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故事15篇(推荐)
数学家的故事1
杨辉
杨辉,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家和数学教育家。在13世纪中叶活动于苏杭一带,其著作甚多。
他著名的数学书共五种二十一卷。著有《详解九章算法》十二卷(1261年)、《日用算法》二卷(1262年)、《乘除通变本末》三卷(1274年)、《田亩比类乘除算法》二卷(1275年)、《续古摘奇算法》二卷(1275年)。
杨辉的数学研究与教育的重点是在计算技术方面,他对筹算乘除捷算法进行总结和发展,有的还编成了歌决,如九归口决。 他在《续古摘奇算法》中介绍了各种形式的"纵横图"及有关的构造,同时"垛积术"是杨辉继沈括"隙积术"后,关于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杨辉在"纂类"中,将《九章算术》246个题目按解题方法由浅入深的顺序,重新分为乘除、分率、合率、互换、二衰分、叠积、盈不足、方程、勾股等九类。
他非常重视数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在《算法通变本末》中,杨辉为初学者制订的`"习算纲目"是中国数学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
数学家的故事2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97+98+99+100=?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
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1+2+3+.....+97+98+99+100=?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1加至100与100加至1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1+2+3+4+.....+96+97+98+99+100100+99+98+97+96.....+4+3+2+1=101+101+101+.....+101+101+101+101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1777—1855年)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高斯不到20岁时,在许多学科上就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对于高斯接二连三的成功,邻居的几个小伙子很不服气,决心要为难他一下。
小伙子们聚到一起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道难题。他们用一根细棉线系上一块银币,然后再找来一个非常薄的玻璃瓶,把银币悬空垂放在瓶中,瓶口用瓶塞塞住,棉线的另一头也系在瓶塞上。准备好以后,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瓶子,在大街上拦住高斯,用挑衅的口吻说道:“你一天到晚捧着书本,拿着放大镜东游西逛,一副蛮有学问的样子,你那么有本事,能不打破瓶子,不去掉瓶塞,把瓶中的棉线弄断吗?”
高斯对他们这种无聊的挑衅很生气,本不想理他们,可当他看了瓶子后,又觉得这道难题还的确有些意思,于是认真地想起解题的办法来。
繁华的大街商店林立,人流如织。在小伙子们为能难倒高斯而得意之时,大街上的围观者也越来越多。大家兴趣甚浓,都在想着法子,但无济于事,只好把希冀的目光投向高斯。高斯呢,眉头紧皱,一声不吭不受围观者嘈杂吵嚷的影响而冷静思考。
他无意地看了看明媚的阳光,又望了望那个瓶子,忽然高兴地叫道:“有办法了。”说着从口袋里拿出一面放大镜,对着瓶子里的棉线照着,一分钟、两分钟……人们好奇地睁大了眼,随着钱币“当”的一声掉落瓶底,大家发现棉线被烧断了。
高斯高声说道:“我是借了太阳的光!”
人们不由发出一阵欢呼声。
数学家的故事3
泰勒斯(公元前624年至前547年),出生在小亚细亚爱奥尼亚西岸的米利都城的一个奴隶主贵族家庭。他年轻时,曾到很多国家游学。回到家乡米利都后,他创办了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爱奥尼亚学派,并继续从事哲学、数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是这样评述泰斯勒的:他是希腊最古老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几何学家,是古希腊第一位享有世界声誉,有“科学之父”和“希腊数学的鼻祖”美称的伟大学者。
提起埃及这个古老神秘、充满智慧的国度,人们首先想到的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0xx多年。古埃及人民仅靠简单的工具,竟能建造出这样雄伟而精致的建筑,真是奇迹!虽历经漫长的岁月,它们如今仍巍峨的送礼者。但是,在金字塔建成的1000多年里,人们都无法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他们实在太高大了。
约公元前600年,泰勒斯从遥远的希腊来到了埃及。在此之前,他已经到过很多东方国家,学习了各国的数学和天文知识。到埃及后,他学会了土地丈量的方法和规则。他学到的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他解决这个千古难题吗?
泰勒斯已经观察金字塔很久了:底部是正方形,四个侧面都是相同的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要测量出底部正方形的边长并不困难,但仅仅知道这一点还无法解决问题。他苦苦思索着。
当他看到金字塔在阳光下的影子时,他突然想到办法了。这一天,阳光的角度很合适,他把他底下的所有东西都拖出一条长长的影子。泰勒斯仔细地观察着影子的变化,找出金字塔地面正方形的一边的中点(这个点到边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并作了标记。然后他笔直地站立在沙地上,并请人不断测量他的影子的长度。当影子的长度和他的身高相等时,他立即跑过去的.测量金字塔影子的顶点到做标记的中点的距离。他稍做计算,就得出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
当他算出金字塔高度时,围观的人十分惊讶,纷纷问他是怎样算出金字塔的高度的。泰勒斯一边在沙地上画图示意,一边解释说:“当我笔直地站立在沙地上时,我和我的影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当我的影子和我的身高相等时,就构成了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二这时金字塔的高(金字塔顶点到底面正方形中心的连线)和金字塔影子的顶点到底面正方形中心的连线也构成了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因为这个巨大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腰也相等。”他停顿了一下,又说:“刚才金字塔的影子的顶点与我做标记的中心的连线,恰好与这个中点所在的边垂直,这时就很容易计算出金字塔影子的顶点与底面正方形中心的距离了。它等于底面正方形边长的一半加上我刚才测量的距离,算出来的数值也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
你能理解泰勒斯的计算方法吗?他利用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要知道泰勒斯身处的年代距离现在有2600多年呢!当时人们所了解的科学知识要比现在少得多。泰勒斯因为善于学习,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终于解决了困惑人们很多年的难题。其实,你在平时的学习种植要注意了这几点,也可以像泰勒斯一样解决很多难题了。
数学家的故事4
阿基米德
国王做了一顶金王冠,他怀疑工匠用银子偷换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鉴定它是不是纯金制的,且不能损坏王冠。阿基米德捧着这顶王冠整天苦苦思索。阿基米德洗澡,随着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从桶边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像闪过一道闪电,“我找到了!”。
阿基米德拿一块金块和一块重量相等的银块,分别放入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发现银块排出的水多得多。于是阿基米德拿了与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测出排出的水量;再把王冠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样,问题就解决了。
随着进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体力学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诞生了。
数学家的故事5
4、图灵:3岁做实验,8岁写著作
图灵,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二战的时候,帮助盟军破译德国密码,为反法西斯的胜利提供了一臂之力。
图灵的爷爷虽然获得过剑桥大学的数学荣誉学位,但其实数学能力一般。应该说图灵的'家里人对图灵在数学上的成长帮助不大。
图灵少年时就表现出独特的直觉创造能力和对数学的爱好。3岁的时候,图灵自己做了一次科学实验——把一个玩具木头人的胳膊、腿掰下来栽到花园里,试图种出更多的木头人。8岁时图灵开始尝试写一部科学著作,题目为《关于一种显微镜》。虽然书上有很多语言上的错误,但总体来说还是有模有样的作品。那个时候,当其他孩子踢球的时候,图灵却喜欢不上场,在场外计算皮球飞出界外的角度。
传奇指数:★★★★
逆天指数:★★★★
数学家的故事6
塞乐斯是古希腊第一位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他原是精明商人,靠卖橄榄油积累了相当财富后,塞乐斯便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旅行。他勤奋好学,勇于探索。他的`家乡离埃及不太远,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他游历埃及时,曾用一种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国王阿美西斯钦羡不已。
数学家的故事7
数学家的故事:最具争议的南宋数学家
秦九韶的手稿于1842年第一次印刷,即在民间广泛流传。
秦九韶
他写成了影响世界的数学名著——《数书九章》但他又被后人称为“暴如虎狼,毒如蛇蝎”之徒
秦九韶(1208年-约1268年),字道古,生于普州(今四川安岳),南宋著名数学家。他与李治、杨辉、朱世杰并称我国十三世纪“四大数学家”。
古算骈俪诗词的全才
在成都市东南方向,北纬30度与东经105度的交汇处,连绵不断的小山丘与平地,被绿油油的稻田、麦地和郁郁葱葱的林木打扮得色彩缤纷、艳丽迷人。1208年春,秦九韶就出生在这富饶之地——普州(今安岳),并在这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儿时代。
普州城天庆观街曾有“秦苑斋”,据普州民间故事《秦团练奉祠谢赐》,秦苑斋是秦家宅院,是秦九韶少年生活、读书的地方。
秦九韶的父亲名叫秦季与南宋哲学家陈亮、程璐一起参加科举考试,成为同榜进士(当时的最高学位)。嘉定十二年(1219)三月,兴元(今陕西汉中)军士张福、莫简等发动兵变,入川以后攻取利州、遂宁、普州等地。“守臣秦季
父亲任职工部郎中和秘书少监期间,秦九韶有机会阅读大量典籍,并拜访天文历法和建筑等方面的专家,请教天文历法和土木工程问题,甚至深入工地,了解施工情况。他又曾向“隐君子”陈元靓学习数学,向著名词人李刘学习骈俪诗词,达到较高水平。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秦九韶成为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青年学者,时人说他“性极机巧,星象、音律、算术,以至营造等事,无不精究。”
1225年7月,秦九韶随父亲至潼川(今三台县)。蒙古军队已侵入今甘肃、陕西一代,北方的抗蒙(元)斗争如火如荼。南宋朝廷“募义兵五千人,与民约日:‘敌至则官军守原堡,民丁保山砦,义兵为游击。”在各地建立了民间武装。通武知兵的秦九韶担任了民问武装的“义兵首”,维护地方治安。
四年后,绍定二年(1229)十月,秦九韶被擢升为?县县尉(三台图书馆《?县志》)。
巧断农夫边界案
绍定四年(1231)六月,?江沿岸暴雨成灾,秦九韶在?县核桃坝遇见两农夫为洪水冲毁的边界发生争执,他发现各自为三角形合在一起的“三斜田块”,被洪水冲去一隅变成四不等直田之状,便步出“大、小斜,元中斜”等数据之后,算出他们的田块大小,划出使两位农夫非常满意的边界,使人十分敬佩他的才华。后来,人们知道他是县里的县尉,?县尉巧断农夫边界案的事遂在?县传为佳话。
端平二年(1235年)七月,蒙古军队进入四川。嘉陵江流域战乱仍频,秦九韶不得不经常参与军事活动,饱受战争之苦。嘉熙元年(1237),潼川失守,秦九韶被迫再次离川,往东南避难。先后担任过蕲州(今湖北蕲春)通判及和州(今安徽和县)守,后定居于湖州(今浙江湖州)。先后担任武官和文官官职,公务繁忙,只能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数学。
淳佑四年(1244年)十一月,他的母亲在湖州逝世。守孝三年期间,他写成了世界数学名著《数书九章》,十八卷,共计81题,都是结合当时的实际需要提出的问题。书中内容丰富至极,上至天文、星象、历律、测候,下至河道、水利、建筑、运输,各种几何图形和体积,钱谷、赋役、市场、牙厘的计算和互易。许多计算方法和经验常数直到现在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被誉为“算中宝典”,为国内外科学史界公认的一部世界数学名著。业界评论,其中的“大衍求一术”领先高斯554年,被西方称为“中国剩余定理”;创拟的正负开方术,即任意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比英国人霍纳的同样解法早572年。此外,秦九韶还改进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用互乘对减法消元,与现今的加减消元法完全一致。
秦九韶的手稿于1842年第一次印刷,即在民间广泛流传。
“毒如蛇蝎”还是“瑰奇仁人”?
秦九韶在后世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所有宋史和地方志都未为秦九韶列传,他的名字时隐时现,后裔也下落不明。不仅中文数论教科书里不出现他的'名字,中国校园里也只张贴或雕塑祖冲之的像,甚至英国bbc制作播出的4集纪录片《数学的故事》在夸赞他的学术成就之余(秦是唯一提及的中国数学家),也渲染其道德污点。
《?县志》介绍,同代人刘克庄说他“暴如虎狼,毒如蛇蝎”,是“不孝、不义、不仁、不廉”的代表,平日横行乡里,恶霸一方,所以多次被褫去官职或取消任命。他将他上司的田产“以术攫取之”;他命令手下杀死自己的儿子,而且亲自设计了毒死、用剑自裁、溺死三种方案。当得知这名手下偷偷放了他儿子时,他竟巨额悬赏,满世界追杀儿子和这名手下。
宝佑二年(1254),秦九韶回到建康,改任沿江制置使参议,不久去职。此后,他极力攀附和贿赂当朝权贵贾似道。宝佑六年(1258)任琼州守,但三个月后被免职。同时代的刘克庄说秦九韶“到郡(琼州)仅百日许,郡人莫不厌其贪暴,作卒哭歌以快其去”,周密亦说他“至郡数月,罢归,所携甚富”。
看来,由于他在琼州的贪暴,百姓极为不满。秦九韶从琼州回到湖州后,投靠吴潜,得到吴潜赏识,两人关系甚密。这段时间里,秦九韶热衷于谋求官职,追逐功名利禄。在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中,吴潜被罢官贬谪,秦九韶也受到牵连。
大约在景定二年(1261),他被贬至梅州做地方官,“在梅治政不辍”,不久便死于任所。
数学家的故事8
20世纪80年代初,数学大师陈省身同意担任南开大学数学所所长时,他正在担任着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所长。当时,他既要为美国的数学研究所创建尽心尽力,又要为南开数学所的建立未雨绸缪,因此,陈先生虽身在伯克利处理繁重的事务,却仍然关心着南开数学所建设的各项工作,并以至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关照。我们从陈先生为南开数学所的建设给胡国定先生的信件中看到,内容多是介绍著名数学家来讲学,为中国学生出外留学以及争取他们回国,捐钱捐物,以及对南开未来的设想等等。涉及的国内外人物有100多人。
经过艰苦的努力,南开数学所于1985年正式挂牌成立。宣布陈省身为所长,胡国定为副所长。当时的`中国数学,还处在恢复和发展的起步阶段。陈省身认为,南开数学所要办成开放的数学所,使得南开的数学活动能够为全国服务。因此,吴大任根据陈省身的建议,归纳提出南开数学所的办所宗旨是:“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实行这一方针的具体措施就是组织“学术活动年”。于是,每年在南开举行为期三个月到半年的学习班,研究生都可以参加。每班选择一个主题,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承担教学工作,为达到研究的前沿,多半由陈省身出面邀请一些国际名家来演讲,国内外专家从基础讲起,使大家迅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样的“学术年”先后举办了10年,共12次。连续10年举办学术年,使得南开数学所在全国数学界赢得了盛誉。1995年,学术年活动告一段落。许多国内一流的数学家如吴文俊、谷超豪、齐民友、王柔怀、张恭庆、杨乐等著文庆贺。“学术年”这一活动影响了中国的一代数学家。可谓是得天时顺人心,得到了数学界老中青各阶层的广泛欢迎。来自国内外的数学界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以陈省身为首的南开数学所进行学术交流,莫不感到兴致勃勃。
陈省身对南开数学所的建设更是精心照料,胡国定先生在回忆数学所的发展时,曾讲述了一桩不为人知的逸事。1987年,为南开数学的发展而建的“谊园”招待所在施工期间,学校基建处向胡国定报告,工期恐怕要拖后,可能赶不上暑期“学术年”的使用,胡先生听了眉头一皱也无可奈何。陈先生知道后,拄着拐杖到工地找工人师傅聊天,看能不能提前竣工。工人们看老先生的面子,说努力一下也许行。陈先生大喜过望,立刻打电话给胡国定先生,说今天晚上我请客,请工人师傅吃饭,陈先生亲自为工人师傅敬酒。几天后,胡先生看到夜间的工地灯火通明。“谊园”招待所工程,终于按期交付使用了。
报效祖国,着眼于中国本土的数学发展,用陈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为数学所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他多年来的行动。陈先生把他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5万美金奖全数交给了数学所;1988年,陈省身到美国休斯顿授课和研究,所得酬金两万美金也捐给了数学所;还捐了汽车5辆。1987年3月17日,在给胡国定的信中说:“我的遗嘱,会有一笔钱给南开数学所。”到了21世纪,他为南开数学所设立了上百万美金的基金,其中半数是他自己多年的积蓄。至于图书、杂志以及其他的零星捐助,已无法精确统计。他自己说,除了儿子伯龙、女儿陈璞之外,南开数学所是我的第三个孩子。
数学家的故事9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意大利半岛南端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父亲是位数学家兼天文学家。阿基米德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养,11岁就被送到当时希腊文化中心的亚历山大城去学习。在这座号称"智慧之都"的名城里,阿基米德博阅群书,汲取了许多的知识,并且做了欧几里得学生埃拉托塞和卡农的门生,钻研《几何原本》。
后来阿基米德成为兼数学家与力学家的伟大学者,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其原因在于他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杠杆原理,又用几何演泽方法推出许多杠杆命题,给出严格的证明。其中就有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他在数学上也有着极为光辉灿烂的成就。尽管阿基米德流传至今的著作共只有十来部,但多数是几何著作,这对于推动数学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砂粒计算》,是专讲计算方法和计算理论的一本著作。阿基米德要计算充满宇宙大球体内的砂粒数量,他运用了很奇特的想象,建立了新的量级计数法,确定了新单位,提出了表示任何大数量的模式,这与对数运算是密切相关的。
《圆的度量》,利用圆的外切与内接96边形,求得圆周率π为:22/7 <π<223/71 ,这是数学史上最早的,明确指出误差限度的π值。他还证明了圆面积等于以圆周长为底、半径为高的正三角形的面积;使用的是穷举法。
《球与圆柱》,熟练地运用穷竭法证明了球的表面积等于球大圆面积的.四倍;球的体积是一个圆锥体积的四倍,这个圆锥的底等于球的大圆,高等于球的半径。阿基米德还指出,如果等边圆柱中有一个内切球,则圆柱的全面积和它的体积,分别为球表面积和体积的 。在这部著作中,他还提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公理"。
《抛物线求积法》,研究了曲线图形求积的问题,并用穷竭法建立了这样的结论:"任何由直线和直角圆锥体的截面所包围的弓形(即抛物线),其面积都是其同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积的三分之四。"他还用力学权重方法再次验证这个结论,使数学与力学成功地结合起来。
《论螺线》,是阿基米德对数学的出色贡献。他明确了螺线的定义,以及对螺线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同一著作中,阿基米德还导出几何级数和算术级数求和的几何方法。
《平面的平衡》,是关于力学的最早的科学论著,讲的是确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重心问题。
《浮体》,是流体静力学的第一部专著,阿基米德把数学推理成功地运用于分析浮体的平衡上,并用数学公式表示浮体平衡的规律。
《论锥型体与球型体》,讲的是确定由抛物线和双曲线其轴旋转而成的锥型体体积,以及椭圆绕其长轴和短轴旋转而成的球型体体积。
丹麦数学史家海伯格,于1906年发现了阿基米德给厄拉托塞的信及阿基米德其它一些著作的传抄本。通过研究发现,这些信件和传抄本中,蕴含着微积分的思想,他所缺的是没有极限概念,但其思想实质却伸展到17世纪趋于成熟的无穷小分析领域里去,预告了微积分的诞生。
正因为他的杰出贡献,美国的E。T。贝尔在《数学人物》上是这样评价阿基米德的:任何一张开列有史以来三个最伟大的数学家的名单之中,必定会包括阿基米德,而另外两们通常是牛顿和高斯。不过以他们的宏伟业绩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比较,或拿他们影响当代和后世的深邃久远来比较,还应首推阿基米德。
数学家的故事10
17世纪的一位法国数学家,提出了一个数学难题,使得后来的数学家一筹莫展,这个人就是费马(1601—1665)。
这道题是这样的:当n>2时,xn+yn=zn没有正整数解。在数学上这称为“费马大定理”。为了获得它的一个肯定的或者否定的证明,历史上几次悬赏征求答案,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数学家都曾研究过,但是300多年过去了,至今既未获得最终证明,也未被推翻。即使用现代的电子计算机也只能证明:当n小于等于4100万时,费马大定理是正确的。由于当时费马声称他已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他没有公布结果,于是留下数学难题中少有的千古之谜。
费马生于法国南部,在大学里学的是法律,以后以律师为职业,并被推举为议员。费马的业余时间全用来读书,哲学、文学、历史、法律样样都读。30岁时迷恋上数学,直到他64岁病逝,一生中有许多伟大的发现。不过,他极少公开发表论文、著作,主要通过与友人通信透露他的思想。在他死后,由儿子通过整理他的笔记和批注挖掘他的思想。好在费马有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凡是他读过的书,都有他的圈圈点点,勾勾画画,页边还有他的评论。他利用公务之余钻研数学,并且成果累累。后世数学家从他的诸多猜想和大胆创造中受益匪浅,赞誉他为“业余数学家之王”。
费马对数学的'贡献包括:与笛卡尔共同创立了解析几何;创造了作曲线切线的方法,被微积分发明人之一牛顿奉为微积分的思想先驱;通过提出有价值的猜想,指明了关于整数的理论——数论的发展方向。他还研究了掷骰子的输赢规律,从而成为古典概率论的奠基人之一。
数学家的故事11
今天,我读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里面介绍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父亲和祖父都爱好数学,他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很多书。他特别爱研究数学和天文历法,经常观察太阳和星球的情况。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很喜欢他。派他去做官,但是他对做官不敢兴趣,还是专心的研究数学,这种精神多值得我们学写呀!他还创制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大明历。他为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了一本缀术。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可见祖冲之是多么伟大。
我要学习祖冲之这种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研究精神。
数学家的故事12
这几天,我读了许多数学家的故事,其中,我对数学家高斯的印象最深刻。
高斯从小聪明好学。有一次,老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难题,1+2+3一直加到100等于几?很快,高斯算出了正确答案“5050”。老师大吃一惊,他没想到一个7岁的孩子能在一分钟之内写出这么难的题,因为他自己把这道题算了三遍才算对的。
我从中感受到,高斯身上有许多良好的品质。他面对困难不退缩,做事肯动脑。我想,在我们*时的学习中,我们如果做到多思考、多了解、多观察,善于从中发现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捷径,那我们一定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数学家的故事13
华蘅芳(1833~1902) 中国清末数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字若汀,生于道光十三年,卒于光绪二十八年。江苏常州金匮(今无锡市)人。出生于世宦门第。少年时酷爱数学,遍览当时的各种数学书籍。青年时游学上海,与著名数学家李善兰(字秋纫)交往,李氏向他推荐西方的代数学和微积分,他刻苦自学,这对他走上数学道路有重要的影响。咸丰十一年(1861)为曾国藩擢用,和同乡好友徐寿(字雪村)一同到安庆的军械所,绘制机械图并造出中国最早的轮船“黄鹄”号。他曾三次被奏保举,受到洋务派器重,一生与洋务运动关系密切,成为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科学家之一。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李鸿章合奏创设江南制造局,华蘅芳参加了该局的计划和开创工作。同治七年(1868)江南制造总局内开设翻译馆,华蘅芳与徐寿积极从事,为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分门别类地进行系统译述,对近代科学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华蘅芳先后在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担任提调,光绪二年(1876)在上海格致书院担任教习。他在晚年转向教育界,从事着述和教学。他对数、理、化、工、医、地以及音乐等学科有广博的学识,并注重科学研究。他编写了深入浅出的数学讲义和读本,以专着《学算笔谈》进行数学评论,对于培养人才和普及科学殊多贡献,成为有声望的一代学者。光绪十三年(1887)他曾在天津武备学堂中任教习,光绪十八年(1892)在湖北武昌主讲两湖书院。他的学生江蘅、杨兆]等以及胞弟华世芳(字若溪,1854~1905)受到他的影响都成为数学家。
华蘅芳的治学精神反对历来算家喜“炫其所长而匿其所短”、只讲算法而“秘匿”算理的风气;他注重数学教育,曾说“吾果如春蚕,死而足愿矣”,把发展数学的希望寄托于后学;在数学评论中阐明了他的数学教学思想,象“观书者不可反为书所役”等精辟见解,表明他的方法论中已具有辩证的内容;华蘅芳的哲学观点散见于着述之中,兼有唯心、唯物的成分,尚未形成思想体系。
华蘅芳官至四品,但非从政。他不慕荣利,穷约终身,坚持了科学、教育的道路,与李善兰、徐寿齐名,同为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先行者。
数学家的故事14
数学家苏步青的故事
著名的数学大师苏步青9岁那年,有一次,他的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走了50公里山路,送苏步青到平阳县城,当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从山里到县城,苏步青大开眼界,什么东西都新奇。他第一次看到馒头里有肉末,常用饭票换成钱买“肉馒头”吃。一个月的饭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饿肚子。他见到烧开水的.老虎灶,也觉得好玩,把家里带来的鸡蛋掷进锅里,一锅开水变成一锅蛋花汤,烧水工看到气极了,揪住他打了一顿。苏步青整天玩呀、闹呀,考试时常坐“红交椅”,到期末考试,他在班里得了倒数第一名。可是,他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私塾里的“偷听”,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作文打了一点基础。然而,语文老师越看越不相信,总认为苏步青的作文是抄来的。因此还是批给他一个很低的分数。这样,更激发了他的牛脾气,老师越说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学,一连三个学期,都是倒数第一名。同学和老师都说他是“笨蛋”。
有一次,地理老师陈玉峰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一个小故事:“牛顿12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个同学蛮横无理地欺负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滚。那个同学身体比他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他。但这时他忍无可忍,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揿在墙上。那同学见牛顿发起怒来如此勇猛,只好屈服。牛顿从这件事想到做学问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把它制服。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不久成绩跃居全班第一,后来成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苏步青见陈老师不批评他,还给他讲故事,心里很感激。陈老师见他垂着头,摸摸他的头后说:“我看你这个孩子挺聪明嘛,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考第一名。”又说:“你爸爸、妈妈累死累活,
省吃俭用,希望你把书念好。像你现在这样子,将来拿什么来报答他们?”苏步青再也抑制不住心灵的震憾,泪水像断线的珍珠淌在自己的胸前,第一次感到自己做错了事。此后,他完全变成了懂事的孩子,不再贪玩,刻苦读书,到期末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
数学家的故事15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药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数学家的故事】相关文章:
数学家的故事07-30
数学家的故事(精选)07-26
数学家的故事07-29
[经典]数学家的故事02-27
[中国史上的数学家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05-23
有关写数学家的经典故事 数学家的经典故事04-13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11-03
数学家的小故事04-02
有趣的数学家故事08-01
(推荐)数学家的故事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