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7-17 14:16:52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必备(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必备(15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百分数(二)P8《折扣》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信息,感知“打折”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理解“折扣”的意义,理解其计算方法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同,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文本阅读能力。

  2、通过解决“打折”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与策略的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自觉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获得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体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折扣”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把“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之间进行知识迁移,正确解决“折扣”问题。

  【学情分析】

  《折扣》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进行进行教学的。六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初步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喜欢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直观认知能力较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先引导学生把“折扣”问题同百分数知识进行联系,课前从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引入,以拉经常式的谈话方式,引出有关折扣的知识,体会折扣问题与百分数知识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能提高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运用百分数知识垫好基础。

  【教法与学法】

  教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出“折扣”问题,进行“导读,导疑,导练”的教学方法分析“折扣”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学法: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以“自读,自议,自测”的方法,理解“折扣”的意义,掌握有关“折扣”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旧知巩固,导航新知

  “说一说我们学过哪些百分数应用题基本类型。”有: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是多少。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请回顾这个寒假里度过的大节日--春节,家家户户需要准备年货,你和家人逛超市,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生说一说)刚才大家说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一种促销手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折扣”的相关内容。(板书课题)

  三、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阅读理解,认识“折扣”含义。

  (1)师:大家基本了解到打折是商家促销的常用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折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老师这里收集了商场打折的一些信息(课件出示),同学们请仔细分析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什么关系?

  (2)学生讨论,计算后,说出发现(原价乘70%恰好是标签上的售价;现价除以原价就是70%)引出:七折就是70%。

  (3)归纳“折扣”的含义

  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统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小结:几折就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十,数量关系式:现价÷原价=折扣。

  (4)练一练,内化知识

  三折 = 十分之( )=( )%

  五折= 十分之( )=( )%

  八折 = 十分之( )=( )%

  九折 = 十分之( )=( )%

  七五折 = 十分之( )=( )%

  九五折 = 十分之( )=( )%

  八折就是原价的(  )% 五折就是原价的( )%

  原价的60%就是( )折 六五折就是原价的( )%

  原价的45%就是( )折 ( )折就是原价的 98 %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1)

  (1) 学生对话表演,深化理解例题第(1)题。

  读第(1)题,结合阅读提纲,试用“原价”,“现价”,“折扣”不同角色编一段对话。(分发卡片)

  阅读提纲:题中已知条件是什么?八五折转化成百分数是多少?“爸爸实际只花了多少钱”是求什么?

  (2)导疑促议。

  “本题与哪种百分数应用题相同?”“题中单位‘1’是谁?”“怎样表示题中数量关系?”

  (本题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百分数应用题相同,题中单位“1”是原价,数量关系是:原价×折扣=现价。)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板演),解释思路。

  (4) 学生对话表演,深化理解例题第(2)题。

  读第(2)题,结合阅读提纲,试用“原价”,“现价”,“折扣”不同角色编一段对话。

  阅读提纲:题中已知条件是什么?九折转化成百分数是多少?“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是什么意思?谁比原价便宜了?“便宜了多少钱”是求什么?

  (5)导疑促议。

  “题中单位‘1’是谁?”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本题与哪种百分数应用题相同?” “怎样表示题中数量关系?”

  (本题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是多少”的百分数应用题相同,题中单位“1”是原价,数量关系是:原价-现价=便宜的钱数;或 原价×(1-折扣)=便宜的'钱数。)

  (6)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板演),解释思路。

  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P8的“做一做”题目。

  4知识梳理,感悟不同

  (分析思路,进行分类,之后口述列式。)

  ①一台点读机原价400元,打八折出售,现价是多少元?

  ②一辆自行车打八折出售,现价480元,原价是多少元?

  ③一台笔记本电脑原价5000元,打九折出售,便宜了多少元?

  ④一张办公桌现价425元,相当于原价的八五折,原价是多少元?

  ⑤一件西服原价300元,八八折促销时,售价是多少元?

  ⑥小明买一本定价24元的《趣味数学》,刚好打七五折,少花了多少钱?

  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1:我把①、③、⑤、⑥题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 单位“1”是已知的,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把②、④题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 单位“1”是未知的,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生2:我把①、⑤题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 用数量关系式 原价×折扣=现价。 把③、⑥题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 用数量关系式 原价×(1-折扣)= 便宜的钱数。把②、④题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 用数量关系式现价÷折扣=原价。

  小结:第二种分法根据数量关系来分,更贴近今天所学的内容。(全班口述列式)

  四、综合应用,回归生活

  (一)阅读理解,回顾与反思

  有一次我买衣服,门口写着全场六折起,我一看挺便宜呀,就想买一件,我看中了一件标价200元的上衣,一问却要160元,这也不是六折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你能帮我算算这件衣服实际打几折吗?

  生:160÷200=0.8=80﹪,打八折。

  小结:六折起相当于六折或大于六折(原因就在“起”字),看来我们不但要理解好“折扣”,还要学好语文,理解好文字内容。

  (二)实践应用,体验数学价值

  一种作业本的单价是1.5元,三家文具店有不同的促销方式。王老师要买100本这种作业本,去哪家文具店购买比较便宜?

  A店:一律九折优惠

  B店:买4本送1本

  C店:满50元八八折优惠

  (请你帮助选择一下,确定最佳购买方案,学当理财小能手)

  五、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1、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写一小段有关“折扣”的数学日记、数学故事,读后感等 。(学生上台口述交流)

  六、提高运用,拓展思维

  作业:

  1、李叔叔在A电器店看中了一部摄像机,又分别去B电器店和C电器店转了转,结果同一款摄像机,促销情况可大不相同。

  你觉得在哪家买比较合适?怎么说服大家去哪家买呢?

  2、在某商店促销活动时,原价200元的商品打九折出售,最后剩下的几个,商家再次打八折出售,最后的几个商品售价是多少元?

  板书设计:

  折扣

  几折--百分之几十

  【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选择教学材料,把新、旧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的空间,设计教师“导读,导疑,导练”;学生“自读,自议,自测”的数学课堂阅读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使学习活动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和谐的气氛组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在文本阅读中渗透语文,学生以“原价、现价、折扣”分“角色”进行生动活泼的对话表演,内容充实。畅谈学习收获,写有关“折扣”的数学日记,数学故事,阅读短文等,是本节课的亮点,突出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认知过程,目标达成率高,课堂效果良好。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 明确成数的含义。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2. 通过成数的计算,进一步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成数的理解和计算。

  教学难点:会解决生活中关于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引导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百分数相关的概念及计算。

  二、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师:同学们有留意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吗?(学生汇报相关报导)

  三、新课讲授

  1、理解成数的含义。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通称“几成”

  师: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有成数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这些“成数”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增产“二成”,你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成数 分数 百分数

  二成 十分之二 20%

  2、填空,掌握成数的含义。

  四成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六成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七成五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九成二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师:试说说以下成数表示什么?

  ①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

  ②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3、解决简单的成数问题。

  (1)某县前年秋粮产量为3万吨,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去年秋粮产量是多少万吨?

  师:在解决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一:3 + 3×30% = 3.9(万吨)

  预设二:3×(1+30% )= 3.9(万吨)

  答:去年秋粮产量是3.9万吨。

  师:现在,“成数”已经广泛应用于表示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情况。例如: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

  (2)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2:

  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3)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①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②找出数量关系式。

  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

  今年的用电量=去年的用电量×(1-25%)

  ③学生独立根据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

  方法一: 350×(1-25%) 方法二:350-350×25%

  =350×75% =350-350×0.25

  =350×0.75 =350-87.5

  =262.5(万千瓦时) =262.5(万千瓦时)

  4、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某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5000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该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多少人次?

  师:请同学们独立解答,并把你的解题过程写清楚,争取让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

  预设:15000÷(1+20%)=12500(人次)

  监控: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这道题为什么用除法解决呀?

  四、提升认识

  问题:解决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什么?

  预设:理解成数的`含义;明确谁是单位“1”。

  五、解决稍复杂的成数问题

  1.小明家七月份用水量17.5吨,八月份采用节约用水措施后,用水量降至14吨。节约了几成?

  (17.5 - 14)÷ 17.5 = 20% = 二成

  答:节约了二成。

  2. 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成活率为九成。如果未成活的树有15棵,这次植树成活了多少棵?

  15÷(1- 90% )×90 % =135(棵)

  答:这次植树成活了135棵。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有什么收获?

  1.理解成数的含义,会进行成数和百分数之间的相互改写。

  2.能应用成数进行简单实际问题的计算,进一步提高百分数有关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布置作业

  1.课本13页第5题。

  2.基础训练练习二(1)。

  板书设计

  2.2 成 数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例2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

  2.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如何区别、统一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两个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1.说出下面各题的倒数。(投影出示)

  2.把算式补充完整。(投影出示)

  问: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是什么?谁不变?谁变?

  生:被除数不变,除号变乘号,除数变成它的倒数。(法则的本质)

  问:分数除以整数是把谁变成它的倒数了?为什么?

  生:把整数变成它的倒数了,因为整数处在除数的位置。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看谁最善于思考、分析,能正确的总结出计算法则。(板书:整数除以分数)

  (二)新授教学

  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问:①谁会列式计算?

  板书: 02=45(千米)

  ②根据什么这样列式?

  生:根据路程时间=速度。

  问:要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就是求什么?

  生:求汽车的速度。

  问: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怎样进行计算呢?我们认真分析一下题意。画出线段图帮助我们寻找解题的方法。

  师:根据你们说的老师画图。用一条线段的长表示1小时,把它平

  问:怎么求?为什么这样求?

  (2)要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怎么求?

  算式变化形式:

  根据上面的推导过程可得出:

  这两个算式相等吗?

  我们把这道题完成。

  答:汽车1小时行驶45千米。

  (3)观察算式:谁没变?谁变了?怎么变的?

  讨论: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谁能说一说?

  板书: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同桌互相说一说。

  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

  (4)根据我们总结出的法则,同学们试做下面两道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订正,错的说错在哪里,并改正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

  (1)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2)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问:第一个法则整数后面为什么要加上0除外而第二个整数后面就不加了呢?

  生:第一个法则整数是处在除数的位置,除数不能为0,所以必须加上0除外;第二个法则中整数处在被除数的位置,可以是0,因此不必加上0除外了。

  问:你看这两个法则一会儿变成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一会儿变成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把我们都弄糊涂了。你有什么办法记清这两个计算法则吗?请把你的好方法讲给你周围的同学听。看谁的方法最好。

  问:这两个法则的共同之处在哪儿?谁愿意把你的方法讲给全班同学听?

  生:这两个计算法则虽然叙述的不一样,但它们都是被除数不变,除号变乘号,除数变成它的倒数。这样记就不会记错了。

  2.把下面各题补充完整。

  3.计算。在本上写过程,得数填在书上。

  订正,指名把过程写在投影片上。

  错的同学说明错因。

  4.判断。对的举,错的举,并说明理由。

  师: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敏捷,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同学们对每一道题都是认真观察、思考,这样我们就能避免出现很多不该出的错误。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课本第36页第1,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这节课有两个难点:

  第一是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把例2的条件和问题分别解剖加以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根助学生理解算理,效果很好。

  第二是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应用。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混乱。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抓住了一不变二变这一本质。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了一组对比练习。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课前准备:

  板书:学习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

  2.在经历操作、观察、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3.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的特征。

  板书预习导航:

  1.生活中的圆柱。

  2.圆柱哪些部分组成,特点是什么?

  达标卡(练习册)

  教具准备:课件、圆柱体、学生的学具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上课:组内宣言

  二、导入新课:(3分钟)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习立体图形,非常好,(出示幻灯片一)大家看看这些物体的形状,你认识吗?谁来说?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立体图形--圆柱。(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2.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三、探究活动。

  1.师:请同学们按预习导航的要求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7分钟)

  2.下面小组汇报环节,请做好交流的`准备,要利用手中的学具边指边说。

  (1)生活中的圆柱有哪些?

  (2)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特点是什么?

  生说师板书:底面2个大小一样都是圆形

  侧面1个是曲面展开是长方形高

  (出示幻灯片二)演示幻灯片强调教学重点

  师:除了这些,你还学会了什么?

  (出示幻灯片三)演示长方形转动会形成一个圆柱。

  四、达标训练

  1.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在圆柱下打“√”。

  2.在上图中标出圆珠笔各部分的名称。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它是两个()的圆。

  (2)圆柱的高是指两个()之间的距离,圆柱有()高。

  (3)圆柱共有()个面,它的侧面是()。

  (4)如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那么圆柱的高是()厘米。

  3.如图:

  以长方形的长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则圆柱的高是(),底面周长是()底面直径是()。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设计说明

  “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和“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

  1.借助定义、实例,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伊始,借助正比例的意义和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思想,充分理解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比值不变的特点,为学生探究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奠定良好的基础。

  2.借助具体情境,在观察、讨论中发现规律。

  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这一规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及特点。

  3.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反比例关系式。

  因为正、反比例体现的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且正比例关系表达式学生已经掌握,所以在总结反比例关系表达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己总结出反比例关系表达式,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玻璃杯 直尺 水 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复习。

  课件出示:一个圆柱形水箱,底面积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这个水箱能装水多少立方米?

  (1)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提问:你是根据什么公式进行计算的?

  预设

  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师追问: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在什么情况下其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

  预设

  生1:底面积=圆柱的体积÷高,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生2:如果底面积一定,圆柱的体积与高就成正比例;如果高一定,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就成正比例。

  2.引入课题。

  如果圆柱的体积一定,那么底面积与高又成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反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有关圆柱的体积问题以及列举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在培养学生思维完整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1)课件出示教材47页例2,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观察。

  师: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后,观察下表,先一行一行地观察,再一列一列地观察,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杯子的底面积/cm2


10


15


20


30


60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2)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生1:有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

  生2:杯子的底面积增大,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小,水的高度升高。

  生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都是300,是一定的,也就是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一定)。

  (4)明确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杯子的底面积增大,水的高度反而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小,水的高度反而升高。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总是一定的,所以我们就把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内容及13页练习二1、2、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的含义。

  2、能熟练的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

  3、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4、学会合理、灵活的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难点:能灵活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折扣”问题。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每到节假日期间,商场为了招揽顾客,经常采用一些促销手段,你们知道有哪些促销手段吗?(降价、打折、买几送几、送货上门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打折问题,也就是“折扣”。(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齐读)。

  1、理解“折扣”的含义。

  2、能熟练的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

  3、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师:同学们,有信心完成目标吗?(生有)要想完成目标,要靠大家认真地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老师出示的自学指导,根据自学指导有目的的去自学。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8页的内容,重点看例1并补充完整,思考

  1、什么是“打折”

  2、“几折”用分数怎样表示?用百分数又怎样表示?

  3、例1中的“八五折”是什么意思?

  4、第(2)小题要求比原价便宜多少钱,应该先求什么?

  5、第(2)小题中160×(1—90%)的1—90%求的是什么?你理解吗?

  (5分钟后,比比谁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师:同学们,自学时,老师有几点要求:咱们比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自学效果最好。同学们能不能做到?(生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四、先学环节

  (1)看一看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看书。

  (自学结束后)

  师:看完书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老师要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呢?(生有)

  (2)议一议

  讨论,指名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3)练一练

  第8页“做一做”

  要求:板书时把字体写工整,格式写规范。

  1、找三名学生上台板演(找最差的学生),其余学生写练习本上。

  2、师巡视,发现错例板书于黑板上的对应位置。

  五、后教环节

  (板演结束后)

  (1)更正

  师:认真看黑板上的题,发现错误的同学可以上台用黄色粉笔更正。(让学生一次次的上台更正)。

  (2)讨论(集体评议)

  a、分别找板演的同学说出

  六五折七折八八折分别是什么意思?

  (六五折就是原价的65%,即原价×65%)

  (七折就是原价的70%,即原价×70%)

  (八八折就是原价的88%,即原价×88%)

  同学们总结公式:原价×折扣=现价

  b、看这三位同学的算式是否正确,认为正确的请举手。(统计)

  c、看计算结果,认为对的请举手。(统计)

  d、评正确率和做题是否规范,对做题正确规范的学生加以肯定,让其他学生效仿。

  e、做错的学生及时纠正,并向同桌说出理由。

  f、齐读公式,加深记忆。并延伸公式:

  现价÷原价=折扣

  现价÷折扣=原价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折扣”,你们学会了吗?下面,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比赛做作业,比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正确率高,格式规范。

  六、当堂训练

  1、必做题:第13页练习二的1、2、3题。(写作业本上)

  2、选做题:(任选其一)

  (1)一种羽绒服原价480元,夏季打六折出售,在夏季买一件羽绒服需要多少钱?

  (2)某种商品原价100元,现在打八五折出售,现在比原来便宜多少钱?

  3、思考题:(任选其一)

  (1)小林在商店买了一个书包,打了八五折花了68元。如果打七五折,需要多少钱?

  (2)小强想买件新衣服,他在商场和专卖店发现同一款式的衣服,但价格却不同,商场里的原价是230元,现在按八八折出售,且按打完折后的价钱,满200送20元现金;现在专卖店卖210元,并且所有商品一律降价20%出售,小强很犹豫,你能帮小强想想买哪个更划算吗?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引导同学们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坐标的思想,发展同学们的空间观念。

  3.感受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性,产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物体在生活中的位置与图上位置的正确转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引发问题

  1.介绍五子棋的下法,什么规则,如何获胜?

  2.在黑板上与学生下五子棋,由于学生在座位上,只能口述摆放位置,由此引发思考,怎样才能简洁、迅速并且清楚地描述出落棋的位置?

  在小小的游戏中我们都能发现数学问题,看来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的存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都可以成为一个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手。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位置的表示方法。(课件出示)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介绍自己在班里的位置。

  让学生明白,要想清楚的描述自己在班里的位置,必须要按一定的顺序。

  2.统一要求,用"第几组的第几个"来描述自己在班里的位置。

  同时板书出(第几组,第几个)的文字形式。

  当我们排列成整齐的队列时,我们每个人的位置就可以用这样的两个数表示出来,举两个例子并板书出来。

  板书:(第几组,第几个)

  (6,2)

  (8,1)

  疑问:用一个数能描述自己的位置吗?

  像这样的用两个数表示位置的方法叫做用数对表示位置,这样的一对数我们称它为"数对"。

  板书课题:用数对表示位置。

  再用数对表示出自己在班里的位置。

  3.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将学生座位抽象出平面图,在图中再次巩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横后纵),形成初步的坐标轴形式。(课件演示)

  使学生明确:第几组表示的是列数,第几个表示的是行数,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说列数,再说行数。

  难度稍微加大,变成利用数对来找相应的点,但由于是在学生熟悉的环境里进行,所以对于理解不难,为后面在平面图中找相应的点做下铺垫。

  补充课题,用数对不仅可以表示我们每个同学在班里的位置,象这样在图中的某一个点的位置的也可以用数对表示。

  物体在生活中的位置与图上位置的正确转换,是这节课的难点,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来过渡进入平面图的研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可以更好的理解,使数学与实际生活更好的联系起来。

  在其中强化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并且研究出同一列的点,用数对表示时的特点,同一行的点在用数对表示时有什么特点?

  三、实践应用

  (在第一部分中,学生已经对用数对表示位置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在这部分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对于出现的问题再进行反馈讲解。)

  1.出示书中情景,利用"数对"解决图中问题。

  公园导游图,用数对表示各个景点的位置。

  让学生先自己说再与同伴说,最后上台汇报。

  2.利用数对找点。

  注意先找横坐标数再找纵坐标数。

  质疑反馈。

  四、拓展应用

  1.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运用到类似的知识?

  (1)在棋盘上标出数据,继续课前的棋局。

  (这是一个运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游戏,利用游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进一步巩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并且也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的一个例子。)

  (2)介绍地图中用经纬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与今天所学内容相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将所学的内容放入一个更广泛的应用空间,让学生感受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性,产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的学习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那才是鲜活的,是有实际意义的。)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97页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3、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教师介绍: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出示例7:星光书店八月份的营业额是6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八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指名学生读题后全班学生再次读题。

  提问:题里的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尝试练习。

  学生可能有下面两种方法: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说说这题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000元的20%是多少?再求实际获得的奖金。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3、完成练一练后全班交流。

  三、反馈练习

  只列式不计算。

  1、一家运输公司10月份的营业额是260000元,如果按营业额的3%缴纳营业税,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李华买了一辆12万元的汽车,按规定买汽车要缴10%的购置税。他买的这辆汽车一共要付多少元?

  3、一个城市中的饭店除了要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以外,还要按营业税的7%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如果一个饭店平均每个月的营业额是14万元,那么每年应交这两种税共多少元?

  四、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1—3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整理与复习中回顾整个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复习有关万以内数的数的读写法,比较大小等,培养学生的数感。

  3.会计算万以内有加减法,小数和分数的加减法,会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运算,会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运算。以及两步运算为主的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巩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会比较数的大小;结合生活实际,会估一估。准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比较数的大小,掌握数的基本计算。

  教学过程:

  一、我的成长足迹。

  1.师:同学们,三年的学习生活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我相信你们肯定有很多话要对同伴和老师说一说吧,谁愿意说一说三年来你在数学上有了哪些收获?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3.作品欣赏。

  将上学期在数学活动周中获奖的优秀学生作品《数学小报》进行展示。

  学生的优秀作业本进行展示。

  4.学生自评、互评。

  自我评价:说一说自己三年来在课堂上、作业方面、数学兴趣等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以及说一说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

  同桌互评:同桌之间或者比较了解的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二、计算。

  1.简单地复习有关加减乘除的有关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练习。

  2.让学生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地方或者说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把学生作业中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和类型进行讲解。

  3.完成书本上课后习题:要求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检查,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检查的`。从而提高学生检查的意识和能力。

  二、基本练习。

  1.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下画钩。

  (1)两个数相乘,积比1000大一些,比20xx少得多,可能是( );

  3270 4819 2151

  (2)38与23的积可能是:

  863 874 594

  这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然后老师进行概括。如第二题,可以先判断积是个位是几,因为两个乘数的个数是8和3,所以积的个位肯定是4,因此排除863,再进行估算选出合适的答案。

  2.找规律填数。

  (1)20xx 2090 20xx ( ) ( )

  (2)1200 1100 1000 ( ) ( )

  先找到一组数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规律填写下一个数。

  3.在括号内填上>、<或=。

  认识符号>、<、=的意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对于常见的量的单位,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复习克、千克质量单位。

  让学生回顾所学的有关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回想一下: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1千克。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

  5. 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多长?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先确定一个标准,再估算。

  第一个问题: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1200张纸大约厚12厘米;

  第二个问题:一个班大约40人,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30个班。

  第三个问题:10步大约7米,1200步大约1207=840米。

  不同的纸张厚度不同,不同的人步长也不一样,实际教学时可请学生选实际量一量,再估算。

  总结:

  比较分数大小:

  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代数运算法则: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作业:

  1.直接写出得数。

  1028+998= 20xx-619= 1830= 96060= 0.37+0.73=

  1.4-0.5= 0.30.04= 80.01= 2.29229= 82+62=

  + = 20-1 = = 1 = 9.1 =

  0 = 12.2+8%= 812.5%= 50%= 1010%=

  2.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800-(287+365) 71799+717 20xx-172832

  88434+1721 1593-[(4419+44)5] 125208050

  139+159+179 1040.25 0.32+11.7+4.68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页第3题,练习二十五第8~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及其三边、三角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

  2.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和平移,能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画平移后的图形,并能运用平移解决问题。

  3.进一步掌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能辨认、并画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重点难点】

  重、难点: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三角形

  1.复习三角形的特性。

  指名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并举例说明三角形特性在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复习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指名说一说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

  强调: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3.复习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可以分为哪几类?你是怎么分的?

  4.完成教材第110页的第3题。

  二、复习轴对称、平移

  1.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2.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平移。

  三、复习观察物体

  在同一角度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物体的几个面?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8~13题。

  五、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六、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30到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并能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 通过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当回设计师,请大家将我们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白纸上。(长8米、宽6米)

  2、 请画好的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有不一样的请你贴上来。

  3、 按大小分类。(讨论后说明随意画的长方形不是教室的`平面图)

  4、 讨论:将这么大的教室画到图上你采用了什么办法?(缩小)。为什么这些图有大有小呢?

  5、 分别请同学说说自己画的设想。

  6、 在同学们贴上的纸上介绍图上距离、(画在图上的8厘米、6厘米就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同学们量出的教室的长8米,宽6米就是实际距离。同学们缩小的倍数就是你这幅图的比例尺。请你写上自己的比例尺。

  7、 板书课题。“认识比例尺”

  二、 新课展开

  1、自学课文

  让学生看课本上的第56页,初步接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

  说明:我们所缩小的倍数,一般取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为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

  改写自己所画的图的比例尺。

  2、出示中国地图(投影)

  <1>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30000000

  (电脑演示放大效果)

  介绍线段比例尺。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与数值比例尺比较。(线段比例尺操作性强的,便于估计)。

  <3>你能从地图上大致的估计上海到北京的距离吗?小组讨论、反馈。评价各种计算的方法。板书: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5>小组反馈,评比优秀方案。

  <2>电脑课件演示。

  <4>根据讨论板书:

  补充板书:

  把实际距离按原来的大小画出来,比例尺就是1:1

  三、 练习

  1|试一试。

  四、 作业:31页练一练。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打折”的含义,理解原价、现价和折扣之间的关系,能解决生活中和折扣有关的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灵活合理地选择方法。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通过对同一商品不同促销手段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理性消费的好品质。

  学情分析:对于乡村学生,少部分学生接触了解“打折”,他们这种对打折的认识还是比较被动的生活经验,并未真正理解折扣的知识,也没有建立起商业和数学、教材上的百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折扣的含义,并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折扣的含义,全面考虑问题,合理消费,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我想咱们班一定有同学去过大商场,细心的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周末或过节,商场有一些促销活动呢?比如说“打折”。折扣是商业活动中的一个专用名词,也是本节课的一个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深入研究折扣。(板书:折扣)

  二、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认识“打折”。

  (1)师;关于打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预设:什么叫打折?打几折是什么意思?什么情况下打折?)在课本第8页的第一段话中,有关于打折的解释,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齐读第一段话。默读,请同学们用笔划出相关的内容。

  师:你从第一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预设:(1)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俗称打折。(2)几折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3)打9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90%出售。)

  (2)教师出示实例。引导学生总结出“折扣”的含义

  三折=(3/10)=(30)%五折=(5/10)=(50%)七五折=(75%)

  6/10=(六)折95%=(九五)折80%=(八)折

  (3)师生小结: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2、联系问题,认识按折扣出售

  (1)师:第一段话中,按九折出售,是什么意思?(预设:按原价的90%出售。)

  师:假如一件商品原价是100元,那么现价是多少呢?你能自己列式吗?

  说说你列式的依据是什么?(预设,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能列式。,100×90%=90(元),让学生说列式依据,就是根据提示,原价×90%=现价。)

  (2)师:如果我是一名售货员,几件商品都是原价100元,第一件商品打5折出售,你能知道假如一件商品原价还是100元,如果按5折出售,现价是多少?如果按七五折出售,现价是多少?说说你列式依据是什么?(预设,打5折,就是原价×50%是现价,打七五折,就是原价×75%=现价。同行学们,我们能不能通过刚才的举例总结一个数量关系式:原价×折扣=现价)

  3、求折扣数、求原价的折扣问题

  (1)师:小雨和爸爸在商场买东西,遇到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吧!我们一起看看第八页例一。请同学们齐读问题2遍。请同学们拿出笔,划出有效信息。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预设: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按八五折出售,求现价。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求比原价便宜了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小组内再交流反馈。

  (2)例1(1)预设学生列式:180×85%=153(元)180×0.85=153元

  师:说说你的列式依据是什么?(预设:原价*折扣=现价)

  例1(2)预设学生列式:160-160×90%=16元160×(1-90%)=16元

  师:说说你的列式思路是什么?(预设:原价-现价=便宜的价格九折就是按原价的90%出售,单位“1”是原价,便宜了原价的(1-90%))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什么量就要找到与之对应的分率。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折扣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

  (3)一本图书打八折后,便宜了9.6元,这本书原价多少钱?

  师:知道便宜的`钱数,求原价,是例题1(2)的逆运算

  学生列式:9.6÷(1-80%)=48(元)

  答:这本书原价48元。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求原价(单位“1”)用除法)

  三、练习巩固

  今天,大家表现真棒啊,我们一起利用折扣的知识,来商场看看这些商品的现价是多少吧!

  完成第八页做一做,一定要记得列算式。交流反馈:说说你列式的依据是什么?(预设:这是一道基础题,考查的是对折扣知识的理解。原价*折扣=现价)

  小结:我们在购买东西也就是说我们买东西时不能只看原价或者折扣,因为价格会受到原价和折扣的影响。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了解了折扣的知识。知道了一个新的数量关系式:原价*折扣=现价,在购物时,一定要认真要分析原价和折扣是多少,现价是多少,购物一定要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最高最实惠的商品,争当理财小能手。)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

  2、解比例

  5/x=10/3 40/24=5/x

  3 、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 A×1/6=B×1/5 A:B=( ):( )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 )、( ):( )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比例的意义

  比例 比例的性质

  解比例

  正反比例 正方比例的意义

  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比例应用题 正比例应用题

  反比例应用体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圆柱切割组合模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什么是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

  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启发学生思考。)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思考:

  (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V=Sh

  5、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三、巩固应用练习。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1、3、4、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的过程。

  2、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进一步掌握数的知识,发展数感。

  3、积极参加自主整理的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前预习:

  小组合作,交流整理:

  回顾以前学过那些数,各举五例。分析不同类数之间有何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回忆数的认识

  1、回顾数的意义。

  师:你学过那些数?

  (生回答)

  师出示卡片,生齐读。师:举例说明这些数可表示什么?

  (生回答)

  2、数的分类。

  完成问题(1)。

  师:把上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生回答)

  师:每种类型的数,除了上面几种类型,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吗?

  (生回答)

  3、数的互化

  呈现表格,完成数的互化,交流做法。

  4、数的大小比较。

  学生自主完成。

  5、适时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到数的哪些知识?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顾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1、引出问题。

  师:小明的爸爸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且年龄是小明的五倍,同学们能猜出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龄吗?

  (生回答)

  以上问题,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倍数和因数)

  明确:我们一起回顾和整理倍数和因数。

  2、小组合作,梳理知识。

  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过的“倍数和因数”知识整理下来。同学们认真讨论,由组长记录,一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学合理。全班交流。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为什么先学因数和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

  师:倍数和因数是基础,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整理出来的倍数和因数脉络图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三、复习正数和负数

  师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情况记录。

  学生阅读题目内容。

  出示问题(1)。

  提醒学生估算时要注意的问题。(生回答)师:(生回答)师:(生回答)

  出示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2)。

  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关注怎样用正负号表示收支情况,以及怎样基数按每次结余。

  四、人民币上的号码

  1、让学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币。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你的经验大胆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过程。

  2、能对四则运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进行归纳和整理,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3、体验自主整理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回顾:

  我们学过那些计算?分别写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计算出结果。小组内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四则运算

  1、师: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计算?

  生回答。

  小组长汇报本组在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2、议一议

  出示问题(1)生归纳整理。

  出示问题(2)生举例说明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生整理汇报。(注意提示0不能做除数)

  3、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归纳出加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样的方法总结乘除法的关系。

  说一说

  师:上述关系在计算中有哪些应用?

  启发学生回答,(进行验算、解方程等)

  二、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律

  1、师: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

  小组讨论,自主总结,并写出字母表达式。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计算后交流做法,注意能简算的要简算。

  3、估算。

  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判断,再回答是如何判断的。

  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想,需要几个步骤。

  计算问题(2)时可用竞赛的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回顾了什么内容?需要注意什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7-07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1-10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4-11

【精华】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24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25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07-09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8

【热】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24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3-3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