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能读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交流思想方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喜欢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秋天到了,同学们去秋游,带了许多食品,丁丁、冬科也准备了一些,放在我们各小组桌上,赶快看看都有什么?(教师为每组准备4个苹果,2瓶矿泉水,一个蛋糕)
2.学生小组合作将桌上的每种食品平均分成2份,汇报分得的结果。学生质疑:分得的`半块蛋糕,无法用学过的数表示。
3.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现象,这样就出现了分数。
[评析:学生通过操作实物亲身经历分东西的过程,在分蛋糕时产生矛盾心理,使学生在表示方法上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利用多媒体,探究新知。
1、了解学生的需求。
师:你想了解有关分数的哪些知识?
2、认识并理解1/2的意义
①课件演示:分蛋糕的过程。
师:在分蛋糕时,怎样分公平?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它的1/2。
②折出长方形纸片的1/2并涂色,小组交流不同的折法。
[评析: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通过多媒体形象演示,调动学生的感观,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平均分?通过动手操作感知1/2的具体意义,交流折法,发展求异思维]
3、拓展教材,认识其他分数。
①师:刚才同学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丁丁、冬冬每人分的1/2,现在老师也想加入,我们3个分,平均每人能分到多少呢?4个分呢?5个人分呢?8个人分呢?
指出:(课件)像1/2,1/3,1/4,1/5,1/8都是分数。
②教师出示写有分数的卡片指名读(打乱顺序板贴)。
③学生自主折长方形纸片,并贴到相应的分数下。
师:(指着黑板上的分数说)你能通过折纸来表示出黑板上的这几分数吗?你想表示哪个分数?试试看。
[评析:学生有人是1/2引伸到认识其他分数:拓P3教材,开阔了学生思维,通过折纸进一步理解各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4、学生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写法。
5、比较1/2于1/4的大小。
三、自主练习,体验成功。
1、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
学生独立完成,课件订正答案。
2、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1/4,在( )里面 ?。
学生独立思考,手势汇报答案
3、先填一填,读一读。
小组交流做第3题,过程中想到什么?
4、先按照分数涂颜色,再比较分数的大小。
学生先涂色,后直观感受两个分数的大。
5、涂色的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汇报讨论结果,课件演示。
[评析:练习的设计有一定的梯度,既有基础练习,又有综合性练习,最后一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要求,体现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四、小结:谈谈自己的收获?
总评:
1、这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分、折、涂等具体操作,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抽象的数学学习为具体、形象化。
3、媒体课件的使用,有效的帮助学生更进步的理解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在用教材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创造性地拓展教材,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长宽厚
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测量毫米的认识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案示例一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
7+( )=11 7+( )=13
7+( )=15 7+( )=16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1图.
(2)启发学生说明图意.
使学生明确:从12个圆片中,去掉7个,还剩几个?
(3)启发学生回忆:十几减9、十几减8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十几减9、十几减8都是想加算减的.
(4)例1应该怎样想?
分组交流,并填书;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明确:像十几减9、十几减8那样,,可先想7加几得十几.
12-7=□ 想:7加( )得12,7加5得12,所以12-7=5.
(5)读算式: 12-7=5.
2.【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2:11-7=□ 15-7=□
(1)分组交流.
(2)指导学生独立填写.
(3)订正时,读算式11-7=4, 15-7=8.
3.【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3:14-7=□ 16-7=□ 13-7=□
(1)独立填写.
(2)订正时,读算式14-7=7,16-7=9,13-7=6.
三、全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口算.
随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7+5= 7+7= 7+8=
12-7= 14-7= 15-7=
一组一组地出示,做减法时说一说都是怎样想的.
2.“做一做”第2题.
7+□=11 7+□=13 7+□=16
11-7=□ 13-7=□ 16-7=□
学生无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布置作业
1.
2.11-7= 13-7= 15-7=
12-7= 14-7= 16-7=
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二
课题: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2.使学生知道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步骤.理解“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3.通过比较例4和例5两种应用题的异同点,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求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灵活地选择解答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1.口算:
14-8= 15-9= 12-7=15-7=
7+5= 13-8= 7+8= 11-8=
13-7= 17-9= 16-7= 12-9=
2.
3.
(1) (2)
二、教学例4.
由复习题3(1)引出例4.可以设计情境:草地上跑来7只白兔,又跑来5只黑兔.
(1)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出示例4.
(2)正确读题.
(3)指名找出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教师在原题上画批.
(4)根据条件和问题出示兔图.结合图教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出结果.请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5)列式计算 7+5=12(只).
(6)口答:一共有12只兔.
集体订正后师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解答?(求一共养多少只兔,就要把7只白兔和5只黑兔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解答)
2.教学例5.【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由复习题3(2)引出例5.
(1)学生读题.
(2)指名叙述题意,说出已知条件的问题.
同时教师出示:
(3)比较例4和例5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说明:白兔的只数加上黑兔的只数一共是12只,白兔有7只,去掉白兔,剩下的就是黑兔.
提问:求黑兔有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联系减法的含义: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算式为12-7=5(只).
3.比较.
师:这两道应用题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结果:
相同的地方是:学校养7只白兔.
不同的`地方是:两个已知条件中的一个不同,问题也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
师:什么时候用加法解答?什么时候用减法解答?(求两数和,用加法.已知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三、全课小结.
请同学们汇报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
随堂练习
1.小明家有7条白金鱼,8条红金鱼,一共有多少条金鱼?
2.小明家有白金鱼和红金鱼一共15条.白金鱼有7条,红金鱼有几条?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请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布置作业
练习三10、11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游戏:找朋友
游戏目的
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复习20以内的减法.
游戏准备
教师制作如下的数字卡和算式卡:
游戏过程
1.教师发下数字卡和算式卡.
2.游戏过程举例:拿着 的同学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 卡片的同学就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并立刻走到拿 的同学身边.其它的同学一起读:10减3等于7,对对对,请上位.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和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看哪位同学学得快,掌握得好。
一、复习旧知
1.出示投影,先回答问题,再计算。
(1)12×5×60
(2)30×7+85
(3)250×4-200
教师提问:每个式题各含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在练习本上计算结果。
订正:(1)3600 (2)295 (3)800
教师说明:
小数的这些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教学意图:
本环节通过三个式题复习整数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向学生说明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为下面学生将整数运算顺序迁移到小数作准备。
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1.初步尝试。
出示例6: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全班学生默读题目后,指名让学生说出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把这道题做完,教师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订正答案后,教师提问
(1)算式中有几步计算?每个数目都是小数吗?是什么式题?
(2)这个含有小数的连乘式你是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进行类推。
计算下列各题。
(1)72×0.81+10.4 (2)7.06×2.4-5.7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在订正答案时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订正:(1)68.72(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2)11.244(含有乘法与减法两种运算,先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板书: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意图:本环节利用迁移,让学生将整数的运算顺序类推到小数,尝试完成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复习。
教师提问:我们在学习整数乘法时曾学习过几个运算定律,谁还记得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贴出:a×b=b×a
(a×b)×c=a×(b×c)
(a+b)×c=a×c+b×c
提问学生:乘法交换律中两个数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分配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这些数的范围都是整数。)
2.观察讨论。
教师用投影出示两组算式,学生口答结果,然后教师用○将左右两组算式相连。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观察这三组算式,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一样?
(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将得出如下结论
①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②第一组是把两个相乘的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与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一样。第二组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相等,与乘法结合律一样。第三组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求和,结果不变,与乘法分配律一样。
③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我们分别比较这三组算式左右两侧的式子,哪一个式子在计算中更为简便?(第一组写成竖式,右边的比较简便,第二组不明显,第三组左式比右式简便。)
3.教师小结:通过观察讨论,我们发现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并且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乘法计算更简便。
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意图: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每组两个算式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等关系,并且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适用,同样可以使一些计算更加简便,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填在书上)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计算下面各题。
(1)19.4×6.1×2.3
(2)3.25×4.76-7.8
(3)18.1×0.92+3.93
(4)5.67×0.21-0.62
(5)7.2×0.18×28.5
(6)0.043×0.24+0.875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存在问题。
3.判断对错。
(1)50.4×1.95-1.9 (2)3.76×0.25+25.8
=50.4×0.05 =0.9776+25.8
= 25.2 =26.7776
全体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出错误原因。
4.应用题。
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种西红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计算,一共可收入多少元?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订正
2.(1)272.182 (2)7.67 (3)20.582 (4)0.5707 (5)36.936 (6)0.88532
3.(1)运算顺序错误。改正:(2)计算错误。改正
50.4×1.95-1.9 3.76×0.25+25.8
=98.28-1.9 =0.94+25.8
=96.38 =26.74
4.1.30×6×285=2223(元)
教学意图:
本环节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分别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与小数连乘、乘加、乘减这两部分知识进行巩固。其中第二题的六道计算题,各题目计算结果小数部分位数较多,除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3 位置
教学要求: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数对确定位置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我们在前几年的课程中多次学习了位置与方向,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确定位置的。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置,看一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位置。
2、教学例1。
(1)出示P2例1,观察主题图。
(2)问:教师是怎么知道确定张亮的位置的?
(3)介绍操作台的情况。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这是一种约定。
(4)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
(5)说一说其他同学的位置。
(6)张亮的位置可以用(2,3)表示出来。
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
(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7)小结: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8)试一试:用数对表示出其他同学的位置。
(9)张亮的位置用(3,2)表示可以吗?
注意: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P3例2
(1)观察动物园示意图,这幅图和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①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
②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③方格纸的竖线(横线)从左到右(右到左)依次标注了0,1,2。
(2)找一找动物园大门的位置,可以用数对怎样表示出大门的位置?
(3)说出熊猫馆、大象馆、海洋馆、猴山的位置。
(4)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数对,第2个数都是4,说明什么?
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5)在图中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4练习一第2题。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4练习一第1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知识加以巩固,提高计算和估算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克千克和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进行各单位之间的简单计算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相互交流
1、谈话引导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数学中我们已经学了几组表示事物及其特征的.特定单位。你们知道有哪些单位吗?
如:表示时间的单位有哪些?还有表示什么的单位?
2、小组讨论
由小组长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展示
并评出哪一组记录的最完整。
二、加深体验,建立观念
1、数一数
出示时间单位时、分、秒。讨论:怎样才能感受和记忆这些时间单位?
让学生从钟面的认识,1时、1分、1秒内所干的事情,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等方面复习时间知识。
2、比一比
出示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米和千米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长度单位?
让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用语言描述,全面复习所学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
3、估一估
出示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质量单位?
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全面复习所学的质量单位及其进率。
三 、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算一算
出示课本第122页的第9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解答。最后交流自己的算法。
2、 猜一猜
结合课本第10页的第4题,让学生根据路程的远近,猜一猜他们是步行、乘车还是乘飞机?
3、 估一估
通过第125的第8题,使学生掌握千克与吨之间的计算与估算。
四、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第122页的第10题,集体核对。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掌握的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10至第11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
课件、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口算表内除法
6÷3,12÷4,18÷6,35÷7
2、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
30÷3,600÷2,560÷7,360÷9
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3、师出题:84÷4
观察这道算式,比较与第1、第2题算式有什么不同?
4、根据这道算式你能编一道应用题吗?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学生汇报所编应用题,尝试计算解答。
2、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同桌互相交流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3、全班汇报,交流思考方法。通过交流、讨论、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启发学生总结归纳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4、优化算法。你认为哪种方法?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这几种方法都是你们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5、运用知识,解决例题。
(1)让生根据课件创设情境。
生:阳春三月,鸟语花香,一年一次的植树节到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在山坡下植树,他们又说又笑,干劲可大啦。
(2)在画面中加入条件“有36人,每组3人”。你能提出问题吗?
让生独立思考,提出解决的问题“可以分成多少组?”。
(3)你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吗?
(4)让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解答;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5)全班交流,指名说是怎样算的,允许学生多种方法并存。
三、灵活运用、拓展延伸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7元 84元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几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课小结、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
3、通过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同时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视算
13-917-912-9
18-914-915-9
谁能说一说:18-9=?你是怎么想的?
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摆一摆,并与你的同桌说一说(边摆边说)
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再把18-9等于几说给你的小伙伴听
2、看图写算式
◎◎◎◎◎◎◎
◎◎◎◎◎◎◎◎
板书:9+6=15
6+9=15
15-6=9
15-9=6
3、练习二第1、2题
4、算一算
练习二第5题
要求:先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再列出算式
最后集体订正,对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二、变式练习
1、练习二第3题
2、第4题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答教师拿出准备的`数学抽拉卡片或数字转盘,随意抽拉或转动,让学生口答出得数
三、应用练习
出示课件(练习二第6题和第8题)
要求:
1)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
2)再列式计算,并与同桌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巩固拓展练习
完成书中第7题
回家写一个十几减九的算式,给妈妈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能说出几种方法就说几种,比一比,看谁说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小学数学教案03-0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4-1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9-30
小学数学教案【热】01-13
【精】小学数学教案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