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8 17:28:5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通用]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通用]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2.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1亿的意义、建立数感。

  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再来看看以一些用“亿”作单位的数。(课件出示:有关1亿的小资料生1: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生2:要画1亿个点,如果每秒钟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大约要画3年2个多月。

  生3:正常人的心脏一年约跳4200万次,那么,跳1亿次要多久?

  100000000÷≈2.4(年)

  2.4年就是2年零5个月。因此,正常人的心脏跳1亿次大约要2年零5个月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较大的数,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信息,就有以“万”、“亿”作单位的大数。你能想象并描述一下“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感受一下。

  二、探究教案,经历过程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方案了解1亿有多大。首先选定你们小组需要什么东西。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们组想看看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生2:我们组想看看1亿个小朋友占多大地方。

  生3:我们组想知道1亿粒米有多少。

  生4:我们小组想知道1亿个字有多少。

  师:难道我们想知道1亿张纸的厚度就要真的拿来1亿张纸进行测量吗?真的要找来1亿个小朋友站一站吗?真的需要这样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我们可以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进行试验、测量,然后就能以此为依据进行推测,得出结果。

  师:这个办法不错,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你们的实验测量吧,然后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小组活动情况:

  生:我们测量出100张纸约厚1厘米,那么1亿张纸的`厚度就是100000000÷100=1000000(厘米)。

  师:1亿张纸折叠起来高约10000米,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它高8800多米,因此1亿张纸叠起来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生:我们实际在1平方米的地方站一站,以舒服、自然为度,发现1平方米内站4个小朋友。这样1亿个小朋友需要占100000000÷4=25000000(平方米)。

  师:1亿个小朋友要占25000000平方米,相当于站满1000多所我们这样的乡镇小学。

  生:我们测量了1克米,数一数发现1克米约有53粒,这样1000克米就有53000粒,1亿粒米就是100000000÷53000≈1887(千克)

  师:1亿粒米大约2吨,我国有13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1天就要节约13亿粒米,约26吨,用载重量为4吨的货车运送,要运7次!因而,我们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积少成多、利国利民。

  师:如果以一年365天来计算,若每天读5000个字,则1年可以读完1825000个字,那么读1亿个字要100000000÷≈55(年)。这就是说,一个人每天看5000个字,要坚持55年才有可能读完1亿个字。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今天,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初步感知了1亿有多大。把我们这节课知道的结果回去讲给家人听。简单地说,1亿是个很大的数字,如果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数字乘1亿,都会变成一个大数目;如果用除法来算,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我国的铁路运输密度居世界第一,但人均铁路长度却是世界上最短的,还不够一根烟长。最后,我们可以在网上寻找一些有关“亿”的数字。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我从广度(1亿个小朋友站多大面积)、深度(1亿张纸叠起来有多高、1亿个字有多少)、多维度(1亿粒米的装载)设计了四个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对象都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事物,但即便如此,学生们还是对1亿张纸叠起来大约有10000米高、1亿个小朋友可站25平方千米的面积、1亿粒米大约重2吨等概念难以获得实在的表象。

  2.我课前从多种渠道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建立生活周围的实体模型,让学生获悉:1亿张纸比珠穆朗玛峰还高,1亿个小朋友可站很大面积,1亿粒米要用多辆大车来运载,1亿个字要用毕生的时间来读。这样,就使概念由抽象到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5页例3和议一议,第76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四第5~10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

  2.借助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3.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引导观察例3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桃园里有桃树64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教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你能估算一下总共有多少个桃吗?

  教师:怎样估算?

  学生:把64看作60,把48看作50,因为60×50=3000,所以桃园大约能收桃3000kg。老师:“桃园里有桃树64棵”变为“桃园里有桃树647棵”。教师:估算一下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又该怎样列式?学生:647×48。

  教师:现在又该怎样估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准备如何对647×48进行估算?学生讨论,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学生问答准备怎样估算。

  学生1:可以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来估计。

  学生2:也可以把647看作650,48看作50来估计。

  教师:这种估算方法和前面学习的估算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估算都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数看作接近这个数的整十、整百数来算。教师:同学们估算出这个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了吗?

  学生1:647×48≈30000(kg)

  学生2:647×48≈32500(kg)。

  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写结果时要用“≈”,表示这是一个近似值。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更喜欢哪种估算方法呢?为什么?

  小组交流,展开讨论,反馈交流情况。

  学生1:我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600×50等于30000,计算很方便。

  学生2:我也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47看作600,就把第一个数看小了一点,48看作50,把第二个数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与准确值很接近。

  学生3:第二种方法是把两个数都看大了一点点,一定会比准确值大,虽然与准确值还是比较接近,但计算不够简便,所以我还是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

  2.教学“议一议”。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怎样估算45×496?

  引导学生提出多种估算方法,如把45看作50,496看作500来估算,或者把45看作40,496看作500来估算。

  教师:估算出结果,看相差多少?

  学生估算出结果分别是25000和20xx0,相差5000。教师:怎么会差异这么大呢?

  引导学生得出:由于45看成40和50都相差5。把45看成40来算少算了5个500,就是2500;把45看成50来算多算了5个500,就是2500,所以两种结果相差5000。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有时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比如下面这个题目,你认为采用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呢?为什么?

  出示:动物园每张门票45元,496个小朋友去参观,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引导学生讨论出用第一种估算方法较好,因为第一种方法把两个因数都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肯定大于45×496的结果,还有多余的一点钱,在参观旅游中可以防止意外发生。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可以灵活地选择估算方法。但在具体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76页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出示表格

  齐王田忌本场胜负第一场上等马下等马齐王第二场中等马上等马田忌第三场下等马中等马田忌

  2、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秦王的方法?讨论

  3、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把田忌所有的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如表中。

  4、展示各组汇报的结果

  田忌可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

  5、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结合实际说一说。

  三、巩固新知

  1、数学游戏:

  1、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

  说明游戏规则

  2、两人轮流报数,必须报不大于5的自然数,把两人报的数依次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0,谁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获胜,你第一次报几?以后怎么报?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写一篇数学日记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复习除法口算

  1)直接说结果。

  720÷80= 480÷60= 360÷90=

  240÷30= 420÷70= 900÷30=

  180÷20= 560÷80= 250÷50=

  450÷90= 630÷70= 4000÷8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2)估算

  368÷60≈422÷80≈720÷89≈ 722÷90≈ 350÷68≈ 455÷70≈

  578÷60≈ 507÷80≈289÷5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3)直接写出得数

  26÷2= 55÷5= 280÷40=

  85÷5= 640÷80= 81÷3=

  360÷90= 96÷4= 78÷6=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小结:商的变化规律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复习笔算

  1)816÷51= 665÷25= 816÷51=

  1826÷83= 3672÷18= 1584÷48=

  4325÷48=3276÷84=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试商的`方法和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灵活试商法

  同商比较 折半估商“5”

  同头无除商“9”“8”

  三、练习

  1、整理和复习(第96页)

  出示图表,问:解决上面的问题,你用了什么计算方法?

  接着往下算。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完成练习十八的2、3、4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97---98页1、5、6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八册第43页例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计算简便。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的知识基础上,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2、简算。

  155+264+3625×5×4(20+18)×1583×115+115×17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时让学生说说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3、简算。

  20xx-368-1321814-378-422

  小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2)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怎样列式?

  (3)学生列式:(要求学生说出每一种列式的理由)

  第一种:1250÷25÷5

  提问:1250÷25表示什么?(每个小组购买树苗花了多少钱)50÷5又表示什么?(每棵树苗多少钱)

  第二种:1250÷(25×5)

  提问:25×5表示什么?(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苗)1250÷125又表示会么?(每棵树苗多少钱)

  (4)谈话:这两种列式都表示每棵树苗多少钱,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1250÷25÷5=1250÷(25×5)

  (5)想一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我们可以怎样算?学生分组讨论。

  (一种:同级运算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另一种: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和。)

  (6)谈话:上面的连除算式怎样用字母表示?a÷b÷c=a÷(b×c)

  (7)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

  2、练习

  (1)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讲评时指名说说这题是根据什么进行简便计算的。

  (2)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2题。

  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然后列式计算。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补充习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而四年级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同时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也学习了直线、射线、知道了角是有两条射线组成的。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测量,会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更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同时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下节课学习画精确的角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角的分类以及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为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渡,设疑引入,感受新知。通过师生的画角操作,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为引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

  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上,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为下几节课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相互介绍来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主归纳出角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测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有关,而与边长的长短无关。

  4、通过上面的一系列的操作和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在交流汇报时,学会倾听。

  教学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会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自主归纳出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以及内外圈刻度线的认识。

  量角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但对于量角器上面的内圈与外圈两个刻度线学生很难区分开来。读度数的时候不知道是看内圈还是外圈,因此我设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为较好的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必须认真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要求学生带好量角器、三角板等,教师准备好作业纸张(上面有两个不同的角,就是情境中的角1和角2)。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怎样准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生活中有许多小数的信息,你收集到了吗?(此处安排收集资料。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近似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近似数的应用价值)

  生:汇报,教师按准确数和近似数把学生提供的信息中的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

  师:谁注意到了老师为什么把同学提供的这些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呢?(生通过观察回答)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必说出小数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同学们看一看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中有这样的`情况吗?(生汇报和小数近似数有关的信息。)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有什么感受呢?小数的近似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这么广泛,怎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师板书课题。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卡片出示)

  9865345874131200

  500473980101487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

  32□645≈32万47□05≈47万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以上复习内容重点抓住了整数取近似值的方法让学生回忆练习,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印象,为求小数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如豆豆的身高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那么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新授

  师:豆豆的身高0.984米,我们一般怎么表述豆豆的身高?

  你是怎样得出豆豆身高的进似数的?

  师:你们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求出这个小数在不同情况下的近似数吗?

  生:自己练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一看有没有争议的地方。并引导学生按顺序进行汇报。

  生:(1)学生汇报保留两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思维过程,并再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2)保留一位小数,有争议吗?找同学汇报自己的想法。学生讨论近似数是1.0还是1。教师出示线段图,看一看给学生带来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长度在0.95与1.04之间。保留整数为1,原来的准确长度在1.4与1.0之间,所以1.0比1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师:总结出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同学们认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3)保留整数部分应怎样思考,注意什么问题呢?

  师:请同学们回忆求0.984近似数的过程,你能发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同学们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也就是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小数的近似数,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求课前同学们提供的这些小数的近似数。(保留到十分位)

  (4)小结:

  问: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

  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

  三、练习

  (1)师:最后一个信息谁提供的,你能把这个信息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吗?

  生评价(改后的信息叙述也要准确)。

  学生自己修改自己手中的信息,汇报后,再同桌之间交流。

  (2师: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小数的信息,这些信息能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述吗?能请你表示出来,不能,请说明理由)

  (3)师:同学们还记得自己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吗?想知道老师的身高吗?教师提示:身高大约是1.6米,老师的实际身高是两位小数,猜一猜老师的实际身高是多少米?老师的身高是用四舍法得到的,再来猜一猜。

  (4)出示食物的价格,判断小明带12元钱够吗?学生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理由。

  (5)出示租车说明,判断租多少辆车去出游?

  师:看来我们不仅要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还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小结:教师明确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教材第79—80页例1,及"练一练"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认识条形统计图及其特点,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图上画出条形,表示要说明的数据。能看懂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数据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能力:初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形成统计的思想,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

  情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联系实际的学习中,渗透礼仪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与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师:(出示全班同学的生日表)谁能看着这张表马上告诉大家,咱们班同学生日在哪一季度的人数最多 在哪一季度的人数最少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啊(数据太多太杂乱了)那我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一目了然呢

  生:可以制成统计表。

  师:是的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统计表的制法,那就请你们同桌合作完成统计表。(广播1人的)现在你能回答刚才那个问题了吗

  生:回答。

  小结:我们已经学过一些简单的统计,知道整理出的数据可以制成统计表,了解统计的结果。

  二,教学新课

  师:那这样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还有没有别的表示方法呢

  生:还可以制成方块统计图。

  师: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生:以个方块表示5人,……

  师:的确这种统计方式也是我们常见的,就按他说的,一个方块表示5人,制成方块统计图,我们来看一下是什么样子的

  师:你能看懂这幅图吗 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懂了什么

  生:略。

  师:你认为用图形来表示与上面的统计表比较,它有什么优点

  生;形象具体,很容易看出谁多谁少。

  师:看来这种方块图还是比较好的,(出示图2)现在你们就用方块图帮老师一个忙,在本子上把这张表格也制成方块图(给你们2分钟)

  生:为难。

  师:怎么了 有困难吗

  生:数字太大,要画的.方块太多了。

  师:那据你们了解,还有别的统计图可以来试一试吗

  生:有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师:大家的知识可丰富。原来统计图还有很多种呢 我看到大家已经把各种统计图放在作品区了。那我们就一起去带着问题去看一看吧。问:那你认为哪种比较适合来统计我们今天的内容:五2班同学生日。

  生:自己浏览。

  师:大家都选好了吗 请大家在网上投票。{广播}然后说说原因。(网上投票)〔准备开始〕

  师: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都选择条形统计图呢

  生:因为很容易看出在哪个季度的生日人数多。

  生:方块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很相似,把小方块连到一起就成可条形统计图了。

  师:那就尊重大家的意见,我们就先来认识条形统计图,其它的以后再认识。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这幅条形统计图{广播}仔细观察并讨论一下,看看你能了解哪些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

  生:互相交流。

  师:现在你应该比较了解你的条形统计图了吧。谁来说说看给从图上,你能看懂什么

  生:介绍条形统计图。(教师出示)

  师:根据学生的介绍,穿插讲授条形统计图的知识。

  师:那现在把我们的生日统计表画成条形统计图,你来想象一下,图上应该有些什么

  生:标题"五年级二班同学生日时间统计图",日期,单位,横轴,纵轴……

  师:请大家进入条形统计图,看看图上已经有了什么

  生:回答。

  师:你能完成这张统计图吗

  生:自己完成。

  师:你在图上画了什么

  生:条形,数字……

  师:你的条形的高度是根据什么来定的 为什么要标上数字

  请其它学生提出意见后大家自己修改。

  生:回答填空题。

  师:关于这张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吗

  生:提出问题。互相回答。

  师:现在我们又认识了条形统计图,那请你把三种图进行一下对比你觉得怎么样 如果给你在三种中选择一种,你会选哪一种,为什么

  生:略。

  小结:条形统计图很容易比较数量的多少,知道哪个季度过生日的人数最多,哪个季度过生日的人数最少。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师:刚才我们已经在电脑上制作出统计图了。如果要你动手用笔来画一画,行吗

  生:在书上完成。(展示一人的,评价,你能从图上看懂什么)出示做好的(和网上对比,修改。)

  2,出示奥运金牌统计表。请学生说说表的意思,再完成统计图。

  最后2008年的金牌数,请你根据前几界的情况估计一下,再做。

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难点: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具体编排和教学建议:

  教材通过呈现木星与太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木星的直径及其与太阳的距离,结合图片中提供的具体数据,从算理入手,介绍改写的方法。在完成将第一个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后,教材进一步要求将改写后的数保留一位小数。一方面巩固了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的区别。教学时可以先复习把整万数和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用亿作单位的数。复习之后再出示例2,让学生看图交流信息。并读出木星的直径及其与太阳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直间读出这两个数比较困难。

  为了读写方便可以把这两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在学生获取信息: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之后提问:

  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

  小组研究,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把142800千米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就是看142800里面有几个10000,应当用多少来除?即把142800缩小到它的多少分之一?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几位?学生明确这些问题之后,要再说明改写时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写上“万”字,并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了,所以142800千米=14.28万千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如何把木星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在改写过程中,学生容易把改写和省略尾数混淆,要注意让学生通过比较加以区别:一个数省略尾数是把指定单位以下的数四舍五入,这样求得的数是一个近似数,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是改变原数的单位,得到的是一个精确数。教学时可让学生具体说说:改写后的数7.7833亿千米和其近似数7.8亿千米两个数的区别,以加强对一个数的近似数和将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的'认识。

  第三课时:练习十二

  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第1、6题都是求出同一个小数分别保留整数、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近似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保留的位数不同,求得的近似数的精确程度不同,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个近似数的精确程度更高。此外,教师可结合具体数让学生明确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第8题是判断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改写的有关概念更加清晰。

  第9~13题是混合练习,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生活中的小数和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并求近似数。教学时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处理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整理和复习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通过这节课学习,弄清本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掌握小数的意义及性质。提高对小数性质的认识水平,并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小数的感受和应用能力。这部分可以用一课时来完成。这一单元的知识点罗列的比较清楚,我们的学生都已经是四年级了因而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梳理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在教学时可以先出示学习的要求:(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3)你还有什么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翻开书P50-P74,先自己进行归纳整理,再把自己归纳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下面是实验区老师在复习整理时学生梳理的知识(列举其中的一种)。

  相信我们的学生同样行。练习十三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结合学生整理的知识条块加以练习。

  四、总的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强调的是一定要让学生牢记小数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区分“数位”与“计数单位”,教学小数性质时要区分“末尾”和“末位”。重视“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会看数轴。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小数的初步知识以及整数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都可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如,小数大小的比较就可以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过来。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 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 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实际上算法是相同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教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创设了农民丰收送粮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巧妙引入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260000+320000=?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320000=580000。(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

  (4人小组讨论)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小结:

  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点评: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旧知识推出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对各种口算方法进行交流比较,再进行小结。通过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展示了学生各自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让学生探索了口算方法,同时又体现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xx”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难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引入主题图:

  短袖衫32元,裤子45元,夹克衫65元。

  师问为了穿着统一漂亮,有几种配套的穿法。

  生回答。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问你打算怎样算?

  生口答师板书:

  (65+45)×5 65×5+45×5

  2.师问猜想一下,这两道算式的结果会怎样?

  要验证我们的算式是否正确,应该用什么方法?

  生计算,个别板演。

  证明这两道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

  中间应用“=”接连。

  3.生读算式(65+45)×5=65×5+45×5

  师问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同桌说一说,并汇报。

  4.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的呢?

  出示:(2+10)×6=2×6+10×6

  (5+6)×3=5×3+6×3

  师问中间可以用“=”来连接吗?

  5.小组讨论:这三组等式左边有什么特点?

  右边有什么特点?

  生汇报。

  6.师问你能写出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

  生独立写一写,个别板书。

  7.师问你能想出一道等式,可以把我们今天学习的所有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内吗?

  生写一写,个别板演。

  8.揭题:乘法分配律

  (a+b) ×c=a×c+b×c

  9.师总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这一个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想想做做:

  1.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口+35×口

  27×12+43×12=(27+口)×口

  15×26+15×14=口○(口○口)

  72×(30+6)=口○口○口○口

  强调: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

  2.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哪一道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1) 64×8+36×8 25×4+25×2

  (64+36)×8 25×(4+2)

  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3.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4.课件出示:买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

  生口答,并完善乘法分配率。

  四、全课小结

  师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78、79页上的例l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能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第二个因数十位时积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准备学习

  1.口算。(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123×2=、123×30=、324×7=、324×20=、112×4=、112×30=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用竖式计算。(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23×32 24×27

  指名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成后集体评议。

  教师: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引导学生说出: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到哪一位,积就从那一位写起;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最后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课件显示)

  教师:这节课我们要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来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

  二、探究例1,学习新知

  1.提出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教师: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从题目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张阿姨32时共采摘脐橙多少千克?

  学生2: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以上两个问题)

  2.初步尝试

  (1)尝试口算

  教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列出算式:123×32。(课件显示算式并板书)

  教师:如果要口算123×32,你觉得该怎样口算?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口算123×2=246,再口算123×30=3690,再把246+3690=3936。

  (2)尝试笔算

  教师:是不是感觉口算起来很困难?也容易出错?如果数字再大一些,我估计就有同学吃不消了。为了让计算更准确,通常我们用竖式来进行计算。你能仿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用竖立计算123×32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做完后让学生同桌或小组进行交流。

  教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来给大家讲讲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指名学生上台汇报,学生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怎样写,最后又怎么办。(课件显示结果)

  (3)探讨难点

  教师:其实啊用竖式计算123×32和我们刚才口算123×32有相似之处,都是把123×32拆成两个部分来计算,先算123×2,再算123×30,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只不过用竖式计算第二步123×30的时候,积的写法有所不同。请大家仔细看一看--同学刚才所列的坚式,123×30这一步,积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引导学生观察后说出:计算123×30这一步时,由于第二个因数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与123个位上的3相乘,就得9个十,也就是90,所以9应写在十位上,个位的0省略不写,因为9写在十位上就已经能表示9个十了。也就是说123×30的积要从十位写起。

  3.再次尝试

  教师:现在请同学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一下第2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二),完成后指名上台汇报,重点说说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课件显示第二个问题的算式及结果)

  4.总结算法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你觉得它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一样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样,只是多乘一位。

  教师:那三位数乘两位数该怎样用竖式计算呢?同桌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汇报:三位数乘两位数,用第二个因数的各个数位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到哪一位,积就从那一位写起;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最后再把几次乘得的积加起来。(课件显示,学生齐读)

  5.提炼数量关系

  教师:刚才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用到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1:每时采摘的千克数×时间=一共采摘的千克数。

  学生2:每天包装的筐数×时间=一共包装的筐数

  教师:其实啊这两个问题都是与做工有关的问题,每时采摘的千克数和每天包装的筐数都是工作效率,那么能不能把两个数量关系合并成一个通用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数量关系都可以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课件显示)

  三、练习提高,加深理解

  1.数学书79页课堂活动(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学生上台汇报展示。(可让学生边板书边汇报;也可指名4名学生板演,完成后结合竖式介绍自己的算法。)

  2.数学医院(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学生独立判断后,说出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3.数学书81页练习十五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答案。(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

  2.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3.通过学习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特征。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线条、图钉、小电筒、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线的认识(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

  二、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一)认识直线

  1、同学们知道孙悟空手里拿的武器叫什么吗?(金箍棒)对,谁说说金箍棒有什么本事?(能变长变大)并请学生说金箍棒是向哪个方向变长的?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金箍棒在不断变长,说一说它到底能变多长。

  2、你能用最简单的线条来表示这种无限延伸的感觉吗?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用笔画一画。

  3、学生分组汇报,并说一说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并介绍直线的特征: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没有端点。

  4、介绍直线的表示方法及读法,并请学生也给自己的直线标上名字。

  (二)认识线段

  1、出示挂图(铁路和人行道)请学生观察,使学生感知:铁路一眼望不到头,我们说它象直线一样,而人行道上的斑马线,能看到两头。

  2、请学生也用线来表示其中的一条斑马线的样子,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想法。

  3、汇报时,指导要在线的两端加上?来限制它无限延伸,并告诉学生这两个?就是线段的端点,同时教师板书出线段和端点

  4、介绍线段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三)认识射线

  1、用小电筒射向学生,请学生仔细观察。

  2、让学生独立想办法用线表示出刚才看到的现象,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在黑板上画射线。

  4、让学生自己讨论:射线的表示方法及读法。教师强调:射线AB和射线BA不同。

  三、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1、请学生自己分别画出三种线,并用字母表示它们。

  2、做教材15试一试的第一题。进一步体会直线和线段,并知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试一试的第2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P15看一看量一量第1、2题。

  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量一量。猜对的给自己得一颗星,画在这道题的旁边。

  五、课结

  今天学到什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可以给予补充)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例子,使学生明确学习截取商的近似值的实际意义,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目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使学生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在小数除法中用“四舍五人”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在小数除法中用“四舍五人”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看什么位“四舍五人”

  主要教学方法

  自学法、讨论法

   操作过程

  板书过程:截取商的近似值

  例1我国的原煤产量1981年是6。2亿吨,1991年达到10。9亿吨,1991年的原煤产量是1981年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分析:几倍数÷一倍数=倍数

  10.9÷6。2

  例2一台织布机12小时织布62。55米,平均每小时织布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分析: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2.55÷12

  教师活动

  预计时间 分钟

  学生活动

  预计时间分钟

  一、准备练习

  1、8.746保留一位小数约是(),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2、出示课题:取商的近似值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

  自学例1

  做了这题得到什么经验?

  2、出示例2

  自学例2

  做了这题得到什么经验?

  3、归纳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4、试一试:(书14面)

  三、练一练

  1、求商的近似值(保留一位)

  2、求商的近似值(保留三位)

  3、应用题3、4

  四、总结。

  1、指名回答,并说道理。

  1、理解题意,列式,说根据。

  自学后回答:

  1)为什么除到小数点后面第二位?

  2)商的近似值怎样取?

  2、理解题意,列式,说根据。

  自学后回答:

  1)为什么除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

  2)商的近似值怎样取?

  3、学生分小组讨论,说说方法,

  并在书上划划、读读、背背。

  4、全班齐练,反馈。

  1、全班齐练,3生板演,反馈。

  2、全班齐练,3生板演,反馈。

  3、全班齐练,校对。全班齐练,

  四、总结后做目标检测10

  延伸练习

  作业本10

  反 馈

  与

  矫正

  目标达成情况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读信息,提问题。

  演示CAI-1,呈现下列几组数据:

  1、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60亿大关。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速度增长,按最近20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全世界平均每秒增加2.6人。

  2、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我国与美国的面积差不多,而美国的人口仅有2.76亿,我国人口却是美国人口的4.6倍。

  3、俄罗斯比我国人口少得多,面积却是我国的1.8倍,我国陆地国土面积是960万千米2。

  读了这几组数据,你想到了哪些可以用数学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建立小数乘法竖式计算模型。

  1、板书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重点研究乘法问题。

  例如: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增加多少人?列式:2.6×60=

  2、如果用竖式计算,你怎样列竖式?(请几个学生板书。)

  3、讨论:如何列竖式,每一个乘数的数位怎样对齐?

  4、师演示竖式计算。

  5、学生尝试计算:3.4×211.24×1.74.47×0.723.5×28

  6、集体评议。

  7、总结:谈谈你这节课还有什么问题?也可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我有意找几个没举手的学生回答。一连3个学生不能很好地根据给出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因此,要充分利用课本的资源,挖掘可教育因素,同时为了让多数学生得到发展,可提意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列在作业本上,然后交流,并作评价指标。

  2、这节课由于学生受小数加法的竖式计算影响,学生列竖式时不知数位怎样对齐。为了引起学生重视,在这里让学生讨论,共同商讨怎样对数位。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06-24

四年级数学教案03-2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0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17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2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27

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04-01

关于四年级最新数学教案模板03-09

四年级数学教案:练习二06-07

四年级数学教案:商不变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