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优秀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

时间:2024-09-21 07:55:2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2篇(精)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2篇(精)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

  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

  一、复习引入

  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如,方程

  (1)x2=4 (2)(x-2)2=7

  提问1 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提问2 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殊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

  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

  (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 2x2+3=7x

  (老师点评)略

  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

  二、探索新知

  用配方法解方程:

  (1)ax2-7x+3=0 (2)ax2+bx+3=0

  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已知ax2+bx+c=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1=-b+b2-4ac2a,x2=-b-b2-4ac2a(这个方程一定有解吗?什么情况下有解?)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

  解:移项,得:ax2+bx=-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bax=-ca

  配方,得:x2+bax+(b2a)2=-ca+(b2a)2

  即(x+b2a)2=b2-4ac4a2

  ∵4a2>0,当b2-4ac≥0时,b2-4ac4a2≥0

  ∴(x+b2a)2=(b2-4ac2a)2

  直接开平方,得:x+b2a=±b2-4ac2a

  即x=-b±b2-4ac2a

  ∴x1=-b+b2-4ac2a,x2=-b-b2-4ac2a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x=-b±b2-4ac2a就得到方程的根。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公式的理解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2-x-1=0 (2)x2+1.5=-3x

  (3)x2-2x+12=0 (4)4x2-3x+2=0

  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

  补:(5)(x-2)(3x-5)=0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2页 练习1.(1)(3)(5)或(2)(4)(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

  (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a>0;2)找出系数a,b,c,注意各项的系数包括符号;3)计算b2-4ac,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

  (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习题4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

  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教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平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

  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

  学生活动:同分内角。

  师: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互补。

  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分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06-18

初中数学教案01-10

初中数学教案05-28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05-26

初中趣味数学教案11-15

初中数学教案(荐)07-19

(优选)初中数学教案07-06

优秀的数学教案07-08

初中数学教案(15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