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作文>写作素材>成语故事>经典儿童成语故事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

时间:2024-06-20 17:59:37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经典儿童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1

  【成语】: 乘人之危

  【拼音】: chéng rén zhī wēi

  【解释】: 乘人家危难的时候去威胁损害。

  【成语故事】:

  “乘人之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趁别人危难之时去要挟或打击。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不料,梁鸽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之后,梁鹄果然来与他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打比方规劝梁鹄说:“喂养鹰鸢,要使它凶猛,这样才能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2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给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出处:《唇亡齿寒》选自《春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唇亡齿寒: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3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经常交战。

  一天,在吴越交界处河面的一艘渡船上,乘坐着十几个吴人和越人,双方谁也不搭理谁,气氛显得十分沉闷。

  船离北岸后,一直向南岸驶去。

  刚到江心,突然天色骤变,刮起狂风来。

  刹时间满天乌云,暴雨倾盆而下,汹涌的巨浪一个接着一个向渡船扑来。

  两个吴国孩子吓得哇哇大哭起来,越国有个老太一个踉跄,跌倒在船舱里。

  掌舵的老艄公一面竭力把住船舵,一面高声招呼大家快进船舱。

  另外两个年轻的船工,迅速奔向桅杆解绳索,想把篷帆解下来。

  但是由于船身在风浪中剧烈颠簸,他们一时解不开。

  这时不赶快解开绢索,把帆降下来,船就有翻掉的'可能,形势非常危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年轻的乘客不管是吴人还是越人,都争先恐后地冲向桅杆,顶着狂风恶浪,一起去解绳索。 他们的行动,就像左右手配合得那么好。

  不一会,渡船上的篷帆终于降了下来,颠簸着的船得到了一些稳定。

  老艘公望着风雨同舟、共度危难的人们,感慨地说吴越两国如果能永远和睦相处,该有多好啊!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4

  【成语】:一发千钧

  【拼音】:yī fà qiān jūn

  【解释】:发:头发;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危险得好像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成语故事】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象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5

  王祥卧冰

  西晋的时候,有一个叫王祥的人。他小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就给他娶了一个后母。虽然是后母,但是王祥对她依然很孝顺。

  他们家院子里有一棵李树,结的李子又大又甜好吃极了。快要到李子成熟的季节了,由于后母非常爱吃李子,王祥就常常在院子里赶鸟雀,生怕它们来啄食。可是有一天下了一场大雨,很多李子都掉了下来,王祥就抱着李树大哭起来,后母看到了非常感动。

  有一年冬天,后母忽然很想吃鲜鱼,但是寒冷的冬天,河面都结了厚厚的冰,王祥跑了好几个地方都买不到鲜鱼。于是,他就拿着渔网和木棒跑到河边,准备把冰敲破,然后下网捕鱼。可是冰太厚了,怎么敲也敲不破。

  王祥就想用自己的.体温把冰融化。他脱了衣服躺在冰上,过一会再继续敲打……就这样,他终于在冰上打了一个窟窿。王祥也终于捕到了两条金色的大鲤鱼,他的后母也如愿得吃到了新鲜的鱼。王祥卧冰的故事,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后来,成为了一段千古佳话。

  王祥卧冰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孝顺父母,用心去对待他们,就像他们对待我们一样。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6

  托赖着真天于百灵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释又形容声势显赫、威望极盛的样子。

  故事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腐败,各地农民纷纷举起义旗:反抗元朝的`统治。这时朱元璋已经领兵攻下安徽和阳,准备继续南下。

  在过年那天,他与大将徐达,同乘一条小船,从长江北岸渡过长江。

  船主是一对老夫妻,船夫知道船上坐着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便高声喊着号子向他庆贺说:“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成风。”朱元璋明白这是祝贺帝王的话,心里非常高兴,便和徐达轻轻地踢着脚,互相表达庆贺之意。后来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了明朝,他成为历史上闻名的皇帝明大祖。明太祖找到当年的船夫,给了他封赏,又将他那只小船涂上朱红颜色,表示有功。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7

  1.儿童成语故事: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卢毓,在魏国做官,由于他为魏文帝曹丕出了许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为侍中、中书郎。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是在地上画一个饼,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由于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是不应该厌恶他们。我以为主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辩,虚实混淆。"

  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释义: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2.儿童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

  一天,梁武帝要张僧繇在寺庙的墙上画四条金龙。张僧繇用三天的时间就画好了,并且画得非常像真龙。大家听说后,都去观看,发出阵阵赞叹声。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看,却发现每条龙都没有眼睛。张僧繇解释说:“如果我给龙加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都不信,坚持要他加上眼睛。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给两条龙加上了眼睛。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两条龙腾地一声飞上了天!

  画龙点睛的寓意:画龙点睛是说,只要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能解决问题。

  3.儿童成语故事: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4.儿童成语故事:东山再起

  在东晋的时候,有个人叫谢安,他才华出众,年轻的时候在朝做官,但不久谢安就向皇帝辞官回家了。

  谢安在东山下住了下来,他常常邀请名士到他家饮酒作诗,过着隐士般的生活。

  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前秦百万大军压境,国家随时被灭亡。为了国家,谢安出山当了宰相。他面对强敌从容镇定的指挥作战,淝水之战,以少数击败多数,大胜前秦苻坚,并趁机率军北伐收复失地,他为此东山再起。

  释义: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5.儿童成语故事:分道扬镳

  释义:“扬镳”,举鞭驱马前进。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并不买李彪的帐,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文帝听他们的争论,觉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8

  【成语故事】公元前712年,郑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鲁两国消灭许国,在处置问题上齐历公提议让鲁国管辖,鲁隐公则提议让郑庄公管辖。郑庄公量力而行将许国分成东西两块,东部由许庄公之弟许叔管,西边交大夫公孙获管辖。

  【典故】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左传·昭公十五年》

  【解释】量:估量。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实事求是的态度

  【近义词】量力而行

  【相反词】力不从心

  【邂逅语】比着被子伸脚

  【英文】doaccordingtoone'sabilities

  【成语举例】法物所须,各以差降,士民之类,可量力而为之。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三卷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9

  【成语】:坐享其成

  【拼音】:zuò xiǎng qí chéng

  【解释】:享:享受;成:成果。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别人取得的成果。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互相攻打,有一年,魏国攻打中山国,魏文候要向赵国借路。赵国国王赵候(即赵籍)想拒绝魏文侯借路的要求,大臣赵得知道了,便赶忙劝说:魏国攻打中山国,如果不能胜,也必然消耗重大,造成国力疲惫。魏军如果消灭了中山国,由于我们赵国居中间,他们想保留中山国的土地,势必难。赵利见赵烈侯还在犹豫,便进一步说道:大王还犹豫什么?这件事动刀动枪费军力的'是魏国,到头来,获得中山国,坐享其成的,是我们赵国,所以借路一事,必须答应,这对我们有利无害。赵利见赵王面带喜悦之色,便又急忙补充说:答应是答应,但不要高兴地答应,如果魏国觉察出我们的用心,就会把攻打中山国的计划取消。所以要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说:魏两国是友邦,能不借路吗?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10

  【成语释义】大器:宝贵的器物,比喻卓越的人才。原指成大事者要经过长期磨练,成名往往较晚。也常用于对怀才不遇者的一种宽慰。

  【成语来源】东汉末年的崔琰,先后做过袁绍和曹操的门客。崔琰在袁绍那里做门客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经常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别这样做,以免引起民愤。袁绍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后来,崔琰跟随曹操,经常为曹操出谋划策。在他做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戚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后来,崔琰跟随曹操,经常为曹操出谋划策。在他做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戚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如崔琰所言,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近义成语】老有所成、奇葩晚放

  【反义成语】年轻有为、少年得志

  【成语接龙】大器晚成→成败得失→失魂落魄→魄散魂飞→飞蛾扑火→火上浇油→油然而生→生龙活虎→虎虎生威→威风凛凛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11

  1、补天之功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是人类的始祖。是她抟土造人才因而有了人类。女娲不仅造人,而且能给人间解除各种危难。原来很古的时候,撑着上天的四根大柱折了,中原一带地也下陷了,到处是大火,到处是汪洋一片的大水,不少猛兽以食人为生,各种凶恶的鸟也来抓食老弱病残者。女娲看着人间的苦难,心中十分不平。于是她便炼五彩石把倾斜的苍天补好了,把一种猛兽的四只脚砍来做为擎天大柱撑立于天之东南西北的尽头。这样天就不再漏了,也不再倾斜了。她又把黑龙杀死填平了下陷的土地,中原一带的地也平坦了。伤害人的猛兽都被杀死了,地上之人才有了一个安定的可以生活的环境。女娲的功劳真可以和古希腊的普罗米修斯相比,他们都是人类的伟大的庇护者。

  《女娲补天》的故事载于《淮南子.览冥训》中。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壮丽而又可歌可泣的历程。鲁迅先生据此神话写了著名的短篇小说《补天》(亦名《不周山》),更加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女娲不朽的业绩,塑造了一个美丽、善良、坚韧而又胸怀博大的我国古代女神的光辉形象。在鲁迅的笔下,这则神话放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辉。

  2、不耻下问

  这个典故源于《论语.公冶长》。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孔圉为人谦虚,又聪明好学。孔圉去世后,卫国国君为了叫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雅号。以后,人们就尊称孔圉为"孔文子"。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他也是卫国人。子贡认为,孔圉不可能像人们所讲的那样好,不该得到那么高的评价。一次,他请教孔子根据啥赐孔圉"文"的.雅号。孔子回答:"孔圉聪明灵敏,又勤奋好学,而且常常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求教学问知识,一点也不感到羞耻,因此才赐给他一个'文'的雅号。"经孔子这样解释细情,子贡终于服气了。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谦虚好学。

  3、不得要领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大宛列传》。西汉时,有一个民族叫"月氏"(今甘肃、青海之间),被匈奴打败之后,只好远远逃走,他们仇恨匈奴,时刻都想报仇雪恨,但苦于没人相帮,只能暂时忍气吞声。汉朝正想打败匈奴,汉武帝从投降汉朝的匈奴人那里得到这个消息后,便想派使者前去联系月氏,一起来消灭匈奴。但通往月氏的道路须经过匈奴。公元前139年,博望侯张骞受命出使月氏。经过匈奴时,被匈奴抓住,在那被拘留了十多年,张骞也娶了妻子,有了儿子。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忘记皇上交给的任务。后来,张骞带领部下趁匈奴不注意,逃了出来,继续寻找月氏。由于月氏国王当初被匈奴杀死后,国人立他的太子做国王。新国王便带领臣民向西进攻大夏国(在今阿富汗北部),占领了大部分领土,因为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很少有外敌骚扰。随着安逸的生活和岁月的流逝,月氏人向匈奴人报仇的念头也逐渐淡薄了。当张骞等一行人来到之后,和他们谈起抗击匈奴一事时,月氏人根本提不起什么兴趣来,言谈话语也不得要领。最后张骞等一行人只好扫兴地返回了汉朝。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抓不住事物的要点或关键。

  4、不改一字

  王勃写诗先打腹稿,落笔后不改一字。《新唐书.王勃传》:"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复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12

  这个成语讲的是宋朝的杨时苦心求学的故事: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进行学**。程颢死后,杨时又在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时,恰逢程颐正在睡觉,而杨时与他的.朋友游酢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

  古人对求学的态度尚且如此诚心,今人更需把握眼前良好的学**机会。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13

  楚国有一家人祭祀祖先,找了很多人来帮忙,祭祀完毕后,主人把供桌上的一壶酒送给帮忙的人,让他们分着喝了。几个人看了看酒壶,觉得酒有点少,每人喝一口还不够,给一个人喝倒比较合适。于是他们几个就商量了一下,与其大家都喝的'不过瘾,还不如让一个人喝个够。可是到底让谁喝呢?大家争论不休。有人提议说:“我们在地上画蛇吧!谁现在地上画好一条蛇,这壶酒就给谁。”大家都同意了,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一会就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酒,却发现别人还在画着,他很得意,想再显示一番,于是就端着酒壶给蛇画脚。就在这时,第二个人画好了蛇,就从他手中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偏要给它添上一个脚,何必多此一举呢!现在我是第二个画好蛇的,这壶酒应该归我来喝。”说完,他端起酒壶把一壶酒全喝光了。那个画蛇添足的人蹲在地上懊悔不已。

  画蛇添足这则成语也就常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多此一举的行为,告诫人们做事不要节外生枝。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14

  【成语】:作威作福

  【拼音】:zuò wēi zuò fú

  【解释】: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独揽权威,行赏行罚。后泛指凭借职位,滥用权力。

  【成语故事】

  东汉刘懿皇帝死后,中常侍(宦官名)孙程趁机联络了18个宦官,迎立济阴王刘保做了皇帝,这就是汉顺帝。

  汉顺帝18岁时,举行京中会考,南郑人李固在会考中名列第一,被汉顺帝封为“议郎”。

  李固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敢于直言,他看不慣宦官们政权夺利、贪赃枉法的丑恶行径,多次上书汉顺帝。由于李固说得有理有据,得到了皇后梁氏的支持,因此一百多名宦官被撤了职。

  孙程等宦官对李固恨之入骨,必欲之至死地而后快。于是,他们在顺帝的大舅子、大将军梁冀的支持下,联名向汉顺帝告状,说李固排斥皇上的`亲信大臣,使这些臣子不能尽心侍奉皇上,还说李固平时狂妄自大,依仗权势,作威作福,罪该杀头。

  汉顺帝知道后,征询了梁皇后的意见,幸亏皇后很信任李固,才使他免遭灾难。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15

  西汉时,高阳出了一位廉洁奉公的官员,叫王尊。

  王尊从小死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养长大。伯父家里比较贫穷,王尊每天要赶羊群到野外去放牧。这孩子最爱读书,放牧时总要带些书阅读。渐渐地,他对书上提到的`那些秉公执法的官吏十分崇敬,希望自己将来也成为这样的人物。

  一天他向伯父央求,为他在郡的监狱里谋一份差使。这时王尊才十三岁,伯父听后惊讶他说:“你还是个孩子啊,又不懂刑律,怎么能到监狱去做事呢?”王尊说:“孩儿已从书中见到过很多。以后再跟狱长多学学,不就行了吗?”

  伯父经不住王尊一再央求,便备了礼托人找狱长说情。狱长便把王尊当听差在身旁使唤。王尊当了几年听差,经常接触到刑狱方面的事务,长进很快。

  一次他随狱长去太守府办事,被太守看中,便把他留在府中做文书方面的事。又过了几年,王尊辞去职务,攻读儒家经典,之后再被任用。由于他执法严正,逐步提升,当上了县令,后来又升为安定郡太守。

  当时,安定郡官场非常混乱,一些官员利用权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王尊一到那里,立即整顿吏治,并晓示属县所有官吏忠于职守,以身作则,为下属作出榜样。法律无情,不要用自己的身体去尝试一下法律。

  郡里有个属官心狠手辣,搜刮大量民脂民膏,民愤极大,告示贴出后不见改悔,于是王尊把他捉拿归案。这贪官入狱后,没几天就一病身亡。接着,王尊又惩办了一批罪行严重而又没有悔改的豪强。这样一来,安定郡开始太平起来。

  郡里有个属官心狠手辣,搜刮大量民脂民膏,民愤极大,告示贴出后不见改悔,于是王尊把他捉拿归案。这贪官入狱后,没几天就一病身亡。接着,王尊又惩办了一批罪行严重而又没有悔改的豪强。这样一来,安定郡开始太平起来。王尊嫉恶如仇,执法如山,受到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儿童成语故事02-25

儿童成语故事简短05-07

儿童成语故事(15篇)12-15

儿童成语故事15篇11-09

成语故事06-08

成语故事07-23

经典成语故事11-12

有关成语故事02-28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02-22

中华成语故事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