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非洲三万里》读后感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

时间:2020-10-05 20:00: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非洲三万里》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每个人的心中,都渴望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每个人都希望,人生终要有那么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

  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有一句诗,感人至深。她说,书本,比世界上的任何一艘船,更能带我游走各地。那么,我想说,毕淑敏的《非洲三万里》,就是载我游走非洲的这艘船。

  毕淑敏老师在跨入花甲之年以后,为了实现心中梦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非洲三万里之旅,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魄力!

  本以为《非洲三万里》这本书会像所有的游记一样,会用大量笔墨为我们介绍非洲的自然风光。读后,发现并不是这样。毕淑敏老师集坚毅、博学、过人的洞察力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于一身,把她睿智的思想诉至笔端,通过生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展开了非洲历史、文化、风光、人文的精彩长卷。

  钱钟书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我们普通人旅游,很多时候只是看个热闹,只是拍照留念,景点在我们耳中只是一个个熟悉的地名,少了学识的浸润,文物在我们眼里就只是文物。而在毕淑敏老师的眼中,因为有了文化的照耀,文物不再是被时间风化的标本,而是活了成百上千年的生命。

  最吸引我的是《我认这些机车为我的兄弟》章节中描述的世界顶级豪华列车——非洲之傲。“非洲之傲”列车外形与我们见到的绿皮火车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内部装修别有洞天,豪华及舒适程度让人叹为观止,体贴入微的服务超乎你的想象,沿途的风景更让人目不暇接,这完全是一趟史诗般的旅行。这趟列车,两年一次,历时14天,纵贯南部和中部非洲,途径五个国家,行程6000公里。24节车厢,只搭乘50多名客人,优质的服务,数十余条经典的旅游路线,引得达官贵人纷至沓来。票价也贵的惊人,单张车票票价在1万到9万美元之间。就这样,“非洲之傲”还是亏本在营运,可见创始人对这史诗般的行程有着怎样的情怀。

  毕淑敏说:“旅行就是听故事。听不同的故事,听没有听到过的故事,听别人的故事。”在“非洲之傲”上,有这样一位德国老太太——珊德拉夫人。她戴着一顶淡粉色大宽檐缀满花朵的帽子,身着复古的高贵蓬蓬衣裙,显示出不可一世的矜持,像刚喝罢下午茶从宫廷油画中走出来的老妇人,独自摇着长柄羽毛扇,款款而坐。如此夸张的打扮方式,或许让你觉得不可思议,或许让你觉得是她是故作姿态,可是正是这样的“姿态”中,隐藏着另外的故事。在这辆古典列车上,她穿着维多利亚时代服装蹒跚走动,不是招摇,更不是炫耀,是纪念。她穿着母亲生前穿过的服装,用母亲喜欢的方式来旅行和游览,以此来延长母亲的生命,以这种怀念方式,期望在天堂的母亲能够一直微笑。“我会将你的话转告天堂”,我想,此时此刻,在天堂的这位母亲,定是笑靥如花。

  旅行不光可以看见不一样的风景,也可以看见不一样的人,看不同地方的人生活是什么样子。非洲是全世界公认的贫富差距巨大的地区。“非洲之傲”所经之地,有很多是非洲底层民众聚居的贫民窟。为了让游客安享美食,“非洲之傲”每到就餐时刻就会停下来。有时停在在小站和村庄旁,闻讯赶来看热闹的黑人群众就会蹲坐在路旁目不转睛地盯着车厢看。车厢内,奢靡的餐车内社会名流、达官贵人举起银杯开怀畅饮时,车窗外围满了无食无衣的孩子们。“他们衣衫褴褛,皮肤贴在骨骼上,显出全身所有的骨架轮廓。那些儿童手背黝黑,他们双肘屈起,手掌外翻,手像一种奇怪的树叶,无力地拖住如颅骨标本一样轮廓清晰的头部,嘴唇随着车内食客们的刀叉舞动而微微蠕动……”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道车窗劈开了奢华与贫穷。

  非洲,这里有着极端的奢华,维多利亚风格在上流社会比比皆是。非洲,这里有着界限分明等级制度;这里有着最可耻、最卑劣的黑奴贸易史;这里有着极度的贫穷、饥饿、疾病,民不聊生。非洲,这里有着人类共同的祖先“路西”,这里是人类最早的摇篮;这里有数目最多的野生动植物;这里有着世界最好喝的咖啡,这里有着著名的黑人领袖曼德拉……感谢毕淑敏老师,以一位文学家的眼光和笔触,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和阶层,贫穷和奢侈,愚昧和文明,感受非洲各地的.人文风情。

  非洲三万里,每一里都饱含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在毕淑敏老师的笔下,有在敞篷车上与雄狮近在咫尺的对峙,惊心动魄命悬一线;也有对“非洲之傲”上的贵族阶级的所见所感;还有在非洲人家的做客感受异国认知的差异……,这一幕幕像电影画面,温情脉脉,精彩纷呈。

  有人说:“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不管哪种方式,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让我们做一个安静的人,让阅读带我们游走天下吧。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2

  也许是因为对非洲的好奇,也许是对作家毕淑敏好游的好奇。也许是想看看作者笔下的非洲印象,因缘际会,在学校阅览室里看到这本书之后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我不知自己有生之年是否能够有机会去到这个印象中充满贫穷和战争的地方走一走,可能性应该不大。这对于一个热爱旅游却从未踏出过国门的人来说,的确可以称之为遗憾了。不过身体上去不了的地方可以在精神上走一遭,所以这本书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本地理、人文、旅游杂志。

  在这里,作者用行走式的描绘记录下了一个真实、生动、有棱有角的旅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非洲之貌。没有刻意的隐瞒,有的只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捕捉和表达。书中不仅仅有着非洲各地风土人情,旅游见闻的分享;书中更有着一个两极分化,不同人种和生活层次的记录。作者时而走入那充斥着风情万种的非洲原生态,时而又结合着人文地揭开非洲文化社会的内在,时而我们还可以看到非洲不同阶层的人群的生活。旅行是线索,串联起了一个生动真实的非洲大世界。

  行走在这样一部用文字和画面构筑下的生动非洲,我觉得自己的内心是无比震撼的。虽然于我而言是足不出户的旅途,但是我同样跟随着作者的视点感知着一个有别于以往的,与众不同的非洲之地!《非洲三万里》无疑带领读者近距离地聆听着非洲的独特旋律。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3

  读书前,对于非洲,我的印象是:黑人,贫穷,疾病,战乱,炎热等字眼描述的景象。跟着毕淑敏老师笔触,灵动而质朴地描述,让我“浮想联翩”了,看着描述景点或者古迹而作的历史陈述和地理描述,不断地联想到中学时代学习的历史、地理、政治乃至生物知识。貌似自己也搭上了“非洲之傲”,住着“宫殿般”的绿皮火车,抚摸着可爱萌动的海豹,屏息地凝视着狮子大快朵颐地撕咬着角马的肉,跟着她去看了非洲各国和各地的古迹景观,感慨着非洲悲壮的历史,对于“以黑治黑”的黑奴贸易,仍不禁毛骨悚然。介绍历史景点时,她都会陈述相关的历史背景乃至人物背景,让你可以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在这里,我也重新认识了曼德拉,而不是只在大学英语课本里面简单描述的曼德拉。高中时,觉得地理和历史比较索然无味,很多要记要背,或许课本内容太精简,总感觉没能找到线索串起来记忆,当时为了考试都是死记硬背,并不能完全理解。看了这篇文章后,唤醒了我对高中课本的一些回忆,忽然觉得自己对历史、地理乃至政治的了解少得可怜。之后务必得补回来。现在这不是一项任务,而是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的需求,并且现在兴趣盎然。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4

  本来是心血来潮想看看《走出非洲》的,结果阴差阳错买回了《非洲三万里》。毕淑敏的作品,想来也是不错的,就好好的读一读吧。

  书挺厚,记述了毕淑敏到非洲旅游的几十天的见闻和感受。有历史、有地理、有人文、有政治、有动物、有植物,带着我们这些或许永远都不可能到达非洲的人进行了一次饶有兴趣而又很有深度的旅行。时而凝重,时而轻快,跨越时间和空间,毕淑敏让我们对那块遥远、古老、陌生的大陆有了一个立体的认识。

  非洲的历史,我看来也是非常的屈辱。虽然很早就有人居住,但没有自己的文字,所有文字的记载都是在荷兰殖民者入侵后才有的,而且在非洲的大地上,竟然早先的殖民者荷兰人和后来的殖民者英国人大打出手,闹得不亦乐乎。但归根结底倒霉的还是非洲原住人——那些黑人。历史加上政治,毕淑敏带我们去了罗本岛。在那个岛屿上的监狱里,非洲独立领袖曼德拉被关押了18年。在这18年里,在一间只有不足4平米的牢房里,曼德拉坚持学习和锻炼。他在监狱里攻读伦敦大学的法学学位,继而学习经济学。在牢房里,他每天原地跑步45分钟,做100个俯卧撑、200个仰卧起坐、50次下蹲,而每天放风的半小时,他也要坚持跑步。天冷了、天热了,刮风了,下雨了,都可以是我们不学习、不锻炼的理由,但曼德拉没有理由,就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恶劣环境中,曼德拉坚持了18年,思考了18年,终于成就了一位伟人。突然就想起了韩愈的“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历史和政治总是有些沉重,让人身心愉悦的还是书中描述的长颈鹿、狮子和猎豹、海豹等可爱的动物。说来惭愧,自己在动物园里也喂过长颈鹿,但就是没有发现它的舌头是蓝色的。这就是善于观察和不善于观察的差距吧。如果不是看到这本书,当真不知道非洲还有海豹,以为非洲只有狮子、大象,其实看看非洲的地图,南非等国家沿海,当然有海洋动物。小海豹在毕淑敏的眼中那么乖巧可爱,惹人怜惜,就如同我们许多家养的宠物小泰迪犬。然而就是这样对人类没有任何伤害的小精灵也“命运多舛”,惨遭杀戮和伤害。在和小海豹纯净的对视中,毕淑敏分明听到了小海豹在说:人类,我们不曾杀死过你们,也恳请你们让我们活下去!

  而毕淑敏对所乘坐的那辆豪华五星级列车“非洲之傲”号的描写,也让人大快朵颐。那辆列车太豪华,不,不是豪华,而是奢华;那辆列车的服务太体贴,不,不是一般的体贴,用原话说是体贴到骨髓!这些让作家有些不适应,我想,我们这个岁数的人一定都会不适应,毕竟都是“贫下中农”出身,在这样一个流动的五星级酒店中,总会有点“妄自菲薄”。哈哈,人真的很有趣:被人看不起,会很气愤,而太被尊重和抬举,也会浑身不自在。

  书中还提到了钻石、黄金、坦赞铁路等等,以及我们想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的关于非洲的信息,都是以我们普通中国人的眼光和思维去判断和解读,易于我们接受和认可。读这本书的间隙,又看了看《走出非洲》的电子书,丹麦女作家虽然也非常热爱非洲,同情非洲的原住民,甚至开办学校,为当地人治病,但她们毕竟是殖民者,当她得到自己的仆人送给她的美食的时候,她觉得是:俨然一条文明的狗经过长期与人的共处,会衔来一根骨头放在地板上作为礼物——压根就没有把土著人当成平等的人对待。这就是他们和我们的不同观点吧。

  感谢毕淑敏花费了很大的一笔钱替我们看了看非洲!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5

  说起非洲,我脑子里马上出现的是尼罗河流域下游的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像,以及那色彩艳丽的绘画,一望无际的撒哈拉和成群的动物迁徙,信息零零散散,不成体系,非洲到底是什么样的,假期里跟着毕淑敏的《非洲三万里》,体验了一段令人心驰神往的非洲之旅。

  翻开这本书,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些非常漂亮的当地土著人手绘的彩图,红、橙、黄、绿,黑与白的对比,真实、漂亮。让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异国风情。

  《非洲三万里》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内容都很丰富,作家用自己那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生动细腻的描述,将自己在旅游途中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各种故事都有,其中有一个故事我印象很深:

  “路西说,欢迎回家。讲的是一个35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在露西纤瘦细弱的臂膀下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人,不论男女,不论种族不辨肤色,不论国家 ,男女老少都被她揽入怀内,所有人都是她的亲人。共同的血脉让人浮想联翩,一种共同的符号印记从他们身上传到我们身上。这里遥想到人类的诞生和繁衍。”

  “在我的非洲见闻中,黑人无论男女,动作基本上都是慢吞吞的。也许,这才是生命的本相。像受惊的羚羊一样奔跑不止,被金钱如豺狼般的撵着,是现代文明强加给我们的节奏”这是黑人女老板和手机那个故事还有在动物自然保护区、博物馆、咖啡馆、教堂、自然景观的游览中,体验大自然最包容最和谐的形态,体验底层人民为生存、为自由所付出的血和泪,也体验到偶遇的人们、温柔的善意、狡黠的小伎俩。书中的故事贯穿了非洲历史和文化。 贯穿了非洲历史和文化。

  非洲是有着太多故事的神秘地带,大概正是因为它的神秘,厚重的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令我们心驰神往,读了《非洲三万里》这本书,仿佛做了一次有爱有故事的旅行,感受到了纯真、温暖、清澈、明丽的异域风采。读书,真好!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相关文章:

1.男生贾里读后感作文

2.居里夫人读后感

3.《男生贾里》读后感作文

4.《男生贾里》读后感

5.男生贾里读后感

6.《居里夫人》读后感

7.《里湖山钓蜂》读后感

8.海底两万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