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作文>体裁作文>观后感>舌尖上中国的观后感

舌尖上中国的观后感

时间:2024-07-08 16:10:4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舌尖上中国的观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舌尖上中国的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舌尖上中国的观后感

舌尖上中国的观后感1

  我看了《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片,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中国的美食以及它背后的故事,这里面的美食都是色香味俱全,让人看了口水都留下来了。比如松茸、腊肉、鱼等,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做法。这里不仅只做美食,还告诉我许多知识,让我明白了很多生活常识,真是一部好片!

  最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大家都要靠饭碗过活,《舌尖上的中国》以一个个小故事传承了中国的美食传统,也体现了中华的优良精神。

  各个民族、各个地方,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人文情怀,做出的每一道菜,每一份成就,每一滴汗水,都汇集在中国的舌尖上。饮食也成为一道独特的美景。

  这种纪录片是很实用的,不是表面上告诉你这个好吃,那个美味,而是告诉你该怎么做,这就使《舌尖上的中国》变的很有韵味,超凡脱俗,深受大家的喜爱。

  我也懂得了,每一道菜,都是劳动人民背后的辛苦付出,《舌尖上的中国》也让我明白要珍惜粮食,更明白56个民族人文情怀以及舌尖上那份独特,但不变是那份紧紧相连的”爱“!

舌尖上中国的观后感2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视节目,讲的全是美食。今天我看了一集“自然的馈赠”,讲的是我国云南香格里拉雪山上的.原始森林,有一种精灵怀抱的食物,名叫松茸,它是野生菌类中的贵族,营养丰富,价格也很高,在大城市的饭店里,一盘碳烤松茸能卖1600元。还讲了浙江的冬笋和湖北的莲藕,如果配上肉会特别好吃,一点儿也不油腻。还有云南大理北部的诺邓山区,人们自己利用天然的盐井又自己加工诺邓火腿,看着很有食欲。还有吉林查干湖的渔民冬季凌晨四点就要到湖面上捕鱼,他们走在厚厚的冰面上,还有随时警惕有裂缝的冰面,而且我看到渔民捕到的鱼都是四五斤的大鱼,没有小鱼,因为他们织的网都要是大网孔,所以小鱼是他们故意让漏掉的,等来年再放些鱼苗。这部电视节目让我增长了不少地理知识,了解了中国的美食以及美食制作过程和美食的原材料。

  其实,我觉得这一部电视节目应该在我吃饭时看,能够让我吃的香,吃的多,要不光看吃不到,会觉得饿。哈哈,同学们,你们看了吗?

舌尖上中国的观后感3

  我在网上看了一遍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等不一样地区的风味小食。与其它那些花哨的饮食类的节目不一样,这个节目的真诚、朴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从中我了解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时,对处在“舌尖上”的中国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今日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我们应当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感激的那些经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我认为这个节目重要的不是味觉和视觉上的享受,最值得被称赞的是淳朴的人所蕴含的朴素人生观和自然观。

舌尖上中国的观后感4

  今天,我和妈妈在电视上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心传》。

  这是一个美食纪录片,共有八集,我和妈妈看的是第二集,讲述的是中国美食的传承。片中通过播放榨油、挂面、糕点、中餐、海鲜等美食的制作过程,讲述了我国从南到北、从北到南的美食文化,在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主要传承方式中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这部片子里播放了各种各样的美食,看得我直流口水,肚子饿得咕咕直叫。还有美食的神奇制作方法,比如:北方人制作的挂面,面在他们手中就像一根弹性超强的'绳子,越拉越长、越拉越细,就算底下挂着石头居然也不会被拉断,我感觉好神奇啊!在片子当中还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是一个师傅对他的徒弟们说的话。他收了二十个徒弟,但只有一个徒弟看到了他的绝技。因为这个徒弟最用心、最努力,每次下班她总是最后一个走,只要有剩余的材料,她都会用心地练习,所以师傅把自己的绝技传授给了她。这不就像我们学知识一样吗?如果自己不用心不努力,即使老师教得再好,成绩也不会提高的。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部又好看又有意义的纪录片。如果你喜欢美食的话,你也可以去看一看哦!

舌尖上中国的观后感5

  今晚做完作业后,我看到妈妈在看电视看得很着迷,我就凑了过去!妈妈在看一部美食片,叫《舌尖上的中国2》,今天播的是第三集,看着看着,我也着迷了!好多的美食啊!

  美味的`一锅炖鱼,害得我的口水差点流下来。要是妈妈会做这道菜的话该多好啊!还有什么多味笋干、咸肉黄泥拱、香椿煎蛋、紫苏炒螺蛳等食物,美味连连,不断撞击着我的味觉神经。心想以后我一定要吃到这些美食。

  以前经常听到卖切糕的很骗人,但我一直不知道什么是切糕。原来切糕是这么好吃好看的食物啊。

  还有一点,《舌尖上的中国2》这是拍得太美了。每一个细节都很好看,简直是自己置身在画面中。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看完今晚的《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我跟妈妈说,以后每一集我都要看。太好看了!

舌尖上中国的观后感6

  作为一个正宗的吃货,《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我的馋虫几乎都被瞬间激活了。那些看似简单却美味的食物让我对中国各个地区的美食有了新的认识。第二季播出前看过预告。除了美食,似乎还有很多更简单的工人在感动我们。

  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似乎更加脚踏实地,表现出更多简单的工人食品,更多普通工人出现在我们面前。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中的一切,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多的情感。第一集主要讲脚步声,从养蜂夫妻追逐花期,逐渐消失在这个时代的迈克,在海风中捕鱼的渔民,趟过山川采集蘑菇的老人,以及在十几米外捉到只有五厘米长的跳鱼的父亲。这些都告诉我们,食物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所谓的“家”的东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白马站队让我对素菜多了一点感动。为了给家里带一块蜂蜜,他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了40米的树……那种简单可口的蜂蜜,是白马一家对于食物的最高追求。

  时代在变,我们吃的东西也在变,一切都会继续发展。希望这些简单美味的食物永远不要消失,永远带给我们更多更好的感受。

舌尖上中国的观后感7

  每逢周五,对于“吃货们”来说,必不肯错过21点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这个一档关于吃的记录片,最近特别的“热”、特别的“火”,要是谁没有看过的话。哈,一定会被人笑话“out”了。

  对于我来说,怎泥拱、香椿煎蛋、紫苏炒螺蛳等食物不断撞击着我的味觉神经。我对妈妈说,你什么时候会做这些菜啊?妈妈说,我会尽量学的,为了我的宝贝!

  以前经常听到卖切糕的很骗人,但我一直不知道什么是切糕。晚上终于看到庐山真面目了。我感觉这么美味的食物这么会是骗人的工具呢?

  《舌尖上的'中国2》还有一点让我看起来感觉很爽,就是画面太美了。感觉比我看的任务动画片都美。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这是节目的最后说的一句话。虽然我不大懂这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却很喜欢这句话。

  看完今晚的《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我跟妈妈说,以后每一集我都要看。太好看了!

舌尖上中国的观后感8

  近日来,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播出之初,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广泛流传。

  ?舌尖上的中国》,以一种最简单的解释,那大自然的恩赐,故事的主食,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调和。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自由行走中,展现各地民族风情习俗,呈现在面前是童年回忆之一。那些普通的人,善良淳朴,与现代城市文明独特的田园生活,传统一脉相承,技能代代相传,记在心里。表达一种爱和敬畏自然,一种隐藏在背后的中国菜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文化遗产缓慢下降的担忧,一种中国食物含有亲情,爱心的宣扬。让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

  ?舌尖上的中国》中提到一种苗鱼,是湘西苗族人民的美食烹饪鱼,辣尤其之重。做苗鱼功夫在于煎功上,是讲究以文火慢慢煎,把鱼炸香脆而不是炸糊,火候不容易掌握。配料是青椒为主,比例是五五。鱼有辣味,椒有鱼香,汤既鱼味也辣味。起初入口很香的.气味扑鼻而来,吃起来既香滑柔软,有鳞片的皮吸收也有很多的汤,咬鱼皮时汤水溢出,别有一番风味。《舌尖上的中国》记录是美味的食物,也是中国吃苦耐劳的精神!

舌尖上中国的观后感9

  近来,中国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在其播出之初,便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流传甚广。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有趣味的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等不同地区的风味小食。与其它那些花哨的饮食类的节目不同,这个节目的真诚、朴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从中,我了解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时,对处在“舌尖上”的中国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感谢的那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我认为这个节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觉上的享受——平心而论,在视觉上比这个纪录片的色泽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朴的人,人生观和自然。

舌尖上中国的观后感10

  非常非常棒的纪录片了,质量真心没话说,太好看了,非常非常的开胃啊!

  中国的美食真的种类繁多花样种种,中国人好吃也会吃,所以中国的美食分为那么多菜系,那么多做法,那么多种类,真的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可是在舌尖之前貌似没有特别有名的专门记录中国美食的纪录片来给人们一一展示这个可口的文化!好在现在有舌尖了,虽然仅有几集无法面面俱到的全面的去讲解中国美食,可是这是一个有趣的伟大的而又意义重大的开始不是吗!

  舌尖这个记录片不仅寓意好,而且真的拍的好棒啊!但凡看过的.我估计都扛不住口水横流,哈哈,真的太开胃了,它的镜头 配乐 氛围 生效 画面以及讲解都非常的棒,看的人真的胃口大开的不行!还记得舌尖播完,网络上兴起了好一阵的舌尖风,非常的有意思,非常的有梗啊,真的是现象级记录片有没有!直至几年后的现在,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的美食纪录片呈现给大众,真的是一个好现象!因为中国地大物博,省份那么多,民族也是,每一个省份、每一个县市、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家庭都有自己的美食都有自己的拿手好菜,所以更加需要越来越多的纪录片来发现和记录这些,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的仕!

舌尖上中国的观后感11

  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看到了中国的辽阔,南北的饮食差异,食材的多种多样,烹饪的花样翻新。

  来自西南大山的松茸,浙江竹林的冬笋,湘西农家的腊肉,岭南手工的腊肠,东北鲜族的泡菜,山西百多种面食,南方的大米饭,北方的白面馒头,北京的烤鸭,山东的鲁菜,天津的狗不理,陕西的肉夹馍,台湾的.乌鱼子,太湖的大闸蟹,四川的麻辣烫,重庆的火锅店,上海的酒糟菜,草原上的马**,青藏高原的酥油茶,云南的烤豆腐,广西的酸竹笋,杭州的酱鸭,金华的火腿,徽州的臭桂鱼,东北的酸菜肉粉条,兰州的牛肉拉面,新疆的烤馕,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妈妈自我做的手擀面,家里人一齐包的饺子,爸爸亲手做的年糕,奶奶做的汤圆,一幅幅画面,带我们走进了不一样的美丽地方,领略了不一样的饮食风味! 一道道菜,一个个地方,不一样的地域,不一样的风俗习惯,衍生出了不一样的饮食文化!

  提议没看过的朋友看一看这七集的纪录片,异常是喜爱美食的朋友,顺杰,叟哥,小胖子,君子,小政等朋友尤其要抽空看一看!

舌尖上中国的观后感12

  看着美食和普通百姓满足的笑容,不知为何,眼眶就红了,是为了美食,还是对美食背后劳动人民的敬爱和感动,或许是由此再次引发的思乡滥情。对于我们这里的'主食,当然是米饭,但是对我来说,它不过是必须食品,却不见得是我的主食,若没吃会难受,但摆在面前,我的眼里却只有鱼肉。

  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刀切馒头、三色开花馒头、椒盐葱花卷、干炒牛河、腊汁肉夹馍、羊肉泡馍、兰州牛肉面、岐山臊子面、粽子、梭子蟹炒年糕、豆角焖面、芹菜猪肉饺子、印花清明团子……

  本集最后,由主食切入春节的话题,看着一桌桌不知为何的食物,我的眼里只有那一张张笑脸。每逢佳节,吃什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久别重逢的家人们终于又可以“名正言顺”地聚在一起,只谈些最美好的话题。

舌尖上中国的观后感13

  《舌尖上的中国2》,这是一档介绍来自中国各个地方的美食节目,透过那一个个诱人的事物,我们也从中得到感知,本周是《舌尖2》的第三集节目,《时节》,讲述一年四季的美食。

  “不时,不食”是中国人饮食最重要的'特征。在四季分明的国度,不同的时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食。在节日假期的悠闲之中,我们感受四季的轮替,感受天南海北的诱人美食。

  第三集《时节》的内容,比之前的节目增加了更多美食的介绍,本期节目介绍了铁锅炖鱼贴饼子、虾子小刀面、桂花糯米藕、老鸭雁来蕈、板栗烧鸡、清煮飞鱼干。。。等来自各地一年四季的美食,完全是吃货的世界,看得人垂涎三尺。

  这些食物都是按照时令吃食物,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中国人讲究按时令吃食物,而不同的食物也在不同的时令产生。只要对自然和时序产生敬畏,每一道菜,每一家人,总会得到最甘甜的回报

  在本集中,讲述了螺蛳捕手的故事,捕螺蛳就要对螺蛳的最佳捕获季节掌握的一清二楚。才能换得到餐桌上一盘盘的螺蛳~~~

  从冬到夏,从春至秋,餐桌上的食材随时令变化,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勤劳努力。色彩变化,生机盎然间,是一次次美食的体验。

舌尖上中国的观后感14

  自然,主食,转化。中国人在自己的自然条件下驯化改良了各种主食。虽然主食的来源很少,但中国人仍然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来改进他们的生产方法和手段,创造出无数美味的食物。中国人的主食取决于天气,这增强了他们的性格。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天气会怎么样,所以中国人习惯于接受现实,尽最大努力改善生活。“一个人懒,就没人给他钱。”老人说的是中国人骨子里最相信的'道理。其实中国人最喜欢抱怨,也最不关心抱怨,因为为了生存,还是要振作起来,安慰自己,然后继续努力。

  努力永远不会白费。中国人在自然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改良和创造一切对自己有益的食物,把豆做成没有味道的豆腐,把米做成供宴饮的米酒。中国人在自然共存的过程中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智慧,为的是把大自然能给予人类的东西发挥到极致;为了把火代代相传,把生命的全部智慧留给后人,然后像季节的莜麦和大米一样快乐地看着自己的子孙后代。

  今年过年回家祭祖。当我在先人墓前把饺子和酒倒进烧过的纸灰里时,我突然想到,祭祀先人的真正意义也许在于对先人的感恩,而不在于他们所谓的阴灵的加持,而在于他们努力把活着的智慧和活着的智慧代代相传。

舌尖上中国的观后感15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视节目,讲的全是美食。今天我看了一集“自然的馈赠”,讲的是我国云南香格里拉雪山上的原始森林,有一种精灵怀抱的食物,名叫松茸,它是野生菌类中的贵族,营养丰富,价格也很高,在大城市的饭店里,一盘碳烤松茸能卖1600元。还讲了浙江的冬笋和湖北的莲藕,如果配上肉会特别好吃,一点儿也不油腻。还有云南大理北部的诺邓山区,人们自身利用天然的'盐井又自身加工诺邓火腿,看着很有食欲。还有吉林查干湖的渔民冬季凌晨四点就要到湖面上捕鱼,他们走在厚厚的冰面上,还有随时警惕有裂缝的冰面,而且我看到渔民捕到的鱼都是四五斤的大鱼,没有小鱼,因为他们织的网都要是大网孔,因此小鱼是他们故意让漏掉的,等来年再放些鱼苗。这部电视节目让我增长了不少地理知识,了解了中国的美食以及美食制作过程和美食的原材料。

  其实,我觉得这一部电视节目应该在我吃饭时看,能让我吃的香,吃的多,要不光看吃不到,会觉得饿。哈哈,同学们,你们看了吗?

【舌尖上中国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08-16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09-14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25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2-22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与收获03-10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01-16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集合]03-21

舌尖上的新年作文05-22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05-29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