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阅读理解>阅读答案>《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阅读答案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阅读答案

时间:2021-07-05 16:45:58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阅读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阅读答案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阅读答案1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第二段用倒叙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

  B.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

  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对比。

  C.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

  D.“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

  E.李茂的妻子虽对丈夫有埋怨和挖苦,但从她催促丈夫快些割稻以便赶回学校,以及想为孩子们准备饭菜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她也是个顾全大局、通情达理的人。

  (2)从全文看,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李茂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8分)

  答案:

  11.(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

  【解析】C项“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表述绝对化;A项“倒叙”错误,应为“插叙”;D项“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分析不当。

  (2)①突出了夏日炽热灼人、稻谷成熟待收的季节特点;②表现李茂在工作之余还要冒着酷热收割稻谷的艰辛,烘托了李茂在各种生活压力下内心的焦灼不安;③为后文写李茂因为心疼妻子以及想要按时赶回学校而不得已请学生帮忙等情节作铺垫。(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执着于教育事业):扎根乡村教育二十多年,虽然一直未能转正也不愿离开学校和学生,始终坚守民师岗位;教学能力过硬,每次都被推荐为转正人选。②体谅妻子:面对妻子的埋怨和不理解,他陪着笑脸缓和气氛;心疼妻子劳作辛苦而强忍愤怒。③爱护学生:听到妻子挖苦学生,他陡然生气;担心学生们功课紧张、休息短暂而不忍心请他们帮忙。④自尊,正直:不愿意为转正而疏通关系打点评委,宁可听天由命。(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概括1 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4)①情节结构上,照应标题及前文写到的“班车”,使小说首尾呼应,情节紧凑,结构完整。②人物形

  象塑造上,用脑海中浮现的.恍惚画面代替激愤痛苦的语言行动,更能突出主人公梦想落空的失望和无助,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③主题上,画面揭示了手握车票却上不了班车、坚守岗位却被剥夺转正资格甚至教书权利的反常现象,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残酷,深化了主题;④艺术手法上,用“呼啸而去的班车”象征最后一次转正机会,用“皱巴巴的过期车票”象征主人公因年龄超限而错失的转正资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8分;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阅读答案2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 。”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19.从全文看,小说开头“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0.请分析小说结尾在结构与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4分)

  21.小说以《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为题有何妙处?(4分)

  22.你如何看待李茂这一人物形象,试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9.①突出了夏日炽热灼人、稻谷成熟待收的季节特点;②表现李茂在工作之余还要冒着酷热收割稻谷的艰辛,烘托了李茂在各种生活压力下内心的焦灼不安;③为后文写李茂因为心疼妻子以及想要按时赶回学校而不得已请学生帮忙等情节作铺垫。(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出两点即可满分)

  20.①情节结构上,照应标题及前文写到的“班车”,使小说首尾呼应,情节紧凑,结构完整。②人物形象塑造上,用脑海中浮现的恍惚画面代替激愤痛苦的语言行动,更能突出主人公梦想落空的失望和无助,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1.结尾表面上是李茂手握车票却上不了班车,无法回城给孩子上课。用“呼啸而去的班车”象征最后一次转正机会,用“皱巴巴的过期车票”象征主人公因年龄超限而错失的转正资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用坚守岗位却被剥夺转正资格甚至教书权利这一反常现象,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残酷,深化了主题(4分。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2.李茂有以下特点:①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执着于教育事业):扎根乡村教育二十多年,虽然一直未能转正也不愿离开学校和学生,始终坚守民师岗位;教学能力过硬,每次都被推荐为转正人选。②体谅妻子:面对妻子的埋怨和不理解,他陪着笑脸缓和气氛;心疼妻子劳作辛苦而强忍愤怒。③爱护学生:听到妻子挖苦学生,他陡然生气;担心学生们功课紧张、休息短暂而不忍心请他们帮忙。④自尊,正直:不愿意为转正而疏通关系打点评委,宁可听天由命。(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概括1 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夏日里的荷花作文

2.《吊在井桶里的苹果》阅读答案

3.《行香子 过七里滩》阅读答案

4.桐花声里燕子飞阅读及答案

5.低头与昂首阅读答案的阅读题答案

6.故乡的阅读答案

7.海龟的阅读答案

8.蜜蜂的阅读答案