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红楼梦》阅读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阅读答案1
阅读《红楼梦》(节选)
选文一(取材于第三回)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甲】这些人个个皆敛声(bǐng)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缩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褚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乙】竞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竞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选文二(取材于第十三至十四回)
(秦可卿病逝,尤氏病倒,宁国府无人主事,贾珍请凤姐帮忙料理宁国府内务。凤姐得到王夫人的首肯后应下了贾珍的请求。)
贾珍便忙向袖中取了宁国府对牌出来,命宝玉送与凤姐,又说:“妹妹爱怎样就怎样,要什么只管拿这个取去,也不必问我。只求别存心替我省钱,只要好看为上;二则也要同那府里一样待人才好,不要存心怕人抱怨。只这两件外,我再没不放心的了。”凤姐不敢就接牌,只看着王夫人。王夫人道:“你哥哥既这么说,你就照看照看罢了。只是别自作主意,有了事,打发人问你哥哥,嫂子要紧。”宝玉早向贾珍手里接过对牌来,强递与凤姐了。又问:“妹妹住在这里,还是天天来呢?若是天天来,越发辛苦了。不如我这里赶着收拾出一个院落来,妹妹住过这几日倒安稳。“凤姐笑道:“不用。那边也离不得我,倒是天天来的好。“贾珍听说,只得罢了。然后又说了一回闲话,方才出去。
一时女眷散后,王夫人因问凤姐:“你今儿怎么样?”凤姐儿道:“太太只管请回去,我须得先理出一个头绪来,才回去得呢。“王夫人听说,便先同邢夫人等回去,不在话下。
这里凤姐儿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
……
至次日,卯正二刻便过来了。那宁国府中婆娘媳妇闻得到齐,只见凤姐正与来升媳妇分派,众人不敢擅入,只在窗外听觑。只听凤姐与来升媳妇道:“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说着,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的唤进来看视。
一时看完,便又吩咐道:“这二十个分作两班,一班十个,每日在里头单管人客来往倒茶,别的事不用他们管。这二十个也分作两班,每日单管本家亲戚茶饭,别的事也不用他们管。这四十个人也分作两班,单在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饭供茶,随起举哀,别的事也不与他们相干。这四个人单在内茶房收管杯碟茶器,若少一件,便叫他四个描赔。这四个人单管酒饭器皿,少一件,也是他四个描赔。这八个单管监收祭礼。这八个单管各处灯油、蜡烛、纸札,我总支了来,交与你八个,然后按我的定数再往各处去分派。这三十个每日轮流各处上
夜,照管门户,监察火烛,打扫地方。这下剩的按着房屋分开,某人守某处。某处所有桌椅古董起,至于痰盒掸帚,一草一苗,或丢或坏,就和守这处的人算账描赔。来升家的每日揽总查看,或有偷懒的,赌钱吃酒的,打架拌嘴的,立刻来回我。【丙】你有徇情,经我查出,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如今都有定规,以后那一行乱了,只和那一行说话。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横竖你们上房里也有时辰钟。卯正二刻我来点卯,巳正吃早饭,凡有领牌回事的,只在午初刻。戌初烧过黄昏纸,我亲到各处查一遍,回来上夜的交明钥匙。第二日仍是卯正二刻过来。说不得咱们大家辛苦这几日罢,事完了,你们家大爷自然赏你们。”
说罢,又吩咐按数发与茶叶、油烛、鸡毛掸子、笤帚等物。一面又搬取家伙:桌围、椅搭、坐褥、毡席、痰盒、脚踏之类。一面交发,一面提笔登记,某人管某处,某人领某物,开得十分清楚。众人领了去,也都有了投奔,不似先时只拣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没个招揽。各房中也,不能趁乱失迷东西。便是人来客往,也都安静了,不比先前一个正摆茶,又去端饭,正陪举哀,又顾接客。如这些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次日一概都蠲了。
凤姐儿见自己威重令行,心中十分得意。因见尤氏犯病,贾珍又过于悲哀,不大进饮食,自己每日从那府中煎了各样细粥,精致小菜,命人送来劝食。贾珍也另外吩咐每日送上等菜到抱厦内,单与凤姐。那凤姐不畏勤劳,天天于卯正二刻就过来点卯理事,独在抱厦内起坐,不与众如娌合群,便有堂客来往,也不迎会。
13.下列语句中填写在横线上的汉字、加点词语的解释、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
【甲】这些人个个皆敛声(bǐng)气
【乙】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丙】你有徇情,经我查出,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
A.横线上应填“秉”,“嫡”是“家庭的旁支”的意思,“徇”读作“xùn”
B.横线上应填“屏”,“嫡”是“家庭的旁支”的意思,“徇”读作“xún”
C.横线上应填“秉”,“嫡”是“家庭的正支”的意思,“徇”读作“xún”
D.横线上应填“屏”,“嫡”是“家庭的正支”的意思,“徇”读作“xùn”
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两篇选文均从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方面对王熙凤形象进行描写。
B.王熙凤的服饰和外貌描写,鲜明地体现出她的华贵之气和精明、狡黠。
C.贾母称王熙凤为“泼皮破落户儿”,意在向林黛玉介绍王熙凤的出身。
D.王熙凤担心自己不能料理好宁国府的丧事,所以不敢去接贾珍的对牌。
15.脂砚斋评点“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说,这一回“写凤姐之心机,写凤姐之骄大”,请任选其一,结合情节简要分析。(3分)
16.两篇选文都写到了王熙凤对他人的“关心”,一处是对黛玉,另一处是对贾珍夫妇,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两处“关心”的含义。(6分)
答
13.(1分)D
14.2分)B
15.(3分)
写凤姐之心机:
评分参考:解释“心机”1分,答出一个情节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写凤姐之骄大:
评分参考:解释“骄大”1分,答出一个情节1分,分析情节1分。意思对即可。
16.(6分)答案示例:
对黛玉:
贾母是贾府的最高权力的象征,黛玉是贾母疼爱的外孙女。(1分)王熙凤对黛玉嘘寒问暖,极度赞扬,既是怜惜黛玉,也是取悦贾母。(1分)对黛玉的生活安排细致周到,也表现了她的才干。(1分)
对贾珍夫妇:
贾珍是宁国府的当家人,把协理宁国府的大权交给了王熙凤,这对王熙凤是莫大的信任和施展才能的机会。(1分)王熙凤在百忙之中不忘关注贾珍、尤氏生活,既是对两人的照顾,(1分)也是对贾珍给她展示才能的机会的感激。(1分)
意思对即可。
《红楼梦》阅读答案2
《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
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它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的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于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空空道人之类的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说法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应当是长白山,本文作者这样认为。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 本文作者认为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本文作者认为“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瑛侍者即清室祖先布库里雍顺。
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认为大荒山即是长白石,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C.满人神话中神岛(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D.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 的慨叹。
3.根据文章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水浒传》开头的神话也应该是有其尘根俗缘的。
B.本文作者认为《山海经》中的不咸山即长白山,说明《山海经》中的地名有的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
C.虽然作者在《画中诗》与《红楼梦》中都写到了“石头”,但诗中的石头与《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
D.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参考答案
1.A.【点拨】(“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不是作者观点,是曹的观点,说天豁峰 )
2. D【点拨】(“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不符合原文意思,是其先人)
3.C【点拨】(“画中的石头与《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推断不正确,诗中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山巅,有联系)
《红楼梦》阅读答案3
《红楼梦》和中华文化
《红楼梦》以前的章回体“稗官”“野史”绝无如此弘广深厚的文化内涵容量,曹雪芹以前的作者群,也不曾有过像他这般才情灵慧的大手笔:两者凑泊,形成了诞生这部伟大的文化小说的历史条件,正所谓前无史例,后继为难。
那么,这部小说究竟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精髓、何等光芒呢?
简要而言,有两条主脉,贯串了全书。这两条主脉,并非我辈读者的臆想创说,实由作者自己明文提醒,即: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一部大书的主题眼目,豁然尽展于此。作者的文风,语淡而意谦,然其含蕴至丰。
吾人须知:一“才”一“善”,便是雪芹对我中华文化这精髓命脉的最经济的简括和深识。
才是什么?一般理解大抵以为是指文才、诗才,在《红楼梦》而言更是如此无疑的事意。其实这是看错了。试看:一、无才可去补苍天--石头二、才自精明志自高--探春三、都知爱慕此生才--凤姐四、试才题对额--宝玉五、才选凤藻宫--元春六、才华阜比仙--妙玉。这些例中,只有宝玉所试之才实指文才,其余诸人,皆非此一狭义可限。最明显的是探、凤二例,凤是今之所谓文盲,其才与诗文了无干涉。元春入选,明言是由贤德。妙玉的才,以仙为喻亦非仅指能诗而已。这样一说,则《红楼梦》所重之才,所包甚为广博。
原来,“才”是中华大文化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节目,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在《易经》的《说卦》中就已提出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是谓“三才”的理念。“三才”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而人居三者之中,为“天地之心”,独占“性灵”之位。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哲思的另一逻辑形式。
天之才,表现为风云雷电,节序光阴。地之才,表现为山川动植,品类众生。人之才,则表现为智慧聪明,情思才干。所谓“天人合一”,实即“天人本一”,人也是天的一部分,也是天的精华体现。
所以,在《红楼梦》中原始根由是女娲炼石,石乃“通灵”——是为天人一体可以互感互通这中华哲思的“艺术解说”。
“才”,从汉字造字学来讲,它是植物生长而未成待展的意象——有如“半木”之形。而“华”即生命的升华,在植物表现为开花,在人则表现为“才华”。而才华者,在农工则为良耕巧匠,在士子即为诗圣丈宗,在妇女亦必心灵手巧,针黹皆能。此在古时,势所定才,“贵”“贱”分途,男女异致,而“才”的本质(体性)却是“其致一也”。
《红楼梦》首标一字曰“才”,其故在此。
有才者,必有情,“才情”一词,紧系两者,是以曹雪芹又曰其书“大旨谈情”。
那“微善”的善,又当何解呢?
“善”的包容量也十分广博,但,通俗地讲,它的主意义在于品德——品德与才情,正是我上文所标明的两大主脉。两者并驾而方轨,成为中华民族对于“人”的基本要求,亦即“鉴定”人的超标准尺度。
简单地“区分”:才属情,善属性。
孟子主性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是为旧时启蒙教材的第一义。《大学》开头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在曹雪芹书中竟两次分引过,堪称特例。贾宝玉公然宣称:除“明明德”外无书!
从这一点来看,曹雪芹所称于那些“闺女”(一干裙钗,异样女子)者,也应是“善”在性地心田——至少是以品德为主,而其他材具技能居次。
至此可知,一部《红楼梦》,主旨为的是给女儿传神写照,阐发幽光,而其所传,不离“才”“善”两端。即此一条主旨要义,亦足以可晓悟,这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名实相副,当之无愧,何用谦虚。
1.下面对文中“小才微善”的“才”的概念的理解,切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才”就是指人的智慧聪明、情思才干,它包括文才、诗才、理家才等。
B. “才”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C. “才”是“天之才”“地之才”“人之才”的统称,它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
D. “才”指的就是与“天之才”“地之才”相对并列的“人之才”,它融“天之才”“地之才”之精华于一身而具“性灵”特点,常常表现为人的智慧聪明、情思才干。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曹雪芹弘广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修养和杰出的才情灵慧融汇聚合,促成了他的'伟大“文化小说”《红楼梦》的诞生。
B. 《红楼梦》中的“才”包含广博,但因书中所写的人物之才多为“文才”“诗才”,所以人们很容易把“才”等同于“文才”“诗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C. 《红楼梦》中女娲所炼“无才补天”的“通灵”之石,就是后来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这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艺术表现。
D.在《红楼梦》中,“才”与“情”紧密相联,有“才”必有“情”,如林黛玉集才与情于一身,而“善”则属“品性”,是人的品德的主要内容,如贾宝玉对晴雯、袭人。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深厚弘广的文化和杰出的才情灵慧一直未能在同一作家身上兼具,所以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之前未产生伟大的“文化小说”;这之后,如果有作家兼具这两个素质,就必定能创作出类似《红楼梦》的伟大“文化小说”。
B.作家曹雪芹不但深谙中华文化之精髓“才”与“善”,而且在其作品《红楼梦》中,非常鲜明地以此为主题,从而使读者很容易看出小说“才”与“善”这一贯穿全篇的主题思想。
C.小说《红楼梦》表面只写“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实际全书深蕴丰厚广大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称其“文化小说”,名实相符。
D.除《红楼梦》外,中国古典小说再无第二部“文化小说”,原因就是那些小说既无多少中华传统文化因子,更没有扣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写。
【参考答案】1. D 2. B 3. C
《红楼梦》阅读答案4
文本一:
①凤姐儿听说,便回身和李纨、探春、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就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个凑趣儿的,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个女清客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倒不理会;凤姐儿却听着是说刘姥姥,便笑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儿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大奶奶相干,有我呢。”
②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有丫鬟挨人递了茶,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挨着我这边坐。”众人听说,忙抬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忙拉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要错了,我们就笑话呢。”
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了,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姐妹三人一桌,刘姥姥挨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塵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偏接过塵尾来拂着。丫鬟们知他要捉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递眼色。刘姥姥道:“姑娘放心。”
④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拿的动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⑤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
文本二:
刘姥姥是丑角吗?
王昆仑
①一提起这位刘姥姥:眼前就会看到一个“村气”十足的老妈妈头上插了满头的花朵,喝得酩酊大醉,层出不穷地闲笑话。“刘姥姥进大观园”已成为人们常常引用的语言。
②那么刘姥姥是不是个大傻瓜呢?作者一入手就说她是一个“久经世故的老寡妇”。看她初次见到贾母,会立刻想出一个奇特的'称呼,她说:“请老寿星安!”多么巧妙而恰当。此后,和贾母的许多对话又多么得体。鸳鸯与凤姐设计取笑她,她果然在筵席上说出:“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起全场狂笑。但事后她对凤姐说明:“你们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
③原来她有意与凤姐鸳鸯配合着“哄老太太开心”,心里是雪亮的,不过是装傻罢了。她为贾母和众姐妹讲乡村故事,什么下雪天一个红衣女孩抽柴草,什么九十多岁的老奶奶抱孙子等,她完全为了迎合宝玉和贾母诸人的好奇心。像这样见风转舵,信口开河,投其所好,真叫人怀疑她是不是纯粹的农民老妇人所能擅长!
④按照性格,刘姥姥也许是出身于城市居民,她曾有都市生活见闻与磨炼。小市民固然常是身居下层的,但也常会具备庸俗、投机、狡猾、向上爬的品质,否则怎么有胆量到那“天堂”式的贾府去探险?她所谓到城里去“闯运气”“丢老脸”,总是多少有些估计的。当她初闯大观园,必然有些眼花缭乱手足失措的过程,可是略经摸索,就窥见了一些门径。自己目的是明确的,内心是沉重的。人家要她充当一个鼻子上抹着白粉的“女清客”,见机而作的刘姥姥也就自愿接受任务,粉墨登场,见庙烧香,博得大家的欢笑。结果不但大吃大喝,酒足饭饱,还得到许多礼物的恩赐,满载而归。从这方面看来她是具备丑角的条件的。
⑤但是并不在于贾府上对一个乡下老太婆“出洋相”的嘲笑。当时林黛玉就不欣赏刘姥姥那一套粗俗的表演,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刘姥姥来此大吃大喝的本质。曾讽刺她为“母蝗虫”,黛玉又叫惜春画一张“携蝗大嚼图”,嘲笑贾府贵人们兴趣之卑俗。从我们读者看来,刘姥姥既不是一个油嘴滑舌的骗子,也没有像某些贪利受辱的人们在凤姐面前“跪着打磨旋儿”。二进荣国府的时候,王熙凤要刘姥姥为她的女儿巧姐取名字,靠靠她的福。这是作者预先安排的,将来荣国府溃败,巧姐被卖而去投靠了她的故事。到那时候,只有一个刘姥姥是有义气,敢担当的。那时候,刘姥姥的面貌就一点儿不滑稽了。这是作者既揭出了刘姥姥自觉扮丑角为人帮闲凑趣的一面,也指出刘姥姥平常生活并非丑角的一面。
⑥刘姥姥在《红楼梦》主题中看来不重要。就是不写这个人物,对于整部故事的发展也不产生什么影响。作者用这样一个乡村老妇人和那么多的城市贵妇人相比,刘姥姥就成为贾府的一面镜子。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府饭桌上的一场笑剧是由凤姐和鸳鸯为了讨好贾母而巧妙设计和默契配合共同完成的,笑后或许会感到沉重与苦涩,但也展现了人间百态。
B.文本一第④段中“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以小见大,体现贾府吃饭用的筷子都如此讲究,凸显了贾府的奢华。
C.文本一第⑤段中“发怔”细节传神又真实,为后面众人大笑作铺垫;薛姨妈笑喷茶这个细节前文也有铺垫,小说前后照应的地方很多,体现作者行文细腻,构思精巧。
D.在刻画众人大笑场面时,作者注重独像刻画,将黛玉、宝钗等主要人物的各自不同,笑貌写得活灵活现,同时又注重群像塑造,使主要人物和辅助人物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7.丑角是戏剧表演中扮演打诨逗乐的滑稽角色。文本二说刘姥姥“是具备丑角的条件的”,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概括作者这么说的理由。
8.请结合《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贾府的描写片段,简要分析塑造刘姥姥这一形象的意义。
答
6. D “将黛玉、宝钗等主要人物各自不同,笑貌写得活灵活现”错,文中没有刻画宝钗。
7. ①刘姥姥身居下层,经历生活磨练,为达到目的,敢于、也愿意承受被取笑的耻辱;
②说话得体,在不同场合对不同人的话语都巧妙妥当;
③见机行事,自觉扮丑角配合凤姐等人设计逗乐贾府众人;
④具备打诨逗乐的表演才能,言行滑稽博得众人欢乐。
8. ①刘姥姥在这场笑剧中是用真我演出,也是在用生命演出,烘托她拙朴卑微,却又谙于世故、圆滑精明,是“明白人”,也是有“大智慧的人”。
②小说借助刘姥姥穷苦农妇的言行和感受,运用反衬的手法,展现了富贵豪门之奢侈,饱暖无聊,对照出社会的贫富悬殊。
③《红楼梦》写到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刘姥姥每次出现在荣国府,就会发生重大转折的情节,作者想通过她引出故事,推进情节,前后一以贯之。
《红楼梦》阅读答案5
《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
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它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的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于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空空道人之类的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7.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作者认为大荒山应当是长白山。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作者认为“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瑛侍者即清室祖先布库里雍顺。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作者认为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大荒山即是长白石,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C.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D.满人神话中神岛(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9.根据文章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水浒传》开头的神话也应该是有其尘根俗缘的。
B.虽然作者在《画中诗》与《红楼梦》中都写到了“石头”,但诗中的石头与《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
C.作者认为《山海经》中的不咸山即长白山,说明《山海经》中的地名有的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
D.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参考答案:
7.B“神瑛侍者即清室祖先布库里雍顺”文中无依据。
8.C“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的曹雪芹的祖先。
9.B画中的石头与《红楼梦》中的补天石寄寓了作者相同的情感,所以有内在联系。
《红楼梦》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周瑞家的与平儿忙起身,命刘姥姥“只管等着,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周瑞家的向凤姐回话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因问周瑞家的:“这姥姥不知可用了早饭没有?”刘姥姥忙说道:“一早就往这里赶咧,那里还有吃饭的工夫咧。”凤姐听说,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摆在东边屋内,过来带了刘姥姥和板儿过去吃饭。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从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凤姐满屋子耀眼争光的物件,引起这个穷困农妇的无比惊奇,也写出荣府的豪富奢华。
E.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可以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12.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13.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4.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
12.①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②粗俗;③自尊、知耻。
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3.①为引入正文做铺垫;②烘托或反衬人物的情感或情绪;③渲染环境氛围。
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4.观点一: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
①运用了“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③运用了嗔怪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反衬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观点二:凤姐接待刘姥姥比较得体。
①运用了“满面春风”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热情;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③运用了多出语言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解析】
11.B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错。是怕人家耻笑。C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错。E可以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错。
12.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她的语言、动作、神态上分析。例发他来讨钱说明家里确实贫困,但她羞于启齿又说明其是自尊的。从她比喻中又说明其是乡下人,说话未免粗俗一些。
13.写她不认识这个稀罕之物,也说明她进了大家户,为下文设下了伏笔,贾家虽入不敷出,但这点还是有的。再者对人物的情感也有一定的烘托作用,进入大家户,刘姥姥有点心怯。也可从环境方面分析。
14.本题为开放题,无论答哪种观点都要从原文入手,具体分析凤姐神态、动作和语言来分析其性格。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红楼梦》阅读答案7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婆子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1)有人评点王熙凤出场:“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这“第一笔”是指文中哪句话?用横线画出来。它勾勒出王熙凤什么样的形象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对林黛玉和王熙凤语言描写的句子,尝试分析她们的人物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王熙凤刚进门说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她在贾府中很受宠,仗着贾母的`宠爱,行为骄纵,有恃无恐。
(2)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黛玉从王熙凤的语气中就能判断出王熙凤的“放诞无礼”,可以看出黛玉的敏感、细心、真实。而王熙凤在见到黛玉之后,随即能哭,也随时能笑,足以见得她处事圆滑、工于心计、善于逢场作戏。
《红楼梦》阅读答案8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一上映,就受到普遍质疑和批评。不少人把它和版相比,指斥它风格怪异,糟蹋经典,不忠实原著。而导演李少红则坚持认为其实她才是“忠实原著”的,有片中大量直接取自小说的旁白为证。我觉得这种争论模糊了焦点。
电视剧是视觉艺术、影像艺术,和小说原著文字形式有别。亦步亦趋而不顾艺术表现方式的不同,不见得就叫“忠实原著”。
哈姆雷特穿西装是不是问题?我觉得不是;“铜钱头”是不是问题?我觉得也不是。今日的作品和版不像,当然不会成为问题。时隔二十多年,摄像技术等进步如此之大,如果充当旧版的影子,又何必重拍?试图贴近“90后”年轻人,则更不是问题。观众的审美情趣随时代变迁而有差异,但真正“美”的东西始终能得到认可。
问题在于,号称“忠实原著”,实则暴露了导演和编剧用影像再现文字能力的贫乏、想象力的贫乏、运用镜头能力的贫乏、裁剪故事能力的贫乏,于是只好用旁白直接代替表演了事;问题在于号称吸取了昆剧的元素,昆剧的爱好者统统不买账,“铜钱头”从美感变成了恶谥;演员的扮相,“环肥燕瘦”的钗黛颠倒作“环瘦燕肥”,漱口成了吐口水,喷茶倒似弹射暗器……这就难以拿“忠实原著”来遮羞了。据我接触的“90后”们,只要看过原著的,就没有人喜欢这部剧的——他们还因自己莫名其妙成为挡箭牌,觉得十分冤屈呢。
和莎剧一样,《红楼梦》在中国俨然成为产业。从《红楼圆梦》《红楼复梦》种种续书始,对它的“翻修”就不曾停止过。严格来讲,大部分翻修都不太“忠实原著”。大浪淘沙,现在除了专门的研究者,那些续书因为思想的`庸俗和文字的低劣,早被遗忘和淘汰。越剧《红楼梦》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突出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照旧被奉为经典,多少观众为黛玉之死一掬同情之泪。至于1987版电视剧产生于“探佚派”全盛时期,非但把后四十回统统砍去,换成了当时红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不少情节大可商榷,即使对前八十回,也做了大胆裁剪扬弃,其实又何尝完全“忠实原著”?但是它的受众之广,影响之大,文化含量之高,只怕在国产剧中再无其匹。甚至因为新版的翻拍,让更多人愈发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这部呕心沥血的大制作。当年那批演员,活灵活现地存在于几代人记忆中,与原著难以拆分。
所以我绝不排斥《红楼梦》再一次翻拍,参照RSC《哈姆雷特》的经验,即使演员裸体上场我都能够接受——只要他们演的确实是《红楼梦》,而不是被谑称为“天雷梦”的东西。
(节选自20xx年7月26日《文汇报》)
6、下列有关 “忠实原著”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不大赞同有些人的“指斥它风格怪异,糟蹋经典”观点,因为那些人对“忠实原著”有误解。
B、作者也不赞同导演李少红的“大量直接取自小说的旁白”来作为“忠实原著”的解释。
C、作者认为,“忠实原著”就是要按照原著的故事情节或者原著的精神来具体演绎。
D、在作者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忠实原著”有时候也并不排除大胆裁剪扬弃的一些做法。
7、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新版剧用原著旁白代替表演算不上忠实于原著,只能表明编导能力有问题。
B、运用现代化的摄影技术不应成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批判的依据。
C、由于审美情趣的不同,试图贴近“90后”年轻人的做法本身无可非议。
D、文字能力、想象力以及运用镜头能力等的贫乏是演员拍戏的最大的障碍。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那种不顾电视剧特有的视听艺术而跟随原著亦步亦趋的做法并不见得就是忠实原著。
B、昆剧爱好者以及一些“90后”对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创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否定。
C、那些不大“忠实原著”而思想庸俗和文字低劣的原著翻修最终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社会所淘汰。
D、越剧《红楼梦》以及1987版的电视剧都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
参考答案:
6.C(根据第五段第4、7行可知)
7.D(“文字能力、想象力以及运用镜头能力等的贫乏”应该是“编导”的问题)
8.D(“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是越剧《红楼梦》)
《红楼梦》阅读答案9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不想靛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讨愧 ,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
24. 选文出自古典名著《 》,作者是清代小说家 (人名)。(1分)
25. 林黛玉是全书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之一。她个性鲜明,多愁善感,可选文却表现了她少有的喜形于色,写到了她的“得意”,请说说她得意的原因。(2分)
答:
26.“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讨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此处描写 体现出宝钗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答:
答案:
24. 红楼梦 曹雪芹(共1分,每空0.5分)
25. 围绕“因为宝玉奚落了宝钗”回答。(共2分,意思对即可)
26. 围绕“把握分寸;能够忍让;见好就收;进退得宜;宽容大度;善解人意;善于察言观色;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圆滑世故;颇具心机;富有心计”回答。(共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红楼梦》阅读答案10
(三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千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雨村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
1.这段文字写了贾雨村做的哪三件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贾雨村怎样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能和题目《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意思相照应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寻了他一个不是”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三)
1、胡乱断案、修书请赏、充发门子。 2、衔情枉法(或草菅人命)、媚上欺下、阴险狡诈(或过河拆桥)。 3、雨村便衔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 4、找了他的一个过错(或找了他的一个把柄)。
《红楼梦》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甫一上映,就受到普遍质疑和批评。不少人把它和1987版相比,指斥它风格怪异,糟蹋经典,不忠实原著。而导演李少红则坚持认为其实她才是忠实原著的,有片中大量直接取自小说的旁白为证。我觉得这种争论模糊了焦点。
电视剧是视觉艺术、影像艺术,和小说原著文字形式有别。亦步亦趋而不顾艺术表现方式的不同,不见得就叫忠实原著。
哈姆雷特穿西装是不是问题?我觉得不是;铜钱头是不是问题?我觉得也不是。今日的作品和87版不像,当然不会成为问题。时隔二十多年,摄像技术等进步如此之大,如果充当旧版的影子,又何必重拍?试图贴近90后年轻人,则更不是问题。观众的审美情趣随时代变迁而有差异,但真正美的东西始终能得到认可。
问题在于号称忠实原著,实则暴露了导演和编剧用影像再现文字能力的贫乏、想象力的贫乏、运用镜头能力的贫乏、裁剪故事能力的贫乏,于是只好用旁白直接代替表演了事;问题在于号称吸取了昆剧的元素,昆剧的.爱好者统统不买账,铜钱头从美感变成了恶谥;演员的扮相,环肥燕瘦的钗黛颠倒作环瘦燕肥,漱口成了吐口水,喷茶倒似弹射暗器这就难以拿忠实原著来遮羞了。据我接触的90后们,只要看过原著的,就没有人喜欢这部剧的他们还因自己莫名其妙成为挡箭牌,觉得十分冤屈呢。
和莎剧一样,《红楼梦》在中国俨然成为产业。从《红楼圆梦》《红楼复梦》种种续书始,对它的翻修就不曾停止过。严格来讲,大部分翻修都不太忠实原著。大浪淘沙,现在除了专门的研究者,那些续书因为思想的庸俗和文字的低劣,早被遗忘和淘汰。越剧《红楼梦》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突出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照旧被奉为经典,多少观众为黛玉之死一掬同情之泪。至于1987版电视剧产生于探佚派全盛时期,非但把后四十回统统砍去,换成了当时红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不少情节大可商榷,即使对前八十回,也做了大胆裁剪扬弃,其实又何尝完全忠实原著?但是它的受众之广,影响之大,文化含量之高,只怕在国产剧中再无其匹。甚至因为新版的翻拍,让更多人愈发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这部呕心沥血的大制作。当年那批演员,活灵活现地存在于几代人记忆中,与原著难以拆分。
所以我绝不排斥《红楼梦》再一次翻拍,参照RSC《哈姆雷特》的经验,即使演员裸体上场我都能够接受只要他们演的确实是《红楼梦》,而不是被谑称为天雷梦的东西。(节选自20xx年7月26日《文汇报》)
1.下列有关 忠实原著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不大赞同有些人的指斥它风格怪异,糟蹋经典观点,因为那些人对忠实原著有误解。
B.作者也不赞同导演李少红的大量直接取自小说的旁白来作为忠实原著的解释。
C.作者认为,忠实原著就是要按照原著的故事情节或者原著的精神来具体演绎。
D.在作者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忠实原著有时候也并不排除大胆裁剪扬弃的一些做法。
2.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新版剧用原著旁白代替表演算不上忠实于原著,只能表明编导能力有问题。
B.运用现代化的摄影技术不应成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批判的依据。
C.由于审美情趣的不同,试图贴近90后年轻人的做法本身无可非议。
D.文字能力、想象力以及运用镜头能力等的贫乏是演员拍戏的最大的障碍。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那种不顾电视剧特有的视听艺术而跟随原著亦步亦趋的做法并不见得就是忠实原著。
B.昆剧爱好者以及一些90后对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创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否定。
C.那些不大忠实原著而思想庸俗和文字低劣的原著翻修最终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社会所淘汰。
D.越剧《红楼梦》以及1987版的电视剧都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
答案:
1.C(根据第五段第4、7行可知)
2.D(文字能力、想象力以及运用镜头能力等的贫乏应该是编导的问题)
3.D(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是越剧《红楼梦》)
《红楼梦》阅读答案12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hǎi【上台下皿】。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1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C )
A. 画线句子是匾额的“落款”与印章,表明匾上的.题字是皇帝的御笔。
B.“书赐荣国公”,一个“赐”字表明贾府与皇室的特殊关系。
C. 作者作如此详细的介绍,其主要目的在于表现林黛玉的“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D.印玺上的文字“万几”是指皇帝日理万机的意思;“宸”的本意是北极星,这里是指代皇帝;“翰”即墨迹、书法。
13.对文中这副对联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 运用了对偶、拟人、夸张的手法,显示来往客人很多,且地位很高。
B. 运用了对偶、拟人、夸张的手法,形容主人和来往客 人的衣饰华贵。
C. 运用了对偶、比喻、夸张的手法,显示来往客人很多,且地位很高。
D. 运用了对偶、比喻、夸张的手法,形容主人和来往客人的衣饰华贵。
14.请简述这段典型环境的特点和作用。(3分)
特点:陈设华贵,与众不同。作用: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
《红楼梦》阅读答案13
《红楼梦》第十四回写道:“说罢,又吩咐按数发与茶叶、油烛、鸡毛掸子、笤帚等物,一面又搬取家伙;桌围、椅搭、坐褥、毡席、痰盒、脚踏之类。一面交发,一面提笔登记,某人管某处,某人领某物,开得十分清楚。众人领了去,也都有了投奔,不似先时只拣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没个招揽。各房中也不能趁乱失迷东西,便是人来客往,也都安静了,不比先前一个正摆茶,又去端饭,正陪举哀,又顾接客,如这些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
文中写的是谁?体现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王熙风。精明能干、做事果决、专横、威重令行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结合“一面交发,一面提笔登记”“众人领了去,也都有了投奔,不似先时只拣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没个招揽”“各房中也不能趁乱失迷东西,便是人来客往,也都安静了”等分析可知,这是王熙凤整顿宁国府的措施之一。结合“说罢,又吩咐按数发与茶叶、油烛、鸡毛掸子、笤帚等物,一面又搬取家伙;桌围、椅搭、坐褥、毡席、痰盒、脚踏之类”等分析可知,她做事果断、专横;结合“一面交发,一面提笔登记,某人管某处,某人领某物,开得十分清楚”分析,她精明能干;结合“不似先时只拣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没个招揽。各房中也不能趁乱失迷东西,便是人来客往,也都安静了,不比先前一个正摆茶,又去端饭,正陪举哀,又顾接客,如这些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分析可知,她威重令行。
《红楼梦》阅读答案14
红楼梦(节选)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bn)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tāo),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红楼梦》(节选)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举止轻佻)
B、可怜辜负好韶光。(可惜)
C、只恐又是你的杜撰(没有根据的编造,虚构)
D、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张扬,夸耀)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面若中秋之月不知东方之既白
B、何等眼熟到如此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C、却难知其底细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D、于国于家无望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贵族官僚大家庭的.盛衰历史。
B、节选部分主要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相见,描写宝玉其人及其性格,暗示宝黛奇缘。
C、《西江月》二词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却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D、愚顽怕读文章指宝玉只知在内帏中厮混,所有文章他都厌恶,包括《四书》、《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怕读,也是他厌恶功名利禄,否定封建正统的表现。
10.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4分)
②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3分)
阅读答案:
7.A(风流:风韵,韵味。)
8. B (A之: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何:怎么,为什么。C其:代词,他/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D于:介词,对于/到)
9.D(所有文章他都厌恶,包括《四书》、《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怕读,错误)
(1)行为颓废,不懂人情世故;生性愚顽,不爱读圣贤文章。行为性格怪异乖僻(偏执),哪里顾及世人的议论看法呢。
(2)互相见面后回到座位,仔细观察黛玉的形体和容貌,与众人相比起来很特别。
《红楼梦》阅读答案15
阅读下面两首《红楼梦》中的咏柳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唐多令·咏柳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①,香残燕子楼②。一团团、逐队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咏柳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释】①百花洲:在苏州,相传是西施游玩过的地方。
②燕子楼: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的地方。
(1)“钗黛有其德,各展咏絮才。千秋自本色,高下凭君裁。”结合全诗和钗黛的身世,试分析钗黛各抓住了柳的哪些特点?抒发了各自的感情?(4分)
(2)“东风卷得均匀”,湘云评说“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你是否同意?试结合诗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1)黛玉:从“粉堕”、“香残”、“漂泊”、“白头”、“无人收”描写出柳絮堕枝飘残,被东风吹落、飘泊无根的特点,抒发红颜(年华)易逝又抒发自己寄人篱下、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
宝钗:从“均匀”、“蜂围蝶阵”、“修笑本无根”、“上青云”描绘出柳絮的轻柔美好、自如飞舞、乘风向上的`特点,形象地表现了大观园中处事得体、深受众人喜欢的宝钗不会像落絮那样“随逝水”、“委芳尘”,而是要“频借力”“上青云”——踌躇满志,意欲攀登封建统治宝座的愿望。
(2)“卷”字传神,写出了春风和煦,对柳絮的温柔多情;“均匀”指柳的舞姿优美,匀称有度。一改感伤之调,描绘出美好春光,充满了开朗乐观的情绪。全句生动传神、不落俗套。
【《红楼梦》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母亲的答案阅读题答案02-02
鼓掌的阅读答案11-15
《村庄》阅读答案11-10
《宣纸》阅读答案06-22
春酒阅读答案06-22
苏幕遮阅读答案06-27
《陈嘉庚》阅读及答案06-18
大鼠阅读答案06-16
《小名》阅读答案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