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故事[实用]
数学家的故事1
古今中外,数学家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发展是无可比拟的,下面是关于星星数学家故事,欢迎参考阅读!
天穹上万星闪烁,所有的恒星都是一起在东升西落,它们的相对位置始终不会有丝毫的变化。但远在上古时代,无论中、外,都很早就察觉其间还有那么几个“特殊人物”,它们除了也在东升西落外,还在星幕的背景上自西向东(这与地球公转的方向一致,故称“顺行”)缓缓而行,而顺行的速度每天都不相同,因此每天移过的距离都不一样。更奇怪的是,在向东顺行走过一段时日后,总会要“休息”一阵——出现“留”,在留的短时期内,它们的行径与恒星无异,但在此后却会掉过头来反向而动 (称为“逆行”),逆行一些时日后又经历一次“留”再回到顺行状态(图3—1),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正是因为它们在星空中这样运动不息,故而在中国古代称它们为“行星”;在西方则叫做“Planet”——译为中文相当于“流浪者”。
为什么行星的行为如此怪诞、让人难以捉摸?怎样来解说行星的运动?能否对它们的去向做出预报?……正是这一系列的难题,促进了人们对于天象的研究,从而使天文学早早蓬勃地发展起来。
行星的运动问题,直到牛顿总结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才获得圆满的`解决。因为地球与其他行星一样,都在绕太阳运转,它们有各自严格的轨道,不得越雷池半步。这些轨道都是扁度不一的椭圆,太阳则稳居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为了决定这些椭圆的空间位置:必须要同时测出六个量——轨道参数:轨道半长径(a)、椭圆的偏心率(e)、轨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i)……六个量中,哪一个都不易求得,都必须要做大量细致的实际观测,并进行十分繁复的运算。因而,古代科学家几乎都把此视为畏途。
相传18世纪大数学家、瑞士的欧拉当年就是因为埋头行星轨道的计算,使视力受到了伤害,到晚年时双目几乎失明。他在1783年9月18日临终之前,还念念不忘他所计算的天王星的轨道(它刚于1781年为英国天文学家赫歇耳所发现),一定要让人把他所算的结果朗读一遍,证明与观测到的情况完全相符,才安详地闭上了他的双眼。
为了简化行星的轨道计算,各国数学家绞尽脑汁,但问题的进展并不太大,19世纪中叶,英国的亚当斯对未知行星(即后来的海王星)所作的轨道计算之所以会被人束之高阁,就是因为那些权威们根本不相信一个乳臭未干的大学生,会有解决如此复杂难题的能耐。最后的结果是,亚当斯固然是坐失了良机,那些“大人物”也因此终生抱憾不已。
1801年元旦夜,意大利巴勒莫皇家天文台台长皮亚齐在金牛星座中发现了一个陌生的小星点——即第1号小行星“谷神星”。可当时皮亚齐并不知道这是新型天体,因它比最暗的恒星 (6等星)还暗五六倍。为了弄清真相,第二天他把望远镜又对向了昨晚的方位,他发现,它已向西移过了大约4′左右——这表明,这个不速之客不可能是恒星,应是太阳系中的天体。为了算出它的轨道,皮亚齐决心跟踪观测,果然,它不断向西而去,到第12天居然出现了留!行星的特征表露无遗,然而真是好事多磨,西西里岛的天气不肯帮忙,到2月11日,天空乌云密布,他本人也病倒在床上。等到病愈再去观测时,这颗不明身份的星星却如泥牛人海,不见影踪了!
皮亚齐手头一共只有区区41天的观测资料,按当时的水平,只有这一些数据是无法算什么轨道的,而要想在茫茫星空中去找一个轨道未知的天体,真比大海捞针还难。幸亏此时数学界升起了一颗熠熠生辉的大明星,那就是被后人誉为“数学王子”的德国青年数学家高斯。为了计算轨道,他创造发明了一种崭新的方法,用他这种新方法,最少可以只用3个晚上的资料,便能解决问题。于是皮亚齐的难题到他那儿也就迎刃而解了,小行星也就应运而生。据说,高斯计算这颗星的轨道时,大约只花了一个小时。后来有人问及此事时,他不无幽默地说道:“一切都不用奇怪,倘若我不用新的方法,我的眼睛也会像欧拉那样累瞎的。”
人类发现小行星这段曲折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天文学家离不开数学家缜密的计算,但如若没有天文学家辛勤观测得到的资料,数学家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在科学发展史上,类似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数学家的故事2
17世纪的一位法国数学家,提出了一个数学难题,使得后来的数学家一筹莫展,这个人就是费马(1601—1665)。
这道题是这样的:当n>2时,xn+yn=zn没有正整数解。在数学上这称为“费马大定理”。为了获得它的一个肯定的或者否定的证明,历史上几次悬赏征求答案,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数学家都曾研究过,但是300多年过去了,至今既未获得最终证明,也未被推翻。即使用现代的电子计算机也只能证明:当n小于等于4100万时,费马大定理是正确的。由于当时费马声称他已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他没有公布结果,于是留下数学难题中少有的千古之谜。
费马生于法国南部,在大学里学的是法律,以后以律师为职业,并被推举为议员。费马的业余时间全用来读书,哲学、文学、历史、法律样样都读。30岁时迷恋上数学,直到他64岁病逝,一生中有许多伟大的发现。不过,他极少公开发表论文、著作,主要通过与友人通信透露他的思想。在他死后,由儿子通过整理他的笔记和批注挖掘他的思想。好在费马有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凡是他读过的书,都有他的圈圈点点,勾勾画画,页边还有他的评论。他利用公务之余钻研数学,并且成果累累。后世数学家从他的诸多猜想和大胆创造中受益匪浅,赞誉他为“业余数学家之王”。
费马对数学的贡献包括:与笛卡尔共同创立了解析几何;创造了作曲线切线的方法,被微积分发明人之一牛顿奉为微积分的.思想先驱;通过提出有价值的猜想,指明了关于整数的理论——数论的发展方向。他还研究了掷骰子的输赢规律,从而成为古典概率论的奠基人之一。
数学家的故事3
“七七”事变后,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在这国难当头,举校西迁时,苏步青接到一封加急电报: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苏步青夫妇去日本仙台见最后一面。苏步青把电报交给妻子说:“……你去吧,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苏步青妻子苏松本说:“我跟着你走。”但因妻子刚分娩不久,不能随行内迁,苏步青把妻子送平阳乡下避难,直到1940年暑假,由竺可桢校长特批一笔路费,才将妻子和女儿接到湄潭。
在湄潭的日子里,师生的生活极其艰苦,大学教授靠工资也难以糊口。苏步青买了一把锄头,每天下班回家或休息日,就开荒种菜,有一次,湄潭菜馆蔬菜馆供应不上,就从苏步青菜地里要去几筐花菜。还有一天傍晚,竺校长来到他住的破庙前,看见苏步青正挑水种菜,苏松本背着儿子烧饭。细心的竺校长见锅里全是萝卜、地瓜干,就问苏步青。苏步青解释说:“我家孩子多,薪水全拿来买米也不够吃。地瓜干蘸盐巴,我们已吃了几个月了。”竺可桢惊愕了。于是,他特许苏步青两个读中学的儿子,破例吃在中学、住在家里(因为苏家拿不出被褥)的特殊待遇。
生活上的困难每况愈下,苏步青的.一个小儿子因营养不良,出世不久就死去了。苏步青把他埋在湄潭的山上,在小石碑上刻着“苏婴之冢”几个字。然而,生活上的困难吓不倒有意志、有毅力的人,浙大的教学和科研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苏步青也是带着困难走上讲台的。当他回身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时,学生们就会议论苏老师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的补丁,还有屁股上的“螺旋形曲线”!晚上,苏步青把桐油灯放在破庙的香案上写教材,终于用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射影曲线概论》一书。1994年夏,笔者有幸在青岩看到苏步青迁徙途中住过的小庙,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令人难以忘怀。
数学家的故事4
笛卡尔所加入的军队无所事事.他对荷兰的地方已经相当熟悉了.特别是笛卡尔开始能听懂荷兰话,而且还会说.这位年轻的水兵借口到天主教的军队里服役,决定动身到德国去.当时,欧洲已经爆发三十年战争.他去德国,不得不绕道经过哥本哈根,革但斯克,波兰和匈牙利.笛卡尔到了德国之后,就报名参加了马克西米利安.巴伐利斯基公爵的军队.军队实际上是为了保护德国皇帝费迪南二世的利益而集结起来的.但是这种思想对他只是个比较小的诱惑.笛卡尔确实有一个全然不同的目的,就是扩大自己在科学界的交往,而做到这一点最好是多和皇宫的人接触.
关于笛卡尔参加战斗的情况的可靠报道保存下来的很少.可能他赶上参加了布拉格附近的白山战役,这是三十年战争的主要战役之一.我们现在只知道这次战役以后发生的事情.
他所厌烦的军队已经被他离弃,整个战争的变化已经成为过去,离开德国之后,他可以回家了.
这位士兵学者和他的仆人一起克服了战争所造成的许多困难,终于勉强地走到了弗利斯兰,乘坐一艘不大的商船驶往法国,船费是中等价钱.
小商船仅仅适合于沿岸航行.全体船员除了船长和他的副手之外,还有几个水手,他们的职责就是照看两根不高的桅杆上的船帆,擦洗已经破裂的甲板,船尾的一个不大的客舱分配给旅客.
一天夜里,笛卡尔躺在狭窄的,不通风的客舱里的木板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很烦,就走上了甲板,凭靠在围绕甲板的栏杆绳子上,津津有味地陶醉于北海之夜的魅力之中.皎洁的月亮在黑黝黝的水中显出闪耀夺目的缕缕波纹,光波和着波浪的节拍有节奏地摇晃着,好像是用来呼唤招引着什么面目不清,神秘莫测,而又永恒无穷的东西.有时,涌起的波浪喧嚣地撞击在船舷上,无数个闪闪发光的下落的水珠向四处飞散,耽于幻想的航海者突然感觉到一种带有咸味的凉爽.有时候,在皓月神秘如梦的光照之下,海面被大海中不知名的栖息者用锋利而有力的鳍突然切断,又过了许久,才逐渐地恢复了他动摇不定的沉静.在远处,几乎是在地平线附近,有许多的光点忽隐忽现,那可能是航行的巨轮船舷的灯火,也可能是远处听不见的'雷鸣电闪......
笛卡尔坐在斜垂在大帆船船舷上的阴影里,脑海里翻来覆去地慢慢地回忆着历历在目的战争生活,在可爱的小河边上不出名的拉哈耶所度过的早已过去了的童年生活情景,还有那向耶稣会教徒们学习的岁月.
需要一种自觉的努力来使得自己摆脱沉思默想的状态,好倾听舵轮那边传来的说话声.笛卡尔听出是船长的副手和一个有着黑胡须的,宽肩膀的水手的声音,还在他们上船的时候,这个水手脸上捉摸不定的表情就使他感到吃惊.当时,笛卡尔在他故作冷漠的背后,看出对于他自己,更多地是对他仆人小心地踏在踏板带到船上的一只沉甸甸的大箱子掩饰不住的贪婪的注视.
此刻,他俩正在用荷兰话交谈.
"你能肯定那个法国人不懂得荷兰话吗?"船长的副手闻到.
"是的.他们听不懂荷兰话,就像看不清眼下的黑夜一样,"水手回答到"还在码头上时,我故意大声招呼和那个士兵并肩站着的细高个古德坚,好让他留神比他的长剑还长的那人的长鼻子,可是,不管是那个法国人,还是他的仆人,都毫无反应.要是在我们中间这么说,哪个小伙子都得找茬打架."
"可是这个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船长的副手提出了异议,"不过,"他停了一会儿,接着说"也许你是对的,那对我们就更好了."
谈话的人都沉默不语了.过了几分钟,船长的副手又说了起来.
"你打算什么时候干掉他们?"
"明天傍黑的时候"黑胡须答道,"得使他们来不及在他们的箱子上上锁.我已经事先告诉古德坚了,我们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
"船长知道吗?"
"古德坚告诉他了.喂,得这么分.箱子归我,剩下的别人可以分."
又是一阵沉默,还是船长的副手打破了沉默.
"船长怎么说就怎么办.别把自己装进去,黑鬼.以前你想欺骗别人,已经给你安排过一次死刑了.你看着,有了第二次你就用不着第三次----你要亲手把你的小命送到地狱去."
笛卡尔听见黑胡须瓮声瓮气地用鼻子哼了一声,又接连从鼻孔中发出不满德喘气声.不能浪费时间.笛卡尔沿着甲板上最黑暗的有阴影的地方小心地挪动者脚步,好不容易才回到客舱的门口,连忙用门闩把门关好,设法一点多余的声响也不出地唤醒了仆人.他借助好心人别克曼的帮助很快学会的荷兰话对他多么有用啊!他的命运多好,恰好在海盗这么麻痹大意地具体商量他们卑鄙的罪恶的行动计划时,把他推到甲板上来了.对付这个计划的对策制定出来了.只有迅速和果断才能保证获得成功.
拂晓时,左舷那边显露出来的弯曲的海岸轮廓映入眼帘.晨风变换了方向,全体船员都被召唤到甲板上的船帆前面.
当船长出现在甲板上的时候,船已经绕过在海里突出得很远的沙洲,平稳地驶离了海岸.
突然,客舱的门全都敞开了,两个法国人急速地从里面跳了出来,笛卡尔敏捷地一击,把船长打倒在地,这时候他的仆人握着的火枪的枪口已经对准倒在地上的船长的后脑勺.笛卡尔一手举枪,一手持剑,迅如闪电一般地转向其余所有的匪徒,用荷兰话大声喊道:
"不许动,坏蛋们!谁动一动,我们打穿他的脑袋!"
被弄得措手不及的海盗们个个呆若木鸡.原来这个法国人会说荷兰话!哎呀,这是他用长鼻子开的玩笑.
接着是几分钟的战斗.笛卡尔跳到船长台上,命令绞帆,调转方向以左舷顺风而航行.船很快就轻轻地停靠在海滨的沙洲上了.笛卡尔命令自己的仆人把东西仍在地上,从船上跳下去,对船副严加看管.然后自己才跳了下来.他放下手中的剑,左手举起第二只.在三只抢的瞄准下,海盗们只好重新又扬起帆,离开了海岸,一会儿就走远了.
两个勇敢无畏的人获得了自由.海盗们抡起拳头并发出了咒骂声而离去,海盗再也不能打扰他们了.法国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亲爱的土伦已经在迎接自己坐不安席的儿子和他的忠实的手持武器的仆人.
笛卡尔就是这样一位勇敢的学者,一位无畏的人.他本人在他的回忆录中讲述过他的海上旅行时和海盗发生的这场冲突.他能够利用他所拥有的利剑,多半还靠当兵练就的技艺强迫海盗们靠岸并使他和他的仆人有可能上岸.可能他偷听海盗们的谈话不是在深夜的黑暗中,他也不是通过威胁船长的生命使所有的船员服从自己,也可能所发生的一切正像我们刚才的描述那样.
在法国生活了若干年之后,他又去意大利旅行.笛卡尔参观了罗马,威尼斯,佛洛伦撒和洛列图.(他把最后的这个地方看作是履行他当年向洛列图圣母许下的誓言,当时,"预言的"梦向他揭示了新的,用他的话来说是万能科学的本质-----坐标法)巴黎的生活充满了世俗的欢乐和科学,文学学术讨论会.笛卡尔越来越有心想把自己对事物的见解以书面的形式陈述出来.他的很多朋友坚持劝告他这样做.但是,带有宗教偏见和世俗的专制体制的法国对于这一目标来说并不适宜.笛卡尔又想起了可爱的荷兰,连和海盗的小小冲突也抹煞不了他对荷兰的美好回忆.他写到,在这个国家里,"可以享受充分的自由;在那里可以毫无危险地安然入睡",而在其他任何地方都做不到这一点.
笛卡尔,这个出奇地片刻难安的人开始搬到了多德雷赫特一个老朋友别克曼那里.过了不久,他又移居到佛拉涅科尔,有时住在阿姆斯特丹,有时住在莱顿,戴文特,乌德勒支,格尔德尔维克等等地方.
在荷兰,笛卡尔写完了自己的<<几何>>,这一著作不长,但堪称为几何学著作的珍宝.
用笛卡尔的话来说,他是大厚本的拙劣著作的反对者.他说过,后人将不仅因为他所写的东西而对他表示感谢,而且还将因为他没有写的东西,从而使他们有可能有兴趣地,独自地,当然是利用他开始的那些构思去思考,而对他表示感谢.
数学家的故事5
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1749—1827)重新提出这个假设,并且从力学原理出发,用严密的数学推理证明了这个学说的科学性,进而带来了宇宙观的重大变革。
拉普拉斯出生在法国诺曼底的波蒙镇,小时候家境贫寒,靠邻居的帮助才完成学业。拉普拉斯有数学天才,上大学期间深受教授们的赞赏。18岁大学毕业,由著名数学家达兰贝介绍到巴黎陆军学校担任数学教授。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受“太阳系如何形成”,“地球何以会绕太阳运转” 这些问题的困扰,就连著名科学家牛顿也难以回答,最后只好求助神学,把运动的最终原因归于“上帝的第一推动”。拉普拉斯对宇宙形成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写下了《宇宙体系论》和《天体力学》两书。他认为太阳系是从一团原始星云中形成的,原始星云由于运动和质点相互吸引而形成原始火球,原始火球进一步收缩,并且由于吸引和排斥的综合作用,逐渐分化形成太阳系各行星,最后构成了现在的太阳系。他对太阳系的特点进行推算,深刻地解释了太阳系各行星的`运动和轨道。他的学说逐渐为科学界所承认。
星云学说带来了宇宙观的变革,它指出宇宙是在自然界自身运动中发展产生的,将土帝驱逐出宇宙。当拿破仑问拉普拉斯为什么他的学说中没有上帝时,拉普拉斯自豪地说:“我不需要那个假设”。这成为当时无神论者藐视上帝的名言。
数学家的故事6
1785年,8岁的小高斯在德国农村的一所小学里念一年级。
数学老师是城里来的。他有一个偏见,总觉得农村孩子不如城里孩子聪明。不过,他对孩子们的学习,还是严格要求的。他最讨厌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的学生,常常用鞭子敲打他们。孩子们到爱听他的课,因为他经常讲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
有一天,他出了一道算术题。他说:你们算一算,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等于多少?谁算不出来,就不准回家吃饭。 说完,他就坐在椅子上,用目光巡视着趴在桌上演算的学生。
不到一分钟的工夫,小高斯站了起来,手里举着小石板,说:老师,我算出来了......
没等小高斯说完,老师就不耐烦的说:不对!重新再算!
小高斯很快的检查了一遍,高声说:老师,没错!说着走下座位,把小石板伸到老师面前。
老师低头一看,只见上面端端正正的'写着5050,不禁大吃一惊。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样复杂的数学题,一个8岁的孩子,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算出了正确的得数。要知道,他自己算了一个多小时,算了三遍才把这道题算对的。他怀疑以前别人让小高斯算过这道题。就问小高斯:你是怎么算的?小高斯回答说:我不是按照1、2、3的次序一个一个往上加的。老师,你看,一头一尾的两个数的和都是一样的:1加100是101,2加99时101,3加98也是101......一前一后的数相加,一共有50个101,101乘50,得到5050。
小高斯的回答使老师感到吃惊。因为他还是第一次知道有这种算法。他惊喜的看着小高斯,好像刚刚才认识这个穿着破烂不堪的,砌转工人的儿子。
不久,老师专门买了一本数学书送给小高斯,鼓励他继续努力,还把小高斯推荐给当地教育局,使他得到免费教育的待遇。后来,小高斯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的这种计算方法称为高斯定理。
数学家的故事7
塞乐斯是古希腊第一位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他原是精明商人,靠卖橄榄油积累了相当财富后,塞乐斯便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旅行。他勤奋好学,勇于探索。他的家乡离埃及不太远,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他游历埃及时,曾用一种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国王阿美西斯钦羡不已。
数学家的故事8
故事二: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被誉为科学的皇后。 对于我们的广大小学生来说, 数学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数学网小学频道特地为大家整理了数学天才高斯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 高斯叫住了!! 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希望提供的数学天才高斯的故事对大家有所启发!
数学家的故事9
熊庆来(1893-1969)是云南弥勒县人,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熊庆来的父亲熊国栋,精通儒学,但更喜欢新学,思想很开明,对熊庆来的影响很大。少年时的熊庆来从他父亲那里常听到有关孙中山民主革命的事情,这在幼年熊庆来的心田播下了爱国的'种子。
1907年,熊庆来考入昆明的云南方言学堂,不久又升入云南高等学堂。当时满清王朝已日薄西山,各地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抗捐、抗税、罢市、兵变遍及全国,清政府陷入于风雨飘摇之中。熊庆来由于参加了“收回矿山开采权”的抗法反清的游行而遭到学校的记过处分。现实的生活与斗争命命名熊庆来认识到:要使国家富强,必须掌握科学,科学能强国富民。
1913年,熊庆来赴欧留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从比利时经荷兰、英国,辗转到了法国巴黎。8年间先后获得高等数学、力学及天文学等多科证书,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21年,28岁的熊庆来学成归国,一心想学以致用,救民于水火。1949年6月,国民反动政府趁熊庆来去巴黎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解散了熊庆来苦心经营12年的云南大学。年近花甲的熊庆来怀着“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心情,决定滞留在法国继续从事函数论的研究。
“……祖国欢迎你,人民欢迎你!欢迎你回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1957年4月,周总理给熊庆来写信,动员他回国。同年6月,熊庆来在完成了函数论专著稿后,毅然启程,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表示,愿在社会主义的光芒中鞠躬尽瘁于祖国的学术建设事业。在回国后的7年中,他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了近20篇具有世界水平的数学论文。还培养了杨乐、张广厚等一批数学人才,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表现了这位七旬老人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1969年,一代宗师、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先生与世长辞。临终之前他还表示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数学家的故事10
康托尔(G.Cantor,xx-1918),德国数学家。
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作为实数理论,以至整个微积分理论体系的基础。从而解决17世纪牛顿(I.Newton,1642-1727)与莱布尼茨(G.W.Leibniz,1646-1716)创立微积分理论体系之后,在近一二百年时间里,微积分理论所缺乏的逻辑基础和从19世纪开始,柯西(A.L.Cauchy,1789-1857)、魏尔斯特拉斯(K.Weierstrass,1815-1897)等人进行的微积分理论严格化所建立的极限理论。
克隆尼克(L.Kronecker,1823-1891),康托尔的老师,对康托尔表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他用各种用得上的尖刻语言,粗暴地、连续不断地攻击康托尔达十年之久。他甚至在柏林大学的学生面前公开攻击康托尔。横加阻挠康托尔在柏林得到一个薪金较高、声望更大的教授职位。使得康托尔想在柏林得到职位而改善其地位的任何努力都遭到挫折。
法国数学家彭加勒(H.Poi-ncare,1854-1912):我个人,而且还不只我一人,认为重要之点在于,切勿引进一些不能用有限个文字去完全定义好的东西。集合论是一个有趣的“病理学的情形”,后一代将把(Cantor)集合论当作一种疾病,而人们已经从中恢复过来了。
德国数学家魏尔(C.H.Her-mann Wey1,1885-1955)认为,康托尔关于基数的等级观点是雾上之雾。
菲利克斯.克莱因(F.Klein,1849-1925)不赞成集合论的思想。
数学家H.A.施瓦兹,康托尔的好友,由于反对集合论而同康托尔断交。
......
从1884年春天起,康托尔患了严重的`忧郁症,极度沮丧,神态不安,精神病时时发作,不得不经常住到精神病院的疗养所去。变得很自卑,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是否可靠。他请求哈勒大学当局把他的数学教授职位改为哲学教授职位。
健康状况逐渐恶化,xx年,他在哈勒大学附属精神病院去世。
数学家的故事11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l。他一生没有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个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学皇后是数学,“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宝石的艰辛历程......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这样描绘陈景润的内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对于陈景润的贡献,中国的数学家们有过这样一句表述: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这样意味深长地告诉人们: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数学家的故事12
陈景润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因此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搞笑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能够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正因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因此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咱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刻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数学家的故事13
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从小就爱动脑筋,常常想出一些好主意。有,他靠自己的聪明救了妈妈的命。
那一年,爱迪生刚满七岁。一天,妈妈忽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滚。爸爸急忙骑马到几十里外去请医生。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医生终于来了。一检查,原来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上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医生决定在家里做手术。
医生环顾四周,迟疑了片刻,说:“房间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爸爸说:“那就多点几盏油灯。”医生还是摇头,连连说不行。大家急得团团转。
突然,爱迪生一溜烟似的奔出大门。不一会儿,他回来了,捧着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身后还跟着好几个小男孩,每个人都捧着一面大镜子。爸爸一见又急又气,斥责道“什么时候了,还胡闹!”爱迪生委屈地说:“我没胡闹,我想出办法了。不信您瞧!”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爸爸恍然大悟,医生也露出满意的`笑容。
手术做得很成功,妈妈得救了。医生夸奖爱迪生,说:“今天多亏了你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数学家的故事14
每一张纸均有两个面和封闭曲线状的棱(edge),如果有一张纸它有一条棱而且只有一个面,使得一只蚂蚁能够不越过棱就 可从纸上的任何一点到达其他任何一点,这有可能吗?事实上是可能的只要把一条纸带半扭转,再把两头贴上就行了。这是德国 种玩具使得一支数学的'分支拓朴学得以蓬勃发展。
数学家的故事15
贾宪,中国古代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曾撰写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九卷)和《算法斆古集》(二卷)(斆xiào,意:数导)均已失传。
他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贾宪三角"和增乘开方法,增乘开方法即求高次幂的正根法。目前中学数学中的混合除法,其原理和程序均与此相仿,增乘开方法比传统的方法整齐简捷、又更程序化,所以在开高次方时,尤其显出它的优越性,这个方法的.提出要比欧洲数学家霍纳的结论早七百多年。
【数学家的故事】相关文章:
数学家的故事07-29
[经典]数学家的故事02-27
数学家的故事07-28
有关写数学家的经典故事 数学家的经典故事04-13
[中国史上的数学家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05-23
(推荐)数学家的故事12-05
数学家的故事【荐】12-07
有趣的数学家故事(经典)08-02
数学家的小故事05-25
数学家的故事优秀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