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年级数学教案《长方形和正方形》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长方形和正方形》,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数学教案《长方形和正方形》1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的:
认识: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技能: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互助的情感。
设计说明: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发展,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课的设计试图改变以往那种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从拼摆拉伸的过程中主动的从边和角这两个方面,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再通过长方形纸片的验证,使学生的`思维深化,认识提高,也使得学习更有乐趣。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软硬件一套,视频展示台,钉子板,各种长度小棒若干,七巧板;
学具:四种长度小棒若干,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钉子板,火柴一盒,七巧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展现原型、建立表象
1、多媒体演示(机器人):你能说出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
2、日常生活,我们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索
长方形和正方形怎么样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些什么特征?秘密等待小朋友们去发掘。
1、摆一摆,让学生试着各种长度不一的小棒组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思考:组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需要注意些什么?(同桌适当讨论)
3、选择长方形的边要注意什么?也就是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穿插介绍对边的概念:指着图说长方形上面和下面的两条边叫做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左边和右边的这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除了边以外,还要注意些什么?你觉得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正方形呢?
三、讨论问题,验证结果
1、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得到了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一些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需要进行验证。(拿出准备好的纸片)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各有些什么特点?(长方形对边相等)你能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吗?把你们的方法写下来,同组的同学试一试。(完成实验报告1)(①将纸对折②用尺量一量)
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到讲台前,展示并说明自己的方法。(视频展示台)总结介绍长、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有些什么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能想出方法验证吗?(①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②用折叠的方法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发现完全重合。)
四、归纳总结,知识整理
通过讨论和验证我们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师媒体整理知识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五、拓展迁移、发挥想象
1、图形娃娃找家:
多媒体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通过本组练习,促进学生摒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非本质特征,加深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2、围一围。学生在钉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通过学生对过程的表述,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特征的理解)
3、我当小医生
(1)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3)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4、用十二根火柴棒,你能拼成长方形吗?怎样拼。
5、七巧板(机动):学生分成两大组,每大组以四人为一小组,分别使用教辅插件中的七巧板拼正方形和长方形,比一比哪组同学拼的快?
三年级数学教案《长方形和正方形》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材第58-6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比较。
教学理念: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铺垫
1、电脑显示画面。
一座大森林,森林里有几座小房子。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动物的房子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
2、电脑显示长方形和正方形,揭示课题。
学生观察画面。
回答提出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四、总结全课,交流收获
1、观察实物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1)摸一摸学桌的面:是什么形状?
(2)出示正方体物体摸一摸它的.面:是什么形状?
(3)问: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2、动手操作,小组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学生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折折、量量、比比小组合作探索特点:有什么发现?
3、汇报交流。
4、总结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5、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
6、教师讲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名称。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改为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用三角板分别拼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
3、小组合作,拼摆图形。要学生说说有几种拼法,怎么拼的?
4、动手测量
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5、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折折、量量、比比,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围一围,说一说。
学生用三角板拼一拼。
小组合作,先小组交流,再班内交流。
量一量,再交流。
每生独立完成。
学生班内交流。
教学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学生生活实际认识具体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效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
3、充分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年级数学教案《长方形和正方形》3
【教学内容】
教材第86页例5。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知识将若干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周长最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学会拼周长最短图形的策略,并计算出最短周长。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拼成周长最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能计算出这时的周长。
难点:掌握拼周长最短图形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我们上节课研究了什么知识?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要怎么求?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为什么乘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为什么乘4?
2.计算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今天就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5。
1.阅读理解。
(1)默读例5,收集数学信息。
(2)反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理解“最短”?(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2.分析与解答。
(1)拼一拼:将准备好的学具(16张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能拼出几种不同的形状?(小组活动)
(2)拼法反馈正方形:(一种)16=4×4
长方形:(二种)16=1×16=2×8
(3)画一画:怎样拼使周长最短?画图试一试。
(4)画法反馈:共有几种拼法?(三种)周长各是多少?
(5)拼法、画法对比:共有三种拼法,结论是否一致?哪个图形周长最短?
(6)你有什么体会与同学交流。
拼成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3.回顾与反思:只有这三种拼法吗?只有拼成正方形周长才最短吗?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6页做一做。
(1)求怎样最节省胶带,也就是要使捆的胶带最少?
(2)有几种捆法?先画一画,也可以捆一捆,再算一算。(引导出:只要画出12个边长是5的正方形的周长的捆法就行)
(3)反馈画法或捆法:12=1×12=2×6=3×4,三种。通过计算三种捆法的周长,发现12=3×4周长最短。
(4)将本题与例5比较。得出:
要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那么拼成正方形最短;不能拼成正方形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正方形,周长就越短。
2.练习十九第4题。
(1)独立完成。
(2)反馈:说说为什么这时贴的花边最少。
3.练习十九第5题。
(口答:(1)有几条路可以走?(2)哪条近?哪条远?为什么?)
4.练习十九第6题。
(1)尝试完成;(2)反馈演示,说理由。
5.练习十九第7题。
(1)独立完成;(2)板演齐练。
6.练习十九第8题。
(1)尝试完成;(2)反馈:第1问求什么?第2问如何理解“至少”,这时哪边靠墙?
7.练习十九第9*、10*题。
通过比较、演示或计算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反思】
大胆让学生拼一拼,通过小组协作探索出各种拼法,并计算出周长。通过对比各种拼法的周长,得出哪种图形的周长最短。拼一拼,算一算是基础,比一比后发现规律是提升,是关键。
三年级数学教案《长方形和正方形》4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教学,虽然说内容不难,但对于逻辑思维不是很强的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能只关注“记住公式”,“会算面积”,这样学生即使学会了也只是机械模仿,对其思维锻炼的含义不大,所以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测量、猜想、验证、想象等过程。这样能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表象后进行的。书本中例题是让学生用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再将数据填入到表格中,从而推测出长方形面积就是含有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接着是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总体设计理念侧重于通过猜想、验证、概括过程,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含面积单位个数的多少”这一面积含义的数学本质。而不是关注“记住公式”,“会算面积”,只会“记住公式”,“会算面积”无法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当然也无法体会到数学探究的乐趣。 在教学设计编排上,采用准备题后出示正方形,让学生猜想面积是多少,再让学生自己验证,通过多个正方形面积概括出面积计算的含义和过程。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面积推导采用的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最后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进行巩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和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应用。
过程与方法:渗透“猜想——验证——发现——概括”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和尝试成功的乐趣。
学情分析:
总体情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对于孩子来说十分简单,如果是单纯让孩子学会计算方法,那么只要花很少的时间就能做到,但这样的话,学生知识接受知识的一个容器,缺乏过程的支撑, 个别化对象分析: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借助方格纸是很容易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也就是面积的,但是后20%的学生很难推导出计算公式,这就需要教师给与学生更多的关注时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和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渗透“猜想——验证——发现——概括”的学习方法。理解“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的多少”这一面积含义。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谈话
教学准备:
课件、磁贴、方格纸、练习纸
教学环节:
一、准备题
1.出示一个正方形
2.问:它的面积指的是?(学生说一说)那么你觉得它的面积有多大呢?
3.出示“边长是1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m2”
4.问:那么面积是1dm2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呢?
5.问:边长是1cm的正方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
6.出示 1cm2的`正方形和稍大的正方形,猜一猜,估一估,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生:用小正方形放一放,可以放4个,所以它的面积是4cm2.
小结:原来面积大小可以用“面积单位”来测量,能放几个“面积单位”就表示面积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回忆面积单位的定义,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小问题,让学生感受面积就需要面积单位来度量。
二、尝试问题
1.出示1cm2的正方形和稍大的正方形(5×5),问你知道它的面积吗?猜一猜。
2.请同学们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试一试,放一放,看看是不是和猜想的一样。材料:提供格子图(透明的),1cm2的正方形若干个(不到25个)和胶水,尺子。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估一估,猜测面积是多少,再利用提供的材料来验证。其中难度较低的是格子图,准备的小正方形个数不到25个,需要学生动脑筋,引出后面的其他几种方法。
三、反馈
指名不同方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验证的。(失误投影)
预设:
方法一:格子图法,每格是1cm2,一共是25格,所以是25cm2。
方法二:贴小正方形,贴了横和竖,判断出是25格,所以是25cm2. 板书:5×5=25cm2
方法三:贴小正方形,贴了横,又因为是正方形,判断出是25格,所以是25cm2。
方法四:量一量,追问:为什么可以用尺子量(这条边几厘米就表示可以放几个正方形)
【设计意图】四种方法进行反馈,特别是第二、三种,让学生感受到边长是什么,为后面引出公式做准备。
四、概括提炼
1.出示边长7cm的正方形,问:看到7cm你想到了什么? 生:一行能放7个1cm2的小正方形,一列也能放7个1cm2的小正方形。 师:也就是一行能放7个,能放7行,对吧,那么一共能放几个呢?面积是多少呢?板书7×7=49cm2.
2.那如果小一点呢?出示边长3cm的正方形,你能在脑袋中摆一摆吗? 一行能放3个,能放3行,一共可以放9个,那么面积就是9cm2. 板书3×3=9cm2.
3.观察板书,你发现了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么算呢? 板书:边长×边长=面积
4.问:第一个边长表示什么呢?第二个又表示什么呢?面积表示什么呢? 预设:第一个边长表示每行摆几个,第二个边长表示可以摆几行,面积表示一共摆了几个。
5.出示边长4cm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4×4=16cm2.
【设计意图】通过3题让学生说一说,并列出算式,特别强调的是第一个边长表示什么含义,第二个又表示什么呢?面积表示什么呢?最后设计了一题简单的巩固练习,强化记忆。
五、再次探究
1.我们发现,边长是4cm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那么给你16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除了能够评出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2.反馈:出示面积是16平方米的长方形 1×16 2×8 交流:每行摆8个,摆了2行;每行摆16个,摆了1行。 问:那长方形面积该怎么计算呢?长×宽=面积(板书)长表示什么?宽表示什么?
3.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有什么想法(突出“几个几”的乘法模型)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学生应该能想到长方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样的,同样要强调长表示什么?宽表示什么?
六、巩固练习
1.基本训练:口答(课本79页“练习十九第2题”),书面(课本78页“做一做”)
2.拓展练习一 3.拓展练习二 一个花坛长10米,宽5米。 问:
(1)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四周围上一圈篱笆,篱笆需要多少长?
【设计意图】第一题的第一小题是基础练习题,第二小题是生活情境的问题。拓展练习为需要学生动脑的题目。
三年级数学教案《长方形和正方形》5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58—60页。
教材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其表面现象上,本节课的教学将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时,本课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演示、个体操作、集体交流、比较分析概括等,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及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把操作、思维和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手、脑、口结合的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学生操作与探究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发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小组探究式学习、教师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课件出示:教室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大家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暂停)
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3、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
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
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利用交互白板的拖拽功能展示校园图片,并将其中的平面图形逐步抽象出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长方形?
(2)质疑: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的图形是否一定是长方形?长方形的边、角藏着哪些秘密呢?(白板演示:使用白板直线工具画出一个长方形)
(3)猜想: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室的黑板、课桌和白板上的长方形。猜想:长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征?
生1:长方形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相等……老师适时向学生介绍像这样相对的两条边称“对边”。白板演示:利用交互白板色彩功能将两组对边用不同颜色表示出)
生2:四个角也相等,并且是直角。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
师:刚刚得到的结论只是我们从直观上的感觉,那么小朋友猜测的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对不对呢?还需要我们去验证。下面请自己操作来验证,尽量想简单的方法。(生拿出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学生自行操作验证后上展示台集体交流验证方法。
师:怎样验证它的对边相等呢?(生1:用直尺量,可以看出它的对边相等。白板演示:让学生上台利用直尺工具分别量出长方形对边的长度,验证猜测。)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生2:可以通过对折。)
师:你又是怎样验证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生3: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测量出四个角都是直角。白板演示:让学生上台点击三角尺出示三角板,通过旋转、平移测量出每个角都为直角。)
师:有没有量的次数少一点的?(生4:对折两次后再量。只需量一次。白板演示:再让学生上台点击三角尺出示三角板进行测量。)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利用电子白板出示一组图形,判断是不是长方形,并说明理由。
安排六个图形,请学生根据长方形的特征进行判断,后指明回答。(白板演示:利用放大镜将所有的长方形放大,并利用遮屏工具将其他图形遮住。)
2、自学正方形的特征
(1)利用交互白板的直线功能在方格图上画一个长方形,教师再利用交互白板的拖拽功能将长方形的长慢慢缩短,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折纸验证:每人拿一张长方形的纸片,你能把这张长方形的`纸片变成正方形吗?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折一折,剪一剪,这样做就可以得到正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板书: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知识拓展: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
小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都能用各自的方法验证并总结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我们一起来把自己的发现大声地读一遍好吗?
追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3、介绍长、宽、边长
(1)介绍长方形的长、宽。
师: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你能给长方形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白板演示:让学生上台利用交互白板单击“直线”按钮调出直线工具、围出一个长方形。)
师边指边解释通常将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生紧接着说)长,将长方形短边的长叫(生紧接着说)宽。(白板演示:利用交互白板批注功能将长与宽表示出来,并在上面写上长和宽。)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并边指边介绍这张长方形纸片:我的长方形纸片长20厘米、宽15厘米。
师:你能照老师的样子描述你手里的长方形纸片吗?
(2)介绍正方形的边长。
师:因为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都一样长,所以通常我们将它的每条边的长叫边长。(白板演示:利用交互白板使用直线工具画出一个正方形,并在其中一条边上写上边长。)
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正方形。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闭上眼睛回忆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三、巩固深化,延伸拓展
1、猜一猜
我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边呢?
我的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是2O厘米,一条边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让学生说理由。
2、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迅速地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白板演示:利用直线工具画方格,并指名学生上台单击“直线’’按钮,调出直线工具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全班交流。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你能描述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的长和宽吗?(指名学生上台在白板上标出)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图形。
3、拼一拼
你能用6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吗?
请学生自主动手操作。(拿出6个小正方形)
追问:从6个小正方形中选出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白板演示:指明学生上台利用交互白板的拖拽功能进行拼接。)
4、量一量
五个肘白了张照片,想塑封起来,该选多大的护卡膜:照片长30厘米,宽20厘米。
A、长3O厘米,宽2O厘米;B、长31厘米,宽21厘米。
【三年级数学教案《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文章:
小班《里面和外面》数学教案07-01
高和矮小班数学教案12-11
小班数学教案:一和许多01-18
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整点和半点06-09
大班数学教案球和圆的不同06-09
《高朋友和矮朋友》中班数学教案11-16
小班数学教案:认识1和许多3篇07-19
三年级数学教案04-22
小学数学教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