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精品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3.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当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认一认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8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玩具熊等、笔、橡皮、尺、练习本等若干。每人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设计
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老师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师:猜一猜,用多少钱买来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钱?(请回答。)
看一段录像。教师边看边问: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问:“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渗透德育: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
(看课件)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朋友。
(课件出示配音):嗨!大家好,认识我们吗?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看谁学得好。
1.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看,问: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a.区别新版和旧版:以10元为例。
课件显示放大“10元”,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点击数字“10”和汉字“拾”,点击单位“圆”(大写)。
课件显示放大“10元”(新版),师: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
师:对!看人民币上的数字和数字后的单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师: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图案、大小、颜色等等)。
师:10元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b.区别纸币和硬币。
课件显示5角纸币,师:你是怎样认识的?
课件显示5角硬币,认一认。
课件同时出现5角纸由和硬币,区别不同。
课件出示背面,师:背面是什么?(国徽。)
师: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许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故意损坏它。
2.随意点一张人民币(大额人民币。),集体回答。
20元、50元(新、旧版),100元(新旧版)。
3.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人民币,把它们拿出来。
活动形式:2人一组,一个拿一个认。
4.分类: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小朋友按规律分一分。
◆按单位分:元、角、分(板书)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按数大小分。
◆按新版、旧版分。
师:请同学到展示台上展示。
5.请小朋友们把钱推到左上角,看教科书第47页,你发现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课件显示。)
师: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换钱游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不知道聪聪、明明认识了没有?
(课件显示配音)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人民币按单位有元、角、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好吗?
一张2角可以换______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______个1角。
小朋友们,动手换一换吧!
活动形式:2人一组,可以左右2人一组,也可以前后2人一组。
反馈:请2组,分别反馈2题。
2.情景对话:出示课件并配音。
聪聪:“明明,明明,你到哪去。”
明明:(手里拿着一堆钱)“我拿10个1角钱去买一把尺。”
聪聪:“你拿这么多1角钱,丢了一个多可惜呀!”
明明:“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
请同学回答。
明明:谢谢你!现在我知道了。1元钱可以换1、2、3、4……10(集体数)10个1角钱。1元=10角(板书)。
实践活动
(课件显示配音)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元、角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不想活动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小奖品,奖给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
1.教师领学生换:老师手中有1元钱,能换你手中几张2角钱?(同桌位同学可以互相帮忙)。
2.生生互换(解决不同的付钱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简便的。
师:拿一件玩具,这件玩具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请小组汇报。(组员可以帮忙。)发给点子最多那组奖品。
表扬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许多种方法,再说出哪种方法最简便。
3.(课件显示配音)小朋友们想不想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好,让我们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配音乐)
选4名售货员,开始自由下位买。
渗透: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小结
(课件配音)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课件配音)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再见。
全体学生:聪聪、明明再见!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事情呢?
生:有的去书城看书、有的看电视、有的去公园玩
师:大家的答案有很多,老师调查了同学们星期日的活动,你们想知道大家主要都在干什么事情吗?
生:非常想知道。
二、创设探索环境,探究学习过程
1、读题审题,感知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师出示题目(星期日的安排的情景图)
师:请大家观察图片,找一找条件问题。
生:3/8的同学外出游玩,1/6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2、引导思考,探究怎么样列出计算算式。
师:同学们,我们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的几分之几,怎么列出算式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究。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
师:谁能说说你们的`探索结果呢?
生:1-3/8-1/6 1-(3/8+1/6) 1-1/6-3/8 1-(1/6+3/8)等。
全班探讨,围绕着总数 1 的问题老师归纳,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我们把全班学生人数看作整体1, 减去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能求出剩下几分之几。xKb 1 . Com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3、 自主探究运算的过程
师:我们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大家看看这些题目和以前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是一样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算式一样,有加法也有减法,里面的数不一样,以前是整数或者小数,现在是分数。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以前学习的计算方法,自己选择一道算一算怎么样?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自我探索。
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探讨。
师:请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自己的计算过程?
生
1-3/8-1/6 = 5/8-1/6 = 11/24
1-3/8-1/6 = 24/24-9/24-4/24 = 15/24-4/24 = 11/24
1-3/8-1/6 =1-(9/24+4/24)= 24/24 13/24 =11/24
1-(3/8+1/6) = 1-13/24 = 11/24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计算过程,我们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有小括号的必须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没有小括号的必须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学生小组进一步探讨,全班交流。进一步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算理。
三、实践运用,练习巩固。
1、看图列式计算。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全班交流,在计算过程中要强调运算顺序。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完成6页第2题,可引导学生画图分析解答,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灵活解决其他的题目。(具体看自己学生状态而定)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通过学习掌握了那些知识呢?
五、作业
教材第6页第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看图列乘法算式。
2、出示旋转木马图,提出问题:旋转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我们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教师在黑板上摆上4排小棒,分别是3、3、3、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小棒的出现使数学由具体人到符号化的一种过渡。)
2、小组交流解决过程。
说清楚
(1)你想出了几种方法?
(2)算式怎么列?
(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听仔细
(1)同学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
(2)怎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自主关键,合作是内化,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们获得多种的解题策略。)
3、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同时学会倾听,在同学的经验上想出新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3+3+3+2=11 ②3x3+2=11 ③4x3-1=11等
(以上几种方法中,方法①是连加,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方法②、③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得出这两种结论。对于其它的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能讲出算理的都要及于肯定。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1)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能看懂吗?有什么问题要考考这些小老师吗?
(2)生生、师生相互质疑。
4、结合小棒分析意义。
3×3+2就是求比3个3多2的数。
4×3-1就是求比4个3少1的数。
5、小结: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6、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观察比较。
(1)你喜欢哪个算式,为什么?(优化方法。)
(设计意图:在复习连加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3+3+3+2,还可以用乘加算式来表示3×3+2。乘加算式的发现源自于学生的心理需要——追求简单美,同时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方法①我们已经知道了,它叫连加。方法②、③。你给它们取个名字,叫什么好?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设计意图:观察比较是一种提升)
(设计意图:在上述活动中,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通过情境理解了乘加、乘减的意义,自然得出了计算的顺序,同时为今后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学习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和算法多样化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要借助有效的“表象操作”促使学生从“实物”到“算式”的过渡。)
三、巩固运用,模型内化
1、P58 做一做1。
2、练习十二4。
3、练习十二5。
四、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设计有梯度的习题,层层递进。在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不断提升,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特别是在例题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的说明方法,并展现算法的多样化,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都是具有丰富潜力的个体。事实证明,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灵活驾御教材,新教材才能展示它深沉的魅力。)
板书设计:
乘加 乘减
一共坐了多少人?
3+3+3+2=11
3×3+2=11 4×3-1=11
9 12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小猫吃鱼p28
教学要求:
1、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初步渗透涵数的概念。
3、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开放题的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小猫吃鱼”的图。
2、独立观察,想一想每幅图的意思。
二、教学新课
1、发现问题。说说“小猫吃鱼”的`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2、提出问题。看了图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尝试解决问题。
(1)同桌讨论自己想到的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尝试列式,互相说说我为什么这么列?
(3)集体反馈,说说你跟同桌一起讨论出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
4、套圈游戏
(1)预测可能会套上几个圈,有几个没套上。
(2)实践套圈,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3)还有哪些可能?同桌讨论并写出算式。
5、看吹泡泡的连环画做题
(1)生独立做题。
(2)说说4幅图的意思,理解被减数是怎样在变化的。
三、练习巩固
1、计算。学生独立完成,说说“5-5”表示的意思。
2、算一算。先指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开放题。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4、数学故事,先让学生讲述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表格、图像、关系式,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打下基础,同时体会函数思想。
教材呈现了三个具体情境,鼓励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中,体会在生活情境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关系。这三个情境分别用表格、图像和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使学生体会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多种形式。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民办实验小学,学校的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突显人文性,这样学生喜爱学习数学,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我,学生有较好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师: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师: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师生共同画一画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2、说一说。
(1)我发现( )随( )的增加而增加。
(2)我发现( )随( )的减少而减少。
3、师:通过你们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什么?
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一天中,骆驼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三天呢?第十天呢?
(4)师: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
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出示叫的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4、举出而变化的例子。
5、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五、课堂巩固,加深理解。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 正方形周长
边长 购卖数量
总价 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六、全课小结,谈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学会简单的原理分析方法。
2.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
理解抽屉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商数+1。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完成。
二、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1.木箱里装有红色球3个、黄色球5个、蓝色球7个,若蒙眼去摸,为保证取出的球中有两个球的颜色相同,则最少要取出多少个球?
2.一幅扑克牌有54张,最少要抽取几张牌,方能保证其中至少有3张牌有相同的`点数?
3.有11名学生到老师家借书,老师的书房中有A、B、C、D四类书,每名学生最多可借两本不同类的书,最少借一本。试证明:必有两个学生所借的书的类型相同
4.有50名运动员进行某个项目的单循环赛,如果没有平局,也没有全胜。试证明:一定有两个运动员积分相同。
5.体育用品仓库里有许多足球、排球和篮球,某班50名同学来仓库拿球,规定每个人至少拿1个球,至多拿2个球,问至少有几名同学所拿的球种类是一致的?
6.某校有55个同学参加数学竞赛,已知将参赛人任意分成四组,则必有一组的女生多于2人,又知参赛者中任何10人中必有男生,则参赛男生的人数为多少人?
7.有黑色、白色、蓝色手套各5只(不分左右手),至少要拿出多少只(拿的时候不许看颜色),才能使拿出的手套中一定有两双是同颜色的。
8.一些苹果和梨混放在一个筐里,小明把这筐水果分成了若干堆,后来发现无论怎么分,总能从这若干堆里找到两堆,把这两堆水果合并在一起后,苹果和梨的个数是偶数,那么小明至少把这些水果分成了多少堆?
9.从1,3,5,,99中,至少选出多少个数,其中必有两个数的和是100。
10.某旅游车上有47名乘客,每位乘客都只带有一种水果。如果乘客中有人带梨,并且其中任何两位乘客中至少有一个人带苹果,那么乘客中有多少人带苹果。
11.某个年级有202人参加考试,满分为100分,且得分都为整数,总得分为10101分,则至少有多少人得分相同?
12.20xx名营员去游览长城,颐和园,天坛。规定每人最少去一处,最多去两处游览,至少有几个人游览的地方完全相同?
13.某校派出学生204人上山植树15301株,其中最少一人植树50株,最多一人植树100株,则至少有多少人植树的株数相同?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4-16
小学的数学教案01-1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12-3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19
小学数学教案12-2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10-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1-29
小学数学教案03-04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