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集合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
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
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
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A、感知1克的重量
(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
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
B、感知1千克的重量
(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那么重1千克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合适吗?
(2)认识盘秤、弹簧秤: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向2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小1,应是多少呢?小5呢?1千克后的小5呢?( Kg表示什么?g表示什么?)
(3)用准备好的秤,小组来秤一秤1千克盐后汇报,任意称你身边的物体。指名再来秤1千克的水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4)下面每个人都一手拿盐,一手拿2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同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国际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了称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小明却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愿意用你学的知识帮帮他吗?
(5)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一题和第四题
C、千克与克的关系。
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拿的一袋精盐是500什么?再拿一袋,现在是多少克?一袋腌制盐是1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说一袋腌制盐和两袋精盐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加上什么符号呢?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等号左右两边表示的质量相等,但单位不同)那么现在你说1千克里有多少个1克呢?
小结:克与千克有着这样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脑筋急转弯
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五题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15千克( )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4)小红的体重是35Kg。( )
(5)一箱苹果重300g。( )
(6)克和千克都是长度单位。( )
2、称一称
同学们,称体重要用什么秤?猜猜它以什么作单位?(千克,人比较重)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我们来称一称吧!
请三名同学上来,猜猜谁最重,谁最轻。分别称出体重,找出最轻和最重的。
老师建议:希望瘦小的同学不要挑食,过胖的同学要科学饮食,人人争取有个健康的身体,好吗?
4、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吸引来了一头可爱的小猪,紧接着来了一只大公鸡,大公鸡还下了一个大鸡蛋,它们来是想让你们帮助它们解决一件它们的烦心事,你们愿意吗?一位糊涂的小朋友把他们的体重给弄混了,你们能为他们找到合适的重量吗?
(四)质疑小结、概括评价:
1、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概括: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比一比,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而且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除了今天认识的克与千克,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吗?(可以向学生介绍斤、两、公斤、吨)
(五)课后实践
同学们回家后,量量你的身高和体重,再问问妈妈你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制作一个自我小档案,体会一下妈妈养育你所付出的艰辛,让我们用成绩来回报父母。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3~104页8、7、6加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录像出示8个小朋友去公园买门票,然后,又来了5个小朋友的情景。)
1.教师创设情境:星期天上午,天气非常好,小文、小丽、小明等8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他们来到公园门口,正要买门票,又来了他们的5个同学。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买多少张门票?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同学们想帮这个忙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数的,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个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第一次来了8个人,然后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们是把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人先和8个人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生4:我们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两组,然后把这5个小朋友和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
2.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百分率知识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百分率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率的实质是百分数意义的实际应用;百分率在计算时采用固定的格式:乘100%,计算结果必须化成百分数。
本节课是以后学习利息、成数、折扣等知识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是必须学会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常用百分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理解公式中乘100%的道理。
2、通过开放性的习题解答,提高学生运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百分率源于生活,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明确公式中乘100%的道理,运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本课在设计中并没有受到教材的束缚,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上课伊始就创造性地设计了“如果你是总经理”的导入情境,使学生很快地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小组合作、比较练习、拓展提高、成语中的百分率等环节,有序、有趣、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课的教学中,力求使每个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知识的形成和运用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处理信息,自主探索
1、理解合格率
我们知道,百分数又叫百分率(师板书)。刚才按张明和李超决赛时所用的方法是:合格零件占生产零件总数的百分之几,谁高就录用谁.这个百分之几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做零件的合格率。(板书:合格率)合格率是怎么求的?师板书:。合格率是百分率中的一种。在工业生产中,我们通常用合格率来反映产品质量的好坏。 “率”是指两个数相除的商所化成的百分数。对于求百分率的计算,我们通常采用固定的格式。(板书:合格率=×100% 齐读)。
强调:①分数形式;② 乘100%。 乘100%既保证了计算结果不变,又突出了结果是百分数的形式。
按照固定格式,如何计算张明生产零件的合格率呢?
教师板演张明的合格率。强调:写成分数的形式,要乘100%。
学生按照固定格式完成李超生产的零件的合格率的计算。
2、理解百分率
A.生活中关于百分率的计算还有很多,如:
(1)国庆期间,老师买了一百粒蚕豆种子,经过浸泡发芽率是95%;
(2)今年秋天,赵爷爷帮我们学校栽了许多菊花,由于干旱,成活率为95%;
(3)星期天,老师把小麦加成面粉,发现我家小麦的出粉率是85%。
(4)昨天,六(2)班学生的出勤率是100%。
提名说说“发芽率、成活率、出粉率、学生的出勤率”所表示的意义。
B.小组合作,完成求百分率的公式。
合作注意事项:
① 由组长分工,每人独立完成一个公式;
② 和组内成员交流:你所完成的百分率公式的意义。
要能够说出“发芽率、成活率、出粉率、学生的出勤率”所表示的意思。小黑板出示:
发芽率=×100%;请解决:如果老师买的是101粒蚕豆,发芽了101粒,老师买的蚕豆发芽率是多少?
成活率=×100%;算一算:今年秋天,赵爷爷帮我们学校栽了1000棵菊花,成活了975棵,成活率是多少?
小麦的出粉率=×100%;解一解:灌南县孟兴庄中学面粉厂买来20吨小麦,加工出17吨面粉,请求出小麦的出粉率。
学生的出勤率=×100%;试一试:这学期的11月12日,我们六(2)班43名同学只来了42名,计算这一天的出勤率。(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设计意图:“合作注意事项”这一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强调了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使小组学习更为实在、有效。)
3、联系生活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求百分率呢?能举例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数学模型经常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要服务于生活。这一环节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很有用、很有趣的,数学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
(三)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1、比一比
①这学期的11月12日,六(2)班43人有1人没来,出勤率是多少?
②这学期的11月12日,六(2)班来了42名同学,有1名同学因病没来,这一天的出勤率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什么是出勤率,出勤率是怎么求的?并说一说解题的思路。现场统计:两题都对的请举手。请同学们求出我们这次计算的正确率是多少。指名说什么是正确率,正确率是怎么求的?并说出解题思路。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板演并讲解。如果求错误率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重视了知识的生成,使学生觉得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在这一环节中还渗透了统计的数学思想。)
2、辨一辨 百分率一定小于100%。 ( )
①六塘小学有60名教职工,昨天全部按时到校上班。昨天的出勤率是多少?
②六塘窑厂十二月八日计划烧砖10000块,实际烧了12000块。求这一天的完成率。
3、玩一玩
百分率不仅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很大,而且与我们其它学科的知识联系也很紧密。比如,很多成语里也包含着百分率的计算呢?如 “十拿九稳“的意思谁能用百分数表示?生答:成功率是百分之九十。师:请同学们找一找能用百分数表示的成语。百发百中---表示命中率是百分之百。百里挑一--表示被选种的可能性为百分之一。九死一生----表示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九十,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十。大海捞针----表示找到的可能性是几乎是百分之零。
游戏结束后,作简要说明:成语中的百分率只是一个概数。
(设计意图:“玩一玩”这一环节既巩固了新知,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还促进了学科之间的整合;能体会蕴涵于数学中丰富文化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合格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掌握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教学用具:
计算机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以趣引学
1、同学们,昨天我们在数学王国中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百分数,你们想不想进一步的了解他呢?(想)好,请大家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数学资讯。
(1)期中测试,五年一班有50人参加考试,数学成绩合格的有48人;五年二班有52有参加测试,数学成绩合格的50人。
(2)体育课上有30人练习投篮,达到优秀率的有25人,合格率的有4人,不合格率的有1人。
(3)植树节,五年级栽杨树和松树各150棵,杨树的成活率是96%,松树有141棵成活。
(4)四年一班有50人,体育测试合格的有48人;四年二班有55人,体育测试合格的有52人。
通过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汇报。
2、同学们的思维很灵活观察很仔细,在同学们的问题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合格率,优秀率,成活率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合格率。那你们能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什么是合格率,优秀率,成活率吗?
学生交流,汇报,说出合格率就是合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怎么用公式来表示呢?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相机出示(成绩合格的人数除以总人数再乘以100%等于合格率)
二、行中思,思中学
1、同学们,那你们能不能根据合格率的概念来说一说什么是优秀率,什么是成活率呢?(学生汇报)
2、同学们,说的真不错,那你们能算一算五年一班数学成绩的合格率吗?
预设一:所有学生都利用化成分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表示方法)
预设二:有的学生用化成分数的方式进行计算,有的学生用化成小数的方式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列算式。(找一名或两名学生上前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预设:学生只写成小数或分数的形式,让学生说一说这是百分数吗?不是,我们应如何化成百分数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说百分数的概念。
2、那你能用刚才的方法算一算五年二班数学成绩的合格率吗?
(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当分母不能通分成一百时如何去做。)
学生小组探讨,指名汇报。
3、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求合格率及其计算方法,哪位同学能用数学语言再说一说呢?
4、生汇报,老师适当的补充加以说明,然后以课件形式出现,加深学生的印象。(出示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5、同学们,我们学会了求合格率,那你们能不能求出数学资讯中出现优秀率,合格率及其成活率呢?选择喜欢的一题进行计算。
6、师说明:同学们,像求合格率这样的习题,最终的结果要用百分数表示,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即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7、同学们,除了我们所说的这些内容,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事物我们也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呢?生举例。
同学们掌握的真不少,说明了同学们都是乐学习善观察的好孩子,成功就属于那些爱观察会思考的人。下面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三、以练固学
(一)火眼小神探
让学生看书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使学生进一步的掌握小学和分数与百分数的关系。
(二)明辨是非,我最棒
1、六年级四月份植树全部成活了,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105%。( )
2、四年级共有学生89人,今天全部到校,四年级今天的学生出勤率是89%。( )
3、张师傅的生产技艺十分的高超,生产的产品合格率高达100%,是可能的。( )
(三)助人为乐,乐无边
A、课件出示练一练的第3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汇报。
B、帮助食堂选择合适的品牌罐头。 课件出示数学例题。
C、帮助学校监督员统计今天每个年级的出勤率。课件出示练一练的第4题。
四、总体概括
同学们,你认为你今天的表现怎么样呀?你都收获了什么知识?请用百分数的形式来说出自己对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满意率。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活中百分率问题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2、理解求百分率应用题的一般结构和求百分率思考过程的主要步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会解答求百分率(或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难点:对一些百分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百分数意义——直奔课题
师:同学们前面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还学习了百分数、小数和分数的互化,其实,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人们经常用百分数来解决问题。
这节课就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板书课题: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二、探索——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第(1)题
1、出示信息: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
提问:你能提一个求分率的数学问题吗?
(已达到《标准》的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20÷160=
师:你知道这个题目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出示问题)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什么疑问?(生质疑)师解疑,板书什么是达标率。
让学生说说六年级的达标率是什么意思?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同桌进行交流)
生:表示已达标的人数占六年级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六年级学生总人数为单位“1”。
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学生总人数
师:从这儿,我们就可知道求百分数的方法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一样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5页例1的第1部分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生:写法不同,书本写成分数的形式了,而且多了“乘100%”
师:谁知道为什么要“乘100%”呢?不乘行吗?
生:因为如果不乘100%,结果是分数的形式;而乘了100%结果就是百分数了。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达标率,也知道了怎样求达标率,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计算)汇报板书
师:对达标率的.计算你还有疑问吗?
生:0.75×100%怎样计算呀?
师:问得好,那谁能帮他解决这个疑问呢?
生:我知道,可以把100%看作1,再把0.75化成75%就可以了。
生:老师,我不是这样想的,可以把100%中的100乘0.75,“%”照写。
老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两种理解方法都可以,你认为哪一种更适合你学习的,你就可以选用那一种。
(板书: ×100%=0.75×100%=75%)
师:同学们现在你对求达标率这种问题会了吗?你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灵活处理)
(二)教学例1的第(2)题
解决了达标率问题,下面我们到生物组去看一看。这里有一个还没完成的试验报告。他们遇到什么困难了?什么是发芽率?(师板书)知道了什么是发芽率,怎样计算呢?你又能否像达标率一样把发芽率用公式表示出来?(让同桌带着问题讨论)学生汇报,老师完善板书。
师:现在分3大组完成这个试验报告并汇报结果,看哪一组最快最好。
师:你可以为这次试验作个总结吗?
生:从这次试验可知绿豆的发芽率最高。
生:我从这次试验可知大蒜的发芽率最低。
生:我知道花生的发芽率比大蒜的发芽率高。
(有利于学生对百分数问题的进一步理解与学习。)
你们知道计算发芽率有什么作用呢?(生答,师小结)
三、小结运用
师:同学们对比求达标率和发芽率,你能发现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吗?
生:都是两个量比较的结果、都是部分与整体的比较、都要乘100%、都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公式的分母都是单位“1”等等
师:同学们发现的真多,求百分率的问题其实都有一个特点,都是部分量与整体的比较。
师:其实,现实生活中像达标率、发芽率这样的百分数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例出其他的百分率吗?试试看。
学生举例:学生的出勤率、产品的合格率、小麦的出粉率、花生的出油率等等,师板书。这些百分率怎么计算呢?小组同学商量一下。
学生以4人小组合作写百分率的公式。(组长负责作好记录并汇报。)
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求花生出油率的问题,想去看看吗?出示做一做第2题。
学生做题汇报。
精明小法官:
1、学校上学期种了105棵花苗,现在全部都成活,这批花苗的成活率就是105%( )。
2、王师傅生产的98个零件,全部都检测合格,这些零件的合格率就是98%( )。
3、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 )。
4、某工人加工了103个零件,有100个合格,这些零零件的合格是100%( )。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认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方法又是怎样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具:三角形图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
引导学生经历用3连加的过程。可组织学生进行数数的活动,边数小棒边填表。
二、试一试。
1、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独立摆三角形。
2、编口诀。
让学生在独立摆三角形的基础上,一边写算式一边编口诀。直接写算式、编口诀也是可以的。最后师生共同交流,整理3的乘法口诀。
3、记一记。
记忆口诀时,可以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布置作业:P16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三角形图
乘法算式三的乘法口诀
一、巩固练习。
1、第一题,找朋友。
2、第二题,找规律,填一填。
学生填完后,应交流一下,找到规律。
3、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故事情节,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布置作业:P173。
板书设计:
练习
2、(1)10,15,20,(),()
(2)9,12,15,(),()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认识位置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计算机课件 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 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 (计算机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师:(老师把右手放下)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的是不是右手。(老师又举起右手)学生讨论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61页的第5题
师:停车场上的汽车们跟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计算机出示图)汽车们告诉大家: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猜一猜一共有几辆车?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点击电脑:出现7辆车
五、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P56
教学目标:
1、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减的算式,并能分两步口算出结果。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学习思想。
3、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小统计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根据图文信息,选择适当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减的式子,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池塘边小熊家是玉米地又大丰收了,你们看一棵棵的玉米多壮呀!
出示课本图片
二、合作探究,学习乘加和乘减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3+3+3 3×4 4×3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这时小熊也来到了它的家玉米地里……它来干什么呢?
它搬走了一棵玉米,还剩几棵玉米呢?你会解决吗?
4、引导学生列出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刚才有人用12减1,而12又是从哪里得来的?既然12是刚才用3×4、4×3或3+3+3+3算出来的。那么如果把这两次的计算写成一个算式,你会写吗?
5、请大家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然后试一试。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列出了含有加减法的算式,,还列出了含有乘减法的算式。你们知道这样的`算式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吗?
6、请大家想一想,除了可以列出这样的算式外,还可以怎样列式来解决?小组继续讨论。乘加的算式有又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呢?
7、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56页《做一做》1、2题。56页1题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2、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 7+5=口×口+口 9+7=口×口+2
=口×口-口 =口×口-口 8×6=口×口-2
4+6+8=口×3 3+4+5+6+7=口×口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P19-P2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探索“小括号”的应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师: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复习题:
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说出运算顺序)
30+8×4 5×2+3 80-64÷8 29+24÷4
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5×3=15 81÷9=9 16+12=28 25+15=40 9-9=0 28÷7=4
(课前复习,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谈话:小淘气是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在生活中他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他很想和同学们挑战,你们愿意和他比一比吗?
(用谈话法为学生引出一个虚拟的竞争对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竞争意识)
2.课件出示 “过河”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图中告诉我们哪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图。
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现在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几只船?
(通过创设男、女生过河的情境,使学生将计算生活化,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问题
师: 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
师: 我们先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几条船?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
生1:我估计大概需要7条船。我把男生看成30人,女生看成30人,这样用总人数60人除以9,大约需要7条船。
生2:我估计大概需要6条船。方法和前面的同学差不多,只是人数多算了,所以我从7条里减掉1条船,大约需要6条船。
师:那么到底需要几条船?谁会列式解答?
生:29+25=54(人)
54÷9=6(只)
师:第一步先算什么?
生:先算全班总人数,再除以每条限乘9人。
师:说得好!
师:谁能用我们前面学的知识把分步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生:29+25÷9
师: 小组讨论:这样列式行不行?
生1:不行,因为这样就不是先算加法了
生2:不行,因为这样就先算女生要几条船,男生没算
……
(评析问题的出现为后面小括号的出现做好铺垫。)
师:好,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那我们该怎么办?
要先算29+25,就必须给它加上一个符号表示出来。现在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试写 并展示 :
29+25÷9 (29+25)÷9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数据和运算符号一样。
师:观察的非常认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后一道算式加了小括号。
师:那咱们计算一下,结果怎么样?
学生计算展示得数后讨论:
为什么两道题的得数不同?多让学生说。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得数不同。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一种新符号——“( )”小括号(板书)。每个数学符号都有它所表示的意义。
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以后,大家看到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现在再来看这道题,应该怎样做才能符合题意呢?
(评析结合具体情境,教师将小括号介绍给学生。)
师:同桌之间讨论并汇报结果。(引导学生感知小括号在计算中的作用。)
生:(29+25)÷9
=54÷9
=6(只)
答:需要租6只船。
师:通过对“过河”问题的解决,我们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作用?
生1: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2: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生3:小括号里的要先算,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师:老师把大家说的编成了一首儿歌,你们想听吗?
出示 :小括号,本领大,
算式有你就变化。
改变顺序少不了,
先算括号要记牢。
学生齐读。
(儿歌的编制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加深印象。)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比一比,谁的眼睛亮。(说说不同之处及运算顺序)
18-9×2 (18-9)×2
2.比一比,看谁算得对又快。(学生说说算法)
5×(36-29) (83-35)÷8 94-(25+19)
3.我帮妈妈算一算
每桶方便面4元,每袋大米64元,妈妈带了100元钱买了一袋大米,剩下的钱可以买几桶方便面?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的例14及“做一做”题目,练习十四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商末尾补“0”的意义。掌握两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540÷6072÷18140÷2560÷8
720÷9303÷3217÷7320÷4
2、不用计算,讲出商是几位数。
3、改正下列各题中的错误。
先让学生讨论,找出各题的错误原因,再由三位同学板演订正,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重算。
二、新接。
1、引言。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要注意商未尾的“0”;
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同样也要注意商末尾有“0”的情况。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商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14。7820÷23
(1)审题: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上?
(2)学生试做。两人板演。
(3)教师巡视,将学生计算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分别写在黑板上。
(4)结合竖式提问:
在百位上商“3”表示多少?在十位上商“4”表示多少?个位上商“0”为什么一定要写?
教师指出:在计算过程中,除到破除数的十位商“4”,能除尽,被除数个位上的0就不必再移下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3、改题。如果例3的被除数是7830,该怎么办?
(1)指定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试做。
(2)结合竖式讲评提问:
①当十位上商“4”,为什么还要把被除数的十位上的余数1与个位上的0移下来?(当十位上商“4”后,但被除数十位上还有数,因此要把1移下来,再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10除以23,个位仍不够商1,在商的个位上写0,这时余数为10。)
②商的末尾不补“0”行吗?为什么?(不补0,商就不是三位数,也就不能表示3个百、4个十,而只是34,验算的结果也就不对。)
③怎样进行验算?(看除数与商的积、加上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
三、巩固。完成第63页下面“做一做”题目。
9180÷543749÷31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然后由学生独立练习。
四、。
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带0的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两点:
1、试商前要先确定商是几位数。
2、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商的那一位上写0。
五、作业。练习十四的第6-10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提问:你们说得很对,作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为什么?
2.提问: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提问:我们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
生可以自由选择证明方法,如对折、测量等,并请用不同的'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你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
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6.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大家来试试!
三、动手实践
1.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2.第6页的第4题。
3.第6页的第5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同学们学得很投入,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4-16
小学数学教案03-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3
小学数学教案【精品】07-14
小学数学教案【热】01-13
【精】小学数学教案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