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作文>写作素材>成语故事>阳春白雪的成语故事

阳春白雪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4-10-31 21:27:54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阳春白雪的成语故事

阳春白雪的成语故事1

  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文人。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就把宋玉找来问道:“先生的行为恐怕有些不检点的地方吧!为什么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

阳春白雪的成语故事

  宋玉答道:“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歌唱。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这时有好几千人跟着唱。后来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有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接着,宋玉又说:“文人之间也是一样。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怎能被一般人理解呢?我的情况正是这样啊!”.楚王听了宋玉这番狡辩,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阳春白雪”后来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用“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浅近的文艺作品。这两个成语可以单独使用,也常常在一起对比地使用。

阳春白雪的成语故事2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琵琶大曲的代表作,其特点是综合应用琵琶文曲、武曲的表现手法和演奏风格。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高雅乐曲;亦指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常跟“下里巴人”对举。语出[汉]刘向《新序》卷二《杂事第二》:“辞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陵采薇,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而已也。 ”李周翰注:“《阳春》、《白雪》,高曲名也。”后因用以泛指高雅的曲子。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二:“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

  成语典故:

  原文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汉]刘向《新序》卷二《杂事第二》:“辞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陵采薇,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而已也。”

  成语含义:

  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曲名

  《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琵琶大曲的代表作,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其特点是综合应用琵琶文曲、武曲的表现手法和演奏风格。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高雅乐曲;亦指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常跟“下里巴人”对举。李周翰注:“《阳春》、《白雪》,高曲名也。”后因用以泛指高雅的曲子。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二:“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

  成语辩析:

  [正音]春;不能读作“cūn”。

  [辨形]雪;不能写作“血”。

  [近义]曲高和寡 、鲲鹏图南

  [反义] 雅俗共赏、下里巴人

  [用法]常跟“曲高和寡”连用。也常和“下里巴人”搭配使用;并多用来比喻脱离人民大众的文艺作品。一般作主语、宾语。

  [结构]联合式。

  [例句]文艺既要普及;又要提高;群众熟悉的是“下里巴人";但他们也需要“~"。

【阳春白雪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08-26

成语故事06-08

经典成语故事07-04

成语故事11-22

古代成语故事11-16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09-14

历史成语故事10-26

中国成语故事10-28

历史成语故事经典11-18

关于成语故事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