: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

  2、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都是6,班上刚好每小3人)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4)师追问: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公正?

  (5) 小组讨论分配方案。

  (6)观察:从糖果分成3份,有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

  4、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有几种分法?

  (1)讨论分配方案。

  (2)同桌一起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有几种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2、如果把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或10份,每份分别是( )盒。

  练习二第1题。

  (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3、拓展延伸:妈妈买回5个饼分给兄弟4人,怎样分才是最公平合理呢?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平均分 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分;几个几个地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22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7-03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优秀教案10-29

数学 二年级下册 认识方向 教案06-26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2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06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30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0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2-26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