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作文>写作素材>成语故事>成语故事读后感

成语故事读后感

时间:2024-06-07 08:59:33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成语故事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成语故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故事读后感

成语故事读后感1

  读成语故事《掩耳盗铃》有感

  今天,我读了成语故事《掩耳盗铃》,书中讲,春秋时,有一个人想到别人家偷东西,他看见别人家院子里挂着一口大钟,就想把大钟偷回家,可是大钟太沉了,小偷拿不走,他找来一把铁锤,想把钟敲碎分别搬回家。敲钟时,钟发出巨响,小偷心想:人们要是听见钟声就会知道我在这里偷钟。于是,他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就放心地去偷钟,可是当他再一敲时,人们听到了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抓住了。

  读完《掩耳盗铃》这个故事以后,我的心里有许多感想,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类似《掩耳盗铃》的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如:我上课和同桌讲话,我以为老师没看见,其实老师站在讲台上看得一清二楚;还有我在刷牙的时候总爱照镜子,其实我在透过镜子看电视。因为我不好好刷牙,才有了许多的蛀牙。

  在学习中,我也做过许多类似掩耳盗铃的事,例如:一道题自己明明不会做,当爸爸妈妈问起作业时,又不主动问他们,以为自己不告诉他们,他们就不知道,其实到最后还是不懂不会;做作业时经常偷懒,总以为别人看不到也不会知道的。我今天读了这则成语故事,才明白这些做法都是“掩耳盗铃”。总有一些人自以为很聪明,经常做自欺欺人的傻事,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使自己贻笑大方。

成语故事读后感2

  今年暑假,我读了《成语故事365》这本书,书中很多成语故事都对我很有启发,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画蛇添足》的`故事。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画蛇比赛的时候,一个人本来已经把蛇画好了,眼看着成功到手了,他却自以为聪明的给蛇添了几只脚,结果,第一个完成的人变成了别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符合实际,实事求是,不能做多余的事,更不能卖弄聪明,因为一旦那样,原本属于我们的机会就会跑到别人的手中,我们只能遗憾。

成语故事读后感3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我阅读了一本好书名字叫做《成语故事》。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例如:亡羊补牢;水滴石穿;买椟还珠;程鹏万里;惊弓之鸟;拔苗助长……这本书警告了人们:不能太骄傲,做事情也不能操之过急。我们要向成语故事里的人物一样,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学习他们谦虚的精神。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不能贪得无厌;要学会谦虚;要不耻下问的向他人学习知识;做事情也不能急于一时;也不能看不起每一个人。做一个人要有文才武略,有文有武。我要好好学习争举做一个谦虚的好人。我要让爸爸妈妈不再有什么牵挂。

  希望大家有时间多多去看一看《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观后感6

  我在假期读了成语故事,我知道了很多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并且受到了启发。

  例如《背水一战》,我知道了在不利的情况下与敌人决死一战,因此,有时候我们遇到困难要有背水一战的勇气。而《四面楚歌》让我知道了比喻陷入四面受敌,独立无援,因此我们做事情要注意多团结朋友,少树立敌人。从《一鼓作气》我知道啦做事要在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我知道了学习生活里也要要一鼓作气。《不为五斗米折腰》让我知道了为人清高,要有骨气等等。

  通过学习成语故事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为我学习中,生活中有指导作

成语故事读后感4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今年的暑假,我读了《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在书里我认识了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认识了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还认识了卧薪尝胆的勾践。书中每一个生动的故事都深深的.吸引着我,我也从书中感受到故事背后所蕴藏的深刻道理。

  比如“负荆请罪”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名良将叫廉颇,因为自己战功赫赫,因此对另一名大臣蔺相如不服,而处处去猜忌他。最后廉颇知道是自己误会了蔺相如,便感到十分惭愧,于是光着上身,背负荆杖,到蔺相如家里请罪。从此,两个人成为好朋友,一起保卫自己的国家。这个成语也告诉了我们,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做错了事情,就应该主动承认,要知错就改。

  比如“闻鸡起舞”讲的是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长大后,他意识到自己知识贫乏,便开始勤奋读书。后来,祖逖和他的好友刘琨一起在司州做官。他们感情深厚,有着共同远大的理想,要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于是他们每天半夜听到鸡鸣后就起床练剑,从不间断。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都成了文武兼备的人才。“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们要珍惜时间,发愤图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之后才能有所成就,实现自己的梦想!

  像这样的故事书中还有很多,比如:班门弄斧、道听途说、惊弓之鸟、凿壁偷光……每翻开新的一页我就像推开了历史的一扇门,走进去,我就能看到古人智慧的火花在碰撞,璀璨的中华文化在闪烁,令人惊喜!《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很多成语知识,也让我了解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帮助我在生活中做一个更优秀的少年郎。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带着从书中获得的人生智慧,去勇敢前行!

成语故事读后感5

  我读了一个故事叫《水滴石穿》,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下雨了,房顶上的水不断的.滴下来,落在石阶上。

  石阶笑道:“哈,有趣!替我洗澡,我嫌你水太少;替我搔痒我嫌你力太小。”水说:“你说的都不是我要干的事,我要滴穿你!”石阶哈哈大笑说:“别做梦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水能滴穿石头。”一年一年过去,几年、几十年、几百年过去了。

  真的,石阶终于被水滴滴穿了。

  读完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耐心,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成功!我要向小水珠学习。

成语故事读后感6

  阅读是我暑假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放暑假,我便把书房里书架上的书整理了一遍,以便方便阅读。

  一天,我从书厨里取了本《中华成语故事》便看了起来。《中华成语故事》一书也是老师布置我们的一个暑假阅读的任务。

  《中华成语故事》收集了大约有二千多条成语故事,既注重知识性,又兼顾趣味性和实用性。是根据典故和成语所包含的不同含义,并将其分门别类,如国家政治篇、战略战术篇、智谋思辨篇、世相百态篇等等。其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和《老当益壮》让我印象最深。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的是吴王在攻打他国时,大臣们劝吴王不要去攻打邻国,然而吴王不听,之后,有一个小侍卫用一蝉一螳螂一黄雀让吴王认清了现实。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有一回我们在做撕名牌的游戏时,我发现我的队友身后有一位对方的队员紧追在其后面,于是我便悄悄地绕到了他的后面追了上去,在他不发现时一下子撕下了他的'名牌,当他发现转过身来时,名牌已经在我的手中,气得他满脸通红,我得意地对他说“这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哈哈。”

  《老当益壮》说的是一位老人叫马援,他人老了,但是身体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强壮结实。记得我在一年级时,我和邻居的一位小伙伴一起在楼下玩跳绳比赛游戏,有很多大人围观着,这时爷爷从楼上下来,看见我们在跳绳,便接过我手中的绳说:“我也来跳一下。”接着连续来了几个双飞,让我们赞不绝口,围观的人们也都伸出大母指夸爷爷“老当益壮”!

  成语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体现,因为它来源于生活。好好学习成语,便能运用的活灵活现。书香让我们暑假充满欢乐,我爱读书!

成语故事读后感7

  人性,自古以来,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研究的课题。

  在《三十六计之第十七计抛砖引玉》中,唐太宗作为一国皇帝,纵使可以“一呼百应”,可依然无法从辩才和尚那里要到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与之后萧翼的智取《兰亭序》帖相比,唐太宗输在对人性的把握上。

  作为一国皇帝,当得知真迹被辩才和尚收藏,唐太宗自然按照皇帝的做派,派官员向辩才和尚索取,而对于辩才和尚来说,他把此真迹看得比自己命还重要,又怎会因此惧怕皇权?!官员拿不到真迹也是必然的结果。后来,唐太宗还是不死心,又将辩才和尚召进宫中给予优厚的供养,这一次,没有直接索取,试图能够感化辩才和尚。有过之前派官员索要的事情,此时的辩才和尚,想必也深知,皇帝的“优厚供养”也是有其目的。另外,作为出家之人,本来就是看破红尘,又怎会因为身外的优厚供养,而放弃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兰亭序》帖呢?!碰壁也是必然之事。

  唐太宗,先后两次,即使是一硬一软两种做法,终究是站在自身是皇帝的角度处理此事,始终是无法在辩才和尚那里找到突破口,拿到真迹。

  而后来的萧翼,为什么就能拿到真迹呢?

  从书中可以看到,在辩才和尚“一见如故”之前,萧翼不但只字未提《兰亭序》帖,甚至连自己的真实身份都没有明示给辩才和尚。

  那么,在这之前,萧翼做了什么?

  萧翼先是从唐太宗那里借了几本王羲之的杂帖真迹,以备作为“诱饵”,实施他的“抛砖引玉”之计。

  “砖”有了,又如何引“玉”呢?

  接下来,萧翼天天到寺院偶遇辩才和尚,每次只是礼貌地鞠个躬,其他的什么都不做。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不停的刷脸”,以此先引起了辩才和尚对他的好感。“刷脸”几天后,俩人的关系升级:由最初的只是打个招呼进而上升为可以进入方丈室内闲谈。至此,萧翼拿到了施计的机会。

  走到这里,萧翼已经取得辩才和尚的好感,但他仍然没有急于“暴露”自己,而是,开始为他的“抛砖引玉”布阵。

  首先,“抛出砖”作诱饵。谎称自己有王羲之的真迹精品,请辩才和尚法鉴。明明知道这真迹只是杂贴,却故意说是精品,而对于手里有《兰亭序》真迹的辩才和尚,自然要说“算不上上乘佳作”———辩才和尚必然要走到这一步。

  萧翼接着布阵,故意说道“更好的,只怕难找了。”,以此引诱辩才和尚说出他有更好的真迹。因为在萧翼之前的布阵中,已经将辩才和尚的感情调整到“一见如故”的状态。辩才和尚此时早已放下所有的.防范心理。为了证实自己所言是实,自然又说出自己有《兰亭序》。事情走到这里,只能证明《兰亭序》果真在辩才和尚这里,但依然拿不到。

  萧翼进一步布阵。故意说不是真迹。辩才和尚果真一步步掉入萧翼布的局中,急得脱口说出《兰亭序》就是寺院的真宝,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所说是真,甚至请萧翼第二天来看真迹。至此,《兰亭序》随手可得了。

  接下来,怎么把《兰亭序》拿到手呢?!萧翼进一步布阵。

  第二天,当辩才和尚将《兰亭序》真帖拿给萧翼看时,萧翼又故意指出很多瑕疵,故意说不像真迹。

  这里,萧翼见到真迹为什么还要故意说不像真迹?如果萧翼认可是真迹,辨才和尚必然更加小心谨慎地藏起真迹,这样的话,萧翼虽然看到了真迹,还是拿不到。只有进一步的质疑真迹,才会让辩才和尚心理开始动摇,请求留下萧翼的杂帖,以便对证真伪。既然是对症,真迹与杂贴必然放在屋内的某一处等待对症。这样,就为后来萧翼轻松找到真迹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萧翼紧紧抓住人性这一点,用几张杂帖,诱出并拿到《兰亭序》真迹。没有动用到一兵一卒,看似简单的几个交往片段,萧翼却在其中暗暗布下一个个局,一环扣一环,使得辨才和尚必然拿出《兰亭序》真迹。

  相比较于唐太宗,萧翼的手法实在是高明!

成语故事读后感8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成语故事》。是说的一些因故事而造成的成语。有金石为开、狼狈不堪、身先士卒,都是有名将军、军师。我就讲金石为开这个故事。

  李广有一次带百十名骑兵碰到匈奴,李广故意原地休息,让匈奴以为前面有埋伏,一直不敢攻击。这里可表现出他精神韬略,善于用兵,而且作战英勇。

  李广又有一次,他被免了职务,晚上行走被巡逻的军官抓祝李广说自己过去是将军。军官不买账,讽刺说:“你就是现任将军也不行,犯夜就拘押,更别说什么前任将军。”李光就被关了一夜。等他复职了。就想方设法的把那个巡逻军官杀了。这表明了李广度量狭窄,就等于你是班里的班长,你用班长的名义来害别人。

  还有一次,李广去打猎,跑了一整天都没找到一个猎物,他突然看见了一只老虎,他精神大振,取出弓箭,搭上羽箭,平足力气将弓拉得如同一轮满月,一箭射向老虎。他发现老虎没有挣扎,走去一看,原来是石头,穿碎了石头。这表明做什么要一丝不苟、全神贯注,考试就考满分!

  我想,许多人都看过《成语故事》吧!《成语故事》里有着丰富的知识和道理等着我们去学习,比如说《拔苗助长》,它告诉我们不能不顾事物发展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比如《百步穿杨》,它告诉我们不能骄傲自大。还比如说《井底之蛙》,它告诉我们不能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盲目自大。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囊萤夜读》,这个故事中的车胤因为刻苦读书,努力学习,后来成为了有名的大问学家。回想起现在的我们,真是惭愧不已!我们有良好的环境,却要在大人的监督下才看书、读书,尽管这样,我们读书时还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女生,爱打扮,心思全在穿的、吃的上面。男生,爱打架,整天玩,大人怎么教也教不会。富裕点的孩子那个不要,这个不要,娇气得不得了,你说和车胤比我们相差多少?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向车胤学习,做个勤奋好学的人。

  自从读了《成语故事》之后我深有感触,不禁对文中的诗人、文学家肃然起敬。

  读了《中华成语故事》,我再一次被汉语的奇妙所震撼,为它的魅力折服。成语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简洁而精辟的词语或短句。它是我国语言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因为,每个成语的形成一般都有一个典故,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通过这一个个的成语故事,我们不仅理解了成语的意思,还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高超的智慧。

  有一个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人合奏吹竽,所以派人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只吹竽乐队,并受到了优厚的待遇。有个叫南郭的人根本不会吹竽,但也混了进去。每次合奏吹竽的时候都只是做做样子。齐宣王去世后,他儿子齐湣王偏喜欢听乐师们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听说后十分害怕,赶紧溜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意思,它是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同时,我也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弄虚作假,靠侥幸取胜。没有真才实学,最终是站不住脚的。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学管乐时的情形。有一次,滥竽充数的故事再次上演,而我就是故事的主角。管乐课学了新曲子,老师让我们回家多练练,我也没在意,只练了一遍,心想到时候做做样子就行了。

  上课了,老师先让我们合奏了一遍,我不停的按单簧管上的按键,摇头晃脑,好像吹的很陶醉,其实我根本就没吹出来音。终于吹完了,我长叹一口气,以为这样就完了,没想到,老师对我们吹得不太满意,竟让我们一个一个吹。我的心一下子悬到了嗓子眼里,急得抓耳挠腮。轮到我了,我没吹几句就吹不下去了,只得红着脸老老实实说了实话。结果自然免不了挨老师的一阵数落,受同学们的一顿嘲笑。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滥竽充数是不行的。

  我喜欢《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它真的让我领略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一个词语竟然隐藏着这么一个内涵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可笑或感人,但都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明白了事理。

成语故事读后感9

  九牛一毛

  【原文】

  仆(1)之先人非有剖符(2)丹书(3)之功,文史星历(4)近乎卜祝(5)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6)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7)受诛(8),若九牛亡(9)一毛,与蝼(10)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11)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2),用之所趋异(13)也。

  (《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

  【注解】

  (1)仆:自谦之词。

  (2)剖符:剖分信符。汉代封功臣时,把当作信物的符节一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各自保存。

  (3)丹书:即丹书铁券,汉初分封时规定,只要获颁剖符丹书的功臣,世代子孙享有免受国法制裁的凭证。

  (4)文史星历:太史令负责的职务,即编载史书和执掌天象历法。

  (5)卜祝:职掌卜事、祭祀时赞礼飨神的人。

  (6)倡优:即古代艺人,社会地位较低。

  (7)伏法:因犯罪受到制裁,被处死刑。

  (8)受诛:被杀。

  (9)亡:失去、少掉。

  (10)蝼:蚂蚁。,音乙,同“蚁”。

  (11)卒:最后。

  (12)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死亡可像泰山般的重要不凡,也可像鸿毛一样的微不足道。

  (13)用之所趋异:指死亡的意义不同。

  【故事阐述】

  我的祖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只是掌管文史星历,地位接近于卜官、巫祝之类,原是皇上所戏耍并当成倡优来豢养的人,被世俗的人所轻视的。

  假如我被法令制裁而处死了,那就像九头牛身上少掉一根毛,和蚂蚁又有什么差别?世人也不会将我的死和能够壮烈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才智穷尽、罪大恶极,自己不能免除死刑,最后走向死路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从事的官职低微,造成人们这样认为。人固然都会有一死,可是有人死的像泰山一样的重要不凡,有人却像鸿毛一样的微不足道,这是因为他们死亡的意义不同。

  这是《报任安书》中的一段,记载在《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是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回复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天汉二年,汉武帝命自己宠妃李夫人之兄李广利将军率兵征讨匈奴,并派李陵随从李广利出兵作战。

  后来,李陵途中遭遇单于,而李陵只带领步卒五千人,被匈奴八万骑兵所围攻,因得不到后援,最后弹尽粮绝,被俘投降。武帝知道后非常生气,就诛杀李陵全家。

  司马迁认为李陵孝顺母亲、谦让有礼、对朋友讲信义,有国士的风度。所以,司马迁挺身而出为李陵辩护,但不被汉武帝接受,司马迁因此遭到囚禁,最后被处以残酷的.“宫刑”。

  司马迁在信中向任安陈述自己受到宫刑后,身心受辱,本想一死了之,而后来决定忍辱不死,全是为了完成《》这部著作。

  “九牛一毛”这句成语,就是从原文中“九牛之一毛”演变而来,用来比喻多数中的一小部分,对整体影响不大。

  【讨论】

  (1)李陵为什么向匈奴投降?汉朝廷谁挺身替李陵辩护?

  (2)在古代受到宫刑,被认为是奇耻大辱,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这本伟大的著作而忍辱不死,这会使你对生命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请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造句练习】

  例:这些钱对富豪来说,只不过是九牛一毛,但对三餐不济的人来说,却是一大笔财富。

  例:你就是把整间图书馆的书全看完,所得到的也不过是全人类知识的九牛一毛而已。

  【相似成语】

  微不足道;九牛一毫;沧海一粟;微乎其微;太仓梯米;太仓一粟

  【课后时间】

  请在百、一、千、三、万、二、八、六、十中,选出正确的数字填入下面空格内∶

  ◎杀()儆()。

  ◎()方()计。

  ◎()变()化。

  ◎()发()中。

  ◎()篇()律。

  参考答案∶

  ◎杀(一)儆(百)。

  ◎(千)方(百)计。

  ◎(千)变(万)化。

  ◎(百)发(百)中。

  ◎(千)篇(一)律。

成语故事读后感10

  你们是否想过与书交朋友呢?我的答案是:可以。因为我有一段与书的故事。

  在我8岁时一个假期里,爸爸问我画蛇添足是什么意思,我想了半天都想不出来,我便从我房间里的抽屉中找出《成语故事》这本书,翻开目录,找到“画蛇添足”的那一页,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过了一会,我胸有成足的来到爸爸的.面前,将“画蛇添足”的意思和由来都讲给爸爸听了,爸爸听了以后,竖起大拇指夸我懂的多。

  就这样,我迷上了成语故事,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把《成语故事》这本书拿出来看,后来,我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的意思和由来。《成语故事》像一条船载着我到成语的海洋遨游,它像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默默的教我学习成语。它还像一把金钥匙,让我打开了学习成语的大门。生活中,我们不能缺少书籍,让我们都与好书交朋友吧!

成语故事读后感11

  今天我读了一篇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是讲在古代,一个国王特别喜欢听吹竽,特别偏爱竽合奏,那声音既悦耳动听,又雄浑壮丽。乐手们也享受很高的待遇。有一天,国王感觉乐队还不够大,想组织一支三百人的'大乐队,加上原来的,还差一名。这时有一个叫南郭的人,根本不会吹竽,他想混有人群里,应该没什么事。所以他跑到国王面前吹嘘自己吹得怎么好,国王信以为真,让他参加了乐队。

  国王去世后,他的儿子也喜欢听竽,不过,他偏爱听竽独奏,这可吓坏了南郭先生,他趁人不注意时,偷偷地逃跑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不能象南郭先生一样,我们必须要做一个真才实学的人,不能混在人群里滥竽充数,就象我们学英语,全班一起读时要会,一个人单独读时也要会,我们要学会每一课,知识只有学牢固了,考试时才会考一个好成绩。你们说我说得对吗?

成语故事读后感12

  从我很小的时候,爸爸每次带我到书店都会为我选上好的书,在我的书架上有《父与子》、《文字的奥秘》、《上下五千年》等等,吸引我的.是《中华成语故事》。

  里面都是一个一个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都介绍了成语的来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卧薪尝胆”,讲的是春秋时期越国国王勾贱的故事:吴国和越国交战,刚开始越国被打败了,越王却被没有丧失斗志,他回国以后努国发展生产,苦练士兵,决心打败吴国,他在自己睡觉的地方挂了一个苦胆,每天都要舔一下,为了记住在吴国受到的耻辱,经过十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强大起来,一举打败吴国。

  《中华成语故事》里有很多很多像这样的历史成语故事,这些故事都教会我们许多道理。我一定要把这本书好好的读几遍,我还想读更多的好书!

成语故事读后感13

  寒假里老师推荐我们读了几本好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华成语故事》,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华,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其中不少还蕴含着许多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传统美德。 妈妈说,只有正确地理解成语的意义,才能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它,为自己的口头交际和书面写作增添文采和活力。

  这本书中精选了两百多则常用成语,简明生动,通俗易懂。使我增加了古代社会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各方面的知识,还从中学习借鉴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当我读到《玩物丧志》这个成语故事时,我被周朝太保召公奭写信劝武王的事所感动。

  那是公元前1051年,武王派兵灭了商朝以后,号召远方各国都来臣服周朝。有一天,旅国来了一位使者,送给武王一只名叫獒的大狗。这只狗有四尺多高,两眼十分机灵,深得武王喜爱。从此, 武王每天都顾着玩这条大狗,连国家大事也不顾。后来,周朝太保召公奭看到武王玩物丧志,连忙写信给武王,劝他不要沉迷于供人玩弄的`事物,应该励精图治。武王看了这封信,忽然反省过来,想到商朝灭亡的教训,觉得召公奭的话很对。从此以后, 武王做任何事情都兢兢业业,不敢荒失,周朝的统治也得到了发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沉迷于供人玩弄的事物,使人丧失进取的志向。学习也是一样,不能沉迷于玩乐,荒废学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

成语故事读后感14

  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但学会了很多成语还学会了很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很多成语,表示了很多的意思。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了解的有:班门弄斧、乐极生悲、人杰地灵、暗箭伤人、草船借箭、千钧一发等很多成语都得到我的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有精英的.编辑,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品读它。

成语故事读后感15

  今天,我读了几个成语故事,十分有意义,其中一个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讲的是:战国时赵国被秦国围困,平原君到楚国求援,他选了十几位文武双全的'官员一起去,毛遂也想去。平原君看不起他,最后勉强同意了。到了楚国,恰恰是毛遂机智勇敢,说服了楚王,才解了邯郸之围,楚国再也不敢小看赵国和毛遂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自己有能力,就应该多尝试尝试,只有多去尝试,才能发挥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才会有走向成功的可能。相反,如果又不敢尝试,又没有信心,必将会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有自信感,不要害怕错,要大胆去尝试,这样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成语故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07-23

经典成语故事11-12

学习的成语故事05-21

成语故事的剧本05-27

如鱼得水成语故事01-21

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04-20

孟子的成语故事08-18

安步当车成语故事 06-29

有关成语故事02-28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