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数学家的故事15篇
数学家的故事1
1777年的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约请许多朋友到家里,要做一次试验。
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一条一条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每根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距离的`一半。
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一根一根地往这张白纸上随便扔吧!”客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弄不清楚他要干什么,但还是把小针一根一根地往白纸上乱扔。扔完了,他们又把针捡起来再扔。蒲丰却在一旁紧张地记数。他统计的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蒲丰做了一个除法:2212÷704≈3。142
蒲丰说:“诸位,这个数是圆周率π的近似值。”客人们觉得十分奇怪:这样乱扔和圆周率π怎么会有关系呢?
蒲丰解释说:“大家怀疑这个试验?你们还可以再做,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
数学家的故事2
熊庆来(),字迪之,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息宰村。熊庆来热爱教育事业,为培养中国的科学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熊庆来自幼养成勤奋好学的好习惯,非凡的记忆力与天才的语言接受能力,常令教育过他的中外教师惊叹不已。他潜心于学术研究与著述,编写的《高等数学分析》等10多种大学教材是当时第一次用中文写成的数学教科书,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近代数学研究机构——清华大学算学研究部和国立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3所大学的数学系,以及中国数学报。他一直治学严谨,数学论文常常修改三五遍以上。在任教授期间,他总是非常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作业中的错误他用红毛笔仔细地逐本圈阅,改正。好的作业,则用大笔书写一个“善”字,表示满意。他经常废寝忘食,不顾病痛地工作。据熊庆来的夫人回忆,在东南大学第一年,过度疲劳使他吐血,而且又犯痔疮,熊庆来竟顽强地伏在床上坚持编写教义。熊庆来在“函数理论”领域造诣很深。1932年他代表中国第一次出席了瑞士苏黎世国际数学家大会。1934年,他的论文《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发表,并以此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此学位的.中国人。在这篇论文中,熊庆来所定义的“无穷级函数”,国际上称为“熊氏无穷数”,被载入了世界数学史册,奠定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
数学家的故事3
为了中华民族的富强-------苏步青的故事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之后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生命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职责。”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务必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务必学好数学。”苏步青生命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药水。读书,不仅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领悟题。此刻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领悟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应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情绪愿,正因我选取了1条正确的道路,这是1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故事8:
数学家的故事4
蒲丰试验
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
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丰说:这个数是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
数学家的故事5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铁路桥梁专家,他曾主持建造了杭州的钱塘江大桥、南京大桥等。茅以升从小就很,上学的时候他就对数学有着特殊的偏好,据说他能一口气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多位的数字。
要说他立志当桥梁专家的事,那是在茅以升上中学的时候,在他的发生了一起"文德桥倒塌"的事故。当时在桥上行走的.人都掉进了河里,死了很多无辜的。茅以升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痛心,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建一座坚固的桥。后来,茅以升终于学有所成,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远渡重洋去了国外留学。回国后他被请去作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师。就这样在茅以升和他的同事们的下,终于建成了钱塘江大桥,他的设计图纸被美国桥梁设计专家华德尔博士看了后赞不绝口。
数学家的故事6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数学家的故事7
我觉得很多数学家在小时就已经崭露了他们对数学异于常人的天分,而且他们往往拥有的不只是天分而已,他们自己对数学也是充满了热忱,或许正因为了天分加热忱在加上后天的努力,使得他们在数学这块领域上面的成就之高往往使一般人只能望其项背的,不过他们也不会因此而自满,他们往往都是虚怀若谷的,像欧几里得曾经说过:「几何学中没有地王之路!」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很多人在得到成功得到名声后就会开始迷失自己,或是自以为是能够一样谦虚内敛的人真的很不容易,像牛顿也曾谦虚的说出:「若是我比别人更有远见,只因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而且很多的.数学家将他们的所学活用于生活中,不像我们很多现代人学习只是死记、死背,也因为如此他们利用精确的计算解开了很多宇宙的奥秘,像是计算行星的轨道面积之类的,而且很多的数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科学家,像牛顿、阿基米德,因此在学其他科目时数学的演算也会派上用场的!!而且科学和数学往往是相辅相臣的,很多时候数学的新计算法则、运算符号的出现就是为了要能够应用在科学上。
在这些数学家中我最佩服的是阿基米德,并不是因为他用水量黄冠的黄金,而是因为他对数学的认真执着,使他在面对罗马士兵时依然无动于衷,虽然在最后他也因此丧命了,但他的精神仍是令人敬佩啊!!
数学家的故事8
在阳光明媚的十一月,磻溪小学一年一度的数学节开幕了。同学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数学王国之中。我在这次数学节中,知道了很多数学家的故事,陈景润就是其中的一个。
陈景润,195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21岁的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就知道了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数学猜想。哥德巴赫一生都没有证明这个猜想,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成为了世界数学界的“一座高峰”。“哥德巴赫猜想”像一块磁石吸引了陈景润。他以惊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成功摘取了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
从陈爷爷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坚持不懈地攀登数学高峰的努力,看到了他为了科学研究而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他辛勤汗水浇开的成就之花。
在本次数学节中,我的同学们也在积极寻觅着一个个数学家的故事,努力地解决一个个数学难题,摘取着一顶顶数学竞赛桂冠。我们一起在快乐的数学王国中嬉戏、遨游。
数学家的故事9
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号敬斋,金代真定栾城人,曾任钧州(今河南禹县)知事,1232年钧州被蒙古军所破,遂隐居治学,被元世祖忽必烈聘为翰林学士,仅一年,便辞官回乡。1248年撰成《测圆海镜》,其主要目的是说明用天元术列方程的方法。“天元术”与现代代数中的`列方程法相类似,“立天元一为某某”,相当于“设x为某某“,可以说是符号代数的尝试。李冶还有另一步数学著作《益古演段》(1259)也是讲解天元术的。
数学家的故事10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
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这位数学家的故事也成为追求真理的典范。
数学家的故事11
1785年,8岁的高斯在德国农村的一所小学里念一年级.
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他说:“你们算一算,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等于多少?谁算不出来,就不准回家吃饭.” 不到一分钟的工夫,小高斯站了起来,手里举着小石板,说:“老师,我算出来了.”
没等小高斯说完,老师就不耐烦的说:“不对!重新再算!”
小高斯很快的检查了一遍,高声说:“老师,没错!”说着走下座位,把小石板伸到老师面前. 老师一看,上面端端正正的写着“5050”,不禁大吃一惊.他不敢相信,这样复杂的`数学题,一个8岁的孩子,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算出了正确的得数.要知道,他自己算了一个多小时才把这道题算对的他怀疑以前别人让小高斯算过这道题.就问:“你是怎么算的?”小高斯回答说:“老师,你看,头尾的两个数的和是一样的:1加100是101,2加99是101,3加98也是101.一前一后的数相加,一共有50个101,101乘50,得到5050.”
小高斯的回答使老师感到吃惊.因为他还是第一次知道这种算法.他非常惊喜的看着小高斯,好像刚刚才认识这个学生似的不久,老师专门买了一本数学书送给小高斯,还把高斯推荐给教育当局,使他得到免费教育的待遇.后来,小高斯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数学家的故事12
笛卡尔所加入的军队无所事事.他对荷兰的地方已经相当熟悉了.特别是笛卡尔开始能听懂荷兰话,而且还会说.这位年轻的水兵借口到天主教的军队里服役,决定动身到德国去.当时,欧洲已经爆发三十年战争.他去德国,不得不绕道经过哥本哈根,革但斯克,波兰和匈牙利.笛卡尔到了德国之后,就报名参加了马克西米利安.巴伐利斯基公爵的军队.军队实际上是为了保护德国皇帝费迪南二世的利益而集结起来的.但是这种思想对他只是个比较小的诱惑.笛卡尔确实有一个全然不同的目的,就是扩大自己在科学界的交往,而做到这一点最好是多和皇宫的人接触.
关于笛卡尔参加战斗的情况的可靠报道保存下来的很少.可能他赶上参加了布拉格附近的白山战役,这是三十年战争的主要战役之一.我们现在只知道这次战役以后发生的事情.
他所厌烦的军队已经被他离弃,整个战争的变化已经成为过去,离开德国之后,他可以回家了.
这位士兵学者和他的仆人一起克服了战争所造成的许多困难,终于勉强地走到了弗利斯兰,乘坐一艘不大的商船驶往法国,船费是中等价钱.
小商船仅仅适合于沿岸航行.全体船员除了船长和他的副手之外,还有几个水手,他们的职责就是照看两根不高的桅杆上的船帆,擦洗已经破裂的甲板,船尾的一个不大的客舱分配给旅客.
一天夜里,笛卡尔躺在狭窄的,不通风的客舱里的木板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很烦,就走上了甲板,凭靠在围绕甲板的栏杆绳子上,津津有味地陶醉于北海之夜的魅力之中.皎洁的月亮在黑黝黝的水中显出闪耀夺目的缕缕波纹,光波和着波浪的节拍有节奏地摇晃着,好像是用来呼唤招引着什么面目不清,神秘莫测,而又永恒无穷的东西.有时,涌起的波浪喧嚣地撞击在船舷上,无数个闪闪发光的下落的水珠向四处飞散,耽于幻想的航海者突然感觉到一种带有咸味的凉爽.有时候,在皓月神秘如梦的光照之下,海面被大海中不知名的栖息者用锋利而有力的鳍突然切断,又过了许久,才逐渐地恢复了他动摇不定的沉静.在远处,几乎是在地平线附近,有许多的光点忽隐忽现,那可能是航行的巨轮船舷的灯火,也可能是远处听不见的雷鸣电闪......
笛卡尔坐在斜垂在大帆船船舷上的阴影里,脑海里翻来覆去地慢慢地回忆着历历在目的战争生活,在可爱的小河边上不出名的拉哈耶所度过的早已过去了的童年生活情景,还有那向耶稣会教徒们学习的岁月.
需要一种自觉的努力来使得自己摆脱沉思默想的状态,好倾听舵轮那边传来的说话声.笛卡尔听出是船长的副手和一个有着黑胡须的,宽肩膀的水手的声音,还在他们上船的时候,这个水手脸上捉摸不定的表情就使他感到吃惊.当时,笛卡尔在他故作冷漠的背后,看出对于他自己,更多地是对他仆人小心地踏在踏板带到船上的一只沉甸甸的大箱子掩饰不住的贪婪的注视.
此刻,他俩正在用荷兰话交谈.
"你能肯定那个法国人不懂得荷兰话吗?"船长的副手闻到.
"是的.他们听不懂荷兰话,就像看不清眼下的黑夜一样,"水手回答到"还在码头上时,我故意大声招呼和那个士兵并肩站着的细高个古德坚,好让他留神比他的长剑还长的那人的长鼻子,可是,不管是那个法国人,还是他的仆人,都毫无反应.要是在我们中间这么说,哪个小伙子都得找茬打架."
"可是这个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船长的副手提出了异议,"不过,"他停了一会儿,接着说"也许你是对的,那对我们就更好了."
谈话的人都沉默不语了.过了几分钟,船长的副手又说了起来.
"你打算什么时候干掉他们?"
"明天傍黑的时候"黑胡须答道,"得使他们来不及在他们的箱子上上锁.我已经事先告诉古德坚了,我们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
"船长知道吗?"
"古德坚告诉他了.喂,得这么分.箱子归我,剩下的别人可以分."
又是一阵沉默,还是船长的副手打破了沉默.
"船长怎么说就怎么办.别把自己装进去,黑鬼.以前你想欺骗别人,已经给你安排过一次死刑了.你看着,有了第二次你就用不着第三次----你要亲手把你的小命送到地狱去."
笛卡尔听见黑胡须瓮声瓮气地用鼻子哼了一声,又接连从鼻孔中发出不满德喘气声.不能浪费时间.笛卡尔沿着甲板上最黑暗的有阴影的地方小心地挪动者脚步,好不容易才回到客舱的门口,连忙用门闩把门关好,设法一点多余的声响也不出地唤醒了仆人.他借助好心人别克曼的帮助很快学会的荷兰话对他多么有用啊!他的命运多好,恰好在海盗这么麻痹大意地具体商量他们卑鄙的罪恶的行动计划时,把他推到甲板上来了.对付这个计划的对策制定出来了.只有迅速和果断才能保证获得成功.
拂晓时,左舷那边显露出来的弯曲的海岸轮廓映入眼帘.晨风变换了方向,全体船员都被召唤到甲板上的船帆前面.
当船长出现在甲板上的时候,船已经绕过在海里突出得很远的沙洲,平稳地驶离了海岸.
突然,客舱的门全都敞开了,两个法国人急速地从里面跳了出来,笛卡尔敏捷地一击,把船长打倒在地,这时候他的仆人握着的火枪的枪口已经对准倒在地上的船长的后脑勺.笛卡尔一手举枪,一手持剑,迅如闪电一般地转向其余所有的匪徒,用荷兰话大声喊道:
"不许动,坏蛋们!谁动一动,我们打穿他的脑袋!"
被弄得措手不及的海盗们个个呆若木鸡.原来这个法国人会说荷兰话!哎呀,这是他用长鼻子开的玩笑.
接着是几分钟的战斗.笛卡尔跳到船长台上,命令绞帆,调转方向以左舷顺风而航行.船很快就轻轻地停靠在海滨的沙洲上了.笛卡尔命令自己的仆人把东西仍在地上,从船上跳下去,对船副严加看管.然后自己才跳了下来.他放下手中的剑,左手举起第二只.在三只抢的瞄准下,海盗们只好重新又扬起帆,离开了海岸,一会儿就走远了.
两个勇敢无畏的人获得了自由.海盗们抡起拳头并发出了咒骂声而离去,海盗再也不能打扰他们了.法国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亲爱的土伦已经在迎接自己坐不安席的.儿子和他的忠实的手持武器的仆人.
笛卡尔就是这样一位勇敢的学者,一位无畏的人.他本人在他的回忆录中讲述过他的海上旅行时和海盗发生的这场冲突.他能够利用他所拥有的利剑,多半还靠当兵练就的技艺强迫海盗们靠岸并使他和他的仆人有可能上岸.可能他偷听海盗们的谈话不是在深夜的黑暗中,他也不是通过威胁船长的生命使所有的船员服从自己,也可能所发生的一切正像我们刚才的描述那样.
在法国生活了若干年之后,他又去意大利旅行.笛卡尔参观了罗马,威尼斯,佛洛伦撒和洛列图.(他把最后的这个地方看作是履行他当年向洛列图圣母许下的誓言,当时,"预言的"梦向他揭示了新的,用他的话来说是万能科学的本质-----坐标法)巴黎的生活充满了世俗的欢乐和科学,文学学术讨论会.笛卡尔越来越有心想把自己对事物的见解以书面的形式陈述出来.他的很多朋友坚持劝告他这样做.但是,带有宗教偏见和世俗的专制体制的法国对于这一目标来说并不适宜.笛卡尔又想起了可爱的荷兰,连和海盗的小小冲突也抹煞不了他对荷兰的美好回忆.他写到,在这个国家里,"可以享受充分的自由;在那里可以毫无危险地安然入睡",而在其他任何地方都做不到这一点.
笛卡尔,这个出奇地片刻难安的人开始搬到了多德雷赫特一个老朋友别克曼那里.过了不久,他又移居到佛拉涅科尔,有时住在阿姆斯特丹,有时住在莱顿,戴文特,乌德勒支,格尔德尔维克等等地方.
在荷兰,笛卡尔写完了自己的<<几何>>,这一著作不长,但堪称为几何学著作的珍宝.
用笛卡尔的话来说,他是大厚本的拙劣著作的反对者.他说过,后人将不仅因为他所写的东西而对他表示感谢,而且还将因为他没有写的东西,从而使他们有可能有兴趣地,独自地,当然是利用他开始的那些构思去思考,而对他表示感谢.
数学家的故事13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的小故事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数学家的故事14
赵爽,三国时期东吴的数学家。曾注《周髀算经》,他所作的《周髀算经注》中有一篇《勾股圆方图注》全文五百余字,并附有数幅插图(已失传),这篇注文简练地总结了东汉时期勾股算术的重要成果,最早给出并证明了有关勾股弦三边及其和、差关系的二十多个命题,他的`证明主要是依据几何图形面积的换算关系。
赵爽还在《勾股圆方图注》中推导出二次方程x2+ax=A(其中a>0,A>0)的求根公式。
在《日高图注》中利用几何图形面积关系,给出了'重差术'的证明。(汉代天文学家测量太阳高、远的方法称为重差术)。
数学家的故事15
陶哲轩(TerenceChi—ShenTao),1975年7月17日出生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华裔数学家,菲尔茨奖获得者、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amesandCarolCollins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陶哲轩13岁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数学金牌;16岁获得弗林德斯大学学士学位;17岁获得弗林德斯大学硕士学位;21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4岁起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教授;20xx年31岁时获得菲尔茨奖、拉马努金奖和_天才奖;20xx年获得艾伦·沃特曼奖;20xx年12月作为第二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的评审总决赛的面试主考官来到中国;20xx年获得科学突破奖—数学突破奖。
陶哲轩的专业横跨多个数学领域,包括调和分析、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组合论。
作为当代最年轻的著名华裔数学家,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数学系,是继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是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解析数论、算术数论等接近10个重要数学研究领域里的大师级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界莫扎特”。
美国出版的`《探索》杂志评选出美国20位40岁以下最聪明的科学家,有两名华裔科学家入选。其中,数学家陶哲轩位居榜首。
【数学家的故事】相关文章:
数学家的故事07-30
数学家的故事(精选)07-26
数学家的故事07-29
[经典]数学家的故事02-27
[中国史上的数学家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05-23
有关写数学家的经典故事 数学家的经典故事04-13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11-03
数学家的小故事04-02
有趣的数学家故事08-01
(推荐)数学家的故事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