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七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
教具、学具准备:茶杯图,直尺图,学生准备0~5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 口算。
2+3 5-1 4+1 4-2 5-3
2+2 3-2 3+1 1+2 3+2
5-4 1+4 4-3 5-2 1+3
2.从1数到5。
3.看图写数。在黑板上出示下一图。
二、探索新知:
1.认识0
接着复习中的看图写数。
提问:如果我把每个圈里的茶杯都拿走3个,想一想,每个圈里还剩几个茶杯?
教师从左边的集合圈中拿走3个茶杯。
提问:现在这个圈里有几个茶杯?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集合留下面板书:2。
教师从中间的集合圈中拿走一3个茶杯。提问:还剩几个茶杯?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集合圈下面板书:1。
教师从右边的集合一圈中拿走3个茶杯。
提问:现在这个圈里有几个茶杯?(没有了)用什么数表示呢?
师:像这样一个也没有,我们就用零表示。在集合因下面板书:0。(注意写得慢一些。)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数字。带着学生念几遍。说明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表示。
师: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个数字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回答可能会有许多种,教师肯定其中比较合适的',如:0像个鸡蛋。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数字0和上面的集合圈的形状一的关系_。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并渗透空集思想,可以形象地说。0就相当于把上面的圈竖起来。因为把茶杯都拿走了,所以圈是空的。
2.认识直尺:
师: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以前见过0吗?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教师出示直尺图。然后让学生先在直尺上找到0,再找到1,说明0到l是一段。用1表示;接着我2,说明0到2是两段,用2表示一段一段地数到5。说明0是开始,是起点。0在1的前面。带着学生从0到5数几遍。
3.0的写法:
教师先在放大的写字格里板书,来示范0的写法。边示范边讲清笔顺的要点;0是一笔写成的。起笔,在上线中间偏右一点,向左下写,在中线附近与左线接触,然后向下拐,与下线接触在中间偏左部位,再向右上拐,到中线附近与有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要特别提醒学生,0写得要圆滑,尤其在拐弯处不能有棱角。
带着学生书空2~3遍。
打开教科书第24页,看写0的笔顺示意图。然后让学生按书上的虚线字描写数字0。
三、拓展应用:
(1)做练习五的第1题,教师说明要求后,让学生自己填( )。做完后指名订正。
对要填0的,问一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2)做练习五的第2题。教师巡视,对书写不正确的要进行纠正。
(3)做练习五的第3题,拿出0~5的数字卡片,把卡片的顺序弄乱,做游戏。
师:把这些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队,看谁排得又对又快。
订正后,再问一问0的含义,以及为什么要把0排在第一个。
(4)做练习五第9题。教师往意巡视,对笔顺写得不对的要及时纠正。
课间活动。
四、小结:
我们这节课认识了数字0,知道了什么东西也没有就用0表示,0还可以表示起点。
我们还学会了0的写法.要注意,写0的时候,要从上到下.从左向右,写得要圆滑,
不能有棱角。最后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加、减法,知道了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
也得原数。一个数减去与它同样多的数得0。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
“_” 表示( )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
福州( )表示—--------------------------------------------
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 )—16°{填>,<或=}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 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 反 ){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 —9°~~~—19° )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 11°~~~~~6° )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 ,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 0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 0 +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 叫正数 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 叫负数 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活动内容
小学数学九年制义务教育第十册第31页内容,数学教案-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二、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对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的.统计,以及数据分析,体会统计的意义。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建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重点
学生会自己统计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建议。
四、活动准备
多媒体、几种表格、卡片。
五、活动步骤
1、导入
师:现在的电视节目丰富多彩,你们爱看什么电视节目呢?
学生发言。
师:大家的喜好各不相同,课前大家都做了一些准备,那么今天,我们就以“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进行探讨,看看能发现什么,能解决什么!
(出示课题: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2、新课
师:据老师了解,课前大家都是以8人小组参与了活动,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你们想展示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展示呢?
学生汇报。
师:那么,哪个小组想来介绍一下你们这次活动的过程?
学生各组汇报自己组上的内容,教师指定一组展示统计表,并汇报。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0页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名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技能目标:借助辨认方向,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2.难点:用所学的方向词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1、引入。
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
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
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
师: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
问:你们是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3.试一试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3)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问: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实践活动
到操场上看一看,说说校园内各个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
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简便算法,并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口算。
35×2 43×8 92×4 125×8 42×5
82×6 73×8 62×7 25×8 50×2
(1) 学生口算。
(2) 观察计算过程,说说哪几个算式的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并分析两因数数字的特点。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计算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
25×( )=( ) 125×( )=( ) 45×( )=( )
35×( )=( ) 55×( )=( ) 75×( )=( )
(1) 学生自由说。
(2) 讨论哪种填法算起来最简便,最合理?
3.看横式,直接说出得数。
35×2×7 25×4×7 125×8×3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9 求125与56相乘的.积。
2.小组讨论:可以怎样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3.反馈。
4.试一试。
25×24 45×18
(1)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把不同方法板演出来。
(2) 引导学生讨论。
(3) 方法。
一想,二分,三算。
三、巩固练习。
1.把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
15×12 25×32 125×48
15×2×( ) 25×4×( ) 125×8×( )
引导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6 25×16 125×16 35×12
25×28 25×18 125×48 125×72
3.课本中练习。
四、课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
作业本p15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使等式”,会用等式的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念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对等式的性质进一步的理解,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方程的知识。
(2)出示例5第一组图。
根据左边的图,你能列出等式吗?(x=20)
右边的图与左边的图比较,有什么变化?
你认为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右边图物体的'质量相等关系再列出一个等式吗?(2x=20×2)
这个等式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在小组中说说你的发现。
小组中互相说想法,汇报。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想像一下,如果20=20的左右两边同时乘3,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吗?
用等式如何表示呢 ?(20×3=20×3)
如果左右两边同时乘0呢?可以吗?
(3)出示第二组图。
左边的图能看懂吗?用等式怎样表示?(3x=20×3),也就是3x=60。左边的图与右边的相比,物体的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质量的变化情况列出等式吗?
这又说明了什么?
(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你能自己写一个等式,并把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看看结果还是等式吗?
尝试练习,汇报。
有什么发现?两边同时除以0呢?为什么?
指出: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归纳。
通过对两组图的观察,你认为等式又有什么性质呢?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指出: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填写。
X÷6×6和0.7x÷0.7化简后应是多少?
2、教学例6。
(1)出示例6。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你能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40x=960)
40、x、960各表示什么?
应该怎样解这个方程呢?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你怎样想到方程两边都除以40的呢?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在书上完成,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40x=960
解:40x÷40=960÷40
X=24
检验:40×24=960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如何检验?
谁能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最关键是什么?
(2)完成试一试。
要使左边只剩下x,应该怎么办?
独立完成解答,集体核对。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说说每题应该怎样解,独立解答。
汇报解题过程,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每题中解方程时分别省略了什么?
指出:我们在解答时,也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3、完成练习二第3题。
独立完成,展示作业,集体核对。
4、完成练习二第4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数量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独立完成。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得到的知识?
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
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0x=960
解:40x÷40=960÷40
X=24
检验:40×24=960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前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对它们进行操作,并引出新课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 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1/2 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1/2 的1/4 是1/8 ,1/2 的3/4 是3/8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1/2 的1/4 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1/2 的3/4 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
打开书p45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
(1)让学生说说23 ×15 和23 ×45 分别表示23 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
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23
再画斜线表示23 的15 和23 的45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练习
1、完成p46的试一试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在计算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同学们,下面着几道题你回计算吗?
出示:2/11 ×3=
4×5/6 =
请同学们先完成p46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教师进行示范如p46
2、练习
完成p46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综合练习
1、做练习九的第1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说出错的原因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看谁算的最快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七、作业
练习九的第2、5题
教后记: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基本达到教学要求。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4-1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3
小学数学教案03-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19
小学数学教案【精品】07-14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7-18
小学数学教案[实用]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