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作文>写作素材>名人故事>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时间:2025-10-06 11:50:27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精)数学家的故事15篇

数学家的故事1

  追车

(精)数学家的故事15篇

  “等一等!”

  一辆大客车正要从潼南出发,开往深圳,一年近40岁、个子不高的男子骑着摩托划到车前。

  他跳下摩托,冲上大巴,舞动着一张卡片喊:“吕源吉!”

  “唐书记!”车上的年轻人站起来,呆呆地说不出话来。

  “傻小子,还不快把东西拿去。”

  这是今年初发生在潼南县车站的一幕。原来,龙项乡村民吕源吉外出打工前夕发现身份证丢失,必须先到县公安局办理临时身份证。他想到乡党委书记唐淼清到县城办事的机会多,就找到他帮忙。

  唐淼清说:“请放心,你走之前,一定把证件送到你的手里。”

  然而,第二天,唐淼清却到重庆出差去了,一去就是3天。办完事,他第一件事就是到县公安局为吕源吉办证件,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到吕源吉的家,得知他已启程,便骑上摩托追了30公里,赶到了车站。

  “挣了钱,回家乡来干哟!”

  吕源吉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不住地点头。

  唐淼清的以诚相待,使这两年龙项乡外出务工人员已有10余人回乡投资,投入资金100多万元。

  引水

  2005年3月中旬的一天清晨,唐淼清在办公室门口拾到一封信:“……我们这里地下是咸水,喝了这里的水,不少人经常得病。喝上纯净的淡水,是我们几代人的愿望……”

  其实,为了改变喝咸水的历史,乡党委、政府正在积极努力。他当即回信,郑重承诺:“半年后,你们一定会喝上甘甜的淡水。”

  3月12日,唐淼清组织人马立即对饮用水工程进行概算:需资金80万元。80万元,对于一个人口只有1万多、年财政收入只有60多万元的农业小乡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唐淼清带领党委、政府一班人跑立项、协调资金。两个月后,资金到位,但离引水期限已不到4个月。

  唐淼清带头行动,早晨,第一个到工地;夜晚,最后一个离开。困了,就在工地上睡一睡;累了,就吃一碗方便面……

  8月7日,甘甜的水到了一户户人家,引水工程提前5天完成。

  又一个清晨,唐淼清在办公室门前看见一篮鲜花,花篮中一张纸片上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

  顿时,泪水,涌满了他的眼眶。

  等待

  一个小时过去,两个小时过去……

  车辆稀疏,大街寂静,初秋的'夜晚,空气沁凉。

  “唐书记,我们还是走吧,不会来了。”

  “再等一等。”

  …………

  这傻傻等待的3个人,就是唐淼清和龙项乡的两个干部。原来,唐淼清在调查中发现,潼南太安鱼在多年前虽已驰名川渝、享誉西南,但始终处于散兵游勇的民间状态,缺乏资源开发、市场包装和文化提炼。

  “做太安鱼这篇文章,一定大有可为。”唐淼清在龙项乡党委扩大会议上充满自信地说。

  但,面临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技术和资金。经多方联系,四川省遂宁市有一个客商愿意加盟。

  2005年10月的一天,唐淼清和龙项乡的两个干部如约赶到四川省遂宁市,约见客商。但4个小时过去,客商没来。

  这时,夜已深了,茶楼服务员多次提醒他们该离开了,但,唐淼清“赖着”不走。

  终于,茶楼的门开了,一个人冲进来。

  他就是客商。“唐书记,还在等我?等了4个小时了?”来人紧紧握住唐淼清的手。

  原来,客商突然有急事去了成都,电话坏了无法与他们联系。

  两个月后,潼南县城有了太安鱼大酒店,酒店注册“太安鱼”商标,集太安鱼餐饮、技术培训、资源开发等于一体。半年后的今天,酒店着手在重庆和成都建“太安鱼”分店,“太安鱼文化”将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数学家的故事2

  泰勒斯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腊第一位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卖橄榄油积累了相当财富后,泰勒斯便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旅行。他勤奋好学,同时又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积极思考问题。他的家乡离埃及不太远,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里,泰勒斯认识了古埃及人在几千年间积累的丰富数学知识。他游历埃及时,曾用一种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国王阿美西斯钦羡不已。

  泰勒斯的方法既巧妙又简单:选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在金字塔边竖立一根小木棍,然后观察木棍阴影的长度变化,等到阴影长度恰好等于木棍长度时,赶紧测量金字塔影的'长度,因为在这一时刻,金字塔的高度也恰好与塔影长度相等。也有人说,泰勒斯是利用棍影与塔影长度的比等于棍高与塔高的比算出金字塔高度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要用到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这个数学定理。泰勒斯自夸,说是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古埃及人但事实可能正好相反,应该是埃及人早就知道了类似的方法,但他们只满足于知道怎样去计算,却没有思考为什么这样算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泰勒斯最先证明了如下的定理:

  1。圆被任一直径二等分。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3。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

  4。半圆的内接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5。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一条边以及这条边上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个定理也是塞乐斯最先发现并最先证明的,后人常称之为塞乐斯定理,相传泰勒斯证明这个定理后非常高兴,宰了一头公牛供奉神灵。后来,他还用这个定理算出了海上的船与陆地的距离。

数学家的故事3

  十七世纪伽俐略(G.Galileo,意,1564-1642)在《两门新科学》一书中,几乎全部包含函数或称为变量关系的这一概念,用文字和比例的语言表达函数的关系.1673年前后笛卡尔(Descartes,法,1596-1650)在他的解析几何中,已注意到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依赖关系,但因当时尚未意识到要提炼函数概念,因此直到17世纪后期牛顿、莱布尼兹建立微积分时还没有人明确函数的一般意义,大部分函数是被当作曲线来研究的.

  1673年,莱布尼兹首次使用“function” (函数)表示“幂”,后来他用该词表示曲线上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切线长等曲线上点的有关几何量.与此同时,牛顿在微积分的讨论中,使用 “流量”来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数学家的故事4

  数学是基础性学科,在人类历史发展,社会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古至今,涌现出了成千上万的富有创造性的数学家,比如:毕达哥拉斯、伽略、费马、欧拉、阿涅西……他们用自己非凡的智慧和独具一心的创造,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科学界,由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父子都是科学家的情况并不少见,就像祖冲之及他的儿子祖暅之,但一个家族几代人都是科学家,则比较少见,而瑞士的伯努利家族就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学霸之家。

  在这个家族三代人中,产生了近十位科学家,其中有三个成就特别突出。

  雅各布伯努力大学时学习的是艺术专业,但他自学数学,结识了众多数学家,并成为巴塞尔大学的数学教授,此后,雅各布又先后当选为巴黎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及柏林科学协会会员。

  约翰伯努利是雅各布的亲兄弟,他解决了悬链线问题,提出洛心达法则、最速降线和测地线问题,还给出了求积分的交量替换法等。同时,作为一位数学教授,约翰还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如:欧拉洛必达……

  雅各布和约翰都在学术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其后人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就是丹尼尔。

  丹尼尔在1747年成为柏林科学院院士,1748年成为巴黎科学院院士,1750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还曾十几次获得巴黎科学院奖赏,获奖次数可以与欧拉比肩。

  我努力家族在欧洲享有着极高学术声誉,我想说,这可能就是遗传基因吧,这可能就是留在骨子里那份聪明吧!我是永远做不到的。

数学家的故事5

  戴维·希尔伯特(1862~1943),德国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是对二十世纪数学有深刻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领导的数学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数学界的一面旗帜,希尔伯特被称为“数学界的无冕之王”,他是天才中的天才。

  希尔伯特认为,科学在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科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他指出:“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和终止。”在1900年巴黎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上,希尔伯特发表了题为《数学问题》的`著名讲演。他根据过去特别是十九世纪数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提出了23个最重要的数学问题,被认为是20世纪数学的至高点,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力推动了20世纪数学的发展,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23个问题统称“希尔伯特问题”,后来成为许多数学家力图攻克的难关,对现代数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希尔伯特问题中有些现已得到圆满解决,有些至今仍未得到解决。他在讲演中所阐发的相信每个数学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的信念,对数学工作者是一种巨大的鼓舞。他说:“在我们中间,常常听到这样的呼声:这里有一个数学问题,去找出它的答案!你能通过纯思维找到它,因为在数学中没有不可知。”三十年后,1930年,在接受哥尼斯堡荣誉市民称号的讲演中,针对一些人信奉的不可知论观点,他再次满怀信心地宣称:“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希尔伯特去世后,这句话就刻在了他的墓碑上。

数学家的故事6

  说起数学家中最出名的天才,那一定是高斯。

  关于高斯的故事,最广为流传的是“5050”。老师本来想用一道难题,让全班的同学安静一节课的时间,却没有想到小高斯只用了一两分钟就说出了答案。高斯把1、2、3……分别和100、99、98结对子相加,就得到50个101,最后轻易就算出从1加到100的和是5050。

  你知道吗?小高斯在三岁时,就已经学会计算了。有一天高斯观看父亲在计算帮工们的工钱,当他父亲念叨了半天总算报出总数时,身边传来微小的声音,“爸爸!算错了,应该是这样……”父亲惊异地再算一次,果然是算错了。虽然没有人教过他,但小高斯靠平日的观察,自己学会了计算。

  小高斯家里很穷,冬天,爸爸总是要高斯早早地上床睡觉,好节省燃油。可是高斯很喜欢看书,每次都带着一棵芜菁(像萝卜的一种植物)。他把中心挖空,塞进棉布卷当灯芯,淋上油脂点火看书,一直到累了才钻入被窝睡觉。

  高斯的'进步很快,不久之后,老师就没什么东西可以教高斯了。后来,高斯进了高一级学校,可数学老师看了高斯的作业后,告诉他以后不必上数学课了。

  值得一提的是,高斯不光数学好,语文也非常棒,当他18岁时,为自己将来到底是继续研究古典文学还是数学而苦恼,正在这时,他解决了一个困扰数学家两千多年之久的问题“尺规作正十七边形”,于是,他决定继续读数学系。

  有一个比喻说得非常好。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巅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

  人们一直把高斯的成功归功于他的“天才”,他自己却说:“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会作出同样的发现。”

数学家的故事7

  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个性爱好研究数学,也钟爱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状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能够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刻)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企业标语大全)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就应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好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忙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以前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能够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数学家的故事8

  张丘建

  张丘建,北魏时清河(今河北临清市一带)人,生平不详,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数学家,有《张丘建算经》传世。

  《张丘建算经》约成书于公元466—485年间,共三卷93题,包括测量、纺织、交换、纳税、冶炼、土木工程、利息等各方面的计算问题。其体例为问答式,条理精密,文词古雅,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杰作,也是世界数学资料库中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后世学者北周甄鸾、唐李淳风相继为该书做了注释。特别是唐代,经太史令李淳风注释整理,收入《算经十书》,成为当时算学馆先生的必读书目。《算经十书》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候阳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数术记贵》等十种。《算经十书》至清代多已佚失。乾隆初年(1736)以后,戴震致力整理古代算书,复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使后人得见古代数学面目。

  张丘建一生从事数学研究,造诣很深。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等差数列各元素互求以及“百鸡术”等是其主要成就。“百鸡术”是世界著名的不定方程问题。13世纪意大利斐波那契《算经》、15世纪阿拉伯阿尔卡西《算术之钥》等著作中均出现有相同的问题。张丘建在《算经》中较早提出了“百鸡问题”:“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百钱买百鸡,问鸡翁、母、雏各几何?”这道题的意思是:“每只公鸡价值5元,母鸡价值3元,3只小鸡价值1元,用100元钱买100只鸡,问,公鸡、母鸡、小鸡各可以买多少只?”“百鸡问题长期以来被作为讲解不定方程的入门例子。

  据传、张丘建小时候才思敏捷,聪慧过人,尤其是计算能力超群,被人誉为“神童“。当时的数学家夏侯阳得知这个消息后,有意收张丘建为徒,但不知他是否真象传说中那样极具数学天赋,于是便找到了张丘建,当面出了道题来考他。题目是这样的:有甲乙两个和尚为寺庙分头去化缘,半个月后他俩化到些银两回到寺庙。此时若乙给甲10两银子,甲比乙所多的是乙余下的5倍;若甲给乙10两银子,那么二人的银两相等,问甲乙各化到多少银两?

  小丘建略加思考便有了主意,他说:“根据若甲给乙10两银子,那么二人的银两相等,可知,原来甲比乙多10+10=20两银子。再根据若乙给甲10银子,可以判定此时甲比乙多了20两,加上原来多的20两共计多出40两,而这多出40两正是乙余下的`5倍,所以乙余下的银子是40÷5=8两,而这余下的8两是乙给了甲10两后所剩下的银子,所以可以得知乙化到的10+8=18两银子,则甲化到18+20=38两银子。”听了小丘建的回答,夏侯阳十分满意,马上收小丘建为徒。这道题目在《张丘建算经》中有记载,故事不足为信,但可以从中加深对该书的了解。

数学家的故事9

  高扬芝(1906-1978 ),江西南昌人,从小学习勤奋,特别喜欢数学。

  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30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主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以,高扬芝的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

  高扬芝长期从事数学分析(旧时叫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义、定理、法则统治着的王国。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诉学生,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的美。它像一座迷宫,只要你潜心学习、研究,就能寻求到走出迷宫的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的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你会向新的、更复杂的迷宫挑战,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自身潜在的科研天赋很快被唤醒催发。经过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她撰写出论文《Clebsch氏级数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学主编的《科学通讯》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解放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行列式》等科普读物多部。

  高扬芝是中国数学会创始时的少数女性前辈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国数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共有33人出席,高扬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次年会上,她被推选为中国数学会评议会评议,后连任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了规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高扬芝出席了大会。她是这次到会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纪60年代,她被选为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数学家的故事10

  高斯

  高斯7岁那年开始上学,老师布置了一道题,1+2+3······这样从1一直加到100等于多少。高斯很快就算出了答案,起初高斯的老师布特纳并不相信高斯算出了正确答案:"你一定是算错了,回去再算算。”高斯非常坚定,说出答案就是5050。

  高斯是这样算的.:1+100=101,2+99=101······50+51=101。从1加到100有50组这样的数,所以50X101=5050。布特纳对他刮目相看。

数学家的故事11

  5、高斯:老师说,这孩子太牛,我教不了

  高斯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高斯是近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有“数学王子”之称。

  高斯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爸爸做过包工头。母亲没有上过学,在嫁给高斯爸爸之前做女佣工作。

  有一说是这样的,高斯对计算天生敏感,3岁帮爸爸看账本,并指出了账本上的错误……

  大家可能知道的更多的故事是关于等差数列求和的。10岁那年,高斯的小学老师彪特耐尔让他班里的所有学生计算1 + 2 + 3… + 100的结果。小高斯很快的算出了正确的结果:用1和100组合成101,2和99组合成101,….这样能组合成50个101,得到5050。这是彪特耐尔没交过的.办法。要知道那个年代,等差数列的求和是大学才学习的知识,而小高斯看上去有能力掌握这个数学技能。于是,下课后彪特耐尔向校长汇报:“对于高斯,我已经没什么可教的了。”

  后来,彪特耐尔为了不埋没高斯的数学天赋,经常托人去大城市汉堡买更先进的数学书给高斯看,还让自己的助理对这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多加照顾。

  传奇指数:★★★★☆

  逆天指数:★★★★

数学家的故事12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意大利半岛南端西西里岛的叙拉古。是位兼天文学家。阿基米德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养,11岁就被送到当时希腊文化中心的亚历山大城去。在这座号称"之都"的名城里,阿基米德博阅群书,汲取了许多的知识,并且做了欧几里得埃拉托塞和卡农的门生,钻研《几何原本》。

  后来阿基米德成为兼数学家与力学家的伟者,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其原因在于他通过大量发现了杠杆原理,又用几何演泽推出许多杠杆命题,给出严格的证明。其中就有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他在数学上也有着极为光辉灿烂的成就。尽管阿基米德流传至今的著作共只有十来部,但多数是几何著作,这对于推动数学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砂粒计算》,是专讲计算方法和计算理论的一本著作。阿基米德要计算充满宇宙大球体内的砂粒数量,他运用了很奇特的想象,建立了新的量级计数法,确定了新单位,提出了表示任何大数量的模式,这与对数运算是密切相关的。

  《圆的度量》,利用圆的外切与内接96边形,求得圆周率π为:22/7 <π<223/71 ,这是数学史上最早的,明确指出误差限度的π值。他还证明了圆面积等于以圆周长为底、半径为高的正三角形的面积;使用的是穷举法。

  《球与圆柱》,熟练地运用穷竭法证明了球的表面积等于球大圆面积的四倍;球的体积是一个圆锥体积的四倍,这个圆锥的底等于球的大圆,高等于球的半径。阿基米德还指出,等边圆柱中有一个内切球,则圆柱的全面积和它的体积,分别为球表面积和体积的 。在这部著作中,他还提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公理"。

  《抛物线求积法》,研究了曲线图形求积的问题,并用穷竭法建立了这样的结论:"任何由直线和直角圆锥体的截面所包围的弓形(即抛物线),其面积都是其同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积的三分之四。"他还用力学权重方法再次验证这个结论,使数学与力学地结合起来。

  《论螺线》,是阿基米德对数学的出色贡献。他明确了螺线的定义,以及对螺线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同一著作中,阿基米德还导出几何级数和算术级数求和的几何方法。

  《平面的平衡》,是关于力学的最早的科学论著,讲的是确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重心问题。

  《浮体》,是流体静力学的第一部专著,阿基米德把数学推理成功地运用于分析浮体的平衡上,并用数学公式表示浮体平衡的规律。

  《论锥型体与球型体》,讲的是确定由抛物线和双曲线其轴旋转而成的锥型体体积,以及椭圆绕其长轴和短轴旋转而成的球型体体积。

  丹麦数学史家海伯格,于1906年发现了阿基米德给厄拉托塞的信及阿基米德其它一些著作的传抄本。通过研究发现,这些信件和传抄本中,蕴含着微积分的思想,他所缺的是没有极限概念,但其思想实质却伸展到17世纪趋于的无穷小分析领域里去,预告了微积分的诞生。

  正因为他的杰出贡献,美国的E.T.贝尔在《数学人物》上是这样评价阿基米德的:任何一张开列有史以来三个最伟大的数学家的名单之中,必定会包括阿基米德,而另外两们通常是牛顿和高斯。不过以他们的宏伟业绩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比较,或拿他们影响当代和后世的深邃久远来比较,还应首推阿基米德。

数学家的故事13

  老数学家苏步青的养生经

  蜚声国际数坛的老辈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百岁时还精神矍铄,思维清晰。

  苏老九十岁高龄时,还着书立说,带研究生、每天工作约十小时左右,精力何等充沛!那么,当有人问他健康长寿之道,他总笑呵呵地回答说:“我不懂什么养生之道,只是平素生活有规律,并注意体育锻炼而已……”

  苏老的生活习惯,大致是这样的:

  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每晚睡眠六小时,白天午睡一小时。早晨起身后,先在门前院子里,做一遍健身操———练功十八法,约一刻钟;然后学习一小时,就进早膳。下午工作完毕,坚持步行二至三公里———雨天以上下楼梯替代。数十年如一日,天天如此。

  苏步青是浙江平阳人,出身农家,由于家境清寒,从小少吃缺穿,少年时代的苏步青,又瘦又小,身体并不怎么健康。小学毕业后,读了二年中学,十七岁东渡日本,进帝国大学专攻数学。在异国他乡,苏步青一住十二年。在这期间,他逐渐爱上了体育,兴趣广泛,划船、溜冰、网球、骑自行车、开摩托车,样样都能漂亮地玩上几手。当时,苏步青还是帝国大学网球队和划船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数十年来,由于坚持体育锻炼,苏步青身体素质极好。就是到了耄耋之年,上五、六层楼梯,依然不甚气喘,嘴里的牙齿,也与壮年时相仿。九十岁那年的夏秋之际,他还蛮轻松地登上安徽黄山,游览休养。一路足力之健,令人羡慕与钦佩。

  人,总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的.。但是,如何才能达到此目的呢?苏老认为,除上述体育锻炼外,精神保健也是至关重要的。苏老性格开朗,说话幽默,不管是与人谈话还是作报告,常常可以听到他的笑声,他经常讲:“少积忧虑的人,才能健康长寿。”他还讲:为人在世,应该豁达大度,胸怀坦荡,凡事想得开,放得下。再者,人要多动,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要多找事情做。如果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或者一味贪图安逸、享受,对健康也绝无好处。一九八五年,苏步青退居二线,相对而言,时间比以前多了些。他马上觉察到,人闲着很容易懒散,精神空虚对身体健康不利,于是,便主动找事情做———连续办了三届中学教师(数学)培训班。

  至于饮食,苏老的见解是,自己喜欢吃的,尽量少吃点,不喜欢吃的则要多吃点,荤素皆然。酒可以饮点,但绝不能过量。

  苏老的夫人米子松本,是日本仙台市人,出身书香,精于茶道。所以,苏老有饮茶的习惯,他特别好饮上等绿茶。苏老讲:茶是我国人民最常用的饮料,对老年人来讲,饮茶利多弊少,既能生津止渴,利尿消食;还能去除油腻,使口内感到清新舒适。同时,茶还具有抗痢疾杆菌的功能。

  苏老古稀之年以后,激烈运动是不做了,但上述的练功十八法,工作完毕后的漫步行走,九十五岁前依然坚持。每晚睡觉前半小时,或听听音乐、或读读唐诗、轻松之后,很快进入梦境。

  数学家名人的故事篇二

数学家的故事14

  从前有一只小鸡,她非常喜欢使用乘法,因为她觉得,世界上所有的数学问题,乘法都可以一一解决,上二年级时,她为自己能提早学会乘法而感到骄傲,而除法,小鸡并不去好好学习,而是向同学们展示自己所会的乘法,她认为,学除法其实很难,所以每次当选数学课代表时,都不是小鸡当选,而是小鹿当选。狗老师也发现了这点,一次下课时,狗老师把小鸡叫到办公室,认真地对她说:“你是不是不想学除法?”小鸡点点头,并对狗老师说:“我觉得学除法很难,老师。”狗老师摇摇头,说“其实,只要你会被乘法口诀表,学除法就变成了一件非常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可小鸡却不相信,她问狗老师:这是真的吗?狗老师点点头,并让小鸡回到班里好好学习乘法,小鸡回到班里,她对自己的朋友说:我以后要好好学习,长大当和吴文俊一样的大数学家。同学们都哈哈大笑,他们瞧不起小鸡,小鸡被激怒了,她立刻拿起书,她想让同学们知道,她一定能超过那些骄傲的同学们的。

  小鸡现在在复习除法,你瞧她,她是多么的认真,她一定要遵守诺言,让同学们看看,小鸡以后一定是最最棒、像吴文俊一样伟大的、令人们敬佩的大数学家!

  数学家的小故事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

数学家的故事15

  1、陈景润:

  陈景润是我国有名的数学家。他不爱逛公园,不爱遛马路,就爱学习。他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在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发现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大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得牌子是三十八号。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他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

  他看了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喊三十八号吗?

  2、高斯:

  高斯在哥廷根大学时,有次有事迟到,赶到教室时几乎都已经下课了。高斯走进教室后,发现教师不在,黑板上写着几道题。高斯以为这些题目是今天的作业题,便把题目记下来。当晚,他花了一整夜时间去研究这些数学题,没想到的是,这些题目异乎寻常地难。高斯直到天亮也只解决了一道题,第二天他很沮丧地找到老师,把这些都告诉了他。

  他的老师异常震惊:“这些可都是数学史上最著名的难题啊,你竟然只花一个晚上就解决了一道?”而高斯解决的这道难题,就是困扰了数学家两千年之久的正十七边形尺规作图问题。那一年,高斯只有19岁!

  3、华罗庚: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华罗庚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来了一位女士想买棉花,当她问华罗庚多少钱时,他完全沉醉于做题中,没有听见对方说的话,当他把答案算完随口说了一个数字,而女士以为他说的是棉花的价格,尖叫道:“怎么这么贵?”。

  这时华罗庚才知道有人过来买棉花,当华罗庚把棉花卖给女士后才发现刚才自己的算题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可把华罗庚急坏了,不顾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终还是被他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

  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开始计算起数学题来……

  4、拉格朗日:

  拉格朗日(1736—1813),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变分法的开拓者和分析力学的奠基人。他曾获得过18世纪“欧洲最大之希望、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的赞誉。

  拉格朗日出生在意大利的都灵。由于是长子,父亲一心想让他学习法律,然而,拉格朗日对法律毫无兴趣,偏偏喜爱上文学。

  直到16岁时,拉格朗日仍十分偏爱文学,对数学尚未产生兴趣。16岁那年,他偶然读到一篇介绍牛顿微积分的文章《论分析方法的优点》,使他对牛顿产生了无限崇拜和敬仰之情,于是,他下决心要成为牛顿式的数学家。

  5、祖冲之:

  祖冲之祖籍河北,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南朝做官,因而他出生于南方. 晋朝末年,由于北方连年混战,中原地区的人口大量迁移到南方,促使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迅速的发展,祖冲之正是诞生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祖家历代对天文历法都很有研究.在家庭的影响下,祖冲之从小便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青年时代,他便对刘歆、张衡、王蕃、刘徽等人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驳正了他们的错误.以后他继续钻研,在科学技术方面作出极有价值的贡献.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数的圆周率,便是他其中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在天文历法方面,他曾将自古代到他生活年代为止所有可以搜罗到的文献资料,全部整理了一遍,并且通过亲自观测和推算,做了深切的验证.他指出当时所流行的何承天(公元370-447年)编定的历法有许多严重的错误.因此他便开始编制另一种新的历法。

【数学家的故事】相关文章:

数学家的故事09-29

数学家的故事08-06

数学家的故事12-01

[经典]数学家的故事07-10

数学家的故事(精选)07-26

数学家的故事07-30

有关写数学家的经典故事 数学家的经典故事04-13

[中国史上的数学家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05-23

有趣的数学家故事10-04

有趣的数学家故事(经典)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