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法:
自主探究法
学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用具:
挂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出示自学指导
1.自学课本第54页内容
2.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再给同桌讲一讲;
3.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1.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2.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3.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3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2 ×3 =36(元)
4.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小组交流、组际解疑)
四、精讲点拨
结合学生自学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以点拨。
五、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
1.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 2
× 3
12
× 4
12
× 5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2×5 18×3 15×6 27×3 43×3
(组内检查、全体交流)
六、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学生:认识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2. 认识一些功能键。(1)
由学生来说明。(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开关及清除键。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运处符号键。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③数学键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等号键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小数点键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 尝试练习。
(1)计算25×4 操作过程: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呈现:酒;14元 凉拌豆腐:3元
肉丝:5元 青菜:3元
清蒸鱼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8元
②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反馈计算结果。
4. 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1)呈现计算题。
①1+2+3+4……+98+99+100
②999×9 9999×9 99999×9
(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反馈计算结果。
(4)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活动课本第36页的“练一练”。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工具
计算器的组成。
屏幕、数字键、功能键、运算符号键等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有哪些类型?学生举例说说,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它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4、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课后反思总结
在教完这节课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对于教师自己来说也是要提高教学能力才能更好的进行对应的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详细介绍:
课题:不退位减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笔算.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和计算顺序.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红、黄色圆片及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70-3042-20xx-6
85-4067-3165-3
65-3这道题的竖式应该怎样写?
2.想一想笔算加法时都应注意些什么?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65—3=_______________
教师说明也可以写成竖式进行笔算.
(1)出示图示,使学生明确:
十位上6个○表示6个十;个位上5个○表示5个一,读作65.
(2)说明:要从65里减3
启发学生思考:3表示什么?应该从哪里去掉?
引导学生明确:3表示3个一.应该从65里个位上“5个一里去掉3个一.”
教师同时在个位○中划去3个.
(3)说明:笔算竖式怎样写呢?
要求学生在稿纸上写数字65,在65的个位数5的下面写上3,也就是3要对着65的个位数5.
写上减号和横线.就是数位对齐,与笔算加法的道理一样.
(4)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提醒学生,在横式等号后面也要写上得数.
2.教学例2.
(1)比较例2和例1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请学生独立操作学具,注意去掉的`23应该怎样去掉?
(3)学生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在写竖式时,其中写减数中的“2”,你是怎样想的?(2是在十位上,应与65的十位上的6对齐.)
(4)学生对照数位圆片图,进行尝试计算.
(5)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时的思维过程.
3.计算方法.
说说笔算减法的方法是怎样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相比,主要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加深理解,形成技能
填空:
69-27=99-8=70-40=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鼓励.
四、全课,完善新知.
引导学生明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还要注意,计算时要仔细,得数要写在模式等号后.
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例165-3=62例265-23=42
探究活动
小猫钓鱼
游戏目的
巩固百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材料
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杆、线、鱼钩.
游戏程序
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
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
3.用鱼杆、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算式的鱼.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9页例1及相关练习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上册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与一位数、整十数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奠定基础。本课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中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很多学生对这类计算有过尝试,但对于算理的理解比较模糊。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借助学具,直观操作,建立对减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言表征出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为学习下一课时退位减法最好准备。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之上,熟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能区分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两位数减整十数算法的不同。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
(一)拨一拨。(在计数器上拨数,比较每组数表示的意义。)
1.7和70
2.45和40
3.82和2
(二)口算。“开火车”形式进行练习。
90-70= 80-40= 70+5=
34+4= 5+32=
4+( )=66 60+( )=68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情境引入,初步体会算法
(一)结合情境图,了解信息 提出问题
1.小小图书馆(课件出示主题图)
教师:一(1)图书馆开馆了,小小图书管理员正忙着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了解信息,提出问题。(课件呈现)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信息。
(1)有35本故事书,借出2本。还剩下多少本故事书?
(2)有35本动漫书,借出20本。还剩下多少本动漫书?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并选择性板书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可让学生结合信息完整把问题叙述出来。
(二)列出算式,对比分析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35-2= 35-20
教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都是减法算式,第一题是减一位数,第二题是减两位数,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三)猜测结果,引发探究
学生互相说说算式结果。
教师追问:同学说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一起来验证。
(四)借助学具,直观感悟
教师:可以尝试使用计数器和小棒帮助计算。
预设的方法有:
1.直接数数方法:35-2往前数2个,就是33;35-20是10个10个地数,往前数2个10就是25、15。
2.小棒操作,直观呈现过程。
3.计数器拨数,位值思想渗透。
(五)回顾交流 理解算理。
教师根据学生表述过程,在算式中体现过程和方法,数形结合,由抽象向具象过渡。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要束缚学生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选择性进行操作,自主探索性学习,通过学生汇报不同方法,进行互相学习,交流,相互补充,既尊重学生个性的展示,有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师则利用课件将直观地操作图口算过程对应起来,多途径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三、对比感知,明确算理
(一) 简化思维突出重点(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摆小棒和用计数器计算的过程。
先让学生思考片刻,再利用课件把摆小棒和计数器拨数的`过程动态演示,根据学具操作过程,课件出示算式计算过程。再次让学生感悟算理。
(二)回顾比较,认识本质
1.比较“35-2”和“35-20”计算有什么不同?
2.同桌交流,相互讨论,回忆操作和计算过程。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小棒和计数器操作过程中的捆数(几个十)、根数(几个一)及十位和个位的计算顺序表述,突出算式的区别,同时内化位值概念。
3.概念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加、减。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再结合学具,课件辅助,回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过程。再将两个算式的算法进行比较区分,在对比中感知算法和对算理的明确认识。】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一)我来试试。(分组拨数计算)
78-5= 65-4=
78-50= 65-40=
要求:分为男生、女生两组,都先拨出“78”,男生组计算“78-5=”;女生组计算“78-50=”。汇报结果,比较两组分别是在什么数位上拨去珠子,再次明确算法。
(二)选苹果。(改错题)
出示苹果算式,判断各题计算是否正确。
同学们交流汇报,分析错因。
师生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课件出示)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算法。
(二)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的“解决问题”。
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创造算式。
出示卡片
教师:从中任选2个数创造一个算式。根据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可能会有:
56+30= 56—30= 30+3=
56+3= 56-3= 30-3=
以“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口算。
最后一题是退位减法,为下节课学习做孕伏。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设计,既让学生在计算过程逐渐熟练算法,明晰算理。又关注全体参与度,整体反馈,汇报结果。并把学生自评和互评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相互交流,创造算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算法,又为下节课学习退位减法做孕伏。】
六、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19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4-16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12-31
小学数学教案03-0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7-28
小学数学教案(实用)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