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1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据资料记载,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而对于我们孩子来说,节日最重要的是“吃”。
每年元宵节奶奶总会给我们做元宵吃,今年也是如此。我对奶奶说:“我可以帮忙。”奶奶同意了。奶奶先把准备好的糯米粉倒在一个大盘里,然后一边加开水一边揉搓糯米粉。“加水要慢慢加,一点点的加,等到糯米粉搓成一团,软硬适中了,就不能加水了。”奶奶一边示范一边叮嘱……把芝麻和白糖搅拌好了,再把糯米粉搓成一个个小球状,然后把芝麻和白糖的料放入糯米粉内,搓成圆形……
奶奶把水烧开,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圆溜溜的汤圆儿放进锅里,汤圆立刻沉入锅底。奶奶用汤勺轻轻地搅动,防止汤圆粘在一起,然后盖上玻璃锅盖,很快玻璃就有一层水蒸气。过了几分钟,水又开了,“咕噜咕噜”冒着泡儿,从锅缝中冒出许多水汽,一个个汤圆接二连三地浮上来了。
我好想吃啊,拿了勺子正要去舀。奶奶说“别急,让它再煮熟一点儿。”大约过了5分钟,奶奶用汤勺把那些在水里打的滚的汤圆一个个的舀起来。看着大碗里白白糯糯的汤圆,我垂涎欲滴。这时奶奶才说“可以吃热乎乎的.汤圆喽!”我一听马上一阵风似的冲过去拿碗,用汤勺舀了满满一小碗汤圆。
我迫不及待地把汤圆舀入嘴中,哇!好烫!但是真的好吃!外面的那层薄薄的皮,比软绵绵的棉花糖还软,真是嫩滑柔软,香糯可口。轻轻一咬,你会感觉香喷喷,甜甜的芝麻流入嘴中,咽下肚子,甜味一直徘徊在嘴中,真让人回味无穷,一大碗滚烫de汤圆,我五分钟不到就吃完了。
我喜欢汤圆儿,元宵节吃汤圆是愿家人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吃了汤圆,我希望我的家庭可以甜蜜幸福。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2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我的家乡龙游,每当端午前后,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弥漫着清新的粽叶香。因为端午人们要吃粽子,所以不论是商家店铺,还是寻常人家都早早泡好粽叶,备好糯米和馅料准备包粽子。
我很想体会这种气氛,便向外婆求教怎么包制。首先把翠绿的粽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大红枣,流油的咸蛋黄,酱油腌制好的五花肉,糯米,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粽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半窝,铺上一层调制好的糯米,加上枣子,金烂烂的咸蛋黄,再铺一层五花肉,最后铺一层糯米包出棱角,扎上棉线完工……粽子在外婆手里翻滚着,看着十分容易。可我总是包不好,最后一道四角形状的工序,可把我难倒了……
完成包制,就剩下煮制,外婆说要放进锅时猛火煮大约1小时,接着文火煮30分钟。听这时间,可把我吓坏了。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外婆,还剩几分钟?”“外婆,好了吗?”“外婆,熟了吧!”……因为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时间到!”不等外婆走向厨房,我迫不及待地拿出碗,筷。
粽子煮熟以后,粽叶颜色变深了,剥开墨绿的粽叶,只见金黄的米团里镶嵌着深红的玛瑙枣,红,黄,绿三色互相映衬,十分艳丽诱人。咬一口真是软软糯糯,溜光爽滑,三口两口吃掉一个,再来一个……
端午的这天不只吃粽子,我们还有别的'话动。这里这一天家家门上挂上碧绿的艾草,菖蒲,洒黄酒,驱蚊虫,以求端午平安。更有趣的是街上会有卖香袋的,小巧玲珑还绣乎精致的图案,很是可爱,惹得过往的人驻足观看,非要买上一个才心满意足离开。
我深深地期盼着,端午节的到来,因为一年里只有这一天包出的粽子,吃到人们嘴里,才会有不同于往日的美味……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3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风俗,而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春节的风俗。
在每年的大年初一就是春节了。在春节有着许多的风俗,比如:贴春联,拜年,吃团圆饭……作为小孩而言,最感兴趣的就是吃除夕团圆饭和放烟花啦!
夜幕来临,厨房里大人们忙忙碌碌,在准备着一道又一道美味的菜品,菜品看着都好吃,让人看了想要快点尝一口,我们小孩早已等不及了,于是经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吃一口,我们细细地品尝着菜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好像这香气在人们口中不肯消失了一样。
团圆饭后当然少不了放烟花,只听见“呲——”地响了一声,一个个小小的火光从口子里钻了出来,又迅速地飞入天空,只听“啪——”的一声,就像那绽放的花朵一样开在了那漆黑的天空中,十分绚丽,慢慢地又消失在天空之中,接着又是几声“啪——”,那几朵花朵又缠绕在一起,好不可爱。这花朵什么颜色都有,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有蓝的,还有紫的,颜色丰富多彩且不单调。甚至还有能变色的,看完了总要尖叫一声,真是热闹非凡。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就是我家乡过春节的习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4
“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说的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小正月。在每年正月十五,也就是春节的最后一天,所以人们也很重视。
相传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周勃,陈平等人铲除吕氏势力,拥刘恒为汉文帝。由于解除吕氏宗族的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文帝在每年正月十五都会微服出宫以表纪念,因此,正月十五被文帝定为元宵节…
从我记事起,每年的元宵节我都是在外婆家过的。外婆家的元宵节不是吃汤圆,而是每家每户都会炖一大锅特有的菜粥。这菜粥是用米、排骨、芋艿、玉米、鸡肉、黑木耳等配料制成的。烧煮这菜粥的过程比较繁杂。每一年外婆都会早早的杀鸡剁肉,清洗并准备做菜粥的配料。
准备工作完成后就是烧煮了。外婆把准备好的肉类先炒会儿,再放入泡过的大米和其它的.配料。每次我都会眼巴巴的看着大锅,时不时的问:“外婆好了没?”外婆都会笑眯眯的说:“小馋猫,没这么快的,这粥要慢慢的炖才能好吃”。随着锅里“咕噜咕噜”声响起,香味也慢慢的溢开了。闻着这香味,我感觉口水都要流下来了。随着外婆把最后一样配料放入后,菜粥终于好了。我拿着碗,拿起勺子准备开吃了。这时外婆说:“先等会”,只见外婆先盛了一大碗出来放在一旁,然后脱掉罩衣,洗了手后,把先前盛出的粥放到祭祖台,点上蜡烛和香,双手合十,嘴里轻轻念叨,为家里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祈福。祭祖过后终于可以享受这美味的粥了。
我盛了一大碗粥,迫不及待地舀了一勺粥往嘴里塞――好烫啊!我一边用手给嘴扇风,一边享受着菜粥的美味――咸香溢满了整个口腔,玉米十分香甜,芋艿格外粘稠,简直太好吃了!万里还没吃完,马上就是:“再来一碗”。直到吃到肚子滚圆,我再也吃不下去,才舍得放下碗筷。
菜粥,是我家乡特有的味道,也为元宵节增加了一道独特的风采!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5
每年的五月初五便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日。在我们龙游,端午也时兴吃粽子。
奶奶会在端午前一、二天便将粽子裹好。端午节这天,早上一起床,便会闻到一阵粽子的香味。我每次闻到这种清香,便会缠着奶奶给我剥粽子吃。
粽子里黏黏的糯米饭露出来,咬上一口,香味便会从口中扩散开来……很是享受。没过一会儿,一个粽子便被我狼吞虎咽地吃掉了。
据说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古代的一位爱国诗人,他写出了许多爱国诗作。他因为国家沦陷而抱石投江。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尸体,便划着龙舟,将包好的粽子投入江中,让鱼虾吃粽子而不去吃屈原的身体。
时过境迁,也许,现在端午人们吃到粽子时,很少有人会想到屈原,很少有人会给自己的内心裹上沉重的色彩。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端午吃粽子,已成了我们龙游人,乃至整个中国人约定俗成的单单只是为了纪念节日的风俗。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近年在龙游还有划龙舟的习俗。每年的端午前后,龙游的.龙舟协会,便会在灵山江举办各种规模的龙舟赛。灵山江畔聚满了人,人们顶着炎热,带着满心的激动,观看比赛。五六条龙舟从岸边相继划出,水面上泛起了波纹。一条条龙舟你追我赶的。岸上的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看着,好不热闹。大人们看得也是津津有味……但往往龙舟比赛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船上的人拼命地划着船,鼓手用力地敲打看鼓,这几条船的实力势均力敌,不分上下,最后其中一条龙舟凭借一点点优势,摘得金牌……
龙游的端午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之外,还有插艾草,插菖蒲,挂香包的习俗。不管哪一种习俗,都反应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精神世界也在发生变化。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6
以往的年里,鞭炮的响声不绝于耳,人们走亲访友到处拜年,年味浓浓。然而今年,疫情让热闹的年,没有鞭炮声,没有拜年的人,甚至街上也人烟稀少,使得我更加怀念以往的“年”。
以往的年是热闹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红红的爆竹屑一堆堆的,火硝味滚滚。街坊邻里见面都互道新年好。人们的脸上挂着喜庆的.微笑,而地上的爆竹屑也映衬着喜庆……任何东西都带着浓浓的年味。
正月走亲访友也是热闹的。人们不是请来客人到自家吃饭,就是留在亲友家吃饭。中午是最令人喜悦的时刻。炊烟四起,高压锅里压着鸡汤、鸭汤,电饭锅里散出香甜的米香,锅里炒着清爽的青菜。“哗啦”一声,是菜倒入热锅中的声音,翻炒,撒盐,使生涩的生青菜变成了美味的珍馐。家家户户都在烧菜,这儿的鸡汤香味散到了那一家,那一家的鱼香传到了这一家。一时间肉香、鸡汤香、饭香混到了一起,就算没看到菜有多少样,光闻闻味道就能让人咽几大口口水了。
一桌人围着大圆桌吃饭,谈天说地……说的都是喜庆的话。大人带着小孩给主人敬酒,大人喝酒,小孩喝饮料,其他大人互相敬酒,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中饭吃完后,主人们拿着红艳艳的红包,塞给小朋友。小朋友脸上挂笑,嘴上说不,故意推辞,而手却紧紧的捏着红包,最后还是收入囊中。
……到了晚上,一天的行程总算是结束了,点燃烟花,让它在夜空中绽放,是那么宁静、祥和。
我怀念以往的年的热闹……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7
在我的家乡,过端午节有包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据说端午节包粽子原来是喂给水下的鱼儿吃的。古时候,屈原含冤跳江,江上的人们担心鱼儿吃掉屈原的尸体,就发明了粽子,每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做粽子投到江里去。
在我们这,端午节前后大家都早早地去摘粽叶,不要枯黄的,也不要破损的。如若摘了这质量不好的'粽叶,不仅味儿不地道,也容易漏米。我们把粽叶包成一漏斗状,倒进洗好的糯米。再用筷子插松,然后用手捂紧。最后用绳子捆紧。如果不想吃如此单调的粽子,大可在糯米中添些红豆之类的东西。奶奶总是把粽子放成一挂挂,放进锅里蒸。蒸好后,大家总会把自家的粽子分享给亲近的邻居、朋友。他人也会将自己家的粽子拿出几挂,以同样的方式回赠。小孩子则目不转睛地盯看盘子中的粽子,此时的粽叶已经蒸得发黄了。把粽叶撕掉,粽子的糯香就渐渐升上天空。沾上白糖,咬上一口,只觉白糖的甜与糯米的软尽在口腔中徘徊了。
传说,屈原跳江以后,江上的老百姓不相信如此为国为民的人竟会跳江而死。于是,江上的老百姓乘着木舟在江上连夜寻找已经了无音讯的屈原。才有了如今的赛龙舟。
在我们这,还有赛龙舟等活动。曾经龙舟上是没有龙头和龙身上精致的花纹的。但经过多年的改良和精之二八,使如今的龙舟看起来宏伟壮观、美仑美奂。江上一条条的龙舟上坐着几十号小伙子,他们整齐有序地排列着队伍。小伙子们一个个眼神坚定,像是要大战一场一般,整个队伍流露出气势磅礴之感,仿佛只要他们大吼一声,天都能震碎。场外人声鼎沸,观众们呐喊助学金威……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端午节!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8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憎。”又临近清明,又忆起那令人垂涎三尺的清明果……
正去往外婆家的我心情大好,因为清明节到了,外婆邀我们一起做清明果。车窗外是一片绿,郁郁冉冉,青翠温润。青烟缠绕在太阳身边,显得祥和,宁静……
到了大门口,还没进去,就已经闻到了一股浓浓的艾草味,清新,令人神清气爽!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熟悉而忙碌的身影。妈妈正在准备粽叶;二姨在和面粉,有白的,有墨绿的;大姨正在剁肉,一刀刀下去,肉馅也变得Q弹,顺滑,一看便令人食欲大增;而外婆则在包清明果!我可不能袖手旁观,我连忙跑了过去,揪了一小团面粉,跟着学了起来。
看着挺容易,但做起来得费不少劲:我学着把面团压平,用勺子刮了一大团馅放在里面。面团暖呼呼,软乎乎的,好舒服啊!馅团则像一位宝宝窝在面团的怀抱里。接下来我又学着做花边:把边慢慢的合起来,用手小心翼翼地做着……啊!这边皮因为太薄破了!我心急如焚,赶紧找来面团封上去……不久,一个“丑八怪”诞生了。服输可不是我的性格,再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完成了一个有些模样的清明果!心中的自豪感瞬间往上涨的不少。像捧着至宝一般轻轻地放入蒸笼里,和大人们做的果一起蒸……
等待的过程总是漫长的.,各种想象、期待、煎熬,把我紧紧地包裹着。我不停地想象着自己做的果在锅里的变化。曾多次冲动想掀开锅盖证实自己的猜想,都被外婆阻拦了……一时间,竟觉得蒸果也是熬人的事……
揭开盖子,热气扑面而来。我两眼发光却找不到我做的那个果。蒸笼里清一色都是墨绿的果。我做的果呢?定睛一看,那个瘦瘦小小的家伙不正是我的杰作吗?望着满笼清香四溢的清明果,原本淑女的我变得不矜持了……细细慢嚼,一股艾草味充满了我的口腔,咬开一层皮,里面肉的香味顿时飘了出来。好吃!太好吃了!整个身体似乎都沉浸在清明果里……一家人边做边吃,别有一番味道。
在我们龙游,临近清明的这几天,家家户户都和我们家一样,一个大家庭的人聚在一起做清明果。
清明果不仅好吃,还有来历。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遭追捕,误入一位农民家。农民在给李秀成做饭时,用艾草汁加入面团,加入馅料……李秀成觉得很好吃,这种食物才得以传延下去……
做清明果,吃清明果是我们这里清明节的习俗之一。每逢清明节,便会想起那令我垂涎三尺的清明果……
寻,记忆深处的美食,最古老,最悠久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9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我的老家湖南也不例外。尤其是过年的时候,规矩特别多。
除夕的时候,一定要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整只的清炖,最好是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要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
湖南人还有吃腊肉的'习惯,不过与四川蒸腊肉不一样,我们喜欢把它和香干或是酸豆角混在一起炒着吃。吃起来油香满口,特有嚼头。有时候也会拿冬笋和它一起炒,这样在咸香外还有一种清鲜的感觉。
最重要的是年三十晚上的鱼和鸡千万不能吃完,要余下一点留着初一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的意思。
吃完年夜饭,一家人要围在一起烤火、看电视,等到过12点,要放鞭炮“迎新年”。我们称之为“坐田埂”,也就是大家说的“守岁”。迎完新年,这时才可以去睡觉了,在北方,大年初一都有吃饺子的习惯,但是我们湖南人却是吃米酒,也叫甜酒。甜酒的做法可是很复杂的,提前一天要把糯米泡上,中间还要换几次水,泡好的水然后拿去蒸熟,蒸好后倒进盆里晾凉,最后加上酒曲让它发酵,过两天,就可以闻到酒香飘飘了。我们是把甜酒和蛋还有红枣一起来烧汤,听老人说能增进食欲、有助消化,还可以提神解乏呢!
都说四川人吃辣厉害,孰不知辣椒却是湘文化的图腾,我们湘菜都说以辣子当头,同时兼顾色、香、味。让食客吃罢汗流浃背,唇齿留辣,回味良久!
其实我们的春节还有许多风俗值得去了解,如果你听了我的介绍,想了解我的家乡,随时欢迎你来做客!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10
家乡的味道永远是勾起舌尖味蕾最朴实的味道。不论是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工作繁重的大孩子,安度晚年的老孩子。提起最熟悉的味道,莫过于——家乡的味道!
一碗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尝到的“菜米糊”,说到它,嘴里便不自觉咽下三四口唾沫。咸淡适中的米糊,搭配上各种食材。土灶里升起热烟,混合着米糊的浓香,伴着外婆用大锅铲不停搅和,香气更是四处乱窜,令人想入非非。浓稠的米糊像许多个小吸盘,牢牢粘在锅铲柄上。
在一般人的眼里,也许这和早餐店里的米糊只有模样之分。如果你也这样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外婆告诉我,我们这儿的米糊有个美丽的传说。不是在大年三十熬成的米糊,滋味往往达不到年三十米糊那种鲜美诱人,味道自然逊色了许多。大年三十熬的米糊会特别鲜。因为居住在天上的七仙女会在这天夜里来到凡间,给放在正桌前的米糊撒下不同的佐料,让米糊的滋味鲜美起来……这让我对这道美味更增添了一份神往。
“菜米糊”听这名字中的“菜”,就猜到这道美味中一定会添加很多素食。的确如此,“菜米糊”在熬制的过程中,放入了炸豆腐、青菜、白萝卜丝、胡萝卜丝、榨菜……就连熬米糊用的油也得特别讲究:不能用平常炒菜的猪油,也不能用普通超市买的色拉油,必须得用农村里自己榨的菜油!众所周知,菜油是用油菜籽所榨成的,为了让“菜米糊”成为真真正正的素食美味,每个步骤乃至每个细节都不容马虎。因为外婆说过七仙女是吃不得荤的,她们爱吃素。如果不小心用了由猪皮榨成的猪油,可就别想她们往米糊里添上神奇而又神秘的'调料了哦。
当一碗香喷喷的菜米糊端上桌子的时候,那种浓浓的而又不失鲜美的味道顿时飘浮在空气中,我肚子里的馋虫就被香味勾引出来了。我狼吞虎咽地吃着,那样子像极了几天没吃饭的乞丐。真是太好吃了,馋得我舌头都快要吞下去了。不一会儿,满满一大碗的菜米糊就被我吃的干干净净。
“菜米糊”,浓郁绵密,是我们家乡的过年风俗,更是一种地方特色。如此诱人的美食,是否让你也垂涎欲滴?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11
我家在过年时可有许多习俗呢!想知道吗?
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手忙脚乱地把腊肉腊鱼等做成美味佳肴,在窗前、墙壁上、门上都贴着火红火红的对联和倒着的“福”字。
紧接着,只见爸爸妈妈忙得不可开交,有的买年货,有的打扫卫生,奶奶则是在街上逛街,比如买鸡或是买鸭买几只还是买其他的。
过了一会儿,奶奶终于回到家了,我看着那充满生机的五花肉,立即“口水直流三千尺”,可奶奶怒气冲冲:“不准偷吃,这是给客人吃的.!”“哼!我才不稀罕呢!”我小声嘀咕着。但是我的脸上还是没有减少过年的那种喜悦。
振奋人心的时候到了,桌上摆着许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我的眼睛却圆鼓鼓地盯着妈妈刚刚拿走的零食,伤心欲绝,香喷喷的米饭也勾不起我的食欲感。奶奶又请了很多的人,我家可谓是门庭如市,鞭炮声也连绵不绝,客人们笑容满面,而我们这些小孩,就像是多余的,不需要的,碍眼的,为什么呢?因为桌子被围得水泄不通,夹个菜都难,连坐的地方也没有,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啊。
晚饭过后,奶奶连忙端出了一盘饺子,原来爸爸妈妈早就知道晚饭过后会有饺子,故意不吃饱,而我的肚子已经圆鼓鼓的了,只能看着他们一口一口吞噬着。但值得欣慰的是我收到了许多红包。
今年情况特殊,受疫情影响初一初二街上虽有人拜年,但也并不多。很快就元宵节了,到了这一天我们全家人都会买元宵来吃,煮的、炸的都有,到了这天,我们晚上还会看晚会,看着乏了,也就去睡了。
怎么样?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过年时热闹非凡,元宵节那美味的汤圆也等着你来尝,你们那里呢?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12
春节有不少习俗,不过,在除夕这一天,我最喜欢的,便是年夜饭和守岁了。
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俗。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就席入座,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就有了吃年夜饭的习俗。
不过,我们的年夜饭有些不同,先是到爷爷奶奶那儿吃一顿大餐,随后又去外婆外公那儿吃一顿汤圆,令我好不快乐。对于大餐,倒是没什么可说的,我真正喜欢的,是汤圆。馅里放了豆腐和肉等,把它们用面包起来,做成水滴状,再一个个下锅,等到煮熟了,再用大碗盛起来,倒上些酱油,便成了,我一般可要吃两三碗呢。
吃完年夜饭,接下来便是守岁了。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活动之一。白居易的'《客中守岁》中的“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襟”足见“守岁”活动由来已久。守岁的时长不定,古时一般是守到第二天天亮,现在也有守到十二点多的,而我们,就是如此。
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的,吃完了饭,便开放起了烟花,有各种花样的,比如,先放会喷火花的,在放的同时,又点上旋转式的烟花。这时院子里,俨然成了一个火花的舞台。这便是放烟花了。还有吃夜宵,烧些面条,荷包蛋什么的,再加上一杯奶茶,令人好不欢喜……
不知不觉,已到了12点。实在拗不过时间的倔强,小孩的眼皮开始打架了,应该睡觉了,于是便向前一年道一声再见,随后沉入新年的第一个梦。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13
说起端午节,就不得不令人想到包粽子、赛龙舟这些耳熟能详的习俗了。端午节这天我就和妈妈一起包粽子。
首先,我把洗净浸泡了几个小时的糯米倒进一个大盆中,再加入适量的盐和酱油翻拌均匀,再把粽叶折一下变成一个漏斗的形状,然后攥一把糯米均匀的铺洒在粽叶里,并逐层放入五花肉条和芋头块,最后盖上一层糯米把余下的粽叶折好盖上压平整,用线把它五花大绑,这样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此时,妈妈已做好了一个粽子,看看妈妈的,再看看我的简直是天壤之别。妈妈包的粽子像个金字塔,立在桌面上稳稳当当,而我的却是又矮又胖,放在桌上就东倒西歪了。我尴尬地笑了。
我把它们一个个放入高压锅中,三十分钟后一股粽叶的清香夹着肉和芋头的香味飘出……我迫不及待地捡出一个,剪开绳子,顾不上烫,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软软糯糯,肉香扑鼻,入口即化,令人欲罢不能。一旁的妈妈笑眯眯地望着我:“慢点、慢点,别噎着……”
一时间,整间房子都散发着粽子独有的'香味。吃着这样香喷喷的粽子,不禁让我想起端午吃粽子的来历……
爱国诗人屈原跳入汨罗江后,人们为了不让鱼儿吃屈原的身体,怎么就想到裹美味的粽子投江,让鱼儿吃粽子,别吃屈原的身体呢?那些鱼儿真的会这么听话吗?……不管怎样,这代表了人们对屈原的爱护与尊敬。这是一个爱国伟人应得的尊重。时过境迁,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一直被人们传承,屈原的爱国精神也在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颂……
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既有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又带来了粽子这样的美味。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14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正是中秋节来临的时间。等到了夜里,月亮升起,中秋节才算真正到来。
一轮黄澄澄的月亮高高地挂在黑色的天幕中,跟平时的月亮显得有些不同。中秋的月亮更显明亮、耀眼。也难怪,古人对中秋月亮总是寄予无限的情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我们一家人搬着小椅子,来到楼下赏月,既然是中秋节,那当然少不了吃月饼了。月饼的外形大多为圆形的。一般表面都会印上各种精致的图案,可能是月饼的`外表长得跟月亮很像,所以才叫它月饼吧。
月饼的馅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五仁的,有芝麻的,有花生的,还有各种味道的水果口味的月饼。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水果味的月饼,甜甜的月饼中又伴随着水果的甘甜。能一边欣赏着夜晚的美景,一边吃着月饼,跟家人聊天,这种享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月饼,又叫胡饼、宫饼、团饼、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在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谚语道出了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地,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现在,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15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而在我的家乡祭灶则是春节前的头等大事。
过完腊八就是23日的祭社。祭灶,名副其实就是给是王爷上供的日子。而在我的家乡,祭灶的流程十分复杂,隆重的程度绝不亚于其他的节日。
一般的祭灶都在西墙或者在炉灶前,有钱的`人在家会摆上一个神龛,没钱的就直接贴上画像。祭祀时会近三次酒,第1次则要诚心祷告,待三次完毕后,人们会将旧画像撕下,连同芝麻祭品一同燃烧,为的是将灶王爷“送上天”。至于祭品为什么都是一些又甜又粘牙的食物,图的是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在玉帝面前尽说好话,正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当然在正月初四,别忘了“接神”,就是将新神像贴在墙上。
关于这个灶王爷,我也知道不少,都是从长辈们的口中听来的:有的说是一个美女,也有的说是一对夫妻,还有的说是皇帝、天地、东皇太一等,不过我听的最多的则是一尊男神——被玉皇大帝派下凡间洞察人间的使者。
我很喜欢我家乡的这个习俗,虽说我并不信神,但这天的我却因此“沾了”灶王爷的光,因为在祭灶这天,我们小孩子都会得到大人们做多了的糖瓜,又粘又甜的,让人十分喜爱。
这就是我家乡的祭灶节,这也是我家乡的独特风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11-12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12-26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12-26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15篇01-01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15篇)09-23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10篇12-30
家乡的风俗02-03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10-20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