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作文>写作素材>名人故事>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时间:2024-08-22 11:49:09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数学家的故事优选[15篇]

数学家的故事1

  德国一俄国数学家。1690年3月兜旧生于普鲁士的柯尼斯堡(现为苏联的加里宁格勒);1764年11月20日卒于莫斯科。

数学家的故事优选[15篇]

  哥德巴赫是一位牧师的儿子,在柯尼斯堡大学学习医学和数学。1710年他周游欧洲(这是有条件的人常常采取的一种增长阅历的方式)。1725年他定居俄国,成为圣彼得堡帝国科学院的'数学教授; 1728年担任了早逝的彼得二世(彼得大帝的孙子)的宫廷教师。

  哥德巴赫之所以在数学上负有盛名,是由于他在1742年给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到所谓“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与当时的数学家常有书信往来) 这个猜想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表示为两个素数(素数是指:一个只能分成1和它本身相乘的数。比如:3=1*3,17=1*17等)之和。”例如4=2+2;6=3+3;8=3十5;10=3+7:12=5+7;等等。数学家们已经对大到10.000甚至更大的一些偶数进行实际验证,发现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并且没有人指望发现例外。可是问题在于两个多世纪以来没有一位数学家能够证明这个猜想。这样简单的、显然正确的事实,为什么不能证明呢?这是数学家们所受到的挫折之一.

数学家的故事2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当代数学家。

  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

  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

数学家的故事3

  3、希帕提娅:希腊数学家﹑哲学家和天文学家。由于她从事当时最艰深的数学和天文学的讲学和著述以及她在哲学方面的成就,史上称她是世界上第一位杰出的女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并且是古今最出色的女哲学家。根据后世资料显示,她曾对丢番图的《算术》、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曲线论》以及托勒密的作品做过评注,但均未留存。从她的学生辛奈西斯写给她的信中,可以看出她的知识背景:她属柏拉图学派──虽然我们只能假设她曾采纳普罗提纳斯的学说(普罗提纳斯为公元三世纪时的柏拉图门人,也是新柏拉图学派的创始者)。另外有少许证据显示,希帕提娅在科学上最知名的贡献,为发明了天体观测仪以及比重计。

数学家的故事4

  埃拉托色尼

  20xx多年前,有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约公元前275—前194)。

  埃拉托色尼博学多才,他不仅仅通晓天文,而且熟知地理;又是诗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曾担任过亚历山大博物馆的馆长。

  细心的埃拉托色尼发现:离亚历山大城约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阳光能够一向照到井底,因而这时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就应没有影子。但是,亚历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却有一段很短的影子。他认为:直立物的影子是由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构成的夹角所造成。从地球是圆球和阳光直线传播这两个前提出发,从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亚历山大城引两条直线,其中的夹角应等于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构成的夹角。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联,已知两地之间的距离,便能测出地球的圆周长。埃拉托色尼测出夹角约为7度,是地球圆周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算地球的周长大约为4万公里,这与实际地球周长(40076公里)相差无几。他还算出太阳与地球间距离为1。47亿公里,和实际距离1。49亿公里也惊人地相近。这充分反映了埃拉托色尼的学说和智慧。

  埃拉托色尼是首先使用“地理学”名称的人,从此代替传统的“地方志”,写成了三卷专著。书中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海陆分布。埃拉托色尼还用经纬网绘制地图,最早把物理学的原理与数学方法相结合,创立了数理地理学。

数学家的故事5

  塞乐斯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腊第一位闻名世界的大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靠卖橄榄油积累了相当财富后,塞乐斯便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旅行。他勤奋好学,同时又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积极思考问题。他的家乡离埃及不太远,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里,塞乐斯认识了古埃及人在几千年间积累的丰富数学知识。他游历埃及时,曾用一种巧妙的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阿美西斯钦羡不已。

  塞乐斯的方法既巧妙又:选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在金字塔边竖立一根小木棍,然后观察木棍阴影的长度变化,等到阴影长度恰好等于木棍长度时,赶紧测量金字塔影的长度,因为在这一时刻,金字塔的高度也恰好与塔影长度相等。也有人说,塞乐斯是利用棍影与塔影长度的比等于棍高与塔高的比算出金字塔高度的。是这样的话,就要用到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这个数学定理。塞乐斯自夸,说是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古埃及人但事实可能正好相反,应该是埃及人早就了类似的方法,但他们只满足于知道怎样去计算,却没有思考为什么这样算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在塞乐斯以前,人们在认识大自然时,只满足于对各类事物提出怎么样的解释,而塞乐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能作出怎么样的解释,而且还加上了为什么的科学问号。古代东方人民积累的数学知识,王要是一些由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计算公式。塞乐斯认为,这样得到的计算公式,用在某个问题里可能是正确的,用在另一个问题里就不一定正确了,只有从理论上证明它们是普遍正确的'以后,才能广泛地运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塞乐斯自觉地提出这样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它赋予数学以特殊的科学意义,是数学发展史上一个巨大的飞跃。所以塞乐斯素有数学之父的尊称,原因就在这里。塞乐斯最先证明了如下的定理:

  1.圆被任一直径二等分。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3.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

  4.半圆的内接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5.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一条边以及这条边上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个定理也是塞乐斯最先发现并最先证明的,后人常称之为塞乐斯定理。相传塞乐斯证明这个定理后非常,宰了一头公牛供奉神灵。后来,他还用这个定理算出了海上的船与陆地的。

  塞乐斯对古希腊的和天文学,也作出过开拓性的贡献。历史学家肯定地说,塞乐斯应当算是第一位天文学家,他经常仰卧观察天上星座,探窥宇宙奥秘,他的女仆常戏称,塞乐斯想知道遥远的天空,却忽略了眼前的美色。数学史家Herodotus层考据得知Hals战后之时白天突然变成夜晚(其实是日蚀),而在此战之前塞乐斯曾对Delians预言此事。

  塞乐斯的墓碑上列有这样一段题辞:"这位天文学家之王的坟墓多少小了一点,但他在星辰领域中的光荣是颇为伟大的。"

数学家的故事6

  丘成桐(Shing-TungYau),原籍广东省蕉岭县,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同年随父母移居香港,美籍华人,国际知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哈佛大学WilliamCasperGraustein讲座教授、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

  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等,是几何分析学科的奠基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学中弦理论的'基本概念,对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第一位获得这项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华人,也是继陈省身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

数学家的故事7

  高扬芝(1906-1978),江西南昌人,从小学习勤奋,特别喜欢数学。

  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30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主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以,高扬芝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

  高扬芝长期从事数学分析(旧时叫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课程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定义、定理、法则统治着王国。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诉学生,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美。它像一座迷宫,只要你潜心学习、研究,就能寻求到走出迷宫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你会向新、更复杂迷宫挑战,这就是数学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时间里,自身潜在科研天赋很快被唤醒催发。经过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她撰写出论文《Clebsch氏级数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学主编《科学通讯》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x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行列式》等科普读物多部。

  高扬芝是x数学会创始时少数女性前辈之一。1935年7月25日x数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共有33人出席,高扬芝就是其中一位。在这次年会上,她被推选为x数学会评议会评议,后连任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1951年8月,x数学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了规模空前第一次全国x,高扬芝出席了大会。她是这次到会代表63人中惟一女代表。20世纪60年代,她被选为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数学家的故事8

  勾股圆方图

  最为精彩的是附录于首章的勾股圆方图,短短500余字,概括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以来中国人关于勾股算术的成就,其中包含了:

  勾股定理(这里以a,b,c分别代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弦三边之长)a^2+b^2=C^2

  及其变形b^2=c^2-a^2=(c-a)(c+a),a^2=c^2-b^2=(c-b)(c+b),c^2=2ab+(b-a)^2;

  有通过开带从平方a^2+(b-a)a=1/2[c^2-(b-a)^2]求勾a开平方a=[c^2-(c^2-a^2)]^1/2求勾a开带从平方(c-a)^2+2a(c-a)=c^2-a^2求勾弦差c-a的方法,以及:c=(c-a)+a,c+a=b^2/(c-1),c-a=b^2/(c+a),c=[(c=a)^2+b^2]/2(c+a),a=[(c+a)^2-b^2]/2(c+a)等公式,与上述公式对称,也有求b,c-b,c+b及由c-b,c+b求c,b的公式,又有由勾弦差、股弦差求勾、股、弦的公式:a=[2(c-a)(c-b)]^1/2+(c-b),b=[2(c-a)(c-b)]^1/2+(c-a),c=[(2(c-a)(c-b)]^1/2+(c-b)+(c-a)以及勾股差b—a与勾股并b+a的关系式(a+b)^2=2c^2—(b-a)^2,a+b=[2c^2-(b-a)^2]^1/2,b-a=[2c^2-(b+a)^2]^1/2,进而由此给出了求a,b的.公式b=1/2[(a+b)+(b-a)],a=1/2[(a+b)-(b-a)],最后给出了由弦与勾(或股)表示的股(或勾)弦并与股(或勾)弦差之差:(c+b)-(c-b)=[(2c)^2-4a^2]^1/2(c+a)-(c-a)=[(2c)^2-4b^2]^1/2

  赵爽用出入相补方法对上述公式作了证明。这些公式大都与《九章算术》及其刘徽注所阐述的相同,证明方法也类似,只是最后两个公式为刘徽注所没有,所用术语也与刘徽稍异。可见,这些知识是汉魏时期数学家们的共识。《畴人传》说勾股圆方图注“五百余言耳,而后人数千言所不能详者,皆包蕴无遗,精深简括,诚算氏之最也”。

数学家的故事9

  20世纪80年代初,数学大师陈省身同意担任南开大学数学所所长时,他正在担任着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所长。当时,他既要为美国的数学研究所创建尽心尽力,又要为南开数学所的建立未雨绸缪,因此,陈先生虽身在伯克利处理繁重的事务,却仍然关心着南开数学所建设的各项工作,并以至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关照。我们从陈先生为南开数学所的建设给胡国定先生的信件中看到,内容多是介绍著名数学家来讲学,为中国学生出外留学以及争取他们回国,捐钱捐物,以及对南开未来的设想等等。涉及的国内外人物有100多人。

  经过艰苦的努力,南开数学所于1985年正式挂牌成立。宣布陈省身为所长,胡国定为副所长。当时的中国数学,还处在恢复和发展的起步阶段。陈省身认为,南开数学所要办成开放的数学所,使得南开的数学活动能够为全国服务。因此,吴大任根据陈省身的`建议,归纳提出南开数学所的办所宗旨是:“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实行这一方针的具体措施就是组织“学术活动年”。于是,每年在南开举行为期三个月到半年的学习班,研究生都可以参加。每班选择一个主题,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承担教学工作,为达到研究的前沿,多半由陈省身出面邀请一些国际名家来演讲,国内外专家从基础讲起,使大家迅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样的“学术年”先后举办了10年,共12次。连续10年举办学术年,使得南开数学所在全国数学界赢得了盛誉。1995年,学术年活动告一段落。许多国内一流的数学家如吴文俊、谷超豪、齐民友、王柔怀、张恭庆、杨乐等著文庆贺。“学术年”这一活动影响了中国的一代数学家。可谓是得天时顺人心,得到了数学界老中青各阶层的广泛欢迎。来自国内外的数学界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以陈省身为首的南开数学所进行学术交流,莫不感到兴致勃勃。

  陈省身对南开数学所的建设更是精心照料,胡国定先生在回忆数学所的发展时,曾讲述了一桩不为人知的逸事。1987年,为南开数学的发展而建的“谊园”招待所在施工期间,学校基建处向胡国定报告,工期恐怕要拖后,可能赶不上暑期“学术年”的使用,胡先生听了眉头一皱也无可奈何。陈先生知道后,拄着拐杖到工地找工人师傅聊天,看能不能提前竣工。工人们看老先生的面子,说努力一下也许行。陈先生大喜过望,立刻打电话给胡国定先生,说今天晚上我请客,请工人师傅吃饭,陈先生亲自为工人师傅敬酒。几天后,胡先生看到夜间的工地灯火通明。“谊园”招待所工程,终于按期交付使用了。

  报效祖国,着眼于中国本土的数学发展,用陈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为数学所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他多年来的行动。陈先生把他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5万美金奖全数交给了数学所;1988年,陈省身到美国休斯顿授课和研究,所得酬金两万美金也捐给了数学所;还捐了汽车5辆。1987年3月17日,在给胡国定的信中说:“我的遗嘱,会有一笔钱给南开数学所。”到了21世纪,他为南开数学所设立了上百万美金的基金,其中半数是他自己多年的积蓄。至于图书、杂志以及其他的零星捐助,已无法精确统计。他自己说,除了儿子伯龙、女儿陈璞之外,南开数学所是我的第三个孩子。

数学家的故事10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的`小故事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数学家的故事11

  欧几里得大约生于公元前325年,他是古希腊数学家,他的名字与几何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因为编著《几何原本》而闻名于世,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知道的却很少,他是亚历山大学派的奠基人。早年可能受教于柏拉图,应托勒密王的邀请在亚历山大授徒,托勒密曾请教欧几里得,问他是否能把证明搞得稍微简单易懂一些,欧几里得顶撞国王说:“在几何学中是没有皇上走的平坦之道的。”他是一位温良敦厚的教育家。

  另外有一次,一个学生刚刚学完了第一个命题,就问:“学了几何学之后将能得到些什么?”欧几里得随即叫人给他三个钱币,说:“他想在学习中获取实利。”足见,欧几里得治学严谨,反对不肯刻苦钻研投机取巧的思想作风。

  在公元前6世纪,古埃及、巴比伦的几何知识传入希腊,和希腊发达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形式逻辑相结合,大大推进了几何学的发展。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期间,希腊人非常想利用逻辑法则把大量的、经验性的、零散的几何知识整理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系统,到了公元前3世纪,已经基本形成了“古典几何”,从而使数学进入了“黄金时代”。柏拉图就曾在其学派的大门上书写大型条幅“不懂几何学的人莫入”。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取之精华汇集而成的。

  《几何原本》

  欧氏《几何原本》推论了一系列公理、公设,并以此作为全书的起点。共13卷,目前中学几何教材的绝大部分都是欧氏《几何原本》的内容。

  勾股定理在欧氏《几何原本》中的地位是很突出的,在西方,勾股定理被称作毕达哥拉斯定理,但是追究其发现的时间,在我国和古代的巴比伦、印度都比毕达哥拉斯早几百年,所以我们称它勾股定理或商高定理。在欧氏《几何原本》中,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为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然后利用面积方法加以证明,人们非常赞同这种巧妙的构思,因此目前中学课本中还普遍保留这种方法。

  据说,英国的哲学家霍布斯一次偶然翻阅欧氏的《几何原本》,看到勾股定理的证明,根本不相信这样的推论,看过后十分惊讶,情不自禁地喊道:

  “上帝啊,这不可能”,于是他就从后往前仔细地阅读了每个命题的证明,直到公理和公设,最终还是被其证明过程的严谨、清晰所折服。

  欧氏《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与早期智人学派研究三个著名几何作图问题有关,特别是圆内接正多边形的作图方法。欧氏的'《几何原本》只把用没有刻度的直尺画直线,用圆规画圆列为公理,限定了“尺规”作图。于是几何作图就出现了“可能”与“不可能”的情况。在这里欧几里得只给出了正三、四、五、六、十五边形的作法,加上连续地二等分弧,可以扩展到正2n、3(2n)、5(2n)、15(2n)边形。因此,我们可以想象欧几里得一定还尝试过别的正多边形的作图方法,只是没有作出来而已。所以欧氏《几何原本》问世后,正多边形作图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欧氏《几何原本》中的比例论,是全书的最高成就。在这之前,毕达哥拉斯派也有比例论,但并不适用于不可公度的量的比,欧几里得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在这里叙述了欧道克索斯的比例论。定义了两个比相等即定义了比例,适用于一切可公度与不可公度的量,它挽救了毕氏学派的相似形等理论,是非常重要的成就。

  据说有一位捷克斯洛伐克的牧师布尔查诺,在布拉格度假时,突然间生了病,浑身发冷,疼痛难耐。为了分散注意力便拿起了欧氏的《几何原本》,当他阅读到比例论时,即被这种高明的处理所震撼,无比兴奋以致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疼痛。事后,每当他的朋友生病时,他就推荐其阅读欧氏《几何原本》的比例论。

  欧氏《几何原本》吸取了泰勒斯和柏拉图的演绎证明和演绎推理,完整的体现了亚里士多得的数学逻辑思想,成为公理化方法建立演绎体系的最早典范,更是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的最好教材。但是,它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逻辑上的缺陷,并曾经引发了数学史上著名的“第五公设试证”活动,19世纪初因此而诞生了罗巴切夫斯基几何。罗氏几何的诞生,打破了欧氏几何一统空间的观念,促进了人类对几何学广阔的领域作进一步的探讨。随后,展开了大规模的欧氏《几何原本》公理系统的逻辑修补工作。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用近代的观点集修补之精华,在1879年发表了《几何基础》,提出了欧氏几何一个完整的简洁的公理系统,使欧氏几何达到了高度的抽象化、逻辑化、数学化,把公理化方法推向了现代化,建立起了一种统一的公理体系。这也是欧氏《几何原本》对几何学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欧氏《几何原本》一出世就迅速而且彻底地取代了在它之前的一切同类型著作,甚至使它们就此消声匿迹。

  最早的中译本是1607年(明代万历35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出版的,只译了15卷本的前6卷,它是我国第一部数学翻译著作。取名为《几何原本》,中文“几何”的名称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而后9卷的引入是在两个半世纪后的1857年由清朝的学者李善兰和英国人韦列亚力翻译补充的。

数学家的故事12

  欧拉是史上著名的,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的,他是一个被除了名的小。

  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 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有一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几千颗。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镶嵌上去的就够了。”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镶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了星星的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师的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才上学的向老师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在老师的心目中,这可是个严重的问题。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人们只能做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自由思考。小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保持一致”,老师就让他学校。但是,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环消失了。他想,上帝是个窝囊废,他怎么连天上的星星也记不住?他又想,上帝是个独裁,连提出问题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许是个编造出来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无事,他就放羊,成了一个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他读的书中,有不少数学书。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他有办法。

  父亲不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 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父亲心里感到非常。孩子比,真会动脑筋,将来一定大有出息。

  父亲感到,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及可惜了。后来,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通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的大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的大学生。

数学家的故事13

  6、维纳:9岁上中学,12岁中学毕业

  维纳是美国应用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也是随机过程理论的先驱。

  维纳6岁时,严重怀疑乘法交换律的正确性。他曾经画了一个矩形,然后旋转90度后,确定长和宽对调后,矩形的面积没变。要知道,对乘法交换律的考虑,也是现代代数学的.开端之一。

  维纳由于太过于聪明,被称为神童,以至于无法进入正常的学校学习。9岁作为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进入中学学习,12岁就从这个学校毕业了。

  传奇指数:★★★★

  逆天指数:★★★★☆

数学家的故事14

  3、张衡:从小就开始数星星 ,能数到1000+

  张衡是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数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数学著作有《算罔论》,但已经失传。而后面的《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张衡计算的圆周率为10的开方,约为3.16,这是中国第一个用理论计算圆周率的记录。

  张衡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家庭,他的爷爷曾经用几千士兵战胜匈奴的上万骑兵,立下大功。还担当了平定四川的任务,平定四川后当过四川地区的一把手而没有任何腐败记录。所以张衡一直以爷爷为榜样。

  那个时候,数学的发展和天文学密不可分。而幼年的张衡对天空中的星星非常感兴趣。课文《数星星的孩子》就是说的张衡的.故事。从各方面来看,张衡数星星的事极有可能发生在他10岁之前,而张衡已经在那时已经能识数到1000以上(东汉呀,识数的人就没几个吧)。而且,望着天上漫天星斗,眼不花的从1数到1000以后,是一件极需要耐心的事情。作为一个小男孩子,是多么的不容易。

  张衡后来还发展的浑天说理论,改进了浑天仪,使得对天体运行的测算更加精确。

  传奇指数:★★★☆

  逆天指数:★★★★

数学家的故事15

  泰勒斯(公元前624年至前547年),出生在小亚细亚爱奥尼亚西岸的米利都城的一个奴隶主贵族家庭。他年轻时,曾到很多国家游学。回到家乡米利都后,他创办了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爱奥尼亚学派,并继续从事哲学、数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是这样评述泰斯勒的:他是希腊最古老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几何学家,是古希腊第一位享有世界声誉,有“科学之父”和“希腊数学的鼻祖”美称的伟大学者。

  提起埃及这个古老神秘、充满智慧的国度,人们首先想到的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0xx多年。古埃及人民仅靠简单的工具,竟能建造出这样雄伟而精致的建筑,真是奇迹!虽历经漫长的岁月,它们如今仍巍峨的送礼者。但是,在金字塔建成的1000多年里,人们都无法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他们实在太高大了。

  约公元前600年,泰勒斯从遥远的希腊来到了埃及。在此之前,他已经到过很多东方国家,学习了各国的数学和天文知识。到埃及后,他学会了土地丈量的方法和规则。他学到的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他解决这个千古难题吗?

  泰勒斯已经观察金字塔很久了:底部是正方形,四个侧面都是相同的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要测量出底部正方形的边长并不困难,但仅仅知道这一点还无法解决问题。他苦苦思索着。

  当他看到金字塔在阳光下的影子时,他突然想到办法了。这一天,阳光的角度很合适,他把他底下的所有东西都拖出一条长长的影子。泰勒斯仔细地观察着影子的变化,找出金字塔地面正方形的一边的中点(这个点到边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并作了标记。然后他笔直地站立在沙地上,并请人不断测量他的影子的长度。当影子的.长度和他的身高相等时,他立即跑过去的测量金字塔影子的顶点到做标记的中点的距离。他稍做计算,就得出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

  当他算出金字塔高度时,围观的人十分惊讶,纷纷问他是怎样算出金字塔的高度的。泰勒斯一边在沙地上画图示意,一边解释说:“当我笔直地站立在沙地上时,我和我的影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当我的影子和我的身高相等时,就构成了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二这时金字塔的高(金字塔顶点到底面正方形中心的连线)和金字塔影子的顶点到底面正方形中心的连线也构成了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因为这个巨大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腰也相等。”他停顿了一下,又说:“刚才金字塔的影子的顶点与我做标记的中心的连线,恰好与这个中点所在的边垂直,这时就很容易计算出金字塔影子的顶点与底面正方形中心的距离了。它等于底面正方形边长的一半加上我刚才测量的距离,算出来的数值也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

  你能理解泰勒斯的计算方法吗?他利用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要知道泰勒斯身处的年代距离现在有2600多年呢!当时人们所了解的科学知识要比现在少得多。泰勒斯因为善于学习,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终于解决了困惑人们很多年的难题。其实,你在平时的学习种植要注意了这几点,也可以像泰勒斯一样解决很多难题了。

【数学家的故事】相关文章:

数学家的故事(精选)07-26

数学家的故事07-30

[经典]数学家的故事02-27

数学家的故事07-29

[中国史上的数学家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05-23

有关写数学家的经典故事 数学家的经典故事04-13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04-20

数学家的故事[实用]06-16

(精华)数学家的故事06-19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