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作文>体裁作文>观后感>摩纳哥王妃观后感

摩纳哥王妃观后感

时间:2021-01-29 18:04:3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摩纳哥王妃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摩纳哥王妃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摩纳哥王妃观后感1

  摩纳哥王妃和奥斯卡影后格蕾丝·凯利的人生结局当然没有《摩纳哥王妃》中演的那么优雅。1982年9月13日,在从罗卡角回摩纳哥的路上,一起严重的车祸让格蕾丝·凯利香消玉损在迷人的风景深处。残忍的现实难免让人心痛,幸亏有电影,让人可以单纯的相信这是一场以幸福和快乐为结局的童话故事。

  奥斯卡影后扮演奥斯卡影后,观众对于二者的比较在所难免。格蕾丝·凯利和妮可基德曼同样优雅端庄,而说到高贵冷艳似乎妮可还要更胜一筹。影片《摩纳哥王妃》主要讲述了一位才貌双全的女明星格蕾丝·凯利,在银幕事业和国王老公之间,在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之间艰难抉择的故事。

  同样是人物传记片,《摩纳哥王妃》跟20xx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注重励志的主题渲染,而前者似乎更接民化一些。在一个平民成为王妃的过程中,有家庭的矛盾,亲人之间的不理解,更重要的是一个女人内心的纠结和矛盾。无论是奥斯卡影后还是摩纳哥王妃,两顶桂冠对于任何一个女人来说都有着致命的诱惑,可是当这两顶桂冠同时落在同一个人头上而这个人又无法同时拥有时,演员需要拿捏的人物细微之处的情绪变化就显得至关重要,所幸,妮可在这一点上发挥出了应有的高超水平。

  古人有云,忠孝不能两全。其实格蕾丝·凯利在成为王妃之后同样经历着人性的纠结。想必在她刚刚获封奥斯卡影后第二年即入住摩纳哥王宫的时候,她认为自己可以应付自如。格蕾丝从来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她的父亲不同意她进入演艺圈,可她毅然决然的走进好莱坞,她倔强也坚强,本能的认为自己既然在好莱坞那么鱼龙混杂的地方都能走到巅峰,相信同样也可以处理好事业和家庭的关系。可惜她错了,一尘不变的生活久了,难免怀念过去的鲜花掌声,但身份使然,她必须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当连自己的亲身母亲都没办法理解自己的时候,那种无奈无助,让观众感同身受。

  《摩纳哥王妃》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格蕾丝以个人魅力化解摩纳哥的生存危机。历史上摩纳哥的确跟法国交恶,但最终是否是通过王妃的个人手段解决还有待考证。其实该片在戛纳未能收到评委会足够重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电影中塑造的戴高乐不怎么受人待见,但对官方而言,戴高乐好歹也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公开指责精神领袖的过错这种情节,在天朝是万万不可以的,即使在西方也会让评委会有所忌惮。

  格蕾丝·凯利的人生和婚姻都充满了童话色彩,但即使是童话也并非一帆风顺,王子跟公主的婚姻也会因为很多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充满波折。幸亏《摩纳哥王妃》并未记录格蕾丝·凯利的一生,而尽量向观众展示她美丽端庄的一面。当银幕定格在王妃优雅的脸上时,比起她真实的人生结局,电影也算是一段幸福和快乐为结局的童话故事。

摩纳哥王妃观后感2

  这是一部在宣传上轻易就能吸引眼球的影片:奥利维埃·达昂对《玫瑰人生》的精彩指导;地中海之滨以赌场和F1闻名的摩纳哥美景;两位相隔近五十年的奥斯卡影后的银幕呼应;激发人们无穷窥视欲望的皇室婚姻;香消玉殒之后的爱情悲歌……

  然而,不得不承认,这又是一部观赏后难以让人拍手叫好的人物传记片。虽然从技术层面本片几乎无可挑剔,但过于追求戏剧性与观赏性的故事设计以及对叙事侧重点的选择使得这部试图迎合观众“王室爱情”窥视欲、展现童话“真相”的影片滑向了另一种童话叙事,造就了一部“玛丽苏”式的王妃神话。

  影片的技术层面,尤其是摄影具备自己的特色。大量夸张的晃动特写镜头表现出王妃面对内忧外患时的紧张和焦虑神情,与神父稳定的中景镜头形成了鲜明对比。片头开场的跟随长镜头以及片尾唯美的空镜都渲染出了影片独特的美感。而有如印象派朦胧的画面风格以及浓郁饱满的色调也为影片影像风格的整体性加了分。

  令人失望的是影片在剧情设计上的平庸。很显然本片的编剧深受《贝隆夫人》影响,将艾薇塔的“彩虹外交”安在了格蕾丝王妃的身上。明显好莱坞化的剧作风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相当完整、相当有戏剧性的“危机公关”过程,塑造了一个“舍弃自我、顾全大局;牺牲事业、保护家庭”的完美王妃形象。这种剧作风格大大限制了导演奥利维埃·达昂导演才能的发挥。对比《玫瑰人生》的碎片化的.叙事风格,本片在艺术表现力上显得过于平庸,毫无出彩之处。

  如果说本片制片方因为采取商业化的创作导向而在剧作上做如此取舍,那也无可厚非。但即使从商业剧作的角度看,本片也不能说十分成功。编剧从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出发,杜撰了一个毫无历史依据、也很难在逻辑上说服观众的王妃单凭风华绝代之美丽力挽狂澜的精彩故事。正如影片中曾对王妃极为轻蔑的戴高乐在领略了王妃魅力之后对她的评价:摩纳哥的阿芙洛狄忒,编剧试图将格蕾丝凯利神化为爱与美的代表。仅仅凭借“爱”与“美”两个字,王妃让一切政治斗争、战争纷扰、历史恩怨、利益冲突纷纷拜倒在其石榴裙下,让摩纳哥重回和平,让世人为之欢呼。

  我们当然可以看到影片中王妃面对家庭矛盾、政治压力时的脆弱与无助,可以看到王妃在华美宫殿中感受到的束缚与无奈。但编剧在试图打碎“王室爱情童话”的同时,却树立了一个“完美王妃童话”。我们看到的格蕾丝凯利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女神形象。这种扁平化的单纯的人物塑造手法显然已经显得落后于时代。同时,影片对政治斗争与宫廷斗争的叙事重点选择同样拉低了影片格调。我们看到的格蕾丝凯莉始终都是一个演员——从扮演银幕上的不同角色,到扮演摩纳哥王妃。我们看不到她作为一个女性在不同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这种缺乏特色的剧作风格与叙事重点选择令本片沦为一部平庸的好莱坞人物传记片,大大低于影迷们对它的预期。

  不过至少妮可的表演还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在有些段落显得用力过猛,但在精致妆容与华美服饰的帮助下,她以近50岁的高龄成功地演绎了当时只有30多岁的格蕾丝凯莉。妮可再次展现了她多样的银幕风格。那个在《澳大利亚》、《冷山》中坚强、刚毅的女性角色,在《红磨坊》中的多情艺伎,在《时时刻刻》中敏感、神秘的伍尔芙统统不见了,我们眼前是一个优雅、美丽、自信的王妃。在大量特写镜头中,妮可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位影后格蕾丝凯莉的内心情感。与妮可的澳洲同乡娜奥米沃茨饰演的戴安娜相比,妮可的格蕾丝凯莉显然更胜一筹。

  不过,也许正如格蕾丝凯莉对她自己的评价:“我的人生之所以被描绘为童话,是因为它确是童话”。既然电影本就是造梦的艺术,为什么不能以一种欣赏童话的心态来欣赏这部影片呢。银幕本就是为那些倾国倾城的容颜而准备的舞台。她们在银幕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关于“爱”与“美”的童话。从审美的角度,我们要为这部影片鼓掌,因为它实现了银幕上对美丽的继承,对童话的书写。

  格蕾丝凯莉,这个优雅的代名词,希区柯克的缪斯,风华绝代的王妃,最终没有获得童话般美好的结局。1982年的车祸带走了这个美丽的生命。然而银幕上的美丽是不死的。她永远是《正午》中陪伴加里库珀左右的新婚妻子,是《后窗》里聪明伶俐的女友,是《电话谋杀案》中机智的妻子……王妃的童话虽以悲剧收场,但银幕中的女神却得以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