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五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从兴趣出发,主要侧重于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和方法的提炼。为此,本节课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导入新课。
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创设了让学生欣赏漂亮手链图片的情境。这一情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经常接触,贴近生活,便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出示的手链图片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规律性,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分层次教学。
在新课的讲解中,采用“分析理解——解决问题——回顾反思”的顺序帮助学生解答问题。这一过程能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按照发现的规律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最后设计的回顾反思环节中能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问题灵活地进行验证解答对错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不同颜色的珠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漂亮的手链吗?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漂亮的手链,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手链图片,学生欣赏后,教师课件出示一条断了的'手链)
师:同学们,小红自己也穿了一串漂亮的手链,可是不小心让她弄断了,掉了2颗珠子,她自己也不知道掉的是什么颜色的珠子,你们能帮她找找吗?
生:能。
师:这节课我们就应用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来帮助小红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找规律(三)]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开展打好基础。
⊙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理解题意。(课件出示教材88页例5)
(1)想一想:在这道题中,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关键?(关键词语就是“按规律”)
(2)说一说:小红是按什么规律来穿手链的呢?
预设
生1:这串手链是用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生2:这串手链是用1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1颗黄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对于学生所发现的规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规律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观察得到的;第二种规律是按从右往左的顺序观察得到的。
2.分析解答。
(1)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是什么?那我们能不能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解答呢?
(2)引导:你从哪边开始看?(左边)所以发现的规律是黄黄蓝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珠子和1颗黄珠子。(课件演示,圈出一组)
(3)你还有不同的发现吗?(从右边开始看)所以发现的规律是黄蓝黄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珠子和1颗黄珠子。(课件演示,圈出一组)
(4)师小结:我们发现,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方向观察,发现的规律是不一样的。
3.回顾反思。
(1)我们的解答正确吗?(正确)如何证明是正确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动手摆一摆,看看是否正确。
(2)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出小红的手链,看符不符合规律。
(3)汇报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得出:通过摆一摆,证明刚才同学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这几个环节中,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的同时,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 理解积的乘方法则。
2、 会计算积的乘方。
3、 会进行简单的幂的混合运算。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的乘方法则。
难点:积的乘方法则的推导过程。
自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看一看
1、积的乘方法则:
2、完成课堂作业部分(写在预习本上)
二、做一做:
1、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ab)2=(ab)(ab)=(aa)(bb)=a( )b( )
(ab)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b( )
(ab)n=(ab)(ab)(ab)=aaabbb=anbn
即:(ab)n=__________(n为正整数)
2、计算:
(1)(2a)3= (2) (5b)3=
(3) (xy2)2= (4) (2x3)4=
3、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1)b3b3=2b3
(2) x4x4=x16
(3)(a5)2=a7
(4)(a3)2a4=a9
(5)(a3)2a4=a9
(6)(ab2)3=ab6
(7) (2a)2= 4a2
(8)x3+x4=x7
(9) y22y2=2y4
(10) (a2b)3=a6b3
(11) a42a3=3a7
4、计算:
(1)(x5)2+(x2)5=___________
(2) (3102)2=___________
(3) (x3)( )x2=x14
(4) (2a2y4)3=
(5) m2m3=
(6) (a2b2)m=
(7) (2104)2=
(8) (6xy)2=
(9) (x2y)3(xy3)2=
(10) (x2y3)4(x)8(y6)2=
5、( )20xx(-3)20xx =
6、0.12530(-8)30=
7、2444(-0.125)4=
8、若xn=2,yn=5,则 (xy)n=________
9、已知 48m16m=29 求m的值
10、已知 x+y=a
求(x+y)3(2x+2y)3(3x+3y)3的值
三、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展示:
1、根据乘方的意义(幂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46)3表示什么?
2、那(46)5,(ab)3又等于什么?
由特殊的(ab)3=a3b3出发,你能想到一般的公式吗?
猜想:(ab)n=anbn
(abc)n= (n为正整数),为什么?
应用探究:
1.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D、
2.计算下列各题
3.计算下列各题
4、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5、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木星可以近似地看成球体。已知木星的半径大约是7104km,木星的体积大约是多少km3(п取3.14)。
拓展提高:
若n为正整数,且 ,求
的值.
堂堂清:
1. 若(9 ) =3 ,则正整数m的值为 .
2.若将棱长为2的正方体切成8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则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原正方体表面积的_______倍; 若将棱长为3的正方体切成27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则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原正方体表面积的_______倍; 若将棱长为n(n1,且为整数)的正方体切成n3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则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原正方体表面积的_______倍.
3. 化简求值:(-3a2b)3 -8(a2)2(-b)2(-a2b),其中a=1,b=-1.
4. 已知xn=2,yn=3,求(x2y)2n的值.
教后反思 这节课又学习了一节新的运算:积的乘方,有了前面学习的过程,那么这几课也采用前面的教学过程,学生接受的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学生对于单独的一种运算还可以做的游刃有余,但是对于多种运算在一起的混合运算就有点难度。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第71-72页、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出示图片,让学生比一比两个图形面积大小。
学生观察,讨论,猜测结果
指名汇报结果,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在电子白板上出示相应操作。
(剪切、平移、对于图2加xy原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旋转,平移至相应位置)
将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学生非常明显可以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白板:同时出示两个图形的转化过程,要学生小结比较特殊图形大小的方法
引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师生小结: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原来的复杂,转化后简单便于比较)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引导: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学生列举: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分数小数计算等等
白板出示以往学习过的平面图形,要求回答这些图形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拖动原始图形,转变成新的图形。
白板出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回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都是先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加减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师小结: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了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尝试用什么方法?
应用白板进行新课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进行操作,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得到结论,教师在课前的课件制作中也可以尽量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三、分层练习,运用转化的策略
第一次: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练一练1
白板在方格纸上出示题目,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比较简单。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方法。师在白板上根据回答移动边,最后拼成规则图形。
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有没有简便方法?
学生计算后,再让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什么?(把精确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
2、练习十四 第二题 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让学生各自看图填空,学生解决问题后,指名学生到讲台上说说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么转化的。边说边用笔在白板上操作。
其中第3小题的图形要先旋转,再移动,让图形与方格纸重合。
3、练习十四 第三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让学生到白板前进行操作,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进一步指出转化策略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次 数与代数的领域
1、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2、指名学生回答后,出示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数的和吗?
3、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空白部分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能不能根据空白部分求出涂色部分?
4、师生小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5、练习十四 第一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白板出示分析图,帮助学生理解。
让学生数一数,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明确数的时候可以根据图一层一层地数。
启发:如果不画图,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在白板上指图提示学生,产生冠军,一共要淘汰多少支球队?
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四、师生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本课练习大部分内容通过学生自主练习,共同探索,达到教学目的。由于简单,可操作性强,学生可以到白板上进行实际演示,非常直观。
五、拓展练习,巩固转化的策略
1、立体图形中,我们有没有用到过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2、你能不能求出灯泡的容积?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有条理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谈话: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板书:实际问题)
师:为了准备乒乓球比赛,老师去商店买乒乓球了。
出示图乒乓球和价格。
提问:看图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呢?
问题: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
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师逐一板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题。
出示例题。
师:你能把刚才了解到的信息和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学生自由表述题意。(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老师买了6袋,每袋5个,一共要用多少元?)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可以自己先想办法解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汇报(板书):
方法一:52=10(元)
106=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提问:5表示什么?2呢?每袋5个和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52=10)知道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买6袋要多少元:106=60)
提问: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再算买6袋要多少元)
方法二:65=30(个)
302=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
提问:6表示什么?5呢?每袋5个和买了6袋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就可以求出什么?(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65=30)知道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就可以求出什么?(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302=60)
提问: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再算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
如果学生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26=12(元)
125=60(元)
教师应让学生说明理由。
理由可以是:如果每袋只有一个乒乓球,买6袋一共要12元,实际每袋有5个,所以再乘5,就是买6袋乒乓球所需的价钱。如果学生说不出理由,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算出正确的得数,但道理比较难理解,你们可以继续研究。在想不通理由的情况下最好不用这种方法。
师: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
讲述: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互相检验。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征吗?(板书:两步连乘)
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怎样观察和思考?(要仔细看图,认真阅读文字,找到已知的条件,然后找直接关系的`两个条件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练习巩固,体会解题思路及方法
乒乓球的问题我们解决了。其实在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问题,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一下生活中的问题。
1、想想做做1
出现4个小动物,推着小车。出示图如书本。
你们看了图知道了什么? 那你们能用自己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做)
指明解题:
(板书:)方法一: 42=8(筐)
208=160(千克)
方法二:202=40(千克)
404=160(千克)
分别请学生说说每一种方法求的是什么。
2、想想做做2
学生齐读 。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
(板书:)方法一:34=12(个)(我先算一共有多少个笼子)
126=72(只)
方法二:64=24(只)(我先算每行有多少只兔子)
243=72(只)
方法三:63=18(只)(我先算每列有多少只兔子)
184=72(只)
3、想想做做3
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思考)
(板书)方法一:45=20(个)(我先算一共有几个教室)
206=120(盆)
方法二:56=30(盆)(我先算每层放了多少花)
304=120(盆)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2.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课后请留心观察,找出数学问题后进行解答,再想想从中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二)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个数进行分类。(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质数、合数的意义。
(二)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教学用具
投影片,2~50的自然数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奇数和偶数是根据什么来分的?(投影片)2,3,4,9,14,15,101,187,235,561,740,927,839,456。
2.按照能否被2整除对自然数进行分类:(投影片)
3.请说出下面各数的所有约数:(投影片出题,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1的约数有________;2的约数有________;
3的约数有________;4的约数有________;
5的约数有________;6的约数有________;
7的约数有________;8的约数有________;
9的约数有________;10的约数有________;
11的约数有________;12的约数有________。
教师:请观察板书,左边和右边的数各有什么特点?(左边是奇数,右边是偶数。)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按照能否被2整除对自然数进行分类。除了这种分法还有没有别的分法呢?这节课就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质数、合数的意义。
(1)教师:(指板书)请把1至12各数的约数的个数就出来(学生口答,老师在每列数的后面补出括号,填上数)?
教师:请观察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个数,看一看约数的个数有几种情况?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有三种情况,约数个数是一个,两个,两个以上。
教师:请再举几个数,看一看它们的约数的情况是不是与这几种情况相符合?
学生举例并分析出所举出的数的约数是2个或者两个以上。(小组活动)
(2)教师:请观察只有两个约数的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看看这些约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出:1和它本身。
教师:如上面这些数,都具有这个特点,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板书:质数。
教师:谁能说一说什么叫质数?
学生口答后老师再把板书补充完整: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教师:请观察有两个以上约数的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口答后,老师逐次板书出: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合数。
在学生完整地概括什么是合数后板书: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教师:的区别是什么?(约数只有两个还是两个以上。)
2.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1)(板书)例2,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数竖排写)。
17(的约数):1,17(两个)
22(的约数):1,2,11,22(两个以上)
29(的约数):1,29(两个)
35(的约数):1,5,7,35(两个以上)
37(的约数):1,37(两个)
87(的约数):1,3,29,87(两个以上)
教师:根据什么来判断?(检查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
学生口答,老师在上面各数后面板书出判断过程。
板书:17,29,37是质数
22,35,87是合数。
再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质数?
教师:一个数有两个以上的约数,判断它是不是质数时,需不需要把它的所有的'约数都找出来?(不需要,只要找出第三个约数,就能证明它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
口答练习: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19,21,43,67。
(2)教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检查它的约数外,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来判断。
请学生取出2~50的自然数表。按如下要求去做: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不包括2,3,5,7本身)看剩下的是什么数?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书写和讨论,老师巡视。最后说明这就是50以内的质数表。请看课本59页质数表。
练习:请判断下面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说出自己是如何判断的?(查表或是看约数)
31,57,87,4325,632080。
(3)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质数、合数的区别是它们约数的个数,那么我们能不能按约数的个数这个特点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呢?分几类呢?
学生讨论中有分两类,三类之争,老师引导从约数个数去看。最后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画出集合图:
教师:为什么1要单列一类?
口答后板书: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
教师:到此,这节课要研究的自然数的一种新的分类问题已解决了,还认识了质数、合数两个概念。板书引出课题:质数和合数。
3.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口答填空:(投影片)在1~20的自然数中,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是()。
下面几种说法对不对?说明理由。
①质数都是奇数;
②合数都是奇数;
③除2以外的偶数都是合数;
④自然数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⑤自然数除了奇数就是偶数。
请再说一说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的区别。
(三)巩固反馈
1.口答:(投影片)
①在19,29,39,77,84,91中( )是质数;
②合数最少有()个约数,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最小的奇数是()。
2.“一个数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按约数个数对自然数进行分类。
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作业:课本P62练习十三,1,2,3,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约数、倍数、奇数、偶数的基础上,新引进质数、合数两个新概念。教学从研究根据约数个数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入手,这个分类与已学过的奇数、偶数分类容易混淆,所以设计复习提问和新课教学共用一组板书,这样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便于比较的视觉效果,(奇数、偶数可以混合排列,也可以左右排列,前者观察与比较难度比后者大,这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自行选定)。通过比较,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质数,合数以及1的区别在于约数个数的多少,同时使学生分清了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本质区别是对自然数采用了不同标准的分类,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清晰的概念,在应用中既不会分类时把1划错范围或遗忘,也不会把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混为一体。
质数、合数概念的归纳,设计中是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抓住关键词,逐层进行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
新课教学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质数,合数的意义。
第二部分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区别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19
小学数学教案03-0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4-1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小学数学教案07-20
【精】小学数学教案11-27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