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阅读理解>阅读答案>杭州春望 阅读答案

杭州春望 阅读答案

时间:2025-03-14 08:23:09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杭州春望 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杭州春望 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杭州春望 阅读答案

杭州春望 阅读答案1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①,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柿蒂: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一八说:“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花纹特起,色样织造不一。”②梨花:酒名。作者原注云:“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

  阅读题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联聚焦望海楼、护江堤、伍元庙、苏小家等杭州典型景点,点面结合,描写独到。

  B.颔联“入”“藏”二字用语极巧妙,联想奇特,声色交织,超越时空,给人以审美愉悦。

  C.颈联描写杭州风俗特产,运用比喻和双关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杭州的风物之美。

  D.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与白居易另一名篇《钱塘湖春行》比较接近。

  16.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与本诗尾联的构思有一致的地方,但也有差异。请结合本诗分析。(6分)

  阅读题目

  15.C。颈联“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都是在写人物的活动。“红袖”使用了借代修辞,实指纺织杭绫的`女子;“梨花”使用了双关修辞。

  16.①两首诗的比喻的本体都是西湖,喻体都与婀娜多姿、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有关,这个构思与思路是相同的;②本诗尾联“裙腰”这个比喻更为绝妙,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蒨,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写得非常逼真生动;③本诗尾联写裙腰,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裙腰,让人宛若看到西湖如彩裙飘逸的水光波影;由裙腰,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如少女般妩媚秀丽的西湖春色,让人浮想联翩。(每点2分,共6分)

杭州春望 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杭州春望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1)诗人在诗歌中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杭州春望阅读答案

  (1)这首诗歌描绘出一幅《杭州春望图》,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把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

  (2)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次序井然。同时,又将写景同咏古,摄自然之景同记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韵味,洋溢着诗人抑止不住的赞美之情。

  杭州春望译文

  望海楼沐浴着明丽的朝霞,晴日下护江堤闪烁着白沙。海涛声声深夜传入伍员庙,杨柳青青春意藏在苏小家。巧手织出柿蒂花纹的绫布,买来佳酿趁着早春的梨花。谁筑起西南通向湖寺的路?绿草一带似美人裙腰横斜。

  杭州春望赏析

  首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有笼住全篇之势。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太平寰宇记》中望海楼作望潮楼,高十丈。次句护江堤指杭州东南钱塘江岸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清晨登望海楼,极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钱塘江水,奔流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此联把城外东南的景色,写得极其雄伟壮丽。次联诗人把目光转到城内。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辗转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后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见疏,终被杀害。所民间传说:他因怨恨吴王,死后驱水为涛,故钱塘江潮又称“子胥涛”。此诗通首所写均为白日眺望情景,“夜入”是想象之词,是说看见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涛声传入庙中,特别清晰。“苏小”,即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苏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楼楚馆。这句正写题面的“春”字,点明季节,并以歌楼舞榭,写出杭州的繁华景象。应当注意的是,句中之柳非门前屋后之柳,而是极目远望到的院中之柳。《唐宋诗醇》评这两句说:“‘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两句均引用典故写景,不但展现了眼前景物,而且使人联想到伍员的壮烈,昔日杭州的繁华,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富有诗情画意。上两联主要是写自然景色,下一联则把重点移在风物人情上。“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作者原注云:“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梨花”语意双关。作者原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趁梨花”是说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此联一句写游人沽饮,一句写妇女织绫。梨花飘舞,酒旗相招;红袖翻飞,绫纹绮丽。诗意之浓,色彩之美,读之令人心醉。末联又把目光移到远处,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结足春意。“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作者原注云:“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茜,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写得非常逼真生动,同时,写裙腰,自然使人联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飘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由裙,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妩媚秀丽的西湖,岂非美丽少女的化身?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虽不能肯定它就是从白居易这两句诗衍化而来,但二者的构思,却是一致的。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像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把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次序井然。同时,又将写景同咏古,摄自然之景同记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洋溢着诗人抑止不住的赞美之情。

  杭州春望作者简介

  白居易画像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杭州春望 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望夫石》阅读答案11-20

《春》选段阅读答案_关于阅读春的选段04-02

送春阅读答案01-22

《送春》阅读答案01-27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1-06

春生阅读答案参考07-01

玉楼春阅读答案12-26

采春的阅读题答案11-16

送春的阅读题答案10-08

惜春小札阅读答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