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学数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书第50——51页,体积单位的换算,想一想、试一试第1、2题,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推导,使学生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常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和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空:30厘米=( )分米 5米=( )厘米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45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计算:
(1)一个长方体盒子,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水池,它的底面积是30平方米,高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质疑:猜测一下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2.师: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
3.探索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1)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利用学具来操作。
(2)四人小组活动。
(3)抽生完整表述操作过程:1排摆10个,每层正好摆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100个。高是1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摆10层。
(4)师:如果用分米作单位,大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如果改用厘米作单位呢?
(5)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据学生回答板书:1分米3=1000厘米3
师: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升?1立方厘米等于多少毫升?
你还能想到什么?
据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
4.探索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师:关于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你有什么想法?
(2)四人小组交流。
(3)抽生汇报,师注重引导学生表述准确、完整:体积为1米3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1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10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10×10=1000分米3,1米3 =1000分米3,1 m3 = 1000dm3。
三、新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书第50页试一试第1题,独立完成。
2.书第51页试一试第2题,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比较。
3.书第51页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书第51页练一练第2题
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5.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60×50×40=120000(立方厘米),也可以换算成120立方分米。
6.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30厘米=( )分米 5米=( )厘米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45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分米3=1000厘米3 1米3=1000 分米3
1升=1000毫升 1m3=1000 dm3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及第124、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1)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 会用较小面额的钱币去购物。
3、教育学生懂得爱护人民币,珍惜人民币。
4、增加学生生活常识,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及他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知道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初步的实际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份。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10元以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小朋友们,你们到过商店买东西吗?你买过什么?都用什么去买?(用钱去买)世界上的钱有很多种,每个国家的钱都有自己的名称。美国的钱叫美元。日本的.钱叫日元。那么,有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呢?(人民币)。
对,在我们购物的时候,都会用到人民币。(板书:购物)
二、认识、感受:
(一) 认识人民币。
1、问:小朋友,你都了解人民币的哪些知识?能说给我们听听吗?
2、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人民币,请看大屏幕,你认识它们吗?
3、下面,老师说人民币的面值,你们拿学具演示。
小结:在人民币大家族里,有的钱币上有元,有的钱币上有角,还有的钱币上有分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元、角、分)我们的人民币上有国徽,它是我们国家的法定货币,不要随意损坏它。
(二) 人民币的进率。
1、换钱游戏:小朋友,我这儿有1元的纸币,想换你手中的角币,可以怎么换?请把想换的角币放在桌面上。(10张1角、2张5角、5张2角、1张5角5张1角、1张5角1张2角1张1角、1张5角2张2角1张1角)小朋友真能干,换的方法可真多,不管怎么拿,角币一共有10角。
所以: 1元=10角
2、我用1张1角的纸币来换你的1分硬币可以换几个?
得到: 1角=10分
3、小朋友们真能干,下面我们到银行去换换钱吧:
5元能换( )张1元。
2角能换( )张1角。
5角能换( )张2角和( )张1角。
(三)人民币的组合:
小朋友们,你知道屏幕上有多少钱吗?
⑴4张1元
⑵2张2角
⑶1张5元、1张1元、1张5角、1元2角
⑷2张1元、2张2角、1张1角
(四)购物游戏。
1、 开学已经有5周了,学校门外文具店又购进一批文具。我们一块儿去看看都有些什么?(出示商店画面)谁来说说都有哪些文具?这么多漂亮的文具,你想买什么,就把钱拿出来给同桌小伙伴看。
笑笑有1元钱,她可以买多少块橡皮。你是怎么想的?
2、如果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3、买1个卷笔刀,还差多少元?
4、想买1块橡皮,2支铅笔,1本练习本,1元钱够吗?你能拿出买这三种文具的钱吗?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买东西付钱时,可以把钱进行合理的组合。
三、货币欣赏:
小朋友,每种货币都有各自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货币吧。(介绍:韩国、泰国、美国、欧元、港币的货币)
四、 总结。
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还尝试了有计划的购买商品。谁来评价一下自己这堂课的表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进一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观察、发现、归纳等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情感目标: 通过与日常社会与周围环境的运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
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读一读下面的速度
80千米/时 45米/分 96千米/秒 140千米/时 2. 学生交流(做一做): 学校操场一圈是200米,你步行绕一圈大约用( )分钟,你的步行速度大约是( )。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速度=路程÷时间)
3.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谁跑得快(二)”。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对速度单位的读和写这个难点也进一步进行复习巩固)
(二)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1. 出示媒体:
(1)猎豹奔跑的速度是2250米/分,7分钟能跑多少路程?
(2)绵羊奔跑的速度是3米/秒,跑774米需要多少时间?
A、学生独立练习。
B、反馈:口述数量关系及算式。
C、小结: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2. 填表P11:
路程
376千米
476米
时间
9秒
2小时
12分
速度
340米/秒
8米/秒
60米/分
(1)学生独立练习 (2)反馈:(注意单位)你是怎样算的? (通过填表练习使学生巩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三)实际运用
1. 填表:
速度
时间
路程
骑自行车
9分
1080米
驾驶摩托车
50米/秒
500米
人行走
67米/分
1小时
2. 应用 (1)甲船4小时行驶80千米,乙船6小时行驶96千米,哪条船行的快?
(2)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上午7:00从甲地开往乙地,速度为60千米/时,这辆汽车是在什么时刻到达乙地的?
(3)一辆轿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是2千米/分,是一辆公共汽车速度的4倍,公共汽车的速度是多少米/分?
A. 学生独立练习
B. 反馈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脱离直观,直接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计算十几减6.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十几减6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十几减6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十几减6】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6+4= 6+5= 6+6= 6+7=
6+8= 6+9= 6+10=
2.( )里应填几(出示投影)?
6+( )=10 6+( )=11 6+( )=12
6+( )=13 6+( )=14 6+( )=15
6+( )=16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6】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减9、减8和减7的题,都是想加算减,那么11-6怎么想?得多少?
学生说出得数后再指名一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教师出示13-6=□.【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6】
提问:计算13-6怎样想?
让学生翻开书,在例1中的括号和□中填上适当的数,再指名中下生说一遍想的过程.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6】
提问:请同学们看这三道题(手指三道例题),想一想,每道题得数是多少?
教师逐个订正完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十几减6的`题怎样算.算十几减6的题目,先想6加几得到这个被减数(可手指例题示范),那么想出来的这个数(用例题示范)就是要求的得数.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十几减6的口算.
随堂练习【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6】
1.做一做第1题,出示投影.
(1)引导学生看图说意,列式计算.
(2)学生填书.
2.做一做第2题,加减法对比练习.分组进行.
6+5= 6+8= 6+6=
11-6= 14-6= 12-6=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怎样的.
6+□=13 6+□=15 6+□=16
13-6=□ 15-6=□ 16-6=□
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3~5题.
3.11-6= 17-8= 18-9=
14-7= 15-6= 16-7=
4.9+4= 12-6= 7+5=
11-7= 6+8= 16-9=
5.学校的胡琴和提琴一共有13把,胡琴有8把,提琴有多少把?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2、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笑一笑,唉,我怎么发现有的同学有几个牙没有了?哪儿去了?
生:我换牙了。
师:你也换牙了吗?换了几颗?噢,原来大家都换牙了,那么关于换牙这件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谁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
师:有这么多情况,大家能记住每个同学换几颗牙吗?(不能)
2、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换牙的`情况,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老师很清楚地知道你们中有多少人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呢
二、调查整理,体验过程。
1、畅谈想法
生1:可以请每个同学说一说。
生2:可以请他们分别举手表示。
生3:可以请换1颗牙的同学站一排,请换2颗牙的同学站一排,再请换3颗牙的同学站一排
2、引出课题:像同学们所说的数一数,并且把换牙的人数记下来,这个记下来的过程就是统计。(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3、小组合作,尝试统计
组内分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调查自己组的换牙情况。
4、交流统计结果和记录方法
如学生想不出,可由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
5、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了自己的记录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6、整理各组数据,把全班情况统计在黑板上。
7、分析数据,提出问题
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反映的数据,充分发表见解。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小组活动,统计自家人口。
(1)下面我们用先记录再整理的方法来统计一下自己家有几口人。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组中每个人家有几口人记录下来,再把每家人口的数量整理在表格中。
(2)交流记录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乘法分配律应该不会觉着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应该是一个薄弱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本着自主探究的原则,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举例、验证,通过大量的感知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意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的训练,形成数学模型,丰富应用的经验,提高简便运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 经历推导、发现的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0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4-1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3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1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1
小学的数学教案01-1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12-31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