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10-22 17:24:5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6-5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

  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自学内容】

  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比例尺?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

  3、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学生尝试独立求比例尺。

  (2)汇报交流

  50c:40=50c:4000c=1:80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求比例尺。

  (1)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成最简整数比。

  (2)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比例尺是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

  (3)比例尺可以怎样表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1:500000)或(线段比例尺)

  2、求实际距离。

  (1)在一副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大约是10c,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

  (2)学生尝试独立列比例解答。

  (3)汇报交流

  解:设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厘米。

  =

  =5000000

  5000000c=50

  (4)你觉得在求实际距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实际距离一般用千米做单位。

  3、求图上距离

  (1)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你会画操场的平面图吗?

  (2)学生尝试画操场的平面图。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画的?【根据图纸大小确定比例尺,可以是数值比例尺也可以是线段比例尺,根据所确定的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再画图,画图后还要标上比例尺。】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3页练习八第1题求比例尺。

  2、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3、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设计说明

  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一新课标理念,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在具体情境中观察、发现。

  教学伊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思”,迅速感受到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再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用课件生动再现几个蕴涵数学知识的生活现象,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快速得到激活,在思考、讨论中较快地发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在动手操作中思考、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促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在积累对圆柱、圆锥特征认识的同时,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培养。

  3.在合作学习中内化、建构知识。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去学习新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丰富自己对新知的认识,完成对圆柱、圆锥知识的建构,进而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圆柱和圆锥模型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圆柱、圆锥形实物 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及半圆形纸片 胶水 小棒 直尺 平板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发现。

  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轮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结合“面的旋转”的知识来认识圆柱、圆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自行车后轮车条上系上的彩带,并想象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让学生初步体验“点动成线”这一现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起到新旧知识衔接的作用。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页上面的3幅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风筝的运动、雨刷扫过车窗、旋转门转动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讨论并汇报发现。

  发现一 蜈蚣形的风筝在天空运动的过程中,很多小节在天空中连成了一条线。

  发现二 雨刷扫过车窗,雨刷在左右摆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扇形。

  发现三 长方形旋转门在转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圆柱。

  教师小结:通过这三幅图可以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做游戏。

  (1)以小组为单位,把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及半圆形纸片用胶水粘在小棒上,做成一面面小旗。

  (2)用做好的小旗做“旋转游戏”,认真观察小旗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可以动手画一画。

  (3)学生汇报,明确小旗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

  3.认识圆柱与圆锥。

  师:以前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有曲面。拿出我们的学具一起探索吧!

  (1)看: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圆柱与圆锥。(圆柱由两个圆面和一个曲面组成;圆锥由一个圆面和一个曲面组成)

  (2)滚:学生拿出圆柱和圆锥形学具在桌面上滚一滚,说说自己的发现。

  (3)剪:试着将圆柱和圆锥剪开,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们动手操作发现:圆柱剪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圆锥剪开后得到一个扇形和一个圆。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快速旋转小旗的活动,结合想象空间,体会圆柱和圆锥的形成过程,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8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25

【热】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24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03-31

【热门】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4-0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荐】03-3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3-3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03-24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