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精)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教学内容 :
课本 P88~90 例 1、例 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理解、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育人目标):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点难点:
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设计
(一)、小组长汇报“前置小研究”完成情况
怎样求3和2的最小公倍数?
第一步:3的倍数有:()
2的倍数有:()
第二步:3和2的公倍数有:( )
第三步:3和2的最小公倍数是:()
(二)、小组交流、探讨“前置小研究”
1、 要求小组内互相解决出现的错误,并能说说自己的方法;
2、要求学生说说:
(1)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
(三)引课: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1、出示书P88例1题
一种墙砖长 3 dm,宽 2 dm。如果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 (用的墙砖都是整块),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 最小是多少分米?
(1)、学生进行讨论:
(2)、出示分别用6个、24个、54个长方形摆成的边长是6分米、12分米、18分米的正方形的动画
(3)、学生反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 3 的倍数,又是 2 的倍数。
(4)、还可以怎样表示求3和2的最小公倍数?
①求3和2的最小公倍数,还可以用用集合圈的方法表示 ②全班交流并板书。
可以铺出边长是 6 dm,12 dm,18 dm,··· 的正方形,最小的正方形边长是 6 dm。
3的倍数 2的倍数
6, 6 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考考你:用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完成P89做一做
3、教学例2:怎样求 6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方法有(交流时课件演示)
①列举法:先找倍数,再找公倍数,最后找出最小公倍数。 例如:6 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8 的倍数:8,16,24,32,40,48,?
6 和 8 公倍数:24,48,?
6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24
②用图表示也很清楚。
③6 的倍数中有哪些是 8 的倍数呢?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和同学讨论一下。
教师介绍:①大数翻倍法:8,16,24,?6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24 ②分解质因数法:
数的乘积。
4、通过观察,想一想:①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②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5、考考你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
完成书P90做一做: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3 和 6 2 和 8 5和 6 4 和 9
6、交流你的发现:若两数互质,两数直接相乘求最小公倍数;若两数含有倍数的关系,较大数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7、我能很快说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8和9() 24和8 () 30和5( ) 4和12() 36和4()48和6 () 17和13() 14和15() 23和24( )
(四)巩固练习 :书P91第1题。
(五)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
最小公倍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中最小的那个数 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个数的公倍数中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特殊情况:
①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数; ②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积。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8例1、第19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时的内容,长方体、正方体作为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是学生从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的起始。本课时内容主要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的观察,自主探索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例2通过搭建长方体框架,进一步探索长方体的棱的特点,并认识长、宽、高。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五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课堂上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生活经验引入,通过学生看、摸、量、数、推理等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能看得清、摸得着的现实东西,在观察与操作中,把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的观察、操作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在前言提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具备数学素养的人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一年级时对长方体初步的感性认识及生活经验,可以很快初步说出(或猜出)长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大部分特征,但对这些特征缺乏理性的认识以及深入的理解,作为教师,教学中需要提醒学生思考问题注意严谨,下结论前要经过严密的分析或验证,从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并在验证中渗透推理、概括的数学思想。在对长方体的再认识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例如:对特征的验证、搭建长方体框架、想象分别延长长方体的长或宽或高后的形状大小等等,将空间观念的培养目标贯穿始终,也是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具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等。
学具准备:长方体实物、搭长方体框架的材料、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维度变化,引入新知
1、维度变化,揭示课题
(1)点动成线:这是一个点,如果它向左平移,可能形成什么?
(2)线动成面:再想一想,如果这条线沿着一个方向平移,可能形成什么?
(3)面动成体:如果长方形再沿着一个方向平移可能变成什么?
小结:研究一个立体图形时,往往从点、线、面这三个方面入手。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认识长方体。
2、联系生活,找长方体
同学们,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这样的长方体的实物(课件演示长方体实物)。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点、线、面、体逐一呈现于学生眼前,让学生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由此为引出长方体中的顶点、棱、面作铺垫。从日常生活常见的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观察讨论,认识名称
1、触摸实物,认识各部分名称
提问:长方体有点、线、面吗?我们一起来摸一摸,找一找。
点拨:长方体光滑的表面,叫做“面”。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棱和棱的交点,叫做顶点。【板书:面 棱 顶点】
2、引导思考,明确研究方向
研究一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时,一般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呢?
【板书:数量 形状 大小】
(二)动手实践,探究特征
1、搭建框架,理解“棱”的特征
根据对长方体的已有认识,大家能不能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
(1)小组活动,搭建框架
(2)汇报交流,总结特征
① 汇报成功方案,归纳长方体棱和顶点的数量。
板书:长方体的棱有12条,顶点有8个。
② 出示失败方案,归纳棱的特征。
(12条棱分成了3组,每组位置都是相对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再次研究,巩固特征
出示:
提问:从上图中你能数到几条棱?(9条)另外的三条在哪里?
【设计意图】搭建长方体框架的活动中,基于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选取材料前让学生先自主思考、同桌交流,唤起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多感官参与学习,探究长方体棱的特征。
2、 由棱想面,探究面的特征。
(1)提出问题:通过搭建框架,我们知道了棱的特征。那么“面”在数量、形状和大小上又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先跟同桌交流,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点拨交流:你是怎样数出6个面的?“完全相同”是指什么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呢?
(3)小结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设计意图】在掌握了长方体棱的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此推导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归纳出长方体面的特征,在验证中渗透推理、概括的数学思想。
3、 逐步抽象,认识长、宽、高
(1)变动框架,观察想象:把一个长方体框架的一些棱擦掉,让学生想像原长方体的形状。
提问:至少要保留几条棱,你才能想象出它原来的样子?
归纳:像这样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长、宽、高可以确定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2)对应练习,巩固概念
①出示长方体框架,找到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把这个框架倒置,你能指出它的长、宽、高吗?
②说出下面图形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小结:一个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和4条高,它们的长度分别相等。
(3)引导思考,再次想象:有什么办法可以把长方体变大?
相机点拨:
①只延长长方体的长,这个图形会怎样变化?你发现哪些面的大小变化了?哪些面没有变?
②只延长长方体的宽或只延长长方体的高呢?
③若一起延长长方体的长、宽、高呢?
(4)转换角度,拓宽思维
思考:从棱的角度思考,只要确定了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就能确定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那么如果从面的角度思考,至少需要几个面能确定长方体的大小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3个面。老师可以给予肯定。(课件演示)
提问:因为我们考量的是至少需要几个面的情况,那2个面行吗?
结论:相邻的2个面可以确定长方体的大小。其实就是确定了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指导看书,新课小结
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擦除长方体棱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从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随后分别从棱和面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长方体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基础练习 (改自课本第21页第1题)
2、综合练习
以下图形每种规格有2个,哪些面可以围成一个长方体?
追问:图1是正方形,选用6个这样的面可以围成什么图形呢?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加深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为后续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奠定基础,同时把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始终,也为正方体的学习积累经验。
四、分享收获,总结评价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课本第19页“做一做”。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括、语言表达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课前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每组同学开火车口算回答分数比较大小的题。然后教师总结并做点评。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1.出示课件情境图:学校组织大扫除,五年三班的男生干了全部任务的,女同学干了全部任务的,清扫工作完成了吗?
师:同学们,我们每学期都要组织大扫除,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可是五年三班的'清扫工作到底有没有完成呢?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提问学生,并做适当的点评。)
2.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画线段图来展示一下。教师请同学上前展示给大家并做必要讲解。
3.教师请同学根据题意口头列式并板书+ =1,然后再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是完成了呢?因为已经把整体的清扫任务看成单位“1"。
4.请学生归纳分数加法的算法。
三、拓展思维、积极探索
1.师:谁能依据这个教学情境自己出一个题目?然后提问。(学生可能会提女生比男生多干多少?因为这道题范围较小。)
2.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女生比男生多干多少?"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算法。
3.提问学生,按照学生的想法板书— =先总结分数减法的算法,再置疑:为什么不等于?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约分的重要性。
4.最后由学生自己做综合总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5.教师出典型题练习并对错误点加以重点讲解。
6.留作业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设计说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经历“探究——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构建,同时也加深了对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长方形包装纸
学生准备 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整数除以整数(0除外),也知道了整数除法的意义。今天我们将学习分数除法。那么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呢?它和整数除法的意义是否相同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来探究一下几个小朋友分饼的问题。
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
(1)每人吃张饼,4个人共吃多少张饼?
(2)把2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饼?
(3)有2张饼,每人分得张饼,可以分给几个人?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三道题,并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揭示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3)题中涉及了分数除法,想一想,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组题的探究和对比,使学生发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这样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可以使学生对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55页例题。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包装纸)老师想用这张漂亮的包装纸把送给妈妈的礼物包装起来,可是这张纸太大了,把它的'平均分成2份就够了,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2)动手操作,分一分,涂一涂。
师: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把一张长方形纸的平均分成2份,想一想,是把哪一部分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表示出来。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3)观察发现。
师: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涂色的过程吗?
预设
(教师利用课件配合学生汇报)
生1: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小格,占这张纸的。
生2:里面有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是,即÷2=。
设计意图:通过涂一涂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感受分数除法的意义。
2.初探算法。
师: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2吗?你能提出大胆的猜想吗?
预设
生: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的商作商的分子。
提出质疑,验证猜想,理解新知。
(1)尝试验证,发现问题。
师:科学的验证不是仅通过计算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的,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道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计算题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
师:为什么有些题目能很顺利地算出来,而有些题目却不能很快地算出准确的答案呢?(分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7~48页整理与练习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因数和倍数,能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进一步认识质数和合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偶数和奇数;加深理解质因数,能正确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能整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应用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一步掌握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思维的初步经验,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加深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回顾、整理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乐于思考的品质和与同伴互相交流、倾听等合作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进步,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理、应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
应用概念正确判断、推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最近的数学课,我们学习了哪方面的内容?回忆一下,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揭题:我们已经学完了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内容,今天开始主要整理与练习这一单元内容。(板书课题)通过整理与练习,我们要进一多认识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判断偶数和奇数、质数和合数,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分解质因数,提高对数的特征的认识,加深对数的认识。
二、回顾与整理
1.回顾讨论。 出示讨论题
(1)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举例说明你的认识。
(2)2、5、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3)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能分成哪几类?举例说说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
(4)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结合讨论适当记录自己的认识或例子。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判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了解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过程,培养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倍数与因数关系过程中,感受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与交流的情感品质。
二、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会找7的倍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一起来看大屏幕,这是国庆xx周年大阅兵的视频,让我们再次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视频中这么多的方阵,你们有什么感受?
师:是的,我们的祖国很强大,祝福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师:接下来老师选取了阅兵中的两个方阵,你们知道每个方阵各有多少人该怎样计算么?
师:你举手最快,你来黑板上进行板演吧。
师:非常好,第一个方阵列式为:94=36(人),第二个是57=35(人)。你书写的清晰准确,字写的整洁大方,值得我们点赞。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黑板上的算式,你们知道它们每个数之间的关系么?
师:我看很多同学露出了疑惑的表情,那带上你们充满智慧的小眼睛,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行程吧。《倍数与因数》
二、新授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观察第一个算式94=36,我们会说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
师:那么根据57=35这个算式,你们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么?
师:靠窗的同学,你来说说。
师:你觉得35是倍数,5和7是因数。你的声音很洪亮,同学们,你们同意么?
师:大家都摇摇头,我听见有人说35是谁的倍数,5和7又是谁的因数呢?师:同学们,你们的数学眼光可真敏锐啊。是的,这里我们应该这样说:35是5和7的倍数,5和7是35的因数。在说倍数与因数关系时,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师:同时还需要我们注意,这里我们只要自然数(0除外)的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你们现在明白了么?
师:下面一起来看老师大屏幕中的两个算式253=75,205=100,再来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吧。
师:第一排的同学,你来试试。
师:说的完全正确。75是25和3的倍数,25和3是75的因数。你的发言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师:最后一排的同学,你已经迫不及待了,你来。
师:100是20和5的倍数,20和5是100的因数,说的真准确,不愧是我们班的数学小能手。
师:我们在表述倍数与因数关系时一定要注意,由于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应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同学们,你们学会了么?
师:都说这么简单啊,下面请看大屏幕这个问题,上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你们还可以完成么?独立思考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师:第四小组通过计算发现7=71,14=72,77=711。所以7、14、77是7的倍数,其余的不是。
师:很好,你们是利用今天的倍数与因数的关系解决的。你们组分工明确,积极合作,值得我们学习。
师:哪一组还有不同的方法么?师:第七小组,你们派个代表来说一说。
师:哦,太棒了,14÷7=2,14是7的2倍,17÷7=2......3,17不是7的倍数。
师:集体的力量大于一切,你们已经给了最好的证明。
师:你们是利用除法去解决的,可以整除的就是7的倍数。其实在倍数与因数的`关系中,如果商是整数且没余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三、巩固
师:下面检验你们知识掌握多少的时刻到了,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么?来看大屏幕上的练习快快完成吧。
师:好了,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看一下老师屏幕中的答案和你们的一样么?
师:都一样啊,恭喜同学们闯关成功。看着同学们自信满满的样子,老师知道你们一定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了。
四、小结
师:愉快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你一直没有举手,你能来试着说一说么?你知道了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师:那你能具体说说么?
师:哦,你知道了由于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应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你知道的可真多啊。老师期待你下一节课更精彩的表现。
师:你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发言了,你来。你知道了如果商是整数且没余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你还发现不仅乘法可以找到倍数与因数的关系,除法也可以。你这一节课很充实。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收获,是的,数学知识就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孩子们带上你们充满求知的双眸,一起探索更美丽的数学,一起经历更美好的生活吧。
五、作业
师:课下完成课后练习,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找一找今天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会有哪些应用?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1、 了解新知。
看大屏幕,问: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板:长方体体积的计算)长方体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板:长方体体积=长×宽×高)你是怎么知道的?对于长方体的体积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 引发矛盾。
引:知道真不少,那你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为什么等于长×宽×高吗?看来我们对长方体体积的学习还不太全面,还有些问题。所以对于学习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我们一起来看。
3、 渗透学习态度一(出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宪章”)引:快速地小声读一读,这是清代学者陈宪章的一句话,老师觉得我们学习数学也应该像这句话说的那样勤于思考,经常问自己一个为什么,时常拥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课前没有做到,老师希望接下来我们探索长方体体积由来时能做到,好不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预习(或自学)的力量,直接揭示课题,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了解到学生学情底数,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最后,在“学贵有疑”的学习态度渗透中,自然的引出下一环节。
二、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课件(或教具)演示
1、一排一层的长方体。(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问:这是一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一起告诉我,它的体积是多少?2个这样的小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3个呢?4个呢?
小结:也就是说由几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体积就是几,是这样吗?
2、3排1层的长方体。
再问:我们再来,1排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2排多少个?3排呢?这么快,你是是怎么做的?
小结:也就是说用每排的个数4×排数3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是这样吗?(板:小正方体个数=每排的个数×排数)
3、3排2层的长方体。
再问:这个长方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所以它的体积是多少?好我们再来,一层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2层多少个?这次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也就是说在前面的基础上再乘层数2就可以求出这个大长方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是这样吗?
4、释疑辅垫。
引:学贵有疑,这里有问题了,为什么前面没有乘层数就求出了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呢?(引导出前面两个长方体的层数都是1,第一个长方体的排数是1)(板:小正方体个数=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
5、数个数验证。
再引:数学是严谨的,用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求小正方体个数这个方法是否真的.可行,下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或教具演示)结果相同吗?说明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6、引导发现。
引: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做到这里,对于长方体体积的由来你想到了什么?(注意评价
学生回答:他说的好不好?好在哪?)引导出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小结:现在大家知道长方体体积为什么等于长乘宽乘高了吗?由公式可以知道求长方体的体积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借助教具、学具,通过老师的引领,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在操作中发现规律,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思维情境,在头脑中建立长主体体积由来的表象,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突破教学难点,顺利地抽象出长方体体积公式。
过渡:知道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由来,老师觉得学习还不能停止,在这里,老师还想送同学们一句名言,一起来看。
三、操作验证、巩固练习。
1、学习态度二。(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引:也来快速地小声读一读,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一句诗,它告诉我们从书本上或从别处得来的知识,还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实践一下,才能记得牢,理解得透。
2、拼摆计算。
引:现在老师就给大家这个机会,利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用计算的方法自已来算一算长方体体积是不是真的等于长×宽×高,请同学们注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来摆,注意分工协作。
2、请填好记录单,注意发现新的问题。开始。
小结:还是那句话:数学是严谨的,通过自己来动手验证得到的知识才是最可信的。
3、学生汇报验证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知的陆游诗句,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小组合作中验证新知,再现长方体体积由来的过程,使学生加深“知其所以然”的理解,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操作及探究能力。
引:现在长方体体积公式可以确认了吗?它是什么?下面我们就用它来解决一道实际问题。
4、解决问题。(出示例题)先估算体积再独立计算。
5、巩固练习。
引:为了巩固新知,老师还准备了两个小题,还能不能做?
1、练一练第1题。
直接口答列式。
2、练一练第3题。
先谈注意问题再解答。最后拓展此题的古代解法。
3、拓展新知。
引:这是生活中一道典型的求体积的题,实际上它的解法早在20xx年前就已经有了,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方自乘,以高乘之既积尺”)这是20xx年前我国古代一本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的解法,和我们现在的解法一样吗?你觉得我国古代的数学家怎么样?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对古代数学的了解,升华了认知。
四、总结回顾,深化体验。
问: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总结:老师也想通过这节课告诉大家,我们学习,不光要记住知识,还需要经常问问为什么,更需要自己动手验证新知的正确性。最后,我还想送大家一句名言,一起看(出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无论学习还是做事,是没有难和易之分的,只要你去学,你去做,再困难的事也会变得很容易。知难而进是我们的学习态度。
设计意图:“谈收获”是对所学知识部分的整理,“谈感受”是学生情感方面的升华,尤其是“名言”的总结,进一步使学生对今后的生活学习有了概括性引领和提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会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学习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算式0.7×6=4.2中的0.7和6都叫_________,4.2叫做_________。
2.认真阅读课本,我又有了新的收获。
(1)在算式2×6=12中,我们说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因数,也是_________的因数;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倍数,也是_________的倍数。
(2)从算式3×4=12中,_________和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因数,_________和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倍数。
(3)除了2、3、4、6是12的因数外,_________也是12的因数。
3.我的小问题: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________。
(2)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2.自学课本例题,思考:
(1)18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_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_,最大因数是________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3.组内交流并讨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三、过关检测。
1.填空我最棒。
(1)根据3×9=27,我们说_________和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因数,_________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倍数。
(2)15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3的因数共有_________个,最大因数是_________,最小因数是_________。
(4)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24,这个数是( )。
2.我是小法官。
(1)在14=2×7中,2和7是因数,14是倍数。 ( )
(2)一个数的因数总是比这个数小。 ( )
(3)1是所有非0自然数的因数。 ( )
(4)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 )
3.1的因数有_____个,7的.因数有_____个,10的因数有_____个。
四、自我评价:
今天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我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的表现很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我能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倍数。
3.我能理解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了解什么是完全数。
【学习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倍数。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_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_,最大因数是_________。
2.因为72÷8=9,所以_________和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因数,_________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倍数。
3.24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最大的因数是_________,最小因数是_________。
4.从3×2=6、3×3=9、3×4=12中,我发现6、9、12都是3的_________。还有________等数也是3的倍数。
5.我的小问题: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自学课本例题,思考:
(1)2的倍数有_________
(2)2的最小倍数是_________,有没有最大的倍数?
(3)也可以这样表示:
2的倍数
2.组内交流并讨论:
(1)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同学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
(2)2的倍数为什么找不完?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4.梳理总结。
三、过关检测。
1.猜一猜,填一填。
(1)15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15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这个数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18,这个数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数是42的因数,又是7的倍数,它还是2和3的倍数,这个数是_______________。
(5)一个自然数比20小,它既是2的倍数,又有因数7,这个自然数是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小法官。
(1)一个数,它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 ( )
(2)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这个数的因数。 ( )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
(4)因为36÷9=4,所以36是倍数,9是因数。 ( )
(5)57是3的倍数。 ( )
(6)12的倍数只有24、36、48。 ( )
(7)1是1,2,3,…的因数。 ( )
3.一个数是42的因数,同时也是3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多少?
四、自我评价。
今天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我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的表现很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5-6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课件出现:摩天轮、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由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知旋转现象,建立旋转的表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师:刚才,同学们反复地提到“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板书课题)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旋转的`。还可以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这些物体的旋转。体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旋转。
2.联系生活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那到底什么是旋转呢?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旋转含义,并板书。师:今天咱们就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和风车开始研究吧!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把学生的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的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动脑和同伴间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算?
师:(出示一个纸做的袋子)想知道做这样一个漂亮的纸袋子需要多少纸吗?想一想,解决这个
问题要用到什么知识呢?
师:今天我们就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二、探究学习
1.教学例2
让学生齐读例2。
师: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想想看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生:有一个面不做,只需要求出5个面的面积。
让学生先试着计算,再交流汇报。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25×35×2+10×35×2+25×10=2700(cm2)。
生2:(25×35+10×35+10×25)×2-10×25=2700(cm2)。
……
师: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来思考,明确应算哪几个面。
2.试一试
师:做这样一个灯笼(上下都是空的),至少需要多少红绸?
先让学生结合实际来思考应算哪几个面,再独立解决。
汇报交流:
生1:我是这样思考的:这个灯笼上下面都是空的,不需要做,只需求前、后、左、右4个面
的面积。35×5×2+35×5×2=70(dm2)
生2: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算:35×5×4=70(dm2),因为它4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师:他的思考方法很独特,明白这样算的原因吗?再把你喜欢的计算方法给同桌说说吧。
师:在解决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应注意些什么?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应结合实际来思考问题。)
三、课堂活动
1.教科书第41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
让学生4人小组先猜一猜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会不会相等,再动手摆一摆,算一算。
汇报交流:
生1:我把它们放一排,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7cm2。
师:为什么表面积会减少呢?
生1:8个小正方体摆在一起就会减少14个面,所以表面积减少了14cm2。
生2:我把它们放两排,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20cm2。
生3:我把它们放两层,摆成了一个正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24cm2。
师:表面积的大小是否与摆成的形状有关呢?
2.课堂活动2。
先动手量出计算表面积需要的.数据,再算一算,然后同桌间相互交流,进一步知道计算表面积
需要哪些数据,以及应怎样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3.课堂活动3。
量一量,算一算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书皮纸。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同伴间的协作
能力。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4题。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汇报时谈谈需要求几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60-61“分数混合运算(三)”
教学目标:
1.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2.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理解以下条件的'意思
女生比男生少1/3
本月用水比上月节约了1/4。
2.引入新课。
出示问题:小刚家九月份用水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1/7,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请学生先估一估哪个月用水多,哪个月用水少?八月份大约用水多少吨?
2.读题、画图;帮助理解题意。
3.根据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
4.设哪个量为X,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5.要求尝试检验
6.归纳这类应用问题的解题方法。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完成教材第60页
“练一练” 第1题 提示:能简算的请根据运算定律简算。
2.完成教材第60页
“练一练” 第2、3题,用方程解或列除法算式都可以。
3.完成教材第60页
“练一练” 第4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2.预习“百分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从而欣赏图形所创造出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1.探索图形成轴对称或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把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教师用课件演示:
(1)钟表的转动;(2)风车的转动。提问:观察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1)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在转动;
(2)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是绕着一点转动;
(3)钟表上的指针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风车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
教师:像钟表上指针和风车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这种现象就是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变换)
2.提问:旋转现象有几种情况?
生回答后板书。
3.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旋转现象?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
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第83页例题1的钟面。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提问: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指向3)。
提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3指向6)。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提问: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2)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描述的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第1课时旋转相对应的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要想把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怎么说?
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新课讲授
1.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教师:刚才观察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怎样判断三角形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组织学生观察,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三角形旋转后,三角形有什么变化?教师再次演示风车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3)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转后,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呢?
①三角形的形状没有变;
②点O的位置没有变;
③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
④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如果我们将三角形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那么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2.学习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1)教师出示教材第84页例3。教师:怎样画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O的距离是6格;
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
③然后把点OA′,OB′,A′B′连接起来。
(2)组织学生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
3.完成第83页“做一做”。
4.完成课本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84页“做一做”
2.完成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1)第3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第4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使同学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课型:
练习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判断下列分数哪些是真,假,带分数[课件1]
2/3 8/5 13/24 35/2 23/18 156/7
2,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课件2]
36/18 12/5 24/4 48/15 64/16 50/29
3,用分数表示商,能化成带分数的化成带分数.[课件3]
15÷16 35÷18 27÷29 132÷35
4,把下面的分数依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课件4]
2 7/8 3 26/7 31/7 22/8 25/9
5,填数.[课件5]
3=( )/8 7=( )/1 6=( )/12=18/( )
9=( )/8 5=( )/7 4=4/( )=24/( )
6,把下面的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课件6]
2 4 8 7 12
二,综合练习
1,P105 .4
2,P105 .5
弄清楚0~1;1~2;2~3……都被平均分成了四份.
3,P106 .8
(1)提问:题中是要把什么数化成什么数
(2)板述: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局部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需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局部拿出1来进行改写.
4,P106 .11
提问:依题目要求,想想首先应确定哪个分数为什么
三,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对于分数的知识你还想掌握些什么
四,家作
P106 .6,7,9,10
板书设计: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练习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局部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需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局部拿出1来进行改写.
3,分数的基本性质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学习内容:
课本第60—61页内容,练习十一第1—4题。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学习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2.我能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我能理解单位“1”及分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正方形纸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检查独学
1.小组内检查独学部分的题目完成情况,质疑探讨。
2.自学课本第60、61页内容。根据自学内容我发现:
(1)分数是如何产生的?
(2)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3)什么是单位“1”?
(4)议一议:分数的分母和分子与什么有关系?结合你创造的分数,说一说分数表示的是什么?
3.小组内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分数的定义是:把单位“1”()若干份,表示这样的()或者()的数叫做分数。
5.我能行:完成课本第63页练习十一第1—4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的意义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76页内容及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
4、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这一单元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
2、小组讨论书上的三个问题。
指名汇报。约分和通分的根据是什么?
约分要约到什么为止?什么是最简分数?通分一般用什么作公分母?
二、练习与应用
1、做第1题。
下面的涂色部分可用哪些分数表示?还能说出其他分数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做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说说自己的想法。
3、做第4题。
可以用直线上同一个点表示的数,有什么特点?
你准备怎样找呢?学生完成约分,说说哪些分数相等?学生独立画点。
5、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方法。
6、第6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
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7、第7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
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难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3、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魔方,再做这个游戏时,最常用到的操作时什么?(旋转)
请同学们用手示范一下怎样进行旋转?(学生用手势演示)
问:你们在做旋转手势时为什么有的向左旋转,有的向右旋转?(因为有的是顺时针旋转,有的是逆时针旋转。)
集体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和逆时针旋转90度。
请一人到投影前操作魔方。其他同学提示其具体的旋转方向。
师:刚才同学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反复提到一个词“旋转”,这节课,咱们就来共同研究“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二、明确概念
1、联系生活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呢?
生:风扇、陀螺、钟表、车轮、风车……
课件出示几种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说的这几种都是旋转现象,那么旋转有怎样的特征和性质呢?我们借助最常见的钟表来进行研究吧。
2、学习例3.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
出示钟表实物。
师:请同学们观察钟表的指针,描述指针从“12”到“1”师怎样旋转的。(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师演示指针由“1”到“3”。
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指针从“1”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到“3”)
师演示指针由“3”到“6”。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从几开始?是绕哪个点旋转的?怎样旋转?旋转了多少度?
(2)明确旋转要素
旋转物体 起止位置 绕哪一点 旋转方向 旋转度数
板书: 点 方向 度数
师:要想清楚说明旋转现象,明确以上几个要素最为重要。
三、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出示课件)
请学生说一说,在风的吹动下,风车是如何旋转的。
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一是由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二是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三是根据对应的线段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四是根据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2、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3、概括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师:刚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变了,那么什么没有变呢?(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点O的位置没有变;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四、绘制图形
1、自主画图。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纸。
(2)请学生看清图形。
(3)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引导学生明确:对应点与点O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90°;对应点到点O的距离都相等。
学生独立完成。
(4)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2、总结画法。
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周围的点,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